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發明家的小故事(通用多篇)

發明家的小故事(通用多篇)

發明家的小故事(通用多篇)

發明家的小故事 篇一

蔡倫在朝裏做郎中,官大權大勢也大,同僚們都有幾分怕他,連皇上娘娘也不敢輕視他。為啥哩?因為他正直、公道,敢於硬碰硬,不怕得罪人。要説對待百姓,他可是一個大好人,從不依官仗勢欺侮人,還經常微服私訪,救貧濟困做善事哩。

那時,紙還沒有發明,公文案件都寫在竹簡上,他每天辦公要翻閲幾百斤重的竹,簡直累得不行。由自己的苦累,他想到了很多人的苦累,由很多人的苦累,他想到了國家的利益,於是,他給自己提出了一項任務,要造出一種輕便、便宜、易於保存的寫字材料。

説起來容易,做起來比上天還難哩。根本沒影影的事,從哪兒下手呢?他苦思苦想,仍沒一點兒思路。有一天,他看見一個老頭兒剝樺樹皮,裏邊那一層一層的薄樹皮,光滑輕便,拾了幾片,反覆觀看,越看越覺得是寫字的好材料。於是他把樺樹皮帶回家中,研墨提筆,寫了幾行大字。過了幾天,樺樹皮幹了,表層皺巴巴的,就像七八十歲老人額頭上的紋路,有的字也跟着變了形樣,他生氣地把樺樹皮扔到柴堆裏去了。

但是,他沒有失望,仍在繼續尋找寫字的材料。他為這事兒到底費了多少心,跑了多少路,誰也弄不清,只有他的好朋友張紙發現了一些異樣情況,他的衣帶漸漸寬了,他的語言更加少了,他很少諞閒,總是在凝神考慮什麼。張紙問他,他笑一笑沒説什麼。

這一年春天,張紙回家給父親過七十大壽,蔡倫也去了。張紙家住白水淮溝河,交通不便,山路難行。蔡倫為朋友肝膽相照,不辭勞苦,深受張家父子歡迎。祝壽已畢,蔡倫從下榻處出來,獨自一人到村外去遊玩,游到一個水池旁邊,看見一羣小娃從池裏掏出稠稠的漿質,攤放在破席片上去曬,曬乾了就揭下來玩。他問小娃們玩的是啥東西,説是棉花皮 [3] 。這名子真怪,蔡倫聽也沒聽過。於是他從小娃手裏要來棉花皮,左看右看,反看正看,看個沒完,口裏還獨自唸叨着什麼。看了好久,他又向小娃要了幾片,這才急匆匆向回走,回到下榻處,急忙研墨潤筆,唰唰唰在棉花皮上寫起大字,寫着寫着,他忽然大笑起來:“我找到了?我找到了?”護衞的人吃了一驚,以為蔡大人犯了什麼邪症,急忙圍過來問長問短,問的結果,才知蔡大人為找到寫字的好材料而高興呢。眾位剛放寬心,只見蔡大人向外跑去,到了小娃玩的池子畔,蔡倫穩住腳步,仔細察看了池子裏的漿質,看了很久,仍不得要領,他便向村民打問。村民説這池子是一個死水潭,原先是飲牛的池子,後來,有人把彈花後剩下的爛棉花扔進池子,人們嫌髒,不再去飲牛,結果,大家都把爛鞋、臭襪子、繩頭、爛皮片往裏扔,扔的時間長了,水變成了漿糊狀。小孩掏着曬乾玩,大人也不知那叫什麼。蔡倫聽罷,心中暗暗打定注意,他叫護衞把池子裏的漿質都弄來,曬成最薄的片片,然後他把這些片片裁成方形,摞成一摞,帶回府中去了。

第二天,他奏明皇上,最好的寫字材料找到了,並把帶回的片片送給皇上試驗。皇上試過後,把他誇獎了一番,並鼓勵他試製。

他照村民的説法,把棉織物撂進自己挖好的池子,然後用水浸泡。這些棉織物不知咋搞的,好幾個月也變不成漿質,他急得用棍子攪,用椽子搗,攪了幾個月、搗了幾個月,終於使棉織物變成了漿糊狀。他像前邊那樣晾曬,終於又得到好幾沓薄棉花皮片子。為了紀念在張紙家鄉的這一發現,蔡倫把這些棉花皮片片起名為紙,並把每一片叫做一張。從此,世上才有了紙這一名稱。

但是,初次試製出來的紙,粗糙得很,又不十分柔軟光滑,這又成了蔡倫心中的疙瘩,於是他向皇上上了表章要求辭職,去專心試驗造紙。皇上不準。蔡倫再上表章,陳説自己當官只能利於一代君王臣民,造紙可利百代子孫,堅決請求皇上答應他的請求。皇上舍不得這樣忠心耿耿的好官,還是不準。蔡倫又上第三道表章,言説造紙成功後,他還要返回朝廷,繼續為君王效命。皇上看蔡倫意志堅決,含淚批准了他的請求。

蔡倫辭職後,即刻來到白水淮溝河,他請了幾個幫手,晝夜忙着造紙,造出的紙果然越來越好了。蔡倫名字也越來越響亮了。買紙的人絡繹不絕,儘管蔡倫一幫人日夜苦幹,也滿足不了人們的需要,他看到這種情景,就把幫手打發出來,讓各自都去設造紙廠培養學徒,讓更多的人掌握這一技術。

後來,皇上要蔡倫回朝復職,蔡倫又上表章推辭。皇上沒辦法,只好讓他常住民間造紙。後來蔡倫享盡了天年,就死在淮溝河裏。村人給他舉行了十分隆重的葬禮,還給他修了廟宇,立了碑子。這碑子後來不知咋搬到馬家寨的大路邊,至解放後還在那兒。至今還不知道被誰搬走了。至於他造紙的池子,如今仍在淮溝河。

有人還説,蔡倫是被玉皇大帝召到天宮去了,在天宮裏,他開了一個很大的造紙廠,聲名大得不得了。玉皇大帝怕他的名聲壓倒了自己,幾百年後,就把他降到西方凡間,讓他在那兒去造紙。因此,西方的造紙術比中國晚了幾百年。

發明家名人故事 篇二

哈羅德·艾格頓

哈羅德·艾格頓(HaroldEdgerton),1903年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弗裏蒙鎮,父親是個小鎮律師和報人。哈羅德從小就愛動腦筋,10歲時,他就用一個鐵皮桶製成的一盞探照燈,轟動了整座學校。由於家境並不富裕,他半工半讀地在內布拉斯加大學讀到畢業,當過電器匠、架設電線員、運煤工人和電影放映師。大學畢業後,他進入麻省理工學院繼續深造。

在攻讀碩士學位時,他發明了一種光線強烈的測量馬達旋速定時燈,而這種頻閃閃光燈改變了他的一生。

在此後的時刻裏,哈羅德·艾格頓與“燈光”緊緊聯繫在了一齊。二戰期間,哈羅德被派往英國去開發一種超強燈光,供盟軍飛機夜間在納粹佔領下的歐洲上空進行偵察飛行時使用,而他在兩個星期內就完成了任務,為盟軍及時瞭解敵情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此外,他還發明瞭一種使電流透過一個裝有氙氣的電子管,製造出耀眼的快速閃光的頻閃閃光燈,被他自己稱之為“萬能上帝的罐裝閃電”。還有那些裝在攝影機和複印機中、機場跑道兩旁、摩天大樓上以及汽車引擎點火定時器內的頻閃閃光燈,也都是他的傑作。

然而,哈羅德·艾格頓最讓人們熟知的,卻是他作為攝影師拍出的“跨世紀照片”。

他使用百分之一秒的閃光,拍攝到子彈射穿撲克牌的瞬間,一點牛奶落到桌面上時產生的優美皇冠狀圖樣,一隻蜂鳥彷彿在空中靜止了的那一剎那,憑藉着他所開創的“跨世紀照片”,我們此刻已經知道貓舔牛奶時是舌的兩面都使用的,蝙蝠是尾膜捕捉獵物的,手槍的後座力是不影響瞄準的——正因後座力是在子彈射出之後才產生影響。

多年來,艾格頓那些令人看得眼花繚亂的照片已成為科學及現代藝術的經典作。美國大都會現代藝術館差不多像對待畢加索的繪畫那樣對待它們,經常把它們掛出來展覽。

“別把我當作藝術家看待,我是發明家和工程師,我追求的是事實。”話雖如此説,他還是扔掉了好幾十張牛奶滴落的照片,才最後拍到了那張有個牛奶皇冠的迷人照片。

哈羅德·艾格頓還是一位肯把自己的發明成果與人分享的人。在他看來,分享知識就是共同發奮去發現新知識,在與人分享的過程中,自我則能夠完全拋開。他的一個學生回憶説,有一次,他得意洋洋地向老師提出了一個有關自動頻閃閃光的新構想。哈羅德微笑着説:“這個構想不錯,讓我們共同來開發吧!”而之後那位學生髮現,哈羅德在多年前便已經有了這樣的構想。

事實上,在哈羅德的成就中,有大部分是從他和他的學生間隨便交談中得到的。例如有一次,在對蝙蝠進行試驗時,哈羅德想不出怎樣才能把活的食物以相當於蝙蝠疾飛獵食時的速度投擲給蝙蝠,但是之後他的一個學生想出了一個用發射炮彈的方式來發射蠕蟲,這對之後改善地對空導彈的性能起到了必須的作用。而許多學生日後也成為他在科學事業上的夥伴。他在他的實驗室外設了個展覽廳,把他的新發明都放在裏面任人蔘觀。他説:“申請專利是合情合理的,但不就應搞技術保密。”他還説:“如果你能蒐羅到聰明人幫忙,工作便會容易得多。”

同時,哈羅德·艾格頓也能稱得上是學生們的“心理醫生”。一次,他從實驗室回家時,看到一箇中國女學生坐在長椅上低泣。他在她旁邊坐了一會兒,然後帶她回去一齊吃晚飯。到家後,他叫他的妻子艾斯特帶她去看他的書房,那名學生驚奇地發現,在牆的一面都是學生的簽名。艾斯特對她説:“這些人都是博士的學生,並且都曾一度失敗過,但大多數此刻已站起來了,如果你也屬於這種狀況,請簽上你的名字吧!”那名女學生默默地簽上了她的名字。

哈羅德·艾格頓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着名教授,教的是電子儀器學,實驗室是他經常呆的地方。他也很喜愛他的學生在午茶時刻到他家中小敍,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小型科學論壇。實際上,整個世界都能夠稱得上是哈羅德的實驗室。上世紀50年代,他曾和法國着名海洋探險家古斯托乘坐“卡力索呆”潛艇一齊到海洋深處探險,他還曾在撒哈拉沙漠追蹤本世紀曆時最久的日蝕;他又用聲納來探測威尼斯聖馬可水道,尋找相傳已久的大名鼎鼎的勒克索柱是否在水道底下;他也曾把在恩尼威托克島進行的核彈爆炸攝入鏡頭,又在加勒比海探查西班汽船所載的黃金。他還一再去搜尋蘇格蘭尼斯湖水怪,正因他深信其中確有奧祕之處。他精力旺盛,常常坐在樓梯扶手上從3層樓一向滑落到底下。“要是你在早上3點鐘還不醒來做點事,那你就是浪費時刻。”這是他很愛説的一句話。

1968年,哈羅德年滿65歲,已經到了校方強制退休的年齡。但是他卻半開玩笑地説:“要我退休,恐怕我的腦子不會答應。”事實上,他只是從講台上退了下來,更加專心致志地搞他的科研,他唯一的消遣方式就是在他取名為“閃擊奇妙的光”的實驗室中跑來跑去,口中吹着貝多芬和莫扎特樂曲。就這樣,他繼續在科學領域探索了近20年。

在他83歲那年,中風和一次心臟病猝發使他的腦子和動作都遲鈍了下來。每一天傍晚他從實驗室走向他的住所時,他要在校園的長椅上坐上幾次,學生向他打招呼時,他只是微笑着點頭回答,看來此時説話已經變成他的一種負擔了。

1988年12月,他發表他的一年一度的“燈光學”演講時,忽然腦子變成一片空白,講話結結巴巴,之後好一會一句話也講不出來。隨後他咧嘴笑道:“嗯,我本來是知道的,事實上,我還寫過好幾本書,但是,我此刻已經老得有些忘記了,因此你們去看書好了。”

1990年1月4日,哈羅德·艾格頓平靜地去世了,終年87歲。追悼會上,當時的美國總統喬治·布什致悼詞説:“他非但是一位國際知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也是一位劃時代的攝影大師,更可貴的是他樂善好施,肯幫忙別人,尤其是失敗者,在他身上真正體現出了基督愛人知己的精神。”

發明家名人故事 篇三

亨利·福特

1863年7月30日,福特出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市郊的一個小城。父母都以經營農場為生。作為長子,福特被父親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他可以繼承祖業,更多地關注農場事務。但是福特對土地根本沒有多大的興趣,他喜歡的是機械。童年時看到的蒸氣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那是他第一次目睹不靠馬拉的車,福特更加相信了機械的力量是無窮大的。 於是17歲那年,他離開了家鄉,獨自一人到位於底特律的密西根汽車製造公司。但在這家擁有2000人的底特律最大的工廠,福特只工作6天就辭職不幹了,原因是該公司優秀的員工需要花費好幾個小時才能修復的機器,我只要30分鐘就可以修好,因而其他員工對我十分不滿。後來,他又先後從事過機械修理、手錶修理、船舶修理等工作,並且還一邊工作一邊參加夜校學習,以便將來能夠不屈居於人下被別人利用而過一生,自己開一家制造機械的工廠。

夢想是好的,但現實卻是殘酷的。在底特律的日子,是不斷奮起,又不斷失敗的,鐘錶廠夢的破滅,研究內燃引擎的碰壁,這個年輕的機械師覺得心灰意冷起來。或許回到家是好的選擇?於是在離家兩年之後,福特又回到了故土。 福特在家裏呆了10年,這10年他結了婚,繼承了父親留的土地,但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發明。他不是種田的那種人,他喜歡緊張而刺激的都市生活,他漸漸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設計一種可以燒汽油的發動機,並且讓這個發動機驅動四輪車。這樣,人們出門不再需要馬了,他們將駕駛這種無馬馬車去上班、旅遊。 一旦產生了這個想法,它就在福特的腦海裏紮下了根。福特做夢都想實現這個夢想。一定要走出農場,去底特律!他下定決心要去闖世界。儘管妻子克拉拉非常留戀這個温馨的家,然而,她還是毫不猶豫地拿起了行李,沒有半句怨言,隨着丈夫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底特律。 夢想成真的速度之魔 當時正處於一個新興汽車即將取代馬車的過渡時代,1893年,美國的杜裏埃兄弟設計出美國的第一輛用汽油發動的汽車,此後,還有許多年輕人在躍躍欲試。想法是許多人都會有的,但是要變成現實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了。

在擔任底特律照明公司工程師的同時,福特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汽車之上,在朋友的幫助之下,工夫不負有心人,1896年6月4日,福特的第一輛汽車誕生了,儘管這輛車速度極慢,形狀奇怪無比,但卻是福特和朋友的傑作!這也是底特律的第一輛汽車!福特開着這輛車在城裏轉來轉去,引來了許多人的圍觀,別人都叫他瘋子亨利! 而一次偶然的機會,福特遇見了着名的發明家愛迪生,激動的福特向愛迪生説明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這個發明大王的稱讚和鼓勵,於是,36歲的福特准備孤注一擲了,他辭去了職務,潛心於汽車的研製工作。到1899年,他已經成功造出了自己的第三輛汽車。 1901年,福特駕着自制的賽車參加一年一度的全美汽車大賽,戰勝了所有對手,贏得了冠軍。從此,福特聞名全國,美國的《天馬雜誌》稱他為速度之魔,他成了底特律的英雄。1902年,他又參加了一次全國性的汽車大賽,結果又遠遠地超出了第二名。這兩次勝利不僅使得他名聲大噪,還結識了許多鉅商大賈,為以後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02年11月,福特終於有了一個自己的公司福特汽車公司。公司的標誌是一個藍色的橢圓形,中間是模仿福特簽名的大寫字母F和ford,從此,這個標誌成了福特汽車公司的象徵,直到今天。 在當時來看,初生的福特公司有許多方面還不成熟,許多部門、規章制度剛剛建立,工廠也很破舊。但是它的思想卻是成熟的,因為福特對此早就有了一套自己的設想。福特公司成立之初,福特便設計了高、中、低三種級別的汽車以期佔領市場。其中高檔車主要為富人服務。生產高檔車帶來的利潤很大,但顧客數量有限。 第一年,福特推出的A型車成了底特律人的搶手貨,福特公司賺取了可觀的利潤,僅股息就分發了10萬美元。一下子股東就相當於收回了所有投資。面對巨大的成功,福特清醒地認識到這只是表面的輝煌。因為人們現在只是對汽車這個新東西感到好奇,一旦他們習慣了使用汽車,便會變得更挑剔。汽車的質量和價格就成了福特公司的生命。

很明顯,小小的福特公司不可能佔據全部汽車市場,必須突出重點。生產什麼車為主呢?面對各位股東,福特説:美國地域遼闊。生活着很多人,大多數是工人、農民。他們才是汽車的真正需要者。我主張多生產低檔車,特別是標準化的大批量生產,把便宜實用的汽車賣給這些人。這才是我們公司長期的戰略

説着容易,做起來可難!低檔車儘管技術上難度不高。但卻不得不面臨許多新的問題,這着實使福特費了一番腦筋,為了讓家家户户都用上這種車,他的車必須簡單,輕便,耐用,容易修理,而且還必須能在崎嶇不平的鄉間路上奔馳。這些都對零件提出了新的要求。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這種車必須便宜,以使每個家庭都能夠買得起。為此,福特不得不在設計時更多地考虛經濟因素,這麼多的要求簡直讓人無所適從,許多種設計方案被一次次的否定了,福特也被搞得筋疲力盡。要怎麼做才能恰如其分地滿足顧客的要求呢? 有一天,他忽然想通了,必須使汽車構造簡單化,只有簡單,汽車才可能輕便,才會容易修理,一旦哪部分有問題,換個標準零件就夠了。而且,簡單的設計更易於大批量生產,當生產量增大時,生產成本就會降低,汽車價格就可以更加低廉。福特把以前的設計圖紙全部扔在一旁,重新開始設計。 標準化,簡單化。設計中福特不時提醒自己。

經過幾次修改,福特新的設計定型了。它被命名為福特牌T型號汽車,後來成為汽車歷史上最着名的車型,幾乎成為汽車的代名詞。事實證明,T型車受到了巨大的歡迎,整個國家都被淹沒在T型車的狂潮之中,從1908年誕生到1927年的更新換代,福特生產的T型車數量是整個世界汽車總量的一半。 直到今天還沒有哪一個車型能望其項背。當時的美國,一個人説自己有一輛汽車,則一定是指福特的T型車。福特以其傲視羣雄的氣概一躍成為汽車大王。同時,福特汽車公司也當然地坐到了美國汽車業第一大公司的寶座上。 永不停止的革新 與福特不停息的發明相比,他的商業思想也在不斷的革新。面對雪片般的訂單,福特在歡喜的同時也在發愁,因為工廠裏原始的組裝技術根本無法應付這種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

但是一個偶然之間看到的現象給了他靈感。有一天,他走在路上,路過一個屠宰場,看到牛送進來以後先用電電擊,然後放血,將牛吊起來,然後用鋸開膛剖腹,最後分割,這個過程是分別由不同的人來完成的。福特心想,我可以將這種具有連貫性、又有工作效率的流水作業的方式1913年春,世界上第一條汽車流水裝配線在福特的工廠裏誕生了,大規模流水裝配線帶來工是生產方式上的革命,福特公司連創世界汽車工業時代的生產紀錄:1920年2月7日,一分鐘生產一輛汽車,1925年10月30日,10秒鐘生產一輛汽車,這樣的速度讓同行為之震驚,讓世界為之震驚。而這種以流水裝配線的生產方法和管理方式為核心的福特製,為後來汽車工業的發展樹立了楷模,掀起了世界範圍內具有歷史進步性的大量生產的產業革命。 不僅如此,福特很注意工人的生活,他想:造出去的車如果我的員工都買不起,我生產車還有什麼意義呢?我必須要讓我的員工首先買得起我所造的車,只有這樣循環才能啟動公司的發展。而在當時,美國工人的工資是很低的,每天1美元到1.55美元,一個月一天不休息,一個月也只有幾十元錢。於是亨利·福特讓公司的公關經理把所有媒體的記者都請來,他説,從今天開始福特車所有的生產線上的員工每一個人的工資漲到5美元錢,這句話驚呆了所有在場的人。

在當時,一輛福特汽車大概要賣200多美元,如果一個員工一天掙1美元多錢,那麼他一輩子也買不了一輛車,反過來講,如果一天掙5美元錢,立刻就可以變成福特汽車的買主。福特真正希望的是他生產的產品是有人要的,有人用,一般的社會大眾能夠把它當作交通工具,而不是前面講的一種奢侈品。他刺激汽車行業發展的方法不是車本身降價,而是把員工的工資漲上去。因此,亨利·福特是聰明的,他不是把汽車製造當作簡單的做生意,而是要將整個汽車行業帶動起來,創造這個市場。 5美元工作日這個新奇的提法,引起了全美暴風驟雨般的熱烈反響。工人們無不拍手稱快,他們從此以後可以過上真正體面的生活,可以挺起胸膛做人了。無數工人從全國各地湧向底特律,要求在福特汽車廠工作,以至於福特不得不把僱員已滿的牌子掛到工廠大門口。而新聞界對此給予了罕見的讚揚,記者們一個個激動萬分。新的經濟時代已經來臨!記者們在各大報頭版新聞中紛紛給予讚揚。當然,最後獲利的還是福特。

發明家的小故事 篇四

一個夏日的早晨,天氣晴朗,畫眉在樹上唱着悦耳的歌。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校園裏,有一個人正在散步。他邁着緩緩的步伐,在綠茵茵的草坪上踱來踱去。他時而望着廣闊的天空,時而瞧瞧乎坦的操場,時而皺起雙眉……突然,他臉上流露出笑容,心情豁然開朗,他想出來了,想出瞭解決蒸汽機的有效辦法。他高興地跑起來,腳步騰空。霎時間,他的身影便出現在陪伴他多年的操作枱上。他就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曾有人説:“瓦特發明蒸汽機,是因為他有超人的天才和智慧。”其實不然。為了説明這個問題,還是講講關於瓦特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發明創造的故事吧。

水蒸汽的啟示

隨着智育的發展,瓦特對客觀存在的一些事物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好奇和鑽研之心。這為他以後發明蒸汽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瓦特的故鄉--格林諾克的小鎮於上,家家户户都是生火燒水做飯。對這種司空見慣的事,有誰留過心呢?瓦特就留了心。他在廚房裏看祖母做飯。灶上坐着一壺開水。開水在沸騰。壺蓋啪啪啪地作響,不停地往上跳動。瓦特觀察好半天,感到很奇怪,猜不透這是什麼緣故,就問祖母説?什麼玩藝使壺蓋跳動呢“

祖母回答説:”水開了,就這樣。“

瓦特沒有滿足,又追問:”為什麼水開了壺蓋就跳動?是什麼東西推動它嗎?“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沒有功夫答對他,便不耐煩地説:”不知道,小孩子刨根問底地問這些有什麼意思呢。“

瓦特在他祖母那裏不但沒有找到答案,反而受到了冤枉的批評,心裏很不舒服,可他並不灰心。

連續幾天,每當做飯時,他就蹲在火爐旁邊細心地觀察着。起初,壺蓋很安穩,隔了一會兒,水要開了,發出嘩嘩的響聲。摹地,壺裏的水蒸汽冒出來,推動壺蓋跳動了。蒸汽不住地往上冒,壺蓋也不停地跳動着,好象裏邊藏着個魔術師,在變戲法似的。瓦特高興了,幾乎叫出聲來,他把壺蓋揭開蓋上,蓋上又揭開,反覆驗證。他還把杯子、調羹遮在水蒸汽噴出的地方。瓦特終於弄清楚了,是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這水蒸汽的力量還真不小呢。

就在瓦特興高采烈,歡喜若狂的時候,祖母又開腔了:”你這孩子,不知好歹,水壺有什麼好玩的,快給我走開!“她漫不經心地説。

他的祖母過於急躁和主觀了,這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的話,險些挫傷了瓦特的自尊心和探求科學知識的積極性。年邁的老人啊,根本不理解瓦特的心,不知?水蒸汽”對瓦特有多麼大的啟示!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的物理現象,不正是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認識源泉嗎?

一七六九年,瓦特把蒸汽機改成為發動力較大的單動式發動機。後來又經過多次研究,於一七八二年,完成了新的蒸汽機的試製工作。機器上有了聯動裝置,把單式改為旋轉運動,完善的蒸汽機發明成功了。

由於蒸汽機的發明,加之英國當時煤鐵工業發達,所以英國就成為世界上最早利用蒸汽推動鐵製“海輪”的國家。十九世紀,開始海上運輸改革,一些國家進入了所謂的“汽船時代”。從此,船隻就行駛在茫茫無際的海洋上了。隨之而來,煤礦、工廠、火車也全應用了蒸汽機。體力勞動解放了,經濟發展了。這不能不説是蒸汽機發明的成果。當然也是蒸汽機的發明家瓦特的功勞。因此,瓦特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瓦特的一生充滿着艱苦和鬥爭,他走過的道路是多麼坎坷不平啊。他在艱苦和坎坷中為人類造了福,為人類前進,開闢了新的里程。瓦特十分重視學習和實踐。學習,豐富了他的智慧;實踐,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發明家名人故事 篇五

亞歷山德羅·伏特

亞歷山德羅·伏特,意大利著名物理學家。1745年2月18日出生於意大利科摩,伏特發明電池時已經50多歲了,他絕沒有想到持續電流對以後的影響會有那麼大,因此也沒有再作進一步研究,一直在帕維亞大學任教。1819年,伏特退休回到故鄉,於1827年3月5日逝世。

伏特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八個兄弟姐妹大都就了神職,只有他例外。伏特四歲才會説話,家裏人認為他智力遲鈍。但到了七歲,他趕上了其他孩子,接着就開始超過他們。他十四歲時便決心當一個物理學家。當時伏特對佔據了當代科學舞台的電現象非常有興趣,而這種興趣是由普利斯特利的電學著作引起的。為此他甚至還寫了一首關於電學的拉丁文長詩。

1774年,伏特被任命為科莫中學的物理教師。第二年他發明了起電盤。在給普利斯特利的信中,他首次描述了這個發明。這個裝置由一塊覆有硬橡膠的金屬電極板和一塊帶絕緣手柄的金屬電極板組成。摩擦硬橡膠板,使之帶上負電荷。如將帶柄極板置於其上,正電荷便被吸引到下表面,負電荷被排斥到上表面。上面的負電荷可通過接地排除,這個過程不斷繼續,直到帶柄極板帶上很多電荷為止。這種電荷蓄貯器取代了萊頓瓶,成為電容器的前身,今天仍然使用着。

起電盤發明後,伏特的名聲因此傳開。1779年,他接受了帕維亞大學的教授職位,並繼續從事電學研究。他發明了與靜電有關的其他設備。1794年,他獲得了英國皇家學會的科普利獎章,被選為該會會員。

當選會員後的一天,伏特像往常一樣,來到圖書館查閲有關資料。突然,一本德國科學家的實驗報告彙編引起了他的注意,這本書記載了一個叫斯羅扎的科學家在1750年做的一個實驗。斯羅紮在實驗報告中説:把兩個不同的金屬分別夾在舌頭的上下,然後用一根金屬導線連接兩塊金屬塊,此時,舌頭上會有一種麻的感覺;如果用兩塊相同的金屬片夾在舌頭上下,就沒有這種感覺。伏特看完這個實驗報告,欣喜若狂。回到實驗室,伏特馬上找到一塊薄錫片和一枚新銀幣,並用一根導線將它們連接起來。果然,他的舌頭出現了麻木的感覺。“這是觸電的感覺。”伏特對助手説,“導線中肯定有電在流動。”伏特發現,單獨使用錫片或銀幣在口腔做實驗時,沒有這種感覺。“這是什麼原因呢?”伏特推測,可能是口腔含有稀酸的緣故。根據這一推測,伏特改用稀酸做實驗,果然,發現有麻木的感覺。稀酸實驗的成功,給了伏特極大的信心。他決定生產一種能產生和儲存電能的裝置。

1799年,伏特按照自己的設計,把幾個盛稀酸的杯子排在一起,然後在每個杯子中裝一塊鋅片和銅片,並將前一個杯子中的銅片和後一個杯子中的鋅片用導線連接。最後,兩端用導線接出。伏特用手指捏住兩端的導線,他不僅感到手指麻木,而且身上也有這種感覺,這説明這種電源裝置產生了相當大的電壓。“把這‘寶貝’叫做‘伏特電池’吧!”伏特的助手建議。

1800年,伏特製成能產生很大電流的裝置。這就是歷史上第一組電池。伏特使用小圓銅極板和小圓鋅極板以及浸透了鹽溶液的硬紙板圓片,從底部開始,往上依次為銅、鋅、硬紙板;銅、鋅、硬紙板……如將金屬線接到這個“伏特電堆”的頂端和底部,電路閉合時就會有電流通過。

不久,尼科爾森將伏特電池付諸實際使用。電池的發明使伏特的名聲達到登峯造極的地步。

1801年,伏特被拿破崙宣召到法國奉命表演他的實驗。他獲得一連串的獎章和勛章,其中包括榮譽勛位團勛章,還被封為伯爵,1810年,他當上了倫巴第公國的參議員。伏特和拉普拉斯一樣,有不受政治變遷影響、保持自己地位的權利。無論是拿破崙倒台還是奧地利再次統治意大利,伏特仍然地位顯赫,春風得意。然而,伏特所獲得的最高榮譽卻並非出自於統治者,而是來自他同輩的科學家。電動勢的單位現被稱為“伏特”,就是為了紀念他而命名的。由現代核粒子加速器產生的運動帶電粒子的能量,以電子伏為單位量度。

在伏特之前,人們只能應用摩擦發電機,運用旋轉以發電,再將電存放在萊頓瓶中,以供使用,這種方式相當麻煩,所得的電量也受限制。伏特發明的電池改進了這些缺點,使得電的取得變得非常方便。

伏特電池的發明,使得科學家可以用比較大的持續電流來進行各種電學研究,促使電學研究有一個巨大的進展。伏特電池是一個重要的起步,它帶動後續電氣相關研究的蓬勃發展,後來利用電磁感應原理的電動機和發電機的研發成功也得歸功於它,而發電機之後電氣文明的開始,導致第二次產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結構。

發明家的小故事 篇六

在火車出現之前,人們在陸地上的運輸和旅行,主要是靠人和其他動物進行的。但是不論是人還是其他動物,都有同樣的缺點:速度緩慢,易受天氣變化影響,需要中途休息和補充食物。那麼,能不能製造一種機器來代替人和其他動物進行運輸和旅行呢?被譽為“火車之父”的英國蒸汽機車發明家史蒂芬孫把這個設想變成了現實。

勤奮造就偉大的發明家1781年6月9日,史蒂芬孫出生於英國一個貧苦的礦工家庭。他的父親是煤礦裏一個看管蒸汽機的司爐工,母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全家8口人,主要靠父親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史蒂芬孫上不起學,8歲那年,他就去給人家放牛了。

除了替人家放牛之外,史蒂芬孫還有一項工作就是給在煤礦工作的父親送飯。每次來到父親工作的鍋爐房,他都會被那些不停轉動着的機器迷住,他總是出神地看着鍋爐中熊熊燃燒的烈火,忘情地聽着機器隆隆轉動的聲音。他很想弄明白:它們為什麼能夠自動轉起來,而且力量會這麼大?他想,自己長大以後,要是也能像父親那樣當一個司爐工,操縱巨大的蒸汽機幹活,那該多好!

放牛的時候,他就常用泥巴來做自己想像中的蒸汽機,鍋爐、汽缸、飛輪等各種各樣的部件都有。

14歲那年,史蒂芬孫真的當上了一名見習司爐工,負責給蒸汽機添煤、加油和擦拭機器零件。看着機器在自己的操作下飛快地轉動,他高興極了。但是時刻久了,他覺得只是看着機器轉動但是癮。他開始在心裏琢磨起來:這機器是怎樣轉動起來的?它的內部結構是什麼樣的?

有一天,別人都下班回家了,史蒂芬孫一個人偷偷地把蒸汽機拆開了,他把所有的零件都仔細觀察了一遍。但拆散容易裝配難,他忙乎了好半天,才勉強把蒸汽機重新安裝好。回家的路上,他老是提心吊膽,擔心蒸汽機第二天轉動不了。誰知道第二天一發動,那台蒸汽機比平時轉得還要好。這次成功拆裝之後,他的膽子也大多了,以後就經常這樣拆了又裝,裝了又拆,把那台蒸汽機的各個零件都摸了個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史蒂芬孫多麼渴望自己也能造出一台機器。他模仿着拆裝過的那台蒸汽機,試着畫了一張草圖送給煤礦的工程師看。工程師看後,高興地拍着他的肩膀説:“好啊,有志氣的孩子,期望你多讀書,多掌握科學知識,將來發明一台比蒸汽機更好的機器!”但是,史蒂芬孫從小沒有進過學校門,怎樣讀得懂高深的理論書籍呢?

沒有文化知識,就很難搞出發明創造。於是,17歲的史蒂芬孫第一次走進了學校,他要從國小一年級開始讀起。史蒂芬孫每一天晚上都和七八歲的兒童坐在一齊上課。他像羊羣裏的駱駝,雞羣裏的仙鶴那麼突出。

“嘻嘻,傻大個!”

“嘿嘿,笨蛋!”

教室外面常常會傳來這樣的譏笑聲。國小裏的許多學生都譏笑這位“大學生”並沒有在念大學,卻是在念國小。然而,史蒂芬孫不怕羞,不怕譏笑,他毫不介意,只顧埋頭苦讀。史蒂芬孫白天要到礦上上班,為了多掙些錢養家餬口,休息時刻他還要替人家修理鐘錶、擦皮鞋,每一天累得筋疲力盡。但是到了晚上,史蒂芬孫總是第一個進教室,專心聽講,埋頭學習。放學以後,別人都睡了,他還在昏暗的燈光下複習功課、做作業。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用功,很快就掌握了許多科學知識。

1803年,史蒂芬孫被提升為煤礦的機械修理工。1810年的一天,礦上的一台運煤車突然出了故障,許多機械師都找不出毛病在什麼地方。史蒂芬孫看了一會兒,就對總工程師説:“讓我試試吧。”那些機械師都不堅信他,認為一個“毛頭小子”怎能把機器修好呢,但史蒂芬孫很快就把運煤車修好了。煤礦經理知道這件事後,立刻把史蒂芬孫提升為機械師。

史蒂芬孫在煤礦工作時,每一天看到運煤工人總是用力地把煤從礦井裏一點點地背出來,工作十分辛苦,就萌發了一個偉大的念頭:他要製造一輛既能夠運很多煤又跑得很快的蒸汽機車。於是他就埋頭設計起這樣的機車來。

1814年,史蒂芬孫造出了一台名叫“半統靴號”的火車頭。當他駕駛這個火車頭,在煤礦進行試車表演時,很多人都嘲笑這輛只能拖30噸貨物,每小時只能走六七公里,樣貌像笨鴨子一樣醜,走起路來像地震一樣響的破車。還有一些不懷好意的人竟然到處造謠,説:火車的聲音很響,這會使牛受驚,不敢吃草,從而牛奶就沒有了;雞鴨受驚,從而蛋就沒有了;而且火車的煙筒裏會放出毒氣,將殺絕飛鳥;火星四濺,將釀成火災;倘若鍋爐爆炸,後果更是不堪設想,乘客將遭斷手摺骨之痛!一些原來贊成火車試驗的官員,聽到這些謠言也開始極力反對,並且十分肯定地説用蒸汽機車做交通工具是根本不可能的。

應對技術上的困難和這些謠言帶來的壓力,史蒂芬孫並沒有像另外一些也在發明火車的人那樣灰心喪氣,止步不前。他始終堅信自己發明的火車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幫忙,因此鼓足勇氣,總結經驗,決心繼續研究和改善火車。

1825年9月27日,天還沒有大亮,居住在英國斯多林克頓的許多男女老少就紛紛起牀了。他們有的步行,有的騎馬,向同一個地方趕去。他們去幹什麼呢?原來,史蒂芬孫要在那裏舉行一次試車表演。正當機車緩緩啟動時,一個青年騎馬疾馳而來,他大聲叫喊着要與史蒂芬孫的火車比試比試。於是,火車和馬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比賽。

一開始,只見火車緩慢行駛,而馬則狂奔不已。一會兒後,火車的安全閥升起來了,鼓風機嘶鳴着,騰起團團煙霧,車速逐漸加快,很快火車與馬並駕齊驅了。再過一會兒,火車毫無倦意,一往直前,馬卻漸漸累了。越往後,馬就越顯得力不從心,被火車甩得越來越遠。

這條飛奔的鋼鐵長龍,可載重90噸,乘客400人,最高時速24公里。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列火車——“旅行號”。

從此,火車得到了人們普遍的稱讚和重視,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使陸上交通運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史蒂芬孫那不畏艱辛,百折不回,勤奮學習,勇於創新的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稱讚,也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發明家的小故事 篇七

貝爾發明電話

貝爾,就是發明電話的人。他1847年生於英國,年輕時跟父親從事聾啞人的教學工作,曾想製造一種讓聾啞人用眼睛看到聲音的機器。

1873年,成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的貝爾,開始研究在同一線路上傳送許多電報的裝置--多任務電報,並萌發了利用電流把人的説話聲傳向遠方的念頭,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能如同應對面的交談。於是,貝爾開始了電話的研究。(愛國名言警句)

那是1875年6月2日,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生分別在兩個房間裏試驗多任務電報機,一個偶然發生的事故啟發了貝爾。華生房間裏的電報機上有一個彈簧粘到磁鐵上了,華生拉開彈簧時,彈簧發生了振動。與此同時,貝爾驚奇地發現自我房間裏電報機上的彈簧顫動起來,還發出了聲音,是電流把振動從一個房間傳到另一個房間。貝爾的思路頓時大開,他由此想到:如果人對着一塊鐵片説話,聲音將引起鐵片振動;若在鐵片後面放上一塊電磁鐵的話,鐵片的振動勢必在電磁鐵線圈中產生時大時小的電流。這個波動電流沿電線傳向遠處,遠處的類似裝置上不就會發生同樣的振動,發出同樣的聲音嗎?這樣聲音就沿電線傳到遠方去了。這不就是夢寐以求的電話嗎!

貝爾和華生按新的設想製成了電話機。在一次實驗中,一滴硫酸濺到貝爾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華生先生,我需要你,請到我那裏來!”這句話由電話機經電線傳到華生的耳朵裏,電話成功了!1876年3月7日,貝爾成為電話發明的專利人。

貝爾生命獲得過18種專利,與他人合作獲得12種專利。他設想將電話線埋入地下,或懸架在空中,用它連接到住宅、鄉村、工廠。.。.。.這樣,任何地方都能直接通電話。這天,貝爾的設想早已成為現實。

發明家名人故事 篇八

萊特兄弟

1877年冬天,一場大雪降在美國的代頓地區,城郊的山岡上到處是白茫茫一片。一羣孩子來到堆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乘着自制的爬犁飛快地向下滑去。山坡上頓時響起陣陣笑聲。

在他們旁邊,有兩個男孩靜靜地站着,眼睜睜地看着歡快的爬犁從上而下劃過。大一點的男孩歎道:“嗨!要是我們也有一架爬犁該多好啊!”

另一個孩子撅着嘴説道:“誰叫我們爸爸總不在家呢!”他靈機一動,又接着説道:“哥哥,我們自己動手做吧!”被稱做哥哥的男孩一聽,頓時笑了起來,愉快地説道:

“對呀!我們自己也可以做。走,奧維爾,我們回去!”於是,兩個孩子一蹦一跳地跑下山坡,向家裏飛快地跑去。

這弟兄兩個就是萊特兄弟,大的叫威爾伯,小的便是奧維爾。他們從小就喜歡擺弄一些玩意,經常在一起做各種各樣的遊戲。他們的爺爺是個製作車輪的工匠,屋裏有各種各樣的工具,弟兄兩個把那裏當作他們的樂園,經常跑去看爺爺幹活。時間一長,他們就模仿着製作一些小玩具。因此,弟兄兩個決定,這次要做架爬犁,拉到山坡上與同伴們比賽。

當天晚上,弟兄倆就把這種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一聽,非常高興地説道:“好,咱們共同來做吧!”於是,弟兄倆個跑到爺爺的工作房裏,找到很多木條和工具,不加思索就幹了起來。

“不行”媽媽阻止他們説,“幹什麼事情得有個計劃,我們首先得畫一個圖樣,然後才做!”

弟兄倆個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同媽媽一起設計圖樣。媽媽首先量了兄弟倆身體的尺寸,然後畫出一個很矮的爬犁。“媽媽,別人家的爬犁很高,為啥你畫的爬犁這麼矮?這能行嗎?”弟弟奧維爾不解他問。

“孩子,要想叫爬犁跑得快,就得製成矮矮的,這樣可以減少風的阻力,速度也就會快多了。”媽媽温和地解釋道。弟兄倆個這才明白,幹任何事情都不應莽撞,應首先弄懂道理。

過了一天,萊特兄弟的矮爬犁做成了。弟兄倆把它推到小山岡上,剛放在山坡上,就跑來了一個男孩。“快來看呀,萊特兄弟扛了一個怪物!”這個男孩大驚小怪地叫道。

不一會兒,孩子們都圍了上來,指手劃腳地議論着這個怪模怪樣的東西。萊特兄弟不以為然,勇敢地説道:“誰和我們比賽!”

先前跑過來的男孩連忙叫道:“我來!我來與他們比賽!”説完,就把自己爬犁拉了過來。

比賽結果,當然是萊特兄弟獲勝,孩子們再也不嘲弄這個爬犁,反而圍起來左瞧右看,似乎想從中找到什麼。萊特兄弟非常高興,帶着勝利的喜悦回家去了。

聖誕節到了,爸爸也從外地回來。聖誕節早晨,爸爸把禮物送給了他們,兄弟倆急不可耐地打開一看,是一個不知名的玩具,樣子好怪好怪的。

爸爸告訴他們,這是飛螺旋,能在空中高高地飛去。“鳥才能飛呢!它怎麼也會飛!”威爾伯有點懷疑。

爸爸笑了一笑,當場做了表演。只見他先把上面的橡皮筋扭好,一鬆手,它就發出嗚嗚的聲音,向空中高高地飛去。兄弟這才相信,除了鳥、蝴蝶之外,人工製造的東西,也可以飛上天。於是,弟兄倆便把它拆開了,想從中探索一下,它為何能飛上天去。

從這以後,在他們的幼小心靈裏,就萌發了將來一定製造出一種能飛上高高藍天的東西。這個願望一直影響着他們。1896年,萊特兄弟在報紙看到一條消息:德國的李林塔爾因駕駛滑翔機失事身亡。這個消息對他們震動很大,弟兄倆決定研究空中飛行。

這時候,萊特兄弟開着一家自行車商店。他們一邊幹活掙錢,一邊研究飛行的資料。三年後,他們掌握了大量有關航空方面的知識決定仿製一架滑翔機。

他們首先觀察老鷹在空中飛行的動作,然後一張又一張地畫下來,之後才着手設計滑翔機。1900年10月,萊特兄弟終於製成了他們第一架滑翔機,並把它帶到離代頓很遠的吉蒂霍克海邊,這裏十分偏僻,周圍既沒有樹木也沒有民房,而且這裏風力很大,非常適宜放飛滑翔機。

兄弟倆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把滑翔機裝好,先把它繫上繩索,像風箏那樣放飛,結果成功了。然後由威爾伯坐上去進行試驗,雖然飛了起來,但只有1米多高。

第二年,兄弟倆在上次製作的基礎上,經過多次改進,又製成了一架滑翔機。這年秋天,他們又來到吉蒂霍克海邊,一試驗,飛行高度一下子達到180米之高。

弟兄倆非常高興,但並不滿足。他們想能否製造一種不用風力也能飛行的機器?

兄弟倆反覆思考,把有關飛行的資料集中起來,反覆研究,始終想不到用什麼動力,把寵大的滑翔機和人運到空中。有一天,車行門前停了一輛汽車,司機向他們借一把工具用用。來修理一下汽車的發動機。弟兄倆靈機一動,能不能用汽車的發動機來推動飛行。

從這以後,弟兄倆圍繞發動機動開了腦筋。他們首先測出滑翔機的最大運載能力是90公斤,於是,他們向工廠訂製一個不超過90公斤的發動機。但當時最輕的發動機是190公斤,工廠無法制出這麼輕的發動機。

後來,一名製造發動機的工程師知道了這件事情,答應幫助萊特兄弟。過了一段時間,這位工程師果然造出一部12馬力、重量只有70公斤的汽油發動機。

弟兄倆非常高興,很快便着手研究怎樣利用發動機來推動滑翔機飛行。經過無數次的試驗,他們終於把發動機安裝在滑翔機上,不過是在滑翔機上安上螺旋槳,由發動機來推動螺旋槳旋轉,帶動滑翔機飛行。

1903年9月,萊特兄弟帶着他們裝有發動機的飛行再次來到吉蒂霍克海邊試飛。雖然這次試飛失敗了,但他們從中吸取了很多經驗。過後不久,他們又連續試飛多次,不是因為螺旋槳的故障,就是發動機出了毛病,或是駕駛技術的問題。

萊特兄弟毫不氣餒,仍然堅持試飛。就在這時,一位名叫蘭萊的發明家,受美國政府的委託,製造了一架帶有汽油發動機的飛機,在試飛中墜入大海。

萊特兄弟得知這個消息,便前去調查,並從蘭萊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獲得了很多經驗,他們對飛機的每一部件作了嚴格的檢查,制定了嚴格的操作規定,於1903年12月14日,又來到吉蒂霍克,進行試飛試驗。

這天下午,兄弟倆先在地面上安置兩根固定在木頭上的鐵軌,並有一定的斜度,好讓飛機方便地滑行。接着,就把他們製造的飛機,放在鐵軌上面。

最後是由誰先飛的問題,兄弟倆爭執不下,只好用拋硬幣的方法,由威爾伯先飛。

威爾伯上機後,伏卧在飛機正中,一會兒便發動飛機,發動機傳出轟鳴的聲音,螺旋槳也慢慢地轉了起來。

飛機在斜坡上剛滑行3米,就掙脱了結在後面的鐵絲,呼嘯着升到空中。

“飛起來啦!”奧維爾興奮地叫道。話音未落,飛機突然減慢速度,很快掉落在地上。整個飛行時間不到4分鐘。

奧維爾趕忙跑上前去。威伯爾已從墮落的飛機裏跳了出來,兄弟倆趕緊觀察飛機,飛機也未受損。

“是什麼問題呢?”兄弟倆左思右想,逐一檢查。發動機沒毛病,螺旋槳轉動很好,技術操作也完全正確。……“哥哥,我知道原因了!”奧維爾滿面笑容地説道:“咱們是利用斜坡滑行的,距離只有3米飛機就起飛了。而這時螺旋槳的轉動還沒有達到高速,所以一會兒就栽了下來。”“對呀!”威爾伯點頭稱是,接着説道:“咱們不能利用斜坡滑行起飛,而要靠螺旋槳的力量飛上去。這樣吧,把鐵軌裝在平整的地方再試驗一下。”

他們連續工作了三天,把鐵軌又重新安置在一片平坦的地面上。

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點鐘,天空低雲密佈,寒風刺骨。被兄弟倆邀來觀看飛行的農民凍得直打寒顫,一再催促兄弟倆快點飛行。

這次由奧維爾試飛,只見他爬上飛機,伏卧在駕駛位上。一會兒,發動機開始轟鳴,螺旋槳也開始轉動。

突然,飛機滑動起來,一下子升到3米多高,隨即水平地向前飛去。

“飛起來啦!飛起來啦!”幾個農民高興地呼喚起來,並且隨着威爾伯,在飛機後面追趕着。

飛機飛行了30米後,穩穩地着陸了。威爾伯衝上前去,激動地撲到剛從飛機裏爬出來的弟弟身上,熱淚盈眶地喊道:“我們成功了!我們成功了!”

45分鐘後,威爾伯又飛了一次,飛行距離達到52米,又過了一段時間,奧維爾又一次飛行,這次飛行了59秒,距離達到255米。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駕駛飛機飛行成功,萊特兄弟把這個消息告訴報社,可報社不相信有這種事,拒不發佈消息。萊特兄弟並不在乎。繼續改進他們的飛機。不久,兄弟倆又製造出能乘坐兩個人的飛機,並且,在空中飛了一個多小時。

消息傳開後,人們奔走相告,美國政府非常重視,決定讓萊特做一次試飛表演。

1908年9月10日這天,天氣異常晴朗,飛機飛行的場地上圍滿了觀看的人們。人家興致勃勃,等待着萊特兄弟的飛行。

10點左右,弟弟奧維爾駕駛着他們的飛機,在一片歡呼聲中,自由自在地飛向天空,兩支長長的機翼從空中劃過,恰似一隻展翅飛翔的雄鷹。

人們再也抑制不住他們的激動心情,昂首天空,呼喚着萊特兄弟的名字,多少人的夢想終於變為現實。

飛機在76米的高度飛行了1小時14分,並且運載了一名勇敢的乘客。當它着陸之後,人們從四面八方圍了起來。過後不久,萊特兄弟在政府的支持下,創辦了一家飛行公司,同時開辦了飛行學校,從這以後,飛機成了人們又一項先進的運輸工具。

發明家的小故事 篇九

自開車的發明故事

此刻,自開車像潮水一樣,遍及世界各地,進入家家户户,但自開車的發明過程卻十分曲折。很少有人知道,發明自開車的是德國的一個看林人,名叫德萊斯(1785-1851)。

法國人西夫拉克在一個下雨天,在街頭浸步時被經過的四輪馬車濺了一身泥,這一濺使他突發奇想:四輪馬車這麼寬,應當把馬車順着切掉一半,四個車輪變成前後兩個車輪。.。.。.於是,1791年第一架代步的“木馬輪”小車誕生了。這輛小車有前後兩個木質的車輪,中間連着橫樑,上方安了1條板凳,像一個玩具。剛剛出現的新東西肯定不是那麼完善。這輛“木馬輪”既沒有傳動鏈條,又無轉向裝置,自然需要改善。

德萊斯原是一個看林人,每一天都要從一片林子走到另一片林子,多年走路的辛苦,激起了他想發明一種交通工具的慾望。他想:如果人能坐在輪子上,那不就走得更快了嗎!就這樣,德萊斯開始設計和製造自開車。他用兩個木輪、一個鞍座、一個安在前輪上起控制作用的車把,製成了一輛輪車。人坐在車上,用雙腳蹬地驅動木輪户外。就這樣,世界上第一輛自開車問世了。

1817年,德萊斯第一次騎自開車旅遊,一路上受盡人閃的譏笑,。.。.。.他決心用事實來回答這種譏笑。一次比賽,他騎車4小時透過的距離,馬拉車卻用了15個小時。儘管如此,仍然沒有一家廠商願意生產、出售這種自開車。

德萊斯還發明瞭絞肉機、打字機等,都能減輕勞動強度。此刻鐵路工人在鐵軌上利用人力推進的小車,也是德萊斯發明的,因此稱它為“德萊斯”。

1839年,蘇各蘭人馬克米廉發明了腳蹬,裝在自開車前輪上,使自開車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此後幾十年中,湧現出了各種各樣的自開車,如風帆自開車、水上踏車、冰上自開車、五輪自開車,自開車逐漸成為大眾化的交通工具。以後隨着充氣輪胎、鏈條等的出現,自開車的結構越來越完善。

1840年,英格蘭的鐵匠麥克米倫,在德萊斯發明的“小馬崽”的基礎上,進行了改善。他在後輪的車軸上裝上曲柄,再用連桿把曲柄和前面的腳蹬連接起來,並且前後輪都用鐵製。前輪大,後輪小。這樣一來,人的雙腳真正離開了地面,由雙腳的交替踩動變為輪子的滾動。1842年,麥克米倫騎上這種車,一天跑了20千米。

到1861年,法國的米肖父子。在前輪上安裝了能轉動的腳蹬板,車子的鞍座架在前輪上方。他們把這輛車冠以“自開車”的雅名,並1867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層出,讓觀眾大開眼界。

從西夫拉克一向到雷諾,他們製做的自開車與現代自開車差別較大,真正具有現代化形式的自開車是在1874年誕生。英國人羅鬆在自開車上別出心裁地裝上鍊條和鏈輪,用後輪的轉動來推動車子前進。但仍然不夠協調與穩定。

1886年英國的機械工程師斯塔利,從機械學、户外學的角度設計出了新的自開車樣式,裝上前叉和車閘,前後輪大小相同,以持續平衡,並用鋼管制成了菱形車架,還首次使用了橡膠車輪。斯塔利不僅僅改善了自開車的結構,還改制了許多生產自開車部件用的機牀,為自開車的超多生產和推廣應用開闢了寬闊的道路,因此他被後人稱為“自開車之父”。他所設計的自開車車型與這天自開車的樣貌已經基本一致了。

人類的智慧真是無所不在。1888年,愛爾蘭的獸醫鄧洛普,從醫治牛胃氣膨脹中得到啟示,將自家花園用來澆水的橡膠管粘成圓形並打足氣裝在自開車上,這是充氣輪胎的開端。充氣輪胎是自開車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創舉不但從根本上改變了自開車的騎行性能,而且完善了自開車的使用功能。

從1791年到1888年,摩托車的始祖--自開車的發明和改善,經歷了近100年中這些發明者的不懈奮鬥。咱們不得不為人類的發明創造所感動。

發明家的小故事 篇十

愛迪生的科學發明

1877年秋天的一個早晨,愛迪生從美國一個叫梅羅國的地方,來到紐約一家雜誌修改部辦公室。他留意翼翼地捧着一個奇形怪狀的小東西。這小東西上方有一根長長的金屬槓,一端有一個大點的輪子,另一端有個小把手。愛迪生把搖手搖轉,然後把一小張錫紙裹上圓筒,再裝上一根小針,對着圓筒唱了一句嬰兒催眠歌。動作完畢,機器又重新轉動起來,它竟一字不漏地把催眠歌重新唱了出來。形容當時在場的人的第一個感想,僅僅説驚異是不夠的了。人們大樂不支,所有修改部的人都互相大聲傳告,説愛迪生帶來了一架會説話的怪物。在短時刻內,市內各家報館的新聞記者象潮水般地湧來,都爭着要看一看這個在世界上最新奇的機器,一時把報館擠得水泄不通

這一發明一經傳出,激起當時社會急速而巨大的狂熱達數月之久。鐵路特開專車去參觀。許多人開始不堅信這個發明,疑心他是先在裏面藏個什麼會説話的東西騙人的。有個教堂的主教用最高速度對着收音盤背誦聖經中的一串專門名詞,當這些名詞一字不漏地從機器中重複發出來時,他們才堅信這東西沒有半點虛假。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架留聲機問世時的情景。人們在讚歎之餘,都稱發明者愛迪生是個“妖魔”。其實,“妖魔”這個雅號遠不是從留聲機這一件發明才有的,而是伴隨他的整個生命的。正因他的發明創造實在太多了。電燈、電話、電影、電報機、發電機、蓄電池、打字機、磁鐵礦分離機、壓力錶等等,都是他的發明。據不完全統計,自從他發明第一台自動數票機的1869年至1910年,他一共領得1328種發明專利權,約計在此時期,每11天他就有一個發明。正正因這樣,他被人們稱為“妖魔”是理所當然的了。

但是,這個“妖魔”人物的真正魔力究竟出自哪裏呢?他自我這樣説:“一分靈感,九十九分血汗”。“頑強的毅力、驚人的勤奮,正是他真正的“魔力”所在。”

湯姆斯?愛迪生,生於1847年美國的渥海渥州。他只念過三個月的國小。學校老師説他“愚呆”,親友們也都這樣稱呼他。而他的母親並不堅信這一點,親自做他的教師,引導他去讀一些書。不到12歲,他就讀完了不少難讀的書,他的父親還引導他攻讀過牛頓原理。家庭的教育和影響,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勤奮的精神和驚人的毅力。

愛迪生很鍾愛科學。他很小就在自我家的地窖裏,儲存了幾百個各種試驗用的瓶子,建起了一個小實驗室。他把平時省吃儉用的錢,全部花在購買化學用品和化學儀器上。但光靠這個錢是不能滿足試驗需要的、於是,他就到火車上當賣報童。他每一天清晨登車,晚上9時後回家,搞完試驗常常到深夜才能休息。之後,他發現火車上行李車廂中有一間吸煙室未用,他就把家中地窖裏的試驗品搬到這上來,堅持做化學試驗。在那裏,他還學習並領悟使用陳設在這兒的一台印字機,並能用電報號碼記錄當地新聞,辦了一份報紙。這份報紙大受歡迎,銷路可觀,此時他才12歲。有一天,火車搖晃,行李滑下來,把他試驗用的一支磷杆摔到地下,車廂立即着火。火被趕到現場的人撲滅了,但是車長卻打聾了他的耳朵,造成終身殘廢。車長還把他的“四輪實驗室”和“旅行印刷房”裏的東西統統踢到車下。

困難和挫折沒有影響愛迪生搞科學實驗的決心,他又在家中建起了試驗室。遭電打、燒燬衣服,在試驗中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他的臉部被硝酸燒得不成模樣了。既使這樣他也從不灰心。愛迪生最早所作的發奮,大大有助於他以後的發明創造。但是,和其他偉大的發明家一樣,愛迪生所走過的道路是不平坦的。他當過夜班電報生。在書攤和圖書館消磨很多精力。但由於幾次失業,最後不得不到紐約投奔兄弟姐妹。

愛迪生不辭千辛萬苦來到了紐約。這個時候,他口袋裏連一個小錢也沒有。他餓急了,只好向人討了點茶水喝,這是他到紐約後的第一頓飯。在那裏,他好久才找到兄弟姐妹,但他的兄弟姐妹也處在失業之中。飢因交加的愛迪生,容儀拙陋,衣着襤褸,被人看不起。之後,他被允許夜宿在一家電池室裏。剛好室內設置一台發佈市價的通信機器,在他到來的第三天早上,這部機器出了故障,由於他留心鑽研,很快幫忙人家修好了這台機器,而被留下來,這才找到了工作。從這以後,他奮發發奮,與人合作改革,市價通信機而嶄露頭角。不久,他開設了一個生產這種通信機的小工廠,逐步走上了科學研究的道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17zz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