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下元節禁忌注意事項介紹 下元節的含義通用多篇

下元節禁忌注意事項介紹 下元節的含義通用多篇

下元節禁忌注意事項介紹 下元節的含義通用多篇

下元節的含義 篇一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

農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節”。此時,正值農村收穫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糰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雲:“十月半,牽礱糰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杆,杆上掛黃旗。晚上,杆頂掛三盞天燈,做糰子需三官。民國以後,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

飲食風俗是節日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在長期的、眾多的節日活動的實踐中,形成了獨立的、特殊的節令食品,諸如春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等等,它同其它風俗習慣一樣,作為民族的一種共同情感、共同心態。統一着人們的節日行為,對節日的生存、發展起着重要作用。下元節也有其獨特的節令食品,以北京為例,過下元節時,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這種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幾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節令食品了。

下元節的民俗故事 篇二

道教的下元節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三官的生日分別為農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嚴格來説下元節是道教節日,但它早已遠超宗教節日範疇,成為中國人的“解厄日”“祈福日”。

文成公主的生日

在西藏地區,下元節被視為文成公主的生日。吐蕃有兩個節日與文成公主有關:藏曆4月15日(文成公主到達拉薩的日子);10月15日(文成公主的`生日)有記載“十月十五日,為唐文成公主誕辰,士女盛裝參賀,家家飲酒。”

豆餡包子

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食俗,以北京為例,過下元節時,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也就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這種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幾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節令食品了。現今吃豆沙包已經是家家常見飲食,只是不和下元節相關聯。

禹王廟會

江蘇淮安人,在下元節這一天,要登禹王台祭禹王(水官大帝),趕禹王宮廟會,屆時廟中人山人海,有各種各樣小零食賣。現今禹王廟會沒有往日盛況。

迎神賽會

山東(鄒縣)、陝西(鳳翔)、湖南(寧遠)的一些地方除了祭祀祖先,還會舉行迎神賽會,報答土功,祭祀山神。只是現在幾乎不得見。

下元時俗

舊時俗諺雲:“十月半,牽礱糰子齋三官”。以前道教徒在這一日還在家門外豎天杆,杆上掛黃旗,旗上寫着“天地水府”、“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在民間下元這一天,人們在家中做餈粑、麻腐包子等贈送親友,同時可以吃到很多祭祀之後稱為“福餘”食品。

下元節的“歸宿”

傳承民俗文化,並不需要大張旗鼓地過節。下元節來自道教,其實對當今的國人來説,這一天倒是近距離感受道教文化的契機。

下元節是一個很寶貴的節日,是表達美好的願望,摒除厄運的祈福日。若能被塑造為中國人的“祈福日”,並在其中加入紀念先人、關懷他人的人文意識。那麼它是不是望得到復興。

漢族稱中元節,也叫鬼節。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祭祀祖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o19m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