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高一年級語文課程教學計劃多篇

高一年級語文課程教學計劃多篇

高一年級語文課程教學計劃多篇

高一語文的課程教案 篇一

各位領導、老師,你們好!今天,我所説課的篇目是《我有一個夢想》。現就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課時安排及教學過程等方面加以説明。

一、教材分析

《我有一個夢想》是高中語文(必修)第一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政治演講詞,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要求自由、民主、種族平等的夢想。文章情文並茂、語言流暢,那飽滿的激情通過形象化的語言表現出來,深深地感染着聽眾,引起人們的共鳴。學習本文有助於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為實現理想不斷奮鬥的精神。

二、制定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制定的依據

1、課程的基本理念:“根據新時期高中語文教育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到能力’、‘過程到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

2、新課標對必修課程的設計目的:“學生通過必修課程的學習,應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養和較強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語文的應用、審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較協調的發展。”

3、新課標關於必修課程中常用應用文教學的建議:“應藉助文本示例來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學生自學為主,不必作過多分析。”

4、單元學習指導與目標:“注意抓住演講詞的主旨和特點,分清邏輯層次,體會其中多樣化的表現手法”,“領悟、品位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語言”。

<二>制定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進一步瞭解演講詞的特點

結合背景資料理解演講目的及意義

2、能力目標

理清演講思路,體會其強大的邏輯性

體會全文激情飛揚、極富感召力的語言特點,並學習運用到寫作中去,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德育目標

領會作者傾注在所述夢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實現夢想的堅定信念。

三、確定教學重難點

1、結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嚴酷事實。

由於學生不熟悉西方的宗教生活,不瞭解美國的社會制度,對美國的種族歧視、隔離政策全無感受,所以就難以理解作者反映的嚴酷事實,難以體會作者傾注在夢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實現夢想的堅定信念。而理解這點,才能理解他講話的深遠意義。所以把結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嚴酷事實作為本課教學難點。

2、感受排比句式的表達效果,學習並應用到寫作中去,提高表達能力。

本文是一篇激情飛揚、極富感召力的演講詞,使其具有如此語言特點的主要是排比句式的運用。我所帶的班級學生語文基礎較差,普遍存在着表達方面的困難,因此把感受排比句式的表達效果,學習並應用到寫作中去,提高表達能力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

四。教學方法與學法指導

本文是應用文,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與學以致用的指導思想,我主要採用誦讀法與討論法。通過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潛移默化地積累語言知識,體會作者文句中藴含的感情,領會演講的魅力及排比句式在演講中的獨特效果。對難點的突破主要採用討論法,通過設計問題,以啟發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開展積極的討論,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後由教師補充點撥歸納。

五、課時安排

本課計劃二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熟讀課文,結合背景資料理解演講目的;理清演講思路,體會其強大的邏輯性。

第二課時:在朗讀中體會全文激情飛揚、極富感召力的語言特點,並學習運用到寫作中去,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在反覆誦讀中感受作者傾注在夢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實現夢想的堅定信念。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

環節

教學程序

設計意圖

導語設計

同學們,如果我們在這兒提到一個國家的名字,我想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不過在沒有講出這個國家的名字之前,我想到一些人的名字:比爾•蓋茨、麥克爾•喬丹、麥克爾•傑佛遜、林肯……另外,還有“9.11”。無疑這個國家的名字是“TheUnitedStates”(美國)。看來同學們對美國是十分熟悉的。可是,我在問,我們對美國的社會現狀有多少了解呢?我們又對佔美國人口12.5%的黑人生活現狀有多少了解呢?那麼,今天我們將通過一個窗口來對美國社會現狀作一個初步步的認識,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共同學習的一篇非常重要也極其優美的演講詞——《我有一個夢想》。

“興趣是的老師”,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從而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預習

檢查

1、重點字詞積累

駭人聽聞、義憤填膺、安之若素等詞語

2、請同學簡介這篇演説辭的作者和時代背景(課前印發預習資料;教師作相應補充)

教師有針對性的進行預習檢查,促使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教學環節

教學程序

設計意圖

整體感知

1、思考:題目是《我有一個夢想》,如果是你,你將從哪些角度來寫夢想?(夢想的內容、怎樣實現夢想?為什麼要實現夢想?)我們現在速讀課文3分鐘,看看作者是不是和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和。從文章中找出相應的段落。

夢想是什麼?(17-25節)

為什麼要實現夢想?(1-5節)

怎樣實現夢想?(6-16節)

2、熟知課文內容

(1)學生齊讀17-25節,結合文章背景,概括出作者的夢想究竟是什麼?(15字內回答)

(2)指名朗讀1-5節,概括為什麼要實現夢想?(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視和貧困的環境中,美國沒有實現百年前自由的諾言,今天討回權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實現,美國將出現叛亂。)

(3)指名朗讀6-16節,概括怎樣實現夢想?(採用非暴力手段進行鬥爭,決不退縮)

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情境,變被動為主動。

發展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

問題探究

1、為什麼直到17節作者才正面提出自己的夢想?放在後邊起到的作用?

2、如何理解文章第二段所反映的事實?美國不是很富有嗎?不是標榜本國最講人權嗎?結合預習資料中的背景材料和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嚴酷事實談談你的理解。

(注:以上兩個問題均採用前後桌四人一組交流思考結果的方式,進行討論,然後點幾個小組代表回答,教師點撥、小結)

探究文章結構,體會其強大的邏輯性。

學生理解這個問題,才能進一步理解作者講話的深遠意義。

注重以學生為本,採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對話,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學習,説説演講詞具有什麼特點

(學生通過本節課學習很容易説出演講目的明確、邏輯性強,內容具有針對性、思想性等,教師在此作如下補充,過渡到下一課時:演講詞通常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和表達技巧,具備較強的説服力和感染力)

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己進行小結。

兼具小結和過渡的作用

佈置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優美的句子,分析它們的表達效果

好文章值得反覆誦讀,充分利用課餘時間提高朗讀水平

第二課時

教學

環節

教學程序

設計意圖

導語設計

演講詞一般具有有極強的説服力與號召力,本文除了具備這一特點外還充滿了激情。其中語言起着很關鍵的作用。你能説説本文在語言表達上具備怎樣的特點嗎?(大量運用排比句式)

引出本課時的重點內容:體會排比句的表達效果,並應用到寫作中去

比較閲讀

1、刪掉“一百年後的今天”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一部分生讀(讀4):“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黑人還沒有得到自由這一悲慘的事實,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下,黑人的生活備受壓榨,仍然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仍然萎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裏,並且,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__者。今天我們在這裏集會,就是要把這種駭人聽聞的情況公諸於眾。”

另一部分生讀(讀5):“然而一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必須正視黑人還沒有得到自由這一悲慘的事實,一百年後的今天,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下,黑人的生活備受壓榨。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然生活在物質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上。一百年後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縮在美國社會的角落裏,並且,意識到自己是故土家園中的__者。今天我們在這裏集會,就是要把這種駭人聽聞的情況公諸於眾。”

(去掉後面三個“一百年後的今天”,主要內容不變,但語氣顯然不如原文更有氣勢。作者為什麼強調一百年後的今天説明黑人遭受壓榨的時間之長,增強了文字的感染力。)

2、學生齊讀第二段

讓學生體在朗讀中體會排比句式的作用:1、語言有氣勢。2、感情充沛。3、(結合演講詞這種文體)會使聽眾受到鼓舞

反覆誦讀

文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排比句式,找出來大聲地誦讀,並説説它們的表達效果。

採用個別朗讀與齊讀相結合的方式(必要時教師範讀),在反覆朗讀中體會本文激情飛揚、極富感召力的語言特點,感受作者傾注在夢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實現夢想的堅定信念。

拓展訓練

讓學生也以“我有一個夢想”為題當堂訓練寫一段排比句(不少於四句)。幾分鐘後指定兩生讀自己的作業,師讀自己寫的,師生互評。

學以至用,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佈置作業

以“我有一個夢想”為題,寫一篇演講稿,並試着把它演講給家人聽。(如條件允許,可舉辦一次班級演講比賽)

學寫演講詞,切實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初步學會演講。

高一年級語文課程教學計劃 篇二

一、使用教材: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學情分析:

經過高一上學期的磨合,學生基本適應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大多數同學擺脱了國中時段機械地、死記硬背地學習語文的思維定勢,大體上能感覺到高中語文學習與以往有所不同,懂得了主動學習、主動選擇和確定學習內容,最起碼有了這種認識、這種慾望了。

在上學期期會考試中,許多學生摸不着頭腦,從不知考什麼中反映出不知學什麼,很迷茫。到期末考試時,大多數同學知道高中語文學什麼,以及怎麼學了。當然,迷惘的同學也還有不少。這需要我們進一步激發和引導他們學習語文。

三、教材分析:

本學期學習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3和必修4兩本書的內容。

必修3的“閲讀鑑賞”部分所選的課文既有古代詩歌散文名篇,也有中外小説和科普科幻作品。四個單元分別是:人物與環境(小説一),感受與共鳴(唐宋詩),質疑解難(古代議論散文),啟迪與想象(科普科幻作品)。

“表達交流”中的寫作部分主要訓練一般議論文的寫作,寫作專題分別是:多思善想——學習選取立論的角度;學會寬容——學習選擇和使用論據;善待生命——學習論證;愛的奉獻——學習議論中的記敍。口語交際專題為議論。

“梳理探究”設計的專題為:交際中的語言運用;文字作品的個性化解讀;語文學習的自我評價

“名著導讀”介紹《紅樓夢》和《高老頭》。

必修4的“閲讀鑑賞”部分所選的課文,有中外戲劇,宋元詞曲,古代人物傳記及社會科學論文。四個單元分別是:性格與衝突(中外戲劇),情思與意境(宋元詞曲),理清思路(社會科學論文、隨筆),知人論世(古代人物傳記)。

“表達交際”中的寫作部分主要訓練議論文的寫作,寫作專題分別是:解讀時間——學習橫向展開議論;發現幸福——學習縱向展開議論;確立自信——學習反駁;善於思辨——學習辯證分析。口語交際專題為辯論。

“樹立探究”設計的'專題為:邏輯和語文學習,走近文學大師、影視文化。

“名著導讀”介紹莎士比亞戲劇和朱光潛的《談美》。

四、教學目標和要求:

擬在期會考試前完成必修3內容的學習,其中安排3次寫作訓練,2次月考或單元測試;期會考試後完成必修4內容的學習,其中安排3次寫作訓練,1——2次月考或單元測試。

教學中要求做到:

1、依據新課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力求獲得的教學效果。

2、認真鑽研、領會新教材和新大綱,提高課堂效益,向45分鐘要質量。

3、本學期要完成必修3和必修4兩部書的教學任務,時間緊,任務重,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還要強化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與提高。

4、本學期在寫作上,着重培養學生寫作議論文的能力。先了解議論文文本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議論説理的興趣和能力,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

五、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1、做好學情分析,面對高一下學期文理分科的現狀,認識並瞭解新的學生,儘快熟悉學生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到因材施教。

2、繼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平時的教學中,圍繞學法設計教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講究提問設計,板書設計,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歸類、梳理。

4、利用課外時間給學生解疑答難,加強輔導,補學補差。

5、強化基礎知識的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6、在集體備課和教學中,以培養閲讀能力為中心,在作文備課和訓練中做到系列性、科學性、實效性。

六、教科研設想:

1、充分認識到教科研工作在實施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性。

2、認真學習、鑽研新課程理論,切實轉變教育教學理念,用科學的教育理念來指導語文教學。

3、堅持集體備課制度,集思廣益,羣策羣力,用羣體智慧和力量,提高整個高一年級組各位語文同仁的語文教學水平和能力。

4、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發揮筆記本電腦在備課、教學、輔導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5、課外認真學習有關語文教學的雜誌,如《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學習》等,廣泛吸收,不斷充電,以期高屋建瓴地實施教學。

總之,不能做經驗型語文教師,而要做科研型語文教師。

高一語文的課程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蘇軾,瞭解蘇軾的人生感悟,倡導積極的人生態度;

2、體會本文詩情、畫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藝術特色;

3、探討本文中的人生哲理,從中得到啟發。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的文學常識,掌握本文的實詞、虛詞、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2、指導學生體味其用詞的精練準確和生動形象,培養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鑑賞優美、形象的語言的能力。

教學難點:體會本文詩情、畫意、理趣的完美融合

教學方法:串講+探究、鑑賞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

(1)利用學習小組蒐集相關資料,瞭解作者蘇軾的生平,着重瞭解被貶赤壁這段經歷及與之有關的材料,瞭解赤壁的歷史,關於賦的簡單知識等。

(2)熟讀課文,利用工具書籍解決字詞問題,並歸納文章的字詞。

2、教師準備

(1)若用多媒體教學,收集資料,製作好多媒體教學課件。

(2)準備好相關的鞏固練習課前課中課後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生是由不連續的幸與不幸組接而成的。當不幸降臨時,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是自怨自艾,消極的躲避還是樂觀豁達的積極面對呢?其實所謂幸與不幸,是與非,只是看問題角度不一樣而已。當我們學會珍惜不幸的價值時,它就是我們人生的財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赤壁賦》,是一篇面對人生不幸的文章,讓我們一起去看看,處於人生底谷的蘇軾是如何去面對的。

二、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詩人,畫家,書法家。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21歲中進士,一生仕途坎坷。正是人生的苦難造就了這位“古今第一才子”的文學成就,而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創了豪放派詞風,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我們今天要學的《赤壁賦》,就是他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寫作背景

元豐三年(1079年),蘇軾因作詩諷刺王安石新法(“烏台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後,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在這裏,為排遣內心鬱悶,他經常來赤壁磯遊覽眺望,或泛舟江中。他先後寫下了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些名篇。《赤壁賦》在我國文學藝術有着深遠的影響。

四、文體簡介

1、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賦”。賦體出現於戰國後期,到了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是賦的淵源。賦體的流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各個階段。

2、關於賦的特點:賦在藝術表現上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理。在語言上使用新奇美麗的辭藻。另外賦也講究聲韻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奏結合在一起。藉助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調式,形成一種自由而又謹嚴、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既適合散文式的鋪陳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詩意

五、解讀課文

(一)聽錄音朗誦或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思路,注意字詞的讀音與朗讀的節奏。

(二)理清思路,學生討論回答

全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客人洞蕭吹奏的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間的問答,文章重點轉到關於人生態度的論辯上。全文有詩情、畫意,哲理,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處世態度上。全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遊赤壁的情景,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盪舟,把酒誦詩。置身於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觸景生情,由歡樂轉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傑,不過是過眼煙雲,隨着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情,(“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説明世界的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着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着哀歎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尾意味深長,既照應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並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__。)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脱

感情的變化是:樂——悲——樂

1、具體品讀課文

(1)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根據第一段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圖景。

①掃除這段文中的疑難字句;

既望:十六日。既:已經,望:農曆每月的十五日

泛舟遊於赤壁之下:狀語後置句,應為:於赤壁之下游。於:介詞,在……下,方位名詞

興:起,同風雨興焉

屬:zhǔ,通“囑”,意思是勸、請

②師生討論

師:作者在這段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優美的圖畫,現在我們要給這幅圖卷命名,應該叫什麼?

生討論:泛舟赤壁圖、月夜江水圖、秋江風月圖等

總結選用(秋江風月圖—板書),那這副圖中有那些景物?看看作者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最後寫什麼?

生:清風、水波、月(師板書)

問: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寫美在何處?為什麼寫得賽似仙境?

生討論,師總結:作者的這一段描寫藴涵着一種深沉雋永的詩意,一下子把人帶進了詩的國土,沉醉在山水風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領略那深藴的人生意義。這種境界和意藴是過去的賦從來沒有表現的。

(一寫夜遊之樂。作者以傳神的筆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麗、靜謐以及與客人夜遊的逸興。本段寫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風”、“水波”和月出後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遊人自由愉悦的心緒,又為後文對“水”、“月”的變與不變的議論作了鋪墊。)

(2)全班齊讀第二段。

講解疑難字詞句,分析。

這段作者描寫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的簫聲。簫,素來是憂傷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悶的犧牲品。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從樂到悲變化是否太突兀?悲從何來?(師生討論)

師:我們先來理作者情感的變化線索。作者從樂字引出歌來,“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是指《詩經?陳風?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為什麼蘇軾在船中誦讀“明月之詩”裏的“窈窕之章”?

從扣舷而歌的歌詞看,顯然是從《月出》詩裏生髮出來。“流光”指江面上閃爍盪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佼兮”麼?“美人”即心上漂亮的人兒,不正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麼?“渺渺兮予懷”表現臨風悵惘,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麼?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有所不同,這裏的“美人”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表現的是政治的感慨。悲從何處來,來自作者遭受貶謫後的苦悶,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生知音何處,而發出天各一方之歎,在遊賞之“樂”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這“樂”本就屬於苦中作樂,借山水而暫時排遣其內心的鬱悶。所以從“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望心情中進一步引出憂患整個人生的哀思來。這是由樂到悲的第一層心境。

由樂到悲的第二層心境是通過什麼來寫呢?

生:客人的洞簫聲。

師:如何寫簫聲?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用了四個比喻,形象地寫出了簫聲的幽怨悲涼。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流淚。

師:經過吟詩與吹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這一過渡自然圓轉,不露一絲圭角,使讀者不知不覺地為這種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去傾聽下面的對話。

六、課後作業佈置

1、鞏固課上所學的知識。

2、預習課文後三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體會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點,理解作者豪放達觀的心態。

一、複習第一課時所講內容,串起課文。

二、分析文中第三、四、五段。

1、面對美景,客卻借簫聲奏出了不和諧的音響,並使“蘇子愀然”。那麼客人因何而悲呢?(生討論)

明確:悲的原因有三:一由古(一世之雄)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二由人生短暫感觸生悲,三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

客之所以悲,在於觸景傷懷,有感與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這麼個一世之雄隨着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生命短暫,有志無為者,惟有羨長江之無窮,哀人生短暫,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注意思想。

通過客曰由眼前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諭兩個英雄人物,是寫景,在由他們的“今安在”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議論。引出曹週二人。更見已身渺小,自然生出感慨,是抒情。

師總結過渡:作者因景而樂,因情傷悲,那麼作者又是如何由悲轉喜?

生討論,師點撥:作者從眼前的自然景物出發,得出了自己觀於天地人生的認識。説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和不變的一面。

水月人

變逝者如斯盈虛如彼生老病死

不變未嘗往也卒莫消長代代相承

師總結:悲和喜其實只是一念之間的情感,關鍵在於對問題如何看待。

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託,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須臾而羨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這樣議論最後又回到樂上來了。

2、延伸思考討論

(1)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卻讓人有消極感,他是否有陶淵明歸園田的心境?(生討論:他與陶淵明的心境還是有區別的,陶淵明是不肯為五斗米一束帶見鄉里小兒,他是真正厭世。蘇軾的思想從本質看是很矛盾的,在《念奴嬌》中拿周瑜比,現在與曹操比,都是感歎人生短暫而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樣有所作為。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筆法百篇》中説:“篇中所言,不過隨時行樂,惟“美人”二字,則公真意所在。”)

(2)在同學們的討論中,從現實出發來思考,對這一段還可還有許多問題:如蘇子聽任自然的觀點,在現代競爭激烈的社會是否可取?“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在今天卻是應該爭取的;聲色是大自然固有的,不以聽、看而存在,此處是否反映了蘇軾唯心主義觀點?“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也是不對的。

3、教學小結

課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舒暢心情,然後通過客人的簫吹奏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一場問答,轉移到關於認識態度問題的論辯上,寫出歷史任務的興亡和現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後歸於豁達樂觀。表現出作者“樂-悲-樂”的感情變化,這也是課文的感情線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中,滿腔悲憤寄寓曠達的風貌之下。

三、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高一語文的課程教案 篇四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悟作者對人生重大問題的深切感慨。

2、指導學生體會本文情景交融、敍議結合的寫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導學生品味本文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

【教學設想】

一、安排兩課時。

二、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三、結合課後練習(一)的回答,達到教學目的(一)、(二),應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四、利用預習效果教學,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的講解,重點突出一些疑難字、詞、句,主要採用課堂討論的方式,教師適當點撥。

五、介紹閲讀課外文學作品《騰王閣序》,比較兩文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培養閲讀興趣,提高閲讀水平。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簡介作家作品,引導學生參看書下注釋(1),教師可補充以下內容:王羲之,有“書聖”之稱,也長於詩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風格瀟灑放脱。王羲之曾經一度做官,他關懷國事,在政治上曾有積極用世的一面,後辭官歸田,以山水為娛,好服食養性,胸懷曠達,為時人敬重。

“序”是一種文體,寫在著作或詩文前的説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時,常一同賦詩,詩成後公推一個作序,《蘭亭集序》即是膾炙人口的詩序名篇,其思想和辭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從中可以看出東晉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養、精神狀態和文學造詣。

二、朗讀

1、教師範讀。要求學生注意聽清文章語氣、節奏和讀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學生讀準下列生字:

癸(guǐ)醜修楔(xì)流觴(shāng)遊目騁(chěng)懷趣(qū)舍萬殊齊彭殤(shāng)

2、學生齊讀。要求讀準字音,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3、默讀全文。要求學生參閲註釋,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預習時不能解決的字詞句,教師答疑或學生討論。應特別強調理解“俯仰”一詞在文中的意義,“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句子含義。

三、整體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討論: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內容要點是什麼?(分別用六個字來概括。)學生髮言後,明確本文層次,板書:

(一)記敍蘭亭盛況;

(二)抒發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討論第一段內容

完成課後練習(一)中的(1),教學的同時要求學生試背誦。

提問:本段共有六句話,作者是如何記敍這次蘭亭聚會的盛況的?指名學生依次朗讀每一句的內容,然後概括出每句話的內容要點。板書明確:

(一)記敍蘭亭盛會:

(1)時間:“永和……癸丑……暮春……”

地點:“……蘭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羣賢……少長……”

(3)環境:“此地有……,又有……”,

(4)活動:“引以為流觴曲水……”

(5)天氣:“……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6)感受:“……信可樂也。”

講析過程中,給定短暫時間強化記憶,然後指名學生根據板書內容提示,試背誦。

討論:這段文字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學生髮言後,明確:寫景抒情,敍議結合。如敍説“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緊接着引申而論“雖無絲竹之盛,……亦足以暢敍幽情”;下面也同樣是敍議結合:“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由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得出這樣的結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討論:這段話語言有什麼特點?

教師明確:記敍性文字言簡意賅,如開頭總敍,只25個字就交代清楚了蘭亭集會的時間、地點、目的,表現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寫景的文字精練優美,樸素清新。

五、佈置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預習思考:作者是如何圍繞樂憂生死等人生重大問題展開議論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第二課時

一、集體背誦第一段

簡要複習第一段內容,導人新課。

二、討論第二段內容

1、教師領讀或學生齊讀。

2、“俯仰”一詞在這一段中兩次出現,意思是否相同?引導學生參看註釋,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3、本段教學有一定難度,應先指名學生串講大意。

4、提問:這段話作者是圍繞什麼主題展開議論的?是如何逐步展開的?學生髮言後,明確:作者承上文的“樂”字,由樂而憂,由生而死,圍繞人生重大問題抒發感慨。

5、結合課後練習(一)中的(2),討論這段話的議論與上一段的敍事有何聯繫。講析:首句“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羣賢畢至,少長鹹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觀宇宙之大,俯察晶類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開一步的説法。下面承此句論述了兩種人:一種是“晤言一室之內”倦於涉獵遊玩的,一種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們雖然“取捨”“靜躁”不同,但當“欣於所遇”時都是“不知老之將至”的,隨着時間的推移,又都是情隨事遷,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表議論,推進到生死的大問題,抒發了對“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無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書: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內(靜)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於所遇(快然自足)情隨事遷(感慨系之)

況修短隨化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6、齊讀。指導學生在板書提示下試背誦。

三、討論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後人感懷。

1、指名學生朗讀。

2、討論:結尾部分從“臨文嗟悼”説到“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發言後,明確:這段議論中飽含感情,寫出了閲讀昔人興感之作時內心苦悶傷感與古人產生共鳴。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觀點,認為“有生就有死”,對於生死説得如此痛切,雖有悲觀消極情緒,但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批判了老莊哲學中的虛無主義世界觀。

3、如何理解這篇書序行文的巧妙?學生討論後明確:作者寫供後人閲讀的《蘭亭集序》,卻先寫閲讀昔人興感之作,由“今之視昔”想到“後之視今”亦是如此,為使後人也對今天的所為所思“興懷”,所以“列敍時人,錄其所述”,以便“後之覽者”也會“有感於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後人有感串聯起來,巧妙地交代了詩集的由來,説明了編集的目的。

4、全班齊讀。

四、歸納總結

本文先繪聲繪色地記敍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接着敍志抒懷,抒發了對人生的無限感慨。語言清新樸實,敍議結合,在雕章琢句、華而不實的文風充斥文壇的當時,顯得尤為可貴。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三。

3、比較閲讀:課外閲讀《騰王閣序》,比較與本文在內容和寫法上的異同。

高一年級語文課程教學計劃 篇五

高一年級上學期是過渡期,是學生適應高中語文學習的關鍵期,高一語文備課組根據這一時期特點,和去年高一新生學情,新課標的精神與要求,特制定如下計劃:

一、明確目標和要求

本學期的主要任務是新教材必修一、二冊的學習,其具體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高中語文學習習慣,培養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培養閲讀古代詩歌、散文的能力,培養學生有效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幫助學生學會語文積累,掌握一些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大膽應用、勇於創新,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二、學習新課程理念,共同探究新教法

面對新教材、新內容,備課組定期開展新課標學習活動,領會其精神、探究其本質,併發揮各位老師的主觀能動性,集體備課、資源共享,然後各老師根據自己特長,自己學生的學情進行創造性的二次備課,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圍繞如何實施新課標,用好模塊教材,我們高一備課組準備用“從問題到課題”的方式進行動態生成研究,如何激發學生學語文熱情,如何提高語文課的實效性,其間會產生哪些問題,把此問題定為研究課題,不斷摸索,開拓創新,努力探究出實用的新教法、新學法。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能使學生根據自身特點調整學習策略快速提升自己,合作有利於學生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探究是創新的前提,是發展的必備品格,我們倡導在課堂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組織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高中語文的習慣

一個記者採訪一位科學家成功的祕訣,答曰:在幼兒班養成的習慣,可見良好的習慣是學好語文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備課組預備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高一學生以下良好習慣。如:查字典的習慣、主動積累的習慣、善於觀察勤於動筆的習慣、文明得體的説話習慣、規範書寫的習慣、喜歡讀好書的習慣。

五、積極開展語文第二課堂活動

第二課堂不但是語文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尤其在鍛鍊學生的協作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能發揮重要作用。本學期將舉“漢字的規範書寫”“‘我的未來’演講比賽”“讀書筆記競賽”等活動。“漢子的規範書寫”旨在鼓勵學生在平時作業中注意書寫的美觀;“我的未來”演講比賽旨在鼓勵學生在高中時期樹立遠大理想,併為之奮鬥;“讀書筆記”競賽,要求學生讀一篇文章之後要做讀書筆記,就文章的主要內容,寫出自己的感受感悟,引發對生活的思考,旨在鼓勵學生廣泛閲讀。語文第二課堂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大有裨益。

六、合理安排教學進度

本學期完成必修一、必修二兩冊書的教學工作,每週六個學時。

高一語文的課程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詩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藴含在詩歌中的情感。

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誦讀感受詩歌三美。教師指導學生討論詩歌意象藴含的情感。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新詩的鑑賞。分析理解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法問答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具使用:錄音機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們好多同學離開了家。這就是離別。當然是暫時的離別。在每個人的一生當中,都會經歷更多更另人傷感的離別。由“離別”這個話題,歷代詩人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歌。下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國中時候我們學過的關於離別的詩歌有哪些。

(學生思考,發言。)

剛才同學們説得很好。老師也蒐集了一些,我們一起來分享。

關於“別”的詩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師:那麼,我們今天要學的《再別康橋》,是誰別誰?

答:徐志摩別康橋

師:對。那麼,這首詩展示的,又將是怎麼樣的“別”呢?我們都知道,感情越深,離別越難。詩人與康橋到底有着怎樣的情分?我們來了解康橋與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同學先講,老師補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20年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劍橋就是詩歌中的康橋。1922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新月詩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詩人重遊英國,在乘船歸國途中,詩人揮筆寫下了這首詩歌。1931年11月19日,詩人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胡適説,徐志摩的人生觀裏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的作品就是這種精神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走進徐志摩的內心世界。

三、學生齊讀。

四、整體構思與思路

1、提問:這首詩抒發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感情?

依依惜別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別”。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2、剛才我們提到了很多關於別離的詩歌,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比較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

3、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説“作別西天的雲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用康橋太直接,這樣更詩意。

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可能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寫,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意象的選擇新穎,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一種清新飄逸之感。

五、賞析詩歌的音樂美與建築美。

指名一名同學單獨朗讀。(帶着感情的)

教師評價:讀的很美,為什麼呢?因為同學對詩歌的感覺到位。這首詩歌本身很美。《再別康橋》是首新格律詩,新格律詩有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是指在韻律方面給人的美;繪畫美是指描寫的內容方面給人的美;建築美是指外觀整齊,給人建築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贊成這種觀點的。他的詩歌也具有這種美,《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㈠音樂美。

1、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在節奏上有什麼特點。請同學們看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這兩節有什麼特點?

明確: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在語意上相似,結構上也相似,讀起來節奏也相同。這種方法叫做“迴環往復”,在詩經中就叫做“復沓”。我們在《雨巷》中就接觸過的。這樣使得詩歌前後呼應,結構圓合,也增添了詩歌的節奏感。(板書:迴環往復)

2、韻律和諧。

啟發:①《雨巷》是壓韻了的,而且是一韻到底,那麼這首詩壓韻了沒有?(有)

②請同學找出韻腳。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③每一小的節2、4句壓韻,節節換韻。詩人追求的是詩歌韻律跳動的美感。(板書:韻律和諧)

3、詩歌節奏鮮明,韻律和諧。讀起來琅琅上口,悦耳動聽,充分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

㈡建築美。

1、同學們看這首詩一共有幾節?(7)

2、每一節有幾行?(4。顯得很勻稱)(板書:節的勻稱)

3、每一行的字數是不是都一樣的?(不一樣。每一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有八個字,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每一節都兩兩錯落有致,更加突顯節的勻稱。)(板書:句的整齊)

㈢學生默讀,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建築美和詩歌中的依依惜別的感情。

六、繪畫美。

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學們看看,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蔭下的一潭清泉。

2、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節,我們先來看第2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㈡金柳。

1、這一節寫的是柳。那麼在詩人的眼裏,“柳”是什麼柳?其“影”又是什麼影?柳是“金柳”,影是“豔影”。我們經常説“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夕陽照射下柳樹變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樹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麗的時候,既寫出夕陽下泛着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而新郎對新娘的愛也就是作者對康橋的愛,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蒼松翠柏,那麼還能不能説是“新娘”,為什麼?

--不能。因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種柔美,而蒼松翠柏是陽剛之美。

3、為什麼不説朝陽中的新娘?

--夕陽中的新娘是帶着憂愁的,和離別的氣氛吻合,而朝陽中4的新娘太朝氣蓬勃了,情調不合。

夕陽中的新娘帶着憂愁?新娘?憂愁?

不是新娘帶着憂愁,是離別……反正我覺得夕陽中的新娘好。

朝陽中的新娘是帶有力量的,噴薄而出的,夕陽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陽映紅了她的臉龐,她的臉上飛上了紅暈,是羞澀的。

4、為什麼要選擇柳樹而不是其他的樹?難道是康橋邊只有柳樹?

--不是。柳這種植物是特別的,讀一讀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國的傳統中的意思等於留。中國古代就有折柳贈別的習俗,在送別詩中柳是常見的意象。比如“客舍輕輕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樹下垂的枝條,風一吹就像在揮手告別。原來不僅是徐志摩不想離開,河畔的金柳也不願他離開。

5、金柳的豔影明明是在波光裏盪漾,詩人為什麼説“在我的心頭盪漾”?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在我的心頭盪漾”,無非是説康橋已經在詩人的心裏紮下了根,難以忘懷,表達了詩人對康橋喜愛之情。

㈢青荇。

1、我們再看到第三節,請一位同學朗讀。

2、“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麼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招搖”的意思本來是故意張大聲勢,引人注意。“招搖撞騙”中的“招搖”就是這個意思。這裏的意思應該是“招手搖擺”,彷彿在招手致意,寫出了水草對詩人的歡迎態度。顯得生動、形象。同學們可以想象下,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這裏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麼徐志摩卻願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裏,軟泥讓人們聯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願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閒、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正因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所以詩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條水草。

㈣清泉。

1、我們接着來看第四節,請同學齊讀第四節。這裏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這一潭泉水就是拜倫潭。為什麼説是彩虹似的夢?

--美好的夢容易破碎,而彩虹雖然美麗,卻也容易消逝。所以説是彩虹似的夢。康橋的生活、學習是徐志摩心底的一個夢,對康橋的眷戀就是對夢的眷戀。這樣美麗的夢當然要呵護,要靜靜地呵護,這樣的夢當然不願醒,這樣的康橋當然不願離開。

㈤繪畫美。

上述三節詩,每一節都是一個可以畫得出來的畫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裏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這些畫面具有意境鮮明、色彩絢麗的特點。很美。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盪漾”“招搖”“揉碎”“沉澱”,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更增添了畫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節。

1、請大家看到第五節和第六節。齊讀。這兩節的感情相同嗎?

--不同。第五節興奮歡快,第六節失意低落。(兩個詞:放歌/沉默)

2、第五節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在那一瞬間,他忘了自己要離開,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要離別康橋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詩人對康橋迷戀的感情到了__。

3、但是詩人放歌了嗎?(沒有。)你怎麼看出來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為什麼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識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而且是悄悄的離去,他的那種無奈,依戀,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誰阻止,而是他覺得不應該放歌,唯有歎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因此這一節要讀得稍微緩慢深沉。

5、怎麼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這一句把“悄悄”比作“別離的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具有很好的審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一句也有類似的審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一句,究竟是誰在沉默?這是什麼表現手法?

--康橋和康橋的夏蟲都是無知無識的事物,不可能為他沉默,因此是詩人自己沉默了。這是一種側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節和第七節。

1、好,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這兩節都是直接抒發詩人感情的。先看第一節。作者再來康橋有什麼特點?什麼輕?

--輕輕地--腳步輕。

2、“輕輕的”,寫了作者隻身悄悄來到和離別康橋的情景,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達到了一種什麼效果?

--唱三歎。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體會到詩人會康橋的感情之濃烈。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於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

3、請男生齊讀第一節。再請女生齊讀最後一節。

4、第一節裏面,詩人寫到“作別西天的雲彩”,最後一節卻説“不帶走一片雲彩”,雲彩明明是不能帶走的為什麼徐志摩還要説不帶走呢?我們中國有很多人,因為喜歡某地,或者刻上“__X,到此一遊。”或者摘一把花,採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雲彩”,表現了什麼?

--表現作者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突出作者的灑脱和飄逸。從作別到不帶走,一步一步產生一種離別的美。不像其他的離別詩那樣依依不捨,那樣的沉重。感情是輕快的。

5、最後一節為什麼又不説“輕輕的”而又變成“悄悄的”?

--避免重複

那怎麼不是其他的,如“靜靜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節影響,“悄悄~~今晚的康橋”而且都是疊字,產生種音韻美,承上節而來,讀起來一氣呵成,章法嚴謹。

九、課外拓展。

所以,康橋是徐志摩靈魂的故鄉,我們通過這首詩能感覺到詩人對康橋依依不捨,希望與康橋永不分離的感情。下面我們來欣賞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全班同學齊讀)

1、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後的感懷之作。

2、詩一開始,就以一個構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嬌羞之態。“一低頭的温柔”與“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兩個對立的意象恰當地重疊在一起,使我們感到一股朦朧的美感。

3、接下來,就的互道珍重,我們體會到詩人的那種離別之情。。

4、大家看看這一句:“甜蜜的憂愁”,憂愁怎麼會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憂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實不然。這樣寫使詩歌的情感更加飽滿。

5、這首詩是誰別誰?(詩人別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麼?(沙揚娜拉)

她的名字還有其他的意思嗎?

--“沙揚娜拉”是迄今為止對日語“再見”一詞最美麗的翻譯。“沙揚娜拉”既是楊柳依依的揮手作別,又彷彿在呼喚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十、佈置作業:背誦詩歌。

附: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再別康橋

音樂美--韻律和諧,迴環往復

新格律詩建築美--節的勻稱,句的整齊

繪畫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書:雲中鶴、南湖、詩哲新月派

第二課時:再別康橋

金柳(比喻)新娘

繪畫美青荇(擬人)招搖

清泉(暗喻)虹

副板書:輕輕地--悄悄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oodg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