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勤學勵志的小故事【多篇】

勤學勵志的小故事【多篇】

勤學勵志的小故事【多篇】

古代名人勤學小故事 篇一

一、下帷讀書

【解釋】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形容閉門謝客、專心讀書學習的典故。

【故事】

語出《史記儒林列傳董促舒》:“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放下室內懸掛的帷幕)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

【人物】董仲舒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學説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黃老”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建立起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思想體系,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治,為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二、懸樑刺股

【解釋】這個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形容刻苦學習。後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樑刺股”一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

【故事】

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盹(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髮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樑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髮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

戰國時期的蘇秦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問並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發憤圖強努力讀書。由於他經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準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人物】蘇秦,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他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佩六國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

孫敬,字文寶,漢朝信都(今冀州市)人,東漢著名政治家,縱橫家。

“縱橫家”往往出現於割據分爭,王權不能穩固統一的年代。縱橫之士智能雙全,不乏仁義之輩,他們以布衣之身庭説諸侯,以三寸之舌退百萬雄師,以縱橫之術解不測之危。他們的風采,令後世之人神往。

三、囊螢映雪

【解釋】囊螢:晉代車胤小時家貧,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映雪:晉代孫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家境貧窮,勤學苦讀。

比喻人勤學好問。

【故事】

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户時,發現窗縫裏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裏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裏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

【人物】車胤,字武子,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人。東晉大臣,官拜吏部尚書,進爵臨湘侯。為人公正,不畏強權,後為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逼令自殺。

孫康,晉代京兆(今河南洛陽)人,孫秉之子,東晉長沙相孫放之孫。元嘉中為起部郎,遷徵南長史,有集十卷,為孫氏映雪堂始祖。

四、手不釋卷

【解釋】釋:放開;卷:書本。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意思是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故事】

漢光武帝劉秀本是太學生,研習過《尚書》,比較好學,故而行軍打仗之時也不忘學習。他勤於政事,又經常和大臣們講論經典,半夜才睡覺。太子勸他注意身體,他説“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人物】劉秀,漢世祖光武皇帝,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東漢開國皇帝,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大力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史稱光武中興。

五、晝耕夜誦

【解釋】白天耕種,夜晚讀書。比喻形容抓緊時間學習,讀書勤奮。

【故事】

崔光幼年家貧,嗜書好學,白天耕種,夜晚讀書後為人撰寫書稿,以潤筆之資贍養父母。

【人物】崔光,字長仁,本名孝伯,孝文帝賜名光。清河人(今山東省夏津縣白馬湖鎮崔莊村)。北魏名臣,歷任太子少傅、右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死後獲贈太傅,諡號“文宣”。有文集五十餘卷,今已佚。

六、聞雞起舞

【解釋】原意為聽到雞啼就起來舞劍,後來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

【故事】

傳説東晉時期將領祖逖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牀,拔劍練武,刻苦鍛鍊。

【人物】祖逖,字士雅。河北范陽逎縣(今河北淶水)人。中國東晉初有志於恢復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將。祖逖所部紀律嚴明,數年間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土地,使得石勒不敢南侵,進封鎮西將軍。

劉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人。中國西晉時期名將。漢中山靖王之後,美姿儀,弱冠以文采征服京都洛陽,“人稱洛中奕奕,慶孫越石”。詩僅存4首,卻與左思齊名。

七、程門立雪

【解釋】舊指學生恭敬受教,現指尊敬師長。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

【故事】

北宋大學問家楊時,在40多歲時與好友遊酢一起去向程頤求教,湊巧趕上程頤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遊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下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遊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攔住了。程頤一覺醒來,才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

【人物】楊時,字中立,號龜山,南劍將樂人。北宋哲學家、文學家、官吏。熙寧九年進士,歷官瀏陽、餘杭、蕭山知縣,荊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龍圖閣直學士專事著述講學。先後學於程顥、程頤,同遊酢、呂大臨、謝良佐並稱程門四大弟子。晚年隱居龜山,學者稱龜山先生。

程顥、程頤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被世人稱為“二程夫子”。

八、焚膏繼晷

【解釋】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學習、工作等。

【故事】

韓愈是唐代著名文人,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負與長才。他在年少時便中進士第,但因個性不適官場,一輩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頗有失志之感,《進學解》這篇作品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寫成。

《進學解》中,國子先生(韓愈自稱)訓誨他的學生要勤奮學習,才能有成就。學生質疑他精通六藝,每天仍是手不釋卷,連夜晚都點燈接着白天來讀書。結果卻遭當權者排擠,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

韓愈藉老師與學生之口,一方面譏諷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失落。

【人物】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人稱“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韓愈雖一度如“國子先生”因議事被貶,但晚年官至吏部侍郎,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九、圓木警枕

【解釋】用圓木做枕頭,睡着時容易驚醒。形容刻苦自勉。

【故事】

司馬光從小到老,一直堅持不懈地學習,做官之後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圖書和卧具,再沒有其他珍貴的擺設。卧具很簡單:一架木板牀,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枕頭。為什麼要用圓木枕頭呢?説來很有意思,當讀書太睏倦的時候,一睡就是一大覺。圓木枕頭放到硬梆梆的木板牀上,極容易滾動。只要稍微動一下,它就滾走了。頭跌在木板牀上,“咚”的一聲,他驚醒了就會立刻爬起來讀書。司馬光給這個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人物】司馬温公:即司馬光,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温國公,諡文正,為人温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十、韋編三絕

【解釋】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故事】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着,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閲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説:“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人物】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作為開篇人物,當之無愧。

勤學如春起之苗 篇二

陶淵明一聽這話便皺了眉頭,他想責備少年幼稚可笑,在做學問時竟想找捷徑。轉念一想:少年是虛心討教的,對晚輩應當循循善誘嘛!於是他嚴肅地説:“年輕人,常言説‘書山有路勤為徑’,你可理解其中含義?”

少年聽了似懂非懂,不很明白。陶淵明拉着他走到一塊稻田邊,指着一棵尺把高的禾苗説:“你聚精會神地瞧一瞧,看禾苗是不是在長高?”少年目不轉睛地看了半天,眼睛都酸了,那禾苗卻仍然和原來一樣不見長高。他失望地對陶淵明説:“沒見長呀!”

陶淵明又把少年帶到溪邊的大磨石前問:“你看看那塊石頭,那磨損的馬鞍一樣的凹面,它是在哪一天被磨成這樣的呢?”少年想一想,説:“不曾見過。”

陶淵明耐心地啟發誘導説:“要你看禾苗,是想讓你知道,雖然眼睛觀察不到,但禾苗的確是每時每刻都在生長的。如同我們做學問,知識的增長也來自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我們自己也沒有覺察到。但是隻要持之以恆,就可以見成效。所以人們説‘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少年點點頭,説:“我明白了,這磨損的刀石是年復一年地磨損才成馬鞍形的,不是一天之功。先生,我説的是不是?”

陶淵明讚許地點點頭,接着説:“從這磨石,我們可以悟出另一個道理,‘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學習一旦中斷,所學的知識會不知不覺中忘悼。”

少年一下子豁然開朗,叩首拜謝道:“多謝先生,小輩明白了‘勤學則進,輟學則退’的道理,從此再不妄想學習妙法了。”

陶淵明高興地對少年説:“我給你題個字吧”。揮起大筆寫道:

勤學如春起之苗,

不見其增,日有所長。

輟學如磨刀之石,

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少年恭恭敬敬地接過字幅,一直把它當作對自己勤學苦練的座右銘。

孔子不恥下問 篇三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

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説:“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為恥辱呀!”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古代名人勤學小故事 篇四

劉綺燃荻讀書

樑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

蘇廷吹火讀書

[少不得父意。常與僕伕雜處。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總無燈燭。嘗於馬廄中。借火照書誦焉。其苦如此。”

常林帶經耕鋤

漢末常林。[性好學。帶經耕鋤。其妻常自饋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

李密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衞。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

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後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鑽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管寧割席分坐

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 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寧其後終於事業有成!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藉着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車胤囊螢夜讀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裏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着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着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着。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裏。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羣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讚。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讚。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裏。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户。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屈原洞中苦讀

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裏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樸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牀。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牀。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牀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牀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鑑>的大文豪。

玄奘苦學佛法

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終於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厲歸真學畫虎

五代畫虎名家歷歸真從小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虎。但是由於沒有見過真的老虎。總把老虎畫成病貓。於是他決心進入深山老林。探訪真的老虎。經歷了千辛萬苦。在獵户伯伯的幫助下。終於見到了真的老虎。通過大量的寫生臨摹。其的畫虎技法突飛猛進。筆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從此以後。他又用大半生的時間遊歷了許多名山大川。見識了更多的飛禽猛獸。終於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為什麼我們這裏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藉着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後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邊發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撈落水的石獅。卻怎麼也找不着。這時。一個叫徐霞客的小孩説。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獅。果然石獅找到了。大家都讚譽這個聰穎的小孩。原來他就是長大後成為偉大地理學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晟練成神箭手

李晟的父親是一員威武的大將。李晟希望長大成為父親一樣的人。可是。父親卻總是説他年紀小。不能習武。李晟不甘心。偷偷學習射箭。終於練成了百發百中的神箭手。讓父親刮目相看。

陸游書巢勤學。

南宋詩人陸游他從小就刻苦勤奮。敏而好學。他的房子裏。桌子上擺的是書。櫃中裝的是書。牀上堆的也是書。被稱作書巢。他勤於創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詩。成為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大文學家。

劉勰佛殿借讀

夜深了。佛殿裏忽然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小和尚們嚇壞了。以為裏面有鬼。立刻報告給老和尚。於是。老和尚帶領小和尚捉鬼。沒想到[鬼“原來是一個叫劉勰窮孩子。他在借佛燈讀書呢。劉勰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了偉大的文學家。

閻若璩口吃成大器

著名的考據學家閻若璩小時候是個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負。在母親和老師的鼓勵下。閻若璩憑着勤能補拙的精神。刻苦讀書。付出別人幾倍的努力。趕上了正常的同學。此後。閻若璩仍舊憑着這股好學肯吃苦的精神。成為了著名的學者。

顧炎武讀破萬卷書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點奪走了他的生命。雖然他體弱多病。但是在母親的教導和鼓勵下。顧炎武勤奮苦讀。以過人的毅力手抄<資治通鑑>。終於成為一代大學者。

歐陽修借閲典籍

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自幼天資過人。但是由於家境貧寒。家裏無錢買紙買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為了讓兒子習文練字。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用荻草代替毛筆教小歐陽修寫字。歐陽修勤奮刻苦。練成了一手好字。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而這種刻苦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小夥伴李堯輔。將李堯輔帶上好學之路。

蒲松齡草亭路問

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路邊搭建茅草涼亭。記錄過路行人所講的故事。經過幾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蒐集。加上自己廢寢忘食的創作。終於完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輝煌鉅著<聊齋志異>。

賈逵隔籬偷學

賈逵。字景伯。出生於公元30年。東漢人。是有名的經學家。天文學家。他是西漢名家賈誼的九世孫。父親賈徽也是一個大學問家。賈逵深受家庭的影響。從小聰慧過人。為了能夠讀書。賈逵小時候隔着竹籬笆。偷聽老師講課的故事。

孟柯改過勤學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但是。孟子並非是一個天生就有學問的人。他幼年的時候非常貪玩。不喜歡讀書。後來。孟母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還剪斷布匹開導他。終於。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須努力勤奮的道理。

宋濂冒雪訪師

明朝著名散文家。學者宋濂自幼好學。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讚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很愛讀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總要刨根問底。這次。宋濂為了搞清楚一個問題。冒雪行走數十里。去請教已經不收學生的夢吉老師。但老師並不在家。宋濂並不氣餒。而是在幾天後再次拜訪老師。但老師並沒有接見他。因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凍得夠嗆。宋濂的腳趾都被凍傷了。當宋濂第三次獨自拜訪的時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當宋濂幾乎暈倒在老師家門口的時候。老師被他的誠心所感動。耐心解答了宋濂的問題。後來。宋濂為了求得更多的學問。不畏艱辛困苦。拜訪了很多老師。最終成為了聞名遐邇的散文家!

陶弘景菜園求學。

古代的時候。對自然界產生很多誤區。人們相信螺贏是將螟蛉變成自己的兒子這個荒唐的傳説。還把領來的兒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對此表示懷疑。他在村邊的菜園子裏找到一窩蜾蠃。蹲在菜地裏聚精會神地整天觀察。陶弘景發覺它們有雄也有雌。經過許多天細緻的觀察。陶弘景終於揭穿了蜾蠃銜螟蛉的祕密:原來蜾蠃也有自己的後代。螟蛉是被銜到窩裏給幼蟲當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義子”這回事!從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親自觀察。絕不能人云亦云。

古代名人勤學小故事 篇五

高爾基,前蘇聯大文豪,列寧稱他是“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沙俄時代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喪父,寄養在外祖母家。因為家庭極為寒,他只讀過兩年國小。10歲時就走入冷酷的“人間”。他當過學徒,搬運工人,守認人,麪包師。還兩度到俄國南方流浪,受盡苦難生活的折磨。

古代名人勤學小故事 篇六

1)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為什麼我們這裏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藉着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後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2)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讚。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讚,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裏,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户,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3)玄奘苦學佛法。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終於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4)孔子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説:“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為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5)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6)懸樑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樑的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注〕:從孫敬和蘇秦兩個人讀書的故事引申出“懸樑刺股”這句成語,用來比喻發奮讀書,刻苦學習的精神。他們這種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們這種發奮學習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勵志勤學故事:奮鬥成就人生 篇七

為自己的事業日夜兼程,總想着出人頭地;為自己喜愛的人身心疲憊,總想着朝夕相處;為自己的兄弟在所不辭,總想着手足情深。執着、浪漫、現實,叼着煙捲,喝着啤酒,戴着眼鏡,穿着牛仔,奔波着,迷茫着,奮鬥着,這就是80後的生活。

日益變化的社會環境,看似時髦的專業也顯得相對滯後,這個社會所剩的機會好像越來越不需要專業對口,年青有為而又志存高遠的大學畢業生。而現在的大學生,卻個個躊躇滿志,豪情滿懷,現實與夢想碰到了一塊,便是生活的苦惱,然而生活不允許你有片刻停歇,夢想也不允許你放慢腳步,於是我們看到了生活的真實與冷酷。服裝學院的高材生夏琳為了生計而走台獻媚,個性張揚的華子也只能從髮廊、蛋糕店開始起步,家庭背景相對較好的米萊,陸濤,也是在家人的倍加“呵護”下,慢慢走近夢想,難怪看似順風順水的天才也總是發起這樣的感歎:我焦慮,我很焦慮,我非常焦慮。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是要創造的,好在他們一直沒有放棄,陸濤的執着,華子的堅韌,向南的平淡是真,都在向我們詮釋:酸甜苦辣才是生活的真正味道。殘酷的現實,需要你去拼搏,需要你去奮鬥,所以他們在現代的社會中站得住,走的實,所以這個社會也就接納了他們,成就了他們。

“陸濤,你的朋友怎麼都是女生啊”。這是徐志森説給陸濤的一句話,整本書看完,我們也真不明白什麼才是他們想要的愛情。米萊和陸濤應該是相配最完美的一對,連分手都是如此默契,如此多情,看似海枯石爛的愛情原來如此簡單;一夜情後的夏琳,一時間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愛來愛去卻又發現,自己深愛的陸濤卻也有關鵬的影子,既要有事業還要懂的浪漫,對男人來説這也真夠難的;為了露露,華子幾乎是傾其所有,然而露露卻和豬頭走進結婚的殿堂,真相大白後,華子卻感動的哭了好幾次,這樣的男士的確夠大度的,真是難以理解;愛出鬧劇的楊曉芸明明愛着向南,卻偏偏哭着喊着鬧離婚,難道就不知“天涯何處無芳草”麼?大老爺們哪能天天猜得姑娘的心思,像遙遙那樣的女孩,沒準就在身邊,她們一定過着同樣的生活,她們也一定有着同樣的煩惱,到頭來,兩敗俱傷不是?

“可憐之人必有可氣之處”。陸濤是可憐的,可氣的是他太以自我為中心;楊曉芸是可憐的,可氣的是船到碼頭了還不知悔改;夏琳是可憐的,可氣的是對自己的愛情想像的是如此完美;米萊是可憐的,可氣的是感情竟如此執着……

如果説“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價值觀念是他們追求事業成功的動力,那麼對朋友間的手足之情和對父母的恩情則是他們渴望幸福生活的源泉,不可否認,這兩種情感這代人身上留有深刻的烙印。石康的《奮鬥》讓我們再一次近距離的走進了80後的生活,自信,灑脱,努力,奮鬥……80後的一代,蠻不錯的。

勵志勤學故事:追求人格價值的奮發向上精神 篇八

清代士林中,“足跡幾遍域中”的愛國志士魏源所提出的“遊山學”思想,對中國古代山水文學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故龔自珍曾稱讚魏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綜一代曲,成一家言”。魏源曾在其《衡嶽吟》中對五嶽進行生動刻畫“:恆山如行,岱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嶽如飛。”而在其《遊山吟》中曰:“人知遊山樂,不知遊山學。人生天地間,息息宜通天地龠。特立山之介,空洞山之聰,渟蓄山之奧,流駛山之通。泉能使山靜,石能使山雄,雲能使山活,樹能使山葱。誰超泉石雲樹外,悟入介奧通明中?遊山淺見山膚澤,遊山深見山魂魄。與山為一始知山,寤寐形神合為一。蝸爭羶慕世間人,請來一共雲山夕。”魏源認為“一遊勝讀十年書”,故對士人遊山若要得山之真諦,則需“尋幽不憚遙,山深險亦好”“,奇從險極生,快自艱餘獲”“;好奇好險信幽癖,此中況趣誰知之。不深不幽不奧曠,苦極斯樂險斯夷”。魏源的這種“遊山學”的辯證思想觀念,既是建立在其《遊山吟》中所曰“我亦造化所鑄之一物,本與山川同自出”的思想基礎之上,又是對明代“遊道”思想觀念的繼承發展。其不僅超越了對山的審美範疇,而且體現了人生哲理和顯示了士人追求人格價值的奮發向上精神。

古代名人勤學小故事 篇九

劉綺燃荻讀書

樑代時彭城人劉綺,“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

蘇廷吹火讀書。

“少不得父意,常與僕伕雜處,而好學不倦。每欲讀書,總無燈燭,嘗於馬廄中,借火照書誦焉,其苦如此。”

常林帶經耕鋤。

漢末常林,“性好學,帶經耕鋤。其妻常自饋餉之,林雖在田野,其相敬如賓。”

李密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衞。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董仲舒三年不窺園。

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後雖然有一個花園,但他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一眼,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鑽研學問,使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

管寧割席分坐。

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干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寧其後終於事業有成!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藉着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車胤囊螢夜讀。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裏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着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着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着,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矗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裏。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羣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讚。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讚,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裏,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户,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屈原洞中苦讀。

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裏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古代名人勤學小故事 篇十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裏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裏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裏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着急,心裏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裏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牀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着揹着,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裏

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着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啟示: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兩件事,一件是鑿壁偷光,一件是借書苦讀。它讚揚了匡衡勇於戰勝艱苦的條件,勤奮的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標籤: 勤學 勵志 多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599o5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