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多篇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多篇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多篇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篇一

1、有些時候,你只需要看幾次重要事件的年表,自然記住。除了已知的重大事件之外,只需瞭解其大致的歷史或事件的順序,就這樣做吧。

2、地點是北,南,東,西,北。你只需要知道每個地方的一般位置或相對位置。最好的辦法是與地理科合併,以確定當今各國的政治地圖,特別是歐洲、中國和日本的邊界。主要城市。此外,還應銘記若干條約規定的領土變動。

3、人物是構成歷史事件的主角。不過,香港中學會考的要求並不太高。為了應付考試,我們必須記住重要的歷史人物。如自強活動的曾、左、李。恭親王、慈禧太后是必需熟記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馮桂芬則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則同等不記。不同歷史人物的生存時間和事蹟也應該知道。

4、所示。事件由三個元素。瞭解時間、地點和人物,可以知道這兩個的重要性。相關歷史事件年代明確的分析:一階後主題;時間閲讀主題重要的東西,其他主要情節記得事件,如洋務運動分為三個階段,辛亥革命重振中國社會和兩個時期的結合。至於麻煩,像考試。

5、事件的原因和後果可分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其他方面。對這個概念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總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五個公式在任何歷史事件中,都可以事半功倍。

6、因果關係應以歷史事實和邏輯為基礎。因為果實先來,果實晚些,所以兩者必須合情合理。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不應該孤立歷史事件,因此,如果我們用時間作為經度,事件作為緯度,引用一件事物,另一方面,事件的因果關係將像我們的手一樣清晰,學習將是事半功倍的結果。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篇二

①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可以説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有些同學歷史沒學好,主要是在平時對歷史沒有興趣,多數的人都認為學歷史就得死記硬背,需要在平時大量地背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等。我們要知道這些都是誤解,歷史中的重要人物、地點、時間等當然要背了,不過得要看怎麼背,有的人理解地去背,有的人就是死記硬背,背的效果截然相反。對於歷史比較感興趣的人就會主動地去背,理解着去背,就能把握歷史學習的要求。在學生的生活中,人們談論的許多事情經常和歷史有關,有的是古代的,也可能是近代史或現代史,不過我們要留心把它和書本的東西結合起來,就能對學習歷史產生興趣。

②想要學好歷史課,我們應該要選對發放,大家要知道歷史的學習是有規律的,我們應該要知道每個歷史事件都有其發生的地點、時間、人物、情節和作用。掌握了這些基本點,就掌握了一個歷史事件的主要內容,也就掌握了事件的來龍去脈。

③生活中大家應該要建立歷史網絡體系,學生們學歷史是一課一課地學的,在學習的時候都是學習一些單獨的歷史事件,學完一個單元或一本教材之後,就成了一個很完成的歷史,這時就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去進行歸納整理,形成歷史知識的網絡體系,學生還應該要達到歷史知識的融會貫通,這不僅對加強記憶很重要,對加強理解也是很重要的。

④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要有自我分析的能力,主要的目的不僅是掌握歷史知識、開闊視野,並且也要知道歷史的分析方法,這樣就能系統地從歷史事件出發,學生們應該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就可以從複雜的歷史變化中看到歷史發展的規律,看到歷史發展的必要性。

⑤學會的知識點要運用社會在發展,歷史在前進,我們現在生活在21世紀初期,歷史不會重演,但是,歷史發展中也會出現很多相似的事件。在人們的生活中總是會聽到這樣或那樣的'社會發展的信息。人們現在已經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去分析、評價這些新的歷史時間,做到學以致用,這樣做做能夠幫助學生強化自己的基礎知識,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會不斷提高自己學習歷史的興趣。

⑥做好筆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自,應該要做好課堂筆記,筆記要記得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最好要把整個歷史時間有關的因素都勾畫出來,看起來簡潔清晰,這樣方便我們理解,消化知識。

⑦科學地應對歷史考試在中學學習期間,無論是期會考試還是期末考試,都不要孤立地去背知識點,而要用發展的觀點、聯繫的觀點,把學過的知識串聯起來,融會貫通,既要記住重要歷史事件的相關重要知識點,也要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歷史發展的脈絡。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篇三

1、培養學習歷史的興趣。

有些學生沒有學好歷史是因為我對歷史不感興趣,錯誤地認為學習歷史需要死記硬背,你得記住很多時間、性格、地方、事件等。事實上,這個是誤解,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地方、當然是時間,但這要看你怎麼背了,有些人能理解地背誦,有些人死記硬背,背部的效果正好相反。對學習歷史感興趣的人會主動背歷史,理解背誦,我們能抓住它歷史學十一的要求。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談論的許多事情往往與歷史有關,可能是古代的,也許吧是現代史還是現代史,只要我們注意把它和書結合起來,有興趣學習歷史嗎。

2、學會把握歷史課的主要內容。

學習史是常規,每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都有它的位置、時間、性格、情節與功能。掌握了這些基本點,就可以掌握一個歷史事件的主要內容,這是事件的背景。

3、建立歷史知識網絡體系。

學生學習歷史是地理課,經常學習是一些獨立的歷史事件,完成一個單元或一本課本之後,只是是非常完整的歷史,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進行總結和整理,形成歷史知識網絡體系,才能逐步實現歷史知識的整合,加強記憶不只是重要的,加強了解是這很重要。

4、學習歷史的分析方法。

我們學習歷史,目的不僅僅是是掌握歷史知識、開闊視野,我們應該學習歷史分析方法,這樣,我們就可以系統地從歷史事件出發,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錯綜複雜的歷史變遷中,我們可以看到歷史發展的規律,看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5、知識應該經常使用

社會在發展,歷史在前進,我們已經在21世紀之初,歷史不會重演,但是是,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還會有許多類似的事件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總是聽到這樣或那樣的關於社會發展的信息。我們應該利用現有的。歷史知識進行分析、評價這些新的歷史時期,學以致用,這樣不僅可以加強他們的基礎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會不斷提高我學習歷史的興趣。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篇四

記數記憶法就是通過記住數字,運用聯想,從而記憶歷史知識的方法。

這裏所謂的數字並非書本中的數字,而是經過學習和歸納後發現的數字,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運用得法,可以大大減輕記憶的難度。

【例1】關於戊戌變法的內容,可以這樣記憶:四個方面: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

十五點:四個方面分別有3、4、5、3個要點。

其中經濟方面的內容可這樣記憶:

“三局”:京師設立鐵路礦務局和農工商總局,設置郵政局。

“兩算”:改革財政,編制家預算決算。

“一獎”:獎勵創造發明。

【例2】關於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內容可以這樣記憶:

五次重大的帝主義侵華之戰:x之戰、第二次x之戰、中法之戰、甲午中日之戰、八聯軍侵華之戰。

四次重大的人民革命運動:太平天運動、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

三次中社會性質的重大變化:x之戰──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馬關條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條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

兩個階級的誕生:無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一箇中的命運:不能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命運。

這“五、四、三、二、一”就基本上概括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主要內容。

【例3】抗日之戰初期抗日的情況:

兩個不同的黨派:x黨和共產黨。

兩個不同的戰場:x黨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的敵後戰場。

兩條不同的路線:x黨片面抗戰路線和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

兩種不同的結果:x黨潰敗,丟失大片域;共產黨開闢大片抗日根據地,威脅着敵人後方。

【例4】關於法資產階級革命的概況,可以這樣記憶:

五個年頭:1789~1794年。

四個資產階級派別: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雅各賓派、熱月黨人。

三個階段:1789~1792年;1792~1793年;1793~1794年。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篇五

1、框架記憶法

要形成知識框架,首先要背好課本的章節目錄,這是最粗的線條,也是最基礎的內容。比如本冊書共包括七個單元,可歸納為三個大框架:古代的中國(第一單元)和世界(第二單元);近代的世界(第三單元)與中國(第四單元——舊民主主義革命;第五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及其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產生髮展);當代的中國(第六單元)和世界(第七單元)。有了基本的框架,再向其中填充相應的內容,逐漸細化,最後,書本上的每一個知識點都在框架之中。走向考場的一剎那,雖然腦海中只有一個知識框架,但實際上它包含了若干子目錄。

2、聯想記憶法

(1)時間上的聯想

就是利用事物在時間上或空間上的接近關係,由一事物聯想到另一事物。

我們可以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展開聯想,

(2)空間上的聯想

我們可以對發生在同一地點的歷史事件產生聯想。

3、比較記憶法

就是從眾多的歷史現象中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從共同點中尋求規律性,從不同點中探索出矛盾的特殊性。

4、歸納記憶法

就是對知識的橫向或縱向的分析和歸納,也是記住線索和要點的過程。

5、趣味記憶法

就是把枯燥的記憶趣味化,或者叫寓記憶於趣味之中。趣味記憶的方法很多,有時甚至很荒誕,但只要有利於記憶,都無大礙。

(1)諧音記憶法

比如,《南京條約》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可以諧音記憶為“光(廣州)下(廈門)不(福州)能(寧波)上(上海)”。

(2)關鍵詞記憶法

比如,“查士丁尼法典”的內容,同學們總容易混淆,可以記憶為:“歷代敕令法典看,人財訴訟總論翻;學説解釋在彙纂,查帝又把新敕傳”。

(3)荒誕記憶法

南京不在南京,在天津;(南京被開放為通商口岸,在《天津條約》)

天津不在天津,在北京;(天津被開放為通商口岸,在《北京條約》)

北京不在北京,在天津。(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在《天津條約》)

記憶有法,而無定法。以上介紹的幾種比較常用的記憶方法,由於各人的思維習慣與記憶水平的不同,並不可能適應每一位同學,希望以本文為契機,激發同學們的探索實踐精神,開發出更有效、更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篇六

養成濃厚的學習的興趣:張載説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克成。”楊振寧亦説過:“成功的真正祕訣是興趣,興趣是自學學習的先導,是人們探究世界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遇到挫折困難才能頑強攻克,百折不撓。”

培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理解和把握學習規律:什麼是學習的主動性呢?就是不靠別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動下學習。怎樣才能培養學習的主動性呢?一是要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斯大林有一句名言:“偉大的毅力產生偉大的目的”。只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認清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堅持不懈地學習。二是要採取積極的學習態度,有計劃地學習每門課程,要注意做到課前認真預習,對老師要講內容做到心中有數,對於疑難問題做出記號,等到老師講解時集中精神聽。

“温故知新”與“温新知故”相結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學習過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認識過程必然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規律,它告誡我們探求學問應該逐步消化,切忌囫圇吞棗,有的知識由表及裏,深思熟慮;有的知識需要由此及彼,融會貫通;有的知識應引進先知,觸類旁通;有的知識應該聯繫實際,具體領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識面狹窄,難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實踐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從後者中找方法和規律,與“温故知新”相輔相成,成為我們學習方法中的重要原則。“温新知故”就是不拘於舊知,在不斷探求新知識的同時,以新帶舊,組成知識的網絡系統,顯現知識間固有的邏輯關係,從而成為轉化能力,提高素質。

學歷史其實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要帶着心去看課本,認真多看幾次課本,記清事件的背景、過程和意義,理清歷史線索就可以了。

上課要專心聽,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繫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掌握問答題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瞭解,再運用所學過的知識作答,做到理解記憶。多閲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聞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要做到熟練地掌握歷史知識:一是對課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地理解,二是平時要認真記錄好老師提出的重點內容,三是背誦;但即使是背誦也要講究方法:以時間為主軸,形成一條歷史事件演變的線索

掌握分析、歸納、綜合、比較、概括、推理等邏輯思維方法: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這是進行歷史複習時的指導方針,應側重從這幾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篇七

(1)堅持正確的立場。人民的立場、進步的立場、愛國的立場、全球利益的立場等等,就是正確的立場。

(2)堅持歷史評價而非道德評價。這條原則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評價。對歷史人物,應根據他們對歷史發展、社會進步在客觀上所起作用來進行評價,不能用道德來衡量一個歷史人物。

(3)評價歷史應堅持階級分析方法。一般而言,歷史人物生活在階級社會,客觀上都代表一定階級的利益。因此,只有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動的本質。運用階級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歷史人物的歷史活動時,應給歷史人物以階級定位,注意確定階級屬性的標準不是觀其出身而是觀其言行代表哪個階級的利益。如康有為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飽讀四書五經,一生從未當過資本家,但其思想主張和行為卻符合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的代表人物。其次,對一定歷史人物或社會集團,應該用其階級屬性來解釋其言行。如太平天國之所以失敗,從主觀原因來講,是由於農民階級的侷限性。另外,在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時,注意不要簡單化、一刀切,如認為只要是地主階級就一定反動、腐朽,只要是農民階級就當然肯定。

(4)評價歷史事物應堅持效果第一,動機第二。歷史是複雜和矛盾的。在歷史文明的進程中,主觀上的善良願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惡的動機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處處交織着這種善與惡的二律背反。在評價歷史時,應將效果與動機結合起來進行分析,不可偏廢,同時應將對效果的評價放在首位,因為對歷史起作用較大的是結果而不是動機,同時動機對效果的實現又有一定的關係,所以也要兼顧動機。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篇八

第一遍,是高二下學期為歷史會考而準備的

這一次的複習與以前差不多,就是逐字逐句看,一個個知識點的背。記得當時背中國近現代史,看一個小節就得花上一兩個小時,對史料不熟,由此可見一斑了。

第二遍,是在高三開始

這一遍的複習比起第一次無太多變化,只是看的速度快了一些,有時先把一個整章快速瀏覽一遍,有個整體印象,再細背下去。

第三遍,是在高三第一學期末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接觸了一些高難度的問題,因而決心要將知識整理成體系。

第四遍,是從第二學期開始

主要也是着眼於線索的整理記憶即縱向整理,理清各圍歷史發展脈胳,各個事件之前因後果。又整理不同歷史階段,如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自由資本主義時期,進入壟斷後各國情況之比較,找出各自的特點及產生原因,又如一戰前後民族解放運動之異同等等,這是橫向整理。這樣厚厚的幾本歷史書就被穿連成了一個有經有緯的網絡。

在整理中,為節省時間,並不寫下全部內容,只寫出主要框架、思路、要點。

複習時就將沿着框架進行,從而打破了歷史書原有的編輯體系,在整理中,還可鍛鍊幾種能力:概括歸納能力,大學聯考時間有限,為爭取最多的分數,答題要答出要點、提煉出觀點,而不是不加分析的原始史料羅列;分析判斷能力,事件之前因後果,任何事物的背後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背景;多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從各個方面分析兩種事物的異同,等等。

第五遍,是在第二學期中期

這次又回到課本上,加深課本在頭腦中的印象,主要過程是:按塊複習,有時包括幾章的內容。先背標題,從章列節到黑體字,再往每個標題下填補內容,背完之後合上書,在腦子裏回憶一下,看是否能記清標題,看是否能記住標題下的要點和大致內容。

第六遍,是臨大學聯考前

主要將課本逐字逐句看了一遍,旨在查闕補漏,是屬於收尾工作了。這樣在一年時間裏,平均兩個月,將歷史徹底複習一遍,每一遍複習結束就着手計劃下次的復劃。而在兩個月內,由於要與遺忘作鬥爭,往往是背了的東西隔幾天再温習一遍。這樣的歷史複習就是經歷從點到塊到面,然後又刪其旁枝,留下一個主幹分明的網絡。

透過試 卷找問題,將失分點變成得分點

期會考試後,成績,名次又成了家長們熱議的話題。不少學生表示自己考分不高在學校要“被比較”在家中還要“被數落”,令他們感到十分反感。期會考試要重視的是各科暴露出來的學習問題而不是最後的分數結果。家長要懂得利用期會考後的時間讓老師幫着孩子透過試卷找出學習問題,弄清失分原因。

理性看待成績,重視考後分析

期會考試考得好説明階段性知識點掌握良好,但是也要再接再厲,保持領先優勢;考得不好,説明知識體系中存在不足,要封死學習上的缺口,消除學習上的漏洞。

直面考試暴露的學習問題,才能找到“捷徑”

能知道自己在學習中有哪些不足,是非常幸運的事情。所謂早發現,早解決,不要將問題都視作為阻礙,“有問題”是取得進步,彌補不足的機會。“會考試、成績好”的學生都善於聽取老師的意見,在第一時間內調整學習策略,將學習問題與不足一併消滅。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 篇九

如何學好高中歷史課程呢?筆者以為,歷史教材是最重要的學習工具和學習資源,要緊緊依託歷史教材,牢牢把握教材的“五化”。

高中歷史課程在深度、廣度、能力要求等方面都較國中階段增加了許多,因此,許多踏入高中校門的學生在學習時遇到了新的困難,他們不能適應高中歷史的新要求,不少同學產生了一些困惑和迷惘,甚至對高中歷史產生了一些畏懼情緒,及時排解這些困難對他們適應新階段的學習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以新課標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為例做一説明。

一、知識系統化

歷史課每一章、每一節都是一個系統。要從整體上把握每一章、每一節的知識結構,形成系統。具體來説,學完每一節要知道其中有幾個子目,每一子目講了哪些大的的問題,對每一子目以“目的、背景、原因、內容、過程、概況、結果、影響”等提示性詞語概括出其結構。學完一章時要回憶本章有幾節,每一節有幾個子目,每個子目中的“目的、背景、原因、內容、過程、概況、結果、影響”各是什麼。總之,學習時應首先想到這些提示性詞語,以這些這提示性詞語為抓手統領教材,不致於讓所學的知識支離破碎,顧此失彼。

如本課知識體系主幹可構建為:

二、內容條理化

當我們對每節的內容劃分成幾大塊之後,接下來就是如何掌握的問題。條理化是對教材主要內容的梳理。對每塊內容要分成幾條要點,使雜亂的內容變得清晰。本課知識結構條理化後如下:

三、要點簡練化

為便於記憶,需要在系統化、條理化的基礎上將所要掌握的內容進一步簡練化,爭取做到化大為小,化多為少,以點帶面,從而構建起簡潔明快、層次清晰、利於統攬的知識結構。如對較為複雜的“分封制內容”可抓住“分封的對象、諸侯的義務、諸侯的權利“三個方面進行掌握。宗法制的作用可抓住“保證壟斷和特權,有利鞏固和團結”兩個方面進行掌握。

四、閲讀精細化

從歷年的大學聯考試題看,考試內容涉及到教材的各個角落,需要我們適當注意教材中一些邊緣化的內容,如引言、歷史縱橫、資料回放、圖片、表格、文獻資料、小字註釋等,這些都在考試之列,如若忽視,往往陷於被動。如本課中有三幅插圖“戴冠冕的夏禹”、“殷墟出土的刻有卜辭的牛骨”、“漢墓畫像石中的周公輔佐成王圖”、有一幅歷史地圖“西周分封示意圖”、還有“學思之窗”、“歷史縱橫”,都是經常考到的內容,不能對它們視若無睹。

五、記練一體化

要想對教材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不能紙上談兵,不能只練“唱”功不練“做”功,必須學以致用,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去,在練習中發現記憶中的盲點和理解中的偏差,從而完善知識結構並逐步培養能力。

例:夏啟以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

①鞏固部落聯盟的需要②私有制發展的結果③階級對立的產物④統一國家的需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夏朝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鞏固部落聯盟的需要”的説法不符合夏朝的實際;“統一國家的需要”之説又過於超前。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要運用階級分析法和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原理去分析。故正確答案為B項。

由此可見,本題是典型的能力題,來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若僅僅侷限於記一記、背一背本課表面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解決。在平常的學習中對此類試題要反覆揣摩,透徹理解,只有這樣,才能在考試中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5on75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