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

目錄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
第一篇:高中歷史教學論文第二篇:高中歷史教學論文第三篇:10高中歷史教學論文第四篇:高中歷史教學論文1第五篇:高中歷史教學論文 教學論文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高中歷史教學論文

如何開展高中歷史教學

摘 要: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歷史作為一門連接過去和現在的特殊學科,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如何開展高中的歷史教學,提高教學的效率成為了人們倍加關注的話題。本文從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問題、分析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如何開展歷史教學三方面入手對如何開展高中歷史教學展開全面的分析。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 問題 措施

一、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長期以來,歷史學科一直被認為是“副科”,家長學生都不重視,導致學習時間保證不了,特別是一些學生認為歷史課就是記記背背,沒有什麼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記就一定能學好,所以課餘時間學生基本上不學歷史,把時間用在學習“主科”上。正所謂態度決定一切,對歷史學科的不重視直接影響到了教學效果。

通過多年對大學聯考的關注,我們很清楚地認識到了歷史學科的重要性。從大學聯考中歷史出題的角度來看,並非學生簡單背背就可以得高分,學生需要有分析問題、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題方法的積累、答題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學生只是在快考試時進行突擊性背誦,那是很難取得一個理想的成績的。很多同學在歷史考試後抱怨背書沒有什麼用,直接靠背誦就能拿分的題少之又少。這類問題的出現,原因無非就是學生們做題太少,不注意歷史學習是總結思考,從而不會學以致用,不會分析問題,找不到答題的入口。

另一方面,歷史學習中確實需要記憶一些知識,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點等紛繁複雜瑣碎的知識點,記憶起來容易混淆,導致很多學生有畏難情緒。為了取得一個理想的成績,不少學生便對考試知識點死記硬背,成為背誦教材和應對考試的機器,歷史課在他們眼裏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記憶課。而在背過之後,考試依舊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打消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以致學生對歷史課提不起興趣,課堂氣氛沉悶,學習效率不高。

二、出現問題的原因

我常常會聽到同事們説:“現在的學生真是難教,對歷史一點都‘不感冒’!”“學生的歷史考得真是很糟糕。”我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發現許多學生特別是男生對與社會有關的知識其實是很感興趣的,只是他們不喜歡教條式的、枯燥乏味的歷史課。那麼對於老師來講,就應該從自身的角度出發,重新審視自己的授課方式。

對於學生而言,上面提到了學生的歷史學習態度的問題,不重視和畏難情緒深深地打消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學習效率不高也就見怪不怪了。

三、有效開展高中歷史教學的措施

(一)教學方面

1.更新備課方式。

有許多教師認為,備課只是簡簡單單地去應付學校的各項教學檢查,對於教學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師上課只是基於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授課而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響學生的歷史學習的興趣。這種想法固然錯誤,備課是老師精心準備授課的體現,在備課時我提出以下建議:(1)課前調查學生在本節課上希望學到什麼知識,他們對本節課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2)利用互聯網絡,查找一些和教學內容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3)加強集體備課,優化個人備課。同一級組組成一個備課組,備課組全體成員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對將要教的內容進行集體討論。在精心充足備課的基礎上傳授知識,是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的重要途徑。

2.改變教學方式。

首先,教學方式要多樣化和科學化。教師要轉變角色,教師已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播者了,

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問題的合作者、探究者。學生的學習也要充分體現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理念。改變過去的填鴨式教學,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看法、觀點不隨便斥責或施加壓力,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

其次,教師應該多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更新課堂教學的方法,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架設知識橋樑,調動學生思維。

要使學生真正學好歷史,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藉助知識橋樑,調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

結論性內容較多,這是歷史學科的一大特點。部分老師認為歷史課沒有什麼內容好講,只須向學生灌輸結論,他們記住該記的內容就行了。其實高中歷史課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認識教材上的結論,而且要使之理解、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初步分析歷史問題,老師們要充當學生與知識之間的媒介,幫助學生架設通向教材的結論的橋樑,使他們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培養歷史思維。

4.平時多積累歷史史料,提高學生興趣。

有句話很有道理: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必須有一桶水。歷史老師視野要開闊,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要廣泛涉獵。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的科學,跟什麼都沾上邊。教師在課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講純理論的東西,就很容易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學生聽了也會感到沒趣。在課堂上,偶爾“天馬行空”,向學生介紹一些有助於他們瞭解歷史的“課外話題”,常能讓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甚至着迷,這既能增長他們的見識,拓寬他們的視野,又能增加他們對學習歷史的興趣。

5.注意與現實的結合性。

把歷史與時事熱點相結合,化歷史為現實。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很多學生認為離自己很遙遠,學起來沒有興趣,但大部分學生對時事政治比較感興趣,往往在課堂上老師一講時政熱點問題就聽得特別認真。教師如果能恰當地把歷史與時事相結合,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的共鳴。

6.學法指導是動力。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能夠順利升學,以便學到更高層次的知識,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學習方法,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課堂筆記,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觀察現實問題,力求做到學以致用。

(二)生活方面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樂”學。

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在於吸取歷史教訓,更好地推進今天的現代化建設,而不是簡單地記住歷史。所以教師應該向學生顯示歷史學科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改革歷史考試方法,用寫作歷史小論文的形式,調動學生運用歷史思想,從而增加課堂教學內容;聯繫當今世界所發生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指導學生對世界形勢發展加以認識;佈置有趣味性的作業,化知識為能力。總之,校園要強化歷史學科的氣氛,讓他們覺得學好歷史課還是有用武之地的,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會逐漸增加。

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只有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所以歷史教師應該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多想辦法,為學生創設樂學的氛圍,把歷史課變得豐富多彩、生動有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2.關愛學生。

人心都是肉長的,當學生感受到你的愛時,他們也會回報你同樣的愛。同時,一旦他們喜歡你,也必然會喜歡你的教學,這就是“愛屋及烏”的道理。課後花一兩分鐘時間與不同的學生聊天,關心他們的身體、學習、愛好等,這會讓學生覺得老師並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可以交心談心的朋友。長期堅持下來,必然會贏得學生的歡迎。老師的親近,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你教的課的興趣。但要注意的是,跟學生的關係不能好得沒有距離,要把握分寸,要讓你的學生對你既敬又愛。

參考文獻:

[1]袁金華等主編.課堂教學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2]王鐸全主編.歷史教育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3(請收藏好 範 文,請便下次訪問)]趙恆烈,馮習澤.歷史學科的創造教育.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第二篇:高中歷史教學論文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是在商討和辯論中互相啟發,從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學模式。它強調在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關係中,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傳統方式,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學生主動地學習,並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學生與教學內容的關係中,改變學生機械地接受知識的觀念,讓學生多問“為什麼”。

一、精心命題是保證課堂討論質量的關鍵

蘇格拉底説:“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助新思維的誕生。”命題的原則是要擺脱應試教育的影響,以提高學生素質為宗旨,貫徹教學大綱,着重於對基礎知識內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題的範圍應是有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重要歷史人物,以及與當前形勢和社會發展聯繫密切的熱點問題。

在命題的技巧上,主要做法是:

(一)注意命題的綜合性。如“19世紀後半期和20世紀初,西方國家的資產階級已走向反動,而東方國家 的資產階級卻表現出極大的革命性,試結合史實分別指出這種反動性與革命性的表現,並分析其原因。”此題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現代史》和《中國近代現代史》中六章十節的相關內容,這就幫助學生打通因教材章節所帶來的知識割裂,使相關的知識體系化、網絡化。

(二)加強命題知識的橫向聯繫,即學科聯繫。因為歷史與政治、語文及地理聯繫密切,命題時充分利用 這種聯繫,將知識的觸角延伸到相關學科和現實生活中去,以推動學生思維的遷移、融合和借鑑,加大知識貯量,使之為創造性思維服務。如通過對蘇聯戰時共產主

義政策和列寧新經濟政策的討論,聯繫到我國1958年的 大躍進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使學生從歷史和現實中借鑑教訓,得到啟示,深刻地認識到改革開 放是強國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而正確看待當前出現的國企職工下崗和再就業等社會 現象。使學生的認識源於教材,卻又高於教材。

(三)注意命題的多角度和新穎性,使學生對紛繁複雜的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和歷史人物從各個角度、種種聯繫中進行分析、比較和辨別,捕捉其規律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獲得有生命力的知識。如“試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質,若蘇聯不出兵,你認為捷克斯洛伐克將向何處去?” 討論中,學生們對蘇聯若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三種設想:一是改革取得較大成效,但被蘇聯開除出社會主義陣營,如南斯拉夫那樣,成為不結盟國家;二是隨着改革的深化,資產階級自由化氾濫,捷共領導人把握不住社會主義方向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三是捷共出現鄧小平式的領袖人物,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改革獲得極大成功,給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寶貴經驗,則可能避免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那麼整個世界歷史將可能 重新改寫。“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就這樣被點燃了。

二、師生雙方的充分準備是搞好課堂討論的前提

教師事先公佈討論題,提出目的和要求,佈置必讀的參考資料,提供某些帶啟發性的思考點。並事先確定 3至5個主要發言人,其餘為補充發言人,或按坐位每10人為一組,選出代表彙集小組意見作中心發言。學生則要根據討論題認真鑽研教材,查閲有關資料,寫好發言提綱,人人都做發言的打算,發言要力求做到:不離題 ,不超時、態度認真大方,儘可能講普通話,口齒清楚,措詞得當。

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搞好課堂討論的核心問題

討論時,教師要善於啟發和誘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當出現沉默時,老師要撥開話題,打破沉默, 啟發學生髮言;當討論進入高潮,特別是出現爭論時,教師要因勢利導,緊扣主題,將討論引向縱深,最後做好總結。總結時,要表揚質量較高的發言和積極性高、進步快的學生。要特別鼓勵學生對書中或前人的一些傳 統觀念提出大膽質疑,對前人尚未揭示的規律勇於探索,即使有不妥之處,得出的某些結論不盡成熟,甚至走入“誤區”,教師也要滿腔熱情地肯定其創新思維,引導學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誤區”,變不足為 圓滿,變錯誤為正確,使學生的認識產生質的飛躍。如在討論美國的羅斯福新政時,有學生將我國目前的經濟 困難與美國當年的經濟危機等同起來,認為要照搬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對此,筆者首先引導學生回憶資本主義的發展史,着力揭露美國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認清週期性的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所決定的。接着,筆者在實事求是地介紹我國目前面臨的經濟困難之後,啟發學生暢談改革開放20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 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目前的經濟困難只不過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 過程中的陣痛,是局部的、暫時的,與美國當時的經濟危機呈現的“大蕭條”、“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現象有相似之外,況且在程度上也輕微得多。如我國目前下崗待業人員約為1100萬人,這對一個擁有12 億人口的大國來説算不了什麼,與美國當時約有佔勞動人口1/4的1500萬人失業更是不可比似的。從而正確理解黨中央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倡導有中國特色的“羅斯福”措施,不失為借鑑國際經濟發展歷史經驗的明智之舉,這對克服暫時的經濟困難,確保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很有積極意義。開展課堂討論,收到了如下效果:

(一)開闢了寬鬆的民主教學環境,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了學術氣氛 ,學生普遍反映:“課堂討論一道題,課外狠下十分功”。

(二)“逼”得學生帶着問題去細細咀嚼教材,認真查閲資料,寫好發言提綱,並積極爭取發言。這樣, 既動了腦,又動了手,還動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記憶必然牢固,從而實現了基礎知識的再認和深化。

(三)提高了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寫發言提綱,培養了學生對各種歷史資料的蒐集、閲讀、綜合和運用的技巧。通過發言和爭論,又鍛鍊了學生的膽量,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從而較全面地提高了學生的素質。

(四)在討論出現高潮,特別是發生爭論時,學生本能地產生強烈的參與意識,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和衝動,從而使學生獲得跳躍性的提高。

(五)課堂討論的收穫,使學生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強了學習歷史的興趣,進一步激發了求知的熱情和自信心,形成了“興趣——用功——提高”的良性循環。

第三篇:10高中歷史教學論文

10高中歷史教學論文:歷史課程-21世紀新人的訓練

2014-01-08 來源:互聯網 作者:佚名 [打印]教師績效工資最新消息三、處理教材應注意內容決定形式

事物的內容決定事物的形式,內容通過形式來表現。教學方法的選擇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本身的特殊性來確 定。所以,作為一名教師,首先必須在鑽研教材上下功夫,教材領悟準確了,才能產生優化的教學內容,教學 方法也才能得以優化。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首先應吃透大綱和教材,然後根據每一課或每一部分的具體內容和 特點進行匠心獨運的設計。如教學某一章節的歷史,我們首先應明確這一課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點和難點,然 後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採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明確哪些內容應精講,哪些該深入展開,哪些又該讓學 生練,哪些內容採用講授法、談話法,哪些內容又採用圖表法、綱要法或者演示法(使用投影儀、錄音、錄相 等電教手段),哪些內容可以又採用參觀(參觀各種歷史文物古蹟和革命事蹟展覽)等。總之,只有通過教師 的刻苦鑽研吃透了教材,才能真正做到教學方法和手段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做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四、優化教法應採眾法之長

俗話説: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具體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而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適用範圍。對 此,我們一方面要學習各種方法,瞭解各種方法,掌握這些方法,做到“胸中有法”;另一方面,我們要根據 施教的不同內容,靈活採用恰當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才能優化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技藝呢?首先,應該善於學習,通過各種渠道。 博採眾“法”,廣泛吸收,注意儲存各種教學方法的信息,仔細研究其中的異同,這樣才能在設計教學方案時 做到信手拈來,亦即“教學有法”。其次,“教無定法”,教學方法不能一成不變,要因人、因課、因境而異 .所謂“因人而異”,即要因教師、學生的實際而異。如有的歷史教師,演講能力強,講課時聲情並茂,“情 境教學法”能使其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而有一些教師則善於使用圖表、幻燈、錄相、彩圖等多種立體教學手 段,結合啟發、提問、歸納講解等教學方法。

總之,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要注意揚已之長,避己之 短。另外,在選擇和運用具體教法時,還要注意學生的心理及生理差異。對低年級學生可多用一些直觀教學法 或情境教學法,以激起其學習歷史的興趣;對高年級學生卻要多啟發思考,增加思維深度,教會他們學習歷史 的方法。所謂“因課而異”即因歷史教學內容而異。根據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自然也就應該採取不同的教學形式。如在講授新知識時,可主要採用講述、講解、講讀、講演法等;在導入新 課和鞏固新課、課後練習中則可用談話法,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提問,對課文中理解和運用部分等重點內容進行 精心講解、分析,而對非重要內容和一般性史實介紹則用講述法。

同樣,歌頌歷史上的英雄豪傑或鞭韃奸賊等 則應慷慨激昂,進行生動的描述和演講。如遇較為複雜的歷史事件和理論,我們還可輔以圖表法、綱要法、聯 系對比法、演示法等。所謂“因境而異”,即因教學情境而異。隨着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的不同,教師也應施 以不同的教法。如教師課前準備了電教手段(錄音、錄像、投影等),但恰巧遭遇停電或機器故障,教師就應 隨之進行相應調整,或採用“激將法”,啟

發讀朗好的學生將歷史材料繼續讀下去或結合歷史課本中豐富的插 圖進行講解,或在小黑板上進行圖表法演示。有時,學生也可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問題,教師可以採用談話 法“乘勢追問”、“引發討論”、“引導學生結合史實自查自找”等方法加以解決。總之,優化教學方法要善 於學習,博採眾“法”之長,根據自己施教的不同內容、不同對象、不同情境而採用相應的教法,最後形成適 合自己特點的一套完整、科學、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五、指導學法應明確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雙方,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生的主觀動因是內因,教師的啟發誘導是外因。內 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根據內、外因這種關係,教學方法的優化,就不 只是指教師的“教”法的優化,還應包括學生“學”法的優化。

以此審視當前的歷史教學,便不難發現我們的教學還存在着以下兩個誤區:一種是認為教學方法的優化純 粹是教師的事情,於是絞盡腦汁思考“教”的招數,腦子裏盤旋的盡是怎樣把學生“講”懂,“教”會,片面 地將“教學方法”理解為“教法”;另一種是教者也知道“教學就是教學生學”,於是不顧及學生的知識水平 和接受能力,一味強調學生的“自學”,採用“放羊式”教學,以為這就是“教學生學”。所謂教法,是指教 師依據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向學生髮送信息、傳授知識的方式方法;所謂學法,就是學習學科知識的基 本規律、基本方法。教應該着眼於學生的學。

就歷史學科來説,具體講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明確本課學習 目標,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而採用相應教學方法及手段,充分發揮歷史課生動有趣的優勢,進行啟發式教學, 通過多種教學因素的優化組合,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積極的參與狀態,從而使他們從“要學”變為“會學”。 教學中力求注意歷史學科學習規律的滲透和學習方法的優化,努力改進歷史課教法以適應學生掌握和運用學法 ,使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史實的方法和能力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教師的教法必須着眼於學生的學法

第四篇:高中歷史教學論文1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教改漫談略論歷史教學的講練結合模式

學法指導是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授之於魚,不如教之於漁”的教學古訓,激勵了許多人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為此已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供我們借鑑。

但教學的時代性特徵,決定了不能照搬古人,我們只能在繼承和發展上下功夫。

筆者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把學法指導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並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一些探索性的做法作一介紹。

一、課前備課兼顧學法備課

就是對教學各環節的策劃,也是教學中的起始環節,它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為使學法指導既具針對性,又具實效性,必須在備課中兼顧學法指導,並對此作精心設計,這是搞好學法指導的先決條件。

(一)揭示知識體系

布魯納説:務必教給學生以基本結構。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中,必須對教材的知識點加以組織或重組,使歷史知識結構化,並最大限度地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這樣就可以把龐雜、散亂的歷史現象變得簡化、序化、網絡化,使之構成一個基本的歷史知識體系。這是學生宏觀上把握歷史規律及時代特徵的前提條件。

(二)精心設計教學方案

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會學生掌握探求歷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從而為提高歷史認識創造前提條件。

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中,根據典型材料改進教學設計,加強學習和研究方法的指導,這是學好歷史的基礎之一。例如,《鴉片戰爭》的備課中,傳統的教學設計是:1.戰爭前中西方社會的對比。2.鴉片的輸入及危害。3.中國的禁煙運動。

4.第一次鴉片戰爭。5.中國戰敗的原因分析。這樣的組織雖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也不能使學生掌握歷史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也就是不能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能力。

如果改為這樣的設計:1.中國落後於西方的根源是什麼?體現了什麼樣的哲學原理?(傳授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2.林則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為何稱之為民族英雄?(傳授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理論。)3.當時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鋭,人民羣眾為何會支持林則徐的禁煙鬥爭和以後的抗英鬥爭?

(傳授階級矛盾服從於民族矛盾的原理。)4.是否可以認為沒有禁煙運動就不會發生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傳授偶然性與必然性辯證關係的觀點。)5.是否認同“鴉片戰爭中中國戰敗是必然的”觀點?(傳授現象與本質辯證關係的觀點。)6.“落後應該捱打”、“落後必然捱打”的觀點中,你贊同哪一種?為什麼?(引導學生理解歷史定論。)通過這樣的“政史結合”,既加強了方法的指導和理論的傳授,又為學生的學習與思考創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對教材中的非重點內容當然也不能忽視,因為隨着問題分析角度的轉換,重點與非重點也將隨之發生變換,備課中要加強知識點的概括、歸納、綜合等,以理順知識線索,強化基礎知識的掌握。

(三)注重學法指導的整體性和形式的多樣化歷史教學的內容包羅萬象,因而學法指導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的章節、不同的內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導。學法指導必須滲透於每一節課堂教學之中,從而使已掌握的方法得以強化,使未知的方法得以學習,這就是所謂的整體性。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也不是隻有一種途徑,這就需要在學法指導中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如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選輯典型史料以供學生閲讀思考和討論,提供歷史定論要求學生整理歷史知識等。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定能使學生的歷史觀得以加強,使歷史學習的方法得以掌握和應用。

(四)以典型材料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動力是能否學好歷史的根本問題,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有關材料,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學科在這方面的優勢是得天獨厚的,備課中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具體可以從四方面着手:

1.利用直觀手段(如實地參觀、圖像資料等),以生動傳神的課堂描述、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繫、合適的鄉土材料等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情感教育。2.利用著名歷史人物的優秀業績、高貴品質、治學態度等——進行意志品格教育。3.史論結合,傳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 ——進行方法論教育。4.利用典型材料,培養學生正確而高尚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進行思想素質教育。學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現出崇高的責任感,學習知識、鑽研學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自覺性。

二、課堂教學滲透學法

課堂教學是教學諸多環節的中心環節,它是師生之間進行信息傳遞與反愧情感交流和行為相互作用的主陣地,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需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完成,因而學法指導的成敗在某種程度上講決定於這一環節。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能否有機地滲透學法指導是關鍵所在。

(一)切實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是知識技能的傳授者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者,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必然起主導作用,但教學是培養人的活動,是以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因而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學中創設一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並分析、解決問題的情境,是這種作用體現的途徑之一。下面以“近現代美國外交政策的變化過程”的知識複習為例加以説明:如採用講述法,則只是向學生揭示了“門羅主義——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戰政策”的發展變化過程,主要作用僅是為學生解決了“是什麼”的問題。

如果採用談話法,明確向學生提出以下思考提綱:1.怎樣概括近現代美國經濟發展的軌跡?2.近現代美國的對外政策具有怎樣的變化過程?3.美國對外侵略擴張過程中針對特殊地區或特殊時期是否有特殊政策?4.從美國對外政策的變化中,你受到什麼樣的歷史啟迪?

5.選輯有關史料,供學生閲讀分析。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為不斷地提出問題並在學生思考和討論的基礎上作提示或總結;學生的主體作用表現為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去綜合史實,提煉要點,互相討論,修正結論,從中解決“是什麼”、“為什麼”、“還有什麼”的問題。

(二)注重循序漸進

學生對歷史認識能力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即知識、方法和理論。學法指導也就需要在這三方面有序進行。首先要指導學生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為學生創造供思維形成和發展的天地。其次是要加強歷史思維形成的指導,使之能歷史地、唯物地、辯證地分析、認識歷史問題。再次是通過題型的變換,知識的遷移去拓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

三、課外輔導點撥、強化學法

一方面課外輔導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學生對課堂教學中教授的學法,去實踐或自我探求學法一般也要在課外進行,因此,課外輔導中點撥和強化學法是學法指導中的又一重要步驟和手段。

(一)提供實踐材料

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傳授的有關學法,向學生提供有關預習複習的內容或提綱,提供精選的歷史材料或有關學法指導的參考書籍等。

(二)教師設疑與學生質疑相統一

教師的設疑主要指把教材中的重要和關鍵部分提煉成有一定深度,但又適合學生實際水準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鼓勵學生去爭論,同時向學生示範切入問題的角度。學生的質疑是指鼓勵並指導學生多問“為什麼”,並要求做到質疑要注重前提,解決要注重方法,以此來促進學生做到“學思結合”。

(三)細緻地做好解題指導

發現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不僅需要知識、理論,同樣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訓練和指導。

首先是審題能力的指導。通過指導來提高學生對與習慣表達不一致的已知條件的等效轉換能力,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的挖掘加工能力;排除無效信息,提煉有效信息的揚棄能力等。

其次是深刻理解題意的指導。通過指導使學生對問題外露的能分清題型、要求、限制等,對問題內藏的能找準切入角度、分析層次及所用的知識點、理論或歷史規律等。

再次是指導學生養成反思答題過程的習慣。主要是反思答題是否正確、全面,以此來不斷提高學生思維的縝密性、辯證性和創造性。

當然,學法指導是一項長期而又細緻的工作,有些步驟或做法在具體的操作中並無課前課後之分,只不過是各有側重而已,學法指導的最終目的還是在於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自主學習,使之對知識的掌握更具廣度,對知識的理解更具深度,對知識的應用更具創造性。筆者堅信,學法指導貴在堅持,重在方法,如果大家共同來重視這方面的探索,定能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第五篇:高中歷史教學論文 教學論文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教學論文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一、“在快樂中學習”—培養興趣是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

興趣是人對一定事物和活動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統計數據顯示,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於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

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法還不瞭解,因此在課程開始之初就必須着力於“活化”歷史教材,在一開始就能讓歷史帶給他們一種輕鬆和快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採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影視片段,講述歷史典故外,還可以運用詼諧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實踐證明,在一開始就歷史科給學生帶來愉悦,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進步”。相反,如果一開始就把學科知識拔高,不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會使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

二、“學為人師,行為規範”——以身作則是有效開展教學的保證

“學為人師,行為規範”,這是北師大的校訓,它告訴教育工作者,學識豐富是教書育人的基礎,而品行端正、為人師表則是贏得學生尊敬、有效開展教學的有力保證。很多事情教師喊破嗓子,卻不如自己先做出樣子。事實證明,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少不了言傳,更少不了身教。

教師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錯誤的地方,但如何對待自己的失誤則關係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質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好幾次出現了自己講錯、説錯的地方,它們或者被細心的學生髮現並質疑,或者事後被自己察覺,但我都沒有加以掩飾,更沒有將錯就錯,而是及時承認、及時糾正。這樣並沒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學生面前受到損害,學生反而更願意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提出來,這更有利於以後教學工作的開展。

用心愛心專心 1

默認推薦訪問其他精彩文章: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 歷史的情感培養(一)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 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1) 5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歷史教師的情感培養

高中歷史教學論文 淺談高中歷史新課改中的嘗試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qyek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