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元旦節是幾月幾日(精品多篇)

元旦節是幾月幾日(精品多篇)

元旦節是幾月幾日(精品多篇)

元旦是幾月幾日 篇一

由於時代的不同,世界各國及民族不同,所以元旦的時間定位也是不同的,跟着送禮百曉生一起看看元旦是幾月幾日吧。

元旦是公曆一月一日,新年的第一天。在古代元旦是開始的意思,旦指的是早上。元旦的***俗有送祝福,貼春聯,守歲等,其實跟春節的習俗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不過到了近代時期之後,類似的習俗都放在了春節,所以元旦後來別列為了法定假日,除了挨家挨户送禮聚餐玩會,就沒有其他特殊的活動了。

關於元旦送禮也是有很多講究的,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1、餐具

法定假日肯定好多人都回家聚會,拜訪好友,所以送上一套高級的餐具,大家坐在一起吃飯其樂融融,象徵着常來常往,人口興旺的寓意。

2、按摩儀

元旦過了春節就不遠了啊,家家户户都忙着為春節準備,打掃衞生,添置傢俱,提前預訂各種食材忙得不亦樂乎,這個時候安排一款全自動功能強的按摩儀再好不過了,每天忙碌很辛苦了,有了按摩儀之後在家也能隨時隨地按摩,家人一定很開心。

3、相冊

有了工作跟家庭之後都會因為大大小小的事情不能聚集在一起,每年都會有那麼幾次家人不能全部團聚在一起吃個飯,照個相留個唸的,不如整理好之前所有的回憶放在相冊裏邊送給家人,想念的時候就拿出來看看。

4、衣服

每到過年過節老人都喜歡為自己的孩子忙裏忙外的,對於自己來説就各種不捨得,在他們的思維裏邊只要乾淨整潔簡單大方就可以了,孩子們穿好的用好的才是最重要的,不如趁着這個時候給父母安排一套合身的衣服,新年了寓意着新的一年新的開始,穿上新的衣服開啟新年新徵程。

5、家用監控器

很多老人上了歲數身體不太好,行動有時候也不太方便,兒女住得比較遠,有什麼事情不能及時來到身邊。有了這個監控器放在客廳,可以看到老人的日常,時不時的還可以對着監控器喊話跟老人聊天,滿滿的細節感呀。

元旦就是新的開始,代表着一年裏新的一天開始了,所有的不快樂不滿意等不好的事情都要統統的忘掉,所有的好運從這一天開啟了。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元旦 篇二

廈門人元旦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裏,家家要點一盞燈,準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七年級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湯糰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七年級清晨就開始下湯糰,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糰吃。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髮髻上,據説可以長壽。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元旦 篇三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農(夏、陰)歷正月七年級。元是“初”、“始”的意思,旦 歡度元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漢語各地語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 一”的,有叫“大天七年級”的,有叫“年七年級”的,一般又叫“正月七年級”。 元旦,《書舜典》中叫“元日”,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 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曆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七年級,商代在十二月七年級,周代在十一月七年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七年級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 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這才又以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 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七年級(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2天。自西曆傳入我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傳統的舊曆年則稱春節。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七年級叫做“春節”,把公 歷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佈和命名。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 旦”。 今天所説的“元旦”,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 是我們所説的陽曆,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七年級改稱為“春節”,陽曆一月一 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元旦是幾月幾日 篇四

從商朝開始,元旦的時間有過幾次改動。商朝從公元前14世紀遷都到殷以來,把夏曆的臘月———即12月稱為正月。到了周朝,又把夏曆的冬月即11月作為正月。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元旦定於十月七年級。到了漢武帝劉徹時候,“觀象授時”的經驗豐富起來,制定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比較完整的歷法———《太初曆》,才又把夏曆的孟春月改為正月。此後歷代不變,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勝利後,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先生宣佈中國開始啟用《太陽曆》,但夏曆也同時使用,只是把歲首改稱“舊年”,或者稱之為“陰曆年”。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隆重召開,會議決定我國採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紀年,把陽曆的1月1日定為“元旦”,民間稱為“陽曆年”。為了區別開來,同時就又把陰曆的正月七年級改名為“春節”。所以,現在的春節就不再叫做“元旦”了。

最後的總結是元旦是每年的1月1日。

元旦傳説

“元旦”,最早來自西方。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氾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氾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也就是一年。同時古埃及人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就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説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

中國最早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七年級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七年級)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曆,亦即農曆或陰曆,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説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由此,我國政府採用更徹底的公元紀年法,所有政府文告、統計報表、報紙刊頭等均採用公曆,中國傳統的農曆紀年除了在重要報紙報頭的公曆後邊標註外,官方文件中已徹底沒了蹤影。而元旦節日,也於1949年12月23日的政務院(即今國務院)會議上通過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被規定為我國四大法定節日之一。今天,公元紀年及元旦節日在國人中已經逐步通用、流行、穩固。元旦與春節兩個節日,稱謂上不再混用。

由於最近500餘年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德國、美國等國家的影響,縱橫世界各大洲,也由於公曆的相對精準,公元紀年法被世界各國紛紛採用,元旦作為節日,在西方比不過聖誕節,在中國比不上春節,但由於其本身的世俗性、非宗教性,反而因此成了一個世界性的節日。

元旦是什麼時候 篇五

一、元旦的起源

中國元旦的起源有多種變化,從古代開始,一般是指夏曆的正月七年級(農曆七年級)。而這個的計算方式,則在漢武帝時期以前都不太統一,所以關於元旦的具體時間也就不一致了,不過從漢武帝開始算起,有規定把元月當正月的意思,所以把元月第一天便稱作了元旦,這個説法一直到了清朝滅亡。

在孫中山時期,也即中華民國,當時有一個會議就是訂正節日的日期,而且還是統一使用的公曆,所以就把農曆的1月1日稱之為春節,而公曆的1月1日則稱為元旦,但是會議並沒有真正公佈,只是起草了這個法案,後來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並規定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不稱為“元旦”。

但是後來的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説的。公曆。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後來為了區分農曆和公曆兩個不同的新年,所以便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公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即“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元旦,即公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

“元旦”一詞在我國文學作品中最早出現於《晉書》。中國歷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是很不統一的,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

辛亥革命後,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公曆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曆年”、“新曆年”或“公曆年”。

元旦的由來與習俗 篇六

同學們,你們知道“元旦”的由來嗎?我來告訴大家吧!

每年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節。元旦又稱為元日,在漢語裏“元”是開始、起始的`意思,是指第一;而“旦”是指一天和早晨的意思,把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新年的第一天了。

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定居在尼羅河兩岸,從遊牧改為農耕。他們的農牧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洪水有着很大關係,根據觀察發現,發洪水的時間相隔365天,便把時間刻在竹竿上。同時還發現尼羅河初潮的潮頭漲到開羅附近的時候,也就是天狼星和太陽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就是最早的“元旦”的由來。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公元紀年法”,也就是陽曆。而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在農曆新年前後。因此,把農曆新年的第一天七年級稱為“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

同學們,你們説這些知識有趣嗎?讓我們共同學習和了解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5oq8o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