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李白月下獨酌詩人借什麼來抒情【多篇】

李白月下獨酌詩人借什麼來抒情【多篇】

李白月下獨酌詩人借什麼來抒情【多篇】

李白名作春夜洛城聞笛賞析 篇一

自古以來,表達遠離家鄉的遊子們思鄉之情的詩歌一直頗多。但唐代大詩人李白客居洛陽時所寫的《春夜洛城聞笛》這首詩是一首表達遊子思念故土的佳作,有着很深刻的意味,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慢慢解讀。

《春夜洛城聞笛》寫於公元前735年,李白當時客居在洛陽城。在唐朝時,洛陽城一直是一個非常繁華熱鬧的城市,車馬人流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春日裏的深夜,獨居在客棧之中的李白忽然聽到遠方傳來一陣笛子聲,仔細側耳傾聽,原來是一首《折柳曲》,聽到這略帶悲涼之感的笛子聲,李白不禁想起自己遠在千里之外的故土,有感而發寫下了這一篇傳世佳作。

深夜裏,詩人聽到這不知是何人演奏,何處傳來的《折柳曲》引起了他心中最隱祕的思鄉之情。《春夜洛城聞笛》全詩緊扣一個“聞”字,抒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正是在深夜裏聽到了笛子聲,才有了接下去一系列事情的發生。詩歌的第一句是一個問句,是問到底是哪家傳出來的笛子聲。第二句則是運用了誇張的手法,寫笛子聲傳遍了整個洛陽城。第三句則點出了吹笛人所吹奏的正是用來跟友人告別的《折柳曲》,語句自然而清新。第四句緊接着上文,在深夜裏聽到笛子聲有哪個遊子會不思念自己的家鄉,自己的親朋好友。

《春夜洛城聞笛》是一首七言絕句,共二十八個字。但正是這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寫出了遊子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引起了千百年來遠離家鄉遊子的共鳴。

李白的月下獨酌 篇二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仕途一直不怎麼順遂,公元744年即天寶三年,本來身為翰林的李白在皇帝面前被人詆譭,最終遠離了政治中心。官場失意的李白很是憂愁,心中的苦悶無法排解,於是他就寫下了名傳千古的《月下獨酌》這首詩歌。

其實《月下獨酌》是組詩,一共有四首,但大多數人都只知道流傳最廣的第一首。這組詩中的第一首是因為當時詩人李白受到了排擠,失去了官職,心中寂寞憂愁,於是借景抒情寫下了這首詩。詩人將寂寞的景物放大處理,進一步烘托自己孤寂無奈的心情,同時更是表達出了詩人不跟他人同流合污的志向和放蕩不羈遺世而獨立的個性。

組詩中的第二首《月下獨酌》是一首議論題材的詩歌。詩人將“愛酒”兩字貫穿全詩,從開頭就表示了沒有人能夠不愛酒,就連天地都不例外。最後,詩人得出了結論,愛酒不但是有道理的,更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其實,這首詩只是詩人李白借酒抒發自己的感情,排解自己遠離朝政和仕途不順的苦悶心情。

而組詩中的第三首與第四首寫的則是寫詩人心中的苦悶無法排解,最後只能借酒消愁。詩人將飲酒時的歡悦與自己官場失意做了一個比較,表現出詩人曠達樂觀的個性。但細細品味,我們不難發現詩人隱藏在詩中的苦悶和憂愁。

從《月下獨酌》這組詩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李白在失意時只能一醉解千愁,用酒來排解自己心中苦悶,但也能在這組詩中看到詩人樂觀向上,毫不氣餒的性格。

詩人李白被稱為什麼 篇三

李白最有名的,傳的最廣的稱號應該就是“詩仙”這一稱號了。李白是在西域地區的碎葉城出生的,李氏一族在當地也是名門望族。李白自小便十分的聰慧,五歲時就會背誦六甲,是當地有名的神童。等到了十五歲,李白便開始鍾情於劍術,喜好行俠仗義。公元724年即開元十二年,已經二十四歲的李白拜別父母,仗劍遠遊。李白心中一直都有遠大的抱負,但卻一直沒法實現。時間匆匆而過,已經四十二歲的李白經人推薦來到了長安,見到了當時已經久負盛名的賀知章。李白將他在途中所寫的《蜀道難》一詩呈獻給賀知章,賀知章讀後十分驚訝於李白的才華。賀知章將李白比作天上下凡而來的仙人,稱李白為“謫仙”。就這樣,李白詩仙的名號就廣為人知了,大家就跟隨賀知章的説法,稱李白為詩仙。

賀知章稱李白為“謫仙人”是一個原因,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李白所寫詩歌的風格了。李白在寫詩歌時十分擅長使用浪漫主義的手法,運用誇張、比喻和擬人等等一系列修辭來寫。李白富有想象力,所寫的詩歌常常是飄逸空靈的,十分有“仙氣”。由於李白寫詩的風格,所以就稱李白為詩仙了。

猜你喜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kyo3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