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春季傳染病預防知識內容通用多篇

春季傳染病預防知識內容通用多篇

春季傳染病預防知識內容通用多篇

春季傳染病預防知識 篇一

春夏季是各種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該類疾病主要的傳播途徑為糞口傳播,即經食物、飲用水、日常生活接觸等,所以應特別注意飲食情況,注意環境衞生,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把住“口手兩關”,以有效預防此類傳染病的發生。 下面簡單介紹以下腸道傳染病的引起原因及症狀:

一、急性胃腸炎

急性胃腸炎多由被細菌及其毒素或病毒污染的食物引起,致病菌主要為致病性大腸桿菌羣、空腸彎曲菌、沙門氏菌等。其媒介食物主要為肉類、蛋類、水產品、涼拌菜等。患者可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症狀。

二、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其傳染源是病人和帶菌者,病菌通過日常生活接觸、食物、水、蠅傳播。由於很少的菌量即可感染本病,因此人與人接觸傳播最為常見。發病後患者出現畏寒發熱、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膿血便、裏急後重感等。有的病情兇險,特別是兒童,可出現高熱、驚厥、休克和呼吸衰竭,而此時腸道症狀常不明顯,但生理鹽水灌腸液可見大量紅、白細胞,稱之為中毒型菌痢。細菌性痢疾的表現輕重不一,易形成慢性化,故要及時就診。

三、霍亂

霍亂由霍亂弧菌所致,經飲用水傳播是其重要的途徑。河水、井水、池塘水、泉水與自來水均可經地面或地下受人或動物的糞便污染而成為傳播媒介。病人可出現無痛性腹瀉、嘔吐、“淘米水”樣大便、脱水等。如不治療,迅速出現休克、甚至死亡。治療成功的關鍵是早期診斷,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抗休克等。

四、傷寒和副傷寒

傷寒和副傷寒主要由飲用水受污染所引起,也可經食物

傳播。此種散發病例主要由接觸傳播引起。可出現發熱、腹痛、腹瀉、肝、脾腫大、皮疹、血白細胞減少等,血液及大便可見沙門氏菌生長。後期可出現腸穿孔、腸出血等併發症。治療主要是抗菌治療,併發症防治等。

五、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以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觸為主要傳播方式。水源污染或生吃水產品可造成局部地區的爆發流行。患者急性起病,出現乏力、納差、厭油,皮膚、鞏膜黃染,肝臟腫大、肝功能檢查異常等等。治療上主要是適當休息、營養、護肝等。

六、腸道傳染病措施

腸道傳染病最重要的防治措施是切斷傳播途徑,防止“病從口入”,須做好以下措施:

1、飲用水消毒、安全給水,搞好廚房、食堂與廁所衞生,糞便和垃圾的無害處理,保持室內外衞生;

2、講究個人衞生,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與不潔的生冷食品、飲料等。

春季傳染病預防知識 篇二

一、春季常見傳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其流行傳播的機率很高。

症狀:發熱、頭痛、流涕、咽痛、乾咳,全身肌肉、關節痠痛不適等,發熱一般持續3—4天,也有表現為較重的肺炎或胃腸型流感。

傳染源:流感病人和隱性感染者。

傳播途徑:空氣飛沫直接傳播,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間接傳播。

2、流腦(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它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症狀:鼻涕、咳嗽、頭痛、發熱等,嚴重時嗜睡、頸部強直、噴射樣嘔吐、昏迷、休克。

傳染源:流腦病人或帶菌者。

傳播途徑:空氣飛沫直接傳播。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的傳染病,一般10天左右可治癒。

症狀:可概括為“三、三、三”。

前驅期3天:出疹前3天出現38度左右的中等度發熱,伴有咳嗽、流涕、流淚、畏光,口腔頰粘膜出現灰白色小點(這是特點);

出疹期3天:病程第4-5天體温升高達40度左右,紅色斑丘疹從頭而始漸及軀幹、上肢、下肢;

恢復期3天:出疹3-4天后,體温逐漸恢復正常,皮疹開始消退,皮膚留有糖麩狀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傳播途徑:呼吸道飛沫途徑傳播。

傳染源: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

患病後可獲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發病者極少見。

4、水痘

水痘是傳染性很強的疾病,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

症狀:中低等發熱,很快成批出現紅色斑丘疹。

傳播途徑:空氣傳播,水傳播,飲食傳播,接觸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二、常見傳染病的預防

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為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羣。有大規模傳染病發生的時候,切斷三個基本環節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即可有效的控制傳染病的流行。我們預防傳染病的各種措施,即是分別針對三個基本環節中的某個環節的,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控制傳染源

對傳染病人要儘可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報告、早治療、早隔離,防止傳染病蔓延。患傳染病的動物也是傳染源,也要及時地處理。

2、切斷傳播途徑

切斷傳播途徑的方法,主要是講究個人衞生和環境衞生。消滅傳播疾病的媒介生物,進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可以使病原體喪失感染健康人的機會。

3、保護易感者

在傳染病流行期間應該注意保護易感者,不要讓易感者與傳染源接觸,並且進行預防接種,提高易感人羣的抵抗力。對易感者本人來説,應該積極參加體育運動,鍛鍊身體,增強抗病能力。

三、具體措施

1、合理膳食,增加營養,要多飲水,攝入足夠的`維生素,宜多食些富含優質蛋白、糖類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棗、蜂蜜和新鮮蔬菜、水果等;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鮮空氣,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體氣血暢通,筋骨舒展,增強體質。

2、不到人口密集、人員混雜、空氣污染的場所去,如:農貿市場、個體飲食店、遊藝活動室等。

3、勤洗手,並用流動水徹底清洗乾淨,包括不用污濁的毛巾擦手。

4、每天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尤其宿舍、電腦室、教室等。

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規律;注意不要過度疲勞,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不生吃各種海產品和肉食,及吃帶皮水果,不喝生水。不隨便倒垃圾,不隨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類並統一銷燬。

7、注意個人衞生,不隨便吐痰,打噴嚏。

8、發熱或有其它不適及時就醫;到醫院就診最好戴口罩,回宿舍後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9、避免接觸傳染病人,儘量不到傳染病流行疫區。

10、傳染病人用過的物品及房間適當消毒,如日光下晾曬衣被,房內門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劑噴灑、擦拭。

春季傳染病雖然種類繁多,但只要我們重視預防工作,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就可以有效地阻斷傳染病的流行與傳播。如發生上述典型症狀,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醫,明確診斷,正確治療,不要擅自處理,以防延誤病情。

春季傳染病預防知識 篇三

手足口病系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嬰幼兒常見傳染病。該病隱性感染率高,顯性感染症狀一般輕微,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亦可通過空氣飛沫和呼吸道傳播。臨牀表現主要為發熱,咽痛,口腔內疼痛和皮疹,在手、足、臀、膝部出現丘疹、皰疹,可自愈,不留痂。一般僅需對症治療,預後良好。少數病例可有腦炎、心肌炎等併發症,個別危重病人可因多種原因導致死亡。

傳播途徑

主要是通過人羣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的,手足口病主要通過被患者的糞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傳播,直接接觸患者穿破的水皰亦會傳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患者的糞便在數週內仍具傳染性。

易感人羣

人羣普遍易感,受感後可獲得免疫力,各年齡組均可感染髮病,主要以學齡前兒童為主。

流行特點

本病常易在幼托機構中發生集體感染。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複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為少見。

臨牀表現

潛伏期一般3-7天,沒有明顯的前驅症狀,多數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個部位;臨牀上更有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結疤的“四不”特徵。初期可有輕度上感症狀。由於口腔潰瘍疼痛,患兒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現比較早,起初為粟米樣斑丘疹或水皰,周圍有紅暈,主要位於舌及兩頰部,脣齒側也常發生。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皰疹,皮疹不癢,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後消退;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混濁液體,長徑與皮紋走向一致,如黃豆大小不等,一般無疼痛及癢感,癒合後不留痕跡。手、足、口病雖在同一患者身上但不一定全部出現。水皰及皮疹通常會在一週內消退。

預防措施

1.個人預防措施

①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②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污物;

③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④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羣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衞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⑤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2.托幼機構及國小等集體單位的預防控制措施

①本病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

②每日對玩具、個人衞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③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後應立即洗手;

④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⑤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⑥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對患兒採取及時送診、居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⑦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衞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當地教育和衞生部門可決定採取托幼機構或國小放假措施。

正確的洗手方法是個人良好衞生習慣重要內容之一,能有效的防止腸道病毒的傳播。在與患者接觸後,觸摸眼、口、鼻前,打噴嚏或咳嗽後,入廁後,帶口罩前及摘口罩後,接觸公共設施如扶手、門柄、電梯按鈕、公共電話後、從外面回家後等均應及時洗手。

推薦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濕、搓、衝、捧、擦。

一、濕 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二、搓 手心、手臂、指縫相對搓揉20秒:

一)掌心相對,手指併攏相互摩擦;

二)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搓擦,交換進行;

三)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摩擦;

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搓擦,交換進行;

五)彎曲各手指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搓擦,交換進行;

六)搓洗手腕,交換進行。

三、衝 用清水把手沖洗乾淨。

四、捧 用清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再關閉水龍頭。

五、擦 用乾淨的毛巾/紙巾擦乾或烘乾機烘乾。

環境消毒要點

(一)不需要大規模噴灑消毒。

(二)只需要對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面(如門把手、課桌椅、餐桌、嬰兒牀欄杆、樓梯把手等)、玩具、遊樂設施、寢具及書本等做重點性消毒。

(三)清潔完畢的物體可移至户外,接受陽光照射,通過紫外線殺滅病毒。

風疹由風疹病毒引起,因皮疹細小如沙故又稱“風痧”,它與麻疹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傳染病。初起類似感冒,體温在38度左右,一般發燒1-2天后皮膚出現淡紅色皮疹,疹形細小,且分佈稀疏,經過3天左右自然消失。伴有耳後、枕後淋巴結腫大特徵。如果孕婦在早期懷孕感染本病,可導致胎兒畸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475p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