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國小生秋季傳染病預防小知識【精品多篇】

國小生秋季傳染病預防小知識【精品多篇】

國小生秋季傳染病預防小知識【精品多篇】

國小生秋季傳染病預防小知識 篇一

不知不覺到了秋季,天氣慢慢變涼了,氣候反覆,忽冷忽熱。由於兒童免疫力低下,適應外界變化的自身調節能力比較弱,易遭受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感染而生病,尤其是出現傳染性疾病。因此,下面介紹幾種在秋季較常見的傳染病,幫助各位家長早知道,早預防。

新冠病毒

我們的疫情防控工作仍然不能鬆懈,需要我們每個人共同努力。

為確保您和孩子的健康,我們需家校攜手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不放鬆警惕、不麻痺大意、不消極應對。

①配合好摸排工作

前往過中高風險地區及到過周邊疫情點或家庭成員與疫情防控部公佈的確診病例行程軌跡有交集,請第一時間主動向社區報備,並主動配合疾控部門做好相關管控措施,並及時向班主任進行報備。

②關注疫情

請大家及時關注權威部門發佈的真實疫情信息,省內中高風險地區調整變化、本土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的行動軌跡。堅持“非必要不外出”的原則。減少出市,不前往中高風險區和境外旅遊,不和境外人員和中高風險地區人員接觸。在疫情面前保持鎮定不恐慌,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

③堅持健康監測

做好家庭成員日常健康檢測,如出現發熱、咳嗽、腹瀉、乏力、嗅覺減退等症狀時,請及時佩戴口罩前往發熱門診就診並第一時間向班級教師報備,就診途中儘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④家校合力助防疫

1、家長和孩子非必要不外出,不去中高風險地區。

2、家長必須真實準確的向班主任零報告和日報告家長的行程信息,如有特殊情況,不能隱瞞,必須實情上報!

3、督促和陪伴孩子適當時間多進行體育鍛煉,增強免疫力。

4、配合學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5、保持生活規律,保證充足睡眠。

防疫提醒

流行性感冒

此為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常見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播力強,常呈地方性流行。主要臨牀表現為突發高熱,頭痛、全身痠痛、乏力及呼吸道炎症,咳嗽、咽痛等。嬰幼兒和老人易併發肺部感染。

隔離期:症狀消失後48小時

預防措施:

多飲水、多休息,從外面回來沖洗鼻子、注意通風以及鍛鍊身體,食用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等。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

傳播途徑:主要經消化道或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經接觸病人皮膚、粘膜皰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狀:先出現發燒症狀,手心、腳心出現斑丘疹和皰疹(疹子周圍可發紅),口腔粘膜出現皰疹或潰瘍,疼痛明顯。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和頭疼等症狀。

易感人羣:嬰幼兒和兒童普遍多發,3歲及3歲以下嬰幼兒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後一般不發病,但會將病毒傳播給孩子。

隔離期:症狀消失後1周

預防措施:

1、勤洗手、講衞生。

2、勤通風,流行期間避免去人羣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

3、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

諾如病毒

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急性病毒性感染病,全年均可發生,冬春季節高發。諾如病毒在封閉空間裏傳播很快,容易在人羣聚集的場所(特別是學校、托幼機構、養老院等集體單位)引起暴發。

易感人羣:人羣普遍易感。

傳染源:患者和無症狀攜帶者。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飲用被諾如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易被感染,也可通過氣溶膠或者病毒污染的物體表面接觸而感染。

主要症狀:腹瀉(糞便多為黃色稀水便,每日數次至十數次不等)、腹痛、噁心、嘔吐,可伴有低熱、頭痛、乏力及食慾減退;患者可有劇烈嘔吐,嘔吐物有感染性;成人腹瀉較突出,兒童嘔吐較多,嚴重者出現脱水。

隔離期:症狀消失後72小時

預防措施:

注意飲食衞生,不吃生冷食物和未煮透的食物,尤其生食貝類等水產品。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種通過飛沫傳播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冬春季節容易發生,多發生於兒童。

傳播途徑: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主要通過飛沫傳染,少數通過用具間接傳染,傳染性強。

主要症狀:本病大多數起病較急,有發熱、畏寒、頭痛、咽痛等全身不適症狀。患者一側或雙側耳下腮腺腫大、疼痛,咀嚼時更痛。併發症有腦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個病程約7-12天。

易感人羣:多見於5-15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後可獲終生免疫。

隔離期:自發病起9天

預防措施:

1、接種腮腺炎疫苗。

2、及時隔離患者至消腫為止。

水痘

水痘是一種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水痘患者多為1-14歲的孩子。在幼兒園和國小最容易發生和流行。雖然水痘屬於急性傳染病,但通常比較温和,不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傳播途徑:水痘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染,接觸被病毒污染的塵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傳染。

主要症狀:水痘病毒感染人體後,經過大約2周的潛伏期,患者可出現頭痛、全身不適、發熱、食慾下降等前期症狀,繼而出現有特徵性的紅色斑疹,後變為丘疹、再發展為水皰、常伴有瘙癢,1-2天后開始乾枯結痂,持續一週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軀幹部最多,頭面部次之,四肢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羣:人羣普遍易感。常見於2-10歲的兒童,一次發病可終身獲得較高的免疫力。

隔離期:全部水皰乾燥結痂

預防措施:

1、接種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經濟的預防措施。

2、流行期間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場所。

3、經常開窗通風等也很重要。

總之,兒童時期由於特殊的生理階段,易感染的傳染病較多,但只要家長們平時多采取合理的預防措施,多注意觀察寶寶的異常情況,必要時及時去醫院進行專業的診治,大多數都可以很快痊癒。希望每一位寶寶都健健康康,快樂成長。

國小生秋季傳染病預防小知識 篇二

秋季傳染病

秋季天氣乾燥,由於孩子皮膚嬌嫩,各器官功能發育尚未完善,抵抗力較弱,容易引發各種疾病。現將幾種常見的秋季傳染病預防知識與各位家長一起分享,希望家長和幼兒園共同關注做好預防措施,保護孩子的健康。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潛伏期短,多數在18-72小時,有的甚至僅幾小時,起病急驟、傳播快、發病率高,常可引起爆發流行。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或與被污染物品的接觸傳播。

主要症狀是:急起高熱、畏寒、顯著乏力、頭痛、流涕、咽痛、乾咳,全身肌肉、關節痠疼不適等,也有表現為較重的肺炎或胃腸型流感。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自限性呼吸道傳染病,通過飛沫傳播。

流行性腮腺炎主要發生於兒童和青少年,以腮腺非化膿性腫脹、疼痛為特徵性表現,中醫名稱為“痄腮”,“民間取之諧音”還稱為“炸腮”。

主要症狀:大多數患者沒有明顯的前驅期症狀,少數患者可有肌肉痠痛、頭痛、食慾缺乏、全身不適、畏寒發熱等症狀,1~2天后出現腮腺腫痛,體温達38~40C,1~3天腫脹達到高峯,4~5天后逐漸消退,症狀的輕重個體差異較大,一般成人症狀比兒童重。

潛伏期14-28天日,患者在腮腺炎明顯腫脹前6、7日至腫脹後9日期間具有傳染性。

皰疹性咽峽炎

皰疹性咽峽炎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發熱和咽峽部皰疹潰瘍為特徵的急性傳染性咽峽炎。

主要症狀:潛伏期3~10天,以發熱、咽痛、咽峽部粘膜小皰疹和淺表潰瘍為主要表現,傳染性很強,傳播快,夏秋季為高發季節,主要感染1~7歲兒童,同一患兒可重複多次發生。

傳播途徑:以糞、口、接觸、短距離空氣飛沫傳播,易感人羣:多見於3~10歲兒童,常發於夏秋季。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

傳播途徑:主要經消化道或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經接觸病人皮膚、粘膜皰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狀:先出現發燒症狀,手心、腳心出現斑丘疹和滿分作文網皰疹(疹子周圍可發紅),口腔黏膜出現皰疹或潰瘍,疼痛明顯,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和頭疼等症狀。

易感人羣:嬰幼兒和兒童普遍多發,3歲及3歲以下嬰幼兒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後一般不發病,但會將病毒傳播給孩子。

潛伏期為3-6日,傳染期為7到14日。隔離期為10日。

秋季腹瀉

引起腹瀉的病源主要是病毒和細菌,有許多種病毒感染胃腸以後都可以引起腹瀉。

例如,輪狀病毒、腸腺病毒、諾瓦克病毒、星狀病毒等。

人類輪狀病毒是引起秋季嬰幼兒腹瀉的專指的是輪狀病毒性腸炎,有的孩子可能每年秋季患一次腹瀉,一般首次感染症狀較重,再次感染時症狀變輕,而有免疫缺陷的寶寶也會症狀比較重。

輪狀病毒性腸炎是由輪狀病毒所致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病原體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主要發生在嬰幼兒,發病高峯集中在秋季,故名嬰兒秋季腹瀉。

如何預防傳染病?

家長朋友們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衞生,要經常保持室內清潔,開窗通風,使室內空氣新鮮,陽光充足,要勤曬被褥和換衣裳,少帶小孩去擁擠的公共場所,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飯前便後洗手,加強食品衞生,注意餐具消毒等。

2、合理膳食,日常膳食中,除吃適量魚、肉、雞、蛋外,應多吃些乳、豆製品、蔬菜和水果,嬰幼兒必要時要吃點魚肝油和鈣片。

3、充足睡眠,保證幼兒充足睡眠,既有利於小兒生長髮育,又可增強免疫力。

4、加強室外活動,讓孩子到室外活動,能得到日光照射,呼吸新鮮空氣增強幼兒造血及免疫功能。

5、計劃免疫。要按計劃及時進行預防接種,以預防小孩子常見傳染病。

家長配合

請家長配合幼兒園的教育,在家督促幼兒保持良好的個人衞生習慣。如果孩子有發燒或嘔吐等不適現象請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院進行就診,如果診斷為傳染病情請在第一時間如實將診斷結果告知老師,不要瞞報、謊報,以免使傳染病毒蔓延,影響其他幼兒的身體健康。

幼兒病好入園時將復課證明(北漍醫院三樓防保科開取)帶到保健室交給保健老師,保健老師對幼兒進行檢查確定痊癒後方可進班。

國小生秋季傳染病預防小知識 篇三

校園防疫不放鬆

進入九月,天氣轉冷,晝夜温差大,是多種傳染病的高發季節。校園是疫情防控的重點場所,守護好每一位孩子安全和健康是我們共同的心願。全面落實校園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您的理解和支持!

疫情尚未結束,須臾不可放鬆,個別地區散發病例警醒我們當前疫情防控工作仍存在嚴峻性、艱鉅性和複雜性。我們要牢牢樹立底線思維,時刻繃緊防範潛在風險這根弦,始終如一落實好家校聯防工作。學校是人羣密集的場所,易發生傳染病聚集性疫情,為預防新冠病毒和流行性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加強秋冬季常見傳染病的防範意識,我校為大家提供這份防控指南,為廣大師生的健康保駕護航。

傳染病在學校高發的原因

因為秋冬季氣温變化較大,容易引發呼吸道傳染病。學校是一個人口密集、相對封閉的場所,傳染源可能從社會的各個角落被帶入學校,學生間接觸機會較高,導致疾病傳播。並且學生處於生長髮育階段,身體免疫力較低,傳染病防控知識有限,如若不瞭解傳染病早期症狀,身體出現不適時不能做到及時就醫、及時報告,容易造成傳染病在學校傳播與流行。

如何判斷傳染病?

當個體出現發熱、出疹、腹瀉、嘔吐、咳、咽痛、黃疸、結膜炎等症狀時學生和家長應提高主動報備意識,當同一班級、相鄰樓層或同一樓層出現類似的症狀時也應提高警惕,及時上報和就醫。

學校常見傳染病

01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冬春季多見。臨牀表現主要為突然起病的高熱、寒顫、頭痛、肌痛、全身不適。上呼吸道卡他症狀相對較輕或不明顯,少數病例可有腹瀉水樣便。發熱(腋下體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缺乏實驗室確定診斷,可初步判定為流感樣病例。傳染源是患者和隱性感染者。以空氣飛沫傳播為主。人羣普遍易感,病後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亞型之間無交叉免疫,可反覆發病。潛伏期:1-7天。隔離期:病後7天。流感樣症狀的學生,需體温恢復正常、其他流感樣症狀消失48小時後方可恢復上課。

02諾如病毒感染

又稱“冬季嘔吐病”,諾如病毒能引起非細菌性急性胃腸炎,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潛伏期相對較短,通常12-72小時。諾如病毒感染髮病以輕症為主,最常見症狀是腹瀉和嘔吐,其次為噁心、腹痛、頭痛、發熱、畏寒和肌肉痠痛等。兒童患者嘔吐、噁心多見。隔離期是症狀完全消失後72小時。

03手足口病

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併發症。潛伏期為2-10天,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本病的傳染源。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和呼吸道飛沫傳播。隔離期為病癒後7天。

04水痘

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疾病。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水痘皰疹液傳播。易感兒童接觸後90%發病,患病後免疫力持久。潛伏期為10-24日,2-3周。隔離期嚴格居家,水痘皰疹完全結痂,且不得少於發病後14日方能復課。

05新型冠狀肺炎

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傳染源是病人和無症狀感染者。主要傳播方式是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密切接觸傳播(包括手污染導致的自我接觸)以及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下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目前近距離飛沫傳播應該是主要途徑。人羣普遍易感。潛伏期:1-14天,常見3-7天。目前新冠肺炎相關症狀共有十類,分別是發熱、乾咳、乏力、嗅覺味覺減退、鼻塞、流涕、咽痛、結膜炎、肌痛和腹瀉,如果自己或家庭成員出現上述症狀,請及時就診並上報。

具體預防注意事項

科學佩戴口罩

佩戴口罩是呼吸道傳染病個人防護的重要手段,建議教職工及學生上學、上班及外出途中,乘坐公交、出租車等公共交通時應佩戴口罩,並隨身攜帶口罩。有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時,必須佩戴口罩。校門值守人員、清潔人員工作時,應長期佩戴口罩,口罩不能無限期、無限次使用,一次性口罩使用一般不應超過4小 時。

做好手部衞生

手是人們接觸外界的主要部位,也是最容易沾染細菌、病毒的部位。接觸傳播是新冠肺炎的重要傳播途徑,因此養成良好的個人衞生習慣,做好手衞生是應對疫情的有效手段。家長及教師應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洗手方法。在餐前,便前便後,擤鼻涕、打噴嚏後,外出回家、到校後,户外運動、玩耍後,接觸公共物品後,接觸動物後,接觸垃圾後都要及時洗手。可隨身攜帶免洗洗手液在不方便洗手時使用。

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

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個人衞生習慣。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如無條件可用肘窩遮住口鼻;用過的衞生紙不隨地亂扔、不隨地吐痰;避免與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等物品,養成文明用餐的習慣。

按時接種疫苗

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最科學、最經濟的手段。目前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出血熱和手足口(EV71型)均可通過接種疫苗預防。新冠疫苗第三針已經開始,本着“知情自願”的原則,可根據接種第二劑的時間選擇進行強化,以及其它疫苗的免疫接種程序,為孩子接種相應的疫苗,以提高學生的防病能力。

開展健康監測

做好自我健康監測,有症狀及時諮詢和就醫,關注自身健康狀況,主動配合測量體温。如果出現發熱、乾咳乏力等症狀,請及時到醫院發熱門診就診,並主動告訴醫生髮病前14天有無重點地區旅行或居住史以及與有症狀病例的接觸史。學生如因病缺勤,應及時與班主任老師聯繫,如實告知身體狀況,便於學校做好相關防病工作;學校應做好對教職工和學生的健康監測,尤其是應做好晨、午檢與因病缺課缺勤追蹤管理工作。對於晨檢中或在校期間發現體温在37。3℃及以上、或有咳嗽、出疹等其它症狀的學生,請家長及時接回,或由學校安排及時送至正規醫院就診。患病學生應遵醫囑居家休息觀察,確保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報告,早隔離”。如確診為傳染病,應在病癒後到醫院開具“復課證明”,並由學校審核後方可返校。

保證環境衞生

做好學校和居家環境衞生,教室、宿舍、居室內每天至少開窗通風2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保持空氣新鮮。要經常徹底清洗生活和學習用品,勤洗勤曬衣被。對電梯、樓道、衞生間等場所應經常清潔消毒。

保持安全社交距離

儘量減少到人羣密集的場所活動,不扎堆,少聚集,如必須前往商場、超市等人流量較大的公共場所時,要科學佩戴口罩,與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社交距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kvn5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