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新版的山西王家大院導遊詞

新版的山西王家大院導遊詞

新版的山西王家大院導遊詞

最新的山西王家大院導遊詞範文(一)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導遊郭嘉偉,也可已叫我小郭導遊,我今天帶大家參觀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2002年初,被評為國家四A級旅遊景區,它建築在清朝,它傳承5000年的歷史,2006年被國務院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2月15日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王家大院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共有2078個房間。

大家看到的每個台間上和柱子上都有成雙成對的獅子在滾繡球,俗話説的好,獅子滾繡球,越滾越富有,還有一種説法就是獅子滾繡球,好事兒在後頭,我也希望大家越來越富有。

現在我們來到了王家的後花園,這裏曲水流觴,百鳥花香,綠樹成蔭,鮮花盛開,這裏是人們來這裏乘涼玩耍的地方,這裏地形比較高,從這裏的長城向遠眺,可以看到一大部分王家大院的景色。

好了,現在開始自由活動吧,我要留下幾個注意事項:不可以破壞花木,不亂丟垃圾,不破壞公物,以防小孩兒和自己的行李丟失,祝大家玩的開心。

最新的山西王家大院導遊詞範文(二)

親愛的旅客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大家乘坐前往山西的列車。我是導遊胡玉娟,這位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首先預祝大家旅途愉快!!

好,現在由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目的地——山西大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部電影由鞏俐主演,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中的陳家大院就是在山西的喬家大院拍的。因為這部影片的成功,山西大院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無論哪個季節,都會迎來絡繹不絕的遊人。一片黃土地,一片未開化的混沌,猶如盤古開天闢地似的景觀,不經意間的覺醒,幾經滄桑,終於在古今變遷之後成為一處獨特的地域風情。

40多年前,建築大師樑思成在山西考察古建築時,那富麗堂皇中藴含的深邃讓他印象深刻。他在回憶錄中寫道:“這種房子在一個莊子中可有兩三家,遙遙相對,仍可以想象到當日的氣焰,其所佔地面積之大,外牆之高,磚石木料上之工藝,樓閣別院之複雜,均出乎我們意料之外許多……由莊外遙望,10數裏外猶見,百尺矗立,崔嵬奇偉,足鎮山河,為建築史上之榮耀。”山西,地理位置獨特,中院於北方遊牧民族物資交換的腹地,加之晉中南地少人稀,人們理所當然的選擇了外出經商。因為誠實守信的性格和團結勤儉的作風以及嚴謹科學的管理,晉商的事業就此平步青雲。由於難捨對故鄉的眷戀,苦心在外經營的商人飛黃騰達之後便在原籍置起屋宅,一座座大院便奇蹟般的出現在晉中那塊不算廣袤的土地上。豪華氣派,這是晉商實力的最真實寫照。看不盡的大院高牆,彷彿裏面是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俗話説:“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院。”喬家大院時第一個為人們所熟知的大院。在這個完全城堡式的建築裏,院牆如同高牆,高大可見一斑。從前,更夫夜裏便行走在院牆上打更,每每想起梆子的聲音,那洪亮,方圓十里都可聽見。喬家大院的佈局講究的是一個方正,工工整整的建築風格配置豪華的家居擺設,一眼望去,不禁讓人遙想起大院繁華時的種.種。一盞盞火紅的燈籠高高掛起在院牆,燃盡一地滄桑的流年。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來聞名全國的晉中鉅商。渠家大院,有“晉商文化博物館”之稱。罕見的五進式穿堂院、欄杆院、統樓院與包廂式的戲台院被譽為渠家大院的“四絕”。遠遠望去,錯落有致的頂棚,懸山式、歇山式、捲棚式、硬山頂式……讓人驚詫不已。院落中的技藝精湛的石雕盡顯渠家大院的高雅美觀。

曹家大院突出在富貴之氣。整體結構遵從篆書中的“壽”字,多壽多福多子是曹家大院的宗旨,三層四座的堂樓,雖不霸氣,卻充斥着貴氣。

王家大院以其特有的姿態佇立在一片連綿的山脈間。紅門堡建築羣的總體結構隱一個“王”字於其中,作為太原王氏後裔的靜升王家,大院似乎飽含他們對於家族的殷切期望。 此外還有申家大院、常家大院......

山西大院宏大厚重古樸靜雅,每個大院都展現出獨特的民俗風情,每個場所都包含着中國晉商文化。從這些恢弘的建築中,從這些寓意豐富的圖案中,我們似乎將晉商文化的脈絡重温。且不論大院衰落的真實緣由,但是放眼於大院建築的綺麗豪華、交相輝映的輝煌,就已經足夠讓我們放飛遐思,遨遊萬里。

讓我們走近大院,去感受——納蘭容若“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一詞中的似水流年。

我的介紹到此告一段落,再次預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最後一祝大家開心愉快二祝大家身體棒棒三祝大家工作順利,永遠幸福。

最新的山西王家大院導遊詞範文(三)

王家大院在靈石縣靜升村。包括東大院、西大院和孝義祠,總面積34650平方米。東大院俗稱高家崖,建於清嘉慶初年,是一個不規則形城堡式串聯住宅羣。城堡因地佈局,順勢而建。鳥瞰東大院,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組成:中部是兩座主院和北圍院;東北部是俗稱“柏樹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的四面各開一個堡門。東堡門位於主院前大通道的東端,西堡門開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南堡門開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間,北堡門開在小偏院的東北角。南堡門外是一條長50米、寬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長 127米,寬11米,全部用青石鋪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磚砌花牆,牆內建有60多米長的風雨長廊。東大院主體建築是兩座三進四合院,院門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馬石、旗杆石、石獅、石台階等。從佈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寬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廳、廂房、繡樓、過廳、書院、廚房之別。院內因地而異,修有甬道、幽徑、低欄、高牆等。院中有院,門內有門,窯頂建窯,房上座房。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兩座花園式庭院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主院正北的後院是由一排13孔窯洞組成而又分隔為四個小院的護堡院。整個東大院建築規模宏大,結構嚴謹。

出東大院的西堡門,走過一條馬蹄形的溝澗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稱紅門堡,是一處十分規則的城堡式封閉型住宅羣,面向與背靠同東大院完全相同。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只有一個堡門,開在南堡牆稍偏東的位置,正對着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恆禎堡”的青石牌匾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人們都叫西大院為“紅門堡”。堡牆外高八米,內高四米,厚二米多,用青磚砌築。堡牆上有垛口。堡門外正對堡門的地方,有一座磚雕照壁。堡門左右及堡牆東北、西北角各有一條踏道可上堡牆。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河卵石鋪成的主街,人稱“龍鱗街”,街長133米,寬3.6米。主街將西大院劃為東、西兩大區,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橫巷把西大院分為南北四排。從下往上數,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頂甲。一條縱街和三條橫巷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堡牆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樓一座。堡內東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內共有院落27座,除頂甲為6座外,其餘三甲均為七座。各院的佈局大同小異,多數為一正兩廂二進院,正面以窯洞加穿廊為主,頂層有建窯洞或建閣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東西基本對稱。也有一部分院落為偏正套院,院門偏在東南方向,院門內是一條較長的通道,通道西側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門,北端是通往後院的門。

最新的山西王家大院導遊詞範文(四)

王家大院奢華的喬家,氣派的渠家,壯觀的曹家,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去感受色彩最為濃重的的王家大院。推開王家大院這扇厚重的大門,近700年曆史的晉商文化長卷便展現在我們面前,中國民居建築的典範,家族文化的表率,吉祥文化的標本,這裏是中國耕讀傳家與官商經濟的契合,封建文化與傳統禮制的全釋。中國北方渾厚的黃土高原上,奇駿而悲情的綿山腳下,這片蒼勁古卓的建築羣落負載着千百年華夏文明的映跡,深深的凝結在錦繡三晉的表裏山河之中。

於是王家大院就有了許多稱謂,中國民間故宮,山西紫禁城,華夏民宅第一宅,還有蜚聲遐邇的口碑“王家歸來不看院”,所以有人説,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王家大院地處晉中盆地的靈石縣靜升鎮靜升村,王家是太原王氏的後裔,南宋時遷至這裏,清朝中期上升為名門望族,於是大興土木,幾近豪奢,修成了佔地15萬平方米以上的古建築羣落。王家大院建在背陰抱陽的山坡上,窯洞式設計使之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風水人氣俱佳。這裏的建築羣落,將磚木石雕陳於一院,繪畫詩文書法熔於一爐,人物禽獸花木匯成一體,姿態分成,各具特色,既表現了大户人家的風範,又充分顯示出自己身高位權的身份,達到了建築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

王家大院被天然沖溝分為東西兩片。各自建有城牆,修有城門,砰然兩座森嚴壁壘的大城堡,靠石拱橋連接,跨度之大,令人驚歎。兩片大院共有院落54座,大小不一,東邊的大院是東堡院,也稱高家崖,為17世紀王汝聰,王汝城兄弟興建於嘉慶十年,也就是1805年的建築羣落。佔地面積11728平方米,共26個院落,212間房屋,建築特點是背陰抱陽,背山而水,陰山構築,依山重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建築憑藉山的高低,使平面空間結構立體化,山則因建築的韻律而生氣勢。走進王汝聰的住宅大門,可以體味到極高的文化品味,使我們能聯想到王家的身份,走過聯繫與分割前後院的夾道,穿過垂花門,主人生活的區域便趁現在我們面前。上房是長輩居住的地方,樓上則是為小姐特設的繡樓,這種佈局在封建社會宗法禮教制度上,使長幼有序上下男女有別,充分顯示了大院建築的時代性和民族性。

位於大院西邊的桂星書院、花園院雖然不大,卻也十分幽靜,奇花異草使人心曠神怡,即使在封閉的院內,仍可登高俯瞰欣賞大自然的景色,是主任修生養性,吟詩作對的好地方。還有夾院是上學的私孰,可見主人對下一代教育的重視,的確王家有不少子孫從此走上仕途。東部是廚房院,前中後三個院落,裏外共七道門,不同身份的人走不通的門,進不同的餐廳,由此可見,連吃飯莊户人家都是有講究的。過了石橋,便是西堡院,此建築羣早於東堡院100年,是建於清乾隆年間,19800平方米,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因只有一個堡門,正對着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恆真堡的青石牌匾,一方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稱之為紅門堡。

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鵝卵石鋪成的龍鯪街,長133米,寬3.6米,主街將西大街分為東西兩大區,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一條縱街和三條橫街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院院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呼應,互相聯繫,是一條無形的紐帶。自1997年王家大院以中國民居藝術館的名義正式開放以來,這個久藏深閨的室內桃源,以其花不知名分外嬌的魅力,漸為人們關注與賞識,這個在中國大地,獨處一隅鄉間的閨院,確實令人反覆吟哦

最新的山西王家大院導遊詞範文(五)

王家大院位於靈石縣靜升村北端黃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靈石縣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臨下,面對靜升村,視野開闊。

王家大院建築規模宏大,有東大院、西大院、孝義祠三部分,總面積達34450平方米,相當於祁縣喬家大院的4倍,為靈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僅是一組民居建築羣,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築藝術博物館。

王家大院佈局的構思獨特,結構合理,“三雕”藝術精湛。院內,隨處可見木雕、磚雕、石雕作品,從屋檐、斗拱、照壁、獸吻到礎石、神龕、石鼓、門窗,構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獨具匠心。這裏既有北方建築的雄偉氣勢,又有南方建築的秀美。與此同時,繪畫、書法、詩文熔於一爐,人物花卉、禽獸匯於一體,姿態秀美,是晉中民居中的一處奇葩。

王家大院史話

靜升鎮靜升村,為晉中地區最大的村莊,村內自古除“九漢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長街一條,現實際人口達萬。靈石歷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靜升王氏家族為太原王氏後裔,其先祖這一支早年從太原移居靈石縣汾河峽谷間的溝營村(今富家灘鎮屬溝峪灘村),元仁宗皇慶年間(1312年-1313年),宗祖王實又從溝營村遷至靜升村,至今歷680多年,傳27世。靜升王氏從耕作與兼營豆腐業開始,由農及商,由商到官,家業漸大,家資漸厚,聲名漸高,在此前提下,其後大興土木,營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築屋舍於村西張家槐樹附近,之後,由西向東,從低到高,逐漸擴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龐大的建築羣,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以上。據現可考文字表明,擁翠巷(通稱王家巷)建於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鎖瑞巷建於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內之義安院建於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崇寧堡(通稱西堡子)建於雍正三年(1725年),拱極堡(通稱下南堡)建於乾隆十八年(1753年)。恆貞堡(通稱紅門堡)建於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間。視履堡(通稱高家崖)建於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間。5座祠堂中僅存的孝義祠建於嘉慶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於嘉慶九年(1804年),耗銀3200兩的戲樓台至今倖存。

康乾嘉期間,王家人通過正途科考,異途捐保和祖德廕襲三條途徑,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躋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餘人,另有貢生、監生、生員125人。官職中有廣西柳州知府、湖南寶慶知府、刑部陝西司郎中、山東司郎中、户部浙江司郎中、陝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貴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馬第宅和1座旗杆院,便是修建時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標誌 康乾嘉期間,王家先後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節孝坊外,其餘為功德坊、卹典坊、忠義坊等。

王氏家庭從道光後逐漸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讀為本,有的不持續以商發展,有的滿足於一官半職,有的安樂於錦衣玉食,不少人既無承繼先業之志,亦無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為盜賊、乞丐或不惜賣兒賣女之“莠民”.於是紅門堡內便有一家先將祖院出賣。出賣後,異姓新主人不滿於堡門樓上“合堡同宗”之匾,執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為“合堡同德”暫存。到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築豪華,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間、面積達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僅以964兩紋銀,又易主他姓。再後來,當年合族引以為榮、奉旨為王夢鵬修建的大型石雕孝義坊和麪積為428平方米的孝義祠,也只以2000吊銅錢賣出。1937年,蘆溝橋事變前後,王氏家族中當時資財還比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飲讓,匆匆地將其在靜升本土和晉南、晉中、石家莊、保定及京津一帶的商號全部變賣處理,爾後舉家南遷。自此,作為一方望族的王家,歷經600多年的奮發與輝煌,終於銷聲匿跡,僅僅成為一方土地上的歷史話題了。1950年土地改革後,王家大院已屬於貧下中農所有。貧下中農居住期間,許多主體建築,非但未遭破壞,且大部分還保持了原有風貌。

1996年1月12日,王家大院被列為山西省重點保護文物。

靈石:在靈石縣舊城北門外呂祖廟內,有一石塊,滿身孔洞,似鐵非鐵,似石非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舊時附近鄉民視為“神石”,前來焚香朝拜,祈求平安。據考察系古代降落的一塊隕石。靈石縣名即因此物而得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47mg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