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湖北簡介導遊詞必備多篇

湖北簡介導遊詞必備多篇

湖北簡介導遊詞必備多篇

湖北簡介導遊詞1

“男人一路歡笑,女人一路尖叫”——中外遊客如此評價九畹溪漂流。九畹溪距三峽大壩20公里,分為兩段,上段兩人一舟,闖越怪石密佈、浪花四濺的激流險灘;下段坐觀光艇或衝鋒舟,穿越絕壁林立、山窮水復的九畹峽谷,欣賞地縫、仙女山、望夫石等奇觀。漂流九畹溪,體驗浪遏飛舟的快感,享受戰勝自我的激情,被中外遊客譽為“三峽第一漂”。

九畹溪曾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早年開壇講學、植蘭修性之地,“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即指此地。從秭歸新縣城至九畹溪,沿途有問天神簡、神牛泉、將軍巖、美女曬羞、剪刀崖、和尚巖等十餘處自然景觀,有與屈原文化緊密相關的問天簡、壇包、神龜石、巨魚坊、求字碑、硯窩台、筆峯石、靈芝巖等近二十處人文景觀,有極具科學研究價值的古懸棺羣,有宗教特色濃郁的聖天觀,有人跡罕至的幹溪溝生態旅遊區,供您欣賞。

在通往九畹溪景區的路上,茶園坡遂道口,有一塊巨石臨江倚石而立,高約400米,寬約80米,厚約5米。它與主巖之間有一道裂縫,寬處約5米,窄處約半米,把它與巖體完全分離。這塊高而薄的石片,就象人工立起的一方豐碑,又象一片竹木削刻的書簡,相傳楚國郢都失守之後,屈原託弟子石夫將詩簡《問天》帶回家鄉,焚於高山之巔,石夫不忍,將詩簡藏於此處,人們稱它為“問天神簡”。

巨魚坊在九畹溪口,有個雖小卻很有名的碼頭,叫巨魚坊。相傳屈原投江汩羅之後,水神湘君、湘夫人派洞庭湖神魚將他的屍體送回故鄉,交給屈原的妹妹女須。神魚完成任務後,再也沒有回洞庭湖,它上下一年一回遊,上不過泄灘,下不過新灘,一直守在九畹溪口的江水中。清代詩人程含章作詩歌頌它:“客言秭歸山下水,中有神魚長不死。當年屈子投汩羅,神魚銜送歸鄉里。”

神牛泉

在通往九畹溪景區的路上,過芝蘭小集鎮不久,可見臨溪一道絕壁上有許多蘑菇狀的鐘乳石,石縫中噴射出一道山泉,形成一道瀑布,人們稱它為神牛泉,當地人叫它“沙牛屙尿”。每逢雨季水大之時,最遠可噴到河對岸,飛珠濺玉,彩虹斜掛,形成一道奇觀。當地人有首歌專門吟這神牛泉:“一股清涼泉,洞洞兒裏流出來,流將出來洗衣裳。藍的好洗花的好漿,手拿楊木棒槌,棒出個大太陽。郎在對面望奴洗衣裳,望得奴家心裏好慌張,一心想情郎,下下捶石板上。”

將軍巖

在神牛泉對岸的懸崖上,有一塊酷似人頭的巨石,背依大山,頭頂沖天帽,怒眼圓睜,闊鼻大嘴,脣邊短鬚橫生,五官栩栩如生,石“頭”以黑色懸崖為身軀,活象一個身披黑袍、威風凜凜的古代將軍。當地人稱它為“將軍巖”。

棺木巖 自古流傳棺木巖,鳥鳴猿啼動人懷。雪飄草林山戴孝,風吹鬆杉樹舉哀。春到百花呈奠禮,夜來明月照靈台。不知亡者哪朝輩,棺木七副洞裏埋。

在九畹溪峽谷中,在一座約700米高的巖壁,在距地面約六、七十米的半腰中有一條很寬的橫向裂縫,縫中放着七具懸棺,因此當地人稱這個地方叫棺木巖。懸棺離公路不足百米,站在公路上肉眼可見。

從九畹溪黑龍潭電站泛舟而下七、八公里,可見一巨石,象一位少婦立於懸巖之上,揹着嬰兒,翹首期盼丈夫歸來。她那上圓下尖的瓜子臉蛋,腦後微墜的髮髻,渾圓豐滿的胸脯,活脱脱一個望穿秋水的青春少婦。當地人稱它為“望夫石”。

湖北簡介導遊詞2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美麗宜昌!

不知道你們聽説過沒有:來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詩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農架野人)和死人(荊州博物館的西漢軟體男屍)。而在我們美麗的宜昌就有三人旅遊線,也就是詩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見,宜昌是湖北的精華,今天我們將要去遊覽的就是精華中的精華——詩人和美人的故鄉,也就是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秭歸。

趁現在還沒到目的地,我先對你們簡要的介紹一下秭歸吧!

秭歸地處湖北省西部,長江西陵峽畔三峽工程壩上庫首,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也是歷史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於屈原的遺蹟和傳説,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裏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

秭歸的名勝多與屈原有關,秭歸縣城東門外,矗立着一高大的牌坊,上書“屈原故里”四字,系郭末若手書。旁邊還有兩塊石碑,分別刻“楚大人屈原故里”和“漢昭君王嬙故里”。秭歸與香溪之間有一沙灘,傳説是屈原遺體安葬處,後取名“屈原沱”。沱上有屈原祠,早始建於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

每年端午節,秭歸人民都要在屈原沱上賽龍舟。這一撫慰屈原忠魂的古俗世代相傳並延至今日。

連秭歸地名的由來,傳説都與屈原有關。屈原投江後,其姐女嬃趕到汨羅江,將弟遺體打撈起來,親自護送回家鄉。屈姊那深深親情使鄉親們大為感動,因而將縣名改為“姊歸”,後來“姊”演變為“秭”了。

屈原的遺蹟和傳説特別多,古人曾集為“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坵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後,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原始形態是慶豐收。五月,是農忙夏收完畢,準備秋收的過渡時間,人們便在這個時間安排一個稍事休整和娛樂的“端午節”。但是為什麼一定要安排在這個月的初五呢?這是為了便於習慣能記憶,類如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這樣就使農事繁忙的這段較長的時間,均勻地安排在三、五、七、九月四個節日休整,也算是“有勞有逸”了。

到了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難忍亡國之痛,懷才投身汩羅江,這一天也剛好是端午節。從此,這個節日的意義就漸漸讓位於對屈原的悼念了。所以也有人稱端午節為詩人節。

屈原故里

這裏是秭歸縣香爐坪,大家請抬頭看那座高高的牌坊,坊額上鐫有郭沫若的手書“屈原故里”。

秭歸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境內現存許多關於屈原的遺蹟和傳説,如歸州的屈原祠、衣冠冢、屈原紀念館、屈原故里牌坊和樂平裏的“三間八景”以及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民俗歌舞等。屈原的遺蹟和傳説特別多,古人曾集為“八景”,諸如照面井,讀書洞,玉半三坵等。屈原祠重新修繕後,內有屈原塑像,屈原文物紀念館,屈原墓,屈原詩文碑廊。

秭歸山川秀麗,風景如畫。西陵峽雄奇壯美,還有清澈的香溪河,梭秀的九畹溪、險峭的五指山、神祕的棺木巖更是令中外遊客為之傾倒。這些自然景觀與展示屈原文化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由秭歸出發,可西進“小三峽”漂流,東到三峽大壩和葛洲壩流覽,南入“長陽人”家鄉作客,北去昭君故里及神農架探密。隨着三峽工程的興建,新建到大壩一公里處的秭歸新縣城將會成為集三峽大壩雄姿、高峽平湖風光、屈原故里風情、庫區移民新城為一體的旅遊觀光勝地和三峽地區的旅客集散中心。

昭君故里

昭君故里位於興山縣城東北3公里處,我們現在就到了我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寶坪村,又名昭君村,是王昭君的出生地。在西漢時興山屬南郡秭歸。寶坪村面臨香溪水,背靠紗帽山,羣峯林立,崖壑含翠,橘林豐茂,山明水秀,極富詩情畫意。村內有楠木井、娘娘井、梳粧枱、望月樓等遺蹟;近年來,她的家鄉又興建了昭君宅、紀念館、長廊碑林、漢白玉昭君塑像等,用以紀念憑弔這位以國事為重、富於獻身精神、美麗而堅韌的漢代奇女子。這是個山明水秀的好地方。

王昭君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提起“昭君出塞”、遠嫁匈奴和親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户曉、婦孺皆知。

湖北簡介導遊詞3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黃州參觀遊覽!我們今天將要去遊覽的是三國遺蹟——東坡赤壁。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赤壁有文、武之分。而且文赤壁和武赤壁,均在湖北。

武赤壁在今赤壁市。公元208年,劉備、孫權聯合破曹操的“赤壁之戰”就發生在這裏,所以有此名。

文赤壁位於黃岡市黃州區,其背靠寶石山和玉山,俯瞰長江。《黃州府志》中對文赤壁有過這樣的描述:崖石屹立如壁,其色赤,亦稱赤壁。以前通常認為此地並非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的戰場,認為赤壁古戰場位於湖北南部蒲圻縣境。但近年有資料考證,著名的三國赤壁之戰就是在此地發生。

三國時,曹操率20萬大軍一路南下,連戰皆捷,後與孫權、劉備的吳蜀聯軍遭遇於赤壁。諸葛孔明借東風,火攻曹軍船艦,火勢一發不可收拾,曹軍燒死、溺死者不計其數,吳、蜀乘勝追擊,曹操敗走從此不敢南下。這一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赤壁之戰也成了歷史上有數的著名戰役之一,故晉代以來即為遊覽勝地。

公元1080年,北宋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非常喜歡這個地方,並在《初到黃州》詩中説,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並且對文赤壁還有過這樣的描繪:濯長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雲。蘇軾誤以為這裏是赤壁之戰的赤壁,並於公元1082年7月和10月,兩次月夜泛舟於赤壁下的江中,寫出了著名的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詞中,把在赤壁上見到的江水繞壁的情景作了出色的描繪。清康熙年間,黃州知府、畫家郭朝祚為了區別蒲圻赤壁,把這兒定名為“東坡赤壁”,並題了匾額,當地人們則乾脆稱其為“文赤壁”。

文赤壁不僅以其秀麗的風景吸引着遊人的注目,而且這裏同樣也因收藏着歷代名家金石書畫而聞名。這裏收有宋、元以來的木刻、碑刻、竹質腐蝕版共60餘幅,250多塊,特別珍貴的是,“碑閣”裏藏有蘇軾的詩、詞、贊、牘手稿石刻112塊,並嵌於閣內四牆。在“坡仙亭”內,左壁嵌有蘇軾《月梅》畫真跡石刻,畫面中上弦月高高懸在空中,月光下,梅枝如虯龍般伸展着,抒發了詩人當時的心情。右壁有他《念奴嬌·赤壁懷古》手跡石刻,是蘇軾醉後草書,筆勢遒勁瀟灑無拘,起落圓轉宛若瀑布瀉澗。

“”時,一些人要砸爛這些石刻,虧得“文赤壁”管理所的同志機智地連夜用泥巴抹在這些石刻上,然後貼上紅紙語錄,才幸而存留。

自唐以來,東坡赤壁一直是遊覽勝地,從李白、杜牧、王安石、范成大、辛棄疾、陸游、袁宏道等歷史名人,到董必武、陳毅、胡耀邦等當代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以及日本友人田邊華、燕市聽花等,都先後遊過赤壁,並留下了詩詞、楹聯、匾額或書法手跡。至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貶黃時寫有赤壁二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著名作品,更使赤壁名揚中外。故清康熙末年,始更名為“東坡赤壁”。

目前,東坡赤壁風景區正在進行大規模的開發,新開發的赤壁風景區將由現在的400餘畝擴大到1326畝,分為古蹟遊覽區、水上游覽區、山林遊覽區、動植物觀黨區、遊樂區、商業服務區、度假區、廣場區等,其風景名勝具體又分為“月波搖影”、“棲霞挹爽”、“東坡問天”、“龍崐山鬆聲”、“竹樓夜雨”、“鏡湖觀荷”、“索橋飛瀑”、“赤壁夕照”等30個主要景點。

東坡赤壁的樓閣始建於西晉初年,距今約一千七百餘年,後多次重建,現有面積四百餘畝。建築物計有二堂(二賦堂、雪堂),三樓(棲霞樓,涵暉樓,挹爽樓),二閣(碑閣,留仙閣),一齋(慨然齋),一像(東坡塑像),一峯(剪刀峯),九亭(放龜亭,睡仙亭,坡仙亭,酹江亭,問鶴亭,快哉亭,覽勝亭,望江亭,羽化亭)。

這些古建築依山就勢,古樸典雅,具有濃厚 的民族風格。赤壁碑刻,聞名全國,有歷代名人書畫碑刻近二百塊 ,其中蘇軾碑刻一百餘塊,居全國個人碑刻之冠。解放以來,各級 政府對東坡赤壁非常重視,一九五六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七年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經過幾十年修建東坡赤壁已面貌一新,成為著名的文化古蹟和遊覽勝地。

好了,説着説着我們就到了,請大家隨我一起進入景區內參觀!

東坡像

步入飛檐斗拱的赤壁正門乾坤閣,洞秦磚小路直上八卦橋,經鎖春台,繞樓花園,過蜂腰橋、泛舟池,這裏正是當年蘇軾泛舟作賦,酹江邀月之地。池岸斷壁上,昔日江水沖刷的遺蹟仍依稀可辨。池東空地上聳立着一尊高大的白色蘇軾全身立像,他為一九八二年立,高六米,為全國座大型蘇軾立像。

我們可以看到東坡手握書卷,昂首遠望,似正構思新的詩篇。該塑像較好地體現了蘇軾的精神風貌,為廣大遊客所讚賞。面對大江長天,衣髯飄逸,凝神佇立。

蘇軾謫貶黃州,一城一山對他的文學和人生影響很大。一城是女王城,該城原是東周時期古黃國的都城,後來被江南日益強大的楚國過江所滅,楚王一高興,就將這座城送給了他的女兒,叫做女王城。女王城是全國保存得的東周古城遺址,全城呈長方形,南北長四華里,東西寬一華里,四周城牆基本保存完好,城四角的烽火台仍在。女王城周圍曾發掘出從春秋戰國到晉代的眾多歷史文物,包括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青銅劍,東漢時期的九連燈、梅花青銅鏡等。蘇東坡謫居黃州四年,其中三年,每年的正月二十皆與友約定出遊女王城,因而留下三首詩。首是初到黃州的元豐四年正月二十所作:

十日春風不出門,不知江柳已搖村。稍聞決決流冰谷,盡放青青沒燒痕。

數畝荒園留我住,半瓶濁酒待君温。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

第二首是元豐五年正月二十所作: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温。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

第三首是元豐六年正月二十所作:

亂山環合水侵門,身在江南盡處村。五畝荒園留我住,九重新掃舊巢痕。

豈惟見慣沙鷗熟,已覺來多釣石温。長與東風約來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從詩中可以讀出,剛到黃州時,蘇東坡對剛剛遭遇的那場政治迫害尚心有餘悸,而一旦住下來,融入黃州的山水和百姓生活,天性放達的詩人很快就隨遇而安,開始用他那雙善於捕捉美和樂趣的眼睛,發掘和享受黃州山水的淳美了,甚至表明心跡:“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

一山則是赤壁山,現已闢為東坡赤壁公園。蘇東坡謫貶黃州時,黃州府治所在的黃州古城與江邊赤壁尚有一段距離。蘇東坡經常出城到赤壁遊玩。那時候赤壁叫赤鼻磯,為江邊聳立的孤山。赤鼻磯早在二千多年前就以雄奇壯麗的自然景觀為世人稱道,漢人桑欽的《水經》即有記載。西晉初年,號稱龍驤將軍的蒯恩曾在這裏建橫江館,以後代有增建。至北宋,赤壁之上的建築已是“臨江三四樓,次第壓城首”的景象。唐宋時期,大詩人李白、杜甫、杜牧、王安石、范成大、辛棄疾、陸游等都遊過赤壁,並各有吟詠,留下了《赤壁》、《黃州竹樓記》等著名篇章,於是赤壁之名日盛。

但是,真正使黃州赤壁成為蜚聲中外的人文景觀的,還是曠世奇才蘇東坡。在這裏,蘇東坡寫下了千古絕唱“二賦一詞”和眾多詩篇,文章的名氣實在太大了,以至後人竟把作者的名字和赤壁連在了一起,而歷史上那場著名戰役的真正發生地,倒漸漸淡出了後人的記憶。南宋時期,已有人將蘇軾與赤壁連在一起,喚作東坡赤壁;清康熙末年重修赤壁時,時任黃州知府的郭朝祚就題門額為“東坡赤壁”。可見,山水只不過是人生的舞台。舞台因人而留下輝煌,山水因人而留下文化,留下精神。人是山水的郵票,人在山水上打下文化和精神的印痕,山與水才能郵行千古。

赤壁幾經火劫,現有的建築大多是清同治年間所建。進入公園大門,行不久,但見紅巖高聳,樹竹參天;拾級而上,再經過一座古門,便是舉世聞名的東坡赤壁了。它背靠羣山一脈,面對滔滔長江;磯頭上樓台亭閣,曲徑通幽,移步換景,是典型的江南園林風景。登樓遠眺,江山如畫盡收眼底。

其實,這種人生境界,是蘇東坡在經歷了政治災難、精神滅寂和痛苦反思之後人格真正成熟的一種表現。迫害、孤獨和物質生活的艱難使蘇東坡終於脱胎換骨,其藝術才情也獲得了一次蒸餾和昇華。於是,我們才讀到了這樣一種“圓潤而不膩耳”、“明亮而不刺眼”、“高峻而不陡峭”的通達高邁的文字: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難怪餘秋雨説“一詞二賦”是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一點就着。今天讀來,《念奴嬌·赤壁懷古》仍能攪動後來者萬千情愫,牽引出無窮思緒。

二賦堂

走過蘇軾像,迎石壁拾階而上,我們便來到了二賦堂。

二賦堂始建於清初,同治七年重建因紀念蘇軾赤壁二賦而得名,堂內正面嵌有近代書法家程之楨,李開書寫的二賦大型木刻,兩壁嵌有徐世昌,楊守敬,程明超等人的書法石刻。匾額是由李鴻章所題,堂前對聯為辛亥革命領袖黃興所撰。

堂中央,一木壁頂樑而立,木壁前後分別刻有前、後《赤壁賦》,字大如拳。前為楷書,豪邁俊逸,清代黃州教渝程之禎所書;後為魏書,古樸蒼勁,近代書法家李開先所書。堂前右壁刻有民國大總統徐世冒崐(自號水竹屯人)書寫的對聯:“古今往事千帆去,風月秋懷一知”。二賦堂西南十餘步有酹江亭,面江臨壁而建,亭內嵌有清康熙皇帝臨摹元代人書法家趙孟頁的手書《前赤壁賦》書貼石刻和歷代名人石刻。亭西側並立着坡仙亭,內有蘇軾親筆草書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和靠別黃州崐時所作的《滿庭芳·歸去來兮》詞,及其手繪的月梅圖、壽星畫像和清黃州知府郭鳳儀速寫的《東坡老梅》等石刻。

二賦堂是赤壁重要的景點之一,《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就刻在這裏。二賦堂為古色古色的木樓,面對大江,青磚鋪地,敞風透亮。堂內正中木壁高約兩丈,寬與堂齊,正面刻《前赤壁賦》,背面刻《後赤壁賦》。前赤壁賦由清人程之楨書寫,通篇為楷,筆筆透功力,字字見精神。背面的《後赤壁賦》則漢隸與魏碑相兼,豪邁俊逸,蒼勁有力。二賦堂的扁額為清人李鴻章所題,堂前對聯為辛亥革命領袖黃興所撰。

二賦堂風好,臨風吟詠,當是人生之至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江流有聲,斷岸千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一詞二賦,把蘇東坡追求的人生境界——莊禪之道表達得淋漓盡致。

留仙閣

二賦堂東邊留仙閣,此閣建於清光緒十年,取“坡仙長留閣內”意以名。

閣內有《東坡笠履圖》石刻和蘇軾為其乳母任採蓮撰寫的墓碑,還有近代名人繪畫的《赤壁泛舟圖》和清末名人楊守敬書《留仙閣記》石刻。

碑閣

留仙閣東十來步是碑閣,內嵌崐蘇軾手書108塊石刻,楊守敬集成《景蘇園帖》,被稱為稀世珍寶。

蘇軾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歷來為人稱道。清光緒年間,黃岡知縣楊葆初(字壽昌)因景仰蘇軾的書法,擇其詞,詞,贊,牘手稿精品,編成《景蘇園帖》並勒諸於石。一九二二年建此閣,將剩下的一百零八方碑刻嵌入閣內四壁,閣因此得名。這是目前保存完整,作品多的蘇帖石刻,其規模居全國個人書法碑林之冠。

剪刀峯·問鶴亭·棲霞樓

出二賦堂後門,在留仙閣、碑閣背後陡峭的北崖下,由西向東,由低到高,依次有剪刀峯,問鶴亭和棲霞樓。

剪刀峯

大家請看,那就是剪刀峯。我們可以看到剪刀峯為一巨大隕石,而且形似剪刀,清代詩人汪引芝附會為仙女剪刀失落人間,因此得名。

問鶴亭

過了剪刀峯,我們就來到了問鶴亭。

問鶴亭原名玩月台,因位置高顯,為賞月佳處,故名。蘇軾的《後赤壁賦》中有孤鶴化為道士於夢中同蘇軾問答的描寫,為彭其文,一九二二年擴建赤壁時,遂將玩月台改名為問鶴亭。

棲霞樓

這裏是棲霞樓。

由茅盾題寫匾名的棲霞樓位於赤壁磯處,樓高四層,飛檐翹角,赤楹碧瓦,白石欄杆,樓間還嵌有蘇軾手書崐《黃州寒食詩》行書,為不可多得之書法精品。棲霞樓為宋代黃州四大名樓之一,宋初王義所建,閭丘孝終重建。因樓背山面江,落日時,晚霞染紅大江,照映樓身上下,風景佳麗,如霞歸枉,故名。

現樓為一九八四年重建。樓高四層,其中陳列有蘇軾及其他名人字畫碑刻 ,樓名為現代著名作家茅盾所書。

坡仙亭

這裏是坡仙亭,它建於清代同治年間。南宋著名詩人戴復古稱譽蘇軾為“坡仙”,亭因此得名。

亭內嵌有著名的蘇軾草書《念奴嬌·赤壁懷古》石刻,楷書《滿庭芳·歸去來兮》,及石刻,還有蘇軾畫,組字畫佛像石刻,均極珍貴。

睡仙亭

坡仙亭西下十餘步為睡仙亭,相傳當年蘇軾同友人遊赤壁時,曾醉卧於此,亭內石牀石枕尚在。

睡仙亭始建於宋,清同治年間重建。亭內有石牀石枕。傳説蘇軾同友人遊赤壁酒醉後,曾躺卧於此,故名。亭下赤色崖石上嵌有清代書法家鍾谷書寫的“赤壁”。古時江水從此經過,迄今崖石上留有水流沖刷和撐船篙點的痕跡。

酹江亭

這裏是酹江亭,於明代始建,現亭為清代同治七年修建。因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一樽還酹江月”的詞句而得名,亭內三面嵌有石刻。正面牆壁嵌有清代康熙皇帝臨摹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銚手書的《前赤壁賦》石刻:一生刻意學蘇的清代書法家葉志詵八十五歲時寫的一筆“壽”石刻嵌於左壁。

放龜亭

我們現在就來到了放龜亭。

據晉書載,傳説東晉大將毛戍守邾城時,其僕人將他買養的白龜放生於此,後得善報。明嘉慶二十八年,知府郭鳳儀附會傳説,在磯下江邊鑿白石龜,取名白龜渚,亭因此得名。現亭為清代同治七年修建。此處為赤壁磯頭。亭下崖石壁立,蘇軾描寫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丐千堆雪”的壯觀景象即在此處。磯頭江水沖刷的痕跡猶存,明代的白龜仍翹首蹲踞磯下水邊。

美好的時間總是那麼的短暫,不知不覺中我們就游完了東坡赤壁。不知道大家在游完之後有何感想?遊過武赤壁的朋友們也可以在心中比較一下。

在短短的一天中,我們從陌生到朋友,在這臨別之際,心中縱有千言萬語也不知從何説起,只能將滿腔的不捨之情化為一聲輕輕的祝福,祝你們永遠幸福快樂!後,真誠的期待我們的再次相聚!再見!

湖北簡介導遊詞4

我們今天遊覽的是被稱其為湖北的“呼倫貝爾”的大九湖風景區,大九湖並非湖,而是一片沼澤地,屬山澗盆地,也是一處高山濕地。高山濕地在我國不多見。這裏海拔1700米,面積為36平方公里,中間卻是17平方公里的平川,四周高山重圍,若是在平原地區,這塊平地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抬頭見高山,地無三尺平”的神農架羣山之中,出現這樣的大面積的平地,卻是少見的,大九湖因而享有“高山平原”的美稱。

大九湖位於神農架的西麓,緊鄰四川,靠近陝西,與重慶的巫溪、巫山縣交界,是神農架通向重慶的西大門,古來便有“一腳踏三省六縣”之説,也是神農架的四個鄉之一的——大九湖鄉政府所在地。到了大九湖之後,最有趣的還是扎向平川中的那些山頭,仔細數一下,您會發現有九座山峯,有的人看着覺得是九條蒼龍,在爭飲甘醇,龍頭、龍頸、龍身、龍尾無不形象逼真,活靈活現,又有人説那是倒拖在湖中的九條牛尾,山頭依稀為牛腿、牛屁股。還有四句歌謠“四川過來九條牛,走到九湖未回頭,何時識得其中味,不出天子出諸侯”。

兩種説法不僅有形象依據,而且還有歷史依據,九龍爭飲説源出神農氏採藥釀藥酒時,引來了九龍爭飲,造就了“四周山縱橫,中間一地坪,綠樹滿坡生,水接天坑滲”的神妙景觀。相傳,當年的大九湖卻是一片水鄉,一溜排開的九個湖泊,黑水河貫通着彼此,不過湖中盛的並不是水,而是神農氏泡製的抗寒藥酒,因而大九湖又叫大酒湖,酒香四溢,召來了九條蒼龍全喝醉了,整個身子也就永遠留在這了。

九牛説印證着“薛剛反唐”的故事,薛剛既是從大九湖躍出的諸侯,唐中宗被母后武則天貶為盧陵王駐守房州,卻心繫長安,做夢都想重返京城,再登帝位。李顯得神農老祖指點,特命薛剛為帥,在大九湖屯兵、練兵,待時機成熟便起兵直搗長安城,一舉推翻武周王朝,恢復唐號,李顯再次登上中宗皇帝的寶座。

大九湖確實堪作這段歷史的見證,平原周圍,分佈着10個屯兵點,分別叫做一字號、二字號、三字號直到九字號、帥字號,他們即為當年各營將士營地和元帥大帳的所在地,帥字號位置居中,最為險要,是薛剛元帥的大帳,千百年來,這的農民換了一代又一代,地名卻始終未改。

平原西面山坡上至今保留着鸞英寨、擂鼓台等遺址,山槽間至今保留着卸甲套、九燈河的古名。鸞英寨即薛剛夫人紀鸞英的寨堡,它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擂鼓台即薛剛點將演陣的故址,場面開闊,可容萬人。卸甲套流傳着薛剛兵敗,丟盔卸甲的故事。最便遊賞的還是那座“娘娘墳”,它位於平原中部的南側,是一個大土堆,堆上原生有兩棵櫟樹,須三人合抱,前些年,才被雷電劈倒。娘娘指花月姑,她是武則天侄子武三思的愛妾,才貌兼備,文武雙全,隨武三思征討薛剛,卻與陣前唐將調情,被夫君碎屍萬段,拋屍荒野,一羣神蟻,不忍目睹慘狀,銜回屍體,終成一座土墳,這便是娘娘墳的來由。

大九湖在本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了新的飛躍,繼酒九公路修通後,林區政府就制定了開發大九湖的宏偉計劃,包括三大工程:1、首先修渠排水,變沼澤為田園,井格形的排水渠網已經建成,梅花鹿、巴山黃牛、馬頭羊在此得到迅速發展;2、同時進行的是草場建設工程,已種植紅三葉、白三葉等優質牧草近萬畝;3、還有藥園建設工程,這盛產獨活、黨蔘、三七、杜仲、當歸等多種藥材,還可以種植糧食、山果等,這些都已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主要財源。

大九湖還有兩個遊人必到的場所,一是梅花鹿圈養場,梅花鹿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體態玲瓏清秀,十分招人喜愛。我們所見到的梅花鹿原本不是神農架的,1986年,由國家科委和湖北省科委聯合立項,由國家撥款22萬元,在這裏修建起5萬平方米的梅花鹿圈養場。1987年10月10日,神農架在宜昌市接受由吉林省雙陽鹿場贈送的22只黑龍江省左家實驗動物研究所贈送的10只良種梅花鹿,這些梅花鹿經過精心餵養,一直在大九湖繁育後代。

二是“枯木逢春”。與梅花鹿場東西相望的一棵400多歲的老櫟樹本已在50年代枯死,80年代卻爆出新芽,長出新枝,重新煥發了青春,當地百姓把這稱為大九湖騰飛的吉兆。

我們祝願大九湖變得更美!

湖北簡介導遊詞5

我們現在來到燕天景區的站天門埡。天門埡海拔2328米,距紅坪12公里,西南瀕東溝、號房,東北與燕子埡對峙,埡兩側危崖疊石,青松、紅樺、紫杉、山花雜生其間。209國道從埡口穿越南北,是湖北省境內國道公路的點。每當晴天清晨,雲霧瀰漫或陽光斜射時,雲霧穿過山口,山口若隱若現;陰天,雲霧終日不散,汽車白天通過時還要亮燈鳴號。由於時常雲遮霧繞,登臨此埡如上雲天,得名“天門埡”。

每當雨後初晴,劉享寨西麓的紫竹河谷地帶便會風起雲湧,有的狀如暴發的山洪,有的似從天而降的瀑布,滔滔不絕,匯入雲海。有時雲海之上會懸起一輪五彩光環,長則2小時以上,短則1刻鐘左右。它形似彩虹,點綴在天幕之中,五彩分明,色調柔和,彷彿是一台緩緩滾動的佛輦。當佛輦把人或物攝入光圈之中,人影便若隱若現,頭上閃着金光,就像是佛祖再世、神仙顯靈。這就是“佛光”。

由於劉享寨橫亙在燕子埡與天門埡之間,海拔2574米,寨上長滿原始冷杉林,像一堵聳天的屏風,擋住了東邊的流雲,燕天段公路的西邊,由燕子埡、天門埡、黃龍堰和太平埡四峯相對構成紫竹河谷盆地,每當雨停日出,雲霧便匯聚在谷底上空,在冷風的席捲下,形成波瀾壯闊的雲海。當紅日懸掛半空時,光芒照在雲霧上,幾經折射,紫竹河便形成一個仙界,佛光便奪雲而來。

林海陳兵——劉享寨 (傳説一演武廳舊址一劉享府遺址)

在天門埡以北的山峯,就是燕天景區的峯劉享寨,海拔2575.4米,面積3平方公里。劉享寨山勢逶迤,石峯聳立,灰白色的石柱在陽光照耀下光彩奪目。相傳,明末清初,聯明抗清的大順右果毅將軍劉體純的兒子曾在這裏立寨設防,以便與駐兵房縣的郝永忠、興山的李來亨以及駐兵長峯(今堆子、下谷、九湖)的農軍劉體純部互為犄角以抵禦清軍。這裏地勢險要,可控房縣而扼興(山)巴(東)。除在該山上設主寨外,西面的東溝、西溝,北面的塔坪、紫竹河都駐有人馬,並設卡房盤查行人,設號房警報敵情,還在數十里以外的房縣上龕倉坪河設有糧倉,因山路崎嶇,行走艱難,運糧入寨時,由兵丁列隊以手傳糧包的方式搬運,足見人多勢眾。後農軍和南明軍失敗,劉享寨被毀。

人造壑口——燕子埡 (名稱由來一埡口成因)

離開天門埡,經過劉享寨,我們就來到燕子埡。燕子埡是一海拔2200米的埡口,209國道穿崖縱貫,崖上鬆杉吐翠,紅樺披錦,遠看山崖旁兩翼山嶺,似飛燕展翅,因鄰近有著名的燕子洞,得名“燕子埡”。燕子埡是人造壑口,當年為使209國道貫通,有被稱為一百單八將的108個工人,每4人1組,日夜兩班作業,用50多天的時間在這裏打了27個爆破豎井。然後將每口豎井都灌滿炸藥,其中正埡口的一口豎井裝入炸藥7500公斤。爆破這一天,只見啟爆電機一轉動,頓時聲震長空,巖石四分五裂,飛沙走石,呼嘯而過,有排山倒海之勢。爆破之後,就出現了這一人工壑口。

金燕戲洞--燕子洞 (燕子洞一短嘴金絲燕一滯留成因)

燕子埡的一邊有步遊棧道通向燕子洞。燕子洞是燕子埡標誌性的景觀。

在神農架有一種“短嘴金絲燕”。這種金絲燕,生活在杳無人跡的萬山叢中,它們一年四季,千秋萬載,從不離去。不管狂風暴雨,冰天雪地,它們照樣在林海上空翱翔,甚至在濃濃的迷霧中,它們也能上升到1000多米的高空盤旋,以至肉眼無法看到。它們就棲居在神農架燕子埡的燕子洞。

燕子洞,高約20米,洞內頗寬,可容千人。右側有一偏洞。大家請看,在那左策側上端,有一小洞,從半崖中穿出,陽光可照進洞內。洞內鐘乳石林立,水滴聲如琴,燕巢遍佈洞壁。金絲燕“吱吱吱”的噪聲不絕,冷風嗖嗖。進洞約50米後,便無亮光,越往裏越黑,不到100米,便已伸手不見五指。可這燕子卻全然不覺,每當燕子歸巢時,簡直多得不可勝數。它們一不撞着崖壁,二不互相碰撞,能在黑暗中準確地落回自己的窩中。科學工作者做過有趣地試驗,將燕子在野外捉住,用黑布或膠布將雙眼遮嚴,它們依然能無誤地飛回洞中,並照樣在洞中穿行。原來它們的身體內部藏有一個類似超聲波的裝置,不用眼睛就可探測出前面有無障礙物。同時,它們還具有根據太陽、月亮、星星的位置,辨別出方位的能力。其靈敏度簡直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你們知道這種燕子的來歷嗎?

原來,這種燕子是生活在海洋邊的金絲燕。古地中海變遷後,海水退去,陸地形成。但由於神農架地質氣候的特異,特別是崖洞內冬暖夏涼,其氣候環境保持了原海洋性特徵,因而金絲燕便遺留下來,世代相傳,直到如今。金絲燕和家燕一樣,在林間覓食害蟲,益處很大。像燕子埡這樣的燕子洞,在神農架已發現多處,不過以燕子洞的燕子為多。

打豹英雄--陳傳香 (塑像一打豹故事)

離開燕子洞,沿環形步遊道繼續前行,我們將又回到燕子埡口的上方。崖邊的一座塑像,就是打豹英雄陳傳香的塑像。

1975年3月29日,在離燕子埡不遠的水溝坡上,陳傳香和柯正玉正在選土豆種,突然山谷裏傳來一陣“咩咩…”的驚叫聲,她倆抬頭望去,只見從樹林裏竄出一隻七尺多長的金錢豹,正在追捕一隻小羊。受驚的小羊沒命地向她倆的方向奔來,跑到了柯正玉不滿3歲的小孩跟前,金錢豹於是丟下小羊向小孩撲去,陳傳香為了搶救孩子,揀起一塊石頭,雙手舉過頭頂,竭盡全力地向金錢豹砸去。金錢豹立即一躍而起向陳傳香撲來,陳傳香機靈地一閃,豹子擦身而過,撲了個空。豹子反剪過來猛地竄出一人多高,將柯正玉撲倒在地,張開血盆大口,直朝頭部咬去。

陳傳香一個箭步跨上去,飛身一躍,騎在豹子的背上,趁豹子昂首怒視她時,她左手迅速抓住豹子的耳朵和腮部,右胳膊順勢勒住它的脖子,把豹子的頭向右方扭了個90°,迫使豹子傷不着柯正玉。金錢豹用鐵鞭似的尾巴猛擊陳傳香的腰部。這時陳傳香猛然想到父親講過的豹子是“銅頭鐵尾麻桿腰”,立即用左手抓住豹子的頂爪皮,右手把豹子的脖子勒起向後一扳,兩腳死死夾住它的肚子,坐在豹子背上猛蹲三下,只聽豹子脊樑骨卡嚷一聲折斷了,它的兩隻前爪騰了起來,全身無力地亂撲着,被聞訊趕來的人打死。

陳傳香當時因赤手空拳打死金錢豹的英雄主義精神而紅遍全國,如今陳傳香在神農架林區林業管理局工會工作。現在,大家和這位打豹英雄照個像留做紀念吧。

雲天飛渡--觀景橋 (觀景橋一紫竹河植被)

繼續往前走我們就來到被稱作雲天飛渡的觀景橋,這座鋼橋懸空高、跨度大,是亞洲海拔高度的橋。站在觀景橋上,整個燕子埡一覽無餘,紫竹河谷的森林植被盡收眼底。大家可以一起來看一看。

諸神聚會--會仙台 (傳説一古柏)

通過觀景橋,我們就上了會仙台。會仙台相傳是炎帝神農氏和太上老君以及其它神祗觀賞風景和下棋、聊天的地方。會仙台矗立於危崖石壁之上,簇擁在綠樹雲霧之中,立身台上,極目西北,羣山列翠,塔坪村田連阡陌,農舍儼然。放眼西南,懸崖陡峭,石峯林立,天門埡直通南天。台邊古柏迎風搖曳,婀娜多姿,台下蒼松身披海藤(即海風藤、雲霧草),瀟灑飄逸。每當清晨傍晚,有云霧浮動如海,若山雨欲來,金絲燕迎風飛舞,期待風雨來臨。雨過天晴,金絲燕穿雲破霧,裁剪雲霞,蔚為壯觀。

神龜探海--龜頭巖

沿步遊道繼續往前走,不久我們就會來到龜頭巖。傳説此山中有一隻神龜,是鎮山之寶,可保塔坪一方百姓平安,一旦神龜離走,這一帶便有災難降臨。有一天一位風水先生察覺神龜有離山出走的跡象,就號召塔坪百姓捐資,修建六稜九級的寶塔一座,以便鎮住神龜。當寶塔建到第八級時,神龜已從山中露頭。當地百姓整酒布席,焚香上供,頂禮膜拜,並要求修塔的工匠在一個晚上把第九級塔建起。第二天一早六稜九級塔全部竣工,再看神龜的頭已經變成了巖石,就這樣神龜永遠地留在了山中,保佑着塔坪一方百姓的平安。據説,塔坪除了神農塔的遺址,還有許多塔的遺址,估計與這個傳説有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4jol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