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高一課文內容【多篇】

高一課文內容【多篇】

高一課文內容【多篇】

高一課文 篇一

我的家鄉在棗莊,這裏有馳名中外的石榴園。

春天來了,石榴樹抽出了新的枝條,長出了嫩綠的葉子。到了夏天,鬱鬱葱葱的綠葉中,便開出一朵朵火紅的石榴花。花越開越密,越開越盛,不久便掛滿了枝頭。走近看,彷彿是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着勁兒在吹呢。

熱鬧了好一陣的石榴花漸漸地謝了,樹上結出了一個個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綠色,逐漸變得青中帶黃,黃中帶紅,最後變成一半兒紅,一半兒黃。熟透了的石榴高興地笑了,有的笑得咧開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滿滿的子兒。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開綠黃色的葉子向外張望,向人們報告着成熟的喜訊。

這時,你摘下一個石榴,剝開外皮,只見瑪瑙般的子兒一顆顆緊偎在一起,紅白相間,晶瑩透亮。取幾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頓時感到清爽無比。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二

《別了,“不列顛尼亞”》這篇課文是新聞特寫(也有看作是通訊的),它側重於“再現”,往往採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

在本文中,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作者集中描寫了英國撤離香港那一天的幾個具有典型性的場景,把生動的現場氣氛傳達給讀者。《別了,“不列顛尼亞”》要文學的語言來表述香港迴歸這一重大事件,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譴責,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徵意義,表現民族自豪感。這篇文章形象而莊重的語言,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義,非常耐人尋味。如在寫到英方在告別儀式上降下英國國旗時説:“一百五十六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佔領了港島,在這裏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看似平實的語言,卻鮮明的對比,飽含了對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結束後的欣喜之情。在教學中操作好這一點,將能體現文章的最大值。

本節課的設計的主導思想是三點一線,即有文體特徵引出語言的品味,進而歸結到思想感情的培養。教學重點是學會揣摩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體會文章的文學效應,由此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語言的揣摩貫穿始終——一切課堂活動都圍繞其進行。迴歸到語文教學的本體——學習語言上來。也就是要把“培養和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這也是語文組的實驗課題即“語言本體教學”的基本理論。

教學目標:

1.掌握基本的新聞知識,明確新聞與新聞特寫的異同。

2.品味文章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3.回顧歷史,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

教學重點:

1、掌握基本的新聞知識,瞭解新聞和新聞特寫的區別。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教學難點:

1.  品味文章中含義深刻的細節之處。

2.學習本文把歷史場景和現實場景相融合的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精段品讀

【導入新課】

鄧小平同志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使香港迴歸變成了現實,離開祖國懷抱150多年的香港終於……我們一起重温那段歷史吧。(播放香港迴歸的影音資料,大約5分鐘)

1、大家談觀看影音資料的感受------激動,感慨。

當時情景,令我們心潮澎湃,如果我們是記者,目睹了這一歷史場景,怎樣將我們的所見所聞傳遞給更多的人呢?小組討論,形成一篇新聞稿。

2、討論前明確:學生對“新聞”一詞自己提出問題

(1)什麼是新聞?(2)新聞的特點 (3)新聞的結構

(定義:新聞是關於最近所發生的新鮮而重要的報道或評述。它有廣義和

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包括消息、通訊、特寫;狹義的新聞只包括消息。

3、從結構出發完成新聞稿的標題和導語------小組討論成稿,基本掌握

新聞的知識。

二、關於新聞特寫

本文是一篇新聞特寫,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形象性、文學性、感染力比新聞強,常帶有作者的議論和抒情,篇幅較長,描寫細膩。

就新聞的寫作來講,同一個事件,可有不同的報道角度;同一個意思,可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本篇特寫與一般的消息有所不同,它不是以純粹的敍述來報道某一事件,而是用文學的筆法來些新聞。而其文學的效果主要藉助語言的魅力得以實現。那麼本篇特寫用文學的語言來表述香港迴歸這一重大事件,意在如何呢?

4、大家交流新聞稿

明確: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這一重大事件每個中華民族的子孫都十分關注的,也為此而萬分激動和自豪的,那麼作者一定會以此為寫作的切入點和寫作目標,通過告別儀式的現場描述和156年的滄桑回顧,體現出迴歸的劃時代的重大歷史意義,從而激發民眾的民族自豪感、愛國意識。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作者是萬“寫”不離其宗,施展語言技巧,以動人心。

三、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5、對於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不僅僅是華夏兒女關心,世界各大媒體齊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傳媒,8423人登記對交接儀式進行採訪,作為中國國家通訊社的新華社不辱使命,不負眾望,高人一籌,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正是這篇《別了,“不列顛尼亞”》

6、出示思考問題:

(1)這則新聞為什麼會獲此榮譽?為下文使用“發現法”做好鋪墊。 (提示:可以從那些角度考慮?如:它的結構、標題等角度)

(2)我們學習新聞的意義何在?(聯繫我們生活的時代特點)

分組討論問題。

四、成果展示、視野融合

各組交流,達成共識:

(1)共識:標題巧,語言妙,角度新。

(2)我們生活在這個信息時代,新聞媒體已經成了我們看世界的窗口,我們應該學會利用這個途徑,提取重要信息、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心國內外大事。)

五、揣摩並鑑賞語言

揣摩和鑑賞語言往往要落實到具體的詞句上去,教會學生髮現富有表現力的詞句,讓學生因此明白,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等道理——在語境中把握關鍵詞、關鍵句,注意關鍵詞句之間的關聯和其輻射作用。

在所有的語言訓練項目中,需要不斷地向學生灌輸或反覆體現一個指導思想,即揣摩什麼語言;揣摩語言的什麼;怎樣揣摩語言。揣摩語言就是反覆思考推敲語言的意味。具體説,就是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在一定的語境中對關鍵詞語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作用等進行辨析、品味和理解,以準確理解文句的含義,並依靠自己的獨立思考,加深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語言文字訓練主要是通過對字詞句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而掌握遣詞造句,課篇佈局,“有所為而作”的規律。因此,閲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抓關鍵詞語去體會句子的含義,對理解文章內容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本文作者在敍述中語言顯得沉着平靜,沒有直接的議論和抒情,但從這些我們又彷彿聽到內心的激動和心跳,這是為什麼呢?請找出這些隱藏作者感情的語句。

高一課文原文《別了 不列顛尼亞》 篇三

在香港飄揚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米字旗最後一次在這裏降落後,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這是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後時刻。

英國的告別儀式是30日下午在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拉開序幕的。在濛濛細雨中,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點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着港督旗幟在“日落餘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杆。根據傳統,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再有港督旗幟從這裏升起了。4時40分,代表英國女王統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後一次離開了港督府。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於1885年建成,在以後的近一個半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曾對其進行過大規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着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築成為歷史的陳跡。

晚6時15分,象徵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在距離駐港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軍營東面舉行。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和臨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此時,雨越下越大。查爾斯王子在雨中宣讀英國女王贈言説:“英國國旗就要降下,中國國旗將飄揚於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國管治即將告終。”

7點45分,廣場上燈火漸暗,開始了當天港島上的第二次降旗儀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佔領了港島,在這裏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當然,最為世人矚目的是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後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統治宣告終結。

在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五星紅旗伴着《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中國從此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升起,兩分鐘前,“威爾士親王”軍營移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軍開始接管香港防務。

零點40分,剛剛參加了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的甲板。在英國軍艦“漆鹹”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衞下,將於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從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海島,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個月零四天。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高一課文 篇四

新春佳節,家家户户張貼大紅春聯,給節日增添了不少歡樂祥和的氣氛。我們瀏覽着各種各樣的春聯,就像是漫遊在萬紫千紅的百花園中。春聯中有的描繪了美麗的春光,如“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有的展現了祖國欣欣向榮的景象,如“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業興”。有的歌頌了勞動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如“勤勞門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更多的是表達了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祝願,如“梅開春爛漫,竹報歲平安”。誦讀這些春聯,你會感到生活中充滿了幸福和希望。

春聯最講究對仗。就拿“綠柳舒眉辭舊歲,紅桃開口賀新年”來説,“綠柳”對“紅桃”,“舒眉”對“開口”,“辭”對“賀”,“舊歲”對“新年”。上下聯不僅字數相等,而且詞類相當,細心揣摩體會,能從中學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春聯讀起來抑揚頓挫,和諧動聽。如果下功夫背誦一批名聯,就能幫助我們感受到其中的聲律美,領略祖國語言的無窮奧妙。

人們常説“開卷有益”,其實讀讀春聯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

高一課文 篇五

童年的時候,我們這些孩子,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

在葦塘裏拔幾根細葦,再找來幾張紙,我們便做起風箏來。做一個蝴蝶樣的吧。我們精心做着,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我們去放風箏。一個人用手託着,另一個人牽着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説聲放,那線一緊一鬆,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牽線人飛快地跑起來。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着,我們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裏拼命地奔跑。村裏人看見了,説:放得這麼高!

從早晨玩到下午,我們還是歇不下來,牽着風箏在田野裏奔跑。風箏越飛越高,似乎飛到了雲彩上。忽然吹來一陣風,線嘣地斷了。風箏在空中抖動了一下,便極快地飛走了。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我們都哭了,在田野裏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還是沒有蹤影。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一抬頭,看見遠遠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個巨大的木輪,不停地轉着,將水揚起來,半圈兒水在閃着白光。那裏是我們村的水磨坊。

那兒找過了嗎?

沒找過,説不定幸福鳥就落在那兒呢。大家説。

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

高一課文 篇六

聽説有人在薩文河畔無意中發現了金子,淘金者便蜂擁而至。他們在河牀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找到金子,結果,絕大多數一無所獲,只好掃興離去。

彼得·弗雷特不甘心落空,他在河牀附近買了一塊沒人要的土地,一個人默默地挖掘着。他埋頭苦幹了幾個月,幾乎翻遍了整塊土地,也沒有發現一丁點兒金子。面對着坑坑窪窪的土地,他失望了。

六個月後,他連買麪包的錢都沒有了。於是,他準備離開這兒,到別處去謀生。

就在他即將離去的。前一個晚上,天下起來了傾盆大雨,並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雨終於停了。彼得走出小木屋,發現眼前的土地和以前不一樣了:坑坑窪窪的地方已被大水沖刷平整,鬆軟的土地上長出了一層綠茸茸的小草。

“這裏沒找到金子,”彼得若有所悟,“但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來種花,人們一定會買些花來裝扮自己的客廳。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用不了幾年我就會成功的……”

彼得留了下來,他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用來培育花苗,不久田地裏長滿了美麗嬌豔的鮮花。

五年以後,彼得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他不無驕傲地對人説:“我是唯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這塊土地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y75w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