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學生道德報告多篇

學生道德報告多篇

學生道德報告多篇

【第1篇】學生思想道德工作報告範文

為進一步瞭解我區中國小生的思想狀況,把握新時期學生的新特點,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主動性,近期,區教委基教科對各直管學校、鄉鎮各校開展了大規模的德育調查活動。調查在我區城鄉12所國小,18所國中、5所高中中進行,共收到有效答卷4383份。內容涉及學生的理想與追求、自我認識、基礎文明、親子關係、興趣愛好、兩性交往、法制意識、心理狀態等8個方面。調查兼顧了城市、農村的各級各類學校,基本能反映我區中國小生的真實現狀。在此基礎上,區教委組織各校德育骨幹進行數據統計、歸因分析和對策研究,形成報告材料,以期為今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教育提供一些較為客觀的依據。

一、學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狀況

(一)理想與追求

調查顯示,當今的中國小生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他們更務實、更現代、更人性,也更重視個人的發展,這是社會的人本化和價值觀的多元化的具體體現。無庸質疑,這一代的中國小生是歷史上最優秀的一代,他們的獨立性很強,不來虛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卻有紮實的追求,雖然在太強調自我的時候可能忽略了對別人的關照;他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時候,可能對社會的責任想的不多,但這些都不能否認這一代人本質的優點。

1、功利的學習目的,務實的人生態度。

“人生的意義何在?”這是一個體現人生價值取向的鄭重的問題。調查顯示,接近半數的學生把金錢、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在被問及“你認為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時,多數學生選擇了“為自己以後能找個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了“報效祖國,服務大眾”。可見,昔日學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在今天學生身上以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態度。

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讓孩子們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壓力。他們目睹了下崗的危機,暴富的神奇,逐漸拉開的貧富差距使他們十分現實地考慮自己的將來。這種表現在城市學生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城市國小、國中、高中學生選擇為自己而學習的比例均大大超過農村學生)。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這種傾向作為個人主義來批判,而是應該幫助學生很好地處理個人與他人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充分肯定他們重視個人、重視個**利以及自我價值的傾向。但從另一方面來説,過分地關注自我,也會產生社會化方面的不良傾向,會產生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的問題,這也是當前教育中應該重視的問題。

但是近年來,老師們似乎也不再喜歡用高尚的道理來教育學生,他們已經習慣於用“不好好學習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來激勵學生,他們認為為國為民的大道理太過空泛,遠不如小道理來得實在,但這些看似實在的小道理永遠無法搭建起青年一帶神聖的精神的殿堂。

從國小到中學,學生的價值觀呈現明顯的滑坡。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傳進來的種種基於個人本位的思想觀念,既強化了中學生自我奮鬥、自我拼搏的意識,又強化了中學生注重個人利益、滿足個人慾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觀念。這在客觀上促使中學生的價值觀念從社會本位向個體本位轉移,進而表現出較強的個性和自主性。近年來,各中學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分數漸漸成為老師們最重要的追求。大家都忙於“授業”,卻漸漸忘卻了“傳道”的責任。長期流水線式的工作方式讓中學老師們對教育的神聖內涵日漸麻木。這一點在“非典”肆虐之時表現的尤其明顯,危難當頭,大戰在即,中學老師們的熱情與責任心遠不如國小的同行。在這種功利的社會背景和教育氛圍之下,相當比例的學生對學習的目的表現出迷茫與困惑,這種困惑在國中生身上最突出,調查顯示:國中生選擇“説不清楚為什麼學習”的比例遠遠高於國小生和高中生。

2、尊重知識卻鄙視勞動。

在被問及自己理想的職業時,學生的選擇呈現多元化的傾向,再也沒有過去“我長大了要當一名科學家”那種異口同聲,可見當代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遠勝與前人。希望成為高級知識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人數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選擇做一個機關工作人員,這三項合計人數接近80%,想當老闆的人並不算多,僅佔16.7%,只有願做知識分子的人數的一半。可見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的作用普遍認同,而且學生對金錢的態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們心中知識更重於金錢。但93.2%的學生還是趨向於收入穩定而豐厚的職業。

調查顯示,選擇做技術工人或農民的人數合計不到8%,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當前工人和農民的境遇和社會地位的確無法與其他幾種職業相比。而且這一代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即使農村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也遠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學生勞動的機會更少。家長、老師僅對學生的成績提出要求,甚至還向學生灌輸“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落後思想,這些都增加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事實上國家的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且學生中的大多數也將進入普通勞動者的大軍,追求較高層次的職業本也無可厚非,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的態度既不利於國家的發展,也不利於個人成長。因此在中國小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對生產勞動的深厚感情是一項亟待加強的重要工作。

3、長大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仍是孩子們的首選。

69%的學生希望自己長大後能成為一名共產黨員,22.7%的學生不想參加任何政治組織,希望自己成為**黨派成員的學生佔8.7%。希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對黨的知識瞭解很少,但長期的教育使他們對黨有一種樸素的感情,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動機的參與,但至少説明對黨的支持與信任是當代學生思想的主流。這為進一步加強中國小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二)基礎文明

1、基礎文明水平顯著提高。

調查顯示,43.1%的學生認為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40%以上的學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隨地吐痰。兩項合計人數超過80%,這個比例應該遠遠好過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在風景區會將吃剩的果核放在包裏,遇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進敞開的別人的房間時會先敲門,這無疑是十分有禮貌的行為。有不少同學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中處處展現着自己的道德素質,把口香糖吐在紙中扔進垃圾箱,公共場所低聲説話,男孩子知道謙讓和照顧女生等等。同學們都喜歡與有愛心,彬彬有禮,文明守紀的人交往,很少有人會喜歡一個總是不顧忌別人感受,行為粗魯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可見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識已漸入人心。另外,進入21世紀以來,學校德育的方向從高高在上的政治説教轉向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多年紮紮實實的工作,目前已初見成效。

但也要看到,學生在問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與人們的感覺有很大出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覺亂扔雜物、隨地吐痰在中國小生中十分普遍,這説明問卷調查的結果並不完全反映了真實的情況,很多同學只是紙上談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應該怎樣做,但落實到行動上就不是這樣了。因此加強學生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仍然任重道遠。

2、城市學生優於農村。

城市學生選擇“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的比例遠高於農村學生。其中城市國中此選項比例為49.4%,農村為20.4%,相差29個百分點;城市高中為48.2%,農村為38.5%,相差近10個百分點。這一方面説明基礎文明水平與物質環境密切相關,城市孩子的居住環境、公共活動場所、學校環境都大大優於農村。另一方面也説明農村學校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還需進一步加強。可喜的是農村國小生不隨地吐痰的比例已與城市學生不相上下。文明的習慣需要長期的積澱,相信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學生的基礎文明水平還會不斷提高。

3、國中生行為習慣最差。

“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的學生國小有45.6%,高中有43.4%,國中只有38.5%。而國中學生選擇“能意識到,但做不到”或“認為做到做不到無所謂”的比例卻遠高於國小和高中。最通俗的解釋是:國小生聽話,高中生已經懂事,國中學生最難管。誠然,國中正處於反叛與激變的關鍵年齡,他們不再像國小生那樣對師長的指令言聽計從,而且還沒有像高中生那樣的自我修養意識,許多人對個性的理解極不成熟,在訪談中發現,很多國中學生把奇裝異服當作“美”,把污言穢語,不拘小節當作“酷”,國中生的違紀率,和違法犯罪事件的發生率都要高於國小和高中。

從另一個角度看,隨着小升中考試的廢止,國小素質教育漸入正軌,國小生的基礎文明習慣大大改善。高中生本就是優秀國中畢業生的集合(本次調查職高比例較小),諸多習慣差、學習也差的學生沒有機會進入高中校門。因此,高中學生整體素質較高這是不爭的事實。隨着國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各校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壓力,對升學率片面追求,使國中德育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因而實效性也大不如國小和高中。

國中是人生的關鍵年齡,此時的學生逐漸開始形成關於人生的最初的觀念,行為習慣也漸漸定型,此時的教育往往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抓好國中德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水平顯著提高。

調查顯示:“只知給吃穿,別的都不問”的家長僅佔2.7%,可見絕大多數家長都開始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採取放任態度的家長人數極少。對孩子“百依百順”的家長佔9.3%,這和大家的感覺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此次調查的對象是學生,即便家長對他們百依百順,許多學生還會感覺不滿足,因此他們不會選擇此選項;另一方面,説明溺愛型的家庭的確在逐漸減少。在大家的觀念中,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溺愛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大家把獨生子女們戲稱為“小皇帝”、“小太陽”,以為他們是被慣壞的一代,事實上家長們只是在家務勞動方面有嬌慣孩子的傾向,但在學習方面卻從不馬虎,要求之嚴,標準之高,都是以前的家長無法比擬的。“對孩子什麼都管,讓孩子受不了”的家長佔12.6%,嚴苛型和溺愛型的家庭大致都保持在10%的比例,而且嚴苛的家庭還要稍高一些,重視家庭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隨着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往的許多老百姓忙於生計,顧不上子女教育),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還將不斷提高。74.3%的孩子認為家長“能支持、理解自己,而且不溺愛孩子”,此選項比例最大。而且在被問及“遇到心理困惑習慣於求助於誰”時?6.8%的孩子會求助家長,高於求助老師的比例;在被問及“在你成長過程中受誰影響最大”時,58.5%的孩子認為家長的影響最大。當前中國小生的家長多出生於六七十年代,多數接受過系統的初等教育,其文化水平較以前有很大進步。加上媒體、書刊和各類家長學校對家教知識的普及,家長的教育觀念及行為也有很大改善。

2、家長對國中生管得最嚴。

如果隊把“對孩子百依百順”的家長作一個縱向比較,會發現國小與高中的比例明顯高於國中。國小生年齡小,高中生已不太需要家長操心,而國中的孩子界於懂事與不懂事之間,代際衝突比較突出。

3、對子女不管不問的家長仍佔一定比例。

調查顯示,1.3%的孩子反映得不到家長的疼愛,如果把部分孩子“家醜不外揚”的心理考慮進去,這個比例還會升高,估計要達到3%左右。這一部分孩子多出自離異家庭,父母雙方都不願意盡監護責任,有的跟着爺爺奶奶過,有些乾脆脱離家長的監護。由於長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們對人對事十分冷漠,而且有很強的反社會心理。有些孩子在學校成績和表現極差,而且對老師的批評教育十分敏感。許多人整晚混跡於網吧、遊戲機廳之中,與社會青年相交結,拉幫結派,滋擾校園。很多孩子早早的輟學,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我們國家的《民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雖明確規定了家長對孩子監護責任,但缺乏得力監督保證機制。社區、公安、民政等部門在法律上雖然對該部分孩子也有教育和管理的職責,但落實的情況很不好。通過司法程序雖然在理論上可以解決孩子的監護問題,但只有形成訴訟,法院才可能介入,孩子年齡尚小,有幾個能想到訴諸法律呢?即便告了家長,法院執行起來也十分困難,即使得到了執行僅僅可以解決經濟上的問題,也無法解決情感和教育上的問題。這一部分孩子所佔比例雖小,如果把這個比例乘以長壽學生總數,那將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社會越發展,就越應關心弱勢羣體的生存狀態,這些孩子就是學生中的弱勢羣體,被社會忽略的一羣。他們從小得不到社會的關懷,長大就有可能報復社會,這是一個潛在的不安定因素,所以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四)自我感覺

1、只有六成學生感覺幸福。

調查顯示,只有62.5%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幸福的,32%的學生選擇“一般”,還有4.5%的學生認為自己是不幸福的。

生活在新世紀這一代青年人所擁有的物質財富是前所未有的豐富,對未來的選擇也是前所未有的廣闊和自由。在上一代人的眼裏,他們是最沒有理由抱怨或侈談“不夠幸福”的一代人。然而現實生活中,在社會各行各業的改革都步履艱難的背景下,受應試教育的驅使,中學生被迫投入競爭;隨着父母的離異、破損家庭的增多以及社會環境的某些消極影響,造成了中學生的種種心理問題。由於缺乏對正確幸福觀的宣傳教育,使得人們對幸福的理解與追求存在着種種誤區。受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幸福觀影響,相當一部分中國小生判斷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的依據是,家庭條件是否優越,父母有沒有本事掙錢,能否滿足自己在物質方面的需要等等。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家裏每天省吃儉用的生活使他的生存沒有意義。

由於年齡和地域的差別,青少年對於生活幸福的理解也不同。調查數據表明,城市青少年的幸福感略高於農村青少年的,農村國中生認為自己不幸福的比率最高,這可能和農村中學生所面臨的學習和生活上的壓力較大有關,農村國小生中有4.5%的人願意長大後當一名農民,農村國中學生中有93.8%的希望成為老闆、機關工作者或者是高級知識分子,只有0.3%的人願意繼續務農,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農村國中生在學習上所承受的壓力最大,遇到的困擾也最多。

在當前中國小生的心目中,幸福還表現為一種自由。説白了,就是獲得説想説的話,做想做的事的權利。他們在家庭和學校裏受到紀律的約束,無法最大程度地實現自己的願望,使他們產生不幸福感。對於高中學生,則更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尤其是來自父母方面的。

2、國小生最幸福,國中生最不幸福。

國小生認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學生佔69.4%,其中尤以農村國小生選擇“幸福”的選項比例最高,佔70%以上。可見,生活在清新自然的鄉野中的小孩子最幸福,他們不必去趕場似的上各種特長班,去學鋼琴、攻外語,課餘時間可以自由嬉戲,盡情的享受童年。國中生認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學生佔56.2%,在三個年齡段中比例最低。國中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有所謂的成長的煩惱,幸福感較低一方面和他們的年齡特點有關;另一方面,近年來,高校的擴招使會考迅速增温,會考之熱尤甚於大學聯考,這使學生們小小年紀就感受到競爭的殘酷,讓這本就多事的年華又彌滿了應試教育的陰雲,很多孩子感到壓抑,被學習逼得喘不過氣。其實教育者的責任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應該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和青少年時光,從小讓他們感知人生的美好,這種情感的培養對學生一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學業壓力仍是孩子們最大的負擔。

在對學生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在青少年成長中造成困惑的較大問題依次為學習方面(36%)、人際交往方面(21.6%)、父母方面(8.4%)等。其中學業壓力是孩子們最大的負擔。主要表現在:①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慾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②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③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某中學有一學生在寫過名為《童年無趣》的習作,馬上引發了全班同學的共鳴,“每天奔波於學校和家庭兩點一線之間,休息日還不得不穿梭於各種補習班。我實在沒有感受到人們常説的那種童年的快樂”。有學生在接受訪談時這樣説:“國小三年級時我數學考了100分,爸爸很高興,那天晚上他鄭重的對我説:‘孩子,好好努力!我們全家的希望都寄託在你的身上了’。這句話像一塊大石頭一樣在我心中壓了五年。”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太切,希望自己年輕時沒實現的夢想能在下一代身上實現,還有很多家長自己孩子的成績作為相互攀比的內容,這都使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負擔。有一首校園民謠的歌詞是這樣説的:“起的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最累的是我是我還是我。”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今學生的心態。

另外,人際關係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其中包括與教師的關係問題、同學間的關係問題、與父母的關係問題等。另外還有一些青春期心理問題,如:青春期閉鎖心理、早戀等。

(五)心理調節

1、更加孤獨的一代。

學生遇到心理困惑時,選擇“把它悶在心理,進行自我調節,不對外人説”的學生最多,佔42.7%。人們時常把現在的孩子看成為“陽光少年”,以為他們活潑、開朗、外向、大方,其實他們的內心很孤獨。這是一代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電視佔據了他們童年的大部分時間,從小缺少玩伴,失去了很多與人交流的機會。獨生子女的孤獨在此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孤獨的心靈彷彿潮濕的天氣,是滋生心理疾病和不良情緒的重要土壤。學生們早早的把心靈封閉起來,也給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孩子們獨立與個性的一種體現,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不借助於外力。因此教育者一方面要給孩子們多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另一方面還要教給他們自我調節的技能,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

有37.2%的學生願意將心中困惑與夥伴交流,尤其是關於娛樂問題以及與異性關係問題;有16.8%的同學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只有4.4%的學生願意同老師交流他的心事。這是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有人説兩年就是一個代溝,孩子與成人的思想差別很大,這是妨礙代際間交流的重要因素。有個學生説:“老師對我要求嚴,説了怕惹他們生氣,説得不對怕受批評,説了沒用不如不説;父母工作忙沒時間和他們説;學校抓學習,沒人聽我説。”學生是否向教師和家長敞開心扉,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學生不講心裏話,教育工作無法開展,心理問題就不能解決。而學生能否説心裏話,關鍵取決於教師、父母的態度和教育方式。

另外我們也欣喜的看到,2%的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會求助心理諮詢熱線,如果用2%乘以學生的總人數,那將是個很大的數字。這説明心理熱線開通的確可以解決不少學生的問題,而且漸漸深入人心,成為學生傾訴心聲的新途徑。

2、城市國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閉。

調查顯示,城市國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閉,65.5%的人不願向外人吐露心聲;城市高中佔45.1%,居第二位;農村高中第三,佔44.1%,再其次是農村國小生、城市國小生,分別佔37%和34.2%;而農村國中生選這一項的比例卻最少,僅佔30.1%。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國中生正處於青春期,心理波動大,較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城市的孩子居住在單元樓中,鄰里之間很少溝通,節假日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城市環境雖好,文化娛樂場所雖多於農村,但可供中學生活動的場所卻很少。據統計,多數國中生的閒暇時間用看電視來打發,隨着網絡技術的發展,許多孩子用打遊戲、上網來打發時間,他們更喜歡在虛擬的世界裏和人交流,而不願意面對面地與人交流。這種自我封閉顯然不利於學生的成長,因此,關注城市實踐學生的心理健康,應該引起各方面的重視。

相反在農村,孩子上了中學,就被認為是大孩子了。他們開始擔負一些家庭的責任,家長也會給他們更大的自主權。鄉村的居住環境更有利與小夥伴們的交往,他們的孤獨感比城市的孩子要少得多。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父母的學生,農村多於城市;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朋友的學生,城市多於農村。調查顯示: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朋友的學生比例,城市各年齡段均高於農村;助於父母的學生比例,農村學生偏高。這説明農村學生的家庭觀念稍強,城市學生的獨立意識更突出。

3、年齡越大,朋友越重要。

如果把三個年齡段的學生作縱向的比較,會發現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老師的比例基本相當,求助於父母的比例逐漸降低,求助於朋友的比例似乎與年齡成正比,年齡越大,朋友越重要。調查中可以看出老師、家長、和朋友在各年齡段孩子心中的地位。大人們經常慨歎自己的十句話,不如小夥伴的一句話。光慨歎沒有用,教育者一方面要重視對孩子交往的指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許多孩子正是因為交上了壞朋友才逐漸走上了歪路的。另一方面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放下師長的架子,走進孩子們的生活,作為教師和家長,為什麼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呢?

4、教師在孩子們心中地位的降低是最令人痛心的現實。

在被問及:“遇到困惑,你求助於何人時”,只有不到5%的學生選擇老師,遠低於求助朋友和父母的比例,連國小生也是如此,這説明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正在逐漸降低。在被問及“對你的成長影響最大的人是誰”時,選擇老師的人數也在家長和朋友之後,教師的社會形象以及對學生影響力的不斷降低很值得大家認真反思。

從客觀上講,隨着文化事業的發展,學校教育已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和信息的唯一渠道,書刊、電視、網絡不斷的給學生提供更符合時代潮流的觀念。教育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走下聖壇,漸漸被人們理解為一種等同於醫療、保險等行業的社會服務。近幾年媒體又不斷在教育收費、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等方面揭教育的短,甚至用個別老師的惡劣行為影射整個教育。這都降低了教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主觀的原因更值得深思。第一,長期的自我封閉很容易讓老師患上社會適應不良症,變得迂腐、守舊、遲鈍。從大學校門中剛剛畢業,緊接着又走進了中國小的校門,幾乎很少有機會和社會接觸。而且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和孩子們打交道,傳道、授業、解惑,高高在上地接受學生們的請教。這樣的工作氛圍很容易讓人自我滿足,把自己封閉在象牙塔中,當了先生就不再想當學生了。然而世界每一天都在飛速變化,不經意間,自我感覺良好的老師就被拋到了時代的後面。南方某城曾進行過一次測試,測試的內容是社會上近年來出現的新科技--克隆技術、納米科學、基因等等新名詞,以及時事政治--國際、國內最新的熱點問題。被測者是一所中學八年級年級的學生和正在教他們的老師。結果令人大吃一驚。老師的成績竟然遠低於他們的學生。學高為師,老師對社會現象的認識不能令學生信服,是導致其影響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第二,受長期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在老師中存在着嚴重的只教書,不育人的傾向。即便是傳授知識,許多人也忽略了知識背後的人文意義,把它們肢解為知識點、練習題。陶行知曾説:“先生的任務是教人做人。”由是觀之,“師道之不復,久矣”!第三,少數老師的確存在師德問題,以教謀私,開學店,體罰學生等現象並未得到根治。教育的**與法制進程是大勢所趨,規範教育行為的法規不斷出台,尊重學生的呼聲越來越高,家長和學生的維權意識也不斷增強。近幾年來,教師因為師德問題而被處理的事件屢見報端。身正為範,老師的道德狀況是決定他在學生心中影響力的關鍵因素。

(六)興趣愛好

1、閲讀興趣日趨多元化,學習方面的書籍仍是學生的首選。

調查顯示,現在的學生已經沒有了過去那種對武俠、言情小説的狂熱,他們的閲讀興趣日趨多元化。調查顯示,學生最愛看的還是學習方面的書。這是激烈的學業競爭所致,也是目前教輔類書籍如此暢銷的原因。這個結果與老師們的感覺之間存在偏差。可見,學生們這樣愛學習,教師還是不滿意,也許在許多教師眼裏學生裝的腦子只能裝滿課本,天天只能想着學習,不允許任何東西佔他們的內存。排在第二位的是漫畫書,佔30.1%。漫畫的簡潔、直觀、視覺的衝擊力和奇特的想象力很符合學生的胃口。而卡通的內容多為武俠,科幻,校園愛情故事。內容平庸,格調不高,其間低級、庸俗、灰色,甚至略帶黃色的不健康的東西比比皆是,對武士的精神和校園戀情的宣傳給青少年造成很壞的影響。但漫畫的流行也給教育者許多啟示,為什麼不能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需要傳授的知識包裝起來呢?排在第三位的是文化體育類書刊,佔17.3%。通過訪談了解到,學生關心的主要是新聞、逸聞、雜談、時評等項內容,其中男生多愛看體育類的書報,女生多愛看娛樂界的歌星、影星的信息。各類明星們的懶散、玩世不恭的形象在孩子們眼中成為了一種時尚,犯小錯誤,缺乏紀律性,隨便、懶惰不被視為譴責的對象,而被視為一種風度,一種美。愛讀漫畫和文體報刊的學生比例合計達47%,説明現在的學生已經沒有耐心讀大部頭的書籍和需要深入思考領會的內容,他們閲讀是快餐式的,把讀書當娛樂,更喜歡短小、直觀、輕鬆、愉快的內容。

喜愛武俠、言情小説的人雖然也佔一定比例,但早已不如前幾年那樣人數眾多。那些書太長,太費心思。金庸的小説和美國的大片、日本的漫畫比起來,還顯得太過優雅,不夠刺激。瓊瑤言情小説中描繪的浪漫情節對現在的孩子來説太老套,遠沒有明星的做法生猛、鮮活。在金庸和瓊瑤的作品裏我們還能感受到一些中國古典文化的馨香,但在日本漫畫和垃圾快餐中,學生只能得到感官的刺激。因此,指導學生學會閲讀,學會思索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2、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閲讀興趣有很大的差別。

國小生最愛看漫畫,學習類的書籍只能屈居第二。一上中學,二者的比例就發生急劇的變化,讀漫畫書的人數從40.9%跌到21.5%,讀學習方面書籍的人數則從34.9%上升到41.8%。到了高中這種狀況又有微小的變化,但讀學習方面書籍的人數還是最多。孩子們對文化體育的關心卻是與日俱增,武俠小説的愛好者始終保持在12%左右。國小生不懂言情,國中生看此類書籍的人數最多,到了高中人數又略有回落。

3、農村學生迷武俠,城市學生愛文體。

調查可以看出,城市學生喜歡閲讀問題類書刊的學生明顯高於農村,城市信息暢通,許多市民都有讀報的習慣,《重慶晚報》、《重慶晨報》、《長壽文化》都有相當規模的讀者羣,許多孩子也有讀報的習慣。學生最愛看的就是文化、體育的版面。農村學生信息相對閉塞,學生讀報人數遠小於城市,因而對文體新聞的關心程度不如城市。但他們看武俠小説的人數比率較城市學生稍高。

4、網絡成為學生的生活必需品。

隨着社會的發展網絡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既是瞭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又是人們相互間交流的平台。網絡的使用以日漸成為現代公民的必備技能。互聯網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學習的廣闊園地;有助於拓寬思路、開闊視野,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增強他們的社會參與度,開發學生內在的潛能。調查顯示,我區已有近一半的學生經常接觸網絡,應該講網絡已成為學生的生活必需品。這主要和長壽經濟的發展有關,目前學生家庭擁有電腦的比例比較高,家庭上網的也比例高。目前家長、老師對學生上網大多持否定態度,視網絡為洪水猛獸。談起網絡,馬上就想到“遊戲+聊天+色情”,媒體也經常“告誡”學生要遠離網絡。其實網絡只是一種工具,孩子接觸網絡並非壞事,關鍵看怎樣引導孩子科學地使用它。對孩子玩電腦、上網,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既有支持,又有約束。孩子特別渴求新知識,網絡世界裏也有許多知識在等待着他們去汲取。但青少年自控力差、分辨能力弱,家長和教師有責任引導他們跨過“聊天+遊戲”的坎,讓他們在網絡中汲取營養,健康成長。

5、多數學生上網是為了學習知識。

調查表明:32.6%的學生是為了查找資料、13.8%的是打遊戲,12.7%是聽歌,9.9%是因為好奇,9.4%是因為無聊,剩下的9.2是為了聊天交友。國小生查找資料的百分比大於高中的學生,國中生最低。打遊戲的高中生人數要多於國小生,同樣也是國中生最低。高中生上網聽歌的比重也最大,國中生次之。從上述對比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上網的學生中,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利用網絡幫助自己學習。這一點,中國小生做的比成人好。網絡在中國小生身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它正以特有的快捷與高效越來越受到中國小生的接納、認可和喜愛。

7、相當比例的學生沉迷於網絡空間。

調查也發現,網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十分突出,具體的講,目前網絡世界存在三大危害:暴力遊戲、沉溺聊天、氾濫色情。青少年是“網絡遊戲”的主要消費者,精彩的遊戲內容,絢麗的遊戲畫面,生動的遊戲音響,血腥的打鬥場面,形形色色的遊戲人物,無不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而且通過“過關”、“升級”、“積分”等方式讓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們欲罷不能,漸漸成癮。許多孩子因此而逃學、曠課、離家出走,徹夜泡在網吧裏,荒廢了學業,損害了健康。

“網絡聊天”是青少年網絡交往行為的主要方式。與一般的社會交往相比,有四個基本特徵:一是虛擬性。網絡中沒有人知道你究竟是男人還是女人。網絡的天空任你幻化,任你彌補在現實生活中所不能體會的“缺失”。二是交互性。可以使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結識很多朋友,節省了寶貴的時間,而且使交流變得更加自由和自然,選擇的餘地很大。三是超時空性。天南海北,男女老幼,無須甚至也無從考慮自身以及對方的年齡、學歷、知識、社會地位和外貌,大家可以自由的無拘束的交往。四是符號互動性。“網絡流行語”能讓網民之間心領神會、心照不宣。一位教師説,現在的學生開口“mm”,閉口“美眉”的,讓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學生在作文中,尤其是日記、週記裏充斥着大量的類似“網絡流行語”的語言。中國小生天性好奇,渴望友誼,網絡聊天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許多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網絡“色情文化”身心健康的重要威脅。有些青少年有意或無意闖入了“美女世界”,在一陣觸目驚心的瀏覽之後,有的往往難以自拔,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七)法制意識

1、法制、權利意識明顯增強。

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選擇“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人最多”,佔40.9%。可見學生的法制意識明顯增強。選擇“忍氣吞聲”的學生僅佔2.8%(其中農村3.2%,城市2.5%),現在孩子的維權意識大大超過前人,用一位接受訪談的家長的話説:“現在的獨生子女,一點虧也不願意吃”。從某種意義上講,不願意吃虧是一種進步,尤其在自己的權利遭受侵害時。排在第二位的是“看情節大小而決定”,這應當是一個很理智的答案。選擇這一答案的比例隨學生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高,國小佔26%,國中36.7%,高中43%。可見學生越大,考慮問題就越理智。

2、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選擇“求助父母、老師”的比例僅佔10.5%,在人們的觀念裏,學生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求助與父母、老師是最正常的,但孩子們卻選擇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選擇“不知道”的人數最少,僅佔1.6%,這都是新一代學生獨立與個性的充分體現。

3、近一成的學生選擇以牙還牙

這是一個很令人擔憂的現象,這説明以暴制暴的所謂“黑道原則”,還是悄然侵入了某些學校,佔領了一部分學生的思想、道德陣地。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一些學生開始“拜把子”,受人欺負之後,他們就不再向老師或家長尋求幫助,而是通過拜了“把子”的兄弟或姐妹自行解決。這種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過校園暴力傷害的學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那些長期忍氣吞聲的學生,這種心理更加明顯。同時,一些學生在受到高年級同學的欺負後,也往往會依賴“拜把子”後形成的團伙力量,變本加厲地在低年級同學身上尋找“補償”:勒索他們的財物,向他們收“保護費”。受害的學生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問題是愚蠢的,它不但不能讓暴力遠離自己,反而會使暴力離自己越來越近,直至使自己完全滑進暴力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八)兩性交往

1、異性交往的尺度和比例

調查顯示,城、鄉國中生和鄉村的高中生都把“異性交往過當”的底線放在“擁抱、親吻”上,此項的選擇率最高,分別為38.2%和25.5%。只有城市高中生觀點不同,有52.2%的人認為“有性行為”才算是異性交往過當。這一方面説明城市高中生受環境的影響,在異性交往的問題上表現的更為開放,不少同學的性意識已經萌芽,另一方面也在提醒人們,當老師、家長還在對孩子們的某一封火辣辣的信耿耿於懷時,孩子們的所思所為,可能已經早就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5、多數學生上網是為了學習知識。

調查表明:32.6%的學生是為了查找資料、13.8%的是打遊戲,12.7%是聽歌,9.9%是因為好奇,9.4%是因為無聊,剩下的9.2是為了聊天交友。國小生查找資料的百分比大於高中的學生,國中生最低。打遊戲的高中生人數要多於國小生,同樣也是國中生最低。高中生上網聽歌的比重也最大,國中生次之。從上述對比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上網的學生中,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利用網絡幫助自己學習。這一點,中國小生做的比成人好。網絡在中國小生身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它正以特有的快捷與高效越來越受到中國小生的接納、認可和喜愛。

7、相當比例的學生沉迷於網絡空間。

調查也發現,網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十分突出,具體的講,目前網絡世界存在三大危害:暴力遊戲、沉溺聊天、氾濫色情。青少年是“網絡遊戲”的主要消費者,精彩的遊戲內容,絢麗的遊戲畫面,生動的遊戲音響,血腥的打鬥場面,形形色色的遊戲人物,無不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而且通過“過關”、“升級”、“積分”等方式讓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們欲罷不能,漸漸成癮。許多孩子因此而逃學、曠課、離家出走,徹夜泡在網吧裏,荒廢了學業,損害了健康。

“網絡聊天”是青少年網絡交往行為的主要方式。與一般的社會交往相比,有四個基本特徵:一是虛擬性。網絡中沒有人知道你究竟是男人還是女人。網絡的天空任你幻化,任你彌補在現實生活中所不能體會的“缺失”。二是交互性。可以使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結識很多朋友,節省了寶貴的時間,而且使交流變得更加自由和自然,選擇的餘地很大。三是超時空性。天南海北,男女老幼,無須甚至也無從考慮自身以及對方的年齡、學歷、知識、社會地位和外貌,大家可以自由的無拘束的交往。四是符號互動性。“網絡流行語”能讓網民之間心領神會、心照不宣。一位教師説,現在的學生開口“mm”,閉口“美眉”的,讓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學生在作文中,尤其是日記、週記裏充斥着大量的類似“網絡流行語”的語言。中國小生天性好奇,渴望友誼,網絡聊天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許多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網絡“色情文化”身心健康的重要威脅。有些青少年有意或無意闖入了“美女世界”,在一陣觸目驚心的瀏覽之後,有的往往難以自拔,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七)法制意識

1、法制、權利意識明顯增強。

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選擇“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人最多”,佔40.9%。可見學生的法制意識明顯增強。選擇“忍氣吞聲”的學生僅佔2.8%(其中農村3.2%,城市2.5%),現在孩子的維權意識大大超過前人,用一位接受訪談的家長的話説:“現在的獨生子女,一點虧也不願意吃”。從某種意義上講,不願意吃虧是一種進步,尤其在自己的權利遭受侵害時。排在第二位的是“看情節大小而決定”,這應當是一個很理智的答案。選擇這一答案的比例隨學生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高,國小佔26%,國中36.7%,高中43%。可見學生越大,考慮問題就越理智。

2、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選擇“求助父母、老師”的比例僅佔10.5%,在人們的觀念裏,學生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求助與父母、老師是最正常的,但孩子們卻選擇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選擇“不知道”的人數最少,僅佔1.6%,這都是新一代學生獨立與個性的充分體現。

3、近一成的學生選擇以牙還牙

這是一個很令人擔憂的現象,這説明以暴制暴的所謂“黑道原則”,還是悄然侵入了某些學校,佔領了一部分學生的思想、道德陣地。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一些學生開始“拜把子”,受人欺負之後,他們就不再向老師或家長尋求幫助,而是通過拜了“把子”的兄弟或姐妹自行解決。這種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過校園暴力傷害的學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那些長期忍氣吞聲的學生,這種心理更加明顯。同時,一些學生在受到高年級同學的欺負後,也往往會依賴“拜把子”後形成的團伙力量,變本加厲地在低年級同學身上尋找“補償”:勒索他們的財物,向他們收“保護費”。受害的學生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問題是愚蠢的,它不但不能讓暴力遠離自己,反而會使暴力離自己越來越近,直至使自己完全滑進暴力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八)兩性交往

1、異性交往的尺度和比例

調查顯示,城、鄉國中生和鄉村的高中生都把“異性交往過當”的底線放在“擁抱、親吻”上,此項的選擇率最高,分別為38.2%和25.5%。只有城市高中生觀點不同,有52.2%的人認為“有性行為”才算是異性交往過當。這一方面説明城市高中生受環境的影響,在異性交往的問題上表現的更為開放,不少同學的性意識已經萌芽,另一方面也在提醒人們,當老師、家長還在對孩子們的某一封火辣辣的信耿耿於懷時,孩子們的所思所為,可能已經早就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雖然社會和教育都對青少年有許多非議,但我們認為其中相當一部分僅僅反映了兩代人之間的認識差異,這在認知心理學中被稱為投射作用?即人們很容易把自己身上的某些特徵或自己的某些想法歸屬到學生身上,從而產生認識的偏差。實際上在社會變革日速,多元化日彰的今天,教師與學生的差異很大,在價值觀念上的分歧尤為明顯,學生大多把人生價值定位於自我完善,而教師卻大多認為學生把人生價值定位於建設自己的小環境上。調查表明,教師一般並不象自己想象的那樣瞭解學生。人們的負面猜測多數是個人主觀的臆斷,或者是把個別現象擴大化,其實並沒有數據上的支持。這在認知心理學中被稱為刻板印象,例如在訪談中發現,老師們往往認為學生閲讀的書籍多為武俠言情類的小説,但調查顯示學生最愛讀的還是學習類書籍,事實證明,大家低估了學生的上進心。因此不能僅僅以成人的看法作為評判青少年道德面貌的依據。況且由成人社會去評價新生代,這種做法本身就存在問題。成人的判斷標準僅僅屬於他們的時代,而不同的時代應該有不同的道德判斷標準。因此大家對孩子們的種種看不慣,可能不反映孩子的道德問題,也許是教育者自己老了。

2、在肯定學生積極發展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學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調查可以看出,

(1)學生的現代文明修養在進步,但傳統文明修養在弱化。傳統文化中一些美好的道德要求和價值取向在新生事物面前和追求新穎時尚的青少年心中吸引力不足、感染力不強。

(2)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社會利益多元,人們的價值觀念多元,學校的主流教育在複雜的社會環境和不良的家庭教養的負面影響下使得學生時時處於矛盾衝突之中,許多學生形成了知行不能統一的雙重人格,形成了孤獨、偏激、情緒不穩定的個性心理。

(3)激烈的升學競爭、就業競爭、生存競爭強化了學生對個人利益的片面關注。學生比較重視依法對自己權益的保護但較少體現依法對他人、集體權利的維護,普遍存在着集體意識、大局觀念淡漠的問題,比較多地存在着責任心不強的問題。許多學生分不清楚自我發展和完善與自我中心的區別,行為更多地來源於個人的功利趨動。

三、幾點建議

1、協調學校、社會、家庭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全社會都關心教育的氛圍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合力。

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政府要對影響學生成長的不利得因素加以監管,要在社區中加大有利於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活動場所建設,要鼓勵興辦民間的旨在培養青少年多方面能力和對各種問題學生進行幫助的志願者服務組織和進行各種教育諮詢服務的中介機構。教育部門要積極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在做好學生教育工作的同時要做好家長的引導和教育工作。

2、力戒教育的功利傾向,讓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陰雲,在愉悦寬鬆的環境中自然的成長。

近年來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無一不在表明黨和國家的一種決心--教育要轉軌,必需從應試教育的死衚衕中走出來,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健康的發展。可實際情況是,智育一家獨大,學業負擔並未減輕,加班加點屢禁不止,德育只能在夾縫中堅難的生存。今天的學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辛苦。所有的新觀念、新思想對他們來講不過是一場遊戲一場夢。身在其中的校長和老師們總是在感慨,人在江湖,身不由自己啊!其實身不由已的背後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今天的教育太功利了!學校當以育人為本,育人當以立德為先,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提高青少年一代的道德素質,是教育最要根本、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任務。

3、德育工作要與時俱進,努力提高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

德育應該隨着整個教育改革的進程而不斷髮展,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有研究意識、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德育目標是課程目標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德育就要認真思考如何能夠更好地實現德育與智育的有機滲透,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的作用。德育也要對自己的理念、內容、方式、手段進行反思,從時代特徵出發,努力弘揚主旋律,從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發展需求出發,努力實現德育的生活化、心理學化。教育者更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素養,高度重視教師對學生影響力正在降低的問題,要更新教育觀念,改善師德狀況,提高業務水平,改善教育行為,用豐富、美好、高尚的優秀文化去構築學生的精神世界。

4、現階段的德育工作要努力抓好幾個具體工作。

要堅定不移地抓好對學生的理想與信念的教育。教育不能世俗化,不能只講小道理,要理直氣壯地宣傳共產主主義的理想與道德,信仰是精神之根,沒有科學的信仰就會失去精神的家園。

要持之以恆地抓好學生的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使道德、文明真正形成為學生的日常習慣,內化為穩定的信念並在時時處處體現出一個現代文明人的精神與氣質。

要特別關注問題學生羣體的教育。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就象是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岔道,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他的生命旅途很可能就會從此呈現另外的景觀。同時,問題學生又象是生了病的孩子,他們自己最痛苦,最需要關懷與幫助。問題學生雖然所佔比例不大,但他們也是社會的一分子,他們的表現對校園的秩序,社會的穩定有很大的影響。

要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以及性道德的教育。調查顯示,好逸惡勞,缺乏責任感、敏感脆弱是當今學生的三大弱點。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感情,形成正確而又現實的勞動觀念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的基本要求。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導、諮詢工作,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心理。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網絡道德、性道德的教育雖然剛剛為人們所重視,但可以預見,如果不以負責的態度去落實這些工作,很可能就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掉入成長的陷阱。

5、教育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小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與研究,以坦誠、務實、負責的態度去研究新時期中國小生面臨的新問題。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社會的每一點變化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對學生狀況的調查應當經常化,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這樣教育才會有針對性。面對不斷湧現的新生事物,教育者應當更加虛心,對學生思想中的新動態,要報有寬容的態度。在新的教育氛圍裏,教育工作者不在再是道德的評判者,而是新舊道德對話中的一方,而勝利永遠屬於學生,因為他們才是新道德的締造者。教育要求和學生需求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而這並不意味這悲哀,在師生雙方的矛盾鬥爭中,學生成長了,教師成長了,教育也就發展了。

【第2篇】學生思想道德狀況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具有針對性、真實性、論理性、典型性和時效性,下面是挑選較好的學生思想道德狀況調查報告範文,供大家參考閲讀。

一、學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狀況

(一)理想與追求

調查顯示,當今的中國小生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他們更務實、更現代、更人性,也更重視個人的發展,這是社會的人本化和價值觀的多元化的具體體現。無庸質疑,這一代的中國小生是歷史上最優秀的一代,他們的獨立性很強,不來虛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卻有紮實的追求,雖然在太強調自我的時候可能忽略了對別人的關照;他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時候,可能對社會的責任想的不多,但這些都不能否認這一代人本質的優點。

1、功利的學習目的,務實的人生態度。

“人生的意義何在?”這是一個體現人生價值取向的鄭重的問題。調查顯示,接近半數的學生把金錢、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在被問及“你認為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時,多數學生選擇了“為自己以後能找個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了“報效祖國,服務大眾”。可見,昔日學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在今天學生身上以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態度。

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讓孩子們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壓力。他們目睹了下崗的危機,暴富的神奇,逐漸拉開的貧富差距使他們十分現實地考慮自己的將來。這種表現在城市學生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城市國小、國中、高中學生選擇為自己而學習的比例均大大超過農村學生)。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這種傾向作為個人主義來批判,而是應該幫助學生很好地處理個人與他人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充分肯定他們重視個人、重視個**利以及自我價值的傾向。但從另一方面來説,過分地關注自我,也會產生社會化方面的不良傾向,會產生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的問題,這也是當前教育中應該重視的問題。

但是近年來,老師們似乎也不再喜歡用高尚的道理來教育學生,他們已經習慣於用“不好好學習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來激勵學生,他們認為為國為民的大道理太過空泛,遠不如小道理來得實在,但這些看似實在的小道理永遠無法搭建起青年一帶神聖的精神的殿堂。

從國小到中學,學生的價值觀呈現明顯的滑坡。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傳進來的種種基於個人本位的思想觀念,既強化了中學生自我奮鬥、自我拼搏的意識,又強化了中學生注重個人利益、滿足個人慾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觀念。這在客觀上促使中學生的價值觀念從社會本位向個體本位轉移,進而表現出較強的個性和自主性。近年來,各中學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分數漸漸成為老師們最重要的追求。大家都忙於“授業”,卻漸漸忘卻了“傳道”的責任。長期流水線式的工作方式讓中學老師們對教育的神聖內涵日漸麻木。這一點在“非典”肆虐之時表現的尤其明顯,危難當頭,大戰在即,中學老師們的熱情與責任心遠不如國小的同行。在這種功利的社會背景和教育氛圍之下,相當比例的學生對學習的目的表現出迷茫與困惑,這種困惑在國中生身上最突出,調查顯示:國中生選擇“説不清楚為什麼學習”的比例遠遠高於國小生和高中生。

2、尊重知識卻鄙視勞動。

在被問及自己理想的職業時,學生的選擇呈現多元化的傾向,再也沒有過去“我長大了要當一名科學家”那種異口同聲,可見當代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遠勝與前人。希望成為高級知識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人數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選擇做一個機關工作人員,這三項合計人數接近80%,想當老闆的人並不算多,僅佔16.7%,只有願做知識分子的人數的一半。可見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的作用普遍認同,而且學生對金錢的態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們心中知識更重於金錢。但93.2%的學生還是趨向於收入穩定而豐厚的職業。

調查顯示,選擇做技術工人或農民的人數合計不到8%,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當前工人和農民的境遇和社會地位的確無法與其他幾種職業相比。而且這一代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即使農村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也遠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學生勞動的機會更少。家長、老師僅對學生的成績提出要求,甚至還向學生灌

輸“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落後思想,這些都增加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事實上國家的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且學生中的大多數也將進入普通勞動者的大軍,追求較高層次的職業本也無可厚非,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的態度既不利於國家的發展,也不利於個人成長。因此在中國小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對生產勞動的深厚感情是一項亟待加強的重要工作。

3、長大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仍是孩子們的首選。

69%的學生希望自己長大後能成為一名共產黨員,22.7%的學生不想參加任何政治組織,希望自己成為**黨派成員的學生佔8.7%。希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對黨的知識瞭解很少,但長期的教育使他們對黨有一種樸素的感情,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動機的參與,但至少説明對黨的支持與信任是當代學生思想的主流。這為進一步加強中國小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二)基礎文明

1、基礎文明水平顯著提高。

調查顯示,43.1%的學生認為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40%以上的學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隨地吐痰。兩項合計人數超過80%,這個比例應該遠遠好過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在風景區會將吃剩的果核放在包裏,遇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進敞開的別人的房間時會先敲門,這無疑是十分有禮貌的行為。有不少同學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中處處展現着自己的道德素質,把口香糖吐在紙中扔進垃圾箱,公共場所低聲説話,男孩子知道謙讓和照顧女生等等。同學們都喜歡與有愛心,彬彬有禮,文明守紀的人交往,很少有人會喜歡一個總是不顧忌別人感受,行為粗魯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可見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識已漸入人心。另外,進入21世紀以來,學校德育的方向從高高在上的政治説教轉向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多年紮紮實實的工作,目前已初見成效。 實習報告網

但也要看到,學生在問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與人們的感覺有很大出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覺亂扔雜物、隨地吐痰在中國小生中十分普遍,這説明問卷調查的結果並不完全反映了真實的情況,很多同學只是紙上談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應該怎樣做,但落實到行動上就不是這樣了。因此加強學生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仍然任重道遠。

2、城市學生優於農村。

城市學生選擇“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的比例遠高於農村學生。其中城市國中此選項比例為49.4%,農村為20.4%,相差29個百分點;城市高中為48.2%,農村為38.5%,相差近10個百分點。這一方面説明基礎文明水平與物質環境密切相關,城市孩子的居住環境、公共活動場所、學校環境都大大優於農村。另一方面也説明農村學校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還需進一步加強。可喜的是農村國小生不隨地吐痰的比例已與城市學生不相上下。文明的習慣需要長期的積澱,相信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學生的基礎文明水平還會不斷提高。

3、國中生行為習慣最差。

“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的學生國小有45.6%,高中有43.4%,國中只有38.5%。而國中學生選擇“能意識到,但做不到”或“認為做到做不到無所謂”的比例卻遠高於國小和高中。最通俗的解釋是:國小生聽話,高中生已經懂事,國中學生最難管。誠然,國中正處於反叛與激變的關鍵年齡,他們不再像國小生那樣對師長的指令言聽計從,而且還沒有像高中生那樣的自我修養意識,許多人對個性的理解極不成熟,在訪談中發現,很多國中學生把奇裝異服當作“美”,把污言穢語,不拘小節當作“酷”,國中生的違紀率,和違法犯罪事件的發生率都要高於國小和高中。

從另一個角度看,隨着小升中考試的廢止,國小素質教育漸入正軌,國小生的基礎文明習慣大大改善。高中生本就是優秀國中畢業生的集合(本次調查職高比例較小),諸多習慣差、學習也差的學生沒有機會進入高中校門。因此,高中學生整體素質較高這是不爭的事實。隨着國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各校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壓力,對升學率片面追求,使國中德育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因而實效性也大不如國小和高中。

國中是人生的關鍵年齡,此時的學生逐漸開始形成關於人生的最初的觀念,行為習慣也漸漸定型,此時的教育往往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抓好國中德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幾點建議

1、協調學校、社會、家庭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全社會都關心教育的氛圍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合力。

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政府要對影響學生成長的不利得因素加以監管,要在社區中加大有利於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活動場所建設,要鼓勵興辦民間的旨在培養青少年多方面能力和對各種問題學生進行幫助的志願者服務組織和進行各種教育諮詢服務的中介機構。教育部門要積極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在做好學生教育工作的同時要做好家長的引導和教育工作。

2、力戒教育的功利傾向,讓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陰雲,在愉悦寬鬆的環境中自然的成長。

近年來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無一不在表明黨和國家的一種決心--教育要轉軌,必需從應試教育的死衚衕中走出來,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健康的發展。可實際情況是,智育一家獨大,學業負擔並未減輕,加班加點屢禁不止,德育只能在夾縫中堅難的生存。今天的學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辛苦。所有的新觀念、新思想對他們來講不過是一場遊戲一場夢。身在其中的校長和老師們總是在感慨,人在江湖,身不由自己啊!其實身不由已的背後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今天的教育太功利了!學校當以育人為本,育人當以立德為先,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提高青少年一代的道德素質,是教育最要根本、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任務。

3、德育工作要與時俱進,努力提高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

德育應該隨着整個教育改革的進程而不斷髮展,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有研究意識、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德育目標是課程目標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德育就要認真思考如何能夠更好地實現德育與智育的有機滲透,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的作用。德育也要對自己的理念、內容、方式、手段進行反思,從時代特徵出發,努力弘揚主旋律,從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發展需求出發,努力實現德育的生活化、心理學化。教育者更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素養,高度重視教師對學生影響力正在降低的問題,要更新教育觀念,改善師德狀況,提高業務水平,改善教育行為,用豐富、美好、高尚的優秀文化去構築學生的精神世界。

4、現階段的德育工作要努力抓好幾個具體工作。

要堅定不移地抓好對學生的理想與信念的教育。教育不能世俗化,不能只講小道理,要理直氣壯地宣傳共產主主義的理想與道德,信仰是精神之根,沒有科學的信仰就會失去精神的家園。

要持之以恆地抓好學生的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使道德、文明真正形成為學生的日常習慣,內化為穩定的信念並在時時處處體現出一個現代文明人的精神與氣質。

要特別關注問題學生羣體的教育。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就象是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岔道,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他的生命旅途很可能就會從此呈現另外的景觀。同時,問題學生又象是生了病的孩子,他們自己最痛苦,最需要關懷與幫助。問題學生雖然所佔比例不大,但他們也是社會的一分子,他們的表現對校園的秩序,社會的穩定有很大的影響。

要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以及性道德的教育。調查顯示,好逸惡勞,缺乏責任感、敏感脆弱是當今學生的三大弱點。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感情,形成正確而又現實的勞動觀念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的基本要求。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導、諮詢工作,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心理。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網絡道德、性道德的教育雖然剛剛為人們所重視,但可以預見,如果不以負責的態度去落實這些工作,很可能就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掉入成長的陷阱。

5、教育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小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與研究,以坦誠、務實、負責的態度去研究新時期中國小生面臨的新問題。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社會的每一點變化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對學生狀況的調查應當經常化,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這樣教育才會有針對性。面對不斷湧現的新生事物,教育者應當更加虛心,對學生思想中的新動態,要報有寬容的態度。在新的教育氛圍裏,教育工作者不在再是道德的評判者,而是新舊道德對話中的一方,而勝利永遠屬於學生,因為他們才是新道德的締造者。教育要求和學生需求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而這並不意味這悲哀,在師生雙方的矛盾鬥爭中,學生成長了,教師成長了,教育也就發展了。

【第3篇】農村中國小生道德現狀調研報告

隨着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農村中國小生髮育普遍提前,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因中國小生心理髮育的滯後性與生理髮育的超前性的矛盾,引發了中國小生思想道德方面諸多問題。如社會公德意識滑坡、尊師節儉意識差、厭學情緒及“早戀”等,必須認真解決。

其一,社會公德意識薄弱。“改革、開放”使我國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因市場經濟正處在與計劃經濟的接軌階段,不可避免地產生某些負面效應,“一切向錢看”的思潮嚴重侵蝕着中國小生的心靈,這是社會原因。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力也是重要的原因。有的家長熱衷於抓經濟而忽視子女教育。有的認為“樹大自直”,對孩子的思想道德方面的總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放任自流,從而助長了孩子不良行為的發展。另外,學校德育教育的不健全,也是中國小生思想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長期以來,因迫於社會輿論的壓力,有的中國小口頭上。喊的是“素質教育”,行動上卻大搞“升學教育”,以至學校德育工作或形同虛設,或流於形式,只做表面文章,從而導致中國小生思想道德問題不能得以解決。

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社會、學校應大力弘揚“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等傳統美德,為青少年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必須把思想道德教育擺在首位,重視青少年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同時,教師、家長必須言傳身帶,率先垂範,潛移默化地薰陶,使青少年從師長的身上找到做人的規範。

其二,尊師意識差。“尊敬師長”,是中華傳統美德,是中國小生的行為規範。但近年來,因種種原因,出現了師生關係淡漠乃至情緒對立現象。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師社會地位不高。改善師生關係、增強中國小生的尊師意識是系統工程。國家必須制訂切實可行的法規,不斷加大教育投入,確保農村中國小教師的工資發放,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各行各業要樹立“尊師重教”風尚,真正使教師職業成為全社會羨慕的職業,在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氛圍。教師必須不斷加強師德修養和業務進修,提高自素質,為人師表,建立新型師生關係,樹立良好的師表形象,成為學生的楷模,以密切師生關係。

其三,學生節儉意識差。花錢大手大腳,不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是當代農村中國小生的另一傾向。如有的“零嘴”不斷,有的甚至汽水噴同學,遭踏父母的血汗錢。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有三:一是家長的“補償心理”。覺得前幾年條件差,自己的童年很寒酸,不能讓孩子再過那種窮日子。二是“攀比心理”。寧可自己省吃儉用,也不讓孩子在同齡人面前低人一等,於是“打腫了臉充胖子”。三是學校教育不力。教師們認為那是學生的私事,該由家長管。

解決上述問題,關鍵在於提高家長的認識。要通過家長學校等到形式對家長進行培訓,從而使家長對孩子“愛而不溺”,從小培養孩子的節儉意識。學校社會應大力弘揚“節儉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風尚,為青少年的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其四,厭學情緒呈上升趨勢。青少年厭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急功近利”,急於賺錢。在利益的誘惑下,有的家長鼓勵孩子輟學賺錢。一是“應試教育”思潮的影響,教師往往把目標定在培養“尖子生”上。結果,許多學生因學習“不跟班”而喪失學習信心。一是因學籍管理的弊端,一些輟學生仍能輕而易舉地獲得學歷證書等。但筆者認為,上述原因仍是表象。造成農村中國小生厭學的根本原因是新的“讀書無用論”。有的大學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某些素質低下的人卻能通過非正常渠道找到一份好工作。對此,家長、學生只能無奈地慨歎。試想“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誰還肯發憤讀書?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中國小生的厭學問題,出路仍寄希望於改革。只有革除“人事制度”、“用工制度”的弊端,任人為賢、量材使用,能者上、庸者下,才能激發農村中國小生的讀書積極性。

其五,“早戀”現象。據有關調查顯示,隨着農村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村中國小生的“性”意識覺醒提前。中國小生“性”行為呈逐年上升趨勢。青少年“早戀”現象是社會產物。首先不健康影視、書刊、網吧等,對青少年的不良行為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次,是“性教育”的不力:社會缺少積極的、行之有效的“性教育”措施;父母談“性”色變的傳統觀念;學校“性教育”的形式主義等,都不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對農村中國小的“早戀”現象,必須持積極的疏導方針。一方面,對農村中國小生的“早戀”現象不必大驚小怪。另一方面,要對中國小生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進行正確的性道德、性觀念教育,進行積極向上精神和報效祖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使他們把旺盛的精力用於學習,從而健康地成長。

其六、“網戀”現象。隨着農村電腦的增多、網絡的普及,一些中國小生開始迷戀“網絡”。有的因上網影響了健康,有的因上網而荒廢了學業。對此,許多家長憂心忡忡,無可奈何。網絡世界為青少年認識世界開啟了一扇窗口,使他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提高了能力,但是,因為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正處在逐漸形成階段,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經不起強刺激和低級趣味的誘惑,有的在網絡世界迷失了自我。

要解決上述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的積極配合。一方面,家長必須切實加強對家庭電腦的管理,對子女進行正確的教育、監控和引導,干預孩子無節制的上網。學校應加強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倡導“文明上網”,拒絕色情誘惑,爭當文明青少年。另一方面,軟件開發商應多生產有利於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軟件,使他們從中學到知識,增長才幹,陶冶情操,健康成長。社會應進一步加強對網吧的監管,不斷淨化網絡市場,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綜上所述,農村中國小生存在的種種不良傾向;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種社會矛盾在學校的反映。我們深信,只要不斷深化改革,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中國小生思想道德建設的系列指示,一定能使農村中國小沿着正確的辦學方向前進,從而使農村中國小生健康地成長,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4篇】大學生道德素質狀況的社會實踐報告

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我國的教育問題。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情況如何呢?看看社會實踐報告吧。

大學生道德素質狀況的社會實踐報告:

關鍵字:大學生 道德素質

摘要:本次調查報告主要是針對温州大學學生自身道德素質狀況,及其對道德素質問題的看法展開調查。

近年來,高校錄取率不斷提高,教育普及進一步發展。但高學歷是否就意味着高的道德素養?德才兼備是我們每個人希望做到的,但現實中兩者並不一定是正比例相關。一些大學生違背道德,甚至泯滅人心的事,在網絡媒體發展的狀況下,時常活生生出現在人們眼前。作為温州大學的大學生,我們有必要審視自我,瞭解環境。特作此調查。

一、調查的方法與內容

本次調查報告由温州大學學生處信息調研隊發起,主要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展開,調查的主要對象為温州大學在校大學生,調查內容從道德素質基本認識及看法、自身道德素質水平兩個方面展開。通過反饋回來的調查表統計總結得出温州大學在校生在道德素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二、調查報告的分析

本次調查發放問卷350份,收回326份。

1.道德素質基本認識

首先,什麼是道德素質?89.9%的受調查者認為是一種道德修養,89.7%的同學認為是一種道德情操,認為是一種文化素質的佔71.3%,還有59.7%的同學將之認可為一種心理素質。本題既然為多選題,並且每個選項都有半數以上人選擇,可以看出道德素質是多方面綜合性的。它既是一種內在的修養,也必會受到心理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影響,隨後通過一定的外化,將這種內在的抽象的素養反應在日常生活中。

在對當今大學生道德素質水平的認識上,認為非常好和好的總共僅佔20.1%,67.5%的同學選擇了一般,還有12.3%認為差。這樣的數據不免讓人疑惑而心有微涼之意。我們從小所以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們所以為的德才兼備,所以為的要讀書,先做人,難道到了大學,到了更遠的社會就淡化甚至是遺忘了?

那麼大學生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53.7%的人認為是道德修養,有德才是最基本的;24.7%的人看重社交能力,11.6%的人認為成績優異最重要,還有10.1%選擇了創新思想。而在當今社會知識與道德素養孰輕孰重的問題上,58.4%的人認為兩者都很重要。

而另一方面,即在道德對公民制約作用的問題上,21.7%的人認為作用很大,而72.3%的人認為作用正在弱化,6%的人則認為完全沒有作用。這不僅需要政府學校方面的宣傳教育,更重要的是構成這個社會的每一個人的自我改善。只有人人道德向上,才會使道德的公信力和約束力增強,真正起到無形之法的作用。

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如何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42.3%的人認為在於個人覺悟,30.7%的人認為在學校教育,還有26.4%的人認為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確實,道德素養既然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存在,在其養成的道路上必然也是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的。

2. 自身及周圍人羣道德素養水平

這一方面為本次調查的重點。

在公交車上看到老弱病殘,78.1%的人會主動讓座,15.4%選擇別人不讓,我也不讓,5.3%的人會假裝沒看見,還有1.3%的同學不管怎樣都不讓。在平時乘坐公交車的經歷中,其實經常能看到温大學子主動為老弱病殘讓座,有些同學甚至覺得讓座麻煩,乾脆一直站着。但是還是有一些同學沒有這種謙讓的意識,覺得同樣花錢坐車,憑什麼讓位於人。這種想法雖然不能受制於法令法規,但必然會受到道德上的質問譴責。

在人行道為紅燈,但此時恰好沒有車輛經過的情況下,你會怎麼做?

僅有29.2%的人會堅守交通規則,等綠燈了再通行;19.4%的人表示會隨大流,別人走我就走;16.1%的同學認為能快點走最好,而35.3%則會視情況而定。不論人走我走,還是視情況而定,其實都是人僥倖心理的體現,以為車少,以為自己速度快,而就此釀成大禍的又何嘗少,真正到了那時就追悔莫及了。

對於學校組織的志願者活動、社區服務和公益勞動,56.4%的人認為只要是能得到好處而且相對輕鬆,那麼就會參加;33.2%的同學表示什麼活動都願意參加,而還有10.3%的人不願意參加此類活動。確實大學生志願者活動與學分相掛鈎後,志願者活動的動機似乎不再那麼純粹。有的學生加入青年志願者,只是為了取得相應學分,不是為志願而志願,只是為學分而志願。但是試想,如果志願者活動沒有相應的學分獎勵,當代大學生又有多少能發自內心不求回報去做這一份事業?這是值得人們反思的問題。

如果你的舍友在出門前忘了關台燈或熱水器,導致枱燈或熱水器開了整整一早上,你會怎麼做?

80.1%的人會與其溝通,希望對方下次注意;8.6%的同學會選擇保持沉默,但是心裏會就此留下疙瘩;另有11.3%的人持無所謂態度。隨手關燈關熱水器是一個需要養成的好習慣,生活中確實會出現由於一時馬虎而忘記關燈關水一類的事,這個時候,作為寢室成員,就應該互相溝通,互相體諒,互相幫助來養成這種習慣。

你是否介意不道德的行為?

69.8%的同學表示介意,16.1%表示不介意,另有8.8%和5.3%的人表示無所謂和習慣了。在遇到不道德的事情時,25.7%的人會堅決反對,21.2%的人選擇隨波逐流,47.1%的人會提出自己的看法,6%的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做什麼都沒發生。

對於不道德的行為敢言敢指出,才能避免這些行為更加猖狂。但現在的風氣是,公交車上如果有人在實施偷竊,很少有人敢正義指出。這是社會的悲哀所在。

接下來是一些不好的有違道德的做法,列表來説明:

你或你的同學是否出現以下狀況 是 否

亂吐痰 27.7% 72.3%

亂穿馬路 73.3% 26.7%

亂扔垃圾 61.5% 38.5%

隨口説粗話、髒話 55.9% 44.1%

作弊 41.8% 58.2%

説謊 42.3% 57.7%

抄襲 50.9% 49.1%

其中對於考試作弊現象,我們又進一步對其設置了問題調查: 你對考試作弊持何種態度? 是 否

不能接受,自己從來不作弊 30.2% 69.8%

可以理解,學生壓力太大 38.0% 62.0%

可以理解,為了考高分 28.0% 72.0%

可以理解,總比補考好 30.5% 69.5%

沒什麼大不了,我也做過 11.8% 88.2%

沒什麼大不了,不被抓就ok了 16.6% 83.4%

其他 5.8% 94.2%

在周圍人對父母是否孝順的問題上,僅33.2%的人認為這一方面做的好,60.7%認為一般,還有6%的學生認為做的比較差。孝敬父母是中華傳統美德,如果連這一點都無法做到,其他道德之事恐怕也不必再談。

那麼所有這些不道德沒素質的行為產生的原因何在?

你認為產生不道德和沒素質行為的原因是什麼? 是 否

圖方便 51.1% 48.9%

不那麼講究 44.6 % 55.4%

大家都這樣,我也這樣 35.8 % 64.2%

習慣成自然 50.1 % 49.9%

社會風氣造成 69.0% 31.0%

個人意識太差 55.2% 44.8%

缺少宣傳和教育 32.5% 67.5%

人性本惡 13.4% 86.6%

原因各方各面,有主觀,有客觀。但所有都不能成為道德素質下滑的藉口。

三、本次調查總結

據有效統計,總體上看我校學生對於網絡都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其中的問題還是不容小視,忽視不道德因素做缺乏素養的事的人並不在少數,這其中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原因。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調查,就如何解決網絡問題提出三點建議:

一. 大學生反思自我,從自身點滴做起。很多大學生只注重專業技能的培訓,而忽視了人立於世的根本。只有先學會做人,才能做學問,才能成就我們各自的人生道路。

二. 學校作為教授知識的場所,不僅要將學生培養成才,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如果一個高學歷高智商的人沒有道德的約束,那麼很可能給社會帶來的不是貢獻而是危害。

三. 擴展到更大的層面,便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居鮑魚之肆,久不聞其臭。如何改善這個社會大環境?説到底還是需要從小處做起。人與社會不可分割,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相信通過學生道德意識的提高,學校德育工作更有效的開展落實,國家對道德工作和諧社會的大力關注。大學生道德素質問題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第5篇】關於xx市國小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調查報告

關於xx市國小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調查報告

關於xx市國小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調查報告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和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會議,嘉興市教育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調研組於6月份分別對三所學校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有共發放問卷204份,100回收,100有效。問卷調查的內容從五個方面進行:一是能熱愛祖國,有正確的理想信念;二是能積極向上,有健康的人生追求;三是能誠實守信,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四是能遵守公德,有良好的文明習慣;五是能遵紀守法,有較強的法制觀念。

同時先後組織召開了學校領導、部分教師、學生家長代表的調查座談會。

一、問卷調查及座談會情況綜述通過問卷調查及其調查座談我們認為熱愛祖國、積極向上、誠實守信、遵守公德、遵紀守法是國小生思想道德的主流,但國小生的在思想道德建設上存在以下幾方面較為突出的不足與問題:

1、部分青少年思想道德偏離主流價值調查顯示,當前部分未成年人在思想道德認識偏離主流價值。如有2的學生認為身為中國人,無所謂自不自豪,有1的同學認為身為中國人不自豪。

而在嚮往的職業中,演藝界明星或體育明星比例最高,為21;而在心目中的偶像一題中,選擇歌星、影星的比例最高,為26。

2、審美取向傾向感官刺激審美能力是衡量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一個內在度量指標。一般而言,審美能力越強,其思想道德水準和境界越高。

調查顯示,在孩子們平時主要看的電視節目,動畫節目佔了40,平時主要看的書中,卡通漫畫類也比較高,佔了38。然而值得關注並引起警惕的是,一方面處在長知識年齡的孩子們,對於科教類節目卻比較冷漠,城市學生還好,佔了卻30,而農村孩子只佔了10。

3、以自我為中心現象較為普遍調查發現,公交車上5的學生對老人或者孕婦沒有座位時視而不見;放學回到家,有4的同學認為家務是家長的事,我只要管好自己的學習即可,有12的同學在家長的要求下才會幫忙。

4、情感荒漠化現象開始顯現調查顯示,有3的同學對父母感覺很煩,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有20的學生感到父母偶爾問問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還會説,問多了就會煩;有5的學生校內外看到教師會假裝沒看見,低頭走過。

5、責任感缺乏調查發現,14的學生在和同學發生衝突後,老師詢問情況時會推卸責任;對待值日生工作上,有4的同學很不情願,儘量逃避,馬虎了事,有11的同學時常忘記,經別人提醒後才完成。當作業未完成時,有11的同學視老師態度而定再説明原因,5的學生會隨便撒個謊應付了再説。

公交車上發現有人行竊,有13的學生選擇視而不見。

6、公共倫理素質亟待提升調查顯示,有16的學生會闖紅燈,其中10的學生是有人走過去,他也走過去;有5的學生是有交警在,就等綠燈亮了再走,交警不再就闖紅燈;1的同學不管紅燈綠燈,都照走不誤。又如在外出旅遊,喝完的空飲料瓶和吃完的果殼,選擇隨手扔地上的同學有3,選擇有垃圾桶就扔垃圾桶,沒有就扔地上的有25。

到圖書館借書後有16的同學有時會忘了歸還,經教師提醒才記起,有1的同學總是忘了歸還。

7、部分青少年沉迷網絡調查顯示,27的學生上網主要是玩遊戲,有2的學生上網瀏覽不健康網站,16的同學上網主要是聊天;60的同學上網是為了查學習資料,30的同學上網是為了製作電腦作品。有1的同學經常出入網吧。

8、心理健康問題開始顯露。調查發現,當有了煩惱,誰也不説,憋在心裏的學生有15;有12的學生認為自己不快樂。

二、國小生思想道德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因素。

1、家庭結構殘缺。父母離異,父母一方死亡或一方再婚,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忙於生計、外出打工,孩子缺乏父愛和母愛,極易導致未成年人性格孤僻、脆弱、自卑或過強的自尊心。

據統計,現在城市中每個班級中約有20的孩子來自離異家庭,而農村家庭中離異家庭也在逐漸上升,現在每個班級中約有10的孩子來自離異家庭。

2、家庭教育不當。有的父母採取高壓、專制和棍棒,造成未成年人自卑、逆反、壓抑、焦慮,甚至對他人充滿敵意。

有的父母對孩子過份溺愛,百依百順,養成好逸惡勞、貪圖享受、自私自利、專橫霸道,缺乏責任感、社交協調能力差等問題。

3、城鄉結合部“失地農民”帶來的新的家庭教育問題。隨着城市化的進程,農村徵地而帶來的“失地農民”的子女教育問題成為了教育中的一個新問題。

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失地後因為素質偏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再加上家庭本來的經濟條件尚可,因此在拆遷賠償中都賠到了多套房子,靠着承租房子的房租也能應付生活,因此一些家長索性就沉浸在牌桌舞場,對孩子疏於管教,也缺乏正確的引導,在孩子面前往往灌輸“我們家有好幾套房子,夠你一輩子化的了,讀書成績差點沒有關係”的觀念,這對孩子潛移默化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二)社會因素。

1、不良的影視、錄像、文學作品、廣告等在消磨未成年人的意志,起 着負面影響。有些影視多半屬於武打格鬥或帶有黑社會性質的幫派打鬥,或談情説愛,對國小生來説,由於情節曲折驚險,感情纏綿離奇,黑社會老大威風凜凜,正適合他們的口味。

2、來自網吧、遊戲機廳娛樂場所的影響。由於未成年人自空能力差,加上部分網吧、遊戲機廳經營者違規經營,不少孩子往往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沉溺於上網、遊戲、甚至通宵達旦。

3、校園周邊各類商店違規經營現象十分普遍,引發學生畸形消費。

4、社會對不良少年幫教缺乏有效的辦法。一些未成年人小錯不斷,大錯不犯,勞動改造夠不上,學校教育沒辦法,最後導致越陷越深直至違法犯罪。

(三)學校因素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1、德育目標缺乏層次性,德育目標與學校受教育者存在較大的“坡度”是當前學校德育的一大弊病。一方面制定得過高、過全、過空,忽視學生的年齡、心理實際的德育目標使缺乏社會生活基礎的學生難以做到。

而面對過高的要求,也很容易培養這樣一種學生,即在學校裏能按學校要求去做,是“好”學生,出到社會則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從而形成虛偽人格。另一方面制定得過於籠統,缺乏層次性的德育目標,也使學生不能區分什麼是道德要求和什麼是道德追求,導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視而無法落實。

2、德育內容上人文教育的失落。長期以來由於德育目標上的過度理想化導致了德育內容的片面化,而這集中體現在人文教育的失落上。

國小階段便把不具推廣性的理想道德和人格如“先人後已”、“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等當作德育的主要內容,而恰恰忽視了人的尊嚴、理解與寬容、自由與責任、對人類和自然都懷有關懷、慈愛之心等人文精神的培養。

3、德育方式上的弊病。今天學校的德育工作的開展已經逐步擺脱了過去一味的訓導、灌輸,過分地強調“外爍”,強調道德知識的重要性的弊病,而是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德育活動來落實德育目標。

但是為看似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也存在着弊病:一是德育活動缺少整體規劃。這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德育活動規劃缺少橫向整,往往各自為政,既造成學生疲於應付的局面,也沒有發揮德育資源的最大效益。

其次是學校德育活動缺少縱向的系統的有層次的規劃。德育活動規劃缺少對學生不同年齡階段上的認知能力、生理心理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不同的關注,往往隨意性很大,容易跟隨社會上的所謂“熱點”、“中心”工作走,看似轟轟烈烈,有聲有色,但由於學生缺乏應有的知識,情感基礎,甚至沒有相應的接受能力和需要,故而效益極小。

二是德育活動缺少對學生主體的尊重。現行的德育體系中的不少德育活動,往往是在教師、學校、家長與社會的“要求”下,由整體對學生個人的、從上而下的、自外向內地單向地“組織”或“發起”、並要求學生“參加”的。

這種“參加”在很多情況下是被動的,學生是“客體”、“旁觀者”、,而不是“主動的參與者”。”這種忽視學生的道德願望、意志和需要,忽視學生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的形成,被動地“被人塑造”或“被人模造”的活動正是造成學生言行不

一、缺乏責任感等道德缺陷的一個重要原因。三是德育活動缺乏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繫。

學校德育活動往往囿於課堂,學校,而很少考慮學生在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裏是如何成就良好道德生成的意識和能力,很少考慮學生道德的社會性體驗,學生即使有一些機會參與社會活動,也僅僅是上街做好事,去福利院慰問等一些比較形式化的活動,而鮮有機會到真實的自然與社會的環境中去親身實踐,去感悟生活,在親身體驗中領悟人生的真諦。今天的學生知行脱節,“假性認知”現象突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於學生缺少生活化的道德實踐所造成的。

三、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對策學校層面

(一)國小生人格化的良好行為習慣培養應成為國小階段德育的首要任務。從系統科學的觀點來看,道德習慣是道德行動自動化的過程,是由不經常的道德行動轉化為個人品德的突破點,是品德發展的質變的指標。

兒童時期,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也是最佳期,也因此,國小生人格化習慣的培養應成為國小階段德育的首要任務。之所以提出國小生人格化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主要是針對以往學校過分注重技能化的行為習慣培養的弊病,技能化的習慣學生雖然也能使學生養成習慣,但學生往往缺乏內心的認同與熱情。

什麼是人格化?就是發自真心的,真心誠意的。具體地説,就是在習慣培養過程中,應當以健康人格為核心目標,注意觀念與情感的培養,使孩子對每一個好習慣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從而曉之信之踐之。

如何培養人格化習慣?

1、良好習慣培養統攝在人格教育中,以健康人格的培養為指向制定學生行為習慣的基本規範。

2、採用柔性外控機制促進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人格化好習慣。

(1)潛移默化的榜樣教育。

(2)有效的實踐活動中體驗、積累

(3)目標明確的訓練、強化

(4)細緻而人性化的人格化好習慣評估方法

3、努力培育自主內控機制引導學生養成人格化好習慣。

(1)尊重學生權利,引導學生自主制定人格化好習慣養成目標,決定養成方法。

(2)加強人格化好習慣養成的自我規劃、自主實踐、自我控制。

(3)強調人格化好習慣養成的自我體驗、自我監督和自我鼓勵。

(4)注重學生對人格化好習慣養成的自我評價、自我調控。

(二)弘揚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應成為國小階段德育的主旋律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

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應成為國小階段德育的主旋律。通過體驗教育組織引導少年兒童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大自然中獲得民族精神的真切感受,使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少先隊隊禮的內涵紮根於幼小的心靈之中,使他們成為熱愛祖國的一代,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一代,愛好和平的一代,勤勞勇敢的一代,自強不息的一代,富有朝氣和激情的一代。

重點可開展以“中國了不起、中國人了不起、做個了不起的中國人”為主要內容的“三個了不起”系列活動,瞭解民族精神的豐富內容,感受民族精神的偉大力量,體驗民族精神的時代內涵,逐步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讓民族精神代代相傳。

(三)“體驗中的教育”——在實踐中育人應成為國小德育的基本途徑讓少年兒童在親身實踐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堅實的基礎,這就是“體驗教育”。德育不能沒有“體驗”,首先因為道德素質必須經過內化才能形成比較穩定的內在特徵,成為個性的一部分。

而內化必須在反覆的體驗中才能形成。其次因為少年兒童正處在成長髮展的特別時期,由於人生的閲歷和思維能力發展的侷限,他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較浮淺的層面,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觀的、形象化的東西。

他們需要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去感悟生活,在親身體驗中領悟人生的真諦。“體驗中的教育”有以下兩種操作思路:

1、“小課題研究”少先隊系列主題探究活動“小課題研究”活動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提出問題和研究問題,自己到社會上做調查,到大學、科研機構等單位訪問、請教,上網、到圖書館、書店找閲資料,和老師、同學、家長討論問題,自已尋求如何解決問題。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他們實實在在地承擔責任,實實在在地動手動腦,實實在在地合作解決問題。

實踐的每一個環節都將在他們的情感世界裏留下認識的痕跡,在實踐的過程中他們學着去理解“德”的規範,體會“德”的要求,履行“德”的規範,內化“德”的準則,多次的實踐,反覆的體驗,使孩子逐步養成一種不需要任何外力監督,內部動機就能自然表現出來的健康的思想素質、行為習慣和生存能力。

2、“紅領巾志願者”社會實踐系列活動“紅領巾志願者”社會實踐活動是指學生以社會志願者的身份,進入實際的社會情境,親身參與各種社會生活和社會活動領域,從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大自然的各個方面,尋找一個“服務崗位”,獲得一種感受,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 種品質,學會一種本領。在家庭生活中體驗,少先隊員把為家庭生活服務作為“崗位”,根據家庭生活的實際情況體驗打掃房間、買菜做飯、洗衣、照顧老人、鄰里溝通等,或“跟爸爸、媽媽上一天班”,體驗父母的辛苦和工作狀況,獲得家庭生活的真實感受,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養成熱愛勞動的品質,學會與父母分憂、生活自理的本領。

在學校生活中體驗,少先隊員把為老師為同學服務作為“崗位”,擔任“小小輔導員”、“一日校長”、“一日校工”等角色,體驗組織活動、備課、講課、維護秩序、後勤服務等,獲得為人師表的真實感受,明白尊敬師行的道理,養成自主學習、自我管理的本領。在社會生活中體驗,少先隊員把社區服務作為“崗位”,擔任“社區志願者”、“小交警”等角色,體驗服務他人、服務社會、實現價值的真實感受,明白做合格公民的道理,養成文明禮貌、團結合作、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品質。

在大自然中體驗,少先隊員把愛護大自然作為“崗位”,擔當“環保小衞士”、“環保宣傳員”、“廢舊電池回收員”等角色,體驗動植物觀察、水文氣象調查、生態環境評估、回收可再利用資源等,獲得自然界和諧與美好的真實感受,明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養成熱愛自然、愛護環境的品質,學會保護動植物、保護生態環境的本領。

(四)系列化的主題德育活動的開展應為成國小德育的主要形式相對於德育活動缺少整體規劃,容易跟着社會“熱點”、“中心”走的弊病,系列化德育活動是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將由大隊部組織開展的少先隊大中隊活動與校教導處、文藝組、體育組、科技組、信息技術中心等組織開展的藴含豐富德育因素的文化活動整合起來,將校內和校外的活動整合起來,形成有德育主題引導下的幾大板塊的系列化活動體系,既使學校的德育活動在外延上有了拓展,也避免了過去德育活動與其他活動各自為政、相互割裂的狀態,避免了德育工作只是少先隊、中隊輔導員的工作的局面,以此構建學校德育活動的嶄新模式。其次是對每一板塊的德育活動根據學校的德育目標,並依據青少年身心特點和認知能力進行系統整體的規劃,形成自身的系列。

活動規劃既考慮到不同的教育階段有適合青少年成長規律的相對獨立的德育活動,又考慮階段之間的相互銜接。從而避免了過去活動的盲目性、隨意性、孤立性,避免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事論事的傾向。

而隨着少年兒童身心的發展和活動的不斷深入,活動設計從易到難,由簡到繁,序列化地逐步提出新的要求,設計新的活動。前面的活動為後面的活動打基礎,作鋪墊,後面的活動鞏固前面的活動,並又為更新的活動創造條件,這樣前後連貫,使學校德育工作呈螺旋式上升的軌跡。

(五)營造綠色網絡文明學校應成為信息時代學校德育的新課題隨着社會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英特網這一新新的事物已逐漸成為都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青少年是多種年齡段中接受網絡技術和網絡信息最快的羣體,網絡的資源無限,點擊無限,拓寬與探索無限,對青少年有着極強的吸引力。

但是五彩繽紛的網絡世界也猶如一柄雙刃劍,在其絢麗多姿的背後湧動着洶湧的暗流,對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學生更是嚴峻的挑戰。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網絡已無處不在,我們不可能將孩子與網絡隔絕,一味地“堵”並不能解決問題,它只會激起孩子的更強的好奇心與逆反心理,使孩子流轉於社會上的網吧而一發不可收拾。

而青少年由於年齡小,自控力差,一味的放任自流將更加危險。因此正確認識網絡給青少年成長帶來的各種挑戰,幫助廣大學生和家長找到行之有效的駕馭網絡之道,讓網絡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良師益友,是信息時代帶給學校德育的一個新課題。

作為學校應充分挖掘、開拓學校在現代教育 技術上的人力、物力資源,為孩子打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讓孩子真正成為新世紀網絡世界的主人。主要的實施策略有:

1、挖掘學校現有資源,成立“紅領巾網校”,以此為主陣地營造綠色網絡文明學校的活動環境。

2、“雛鷹電腦節”為主線,開展豐富多彩的電腦網絡活動

3、“基於網絡的研究性學習”為基點,構建滲透於學科教學的網絡文明應用環境。4 、“家校協同”為着力點,構建網絡文明的社會大環境。

? 家庭層面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巨大。就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環境而言,孩子們在家庭中度過的時間有1/3之多。

而且,對於心智正在發育的少年兒童來説,家庭的影響甚至超過了社會。因此,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視。

(一)、營造健康和諧的家庭環境家庭環境包括實物環境、語言環境、心理環境和人際環境。實物環境是指家庭中實物的擺設;語言環境是指家庭中人與人的語言是否文明有禮,民主平等,商量諒解;人際環境是指尊老愛幼,各盡其責等品格,心理環境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態度及情感交流的狀態。

和父母的身教言教相比,家庭環境涵蓋的範圍要廣泛得多。能夠傳遞社會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態度體系以及社會道德規範的,不僅僅是父母的語言和行為,父母的心態、家庭中的實物環境、心理環境、人際環境等都是影響少年兒童行為和心理髮展的重要因素。

【第6篇】當代大學生道德修養與法律素質調查報告

近來,有關大學生缺乏道德和違反法律規則的現象頻頻出現在社會公眾的視野之內,這令部分的公眾對當代大學生的道德修養以及法律素質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懷疑。針對這種狀況,近日,我在大學生這羣體裏展開了一次關於當代大學生道德修養與法律素質的現狀的調查。本次調查總共發放了50份紙張調查問卷,收回有效調查問卷50份,並且通過網絡發送並收回了30份有效的調查問卷,總共有80份反饋問卷,而具體的調查情況以及我對此的思考觀點如下:

先從大學生道德修養的現狀方面談起,根據對調查問卷的研究分析,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的現狀的主流是好的,其中絕大多數人是思維活躍、目光遠大、樂於助人,廉潔自愛的,他們對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新道德倫理建構中的作用有清楚的認識,努力地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做一個知榮辱、講道理的大學生。

當代大學生的道德修養現狀的主流是好的,例如在接受問卷調查的大學生當中,就有72.5%的大學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經常讓座位給老,弱,病,殘人士;在大學裏,課桌文化,牆壁文化一直都十分盛行,而有73.8%的大學生對亂圖亂畫的現象表示否定,等等。從一定程度上看,當代大學生道德意識還是比較高的。

然而,在今天這個紛繁複雜,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有部分當代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卻偏離了主流的發展方向,與主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主要表現在:第一,在學習上,缺乏學習熱情,上課經常遲到早退,課堂上不專心聽課,睡覺,敷衍完成學習任務,甚至出現隨便逃課現象,這對任課老師極不尊重,不識尊師重道之禮。第二,社會公德意識較差。有部分大學生在公共場所中,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不愛護公共財產,在互聯網上發佈一些不雅信息,在公眾場合行為舉止不得體,特別是一些大學生情侶,他們毫無顧忌地在大街小巷裏親熱,一幅幅異常令人肉麻的畫面真是不堪入目,以上種種行為,都直接破壞了大學生的形象。因為在公眾的眼裏,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是與其所受的文化教育層次成正比的。那些在公眾面前表現得道德如此低下的大學生,真的讓所有的大學生蒙羞啊!第三,勤儉節約意識淡化。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在社會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的今天,有些大學生的生活便開始奢侈了,他們生活不節儉,鋪張浪費,穿名牌衣服,買高檔手機,根本就把他們的父母當作自己的私人取款機。第四,缺乏應有的誠信。有的大學生在考試時作弊,例如,傳紙條、發短信等,這些已經不是什麼新奇的事情了,就算是拖欠助學貸款等違反國家法規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了。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的道德修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近年來,大學普遍實行擴招,這導致大學生人數與日俱增的同時,大學教育的問題也開始凸現,根據調查問卷顯示,有81.3%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大學生數量上升的同時,大學生的總體道德素質並沒有隨之上升,那為什麼絕大多數受調查的學生都持這種觀點呢?我想這無非是與他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有關。可能因為在受訪者的身邊或周圍經常出現一些能夠直接體現大學生道德素質低下的現象,他們已經看煩了,所以他們會認為大學生數量上升的同時,大學生的總體道德素質並沒有隨之上升,這樣講起來的確有一定道理。但是造成大學生道德素質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又是什麼呢?有45%的大學生認為社會上人們的思想觀念不同了,環境導致大學生更加註重實際利益,有13.8%的大學生認為大學盲目擴招,林子大了就什麼鳥都有了,關於這個主要原因,我是比較認同第一種觀點的,也就是環境導致大學生更加註重實際利益,而大學雖盲目擴招,但飛進林子裏的不一定以劣鳥居多啊!

在如今這個充滿激烈競爭、弱肉強食的社會裏,部分大學生已經看透了社會競爭的殘酷性,一旦出現了有利於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他們都會想方設法去辦妥事情,從而獲取相關利益。他們只顧着自己的感受與享樂,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自然也就變了。

大學生是促使國家未來能夠繁榮發展的生力軍,面對着當代大學生道德素質有所下降的現狀,我們應該採取什麼辦法去改善它呢?我們大學生應該怎麼做才能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從而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呢?

第一,以人為本,推崇仁愛原則。

要使大學生明確道德風尚的內涵,就要他們深刻理解以人為本,學會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中國的傳統倫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價值與尊嚴。孔子曾強調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人為本是公民道德建設指導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每個人處理人我關係的基本原則。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是不應該以自我為中心的,這樣必然導致對他人利益的損害。理解人、尊重人才是可貴的。

第二,懷有感恩的心。

作為一個學子,首先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感謝每一個曾經施恩於自己的人,學會知恩圖報。父母飽嘗艱辛把我們拉扯長大,我們應該記住父母的恩情,發奮學習,好好孝順父母,但是感恩的範圍不僅僅侷限於我們的父母,我們可以感謝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幫助過我們的人。有了這顆善心的支撐,才能在走向社會後處處散播愛的種子,才能回報社會和他人,從而形成高尚的人格,完善我們的道德品質。當代大學生是不能缺少感恩意識的,否則,往往會使他們存在着人格缺陷,而馬加爵殘害殺死四名同學就是例證。

第三,加強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認識。

當代大學生應加強對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理解,從而形成正確的榮辱觀,引導自己能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行為導向,推進自身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加強對榮辱觀的理解和認識,能夠讓大學生知道做什麼事是光榮的和做什麼事是恥辱的,通過自身不斷地反省、批判與激勵,使榮辱觀逐漸轉化為自己內在的道德品質,從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當代大學生道德修養的培養固然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大學生的法律素質也是不容忽視的。法律素質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當前大學生法制現狀的需要。

在這次調查中,有很多的被調查者例如被問到你買了某種商品但你後來發現被騙了,你會怎麼做?假設不幸遭劫或被盜,你會報案嗎?等關乎自身切實利益的問題時,他們都會積極地運用法律武器去保護自己。但是當被問到當你在路上遇到一個小偷正往路人口袋裏偷東西,你會怎麼做等不與自己利益形成直接衝突的問題時,雖然有42.5%的被調查者會立刻告訴被偷者,但是卻有22..5%的人會選擇明哲保身,視而不見,選擇後者的比例雖然不高,但這就表明了當某些大學生遇到與自己利益無關的事情時,他們那種維護別人權益的主動性不會太高,因此,這種現象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注意。

面對着這些問題,我們大學生應該怎麼做才能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質呢?對於大學生來説,我認為至少應該做到以下三個方面: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保持愉快的心境。要做到心理健康就要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有了良好的人格品質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方式,而不去超越道德的底線。我們可以通過參加各類實踐活動,閲讀優秀文學作品,觀看優秀影視劇等,去培養良好的人品。我們要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和正確的態度去看待四周發生的一切現象,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促進自身心理的健康發展。

2、加強法制教育,積極宣傳法律知識。大學生應自覺加強自身的法律素質,努力掌握法律知識,適當地參加一些相關的法律知識講座、模擬法庭、辯論會等活動,自覺地做到遵紀守法。當我們的權益受到侵害時,我們要善於、勇於拿起法律的武器去保護自己,就好像在本次調查中,有77.5%的大學生都肯定了以上這個觀點,這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可以認為當代大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是比較強的。大學生在自己學習、掌握相關法律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向其他人宣傳法律知識,促使人們多一點了解、熟悉我國的法律法規,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遵紀守法風尚,推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發展。

3、敢於同違法犯罪行為作鬥爭。當自己或別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勇於同違法犯罪行為作鬥爭是當代大學生義不容辭的,但是這必須以保護自身安全為前提。同違法犯罪行為作鬥爭的方式有多種多樣的,既可以採取有效措施預防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也可以制止、檢舉、揭發違法犯罪行為,總之,一切都要按合法的途徑去同違法犯罪行為作鬥爭,自身和別人的權益都要同時維護,把已學的法律知識用於實踐中。

當代大學生比以往任何時期的大學生都更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要抵制那些對大學生健康成長造成不利影響的因素,就要求大學生能夠自覺地培養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以及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質,做一個德才兼備、知法守法的稱職大學生。

【第7篇】中國小生思想道德狀況調查報告

為進一步瞭解我區各校區中國小生的思想狀況,把握新時期學生的各種新特點,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主動性,在近期內,區教委基教科對各直管學校、鄉鎮各校開展了大規模的德育調查活動。調查在我區城鄉12所國小,18所國中、5所高中中進行,共收到有效答卷4383份。內容涉及學生的理想與追求、自我認識、基礎文明、親子關係、興趣愛好、兩性交往、法制意識、心理狀態等8個方面。調查兼顧了城市、農村的各級各類學校,基本能反映我區中國小生的真實現狀。在此基礎上,區教委組織各校德育骨幹進行數據統計、歸因分析和對策研究,形成報告材料,以期為今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教育提供一些較為客觀的依據。

一、學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狀況

(一)理想與追求

調查顯示,當今的中國小生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他們更務實、更現代、更人性,也更重視個人的發展,這是社會的人本化和價值觀的多元化的具體體現。無庸質疑,這一代的中國小生是歷史上最優秀的一代,他們的獨立性很強,不來虛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卻有紮實的追求,雖然在太強調自我的時候可能忽略了對別人的關照;他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時候,可能對社會的責任想的不多,但這些都不能否認這一代人本質的優點。

1、功利的學習目的,務實的人生態度。

“人生的意義何在?”這是一個體現人生價值取向的鄭重的問題。調查顯示,接近半數的學生把金錢、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在被問及“你認為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時,多數學生選擇了“為自己以後能找個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了“報效祖國,服務大眾”。可見,昔日學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在今天學生身上以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態度。

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讓孩子們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壓力。他們目睹了下崗的危機,暴富的神奇,逐漸拉開的貧富差距使他們十分現實地考慮自己的將來。這種表現在城市學生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城市國小、國中、高中學生選擇為自己而學習的比例均大大超過農村學生)。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這種傾向作為個人主義來批判,而是應該幫助學生很好地處理個人與他人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充分肯定他們重視個人、重視個**利以及自我價值的傾向。但從另一方面來説,過分地關注自我,也會產生社會化方面的不良傾向,會產生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的問題,這也是當前教育中應該重視的問題。

但是近年來,老師們似乎也不再喜歡用高尚的道理來教育學生,他們已經習慣於用“不好好學習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來激勵學生,他們認為為國為民的大道理太過空泛,遠不如小道理來得實在,但這些看似實在的小道理永遠無法搭建起青年一帶神聖的精神的殿堂。

從國小到中學,學生的價值觀呈現明顯的滑坡。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傳進來的種種基於個人本位的思想觀念,既強化了中學生自我奮鬥、自我拼搏的意識,又強化了中學生注重個人利益、滿足個人慾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觀念。這在客觀上促使中學生的價值觀念從社會本位向個體本位轉移,進而表現出較強的個性和自主性。近年來,各中學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分數漸漸成為老師們最重要的追求。大家都忙於“授業”,卻漸漸忘卻了“傳道”的責任。長期流水線式的工作方式讓中學老師們對教育的神聖內涵日漸麻木。這一點在“非典”肆虐之時表現的尤其明顯,危難當頭,大戰在即,中學老師們的熱情與責任心遠不如國小的同行。在這種功利的社會背景和教育氛圍之下,相當比例的學生對學習的目的表現出迷茫與困惑,這種困惑在國中生身上最突出,調查顯示:國中生選擇“説不清楚為什麼學習”的比例遠遠高於國小生和高中生。

2、尊重知識卻鄙視勞動。

在被問及自己理想的職業時,學生的選擇呈現多元化的傾向,再也沒有過去“我長大了要當一名科學家”那種異口同聲,可見當代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遠勝與前人。希望成為高級知識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人數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選擇做一個機關工作人員,這三項合計人數接近80%,想當老闆的人並不算多,僅佔16.7%,只有願做知識分子的人數的一半。可見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的作用普遍認同,而且學生對金錢的態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們心中知識更重於金錢。但93.2%的學生還是趨向於收入穩定而豐厚的職業。

調查顯示,選擇做技術工人或農民的人數合計不到8%,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當前工人和農民的境遇和社會地位的確無法與其他幾種職業相比。而且這一代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即使農村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也遠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學生勞動的機會更少。家長、老師僅對學生的成績提出要求,甚至還向學生灌

輸“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落後思想,這些都增加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事實上國家的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且學生中的大多數也將進入普通勞動者的大軍,追求較高層次的職業本也無可厚非,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的態度既不利於國家的發展,也不利於個人成長。因此在中國小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對生產勞動的深厚感情是一項亟待加強的重要工作。

3、長大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仍是孩子們的首選。

69%的學生希望自己長大後能成為一名共產黨員,22.7%的學生不想參加任何政治組織,希望自己成為**黨派成員的學生佔8.7%。希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對黨的知識瞭解很少,但長期的教育使他們對黨有一種樸素的感情,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動機的參與,但至少説明對黨的支持與信任是當代學生思想的主流。這為進一步加強中國小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二)基礎文明

1、基礎文明水平顯著提高。

調查顯示,43.1%的學生認為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40%以上的學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隨地吐痰。兩項合計人數超過80%,這個比例應該遠遠好過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在風景區會將吃剩的果核放在包裏,遇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進敞開的別人的房間時會先敲門,這無疑是十分有禮貌的行為。有不少同學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中處處展現着自己的道德素質,把口香糖吐在紙中扔進垃圾箱,公共場所低聲説話,男孩子知道謙讓和照顧女生等等。同學們都喜歡與有愛心,彬彬有禮,文明守紀的人交往,很少有人會喜歡一個總是不顧忌別人感受,行為粗魯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可見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識已漸入人心。另外,進入21世紀以來,學校德育的方向從高高在上的政治説教轉向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多年紮紮實實的工作,目前已初見成效。 實習報告網

但也要看到,學生在問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與人們的感覺有很大出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覺亂扔雜物、隨地吐痰在中國小生中十分普遍,這説明問卷調查的結果並不完全反映了真實的情況,很多同學只是紙上談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應該怎樣做,但落實到行動上就不是這樣了。因此加強學生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仍然任重道遠。

2、城市學生優於農村。

城市學生選擇“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的比例遠高於農村學生。其中城市國中此選項比例為49.4%,農村為20.4%,相差29個百分點;城市高中為48.2%,農村為38.5%,相差近10個百分點。這一方面説明基礎文明水平與物質環境密切相關,城市孩子的居住環境、公共活動場所、學校環境都大大優於農村。另一方面也説明農村學校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還需進一步加強。可喜的是農村國小生不隨地吐痰的比例已與城市學生不相上下。文明的習慣需要長期的積澱,相信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學生的基礎文明水平還會不斷提高。

3、國中生行為習慣最差。

“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的學生國小有45.6%,高中有43.4%,國中只有38.5%。而國中學生選擇“能意識到,但做不到”或“認為做到做不到無所謂”的比例卻遠高於國小和高中。最通俗的解釋是:國小生聽話,高中生已經懂事,國中學生最難管。誠然,國中正處於反叛與激變的關鍵年齡,他們不再像國小生那樣對師長的指令言聽計從,而且還沒有像高中生那樣的自我修養意識,許多人對個性的理解極不成熟,在訪談中發現,很多國中學生把奇裝異服當作“美”,把污言穢語,不拘小節當作“酷”,國中生的違紀率,和違法犯罪事件的發生率都要高於國小和高中。

從另一個角度看,隨着小升中考試的廢止,國小素質教育漸入正軌,國小生的基礎文明習慣大大改善。高中生本就是優秀國中畢業生的集合(本次調查職高比例較小),諸多習慣差、學習也差的學生沒有機會進入高中校門。因此,高中學生整體素質較高這是不爭的事實。隨着國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各校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壓力,對升學率片面追求,使國中德育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因而實效性也大不如國小和高中。

國中是人生的關鍵年齡,此時的學生逐漸開始形成關於人生的最初的觀念,行為習慣也漸漸定型,此時的教育往往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抓好國中德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幾點建議

1、協調學校、社會、家庭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全社會都關心教育的氛圍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合力。

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政府要對影響學生成長的不利得因素加以監管,要在社區中加大有利於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活動場所建設,要鼓勵興辦民間的旨在培養青少年多方面能力和對各種問題學生進行幫助的志願者服務組織和進行各種教育諮詢服務的中介機構。教育部門要積極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在做好學生教育工作的同時要做好家長的引導和教育工作。

2、力戒教育的功利傾向,讓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陰雲,在愉悦寬鬆的環境中自然的成長。

近年來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無一不在表明黨和國家的一種決心--教育要轉軌,必需從應試教育的死衚衕中走出來,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健康的發展。可實際情況是,智育一家獨大,學業負擔並未減輕,加班加點屢禁不止,德育只能在夾縫中堅難的生存。今天的學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辛苦。所有的新觀念、新思想對他們來講不過是一場遊戲一場夢。身在其中的校長和老師們總是在感慨,人在江湖,身不由自己啊!其實身不由已的背後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今天的教育太功利了!學校當以育人為本,育人當以立德為先,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提高青少年一代的道德素質,是教育最要根本、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任務。

3、德育工作要與時俱進,努力提高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

德育應該隨着整個教育改革的進程而不斷髮展,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有研究意識、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德育目標是課程目標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德育就要認真思考如何能夠更好地實現德育與智育的有機滲透,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的作用。德育也要對自己的理念、內容、方式、手段進行反思,從時代特徵出發,努力弘揚主旋律,從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發展需求出發,努力實現德育的生活化、心理學化。教育者更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素養,高度重視教師對學生影響力正在降低的問題,要更新教育觀念,改善師德狀況,提高業務水平,改善教育行為,用豐富、美好、高尚的優秀文化去構築學生的精神世界。

4、現階段的德育工作要努力抓好幾個具體工作。

要堅定不移地抓好對學生的理想與信念的教育。教育不能世俗化,不能只講小道理,要理直氣壯地宣傳共產主主義的理想與道德,信仰是精神之根,沒有科學的信仰就會失去精神的家園。

要持之以恆地抓好學生的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使道德、文明真正形成為學生的日常習慣,內化為穩定的信念並在時時處處體現出一個現代文明人的精神與氣質。

要特別關注問題學生羣體的教育。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就象是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岔道,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他的生命旅途很可能就會從此呈現另外的景觀。同時,問題學生又象是生了病的孩子,他們自己最痛苦,最需要關懷與幫助。問題學生雖然所佔比例不大,但他們也是社會的一分子,他們的表現對校園的秩序,社會的穩定有很大的影響。

要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以及性道德的教育。調查顯示,好逸惡勞,缺乏責任感、敏感脆弱是當今學生的三大弱點。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感情,形成正確而又現實的勞動觀念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的基本要求。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導、諮詢工作,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心理。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網絡道德、性道德的教育雖然剛剛為人們所重視,但可以預見,如果不以負責的態度去落實這些工作,很可能就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掉入成長的陷阱。

5、教育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小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與研究,以坦誠、務實、負責的態度去研究新時期中國小生面臨的新問題。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社會的每一點變化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對學生狀況的調查應當經常化,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這樣教育才會有針對性。面對不斷湧現的新生事物,教育者應當更加虛心,對學生思想中的新動態,要報有寬容的態度。在新的教育氛圍裏,教育工作者不在再是道德的評判者,而是新舊道德對話中的一方,而勝利永遠屬於學生,因為他們才是新道德的締造者。教育要求和學生需求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而這並不意味這悲哀,在師生雙方的矛盾鬥爭中,學生成長了,教師成長了,教育也就發展了。

【第8篇】關於大學生網絡道德調查報告

隨着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作為傳播的新媒體,已成為大學生獲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網絡信息資源的豐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學們的關注和喜愛。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網絡也成為一些不法分子散佈謠言、歪理邪説、乃至傳播色情信息的工具。為了更好的調查大學生網絡道德情況,本人暑期在校期間製作併發放了《大學生網絡道德問卷調查》200份。共15道題,涉及到了網絡的信息,管理和利用等諸多方面。

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大一學生佔22.3%,大二佔30.2%,大三佔47.5%(大四學生已離校)。從調查情況看,網絡已走入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包括學習知識、查看新聞、查找資料、聊天、交友、滿足個人愛好以及瞭解國內外的各種形式。同時,也有的學生在互聯網這個並不是很純潔、健康的虛擬天地裏墮落了。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實行網絡道德教育勢在必行,認為大學生應該具備“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要把這種道德風尚反映到網絡當中,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在本次調查中,大學生的網絡現狀具體表現在以下六點:

1、電腦、網絡普及程度非常高

有39.7%的同學配有電腦,35.7%的同學每天一般花1—2小時在電腦上,有42.6%的同學為3—4小時。從上網同學的比率可以看出,網絡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日常工具之一。基本上所有的同學都感受到網絡的存在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影響以及在日常和工作上的重要性。從各年級的分佈來看,並不象一般認為的:大一同學因為對計算機本身的瞭解中國範例及使用比較陌生,因此決定了對網絡的應用率也比較低。事實上,計算機的使用已經低齡化,很多同學在高中已經接觸到了計算機,雖然對軟件、語言等並沒有熟悉的應用,但一提到上網,大多數同學還是非常熟悉的。大二、大三經常接觸網絡的同學比較固定。也就是説,不常上網的有一部分,經常上網的也總是保持着一定的數量。分析原因在於有些同學由於自己沒有電腦,或是專注於學習,有其它事情纏身如打工、談戀愛等,所以沒有時間涉足於網絡;而有些同學則因為擁有個人電腦,用起來特別方便,或是時間較為寬鬆,所以有較多時間留駐於網絡。總體而言,經常上網的學生是比較固定的,佔全體同學的40%左右,同學總是與網絡保持着比較密切的關係,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已經迷上了網絡。

2、大學生中對網絡的價值利用率不高

網絡的應用對於學生而言,主要應放在查找資料、開闊視野等層面上,一些大一的學生也承認,在沒有接觸到網絡之前,在他們的意識中,網絡應該是學習的輔助。但是事實上,真正使用網絡來查找資料幫助專業學習的同學非常少,即使有也是偶爾寫論文,甚至是直到交作業時,才到網上找找。調查表明,上網聊天的佔34%,上網玩遊戲的佔28%,上網查資料的佔38%。也就是説,有62%的學生在網絡裏從事與學習工作無關的活動。提及聊天,必然要提qq,在調查的200個學生當中,全部都至少有一個qq號。

三、“信息污染”嚴重

網絡上獲取知識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點,給大學生求知帶來極大的方便。從某種程度上來説,網絡不只是為大學生打開了知識世界的一扇窗,而且也為他們創造了另一個求知的廣闊空間。但是一些不健康的網站總是屢禁不止,並且成人網站呈現出增多的趨勢,一些黃色甚至反動的網站也接近着學生。在本次調查中,有46%的學生承認接觸過不文明網站,這説明“信息污染”現象還是十分嚴重的。

四、網絡文明不理想

在本次調查中,上網時受到過別人惡意攻擊的佔44%,由此可見,網絡文明建設形勢比較嚴峻。有86%的學生認為提倡網絡道德文明教育是勢在必行的或是有必要的。幾乎所有的學生認為在網絡裏要用文明語言是大學生必備的網絡道德,由此可見大學生仍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

五、網絡管理不力

互聯網的全球特徵,使各類信息充斥網絡空間,包括淫穢、色情、暴力、各種人造謠言都在網上廣為傳播。而目前我國互聯網上信息管理力度還很薄弱,可見加強網絡建設、網絡管理的任務還是十分緊迫的。1996年2月國務院頒佈的《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管理暫行規定》是目前為止有關計算機網絡管理方面效力最高的法規,其它的主要法規有《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國際聯網管理辦法》、《中國公眾多媒體通信管理辦法》、《中國互聯網域名註冊暫行管理辦法》、《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等。但是,網絡立法工作相對於日益嚴重的網絡犯罪顯得較為滯後,不能有效及時地阻止網絡犯罪的發生。幾乎所有的同學對公安機關打擊網絡犯罪活動的力度都不滿意。

此次調查表明,在普及網絡知識的同時,網絡道德的教育勢在必行。為了引導大學生真正科學合理的利用網絡,更好地發揮互聯網對大學生的積極作用,遏制互聯網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強網德教育

開展一些網絡化的主題教育,在高校中組織網絡道德的宣傳活動,如辯論賽、演講賽、輔導報告、座談會及與之相關的文娛活動。加大宣傳力度,使學生認識到互聯網的負面影響,從而有效地減少和避免互聯網對學生的傷害,使其最大程度地發揮積極作用。通過開展針對性的主題“網風”與“網德”教育,網絡法紀教育和網絡愛國主義教育,最終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

2,佔領網絡陣地

建立一批高質量、高層次、有特色、能夠吸引大學生的網站和網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創建更多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受大學生歡迎的“紅色網站”,達到潛移默化的引導教育作用。要切實把校園內的網站作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途徑和最佳載體,要讓黨旗在網上高高飄揚,讓同學們在校園網上汲取更多的營養,要讓校園網成為“xxxx”的重要思想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傳播陣地。

三、加大網絡監控管理力度

對黃色及其它有害網站加以控制,防止各種垃圾,信息污染腐蝕學生的心靈。全社會都行動起來,加速網絡德育工作研究,淨化網絡環境,在網絡上築起一道網絡德育長城,建立一道百毒不侵的防火牆,讓我們的大學生有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

四,學生本人要提高自身素質

大學生本身作為祖國未來建設的接班人,要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網絡的兩面性。在利用網絡汲取知識的同時,自覺地杜絕不良信息的侵蝕,這樣才可以使自己健康全面地發展。在調查過程中,覺大部分的大學生對網絡的不良現象還是深惡痛絕的,這也説明了當代大學生的整體素質還是很高的。

總結

此次調查表明,網絡道德的提出已勢在必行。新事物的產生總是伴隨着人們所預料不到又不願看到的一面,尤其在新的事物還沒有成熟時。網絡就是這樣!但是,不能怕狼而不養羊。不能因為網絡存在着不利因素就否定網絡本身。這是歷史的發展所不能容忍的,是違反現代化前進規律的,更是走在歷史前面的學生所不應當做的。這次調查很明顯的表現出學生對網絡的歡迎和重視,即使網絡的應用現狀不容樂觀甚至是令人擔憂,但網絡的普及仍然是不可阻擋,重要的是如何引導人們包括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真正學會駕御網絡,從網絡中汲取營養。

【第9篇】大學生思想報告3月:提高思想道德修養

尊敬的黨組織:

大學伊始,我有幸參加了機電學院第十六期積極分子培訓班,聽了董嵩斌老師激情洋溢的有關於提高思想道德修養的演講後,受益非淺。對於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養,我想來説點自己的體會。

我個人認為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就是要多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多向前輩們看齊!但這個不是誰能幫誰提高的,關鍵是看自身的悟性!俗話説師傅引進門,修行靠個人!你對那地痞流氓説破天,他也不見得能聽進去一個字的!

作為禮儀之邦,炎黃子孫,我們都有着講求文明禮貌和崇尚社會良好風尚的優良傳統。每一個人都應當有點謙讓精神和豁達氣度,多些社會公德意識。人際交往中坦誠相待,將心比心,不虛不假,言行一至,表裏如一,更要充滿愛心和奉獻精神,心目中有他人,善於考慮他人的需要,善於替別人排憂解難,以助人為樂,當別人遭遇不幸時,及時給予同情和安慰;當別人需要時,及時伸出援助之手,也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幫助,才能建立起一種充滿關懷、信任、温暖之情的美好關係。

其實,“心中憤怒不如休,何需經縣又動州,縱然費得千般計,贏得貓來輸掉牛”(范仲淹語)。在大力提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今天,只要人人都多一份寬容,多一些忍讓,獻一點愛心,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就會變得處處美好,處處和諧,我們公民道德修養就會大大提高。

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還得做到“日三省吾身”。首先,應當分得清先與後,該先的一馬當先,該後的甘居最後。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後'的優良品質,艱鉅任務搶在先,危難之際衝在先。生活享受往後靠,物質待遇不與人攀比,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人、帶動人。第三,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識,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

提高道德修養還要培養堅強的意志。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困難和煩惱是生來具有的。碰到困難要發揚百折不屈的精神,千方百計地解決困難。要忍得住,挺過去。否則,將前功盡棄,一事無成。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

提高道德修養還要做到誠信待人。誠實的人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不説假話。承認錯誤是認識錯誤的過程,是改正錯誤的機會。正直誠實的人知道羞恥,能夠把握自己。誠者有信,有信用就能得到幫助。否則,假話連篇,不能改過遷善。自欺欺人,不知羞恥。失去信用,得不到幫助。

提高道德修養還是做到寬容待人,與人為善。凡事要大公無私,不要貪圖功名。當社會或他人需要幫助時,要義無反顧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學會尊敬他人,敬則能使人保持醒覺狀態。這種醒覺的狀態使人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使人不恥下問,精益求精。豐富人的知識,能應付各種事物。否則,不能保持醒覺,自高自大,學識淺薄,就不能應付任何事物。

在今後學習生活中,我會嚴格要求自己,儘量向偉大的黨組織靠攏,努力向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進發!我會自覺做到“學不可已、志不可滿、驕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始終以先進黨員的要求來嚴格地要求自己,爭取能早日通過自己的行動來向黨組織作出彙報,能讓黨組織放心的接受我的請求,早日成為一名共產黨員。提高道德修養,讓我們都成為有知識,有文化,有修養,有作為的新一代年輕人吧!讓我們攜手共創和諧社會,美好家園吧!

以上是我這段時間思想上的彙報,懇請黨組織批評改正,在今後的工作中繼續幫助我,考驗我!

【第10篇】大學生思想道德調研報告

體情況 :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武東生説:“今天的大學生是值得肯定的,與八九十年代相比,社會的進步在大學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xx%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xx%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報告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助人為樂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xx%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xx%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x%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保存着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們的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接受採訪者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問到:“有人説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何況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邊緣,正等着我們獻血來搶救呢!”從我們的調查數據中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xx%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xx%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xx%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xx%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xx%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xx%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二者之和佔了xx%,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xx%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x%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x%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x%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xx%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xx%的人乾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儘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淨。另外,對於校園盛行的“課桌文化”,我們應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我們做任何事情前應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後果與影響,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遵紀守法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xx%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在xxxx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調查中,居然有xx%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的存在!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第11篇】某區中國小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報告

為進一步瞭解我區中國小生的思想狀況,把握新時期學生的新特點,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主動性,近期,區教委基教科對各直管學校、鄉鎮各校開展了大規模的德育調查活動。調查在我區城鄉12所國小,18所國中、5所高中中進行,共收到有效答卷4383份。內容涉及學生的理想與追求、自我認識、基礎文明、親子關係、興趣愛好、兩性交往、法制意識、心理狀態等8個方面。調查兼顧了城市、農村的各級各類學校,基本能反映我區中國小生的真實現狀。在此基礎上,區教委組織各校德育骨幹進行數據統計、歸因分析和對策研究,形成報告材料,以期為今後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教育提供一些較為客觀的依據。

一、學生思想道德的基本狀況

(一)理想與追求

調查顯示,當今的中國小生有較強的自我意識,他們更務實、更現代、更人性,也更重視個人的發展,這是社會的人本化和價值觀的多元化的具體體現。無庸質疑,這一代的中國小生是歷史上最優秀的一代,他們的獨立性很強,不來虛的,失去了崇高的理想,但卻有紮實的追求,雖然在太強調自我的時候可能忽略了對別人的關照;他們在追求物質利益的時候,可能對社會的責任想的不多,但這些都不能否認這一代人本質的優點。

1、功利的學習目的,務實的人生態度。

“人生的意義何在?”這是一個體現人生價值取向的鄭重的問題。調查顯示,接近半數的學生把金錢、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在被問及“你認為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時,多數學生選擇了“為自己以後能找個好工作”,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選擇了“報效祖國,服務大眾”。可見,昔日學子“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在今天學生身上以漸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功利的人生態度。

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讓孩子們早早地感受到了生存的壓力。他們目睹了下崗的危機,暴富的神奇,逐漸拉開的貧富差距使他們十分現實地考慮自己的將來。這種表現在城市學生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城市國小、國中、高中學生選擇為自己而學習的比例均大大超過農村學生)。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這種傾向作為個人主義來批判,而是應該幫助學生很好地處理個人與他人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充分肯定他們重視個人、重視個**利以及自我價值的傾向。但從另一方面來説,過分地關注自我,也會產生社會化方面的不良傾向,會產生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的問題,這也是當前教育中應該重視的問題。

但是近年來,老師們似乎也不再喜歡用高尚的道理來教育學生,他們已經習慣於用“不好好學習就找不到工作”等通俗的小道理來激勵學生,他們認為為國為民的大道理太過空泛,遠不如小道理來得實在,但這些看似實在的小道理永遠無法搭建起青年一帶神聖的精神的殿堂。

從國小到中學,學生的價值觀呈現明顯的滑坡。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傳進來的種種基於個人本位的思想觀念,既強化了中學生自我奮鬥、自我拼搏的意識,又強化了中學生注重個人利益、滿足個人慾望的思想,以及追求名利的人生觀念。這在客觀上促使中學生的價值觀念從社會本位向個體本位轉移,進而表現出較強的個性和自主性。近年來,各中學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分數漸漸成為老師們最重要的追求。大家都忙於“授業”,卻漸漸忘卻了“傳道”的責任。長期流水線式的工作方式讓中學老師們對教育的神聖內涵日漸麻木。這一點在“非典”肆虐之時表現的尤其明顯,危難當頭,大戰在即,中學老師們的熱情與責任心遠不如國小的同行。在這種功利的社會背景和教育氛圍之下,相當比例的學生對學習的目的表現出迷茫與困惑,這種困惑在國中生身上最突出,調查顯示:國中生選擇“説不清楚為什麼學習”的比例遠遠高於國小生和高中生。

2、尊重知識卻鄙視勞動。

在被問及自己理想的職業時,學生的選擇呈現多元化的傾向,再也沒有過去“我長大了要當一名科學家”那種異口同聲,可見當代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遠勝與前人。希望成為高級知識分子或科技工作者的人數最多,排在第三位的是選擇做一個機關工作人員,這三項合計人數接近80%,想當老闆的人並不算多,僅佔16.7%,只有願做知識分子的人數的一半。可見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的作用普遍認同,而且學生對金錢的態度比一般想象的要冷淡的多,在他們心中知識更重於金錢。但93.2%的學生還是趨向於收入穩定而豐厚的職業。

調查顯示,選擇做技術工人或農民的人數合計不到8%,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當前工人和農民的境遇和社會地位的確無法與其他幾種職業相比。而且這一代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即使農村學生,參加生產勞動的時間也遠不如以前的孩子,城市的學生勞動的機會更少。家長、老師僅對學生的成績提出要求,甚至還向學生灌輸“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落後思想,這些都增加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事實上國家的發展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勞動者,而且學生中的大多數也將進入普通勞動者的大軍,追求較高層次的職業本也無可厚非,但學生對勞動的鄙夷的態度既不利於國家的發展,也不利於個人成長。因此在中國小加強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對生產勞動的深厚感情是一項亟待加強的重要工作。

3、長大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仍是孩子們的首選。

69%的學生希望自己長大後能成為一名共產黨員,22.7%的學生不想參加任何政治組織,希望自己成為**黨派成員的學生佔8.7%。希望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對黨的知識瞭解很少,但長期的教育使他們對黨有一種樸素的感情,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他動機的參與,但至少説明對黨的支持與信任是當代學生思想的主流。這為進一步加強中國小生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二)基礎文明

1、基礎文明水平顯著提高。

調查顯示,43.1%的學生認為自己“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40%以上的學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基本能做到不隨地吐痰。兩項合計人數超過80%,這個比例應該遠遠好過成人。72%的女生和61.54%的男生在風景區會將吃剩的果核放在包裏,遇到垃圾箱再扔;68%的女生、61%的男生在進敞開的別人的房間時會先敲門,這無疑是十分有禮貌的行為。有不少同學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中處處展現着自己的道德素質,把口香糖吐在紙中扔進垃圾箱,公共場所低聲説話,男孩子知道謙讓和照顧女生等等。同學們都喜歡與有愛心,彬彬有禮,文明守紀的人交往,很少有人會喜歡一個總是不顧忌別人感受,行為粗魯的人做自己的朋友。

可見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德意識已漸入人心。另外,進入21世紀以來,學校德育的方向從高高在上的政治説教轉向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多年紮紮實實的工作,目前已初見成效。

但也要看到,學生在問卷中所反映出的道德水平與人們的感覺有很大出入,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感覺亂扔雜物、隨地吐痰在中國小生中十分普遍,這説明問卷調查的結果並不完全反映了真實的情況,很多同學只是紙上談兵,答案只是答案,大家都知道應該怎樣做,但落實到行動上就不是這樣了。因此加強學生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仍然任重道遠。

2、城市學生優於農村。

城市學生選擇“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的比例遠高於農村學生。其中城市國中此選項比例為49.4%,農村為20.4%,相差29個百分點;城市高中為48.2%,農村為38.5%,相差近10個百分點。這一方面説明基礎文明水平與物質環境密切相關,城市孩子的居住環境、公共活動場所、學校環境都大大優於農村。另一方面也説明農村學校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還需進一步加強。可喜的是農村國小生不隨地吐痰的比例已與城市學生不相上下。文明的習慣需要長期的積澱,相信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學生的基礎文明水平還會不斷提高。

3、國中生行為習慣最差。

“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不隨地吐痰”的學生國小有45.6%,高中有43.4%,國中只有38.5%。而國中學生選擇“能意識到,但做不到”或“認為做到做不到無所謂”的比例卻遠高於國小和高中。最通俗的解釋是:國小生聽話,高中生已經懂事,國中學生最難管。誠然,國中正處於反叛與激變的關鍵年齡,他們不再像國小生那樣對師長的指令言聽計從,而且還沒有像高中生那樣的自我修養意識,許多人對個性的理解極不成熟,在訪談中發現,很多國中學生把奇裝異服當作“美”,把污言穢語,不拘小節當作“酷”,國中生的違紀率,和違法犯罪事件的發生率都要高於國小和高中。

從另一個角度看,隨着小升中考試的廢止,國小素質教育漸入正軌,國小生的基礎文明習慣大大改善。高中生本就是優秀國中畢業生的集合(本次調查職高比例較小),諸多習慣差、學習也差的學生沒有機會進入高中校門。因此,高中學生整體素質較高這是不爭的事實。隨着國中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各校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壓力,對升學率片面追求,使國中德育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因而實效性也大不如國小和高中。

國中是人生的關鍵年齡,此時的學生逐漸開始形成關於人生的最初的觀念,行為習慣也漸漸定型,此時的教育往往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抓好國中德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水平顯著提高。

調查顯示:“只知給吃穿,別的都不問”的家長僅佔2.7%,可見絕大多數家長都開始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採取放任態度的家長人數極少。對孩子“百依百順”的家長佔9.3%,這和大家的感覺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此次調查的對象是學生,即便家長對他們百依百順,許多學生還會感覺不滿足,因此他們不會選擇此選項;另一方面,説明溺愛型的家庭的確在逐漸減少。在大家的觀念中,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溺愛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大家把獨生子女們戲稱為“小皇帝”、“小太陽”,以為他們是被慣壞的一代,事實上家長們只是在家務勞動方面有嬌慣孩子的傾向,但在學習方面卻從不馬虎,要求之嚴,標準之高,都是以前的家長無法比擬的。“對孩子什麼都管,讓孩子受不了”的家長佔12.6%,嚴苛型和溺愛型的家庭大致都保持在10%的比例,而且嚴苛的家庭還要稍高一些,重視家庭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隨着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往的許多老百姓忙於生計,顧不上子女教育),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還將不斷提高。74.3%的孩子認為家長“能支持、理解自己,而且不溺愛孩子”,此選項比例最大。而且在被問及“遇到心理困惑習慣於求助於誰”時?6.8%的孩子會求助家長,高於求助老師的比例;在被問及“在你成長過程中受誰影響最大”時,58.5%的孩子認為家長的影響最大。當前中國小生的家長多出生於六七十年代,多數接受過系統的初等教育,其文化水平較以前有很大進步。加上媒體、書刊和各類家長學校對家教知識的普及,家長的教育觀念及行為也有很大改善。

2、家長對國中生管得最嚴。

如果隊把“對孩子百依百順”的家長作一個縱向比較,會發現國小與高中的比例明顯高於國中。國小生年齡小,高中生已不太需要家長操心,而國中的孩子界於懂事與不懂事之間,代際衝突比較突出。

3、對子女不管不問的家長仍佔一定比例。

調查顯示,1.3%的孩子反映得不到家長的疼愛,如果把部分孩子“家醜不外揚”的心理考慮進去,這個比例還會升高,估計要達到3%左右。這一部分孩子多出自離異家庭,父母雙方都不願意盡監護責任,有的跟着爺爺奶奶過,有些乾脆脱離家長的監護。由於長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們對人對事十分冷漠,而且有很強的反社會心理。有些孩子在學校成績和表現極差,而且對老師的批評教育十分敏感。許多人整晚混跡於網吧、遊戲機廳之中,與社會青年相交結,拉幫結派,滋擾校園。很多孩子早早的輟學,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我們國家的《民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雖明確規定了家長對孩子監護責任,但缺乏得力監督保證機制。社區、公安、民政等部門在法律上雖然對該部分孩子也有教育和管理的職責,但落實的情況很不好。通過司法程序雖然在理論上可以解決孩子的監護問題,但只有形成訴訟,法院才可能介入,孩子年齡尚小,有幾個能想到訴諸法律呢?即便告了家長,法院執行起來也十分困難,即使得到了執行僅僅可以解決經濟上的問題,也無法解決情感和教育上的問題。這一部分孩子所佔比例雖小,如果把這個比例乘以長壽學生總數,那將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社會越發展,就越應關心弱勢羣體的生存狀態,這些孩子就是學生中的弱勢羣體,被社會忽略的一羣。他們從小得不到社會的關懷,長大就有可能報復社會,這是一個潛在的不安定因素,所以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四)自我感覺

1、只有六成學生感覺幸福。

調查顯示,只有62.5%的學生認為自己是幸福的,32%的學生選擇“一般”,還有4.5%的學生認為自己是不幸福的。

生活在新世紀這一代青年人所擁有的物質財富是前所未有的豐富,對未來的選擇也是前所未有的廣闊和自由。在上一代人的眼裏,他們是最沒有理由抱怨或侈談“不夠幸福”的一代人。然而現實生活中,在社會各行各業的改革都步履艱難的背景下,受應試教育的驅使,中學生被迫投入競爭;隨着父母的離異、破損家庭的增多以及社會環境的某些消極影響,造成了中學生的種種心理問題。由於缺乏對正確幸福觀的宣傳教育,使得人們對幸福的理解與追求存在着種種誤區。受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幸福觀影響,相當一部分中國小生判斷自己的幸福或不幸福的依據是,家庭條件是否優越,父母有沒有本事掙錢,能否滿足自己在物質方面的需要等等。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家裏每天省吃儉用的生活使他的生存沒有意義。

由於年齡和地域的差別,青少年對於生活幸福的理解也不同。調查數據表明,城市青少年的幸福感略高於農村青少年的,農村國中生認為自己不幸福的比率最高,這可能和農村中學生所面臨的學習和生活上的壓力較大有關,農村國小生中有4.5%的人願意長大後當一名農民,農村國中學生中有93.8%的希望成為老闆、機關工作者或者是高級知識分子,只有0.3%的人願意繼續務農,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農村國中生在學習上所承受的壓力最大,遇到的困擾也最多。

在當前中國小生的心目中,幸福還表現為一種自由。説白了,就是獲得説想説的話,做想做的事的權利。他們在家庭和學校裏受到紀律的約束,無法最大程度地實現自己的願望,使他們產生不幸福感。對於高中學生,則更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支持,尤其是來自父母方面的。

2、國小生最幸福,國中生最不幸福。

國小生認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學生佔69.4%,其中尤以農村國小生選擇“幸福”的選項比例最高,佔70%以上。可見,生活在清新自然的鄉野中的小孩子最幸福,他們不必去趕場似的上各種特長班,去學鋼琴、攻外語,課餘時間可以自由嬉戲,盡情的享受童年。國中生認為自己目前的生活幸福的學生佔56.2%,在三個年齡段中比例最低。國中是人生的多事之秋,有所謂的成長的煩惱,幸福感較低一方面和他們的年齡特點有關;另一方面,近年來,高校的擴招使會考迅速增温,會考之熱尤甚於大學聯考,這使學生們小小年紀就感受到競爭的殘酷,讓這本就多事的年華又彌滿了應試教育的陰雲,很多孩子感到壓抑,被學習逼得喘不過氣。其實教育者的責任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應該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和青少年時光,從小讓他們感知人生的美好,這種情感的培養對學生一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學業壓力仍是孩子們最大的負擔。

在對學生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在青少年成長中造成困惑的較大問題依次為學習方面(36%)、人際交往方面(21.6%)、父母方面(8.4%)等。其中學業壓力是孩子們最大的負擔。主要表現在:①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慾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②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③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甚至出現焦慮泛化現象。某中學有一學生在寫過一篇名為《童年無趣》的習作,馬上引發了全班同學的共鳴,“每天奔波於學校和家庭兩點一線之間,休息日還不得不穿梭於各種補習班。我實在沒有感受到人們常説的那種童年的快樂”。有學生在接受訪談時這樣説:“國小三年級時我數學考了100分,爸爸很高興,那天晚上他鄭重的對我説:‘孩子,好好努力!我們全家的希望都寄託在你的身上了’。這句話像一塊大石頭一樣在我心中壓了五年。”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太切,希望自己年輕時沒實現的夢想能在下一代身上實現,還有很多家長自己孩子的成績作為相互攀比的內容,這都使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承受了太多的負擔。有一首校園民謠的歌詞是這樣説的:“起的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最累的是我是我還是我。”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今學生的心態。

另外,人際關係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其中包括與教師的關係問題、同學間的關係問題、與父母的關係問題等。另外還有一些青春期心理問題,如:青春期閉鎖心理、早戀等。

(五)心理調節

1、更加孤獨的一代。

學生遇到心理困惑時,選擇“把它悶在心理,進行自我調節,不對外人説”的學生最多,佔42.7%。人們時常把現在的孩子看成為“陽光少年”,以為他們活潑、開朗、外向、大方,其實他們的內心很孤獨。這是一代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電視佔據了他們童年的大部分時間,從小缺少玩伴,失去了很多與人交流的機會。獨生子女的孤獨在此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孤獨的心靈彷彿潮濕的天氣,是滋生心理疾病和不良情緒的重要土壤。學生們早早的把心靈封閉起來,也給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是孩子們獨立與個性的一種體現,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不借助於外力。因此教育者一方面要給孩子們多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另一方面還要教給他們自我調節的技能,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

有37.2%的學生願意將心中困惑與夥伴交流,尤其是關於娛樂問題以及與異性關係問題;有16.8%的同學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只有4.4%的學生願意同老師交流他的心事。這是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有人説兩年就是一個代溝,孩子與成人的思想差別很大,這是妨礙代際間交流的重要因素。有個學生説:“老師對我要求嚴,説了怕惹他們生氣,説得不對怕受批評,説了沒用不如不説;父母工作忙沒時間和他們説;學校抓學習,沒人聽我説。”學生是否向教師和家長敞開心扉,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學生不講心裏話,教育工作無法開展,心理問題就不能解決。而學生能否説心裏話,關鍵取決於教師、父母的態度和教育方式。

另外我們也欣喜的看到,2%的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時會求助心理諮詢熱線,如果用2%乘以學生的總人數,那將是個很大的數字。這説明心理熱線開通的確可以解決不少學生的問題,而且漸漸深入人心,成為學生傾訴心聲的新途徑。

2、城市國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閉。

調查顯示,城市國中孩子的心理最封閉,65.5%的人不願向外人吐露心聲;城市高中佔45.1%,居第二位;農村高中第三,佔44.1%,再其次是農村國小生、城市國小生,分別佔37%和34.2%;而農村國中生選這一項的比例卻最少,僅佔30.1%。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國中生正處於青春期,心理波動大,較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城市的孩子居住在單元樓中,鄰里之間很少溝通,節假日還要參加各種補習班。城市環境雖好,文化娛樂場所雖多於農村,但可供中學生活動的場所卻很少。據統計,多數國中生的閒暇時間用看電視來打發,隨着網絡技術的發展,許多孩子用打遊戲、上網來打發時間,他們更喜歡在虛擬的世界裏和人交流,而不願意面對面地與人交流。這種自我封閉顯然不利於學生的成長,因此,關注城市實踐學生的心理健康,應該引起各方面的重視。

相反在農村,孩子上了中學,就被認為是大孩子了。他們開始擔負一些家庭的責任,家長也會給他們更大的自主權。鄉村的居住環境更有利與小夥伴們的交往,他們的孤獨感比城市的孩子要少得多。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父母的學生,農村多於城市;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朋友的學生,城市多於農村。調查顯示: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朋友的學生比例,城市各年齡段均高於農村;助於父母的學生比例,農村學生偏高。這説明農村學生的家庭觀念稍強,城市學生的獨立意識更突出。

3、年齡越大,朋友越重要。

如果把三個年齡段的學生作縱向的比較,會發現遇到心理困惑求助於老師的比例基本相當,求助於父母的比例逐漸降低,求助於朋友的比例似乎與年齡成正比,年齡越大,朋友越重要。調查中可以看出老師、家長、和朋友在各年齡段孩子心中的地位。大人們經常慨歎自己的十句話,不如小夥伴的一句話。光慨歎沒有用,教育者一方面要重視對孩子交往的指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許多孩子正是因為交上了壞朋友才逐漸走上了歪路的。另一方面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放下師長的架子,走進孩子們的生活,作為教師和家長,為什麼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呢?

4、教師在孩子們心中地位的降低是最令人痛心的現實。

在被問及:“遇到困惑,你求助於何人時”,只有不到5%的學生選擇老師,遠低於求助朋友和父母的比例,連國小生也是如此,這説明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正在逐漸降低。在被問及“對你的成長影響最大的人是誰”時,選擇老師的人數也在家長和朋友之後,教師的社會形象以及對學生影響力的不斷降低很值得大家認真反思。

從客觀上講,隨着文化事業的發展,學校教育已不再是學生獲得知識和信息的唯一渠道,書刊、電視、網絡不斷的給學生提供更符合時代潮流的觀念。教育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走下聖壇,漸漸被人們理解為一種等同於醫療、保險等行業的社會服務。近幾年媒體又不斷在教育收費、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等方面揭教育的短,甚至用個別老師的惡劣行為影射整個教育。這都降低了教師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主觀的原因更值得深思。第一,長期的自我封閉很容易讓老師患上社會適應不良症,變得迂腐、守舊、遲鈍。從大學校門中剛剛畢業,緊接着又走進了中國小的校門,幾乎很少有機會和社會接觸。而且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和孩子們打交道,傳道、授業、解惑,高高在上地接受學生們的請教。這樣的工作氛圍很容易讓人自我滿足,把自己封閉在象牙塔中,當了先生就不再想當學生了。然而世界每一天都在飛速變化,不經意間,自我感覺良好的老師就被拋到了時代的後面。南方某城曾進行過一次測試,測試的內容是社會上近年來出現的新科技--克隆技術、納米科學、基因等等新名詞,以及時事政治--國際、國內最新的熱點問題。被測者是一所中學八年級年級的學生和正在教他們的老師。結果令人大吃一驚。老師的成績竟然遠低於他們的學生。學高為師,老師對社會現象的認識不能令學生信服,是導致其影響力下降的重要原因。第二,受長期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在老師中存在着嚴重的只教書,不育人的傾向。即便是傳授知識,許多人也忽略了知識背後的人文意義,把它們肢解為知識點、練習題。陶行知曾説:“先生的任務是教人做人。”由是觀之,“師道之不復,久矣”!第三,少數老師的確存在師德問題,以教謀私,開學店,體罰學生等現象並未得到根治。教育的**與法制進程是大勢所趨,規範教育行為的法規不斷出台,尊重學生的呼聲越來越高,家長和學生的維權意識也不斷增強。近幾年來,教師因為師德問題而被處理的事件屢見報端。身正為範,老師的道德狀況是決定他在學生心中影響力的關鍵因素。

(六)興趣愛好

1、閲讀興趣日趨多元化,學習方面的書籍仍是學生的首選。

調查顯示,現在的學生已經沒有了過去那種對武俠、言情小説的狂熱,他們的閲讀興趣日趨多元化。調查顯示,學生最愛看的還是學習方面的書。這是激烈的學業競爭所致,也是目前教輔類書籍如此暢銷的原因。這個結果與老師們的感覺之間存在偏差。可見,學生們這樣愛學習,教師還是不滿意,也許在許多教師眼裏學生裝的腦子只能裝滿課本,天天只能想着學習,不允許任何東西佔他們的內存。排在第二位的是漫畫書,佔30.1%。漫畫的簡潔、直觀、視覺的衝擊力和奇特的想象力很符合學生的胃口。而卡通的內容多為武俠,科幻,校園愛情故事。內容平庸,格調不高,其間低級、庸俗、灰色,甚至略帶黃色的不健康的東西比比皆是,對武士的精神和校園戀情的宣傳給青少年造成很壞的影響。但漫畫的流行也給教育者許多啟示,為什麼不能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需要傳授的知識包裝起來呢?排在第三位的是文化體育類書刊,佔17.3%。通過訪談了解到,學生關心的主要是新聞、逸聞、雜談、時評等項內容,其中男生多愛看體育類的書報,女生多愛看娛樂界的歌星、影星的信息。各類明星們的懶散、玩世不恭的形象在孩子們眼中成為了一種時尚,犯小錯誤,缺乏紀律性,隨便、懶惰不被視為譴責的對象,而被視為一種風度,一種美。愛讀漫畫和文體報刊的學生比例合計達47%,説明現在的學生已經沒有耐心讀大部頭的書籍和需要深入思考領會的內容,他們閲讀是快餐式的,把讀書當娛樂,更喜歡短小、直觀、輕鬆、愉快的內容。

喜愛武俠、言情小説的人雖然也佔一定比例,但早已不如前幾年那樣人數眾多。那些書太長,太費心思。金庸的小説和美國的大片、日本的漫畫比起來,還顯得太過優雅,不夠刺激。瓊瑤言情小説中描繪的浪漫情節對現在的孩子來説太老套,遠沒有明星的做法生猛、鮮活。在金庸和瓊瑤的作品裏我們還能感受到一些中國古典文化的馨香,但在日本漫畫和垃圾快餐中,學生只能得到感官的刺激。因此,指導學生學會閲讀,學會思索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2、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閲讀興趣有很大的差別。

國小生最愛看漫畫,學習類的書籍只能屈居第二。一上中學,二者的比例就發生急劇的變化,讀漫畫書的人數從40.9%跌到21.5%,讀學習方面書籍的人數則從34.9%上升到41.8%。到了高中這種狀況又有微小的變化,但讀學習方面書籍的人數還是最多。孩子們對文化體育的關心卻是與日俱增,武俠小説的愛好者始終保持在12%左右。國小生不懂言情,國中生看此類書籍的人數最多,到了高中人數又略有回落。

3、農村學生迷武俠,城市學生愛文體。

調查可以看出,城市學生喜歡閲讀問題類書刊的學生明顯高於農村,城市信息暢通,許多市民都有讀報的習慣,《重慶晚報》、《重慶晨報》、《長壽文化》都有相當規模的讀者羣,許多孩子也有讀報的習慣。學生最愛看的就是文化、體育的版面。農村學生信息相對閉塞,學生讀報人數遠小於城市,因而對文體新聞的關心程度不如城市。但他們看武俠小説的人數比率較城市學生稍高。

4、網絡成為學生的生活必需品。

隨着社會的發展網絡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既是瞭解信息的重要渠道,又是人們相互間交流的平台。網絡的使用以日漸成為現代公民的必備技能。互聯網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學習的廣闊園地;有助於拓寬思路、開闊視野,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增強他們的社會參與度,開發學生內在的潛能。調查顯示,我區已有近一半的學生經常接觸網絡,應該講網絡已成為學生的生活必需品。這主要和長壽經濟的發展有關,目前學生家庭擁有電腦的比例比較高,家庭上網的也比例高。目前家長、老師對學生上網大多持否定態度,視網絡為洪水猛獸。談起網絡,馬上就想到“遊戲+聊天+色情”,媒體也經常“告誡”學生要遠離網絡。其實網絡只是一種工具,孩子接觸網絡並非壞事,關鍵看怎樣引導孩子科學地使用它。對孩子玩電腦、上網,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既有支持,又有約束。孩子特別渴求新知識,網絡世界裏也有許多知識在等待着他們去汲取。但青少年自控力差、分辨能力弱,家長和教師有責任引導他們跨過“聊天+遊戲”的坎,讓他們在網絡中汲取營養,健康成長。

5、多數學生上網是為了學習知識。

調查表明:32.6%的學生是為了查找資料、13.8%的是打遊戲,12.7%是聽歌,9.9%是因為好奇,9.4%是因為無聊,剩下的9.2是為了聊天交友。國小生查找資料的百分比大於高中的學生,國中生最低。打遊戲的高中生人數要多於國小生,同樣也是國中生最低。高中生上網聽歌的比重也最大,國中生次之。從上述對比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上網的學生中,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利用網絡幫助自己學習。這一點,中國小生做的比成人好。網絡在中國小生身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它正以特有的快捷與高效越來越受到中國小生的接納、認可和喜愛。

7、相當比例的學生沉迷於網絡空間。

調查也發現,網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十分突出,具體的講,目前網絡世界存在三大危害:暴力遊戲、沉溺聊天、氾濫色情。青少年是“網絡遊戲”的主要消費者,精彩的遊戲內容,絢麗的遊戲畫面,生動的遊戲音響,血腥的打鬥場面,形形色色的遊戲人物,無不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而且通過“過關”、“升級”、“積分”等方式讓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們欲罷不能,漸漸成癮。許多孩子因此而逃學、曠課、離家出走,徹夜泡在網吧裏,荒廢了學業,損害了健康。

“網絡聊天”是青少年網絡交往行為的主要方式。與一般的社會交往相比,有四個基本特徵:一是虛擬性。網絡中沒有人知道你究竟是男人還是女人。網絡的天空任你幻化,任你彌補在現實生活中所不能體會的“缺失”。二是交互性。可以使人在很短的時間內結識很多朋友,節省了寶貴的時間,而且使交流變得更加自由和自然,選擇的餘地很大。三是超時空性。天南海北,男女老幼,無須甚至也無從考慮自身以及對方的年齡、學歷、知識、社會地位和外貌,大家可以自由的無拘束的交往。四是符號互動性。“網絡流行語”能讓網民之間心領神會、心照不宣。一位教師説,現在的學生開口“mm”,閉口“美眉”的,讓人不知所云。更可怕的是,有些學生在作文中,尤其是日記、週記裏充斥着大量的類似“網絡流行語”的語言。中國小生天性好奇,渴望友誼,網絡聊天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許多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網絡“色情文化”身心健康的重要威脅。有些青少年有意或無意闖入了“美女世界”,在一陣觸目驚心的瀏覽之後,有的往往難以自拔,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七)法制意識

1、法制、權利意識明顯增強。

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選擇“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人最多”,佔40.9%。可見學生的法制意識明顯增強。選擇“忍氣吞聲”的學生僅佔2.8%(其中農村3.2%,城市2.5%),現在孩子的維權意識大大超過前人,用一位接受訪談的家長的話説:“現在的獨生子女,一點虧也不願意吃”。從某種意義上講,不願意吃虧是一種進步,尤其在自己的權利遭受侵害時。排在第二位的是“看情節大小而決定”,這應當是一個很理智的答案。選擇這一答案的比例隨學生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高,國小佔26%,國中36.7%,高中43%。可見學生越大,考慮問題就越理智。

2、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選擇“求助父母、老師”的比例僅佔10.5%,在人們的觀念裏,學生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求助與父母、老師是最正常的,但孩子們卻選擇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選擇“不知道”的人數最少,僅佔1.6%,這都是新一代學生獨立與個性的充分體現。

3、近一成的學生選擇以牙還牙

這是一個很令人擔憂的現象,這説明以暴制暴的所謂“黑道原則”,還是悄然侵入了某些學校,佔領了一部分學生的思想、道德陣地。在這個原則的指導下,一些學生開始“拜把子”,受人欺負之後,他們就不再向老師或家長尋求幫助,而是通過拜了“把子”的兄弟或姐妹自行解決。這種以暴制暴的心理,在不少受過校園暴力傷害的學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那些長期忍氣吞聲的學生,這種心理更加明顯。同時,一些學生在受到高年級同學的欺負後,也往往會依賴“拜把子”後形成的團伙力量,變本加厲地在低年級同學身上尋找“補償”:勒索他們的財物,向他們收“保護費”。受害的學生用以暴制暴的方式解決問題是愚蠢的,它不但不能讓暴力遠離自己,反而會使暴力離自己越來越近,直至使自己完全滑進暴力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八)兩性交往

1、異性交往的尺度和比例

調查顯示,城、鄉國中生和鄉村的高中生都把“異性交往過當”的底線放在“擁抱、親吻”上,此項的選擇率最高,分別為38.2%和25.5%。只有城市高中生觀點不同,有52.2%的人認為“有性行為”才算是異性交往過當。這一方面説明城市高中生受環境的影響,在異性交往的問題上表現的更為開放,不少同學的性意識已經萌芽,另一方面也在提醒人們,當老師、家長還在對孩子們的某一封火辣辣的信耿耿於懷時,孩子們的所思所為,可能已經早就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大家總覺得很多中學生早戀的報道、調查有些言過其實,也有人認為那是開放的大城市才會出現的事情,作為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內陸地區,我們的性教育通過生物課的幾節生理衞生課應該可以解決問題,雖然也有學校通過家長學校、女生課堂這樣的形式作過一些這方面的探索,但推廣的範圍和重視程度都很有限。

在調查中大多數同學把自己周圍異性交往過密或過當的比例定在2%-5%之間,這個比例看上去並不高,仔細算一算呢?以一個班50人計,大概每班有5-6個人有異性交往過當的問題,他們到底過當到什麼程度?在這些孩子中又有幾個真正掌握了必要的相關知識?出現緊急情況時他們知道如何避免可?這些都是不容迴避的問題。

2、對異性交往過當的看法

在對周圍同學出現異性交往過當或過密的現象時,半數左右的孩子都選擇“可以交往,但要注意分寸”,這在不同年齡(國中53.4%,高中44.9%)、不同地域(城市51.9%,鄉村47.3%)的孩子身上非常的一致。這道題無疑反映出學生比較健康的心態,贊成正常的、有分寸的異性交往,這本來也是青春期教育的方向和目的。但除此之外,在城市和鄉村之間還是出現了差異:在人數第二的選項中,城市孩子(國中21.8%高中21.7%)認為“那是別人的自由,與我無關”,農村孩子更多則選擇“不贊同,認為是不對的”。這道題的統計結果是由於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城市孩子自我意識強,對別人的關心少,有的孩子對別人的事情從來不放在心上,農村孩子的還是受到學校的正面教育的影響較大,相當一部分同學對異性交往過密還是持排斥和反對的態度。

這種不同就要求進行青春期教育時,要有針對性,採取不同的方法。對於城市的孩子,傳授的內容不妨更科學、更直觀些。要讓他們知道,青春期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美好的一頁,過好自己的青春成長期,處理好男女同學之間的關係,這樣既會為一生留下美好的記憶,也會為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生理、心理基礎。而對鄉村的同學,教育的方法則要講究一些策略,不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在一些農村學生的問卷中常常看到“不知道”“不感興趣”等答案,甚至在問到“你認為如何在學校進行性教育?”時,有個學生氣憤的回答:“沒必要!我也沒時間回答這個無聊的問題!”可想而知,如果單刀直入的開展“性教育”,有很多學生恐怕還沒有這個心理承受能力。

3、性知識的來源

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學生們性知識的主要來源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來自網絡或其他的一些非正當的渠道,結果依次是:從課本中(37.8%),從電視上(26.5%),與朋友、同學交流中(19.8%),從小説中(8.6%),從網絡上(7.5%)。可見,不管周圍的信息渠道多麼暢通,孩子們可以通過多少種方式去獲得他們需要的知識,歸根到底,相當數量的同學最信任的還是課本。該給學生什麼樣的課本?該傳授他們一些什麼樣的知識?怎樣去組織這樣的教與學?老師自己的心態如何?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對學生的基本評價

今天的青少年學生,許多人是獨生子女(尤其在城市)。獨生子女所處的特殊的家庭生活環境和複雜的社會生活背景,使他們形成了與以往中國小學生顯著不同的個性特點。他們的道德面貌如何?究竟是“好得很”還是“糟得很”?一直是社會各方廣泛關注的話題。

1、我們認為,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內政治、經濟生活和國際環境的變化,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產生着巨大的影響。整個社會的思想意識都發生着深刻的變化:經濟體制的改革,使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行為規範和價值觀念;改革開放和信息產業的發展,使人們開闊了眼界,思想更加活躍;法制的健全,**的進程,喚醒了人們的自主意識。既然大家承認這一切都是發展進步的,那麼青少年作為社會成員中最敏感的一羣,作為時代精神最緊密的追隨者,他們的思想、道德面貌也應該是進步的。這是一個基本的邏輯關係。調查顯示,當代中國小生就整體而言,其素質已超過前人。他們在政治、思想、道德甚至心理品質方面都明顯的區別於他們的父輩,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表現為以下六個方面的積極評價。這些積極評價是本次調查所得出的基本結論。

(1)愛祖國,對黨有樸素感情

(2)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現代文明修養。

(3)具有良好的生存觀和自我表現、自我保護的意識。

(4)有較強烈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新精神。

(5)有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經濟頭腦和消費觀念

(6)**法制意識、平等維權觀念和對社會不良現象嫉惡如仇的態度都超過了前輩。

雖然社會和教育都對青少年有許多非議,但我們認為其中相當一部分僅僅反映了兩代人之間的認識差異,這在認知心理學中被稱為投射作用?即人們很容易把自己身上的某些特徵或自己的某些想法歸屬到學生身上,從而產生認識的偏差。實際上在社會變革日速,多元化日彰的今天,教師與學生的差異很大,在價值觀念上的分歧尤為明顯,學生大多把人生價值定位於自我完善,而教師卻大多認為學生把人生價值定位於建設自己的小環境上。調查表明,教師一般並不象自己想象的那樣瞭解學生。人們的負面猜測多數是個人主觀的臆斷,或者是把個別現象擴大化,其實並沒有數據上的支持。這在認知心理學中被稱為刻板印象,例如在訪談中發現,老師們往往認為學生閲讀的書籍多為武俠言情類的小説,但調查顯示學生最愛讀的還是學習類書籍,事實證明,大家低估了學生的上進心。因此不能僅僅以成人的看法作為評判青少年道德面貌的依據。況且由成人社會去評價新生代,這種做法本身就存在問題。成人的判斷標準僅僅屬於他們的時代,而不同的時代應該有不同的道德判斷標準。因此大家對孩子們的種種看不慣,可能不反映孩子的道德問題,也許是教育者自己老了。

2、在肯定學生積極發展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學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問題。從調查可以看出,

(1)學生的現代文明修養在進步,但傳統文明修養在弱化。傳統文化中一些美好的道德要求和價值取向在新生事物面前和追求新穎時尚的青少年心中吸引力不足、感染力不強。

(2)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社會利益多元,人們的價值觀念多元,學校的主流教育在複雜的社會環境和不良的家庭教養的負面影響下使得學生時時處於矛盾衝突之中,許多學生形成了知行不能統一的雙重人格,形成了孤獨、偏激、情緒不穩定的個性心理。

(3)激烈的升學競爭、就業競爭、生存競爭強化了學生對個人利益的片面關注。學生比較重視依法對自己權益的保護但較少體現依法對他人、集體權利的維護,普遍存在着集體意識、大局觀念淡漠的問題,比較多地存在着責任心不強的問題。許多學生分不清楚自我發展和完善與自我中心的區別,行為更多地來源於個人的功利趨動。

三、幾點建議

1、協調學校、社會、家庭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全社會都關心教育的氛圍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合力。

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政府要對影響學生成長的不利得因素加以監管,要在社區中加大有利於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活動場所建設,要鼓勵興辦民間的旨在培養青少年多方面能力和對各種問題學生進行幫助的志願者服務組織和進行各種教育諮詢服務的中介機構。教育部門要積極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在做好學生教育工作的同時要做好家長的引導和教育工作。

2、力戒教育的功利傾向,讓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陰雲,在愉悦寬鬆的環境中自然的成長。

近年來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無一不在表明黨和國家的一種決心--教育要轉軌,必需從應試教育的死衚衕中走出來,促進學生全面、主動、健康的發展。可實際情況是,智育一家獨大,學業負擔並未減輕,加班加點屢禁不止,德育只能在夾縫中堅難的生存。今天的學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辛苦。所有的新觀念、新思想對他們來講不過是一場遊戲一場夢。身在其中的校長和老師們總是在感慨,人在江湖,身不由自己啊!其實身不由已的背後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今天的教育太功利了!學校當以育人為本,育人當以立德為先,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提高青少年一代的道德素質,是教育最要根本、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任務。

3、德育工作要與時俱進,努力提高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

德育應該隨着整個教育改革的進程而不斷髮展,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有研究意識、改革精神和創新能力。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德育目標是課程目標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德育就要認真思考如何能夠更好地實現德育與智育的有機滲透,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的作用。德育也要對自己的理念、內容、方式、手段進行反思,從時代特徵出發,努力弘揚主旋律,從學生的內心世界和發展需求出發,努力實現德育的生活化、心理學化。教育者更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素養,高度重視教師對學生影響力正在降低的問題,要更新教育觀念,改善師德狀況,提高業務水平,改善教育行為,用豐富、美好、高尚的優秀文化去構築學生的精神世界。

4、現階段的德育工作要努力抓好幾個具體工作。

要堅定不移地抓好對學生的理想與信念的教育。教育不能世俗化,不能只講小道理,要理直氣壯地宣傳共產主主義的理想與道德,信仰是精神之根,沒有科學的信仰就會失去精神的家園。

要持之以恆地抓好學生的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使道德、文明真正形成為學生的日常習慣,內化為穩定的信念並在時時處處體現出一個現代文明人的精神與氣質。

要特別關注問題學生羣體的教育。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了問題,就象是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岔道,若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指導,他的生命旅途很可能就會從此呈現另外的景觀。同時,問題學生又象是生了病的孩子,他們自己最痛苦,最需要關懷與幫助。問題學生雖然所佔比例不大,但他們也是社會的一分子,他們的表現對校園的秩序,社會的穩定有很大的影響。

要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以及性道德的教育。調查顯示,好逸惡勞,缺乏責任感、敏感脆弱是當今學生的三大弱點。培養學生對勞動的感情,形成正確而又現實的勞動觀念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的基本要求。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疏導、諮詢工作,培養學生健康的個性心理。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網絡道德、性道德的教育雖然剛剛為人們所重視,但可以預見,如果不以負責的態度去落實這些工作,很可能就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掉入成長的陷阱。

5、教育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國小生思想道德狀況的調查與研究,以坦誠、務實、負責的態度去研究新時期中國小生面臨的新問題。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社會的每一點變化都會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對學生狀況的調查應當經常化,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這樣教育才會有針對性。面對不斷湧現的新生事物,教育者應當更加虛心,對學生思想中的新動態,要報有寬容的態度。在新的教育氛圍裏,教育工作者不在再是道德的評判者,而是新舊道德對話中的一方,而勝利永遠屬於學生,因為他們才是新道德的締造者。教育要求和學生需求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而這並不意味這悲哀,在師生雙方的矛盾鬥爭中,學生成長了,教師成長了,教育也就發展了。

【第12篇】7月大學生入黨思想報告:道德典範

敬愛的黨組織:

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是空虛的。從古到今,人們總在思考幾個永恆的問題,尋求生存的奧義與自身存在的價值意義。我們活着究竟是為了什麼?我們存在的意義何在?答案是信仰,它猶如一盞指路明燈又如同一個堅定的彼岸。沒有信仰的人生猶如一艘夜航船,永遠航行在黑暗的海面上沒有方向沒有目標沒有燈塔的指引,永遠無法到暗,只能湮滅在黑暗之中。信仰是我們生活的精神力量的源泉與支柱。

而我們信仰的是科學的真理,是智慧,是馬克思唯物主義,我們的理想社會,並且一代人又一代人的為之不懈努力奮鬥。實現夢想到彼岸。作為這個國家的主人建設的接班人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堅定我們心中的信仰,明確自己的目標,齊心協力創造更加燦爛的明天,最大限度的實現自己人生的價值。為了我們的父輩,為了我們的子孫,為了我們自己,為了所有我們深愛着的人,深愛着的家園努力奮鬥積極向上。堅信使我們更加堅定。

這兩次黨課令我受益匪淺,使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明確了自己餓方向,有目的有計劃的是自己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生,一名合格的黨員。我想在接下來的時間李我哥哥要從思想上不斷武裝自己,提高自己的覺悟,行動上努力實踐課堂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他人。做一個道德情操高燒的人,一個有理想有目標肯進步肯奮鬥的青年。為成為一名合格黨員不懈努力。

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是要通過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來體現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共產黨員保持先進性,就是要自覺學習時間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 “xxxx”重要思想,堅定共產黨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不斷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而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大學生黨員則是祖國建設事業未來的棟樑和接班人的骨幹,是祖國未來生產建設的生力軍,是祖國和民族的希望,我們應更加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起到應有的模範帶頭作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隨着社會的飛速發展,當代大學生在面臨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許多挑戰。因此,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黨員,則更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身上所肩負的歷史使命,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努力學習,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地位,用鄧小平理論和xxxx的重要思想武裝自己,努力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以良好且濃烈的校園文化與學術氣氛陶冶和塑造自己。當代大學生是祖國和民族的未來,大學生應自覺的學習、研究和實踐 “xxxx”,深刻認識到自己肩負着社會的重任和責任,努力成為中國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先進文化的弘揚者和廣大人民利益的維護者,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時代賦予當代大學生的崇高歷史使命。每一個大學生,都要樹立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尤其是大學生黨員,應行動起來,“胸懷祖國,服務人民”,把自己融入黨的偉大事業,為投身於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努力學習,帶動羣眾,真正起到先鋒模範作用。

大學生黨員要樹立良好的黨員形象,發揮先進模範作用,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明確自己的首要任務是刻苦學習,掌握過硬的專業知識,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全面發展,自覺地把自己培養成高素質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要認真學習好本專業的知識,還要學習好相關專業的知識,以拓展知識的寬度和深度,完善知識結構;不僅要能夠吸收已學的文化知識,還要勤於鑽研,善於思考,勇於創新。第二,大學生黨員在認真學習和積極宣傳黨的先進思想、政治理論的基礎上,要從實際出發、發揮帶頭作用,勇於實踐“xxxx”重要思想,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的理論知識,並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和理論水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自己成長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真正做到“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第三,大學生黨員要密切聯繫羣眾,充分發揮橋樑紐帶作用,要熱愛和關心集體,顧全大局,樹立榜樣作用,帶動同學共同建設好集體,增強集體的凝聚力。第四,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在學校這個環境裏,為人民服務指的就是為同學們服務。這就要求大學生黨員要從點滴做起,吃苦在先,享樂在後,遇到個人與同學利益發生衝突時,應先人後己,從而提高黨和黨員在同學們心中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我們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用馬列主主義、毛澤東思想和***理論,“xxxx”重要思想和xx講話精神武裝頭腦,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認真鑽研科學文化知識,培養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錘鍊自己意志;加強道德修養,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一代新人,在全社會樹立良好的道德典範。

【第13篇】大學生道德素質調查報告

當代大學生是21世紀的開創者,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我們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擁有健康的體魄,還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如何加強當今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教育,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教育研究者必攻的難題,到目前為止關於道德修養教育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科學教育體系。

當今的大學生獨生子女很多,隨着物質生活的提高,孩子需要什麼就給什麼,大多數父母忽視了對孩子們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狹獈、唯我獨尊的習慣。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xxxx重要思想的宣傳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教育,特別要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作為大學承擔着培養四化建設所需人才的搖籃,在人才質量把關上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的社會發展需要綜合素質的複合型人才。但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在人才質量關上起着重要意義。高尚的道德品質並不是一夜之間就可以形成的。因此,我們要在大學期間學習科學技術知識的同時,也要學模範、創先進,不斷提高我們自身的道德修養。

為了提高我們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對現實狀況的真實瞭解,我們經過的仔細的調查。調查結果:

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關心社會問題。

三、社會適應能力,以及愛好方面。

四、其他方面

存在的問題:

一、人生觀、價值觀有些模糊。

大部分學生了解自己的任務,清楚現在的社會競爭情況,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同學沒有明確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這是潛在的人生危機。

二、素質方面有所欠缺,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差。

在如此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我們當代大學生,雖然有文化,有知識,但是我們無法很好的適應社會的需要和當今激烈的競爭,那就根本無法談及為社會做貢獻、無法達到社會以及老師家人對我們的期望。

三、對黨和國家的政策瞭解欠缺。

對黨和共青團沒有濃厚的興趣,就很難了解黨和國家的政策,不能很好的響應國家的號召,需要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讓當代大學生切身的參加和體驗政治活動,瞭解黨和國家的政策。

如何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改變這些現狀呢?

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老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學生。作為成人教育學院這一特殊的學院,招收的學生有他的特殊性。所以對教師隊伍的要求就更嚴格,作為教師自己都忽視首先修養,又怎樣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呢?現在許多教師只管書本的教學任務,忽視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師上課時而有些學生卻在下面講話、看小説、零食等不文明行為是對教師的勞動成果不尊重的行為,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但學生畢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師不説或懶得説,這是對教育的不負責任。教師不但承擔着教學任務的職責,而且也承擔着育人的義務,如果學生養成了這些壞習慣,走上工作崗位上如何能肩負四化建設的重任呢?

但是,作為我們學生更應當從自身來考慮和解決問題。

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應當明白我們肩負的重擔,應當明確我們的任務。我們象牙塔裏的莘莘學子,走向社會就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未來建設者。大學階段是我們這些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我們大學生教育者承擔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由於我國經濟落後,教育投資相對於發達國家如杯水車薪,教育體制畢竟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進入大學教育的學生畢竟是經過激烈競爭的優勝者,在中學階段的教育是以題海戰略為主,父母、老師一般都認為學生成績好就是好學生,而其他方面的缺點都被良好的成績所掩蓋,這叫以優遮百醜,這樣學生進入大學以後就要好好享受一翻,沒有負擔放縱自己,長此以往就很危險,可見思想道德教育對大學教育是多麼重要啊。所以我們的大學教育應當注重專業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我們大學生自身反省,自我認識。

我們應當努力學習的同時也要積極的關注社會,關注我們身邊的事。在許多的社會實踐中,我們應該更多的去掌握一些在社會競爭中生存的技巧和方法。

我們大學生應當多多樹立模範形象,提高道德修養的學習氛圍,從過去全社會學雷鋒,學習孔繁森等給人們的思想,來改善我們今天的大學思想教育。特別是我國最近發生的非典災難,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影響,在這非常時期湧現出來的白衣天使的先進事蹟,很值得我們當代大學生去學習。她們的道德品質是那麼高尚,我們應當向她們學習,實際上非典時期,她們在無私奉獻的同時,也相當於給我們的當代大學上一堂活生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課。

在黨和國家的要求下,我們應當更好的響應國家的要求,應該更多的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不斷增強我們適應社會的能力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給社會奉獻我們微薄之力,為祖國的建設努力拼搏。

真正明白我們年輕人需要什麼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積極主動的去實施行動。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不斷奮鬥、不斷進取同時也要不斷的反思:我們年輕一代需要的是什麼。

【第14篇】有關大學生網絡道德的調查報告

隨着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作為傳播的新媒體,已成為大學生獲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網絡信息資源的豐富和交流的便捷,深得同學們的關注和喜愛。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網絡也成為一些不法分子散佈謠言、歪理邪説、乃至傳播色情信息的工具。為了更好的調查大學生網絡道德情況,本人暑期在校期間製作併發放了《大學生網絡道德問卷調查》200份。共15道題,涉及到了網絡的信息,治理和利用等諸多方面。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大一學生佔22.3%,大二佔30.2%,大三佔47.5%(大四學生已離校)。從調查情況看,網絡已走入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包括學習知識、查看新聞、查找資料、聊天、交友、滿足個人愛好以及瞭解國內外的各種形式。同時,也有的學生在互聯網這個並不是很純潔、健康的虛擬天地裏墮落了。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實行網絡道德教育勢在必行,認為大學生應該具備“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要把這種道德風尚反映到網絡當中,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有39.7%的同學配有電腦,35.7%的同學天天一般花1—2小時在電腦上,有42.6%的同學為3—4小時。從上網同學的比率可以看出,網絡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日常工具之一。基本上所有的同學都感受到網絡的存在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影響以及在日常和工作上的重要性。從各年級的分佈來看,並不象一般認為的:大一同學因為對計算機本身的瞭解中國範例及使用比較生疏,因此決定了對網絡的應用率也比較低。事實上,計算機的使用已經低齡化,很多同學在高中已經接觸到了計算機,雖然對軟件、語言等並沒有熟悉的應用,但一提到上網,大多數同學還是非常熟悉的。大二、大三經常接觸網絡的同學比較固定。也就是説,不常上網的有一部分,經常上網的也總是保持着一定的數量。分析原因在於有些同學由於自己沒有電腦,或是專注於學習,有其它事情纏身如打工、談戀愛等,所以沒有時間涉足於網絡;而有些同學則因為擁有個人電腦,用起來非凡方便,或是時間較為寬鬆,所以有較多時間留駐於網絡。總體而言,經常上網的學生是比較固定的,佔全體同學的40%左右,同學總是與網絡保持着比較密切的關係,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已經迷上了網絡。

【第15篇】《大學生思道德修養》課自查報告

《大學生思道德修養》課自查報告

人文社科部思想品德課教研室

按照院教務處的要求,我們對《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課程進行了自查。現報告如下:

一、總的自我評價

按照檢查項目及標準,我們逐條進行了對照檢查。所查31個項目中,共有5項不合格,其中核心項目2項不合格,一般項目3項不合格。總體評價合格。

二、各項指標具體情況

1、關於教師隊伍。《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現有教師5人,全部是兼職教師。教師隊伍結構比較合理。職稱結構:高級職稱3人,佔60%;中級職稱2人,佔40%。年齡結構:50歲以上的1人,佔20%;35-49歲的3人,佔60%;34歲以下的1人,佔20%。學歷結構:碩士學位1人,佔20%,碩士學位班結業2人佔40%;本科生2人,佔40%。

所有教師都經過了崗前培訓,考核合格。新上崗的教師都經過了預講、試講,並有高職稱教師進行傳幫帶。

教師隊伍指標中有3項不合格:一是45歲以下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為零,不合格;二是沒有省級學科帶頭人,不合格;三是主講教師高職稱只有60%,不合格。

2、關於教材建設。我們用的是省通編教材《思想道德修養》,有符合要求的《教學大綱》,並編有《大學生修身指南》作為與本課程配套的輔助教材。各項指標全部合格。

3、關於教學管理。所有教師都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嚴謹治學,事業心強,認真履行教師職責,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嚴格執行我院的各種教學制度和《人文社科部教學基本規範》,從未出現過教學差錯和教學事故。教學任務書、教師審批表、教學進度表、教學日誌齊全,教案規範。在以上方面皆為合格。

在考試方面,我們編制了《考試大綱》,建立了題庫,實行開卷考試與閉卷考試相結合,平時成績與考試成績相結合,在人文社科部率先實行了教考分離,實行了集體閲卷,不打人情分、照顧分,作了不少工作,應該是合格的。但是,在試卷分析方面只是作了簡單分析,沒有嚴格按教務處要求進行標準分析,不符合檢查要求,所以該項為不合格。

4、關於教學改革。近幾年我們在教學改革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一是在教學內容上實行“三個緊密結合”,即緊密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緊密結合國際“政治多級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實際;緊密結合大學生的思想實際。二是在考試方法上實行“兩個結合”,即平時成績與考試成績相結合,開卷考試與閉卷考試相結合。三是在教學方法上實行“兩個儘量採用”,即儘量採用多媒體教學,儘量採用案例教學。這些都起到的了較好的效果。應為合格。

5、關於教學研究。近幾年發表論文近20篇,出版輔助教材1部。由吳冰老師主持的“對大學新生進行學習心理指導的嘗試”2000年獲省教育廳第三屆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現在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有:省教育廳項目1項,

院級項目2項

正在申報的項目2項。該項也為合格。

6、關於教學質量。學生對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滿意度較高,課堂教學質量優秀,這兩項均為合格。但由於沒有進行標準的試卷分析,沒有標準的分析報告,學生的考試成是否符合正態分佈無從證實,此項為不合格。

三、整改計劃

1、由於思想品德課教研室副主任呂宜靈在外進修,有些資料拿不出來,不能及時整理。等她回來以後,一定及時按要求整理好。

2、關於教師隊伍,總的力量較強,但都是兼職教師,對課程建設不利。缺少3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也不利於教師梯隊建設。計劃明年進一名年輕專職教師。同時還要注意培養省級學科帶頭人。

3、關於試卷分析,從本學期開始,我們將嚴格按照教務處要求,認真進行試卷分析,並做好資料存檔。

2002年11月3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814d4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