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紀念紅軍長征的意義【精品多篇】

紀念紅軍長征的意義【精品多篇】

紀念紅軍長征的意義【精品多篇】

紀念紅軍長征的意義 篇一

廣義上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是九一八事變後,各路紅軍以北上抗日、應對國民黨圍剿、擴大革命根據地、打通同蘇聯的通道為主要目標所進行的一系列長途征戰;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最困難的情況下,同時與國民黨軍隊、惡劣自然條件、黨內錯誤路線進行鬥爭,並對少數民族及地方羣眾進行教育爭取,以及克服自身的裝備和給養嚴重不足,而進行的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為中國共產黨確立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最終奪取政權奠定了思想、政治、組織、作風、軍事、民眾和國際基礎。

1、思想方面:認識了“實事求是”的重要性,為延安整風奠定了基礎。長征途中,“左”傾錯誤主張實行退卻中的逃跑主義方針,把戰略轉移變成搬家式的行動。嚴酷的事實使得黨和紅軍內部越來越多的人進行思考,開始認清教條主義的危害。一些曾支持過“左”傾錯誤的領導人,也開始逐步改變態度。遵義會議集中全力解決當時最迫切的軍事和組織問題, 開始確立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實際領導地位。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逐漸走出困境,轉危為安;一、四方面軍會師後,中央堅持北上抗日的正確方針,為各路紅軍最終在陝甘地區勝利會師,進而打開革命新局面奠定了基礎。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使全黨深刻地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地研究解決中國革命問題,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在血的教訓和生死存亡考驗中認識並確立起來的思想路線,為延安整風奠定了思想基礎,成為我們黨和軍隊不斷取得革命勝利的一大法寶。

2、政治方面: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為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奠定了基礎。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步步入侵,中華民族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國民黨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加重了民族危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從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出發,一開始就站在爭取民族解放的最前列。長征路上,各路紅軍始終高舉抗日旗幟,積極宣傳黨的抗日主張。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後,黨中央隨即發表了“抗日救國宣言”,提出抗日救國十大綱領。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方針。三大紅軍主力會師西北,紅軍主力靠近抗日前線,使中國革命重心由南方轉到北方,進一步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鬥志,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紅軍長征的勝利,既是順應國內局勢,開展抗日鬥爭的需要,也是順應歷史趨勢,發展革命力量的需要。正因為如此,紅軍長征到達陝甘地區以後,很快就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從此不斷髮展壯大。

3、組織方面: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大革命失敗後,在武裝奪取政權的問題上黨內是一致的,但奪取政權的方式是“以城市為中心”,還是到農村去以農村包圍城市,是有不同意見的。實踐結果證明,提出並堅持到農村去開闢根據地的毛澤東是正確的。到蘇區的臨時中央由於錯誤的領導,最後使中央根據地全部喪失,中央紅軍被迫長征,並在長征初期處處受挫。在這種情況下,全黨全軍呼喚毛澤東出來領導。毛澤東回到領導崗位後,紅軍獲得了新的生命,擺脱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最後勝利到達陝北。大革命和第五次反“圍剿”的兩次失敗,使中國共產黨兩次瀕臨覆滅的危險。在這兩次大的危急關頭,毛澤東的正確思想對挽救黨的危亡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在革命實踐的反覆檢驗中逐步形成。長征勝利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開始掌握實際上的領導權,形成了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雛形。

4、精神作風方面:英勇不屈、頑強生存的精神,為我黨我軍的作風建設奠定了基礎。長征不僅是一次軍事上的戰略轉移,而且是人類精神和意志的一次偉大遠征。面對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面對異常嚴酷的自然環境,紅軍始終保持頑強的意志和昂揚的鬥志,形成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這種精神, 堅持把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高於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服從中央、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羣眾,同人民羣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範的生動寫照,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不僅為長征勝利提供了精神動力,而且在日後成為我黨我軍作風建設的基因。

5、軍事方面:紅軍指戰員的素質大大提高,為最終形成強大的人民軍隊奠定了基礎。長征途中,紅軍作戰頻繁,歷經各種戰鬥考驗,極大地提高了指戰員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軍事能力。各路紅軍雖受到重大損失,但紅軍精華得以保留,他們歷經艱險,革命意志更加堅定,戰爭經驗更加豐富,成為黨和軍隊的棟樑之才;長征出發前或長征途中參軍的新戰士經過艱難轉戰,許多也都成了優秀的紅軍指揮員。經過長征,紅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戰略戰術,成為一支拖不垮、打不爛的部隊,成為不可戰勝的威武之師。陝北會師後,在中共中央統一領導下,各路紅軍互相配合,統一行動,對於打開革命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義。部隊成為改編為八路軍的基礎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基礎。

6、民眾方面:沿途宣傳羣眾、發動羣眾、組織羣眾,為革命勝利奠定了廣泛的羣眾基礎。在長征途中,黨和紅軍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充分體現為了羣眾、相信羣眾、依靠羣眾、密切聯繫羣眾的根本宗旨和優良作風,使沿途羣眾認識到紅軍是自己的軍隊,從而衷心擁護紅軍,支援紅軍,協助紅軍籌糧籌款並踴躍參軍,譜寫了黨同人民羣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動人篇章。紅軍在所經過的許多地區,幫助各民族羣眾建立革命政權,組織革命武裝,並在紅軍走後仍然堅持鬥爭,沉重地打擊了當地的反動統治者。這些在長征中播撒的革命火種,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逐漸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7、國際方面:為提升中共在國際共運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礎。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後,長期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開展工作,凡重大事項、重大決策和重大活動,往往都是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或者是請示共產國際批准後實行。長征開始時,黨與共產國際的聯繫中斷,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自主地去解決面臨的現實問題,鍛鍊和提升了黨獨立自主領導中國革命的能力。因此,毛澤東後來説:“真正懂得獨立自主是從遵義會議開始的。”紅軍長征的勝利,使共產國際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由幼年到成年的轉變,並反思自己遠離中國實際情況來指揮中國革命的失誤,從而認可了中國共產黨從中國實際出發提出的路線方針政策,認可了中國革命應由瞭解中國實際的同志來領導和指揮。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在國際共運中的地位得到了迅速提高。

長征對於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具有多重奠基意義。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不僅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革命戰爭的能力,開闢了革命的新局面,而且奠定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發展壯大的基礎,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

四、長征精神的重要意義

1、要深刻認識長征精神的歷史意義。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後,許多進步人士歡欣鼓舞,大批進步青年來到革命聖地延安,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發展壯大,為抗戰勝利,創造了條件。長征在世界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斯諾、史沫特萊等奔赴陝北報道長征。長征的勝利,鼓舞了全中國人民,直接促進了我們黨和軍隊在抗日戰爭中的大發展。

2、要充分認識長征精神的現實價值。正是有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在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征程中,中國共產黨才能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在敵人和困難面前屈服。今天,以同志為的黨中央領導人民正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歷史條件與革命時期已大不相同,但長征精神並沒有過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認識長征精神特別要認識“服從中央、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維護團結”這個關鍵一條的現實意義。在新的征途上,長征精神永遠是我們不斷前進的強大動力。

3、要大力弘揚長征精神並使之成為全民族的精神。長征精神,是我們黨、人民軍隊和整個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場新的長征,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説是紅軍長征在當代中國的繼續和延伸。大力弘揚長征精神,使之成為全民族的精神,續寫新長征的篇章,對於推動新長征的勝利,加快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紀念紅軍長征的意義 篇二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已經整整80週年了。8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經過艱苦卓絕的萬里長征,在甘肅會寧會師,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妄想消滅共產黨和紅軍的圖謀,實現了紅軍北上抗日的戰略大轉移。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項偉大壯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蹟。它不僅挽救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保存了紅軍隊伍和革命力量,使我們黨和革命事業轉危為安,而且在這場遠征中產生出來的偉大精神--長征精神,永遠銘刻在中國革命豐碑上和全國人民的心裏。回顧革命歷史,紀念紅軍長征勝利,重要的是為了學習和總結長征革命歷史經驗,繼承和發揚長征中的革命精神,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開創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我們學習、研究長征精神,就是要學習紅軍長征時期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維護黨的統一;堅定共產主義理想和革命必勝的信念;堅持嚴守黨的紀律,緊密聯繫羣眾;為民謀利益的高尚思想品德;堅持團結協作、顧全大局;堅持艱苦奮鬥、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學習和發揚長征精神,對於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學習發揚長征精神。就是要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堅決維護黨的統一,這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思想基礎

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堅決維護黨的統一是紅軍長征勝利的首要條件,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紅軍長征是我們黨歷史上的重大事件,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內的錯誤統治,導致了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軍事上節節失利,革命形勢非常不利,為了保存革命力量,黨中央和紅軍被迫轉移,開始長征。長征途中,我們黨舉行的遵義會議,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和長征初期我們黨和紅軍遭受的挫折教訓,結束了“左”傾錯誤路線在黨內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把黨的路線引導到了正確的道路上。從此,我們黨在正確的路線指引下,紅軍各部隊緊密配合、協同作戰,與國民黨軍隊展開了機動靈活的戰鬥,斬關奪隘,搶險飛渡,迅速取得戰略主動權。1935年6月,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創建川陝甘蘇區,進行抗日民族戰爭。然而,張國燾堅持錯誤路線,一意孤行,另立中央,企圖分裂黨分裂紅軍,以朱德、劉伯承等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與張國燾進行了堅決鬥爭,維護了黨的統一、紅軍的統一,維護了黨的正確路線在廣大紅軍部隊的指導地位。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軍在會寧會師,實現了抗日北上的戰略目標。毛澤東同志總結經驗時深刻指出:“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允許槍指揮黨”,“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紅軍長征的勝利,沒有紅軍長征勝利,就沒有中國革命後來的蓬勃發展,也不會有中國革命的最後勝利。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始終是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重大問題的正確方向,是我們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思想基礎。今天我們學習長征精神,首要的一條就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持黨的基本戰線不動搖,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鞏固黨和人民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

二、學習發揚長征精神,就是要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和革命必勝的信念,這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動力和保證

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堅持革命必勝的信念是紅軍長征勝利的力量源泉,也是我們共產黨人崇高理想的精神支柱。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經歷了人類難以想像的艱難險阻。紅軍缺少糧食,彈藥匱乏,吃的是草根,咽的是樹皮,頭上有飛機轟炸,前後有敵軍的圍追堵截,就是在這種困難情況下,紅軍打敗了數十萬國民黨軍,走出了雪山草地,翻越了高山峻嶺,實現了三大主力大會師,踏上抗日救國道路。他們靠的是什麼?靠的是紅軍指戰員們對馬列主義執着的信仰,對革命理想執着的信念,靠的是對革命事業的無比忠誠和革命必勝的信念。這種信念是任何困難都嚇不倒、摧不垮的。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説明,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必勝的信心是戰勝艱難困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動力。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必然之路,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正確道路,也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一次偉大而艱鉅的長征。進行新的長征,同樣需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需要堅強的革命意志和信心。如果我們的理想信念不堅定,或者發生動搖,那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就會半途而廢。當前,由於國際國內形勢和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有些黨員和幹部對共產主義信念產生了動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產生了危機,有的對黨的領導缺乏信心,對社會主義道路產生懷疑等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和解決,就會導致黨員的社會主義信念發生變化、政治方向迷惑、生活陷人腐化墮落。因此,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高黨員、幹部素質,培養社會主義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革命接班人的重要環節,也是永葆黨的先進性和黨員先進性的重要保證。只有堅定理想信念,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頭腦,我們才能在國際政治風雲多變的情況下和各種複雜情況下,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也才能經受住各種大風大浪的嚴峻考驗,成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擁護者、實踐者。

三、學習發揚長征精神,就是要堅持遵守黨的紀律,密切聯繫羣眾,為民謀利益的崇高思想品德,這是我們黨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

嚴守黨的紀律,密切聯繫羣眾,緊緊依靠人民羣眾,這是紅軍長征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紅軍戰士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徵,打退強大的國民黨軍隊,戰勝各種各樣的艱難困苦,沒有人民羣眾的支持,沒有各民族兄弟的幫助,紅軍是難以完成歷史使命的。紅軍每到一個地方,首先積極宣傳羣眾,發動羣眾,宣傳北上抗日的方針,宣傳人民軍隊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並嚴格執行軍紀,不動羣眾一草一木,不拿羣眾一針一線,並幫助當地百姓和少數民族地區建立革命政權、武裝等等。紅軍指戰員們用嚴明的紀律和實際行動贏得了廣大人民羣眾的支持,密切了羣眾關係,與人民羣眾打成了一片。當地廣大人民羣眾主動為紅軍捐糧草,給紅軍帶路,照顧傷病員,甚至參軍打仗,這一切都有力地支援了紅軍戰士的遠征。紅軍長征的勝利,是與全國各民族人民羣眾有力支援分不開的。紅軍內部,黨羣之間、官兵之間關係親如兄弟,幹部吃苦在前,衝鋒在前,犧牲在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切行動都以人民利益為最高準則。今天我們學習長征精神,就是要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學習他們密切聯繫羣眾,真心實意為勞苦大眾謀利益,學習他們一切行動都是為了人民利益,一切言行都是以人民利益為最高準則和尺度,廉潔奉公,不謀私利,不論條件多麼艱苦、環境多麼惡劣,始終把黨的事業放在第一位,這是每個共產黨員都必須要做到的。但是,這些年來,隨着社會條件和環境的變化,黨內有的於部忘記了過去,忘記了黨的根本宗旨,忘記了共產黨員的責任和人民囑託,思想行為和工作作風脱離了羣眾,脱離了實際,甚至有的嚴重地違背黨的基本原則,以權謀私,貪贓枉法,腐化墮落,嚴重地損害了黨的形象。當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黨羣關係的好壞,人民利益既得與否,直接影響着黨和國家威望,影響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因此,大力弘揚長征精神,有助於我們提高認識,增強信心,消除腐敗;有助於我們加強黨性原則,遵守黨的紀律,提高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與人民羣眾的感情,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時刻不忘人民羣眾,與人民同甘苦、共命運,尊重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積極維護他們的切身利益,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支撐,是我們黨處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

四、學習發揚長征精神。就是要堅持團結協作、顧全大局的革命精神。形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強大合力

團結協作,顧全大局,密切配合,這是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決定性因素。在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中,紅軍各主力部隊之間互相支援,密切配合,協同作戰,打敗了強大的國民黨軍隊,如果沒有這種團結協作、步調一致的精神,紅軍也是不可能取得長征勝利的。在長征途中,革命隊伍中的團結友愛是十分可貴的。紅軍將士把戰士當作自己的親人,把部隊當作自己家,政治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相幫助,在困難和危急關頭總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危險留給自己。這種捨生忘死的戰友情義,使戰士忘記了飢餓,忘記了病痛,忘記了危險,儘管長征路上那麼艱險,但是大家團結一心,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拋頭顱灑熱血,決不後退一步。紅軍重視軍民團結,重視民族團結,尊重羣眾、組織羣眾、武裝羣眾、幫助羣眾,得到了各民族的支持和擁護,保證了長征的勝利。在紅軍當中,講團結、顧大局、捨己為人、生死與共是紅軍內部關係的自覺準則。正是這種講團結、顧大局精神,克服了王明“左”傾主義,粉碎了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陰謀,從而達到黨內團結和統一。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勝利,團結起來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的:“我們過去的幾十年,就是用堅定的信念把人民團結起來,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奮鬥,……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在不同歷史階段又有代表那個不同階段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奮鬥綱領,因此我們才能夠團結和動員最廣大人民羣眾,叫作'萬眾一心'。有了這樣的團結,任何困難和挫折都能克服。”

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前進的道路充滿希望又任務艱鉅,雖然現在客觀環境和物質條件比起紅軍長征時期優越得多,但是新的情況、新的困難層出不窮。因此在前進的道路上,需要偉大的團結精神,需要全黨的團結和全國人民的團結。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是建設社會主義勢不可擋的強大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團結,構建和諧社會更離不開團結。團結是中國的希望所在,是改革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只有把一切有利於團結的積極因素凝聚起來,把一切有利於祉會主義建設的力量都調動起來,才能興民族、強國家、富人民。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我們每一個黨員幹部都應該自覺地站在黨的事業高度上,自覺維護黨的團結和統一,自覺維護黨和人民的利益,要識大體,顧大局,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為的黨中央周圍,在政治上、思想上。

五、學習和發楊長征精神。就是要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為實現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我省“十一五”規劃而努力奮鬥

早在建國前夕,毛澤東同志就告誡我們:“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後的路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我們窮、底子薄,教育、科學、文化都落後,這就決定了我們還要有一個艱苦奮鬥的過程。”江澤民同志多次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不提倡艱苦奮鬥,勤儉建國,只想在前人創造的物質文明的成果上坐享其成,貪圖享樂、不思進取,那麼這樣的民族是毫無希望的。”胡錦濤在西柏坡學習考察時指出:“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因此領導幹部必須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不畏艱難,勵精圖治,勤勤懇懇為人民謀利益。”我們要遵照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的教導,努力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尚思想品德和革命精神,學習孔繁森、李國安、任長霞、牛玉儒等模範人物的優良品質和新時代風範。自覺弘揚艱苦奮鬥精神,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提高政治思想覺悟和政治素質,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氣,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長征精神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雖然過去70年了,但是長征不朽的精神和光輝永遠照耀着我們,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精神力量,是保持與人民羣眾緊密聯繫的重要法寶,是抵制腐敗現象的有力武器。同時,長征精神又是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是青少年一代進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用長征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青少年一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共產黨人的神聖職責。我們一定要以革命先輩為榜樣,時刻牢記黨的宗旨,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把長征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激勵和鼓舞全國人民奮發圖強,開拓前進,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長征道路上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紀念紅軍長征的意義 篇三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七百多座縣城,紅軍犧牲營以上幹部多達4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翻過連綿起伏的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裏,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長征簡介

1934年10月,由於博古、李德等人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以及敵強我弱,紅軍先後逃離追蹤。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遭到失敗,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同時留下部分紅軍就地堅持游擊戰爭。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為了給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探索道路,命令紅六軍團撤離湘贛蘇區,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10月,紅六軍團與紅三軍(後恢復紅二軍團番號)會合,並創建了湘鄂川蘇區。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紅軍主力各軍團分別集結陸續出發,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及直屬縱隊離開江西瑞金。10月21日,中央紅軍從贛縣王母渡至信豐縣新田間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沿粵贛邊、湘粵邊、湘桂邊西

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二、三道封鎖線;然而李德等領導人一味退卻,消極避戰,使紅軍繼續處於不利地位。中央軍委決定從興安、全州之間搶渡湘江,經浴血奮戰,於12月1日渡過湘江(即第四道封鎖線),由於連續苦戰,紅軍由8萬餘人鋭減5萬餘人,剩餘3萬餘人。12月中旬,抵達湘黔邊時,毛澤東主力軍隊放棄原定進入湘西與第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開會,接受了毛澤東的主張,決定向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前進,使紅軍避免了覆亡的危險。

1935年1月7日,紅軍佔領遵義。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舉行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着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 導, 制定了紅軍之後的戰略方針, 從而在最危險的關頭挽救了紅軍和中國共產黨。 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3月,組成了實際上以毛澤東為首,周恩來、王稼祥參加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他們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名義指揮紅軍的行動。

遵義會議後,鑑於川敵佈防嚴密,中央紅軍確定撤離遵義後,在川黔滇邊和貴州省內迂迴穿插。特別是在四渡赤水的過程中,中央紅軍靈活機動地創造戰機,運動作戰,各個殲敵,以少勝多,從而變被動為主動。隨後出敵不意,主力南渡烏江,直逼貴陽,迅即西進,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側策應。5月初,搶渡金沙江,擺脱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由於執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彝族區。接着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6月中旬,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

紅四方面軍原在川陝根據地,為了向川甘邊發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強渡嘉陵江戰役的重大勝利。然而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等擅自決定放棄川陝根據地(亦稱川陝蘇區)向西轉移。5月初,共八萬餘人開始長征,中旬佔領了茂縣(今茂汶)、理番(今理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紅軍以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為戰略方針,中共中央決定將兩個方面軍混合編為左、右兩路軍過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隨右路軍跨過草地,抵達班佑、巴西地區。8月底,右路軍一部在包座全殲國民黨軍第四十九師約五千餘人後,打開了向甘南前進的門户。9月張國燾率左路軍到達阿壩地區後,拒絕執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並要挾中共中央和右路軍南下。毛澤東等於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軍(後組成陝甘支隊)繼續北上,奪取臘子口,突破國民黨軍渭河封鎖線,經固原翻越六盤山,於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旗縣城),先期結束了長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為黨中央和紅軍紮根在陝北奠定了基礎。

在國民黨重兵對鄂豫皖根據地圍攻的情況下,紅二十五軍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於1934年11月從河南羅山縣開始西移,在鄂豫陝邊建立根據地,粉碎國民黨軍兩次“圍剿”。次年7月過隴東,9月與陝甘根據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合編為第十五軍團。第一、三軍團到達後,與之合編為紅一方面軍。

在湘鄂川黔根據地的紅軍二、六軍團,於1935年11月從湖南桑植出發,轉戰湖南、貴州、雲南三省,擊潰國民黨軍的攔截,渡過金沙江,經西康、四川,於1936年6月底至甘孜,與張國燾率領的南下受挫的紅四方面軍會師。二、六軍團合組為二方面軍。7月,二、四方面軍共同北上,在紅一方面軍接應下,10月先後在甘肅省會寧縣城和靜寧縣將台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紅軍長征結束。(可參考電視劇《長征》)1933年10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動員近100萬國民革命軍圍剿各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農村根據地,並以50萬兵力重點進攻中央蘇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要控制地區)。

在前四次戰役中,由於實施毛澤東的運動戰方針,國民政府軍沒有達到預定目標,均以撤退告終。在第五次戰役中,由於毛澤東失去領導權,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原名秦邦憲)採納德國軍事顧問李德的建議,放棄過去四次反“圍剿”鬥爭的積極防禦方針,將這場戰爭定性為國共之間的決戰,採用軍事冒險主義,提出了“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口號,要求紅軍在根據地之外抵抗國民革命軍,決定在國民黨之前搶先行動,發動所有紅軍展開全面進攻,並爭取蘇維埃在全中國的勝利。但中央蘇區只有10萬左右的正規軍和數萬游擊隊,在搶先進攻後不久即遭到巨大損失。這時共產黨方面決定進行陣地防禦,輔以“短促突擊”(短距攻擊),意圖抵擋國民革命軍的前進。但這個行動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不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府瑞金的北大門廣昌陷落,紅軍死傷一萬餘人。

光輝歲月——2016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

長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了擺脱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鬥,攻佔七百多座縣城,紅軍犧牲營以上幹部多達4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裏,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領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軍到達蒙古與軍領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長征部隊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裏;

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衝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同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最早到達陝北的一支紅軍 。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陝蘇區,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向岷江地區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餘里;

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餘里。

三大主力會師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保存了力量約3萬人。同年年底,紅四方面軍部分主力(約一半)加上紅一方面軍紅五軍團組成“西路軍”,約兩萬人,在虎豹口度過黃河之後,向甘肅河西地區前進,打通對蘇聯的國際交通線失敗,全軍僅剩四百餘人,在李先念等人的帶領下,到達新疆星星峽,被新疆軍閥盛世才繳械投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86er9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