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圍棋的歷史故事【多篇】

圍棋的歷史故事【多篇】

圍棋的歷史故事【多篇】

“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 篇一

圍棋起源於中國,相傳“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丹朱,兒子行為不好,喜歡玩打仗的遊戲,常常弄得滿身是傷,堯很難過,於是製作了圍棋,“以閒其情。”這就是最早出現的圍棋模型。這樣丹朱在格子上就能體驗冒驗的樂趣,而不用東跑西顛冒受傷的危險玩樂。按照這種説法,圍棋誕生之初,就具有了開發智慧、純潔性情的功能。

圍棋的歷史故事 篇二

舉棋不定

公元前559年,衞獻公得罪了大臣,上卿孫林父和亞卿寧殖發動了政變,推翻了 衞獻公的統治,改立衞殤公為君,獻公不得不逃到齊國去避難。十二年後,寧殖 的兒子寧喜當上衞國的左相,而衞獻公也在齊國的幫助下佔據了衞國夷儀這塊地盤,並開始圖謀恢復君位。衞獻公派人找寧喜談判,要求他廢黜衞殤公而擁戴衞 獻公,並以復位後讓他獨掌國家大權為條件。寧喜猶豫再三,還是同意了衞獻公 使者的勸説。衞國大夫太叔文子知道了這件事,説:“寧喜看待國君還不如下圍 棋,日後定不能倖免於禍難。下棋的人舉棋不定,就不能勝過對手,更何況安置 國君這樣重大的事情呢?九代相傳的卿相,到寧喜這裏就要滅亡了,這是多麼可 悲的事情啊!”寧喜後來果然被殺。這就是成語“舉棋不定”的來歷。——《左傳》

王粲復棋

三國時,“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博聞強識,過目不忘。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 局亂了,王粲憑着記憶,重新擺出了原來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 己的眼睛。他們用布把覆盤的棋局蓋起來,請王粲再重擺一遍。王粲胸有成竹, 第二次擺出了打亂前的棋局。下棋者揭開罩布,兩下一對,不錯一子。 ——《魏書·王粲傳》

費禕考棋

費禕是三國時蜀國的大臣,聰敏幹練,識悟過人,諸葛亮死後,蜀國的軍政大權 主要由他掌握。公元245年,魏國大軍直撲蜀境,形勢萬分危急。費禕奉命出 徵,大夫來敏前來踐行,希望與費禕下一盤圍棋作為告別,費禕爽快答應。兩人 對坐,來敏執白先行,招招都是強手。費禕神色鎮定,防守得法。來敏見無隙可 乘,且棋勢露出多處破碇,於是推盤認輸,他恭賀費禕説:“大戰在即,我所以 要和你對弈,其實是要看看你的胸襟氣度。現在我相信,你是抵禦敵人的最好人 選。”果然,費禕到前線後,堅壁清野,憑險固守,使魏軍久攻不下,露出疲 態,再若強行攻擊,必為蜀軍所乘,不得已全線撤退。 ——《蜀書·費禕傳》

弈秋誨棋

弈秋是中國歷史上見於記載的第一位棋手,大約生活在戰國初期,由於棋術高 明,當時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為師。他有兩個學生:一個誠心學藝(),十分專 心;另一個大概只貪圖弈秋的名氣,雖拜在門下,並不下功夫,弈秋講棋時,他 心不在焉,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着鴻鵠什麼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 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同在學棋,同拜一個師,前者學有所成,後者未能領悟 棋藝。所以孟子説:“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這便 是成語“專心致志”的來歷。——《孟子》

巢毀卵破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獨斷專行。朝中重臣孔融為人耿介剛直,多次 指陳曹操的不是,令曹操又忌又恨。建安十三年,曹操暗中授意屬下誣告孔融圖 謀不軌,判處其棄市之刑。孔融被捕時,他七歲的女兒和九歲的兒子在家裏下 棋,有人通風報信讓他們快逃,但他們不為所動,仍堅持下棋。他們説:“哪有 巢毀而卵不破的道理呢?”兄妹倆鎮定自若的行為震動了曹操,他害怕此兩人日 後為父報仇,於是下令把兄妹倆也給處死了。 ——《世説新語》

顧師言鎮神頭勢

唐朝大中年間,日本國王子神頭王來朝,皇上便集合各種藝人,擺上珍饈佳餚來 款待他。神頭王非常喜歡下圍棋,而且棋藝高超,在日本國從沒輸過。皇上命棋 待詔顧師言陪他下棋,且要贏他,以顯大唐人才之盛。

兩人下到第三十三手的時候,還勝負未分。顧師言怕完不成皇帝交給的任務,便 凝神思考,很久才落下一子。神頭王細視棋局,頓時瞠目結舌,投子認輸。這一 招棋,後來被稱為“鎮神頭勢”。

神頭王輸了以後,對接待他的大唐官員説:“陪我下棋的待詔,在大唐能排第 幾?”顧師言本是大唐的第一高手,官員故意騙他説:“只排第三。”神頭王 道:“我來大唐沒有別的願望了,只想見見貴國第一國手的風采。”官員回答 道:“王子您只有贏了第三,才能見第二;贏了第二,才可以見第一。現在王子 連第三都贏不了,怎麼能輕易就見第一呢?”神頭王聽罷,一聲長歎:“原來小 國的第一,還不如大國的第三啊!” ——《太平廣記》

阮籍嘔血

西晉名士阮籍是“竹林七賢”之一,為人放誕,不拘小節,然而生性至孝。有一 日,他正和朋友對弈,忽然有人來報,説他的母親病故。朋友提議暫時終局,待 他處理完母親的喪事之後,擇日再戰。阮籍搖了搖頭,堅持不肯,一定要先決勝 負不可。棋局終了,阮籍飲酒兩鬥,放聲大哭,嘔血數升,幾乎喪命。——《晉書·阮籍傳》

王質爛柯

東晉時,信安郡樵夫王質入石室山中伐木,見兩童子對弈,便將斧子放在地上, 駐足觀看。也不知看了多久,兩童子順手給了王質幾枚棗核狀物,王質吃下後遂 不覺飢餓,繼續專心致志地看棋。一局棋尚未下為,一童子忽對王質道:“你怎 麼還不回去?”王質如夢初醒,忙去取斧子,卻發現斧柄全已朽爛不堪。回到家 裏,物是人非,原來山中一局棋,世上已百年。——《太平御覽》

換子逐客

唐代元和年間,東都留守呂元應一日正與門客下棋,送來了大量公文,要他立即 處理。呂元應拿起筆準備批覆。下棋的門客趁機迅速偷換一子。哪知門客的這個 小動作,呂元應看得一清二楚。他批覆完文件後,不動聲色地繼續與門客下棋, 最後門客勝了這盤棋。第二天,呂元應就請這位門客走了,誰也不知為什麼,連 那位門客自己也不明其中原由。臨行時,呂元應照例送了許多東西,以禮相待。 十多年過去了,呂元應終因重病不治行將離開人間,他把兒子、侄子叫到牀前, 向他們講述了十年前與門客下棋的那段往事,説,“當時偷換了一個棋子,我倒 並不介意,但由此可見此人心跡卑下,不可深交。你們一定要記住這些,交朋友 務必慎重。”説完,便與世長辭了。

天元定乾坤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羣雄並起,逐鹿中原。當時有一個虯髯客張 三,為人豪爽仗義,心有大志,也想伺機起兵。他從朋友李靖處聽聞了李世民之 才,希望能與其先見上一面再謀後計。雙方相約在劉文靜的府上會面,李世民應 邀而至,虯髯客張三見其神采奕奕,氣度不凡,心裏爭霸中原之念已經消減了不 少,但終究他還是邀李世民在棋盤上切磋一番。張三一坐定就抓起四子擺在四個 角的星位上,嘴裏還高呼一聲“老虯四子佔四方”。此時的李世民已經心知肚明 對方的來意,他不慌不忙地執起一子,放在棋盤的天元上,朗聲道“小子一子定 乾坤”。

李世民棋藝遠勝張三,雖然自動讓四子,但他把第一手下在了天元,可謂始終掌 握主動。中盤過後,張三所佔的四個角已被吃掉其三。當李世民又拿起一枚棋 子,要向最後一角發起進攻時,張三托住了前者的手,説道:“中原大地已歸公 子所有,東南一隅,山高路遠,就請公子交託於我。”後來,李世民開創大唐盛 世,張三自領十萬大軍渡海東征,當了扶餘國的新王。——《太平廣記》

玄奘解棋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自幼喜愛下棋,家中收集有歷代祕譜,他曾潛心研究,並能推 陳出新。當時,有一位國手曾問他有關圍棋的問題,他精闢地説道:“棋盤象徵 宇宙。天體由三百六十部分組成,所以棋盤縱十九道,橫十九道。棋盤共三百六 十一目,那多出的一目就是天元,即黑星,意為‘太極’,表示宇宙的本體。三 百六十一是古代日曆全年的天數,四個角分別為春夏秋冬,白子和黑子分別表示 白晝和黑夜。棋盤和棋子就這樣象徵着天地。”那位國手聽到對圍棋的這番新穎 和透徹的`解説,不由十分欽佩玄奘的學識。

弈棋忘忿

李訥是唐朝時高麗人,代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封隴西郡王。又曾任僕射之職,實 為宰相之職。李訥性情急躁,但酷愛下棋,下棋時神情安詳,極其寬容温和。每 當他急躁得大發脾氣時,家人就悄悄地將圍棋放到他面前。李訥一見圍棋便馬上 和顏悦色,拿起棋子擺弄棋局,於是就把滿腔怒氣完全丟到腦後了。——《古今談概》

棋差一着

宋太宗趙光義酷愛圍棋,常宣棋待詔賈玄與其對弈。賈玄藝高出太宗不止一籌, 但為了不讓天子掃興,每次對局總是不多不少僅輸一子。宋太宗也清楚自己是被 相讓了,起先他並沒有點破,可日子久了,便對這種“常勝”漸漸失了興致。一 日,他下定決心,執意要讓賈玄拿出真本事來與自己大戰一盤。聽聞聖意後,賈 玄自是連連推辭,但太宗另有高招——故意讓賈玄三子。不過即便如此,賈玄還 是以精準的一路之差輸棋。宋太宗失望之餘馬上要求再下一盤,並警告賈玄,若 是再輸可就要革去官職了。

第二盤棋開始,下到中盤時出現了一個“三劫循環”,雙方都不能退讓,按規矩 應判為和棋。面對這一結果,宋太宗要求再來第三盤,而且還加重了警告力度— —賈玄若勝,能獲賜緋衣,倘不敵,便會被拋進污泥濁水中。

結果第三盤依舊和棋,因為賈玄被皇帝強迫性地讓了三子,所以就算是輸了。不 過待他被侍衞扔進荷花池後,突然又高呼了起來。原來,賈玄的手裏頭還握着一 枚子沒算呢!見此情景,宋太宗不禁笑了起來,而後又賜予緋衣。——《古今談概》

“商山四皓” 篇三

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漢初的四位著名學者。他們不願意當官,長期隱居在商山,人稱“商山四皓”。劉邦久聞四皓的大名,曾請他們出山為官,而被拒絕。

劉邦登基後,立長子劉盈為太子,封次子如意為趙王。後來,他見劉盈天生懦弱,才華平庸,而次子如意卻聰明過人,才學出眾,就想廢掉劉盈而立如意為太子。劉盈的母親呂后聞聽,非常着急,就開國大臣張良想辦法。張良建議呂后聘請“商山四皓”作太子的賓客,呂后答應了。“商山四皓”都是張良的好朋友,礙於老朋友的面子,他們出山了。很快,太子劉盈經過這四位長者潛移默化的教導,修養與見識大有長進。

一天,劉邦與太子一起飲宴,他見太子背後有四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問後才知是“商山四皓”。四皓對劉邦説:“我們聽説太子是個仁人志士,又有孝心,禮賢下士,我們就一齊來作太子的賓客。”劉邦見太子有四位大賢輔佐,便知道太子已不可廢,於是就消除了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的念頭。劉盈後來繼位,為漢惠帝。

商山四皓喜歡下圍棋。唐代王維、李思訓、孫位,五代支仲元、石恪,北宋孫可元、李公麟、南宋馬元,元代錢選等,都以四皓在商山為題材,作《商山四皓圖》,或名《四皓弈棋圖》,或名《山居四皓圖》。

圍棋的歷史故事 篇四

你更愛下圍棋,還是聽驢叫?

把這個問題拋給西晉才子王濟,會讓他糾結死,這兩樣今人看來風馬牛不相及,完全沒法往一塊兒撮的愛好,都是他一生所嗜。

王濟倒也不孤單,東漢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也是雅好圍棋,更好驢鳴。王粲死後,曹丕曾帶領一幫王粲的生前好友集體學驢叫為其送行。王濟死後,他的粉絲孫楚也在靈前學驢叫,學得太逼真,惹得賓客鬨堂大笑,孫楚還很不高興。

雖然荒誕不經,但這就是魏晉南北朝文人的個性。建功立業太難,朝不保夕,不如及時縱慾享樂,彈琴下棋。何況當時,愈出格,反倒愈顯得棋高一着。

兩晉和南北朝,社會政治混亂,戰亂不休,但人的思維卻空前活躍,個性獲得極大解放,湧現出了無數以不幹正事為榮、追求清虛生活的特立獨行之人。圍棋,也成為與詩書並列的一種才藝,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頭百姓,都樂在其中。“漢魏明賢,高品間出。晉宋盛士,逸思爭流。”樑朝沈約的《棋品序》,是這一時期圍棋盛況的真實寫照。

隱居河南輝縣、修武一帶的“竹林七賢”,喜好清談,不拘禮制,也都很喜歡下圍棋。《晉書·阮籍傳》上説,阮籍母親死的時候,他正與人對弈,棋攤兒沒有一鬨而散,對手錶示可以暫緩一下,待阮籍料理完老母后事再繼續,阮籍卻不同意,堅持下到底。“七賢”之一的王戎身上也發生了同樣的事,在任豫州刺史時,母親死了,他仍在家中看別人下棋。

阮籍和王戎都以“性至孝”知名,所以此種行為常人無法理解。僅僅用不拘禮制來解釋恐怕不夠,或許,兩人是需要一個心理緩衝時間來接受悲痛的事實。電影《天下無賊》結尾,劉若英聽説劉德華已死,沒掉眼淚,沒説一句話,只是狠狠地把手裏的烙饃卷京醬肉絲一口一口吃掉。阮、王二人怕也是拿手頭的棋局緩神兒,但緩過了神兒,該哭還是要哭的。所以,《晉書·阮籍傳》中説,一局終了,阮籍一口氣喝下二斗酒,放聲悲號,吐血數升。而王戎在棋局結束後,“容貌毀悴,杖然後起”,像木頭人一樣。

這段時間,真正對圍棋貢獻最大的正是這幫放浪形骸的文人,他們已經不再把圍棋看做決賭勝負的舞台,而更看重圍棋的修身養性,這當然進一步提高了圍棋的品位與境界。有個典故叫做“裴遐雅量”,説名士裴遐對弈時有人敬酒,他沒顧上立即喝,把酒擱在一邊,被敬酒者誤解而遭推搡,他從地上爬起來又坐回棋桌,“顏色不變,復棋如故”,難怪《世説新語》要把他編入“雅量篇”。

如果説文人是魏晉南北朝時圍棋的羣眾基礎,那麼,帝王則是圍棋的形象代言人。這段時間,晉武帝、宋文帝、齊高帝、梁武帝都是個中好手,圍棋也在南北對立期間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孫皓洛陽觀棋發幽憤

西晉的開國皇帝、温縣人司馬炎是個圍棋迷。據《晉書·杜預傳》記載,一天,晉武帝正跟祕書丞張華,就是在《博物志》裏探討圍棋起源的那位才子,在洛陽的宮殿裏下圍棋,老將軍杜預奏請討伐吳國的表章送來,請求皇帝確定伐吳的日期。司馬炎下棋正在興頭上,隨口而出:“明年。”

如果真是“明年”,那真是一盤棋改變歷史,西晉統一中國的進程怕要往後推了。這時候,局中人張華卻異常清醒,突然站了起來,把棋盤推到一邊,説:“陛下聖明神武,國富兵強,吳主荒淫驕虐,誅殺賢能,當令討之,可不勞而定!”司馬炎聽了張華的話,緩過神來,立即下令擇吉日出兵。公元280年,晉發兵20萬,只用三個月就滅了吳國,俘虜了吳主孫皓。

天下統一後,在短暫的太康10年間,晉朝社會出現了一片繁榮的景象,號稱“太康之治”。司馬炎更加篤好圍棋,常跟自己的女婿、那位愛聽驢叫的王濟(字武子)對弈,在著名的棋譜《忘憂清樂集》中,就保存有一局“晉武帝王武子弈棋譜”。有一次,他還命令孫皓在旁邊觀戰。

吳國是三國之中圍棋氛圍最濃的,孫皓的伯公孫策尤愛圍棋,所以孫皓的棋力應該不差,司馬炎叫他來看棋,恐怕炫耀的成分居多——瞧我能武能文。但孫皓觀棋的心情不會好,他在吳國為政嚴酷,常挖人眼,剝人臉皮,是説一不二的狠角色,如今卻在洛陽看人眼色。

《晉書·王濟傳》記載,司馬炎正跟王濟對弈,突然問起孫皓為什麼要剝人皮。孫皓看見王濟把腳伸到了棋盤底下,便故意挖苦説:“對君主無禮的人就要被剝皮。”史書上沒有記載司馬炎和王濟的反應,而孫皓這句,算是對軟禁生活的小小發泄。被俘虜四年之後,鬱鬱寡歡的他死在了洛陽。

一次代表南北方的高手對決

運動是不分國界的,今有乒乓外交、籃球外交,在圍棋風行的南北朝,亦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圍棋外交”。

當時,魏孝文帝元宏很想統一中國,便派散騎常侍李彪出使南齊,一探虛實。李彪是頓丘衞國(在今濮陽境內)人,名字就是元宏賜的,深得皇帝信任,但元宏選他去,還因為他的另一個身份——魏國有名的圍棋高手。元宏一生仰慕漢文化,而圍棋流行的南朝一直以中華正朔自居,所以,他有心要在圍棋上跟南朝鬥一鬥。

依據《魏書·蔣少遊傳》的記載,李彪去南齊時,又特意帶了北魏有名的棋童,洛陽第一高手範寧兒同往。最終,與南朝高手對決的重任,就落在了這個孩子身上。

南齊這邊,皇帝是齊武帝蕭賾(zé),乃父齊高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親自撰寫圍棋書的皇帝,有《齊高棋圖》二卷問世,棋力與當時位列二品的褚思莊差不多。所以,蕭家是有圍棋基因的。蕭賾更知道,這幾位北方棋手來者不善,不可輕視,他把接待任務交給了江南名手王抗。

這場國際對抗賽的勝敗,直接關乎南北兩朝的榮辱,比賽現場,觀者甚眾。王抗的棋力是時人有目共睹的,《南齊·蕭惠基傳》中記載,他的棋力是“第一品”,特點是“神速”,注重佈局。範寧兒是什麼棋風不得而知,根據史載,兩人只下了一局,結果,王抗竟然爆冷告負。

一時間,北朝人揚眉吐氣,而南朝人震驚無比。

一局比賽的結果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對範寧兒與王抗究竟誰厲害,後世説法不一。明代王世貞在《弈問》中認為,王抗可能是輕敵了,“寧兒以有心待王抗,而抗以無心待寧兒”,所以範寧兒贏了,這不過是一盤棋而已,究竟誰高誰低,尚不可定。

再者,王抗從劉宋時期就名揚天下,此時已五六十歲,精力不濟,面對敵國年輕黑馬,主場作戰,壓力山大,輸棋也情有可原。

據説,這一勝利讓元宏龍顏大悦,帶隊教練李彪班師回朝後不久,就升遷做了祕書丞。以後的九年,北魏六次遣使南齊,範寧兒均隨同前來。但在後來的六次對抗中戰況如何,史上並無記錄。

“鼻祖”弈秋 篇五

弈秋是春秋時期人,是我國史籍記載的第一位棋手,是“通國之善弈者”,被稱為圍棋“鼻祖”。弈秋帶了兩個學生。一個誠心學藝,聽課十分專心;另一個卻不下功夫,上課時心不在焉,總是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着外面大雁什麼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同在學棋,同拜一個師,前者學有所成,成為遠近聞名的高手,後者未能領悟棋藝。這説明專心致志是下好圍棋的先決條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9de13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