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南方臘八節食俗通用多篇

南方臘八節食俗通用多篇

南方臘八節食俗通用多篇

寶冬瓜羹的做法 篇一

原料:冬瓜一塊,菜心一小把,薏米50克,蓮子25克,扁豆、腰豆、白果、粟米粒等各適量。

調味:素高湯、鹽、香油(可不用)各適量。

準備:提前用清水把薏米、蓮子、扁豆、腰豆、白果、粟米粒等食用泡至發脹。冬瓜洗淨(不要去皮)切丁,菜心洗淨切成碎粒備用。

步驟

1、把泡好的各種食材全部放入砂煲,加入素高湯和適量清水,燒開後改用文火慢慢煨至軟爛入味。

2、等砂鍋裏的所有食材都軟爛入味後,放入準備好的冬瓜和菜心,改用大火燒開就可以關火了,然後放鹽和香油調味後上桌。

臘八節的傳統習俗 篇二

1、湖南

臘八節這天喝臘八粥是各地常見的一個習俗,在湖南長沙等地除吃臘八粥外,也做臘八豆,不過長沙的臘八粥一般是甜粥,但醃製的臘八豆基本上是鹹的,而在農村會用糯米、臘肉、紅棗、等做臘八飯。此外,湘南等地還有臘八吃腐乳、做腐乳的習俗,在新化和湘西等地,臘八節這天還有敲鼓的習俗,叫做驅儺,意思驅鬼、避疫。

2、廣西(本站☆)

在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大柳村,當地盤瑤羣眾有製作餈粑過臘月初八的習俗,當地瑤族羣眾將糯米原料浸泡蒸熟後,放在石槽裏搗成泥狀,然後揉捏成形制成餈粑。餈粑糕點香糯可口,深受當地羣眾喜愛。

3、四川

在四川也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其做法五花八門甜鹹麻辣的都有,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肉丁、白蘿蔔、胡蘿蔔熬成的。異鄉人來此品嚐,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可以説是風味各異的。

4、福建

以前在福建福州,人們一般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製作臘八粥,細細燉上一夜,次日清晨臘八粥熬好了就會先敬神祭祖,然後贈送親友鄰居,中午前送出,最後全家人分食,要剩下一點兒,取“年年有餘”的兆頭。此外,福州的傳統臘八粥還有個有趣的特色,會在粥上放個由幾種果子做成的小獅子,取避邪之義。

5、浙江

浙江人煮臘八粥則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據説,這種煮粥方法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

6、江蘇

江蘇人吃臘八粥分甜鹹兩種,臘八粥裏要加入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如果煮的是鹹粥的話,在裏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7、江西

在江西南昌,臘八也是個傳統的黃道吉日,南昌人除了要喝“臘八粥”,還常舉行定親、娶媳、嫁女之類的“臘八婚”。此外,臘八節是春節前的第一個節令,南昌人視“臘八”為過年的前奏,從臘八開始,家家户户就會開始準備花生、瓜子、醃肉、置辦年貨。

福建 篇三

福州的傳統臘八粥有個有趣的特色:在粥上放個由幾種果子做成的小獅子,取避邪之義。過去福州人一般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製作臘八粥,細細燉上一夜,次日清晨,臘八粥就熬成了。

有的人家會先將果子雕刻成各種形狀,最有意思的是做“果獅”。脆棗剔核烤乾後做獅身,半個核桃仁做獅頭,桃仁做獅腳,杏仁做獅子尾巴,然後用糖漿把各部分黏在一起,放在粥面上。如果碗麪大,還可以擺雙獅,取“避邪吉祥”之義。在大寺院裏,還有見到用棗泥、豆沙、山楂等帶顏色的食品捏成八仙、羅漢、壽星公等小造型。

臘八粥熬好後,當天清晨先敬神祭祖,然後贈送親友鄰居,中午前送出。最後全家人分食,要剩下一點兒,取“年年有餘”的兆頭。在數九寒冬,喝一碗熱氣騰騰、香甜可口的臘八粥,驅寒暖胃,對人體健康也有裨益。

湖南 篇四

臘八節這天,各寺廟用香谷、果實等做粥供佛,稱臘八粥,流行於民間。長沙等地除吃臘八粥外,也做臘八豆,成為家常菜餚之一。鄉間常在這天以糯米、臘肉、紅棗、核桃等做臘八飯,臘八豆也是以此日所做最佳。

長沙還有“臘鼓鳴,春草生。臘鼓動,農人奮”的諺語,故十二月初八日俗稱“臘日”。這一天,會有很多人祭祖,將煮好的臘八粥先祭拜祖先,再分給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也保存着吃幾天,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兆頭。

長沙的臘八粥一般是甜粥,但醃製的臘八豆基本上是鹹的。湘南等地還有臘八吃腐乳、做腐乳的習俗。在新化和湘西等地,臘八節這天還有敲鼓的習俗,叫做驅儺,意思驅鬼、避疫。

川 篇五

臘八粥做法五花八門,甜鹹麻辣,而農村人吃鹹味的比較多,主要是用黃豆、花生、肉丁、白蘿蔔、胡蘿蔔熬成的。異鄉人來此品嚐,雖入鄉隨俗,但很難習慣,現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稱風味各異。

以上就是南方各個省份過臘八節的飲食習俗,看完本文大家瞭解了多少?

臘八的習俗有哪些 篇六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裏,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着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在東北也有諺語“臘八臘八,凍掉下巴”的之説,意指臘八這一天非常冷,吃臘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禦寒冷。

“臘八粥,吃不完,吃了臘八粥便豐收”。農曆臘月初八,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臘八節”。關中一帶到了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鍋“臘八粥”,美餐一頓。不光大人、娃娃吃,還要給牲口、雞狗喂一些,在門上、牆上、樹上抹一些,圖個吉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dpm3g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