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春節的資料新版多篇

春節的資料新版多篇

春節的資料新版多篇

春節的資料有哪些 篇一

1、春節簡介

春節,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七年級,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也要來臨了,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悦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衞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户户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裏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户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説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的。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八年級、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説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藴味無窮。

2、春節的由來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説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七年級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七年級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七年級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的資料 篇二

春節的來歷:

古代把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稱元辰,元日、元朔等。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宋人吳自牧所著《夢粱錄》説“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孟冬之月為正月。“正”,本來當念成正大光明的“正”,為什麼現在人們習慣地將“正”唸作“徵”呢?這便是從秦始皇稱帝時開始的。因為秦始皇姓嬴名政,“政”和“正”兩音相同,為了避諱,就下令全國將正月的“正”讀作“徵”。從此人們不再叫“正月”,而念成“徵月”。以後念熟了,一直沿傳後世。到漢武帝時,司馬遷以夏曆為基礎編寫《太陽曆》,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第一個月為正月。自漢朝到清未,一直採用夏朝的歷法。所以,人們至今還把陰曆稱作夏曆,也稱它為農曆或舊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廢除夏曆,中國開始採用公曆,每年以公曆1月1日為新年元旦,這樣,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人們就只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而不再別稱元旦了。

據史書記載,一年一度慶祝豐收的儀式起源於周王朝(公元前1121-前771年〕,這個儀式雖然是在農曆十一月間,但歷來人們都認為它是新年習俗的起源。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曆法,因此歷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繼位,決定重修曆法,使之統一。今日我們所採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後,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但農曆正月七年級為“元旦”,乃原自漢武帝定下的歷法。<<爾雅>>對“年”的註解是:“夏曰歲,商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圓缺一次為一月,七年級為朔,十五為望。每年的開始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

傳説夏朝的春節,是在相當於現在的的二月。西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建議創立了太初曆,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

春節的確定及變遷,也反映了我國天文、曆法的發展和成熟。

農曆元旦,還有許多別的名稱,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第一天。

春節的傳説:

很久以前在定陽山下,住着一個叫萬年的小夥子。他家境貧寒,終日以打柴挖藥為生。那時候節令很亂,弄得莊稼人拿不準種田的節氣,常誤了時令。萬年是個有心計的青年,他決心把節令定準。

一天,萬年上山打柴,坐在樹下歇息時,看到樹影的移動,受到了啟發。他就制了一個日晷,測日影來計算一天的長短。可是,遇上雨、雪陰天,就無法計算了。他又琢磨做一個記時器具,以彌補日晷的不足。一天,他進深山挖藥,看到山上泉水有節奏的“滴噠、滴噠”地響着,他開了竅。回家後,反覆試驗,最後做成了五層漏壺。從此,他測日影,觀漏水,天天如此,從不間斷。終於發現每隔360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次,最長的一天在夏至,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當時的天子“祖己”也為節令失常之事着急,就召集百官議論此事。朝廷節令官阿衡既不懂日月運行規律,又不潛心鑽研,見天子問起事故,就説是因為百姓做事不慎,得罪了上天,只有祈禱上天寬恕才行。祖乙聽信了,齋素沐浴,率領百官去祭天,並傳諭全國各地設台祭天。

春節的資料 篇三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七年級,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裏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歷史發展

節日起源

春聯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説法諸多,其中有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説法,春節源於臘祭、源於巫術儀式説、源於鬼節説等,[3] 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説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繼天子位,帶領着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説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時間演變

虞舜

春節以前也稱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而中國曆代的正月的設定日期卻並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為正月。

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

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為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曆(即農曆),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

名稱變革

在不同時代,春節有不同名稱。

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6]

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袁世凱將元旦定義為西曆01月01日,將農曆正月七年級改名為春節。

內容發展

先秦時期,就有了歲時的雛形。《詩·豳風·七月》裏記載了人們收穫後釀酒宰羊的歡聚場景,“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十月滌場,……曰殺羔羊,……萬壽無疆。”

漢朝時,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東漢崔寔《四月民令》提到,“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正月七年級過新年的習俗也越來越豐富。

魏晉時,已形成除夕守歲的習俗。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唐朝時,人們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這一形式迅速在民間普及,改用梅花箋紙。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

宋代人過年開始吃餃子,宋朝稱餃子為“角子”。宋代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東京夢華錄》説:“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於外。”到了明朝,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都已經盛行。《萬曆嘉興府志》中記載:“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

清朝非常重視過年,宮廷過年十分奢華,皇帝有寫福字下賜羣臣的習俗。過年要一直延續至元宵佳節才算結束,猜燈謎是甚為流行的取樂方式。

辛亥革命帶來了全新的時代,政府提倡新曆,傳統過年不再休假。禮儀上,脱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禮節逐漸成為中國人際交往的“文明儀式”。

春節曆法

春節時間

春節的時間(農曆正月七年級)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遊動。“最早的春節”(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個月。根據曆法計算,如果農曆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曆2月20日,為1920年和1985年。

閏春節

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裏,農曆閏正月只發生6次,非常罕見,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

閏春節的過法

如果一年有閏正月,原則上春節過第一個正月的,到了閏正月的時候則不過節。當然,也有少數地區過完第一個正月的春節以後,到了閏正月的時候也過閏正月的春節,因為閏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閏正月的七年級也看做春節來過。

新年的資料簡介 篇四

新年的來歷

古代把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稱元辰,元日、元朔等。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宋人吳自牧所著《夢粱錄》説“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孟冬之月為正月。“正”,本來當念成正大光明的“正”,為什麼現在人們習慣地將“正”唸作“徵”呢?這便是從秦始皇稱帝時開始的。因為秦始皇姓嬴名政,“政”和“正”兩音相同,為了避諱,就下令全國將正月的“正”讀作“徵”。從此人們不再叫“正月”,而念成“徵月”。以後念熟了,一直沿傳後世。到漢武帝時,司馬遷以夏曆為基礎編寫《太陽曆》,固定以孟春之月即一年第一個月為正月。自漢朝到清未,一直採用夏朝的歷法。所以,人們至今還把陰曆稱作夏曆,也稱它為農曆或舊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廢除夏曆,中國開始採用公曆,每年以公曆1月1日為新年元旦,這樣,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人們就只稱農曆正月七年級為春節,而不再別稱元旦了。

據史書記載,一年一度慶祝豐收的形式起源於周王朝(公元前1121-前771年〕,這個儀式雖然是在農曆十一月間,但歷來人們都認為它是新年習俗的起源。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曆法,因此歷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繼位,決定重修曆法,使之統一。今日我們所採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後,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但農曆正月七年級為“元旦”,乃原自漢武帝定下的歷法。<<爾雅>>對“年”的註解是:“夏曰歲,商曰年。”自殷商起,把月圓缺一次為一月,七年級為朔,十五為望。每年的開始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傳説夏朝的春節,是在相當於現在的的二月。西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建議創立了太初曆,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春節的確定及變遷,也反映了我國天文、曆法的發展和成熟。

農曆元旦,還有許多別的名稱,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第一天。

新年的傳説:

很久以前在定陽山下,住着一個叫萬年的小夥子。他家境貧寒,終日以打柴挖藥為生。那時候節令很亂,弄得莊稼人拿不準種田的節氣,常誤了時令。萬年是個有心計的'青年,他決心把節令定準。

一天,萬年上山打柴,坐在樹下歇息時,看到樹影的移動,受到了啟發。他就制了一個日晷,測日影來計算一天的長短。可是,遇上雨、雪陰天,就無法計算了。他又琢磨做一個記時器具,以彌補日晷的不足。一天,他進深山挖藥,看到山上泉水有節奏的“滴噠、滴噠”地響着,他開了竅。回家後,反覆試驗,最後做成了五層漏壺。從此,他測日影,觀漏水,天天如此,從不間斷。終於發現每隔360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次,最長的一天在夏至,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當時的天子“祖己”也為節令失常之事着急,就召集百官議論此事。朝廷節令官阿衡既不懂日月運行規律,又不潛心鑽研,見天子問起事故,就説是因為百姓做事不慎,得罪了上天,只有祈禱上天寬恕才行。祖乙聽信了,齋素沐浴,率領百官去祭天,並傳諭全國各地設台祭天。

關於新年的祝福語

1、星光閃爍的是希望的光芒,白雲託載的是理想的天堂,彩虹架設的是幸福的橋樑,丹霞鋪就的是明天的輝煌,短信捎去的是狗年的吉祥!祝你春節快樂!

2、最新不過新的一年,最美不過你的笑臉,最喜不過閤家團圓,最順不過好運連連,最富不過滾滾財源,最暖不過幾句寒暄。狗年又至,祝你心想事成,幸福美滿!

3、在新年即將到來,鐘聲即將響起,焰火即將燃起的日子裏,短信帶着祝福先送去給你。願你在新的一年裏好事臨門,平步青雲,萬事如意。預祝新年快樂!

4、新年到,祝福到;短信問好,友人可安;祝願朋友,財源滾滾;吉祥高照,鴻運當頭;幸福圍繞,健康相伴;一生平安,萬事順心;笑口常開,春節快樂!

5、手的温度,被新年的氣氛烘暖;心的距離,被貼心的問候拉近。除去舊歲,迎來新年。願你:少一份煩憂愁苦,多一份愜意心情;少一點失意,多一點快樂!

6、帶上誠摯的祝福,一曲心語永相傳。一別之後,兩地相思,七夕心寒八月過完,九月中秋月圓心不圓,匆匆十一又忙完,臘月守候你的歸還。新年快樂早日團圓!

7、新年天氣預報:你將會遇到金錢雨,幸運風,友情霧,愛情露,健康霞,幸福雲,順利霜,美滿爽,安全雹,開心閃,它們將伴你一生!

8、新年來臨之際,祝您一年開開心心,一生快快樂樂,一世平平安安,一家和和睦睦,願你生命中的每一個願望全能得到實現!新春快樂,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9、新年開啟,精彩繼續。,祝福升級。温馨旋律,賜你魔力。好運簇擁,年年有餘。心情舒暢,不生閒氣。拼搏努力,也要自娛。新年開心,快樂無敵!

10、歇一歇,人生的旅途;停一停,匆匆的腳步;揮一揮,理想的衣袖;抖一抖,歲月的塵埃;聽一聽,新年的鐘聲;踏一踏,生活的舞步;傳一傳,新年的祝福。

關於新年資料 篇五

新年是一個特殊的節日,在西方,它的節慶活動不如聖誕節那樣隆重(在有的'國家把它與聖誕節合起來過),而在東方特別是東南亞一帶,它顯然不如新年重要,那麼各國的新年到底有什麼特色呢,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羅馬尼亞、俄羅斯、匈牙利、法國、英國、葡萄牙、意大利、美國這些國家的新年是如何過的吧。

羅馬尼亞

每年一月一日是羅馬尼亞的傳統年節,但它又與正教的聖誕和主顯節的時間相臨,幾個節日便合在了一起,所以羅馬尼亞人的新年實際上從十二月二十四日開始,至直翌年一月六日結束。十二月二十四日夜,教徒門要去教堂作禮拜,之後,他們在一位手舉五星紅燈的兒童的引領下沿街遊行,吟唱聖歌,直到深夜。二十五日上午,小火子們持刀佩劍,一身戎裝在,廣場或市中心演出聖經故事。三十一日,是結婚的吉日,辦喜事的人很多,很多人還習慣在這一天問卜算掛。

元旦之後的數日之中人們還要舉行很多獨具民族風情的賀歲活動。除夕之夜新郎,新娘要牽拉聖犁聖牛到親友鄰居家拜賀。孩子們則三五成羣,手持花棍輕輕敲打自己的父母長輩,唱花棍歌祝親人吉祥如意,小夥子們則手拿花杖,拉着鐵犁到各家拜年,其間跳山羊舞,主人也會以各種佳餚招待他們。另外還有一種化裝遊行,十分有趣,一個頭戴山羊面具,兩隻羊角間夾着一面象徵太陽的鏡子,在其它動物冬眠後仍蹦跳不止,待一陣音東響過,其它動物漸次甦醒,與山羊共舞,用以象徵萬物復甦。遊行隊伍裏還有名醫生,手持大號注射器向路人噴射聖水。聖誕老人更是必不可少,他身穿大紅袍,不斷向路人拋灑五彩紙屑和禮物。

春節的資料 篇六

連續陰霾天氣已為我們叩響了警鐘,現在保護環境、節能減排、厲行節儉、綠色消費已是刻不容緩,是直接關乎到我們生命質量和安全的頭等大事。

一、厲行節儉綠色消費

首先是各項籌備過節活動應講究綠色低碳。比如購置生活物品和禮品時要講究節儉實用,適度消費,去超市商場購物時少用塑料袋,節日消費少用一次性產品;拒絕過度包裝,杜絕各種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禮品盒。

其次節日期間各種慶祝活動應堅持節儉和低耗,避免過度耗費電力能源及水資源,糧食等;不以放大型煙花為榮;守歲、聚餐時堅持不浪費、不過度狂歡、不貪食野味、做光盤一族,適量點餐,剩餐打包,拒絕剩宴,節儉才是大夥最值得尊重的新時尚。 這些不僅是一種行為文明,更是一種綠色生態智慧。

二、少放或不放煙花爆竹:

近年來,燃放煙花爆竹所產生的二氧化硫、煙塵和碳粒等顆粒物,是春節空氣質量差的罪魁禍首,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引發包括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每逢除夕鞭炮炸響,硝煙瀰漫,空氣刺鼻,全國燃放煙花爆竹產生的垃圾竟達數萬噸,還常有房屋起火、人員受傷的事件發生。

為了我們自己和他人儘量少放或不放煙花爆竹;不焚燒垃圾、鞭炮紙屑、塑料、樹葉等。以減少空氣污染,降低pm2.5,讓我們呼吸到清新干淨的空氣,以提高生命生活質量。 希望大家選擇電子爆竹、喜慶音樂、鮮花等新穎安全的慶祝方式;選購安全低污染的環保爆竹;自覺少買一串鞭炮、少放一枚禮炮。積極營造文明安全潔淨宜居的生活環境。

三、少駕或不駕車輛、乘坐公交、騎自行車或步行:

現在車輛很多,春節期間的走親訪友更是用車高峯,但科學分析表明,汽車尾氣中含有上百種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體懸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鉛及硫氧化合物等。一輛轎車一年排出的有害廢氣比自身重量大3倍。尾氣中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加劇温室效應,污染空氣,使人患呼吸道疾病甚至癌症。

倡議大家少駕或不駕車輛,乘坐公交,在暖好的天氣裏一起騎自行車或步行更能增加親情鍛鍊身體。讓綠色出行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添加一份綠色,獲得一份健康。

四、倡導不使用少使用或重複使用塑料袋:

塑料袋的廣泛使用製造了嚴重的白色污染,春節期間大家更會使用從而製造大量的塑料垃圾,許多人對塑料垃圾焚燒處理,在塑料焚燒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世界公認的強烈的致癌物質二噁英,它的毒性十分大,是砒霜的900倍,有世紀之毒之稱,萬分之一甚至億分之一克的二噁英就會給健康帶來嚴重的危害。二噁英除了具有致癌毒性以外,還具有生殖毒性和遺傳毒性,甚至還能嚴重破壞臭氧層,直接危害子孫後代的健康和生活。

研究表明二噁英不僅容易導致孕婦流產或產下畸形兒,而且會損害肝臟與免疫系統。若女性在二、三十年中積聚了大量二噁英於其體內,並通過哺乳把這些污染傳給其小孩,足見危害之重。倡導大家不使用少使用或重複使用塑料袋,使用環保布袋,從而儘量少產生塑料垃圾,並且一定做到堅決不焚燒塑料垃圾,應該填埋處理。

標籤: 多篇 新版 春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dro1n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