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潑水節有什麼樣的習俗通用多篇

潑水節有什麼樣的習俗通用多篇

潑水節有什麼樣的習俗通用多篇

潑水節的習俗 篇一

潑水節歷時三天。第一天叫“麥日”,第二天叫“惱日”,第三天叫“帕晚瑪”。三天中,最着名的習俗是浴佛、潑水、趕擺、丟包、賽龍舟、放高升、放孔明燈、跳舞等。

潑水節的前一天清晨,節日的氣氛就感染了傣族人。他們穿上豔麗的服飾,上山採來鮮花,將佛寺的龍亭裝扮漂亮。

第二天,潑水節到了。人們首先採集鮮花綠葉供奉於佛寺,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數座,世俗眾生圍塔而坐,聆聽佛經。之後將佛像抬到院中,由本寨婦女盛清水為其洗塵,這就是“浴佛”。浴佛禮畢,羣眾性的潑水活動便展開了。人們用臉盆、水桶盛了水,擁到大街小巷,逢人便潑。這天潑水意味着消災除病送吉祥。

潑水節的另一重要活動是趕擺。西雙版納傣族趕擺非常有特色。擺場多設在村寨之間的綠地上。當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們和跳起象腳鼓舞蹈的小夥子們彙集於擺場。民間藝人先戴着面具跳一段孔雀舞,趕擺活動便拉開序幕。接着是馬鹿舞、白象舞……趕擺這天,遊客還能吃到獨具特色的傣家食物:香竹筒飯、香辣脆鮮的燒烤、油煎青苔、年糕“毫糯索”……

趕擺中最浪漫的活動是丟包。姑娘們用花布精心製作成花包作為愛情的信物。丟包之時,姑娘們撐着花傘到包場,小夥子們站在離姑娘三四十步遠的地方接包。若他們接不住姑娘的花包,就得把事先準備的鮮花插在對方髮髻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夥子丟回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夥子的胸前。在這樣的親密接觸中,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便拉開了序幕。

潑水節活動最讓人期待的項目當數賽龍舟。當天在瀾滄江或瑞麗江上,參加比賽的木船紮了彩花,裝扮成龍、孔雀、大魚等形象,船上數十男女青年奮力划槳。江畔觀者也不閒着,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節日的氣氛在這時達到了高潮……最終比賽優勝者將領獎並喝慶功酒。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一個保留節目,意在除舊迎新保平安。傳説,放高升是為了紀念一位體察人間困苦,撞死在天宮門外的天神。放高升那天,傣族人自制煙火,用一根數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上火藥,點燃引線,火藥燃燒將竹子射入雲天。煙火於空中噴放,如羣星璀璨。傣族古歌謠中唱道:“大高升、長高升,長又大,抬上架,點着火,真厲害,咻!咻!咻!”

放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的傳統活動。人們以此紀念聖賢諸葛亮。入夜後,人們將燈燭放入紙燈罩中點燃,利用空氣浮力將孔明燈放飛昇至夜空。

傣族人善舞,潑水節中自然少不了大規模的羣眾舞蹈,如象腳鼓舞和孔雀舞等。大家身穿節日盛裝圍成一圈,合着芒鑼、象腳鼓率性而舞。跳到興起,集體發出“水、水、水”的歡呼,或以“玉臘呵、玉臘呵”的歌聲結尾。有的男子邊跳邊飲酒,甚至醉倒於舞場。

潑水節的習俗有哪些 篇二

潑水節的來歷

潑水節的來源在傣族民間有着許多神奇的傳説。據説在遠古時傣族地區有個魔王作惡多端,人們恨之入骨,卻又奈何不得。後來魔王搶來七個姑娘作妻子,聰明的七姑娘從魔王口中套出其致命弱點,才將魔王置於死地。但當魔王的頭掉在地上時,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魔王的頭,大火即熄滅,為了避免大火燃燒,七個姑娘便輪流抱着魔王的頭,一年一換。每年輪換時,人們便向抱魔頭的姑娘潑水,以衝去身上的血污,洗去一年的疲勞。此後,為了紀念這七位姑娘,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潑水節。

潑水節期間,犁田、栽秧的農忙季節即將開始,為辭舊迎新,祈求佛祖和天神保佑五穀豐收、人丁興旺,人們盡情歡樂,互相祝福。節日的前幾天,傣家便忙着殺牛宰雞,清掃房屋,擦洗碗盞用具,縫製新衣,準備節日的食品和祭品。節日活動要持續三至四天,第一天叫“宛多尚罕”,意為除夕;最後一天叫“宛叭宛瑪”,意為“日子之王到來之日”,即傣曆元旦;中間的一天或兩天是介乎兩年之間的空白,叫做“宛腦”。節日的第一天清晨,男女老幼都要沐浴更衣,青年們則盛裝打扮。有的地區在潑水節的前一天,青年男女還要上山採摘野花和樹枝,在佛寺前扎花房或搭花塔,同時還要堆沙塔。潑水節這一天,人們很早就抬着供品到佛寺裏賧佛。這時,姑娘們挑來一擔擔飄着花香的清水,倒進用木料做成的龍身裏,香水從龍口中流到佛像身上,為佛洗塵。人們用洗過佛像的水洗眼睛,祈求佛的保佑。老人們用手和樹枝灑水,彼此洗塵,互相祝福。年輕人先為老人潑水祝福,後來便用盆、桶潑,邊潑邊歡歌,越潑越高興、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和“水——水——水”的歡呼聲響成一片。過往行人和遠方的來客也要參加潑水,以示祝福。

潑水節期間,還舉行賽龍船、丟包、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等。

傣族潑水節的習俗

每到潑水節,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採集一些鮮花和樹葉,到了節日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着採集的花葉沾水,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徵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裏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徵着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

潑水節的內容,除了潑水,還有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跳孔雀舞,丟包,放高升,放孔明燈等習俗。

潑水節期間還要進行划龍舟比賽。比賽在瀾滄江上舉行。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在“堂堂堂”的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把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吸引到瀾滄江邊,為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的氣氛。

“放高升”和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人們在節前就搭好高射架,屆時將自制的土火箭點燃,讓它尖嘯着飛上藍天。高射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們越覺得光彩、吉祥。優勝者還將獲獎。入夜,人們又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氣球”內,利用熱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諸葛亮)。

潑水節的習俗有哪些 篇三

潑水節“浴佛”

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採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

“浴佛”——為佛像洗塵。也是祈求神靈保佑人們在新的一年裏身體健康。“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羣羣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徵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潑水節“丟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遊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後打着花傘,提着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夥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夥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準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着小夥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夥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潑水節“賽龍舟”

賽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着節日盛裝的羣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着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着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裏達到了高潮……

象腳舞和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

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着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緻、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着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舞者盡情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唱邊跳,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放高升和孔明燈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又一項保留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藥和其它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藥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煙,發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讚美聲不絕於耳,好不熱鬧。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入夜,人們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

潑水節的習俗有哪些 篇四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在那裏,他們用水互相潑灑,不論是誰,都會玩的開開心心;我們這裏,得穿的喜慶,貼對聯,放鞭炮,走親戚,拜年。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及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週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週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等國也過潑水節。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着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説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藴和民族的色彩。

潑水節的習俗有哪些 篇五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各有不同的民風民俗。

傣族的潑水節有這樣一段歷史傳説故事。

很久以前,在傣族地區出現了一個十無惡不做的大魔王,他到處燒殺搶劫,姦污民女。弄得莊稼無人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受盡了他的殘暴,對他恨之入骨,可是誰也無法殺死他。大魔王有六個妻子,可他仍不滿足,又搶來一美麗聰明的姑娘。姑娘們滿懷仇恨,合計着如何殺死魔王。一天夜裏,七個姑娘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點。原來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頭髮勒住自己的脖子,機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紅頭髮,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頭就掉了下來,變成一團火球,滾到哪裏,邪火就蔓延到哪裏。竹樓被燒燬,莊稼被燒焦。為了撲滅邪火,姑娘們便輪流抱大魔王的頭。從此,這一天就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傣族人彷彿沉寂在一片四處飛濺、歡聲笑語、水的海洋。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做丟包遊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潑水節,全城上上下下到處一片歡聲笑語。一張張興奮、快樂的臉蛋刻在每個人的臉上。美好的記憶刻在每個人的心間。

潑水節的基本介紹 篇六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着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

《車裏》一書中有段記載:“元旦之晨,所有貴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詣佛寺賧佛。婦女輩則各擔水一挑,為佛洗塵,由頂至踵,淋漓盡致,泥佛幾為之坍倒。浴佛之後民眾便互相以水相澆,潑水戲之能能事”。這段記載雖不盡其祥,但已告訴人們,潑水是傣族過年時必須舉行的一項活動。

猜你感興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e198j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