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熱門7篇)

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熱門7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7篇《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熱門7篇)

篇1:《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

此前我沒有寫過相對規範的讀後感,假若讓各位讀者覺得不適實在抱歉。這本書其實是人人都可以閲讀的,而且可以從中獲得大量的信息,不乏一些哲理性的文章,我其實無法想象本書作者是如何思考才能寫出這麼有深度的觀點。為了使大家清晰明瞭的理解我,我可能需要提前告知大家,我預備具體的談一下幾個方面:作者原研哉及他帶給我的各種對他的印象,對於閲讀此書的準備,再者就是必要的概括與感悟,最後是我從這本書裏學到的以及它道出了一些對於我的困惑的解決辦法,並且完美詮釋了原理所在。(是不是感覺不太懂我?那就請繼續閲讀吧)

作者原研哉是學設計的人一定都認識的大師,有的人甚至可以清楚地説出他所有的作品,他的理念是國際化的,但卻是根植於日本本土文化背景,就像Li Edelkoort説的“他正在設計之中發明一種方言,將全球的理念與本土,區域性的色彩和品味混合在一起。”他可以從自己文化中提煉出珍貴的核心,並運用在設計上,使用户感覺無比親切,這是我認為他最厲害的一點。John Maeda説他的存在就是在詮釋這一個單詞“exformation” ,這個詞是丹麥作家託諾雷特雷德斯杜撰出來的,大意為“指代那些在我們説任何東西之前或當時,一切我們實際上沒有説出來但又存在於我們腦子裏的東西。”Maeda發現他的思想複雜得令人難以置信,並且説“在一種可感知的日式簡單的文化中,他揭示了一種存在於禪式之無中心的,極其深刻,複雜而有意義的有。”而在當我閲讀這本書之前就應該已經準備好了要被他的文字虐了。

原研哉的設計給我的感受就是細膩,單純,透氣舒服的。而他的理念卻是極其複雜的,可以説是常人無法真正理解的,一點不誇張,即便理解了,也一定是通過某些切身體驗過後才能獲得的,他理論的的深度給我極大的震撼。我能夠體會他其實極力的使讀者明白但畢竟都是些無法用言語來描述的東西,看得出作者的掙扎。

為什麼説需要有所準備,其一就是要有不讀懂它不罷休的堅持,和站在他肩膀上看問題的專注,和你一定必須已經閲讀過舊版的《設計中的設計》……萬分榮欣我符合了條件了。

舊一版幾乎都是文字,圖片很少,理論的話講起來比較細,我吃的還比較透,沒看過上一版的情況下,很難從一開始去鑽他的字眼,更不要説讀懂它的思維邏輯了。這一版完全可以説是舊版的續集,所有重要的理論幾乎都是輕描淡寫的掠過,他似乎在傳達“這句話你都不理解,我也沒有什麼繼續跟你説下去的理由,不要浪費大家的時間”……被他深深鄙視完所以讀到半截,我就只好不斷地從記憶裏調出他的關於“白”,“觸感及顏色系統”,“無印的理念”……希望結合這些零散的記憶,通過專注的讀,不要再錯過什麼了。這就是我為什麼要談看書前的準備吧。

對於他的理論,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對於“空白”的理解,包括把已知變成未知去體會,設計中留白的重要性,及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使它更有含義,因為存在於每個人心中事物的影像是不同的,設計師要做的就是提供各種潛在性,而非簡潔美這樣簡單。

對於觸感這一理論,我認為這極其體現作者的魅力,他説提升我們有關日常生活的觀點就像是發現小數,棲居於日常生活中的新設計將由那些任何兩個連續整數之間看到無限多數字的智慧創造出來。我想,他對於生活的體驗能達到小數點後幾位是我無法企及的。對於生活的洞察力就包含在觸感的體系裏,忘記是誰曾經説過這樣的話,人們無法感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設計師的任務就是要找出這些東西,我覺得作者可以,(喬布斯可以,深澤直人可以……)

/

篇2:《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

《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

《設計中的設計》原研哉,山東人民出版社――白底黑字的封面,除了必要信息沒有羅列任何東西,更沒有任何裝飾物出現。不知道作者想要通過封面向讀者傳達什麼訊息,但我的感覺就是,書中一字值千金,看到他靜靜的躺在桌面或立在書架上時,迫不及待的打開它,拜讀。顯然此書的封面設計是很成功的。 由於很喜歡這種簡約、大氣的設計風格,所以在進入主題前,不禁要對《設計中的設計》一書的封面大加讚賞一番,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設計出這樣優秀的作品。 整本書讀下來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受益匪淺。作者的許多觀點和設計觀念頗為受用,不過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穫並非學習到多少先進理念,而是從打開書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結束,被作者的文字所引發的大量思考,腦海中那些源源不斷跳出的“?”着實引發了一場風暴! “輕輕地將手肘撐在桌子上,託着臉來看這個世界,眼前的一切似乎也會隨之有所不同。我們觀看世界的視角與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萬種,只要能夠下意識的將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設計。 當你因為讀完這本觀念設計書而感到越來越不懂設計時,這並不意味着你對設計的認識倒退了,而是證明你在設計的世界裏又往更深邁進了一步。” 這是作者――日本著名設計師原研哉先生寫在開篇自序中的一段話。也正是這句話讓我產生了第一個疑問: 這本書要告訴我什麼? 為什麼在還沒有閲讀其內容的現在,卻因為作者的一段話語產生了收穫海量知識的喜悦? 什麼是設計?這個我再熟悉不過的問題,在讀完短短几百字的自序後,突然變得陌生,陌生到貌似從未思考過的問題!  現在我明白了,這就如同逐夢的人,可能由於走的遠了,追的乏了,一顆堅定頑強的心在飽經現實的打壓、誘惑後,雖然依舊在奔跑,但早已忘記了最初的`夢想,捨棄了精髓,徒有其表罷了。 我們穿梭在校園中,忙於攻讀我們的設計學士學位,填鴨似地學習着社會認為我們需要掌握的各種技能,五花八門的課程,走馬燈一樣的變換着……到如今卻連最基本的問題都拋在了腦後! 原研哉在書中講到了設計的過去,講到了設計與生活,講到了設計師與其所處的時代,講到設計與當前瞬息萬變的世界,講到了設計所引導的消費觀念以及設計的未來等等,所有這些細枝末節間,不僅能看出作者豐富的積累和經驗,更尤為可貴的是對待設計的態度和責任心。很遺憾也讓我覺得很慚愧的是,我既沒有潛心研讀過前人的足跡,積累豐厚的能量。也沒能深深融入所處的時代,學習如何設計符合時代的優秀設計,更不用談把握未來的脈搏了。 學生不才,妄自猜想作者將書名定為“設計中的設計”,想必是想告訴每一位讀者書中的字句均是經過反覆提煉的,是原研哉設計觀念的精華所在。是歷經無數理論積累和數十年實踐才得到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希望有朝一日我們也能領悟“設計中的設計”,設計出“設計中的設計”。 轉載:cooper 作者:張娟

篇3:《設計中的設計》 讀後感

《設計中的設計》 讀後感

“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原研哉   “輕輕地將手肘撐在桌子上,託着臉來看這個世界,眼前的一切似乎也會隨之有所不同。我們觀看世界的視角與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萬種,只要能夠下意識的將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設計。   當你因為讀完這本觀念設計書而感到越來越不懂設計時,這並不意味着你對設計的認識倒退了,而是證明你在設計的世界裏又往更深邁進了一步。”   這是作者――日本著名設計師原研哉先生寫在開篇自序中的一段話。也正是這句話讓我產生了第一個疑問:     這本書要告訴我什麼?   什麼是設計?這個我再熟悉不過的問題,在讀完短短几百字的自序後,突然變得陌生,陌生到好像從未思考過的問題!    現在我明白了,這就如同逐夢的人,可能由於走的遠了,追的乏了,一顆堅定頑強的心在飽經現實的打壓、誘惑後,雖然依舊在奔跑,但早已忘記了最初的'夢想,捨棄了精髓,徒有其表罷了。   原研哉終其一生都在思考,設計到底是什麼。這位日本頂級設計師無時無刻不在觀察着生活的變遷和世界的變化。和我們不同的是,他在面對各種變化的時候,喜歡把所有複雜的、繁亂的、色彩繽紛的東西劃歸到一個永恆的起點來重新審視。 再設計追求回到原點,重新審視我們周遭的設計,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來探討設計的本質和內涵。從無到有自然是一種創造,但將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種創造。原研哉認為設計的本質就是解決社會上多數人共同面臨的問題。 “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與洞察能力”。這句話或可代表作者的“設計觀”,原研哉對設計的認知中心,一切都是以“建築”為核心而生髮出去的,作者曾説過:“建築是綜合一切的最高水平……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紡織品設計等只不過被看成被建築統一前的低水平的、被切割成片的小房間而已”。  

篇4: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

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

讀書首先得了解作者,本書的作者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先生,日本設計中心代表,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無印良品諮詢委員會委員。 他以一雙無視外部世界飛速發展變化的眼睛面對“日常生活”,以謙虛但同時尖鋭的目光尋找其設計被需要的所在,並將自己精確地安置在他的意圖能夠被賦予生命的地方。當我們的日常生活正在越來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時,他敏鋭地感知到了設計的徵候和跡象,並且自覺自主地挑戰其中的未知領域。他的設計作品顯現出來的不落陳規的清新,在於他找到了設計被需求的空間並在其中進行設計。在這樣的態度下,他拓展了設計的視野和範疇,在他所經歷之處,嶄新的地平線不停地被發現和拓展。   “設計師的工作,並不只是設計實踐。在當前環境中,為設計找到一個合適的場所,並對設計領域重新配置,對於設計師來説,也許是更為重要的工作。”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中,原研哉認真闡述了“設計領域的再配置”這一問題。顯然,他對設計的思考已經遠遠超出了技術層面,而是圍繞信息傳達這一設計的本質功能,以充滿自省的精神在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設計意識。 在原研哉看來,設計不是一種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設計師要時刻保持對社會的敏感度。這在《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他正是以這一想法為中心展開論述。 “設計到底是什麼?”為了給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回顧了現代設計的發展歷程,並且策劃了“RE-DESIGN――二十一世紀的日常用品再設計”展覽,通過與許多設計師的互動一起來思考設計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在設計實踐中,原研哉試圖建立一種信息建築的思維方式,讓平面設計不僅能作用於人的.視覺,而且能夠觸動人的所有感官。作為日本著名品牌“無印良品”的設計委員,原研哉以“無中生有”的理念為圭臬,凸現了“無”的力量。同時,作為一名非常具有社會責任感的設計師,他也把引導消費慾望作為自己的任務之一,並對其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中國的經濟正在高速發展,經濟的繁榮給設計也帶來了新的契機。在這種時候,能夠聽到原研哉作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對設計工作的思考,無疑是正逢其時。這也與我個人的一些想法不謀而合。 回國以後,我也一直在從事設計工作。設計是什麼?當中國的經濟發展駛入了快車道,創意時代的到來已成為無法拒絕的現實,“設計”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回到開頭,回答一下這個最為基本的問題?原研哉並沒有在這本書中給出一個明晰的答案。但他給了我們彌足寶貴的啟示。我想這也正是《設計中的設計》一書的真正意義所在。 設計在哪裏?最令我們視而不見、習焉不察,而恰恰又離不開的大概就是設計了。我們穿戴着經過設計的衣、帽;生活在經過設計的房屋裏,使用着設計過的各種日用品、電器等;在經過設計的建築物裏使用他人設計的工具勞動着;就連我們漫步的街道也是經過設計過的。我們無意識地生活在設計的海洋中。生活本身,就是設計的起源地;而設計,歸根結底就是我們對生活的發言。 想想我們曾經為之讚歎的那些古人留傳下來的美麗器物吧,它們的巧奪天工令今人心馳神往,無法想象在那樣一個時代如何會有這樣的“設計”。但在當時,這也不過是人們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而做的努力吧。生活是最殘酷的淘洗,只有適合生活的器物,才能代代相傳,躲過漫長時日的侵襲。而藝術也好,文明也好,藉着這些物質存在,才為我們所感知、認識、欣賞、繼承。 今天的中國,已經越來越受到世界的矚目。正如原研哉在書中所談到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一個新基準,他囑咐日本人應該對此保持平靜和內觀,再造成熟文化。那麼我們呢?僅僅是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熱情是不夠的,我們也應該關注自己腳下的這塊土地,爭取在“這塊土地”上做出屬於中國又屬於世界的設計。當創意成為產業,當設計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身為設計師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加冷靜和謹慎呢? “日常”是原研哉反覆提到的一個詞。在他看來,這是設計的源泉,也是設計的意義。《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説到底,是在提醒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設計師,因為你可以設計的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設計”,還有你的生活。 在書中我們可以體察到日本的設計文化。 日本文化的獨特之處在於,一千多年的文化積累和三百年的鎖國造就的純日本的江户文化和百年維新受到的全方位的西方文化的洗禮的相互碰撞。一個國家的高速成長時期就好比一個人的青春期,而日本已經經歷過準備面對成熟期。原研哉認為,成熟期的人們應該具備這樣的意識:人類的幸福並不是只能在持續增長的經濟中找到,我們應該對“異國文化”、“經濟”、“科技”等這些因素進行冷靜的思考,意識到自身文化的長處所在,爭取生成一種成熟文化應該具有的典雅氣質。我個人認為,這個觀點對於發展中的中國也是有借鑑意味的。 日本文化所推崇中的簡單意象是,在空無一物的空間裏配置一點東西的構思方式,“無中生有”的概念性商品品牌無印良品就是典型的代表。無印良品注重呈現產品的質地,包裝力求簡單樸素,使用環保的無漂白紙張做商品袋。它傳達的是一種新鮮而且純粹的感覺,而展現的是一種優雅而質樸的生活方式。 無印良品的理想,是它生產出來的商品一旦被消費者接觸到,就能觸發一種新的生活意識,這種生活意識最終啟發人們去追求更為完美的生活樣式,而意識具體化就是帶給消費者一種“這樣就好”的滿足感。在個性化被盲目推崇的今天,“這樣”中藴涵的“抑制”、“讓步”以及“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理智態度或許更接近真正的自由價值。今天的世界到處是“文明的衝突”,僅僅是主張自己文化的獨特性是無法和世界共存的,在今後的世界裏,關注全局、抑制利已主義的理性精神將會取代小眾文化優先的價值觀。 設計不是一種技能,它是捕捉事物本質的感覺能力和洞察能力。設計行為就是用感官來接觸外界獲取信息,然後將信息重新組合,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幹預人們印象的生成的過程。所以設計師最大的任務就是信息傳達,用清晰、獨創、幽默的設計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態度。 請別把設計看成是一門專業,它植根於生活,反映着生活。你的一個語言的組織表達,一個事物看待方式,都是自己的設計成品,設計就是一種態度。 不管你是不是設計師,你都應該讀一讀這本原研哉的設計著作《設計中的設計》。 幾點感悟: 1)對普通日常事物的RE-DESIGN,才是最考驗設計功力之處。恰如《犬與鬼》的“鬼魅易畫,犬馬難描”。 2)有深度的設計,不能僅僅侷限於視覺設計本身,而是要打通經脈,以一感通五感。 3)良好的設計:獨創性(Creativity)是心,幽默感(Joy/Humor)是技,清晰傳達(Clarity)是體,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篇5: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

剛剛轉到設計專業半年,在瞭解這個專業的時候就去網上搜索設計的相關書籍,第一個跳出來的書就是這本《設計中的設計》,將設計用文字表達出來本身也是設計,這個書名也是一種設計,連續兩個關鍵字都能被檢索到,無論是用哪一個搜索引擎都會搜到這本書的。

不得不説自序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就吸引了我去閲讀,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這也恰好印證了自序中説的“當你讀完這本書覺得自己越來越不部設計時,這並不意味着你對於設計的認識倒退了,而是證明你在設計的世界裏又往更深處邁進了一步。”這一句話像是一劑強心劑,書中也有很多枯燥無味的內容都被讀者自動省略了,不懂正常嘛,作者都這麼説了,接着往後看就好了。到了後面產生了很多疑問,同時也有了很多收穫。我不能説看完這本書真的對設計的理解更深一步,但是他確實是從自己的產品上提取了很多設計的思維的視角。

中國的設計教育大多是從用户出發,分析用户,研究用户的特徵再去做一些設計,但是有個很大的問題是,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很多的分析結果是錯的,或者説是片面的,這樣的設計根本不能稱得上是好的設計。設計被任務化目標化,視角就變得很窄。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無印良品的品牌理念的誕生,以及自己產品背後的靈感來源,對日用品的再設計是他對日本經濟發達之後日本人生活的思考之後得到的理念。這樣的理念結合了日本的文化思想(作者自己有詳細的介紹)。之前在別人的書評裏也看到説這根日本的禪宗也有很大的關係,無印良品的設計也頗具禪宗的意味。因此很多人喜歡上了這個品牌的設計理念。無印良品是為日本的社會現狀而設計,但他的目標卻是全世界。這其中我們能看到他的視角從來不只是放在用户身上,他關注的是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經濟的動態,世界的潮流(他在日本人看地圖的方式中很明顯的體現了這點),一個民族的設計特點卻被整個世界所接受,正是因為他很多設計關注到了整個人類的思想意識。

例如環保節能的設計,引導人們的理性消費,甚至倡導整個社會的節約,方形的紙筒,原生態的火柴都不僅僅是設計了這麼一個產品而已,他對於人們的價值觀,審美都有着重要的引導作用。再者婦產醫院標識的那個設計也令我印象深刻,從人性和情感的角度進行設計,這無疑是最有人性化的地方。人性化的設計總會被所有人喜歡,甚至覺得有點暖心,這也是現代設計的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吧,屬於設計心理學的範疇,如果能很好的進行實踐,設計出來的東西絕對是很受歡迎的。

看完這本書都多多少少明白了什麼是日本設計,但是對於中國設計可能更加迷茫了,感到我的路還有很長啊,需要很多的學習才能成為未來的設計師。在這裏提醒自己時刻保持廣闊的視角;把握中國文化的本質,立於中國文化而走向世界;學會研究人,懂得人的心理,懂得人性。

篇6: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

這本書無法讓人更懂設計,它為你武裝設計的思維,並要求你不斷迭代關於設計的觀念。

一、原研哉作為一名設計者

二零零一年起,原研哉受田中先生之託成為無印良品諮詢委員會的一員,構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無印良品呈現出的形態。極簡主義/簡約在無印良品這裏並不能粗暴地概括為簡潔和樸素,因為簡化工序會使其更易被模仿;它的意義在於提供了“優雅而質樸的生活提案”,從而形成世界性的影響。

根植於日本的品牌能夠成為WORLDMUJI,一部分是由於田中先生所倡導的“從日常生活的審美意識中提煉而成”,另一部分便是原研哉對它的發揚光大。

這一理念除了指導產品開發,在向受眾直接表達的平面廣告上也產生了經典的呈現。

《地平線》系列取景於“烏猶尼”鹽湖和“馬魯哈”草原,意在通過一條完美的地平線表達“虛無”(Emptiness)的概念。拍攝這個普遍真理的自然景象在4米高的地方取景,地平線將天和地完美分割。

原研哉作為獨立設計師也設計了長野冬季奧運會開幕式的節目冊。

二、《設計中的設計》對我曾經工作的啟示

設計不是做加法。

設計,讓人想到的是“加法”或者“濃墨重彩”。是一種加在原材料上的改變它的想法,也是一種加在物與物之間的結構,或者賦予色值。這本書第一次讓我意識到……設計的本質——先“深入”地理解,再“淺淺”地表達;它不應該被注意到,因為最完美的設計呈現出來的是一個整體。

在達到這個理解之前,引起省思的是原研哉提出的“留白”,這樣一箇中國傳統水墨畫裏的詞彙。當把“留白”作為“設計”的理念提出,產生了奇妙的對比。

在無印良品所有的物品中,牙刷架是它的設計理念最生動體現,“扳指”狀的牙刷託完全脱離傳統牙刷杯的規制。

它意味着終極的指向。

從新產品設計的角度而言,人羣的區隔、產品的定位是它的原點,它的配方、它的包裝設計是隨之而生的產物,就如雞和蛋。這一整套的動作能夠稱之為設計。當人們談論設計之時,是從微觀的角度把它具象成為了一幅圖或者一個視覺作品。

這個思路在炮製多美滋高端新產品“致粹”的時候得到了完整的練習,它的視覺體系出發點不是理性的説服,而首先是感性的共情。它共情的對象是和虎媽相對的另一類新手媽媽,她們不為自己的孩子預設既定的角色,而是通過陪伴,來發掘並充分激發孩子的潛力。而落到“奶粉”這樣嚴謹的產品,它的產品支撐點在於改變營養元素的結構,激發它提供的免疫作用。

在視覺設計上,如何把產品的理性和人羣的訴求無聲地聯繫起來?首先找到了一個比喻——鑽石,鑽石和碳由相同的元素構成,結構使它們有天和地的區別。

在包裝的設計上,將鑽石的切面及透光的效果作為設計的元素,或者可理解為基底,不言自明地表現高端、可靠、堅實,又不似其它奶粉般冷感。

三、再看《設計中的設計》

時隔多年,在現在的平面工作、甚至管理工作中這本書裏樸素的話語依舊會隨之浮現。

篇7:《設計中的設計》優秀讀後感

關於《設計中的設計》優秀讀後感

在拜讀原研哉先生的《設計中的設計》時,每每讀到精彩的語句是,便不由的的引發陣陣感慨,也引得我不斷地就設計問題進行思考。為了抓住瞬間的靈感,便以隨筆的形式記下自己的所感所悟,邊讀邊記錄。僅為自己的一點拙見,與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1、【解決社會上多數人共同面臨的問題,是設計的本質。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設計的過程中產生的那種人類能夠共同感受的價值觀或是精神,以及由此引發的感動,這就是設計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認為設計不僅僅是滿足人們實際物質上的需求或是滿足投資方的經濟利益,其最高的境界是通過設計、或是消費者共同參與設計的過程而讓消費者獲得一份感動、得到精神上一種收穫。例如我曾經看到的一個充氣椅子的設計,若是隻有中間的一個大椅子也可以滿足坐的需求,但是設計師卻在與主體的四周連有一些充氣小動物的造型,當人坐到主體上時,主體椅子內的氣體就會因為擠壓的原因通過相連的軟管進入到小動物的體內,這些小動物就“站起來”,這樣不乏童趣,為平日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份活力。

2、阪茂與衞生紙

其衞生紙中間的芯是方形的,在抽取捲上取衞生紙時會因為阻力問題而發出咔噠的聲音。這種阻力發出的信息和實現的功能便是節約能源。另外在衞生紙的排列上也可以緊密排列而節省空間。由此而見,設計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針對現狀所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設計這個媒介闡述自己的觀點,或是揭露這個問題,引發使用者的思考。設計也是為社會而服務。就如同一些大師通過自己的招貼設計號召人們熱愛自然,尊重生命。

3、佐藤雅彥與出入境章

正是因為對溝通的法則很有心得,又能夠在實踐中很好的應用,他在許多領域都很活躍。我認為,設計是通過設計品進行的設計師與消費者的心靈的溝通。

出入境章是一個向左或是向右飛行的飛機,這個設計不僅使得出入境手續一目瞭然,而且給人留下了難忘的驚喜。為這個程式化的手續中增添了一份情趣,從而增加了旅客對這個國家的喜愛。

這個設計就包含一種感動,他的設計給我們提供了一種非常可行且生動的相互溝通的方法。

4、將這些日常用品陌生化,在進一步捕捉到新鮮感進行設計,就是RE―DESIGN。

5、【我曾嘗試着從觸覺開始,設計各種各樣與感覺相關的媒介,進行信息的傳達。】

設計可以説是一種設計師思想的.信息傳達的媒介,所以我們要提供給使用者的感受、想法等可以通過多種感官渠道去傳達、從不同的感官去刺激使用者,更加加深他們對於設計的理解。要從綜合感覺形成的這一角度出發。

6、【我們應當在適應市場的同時,用心推動消費者的審美意識,爭取實現一個具有引導性的設計。】

就是通過我們的設計一步步的提升消費者的審美意識,通俗點説就是提升消費者的品味。

7、【“無何有之鄉”莊子的名言。一眼看去似乎是毫無用處的東西,內涵卻很豐富。正因為容器是“空”的,才能收藏東西。這樣就其擁有的可能性來説,非常豐富。】

我們現在的設計是不斷的加上一個個的設計點,不停的做着加法,實質上並沒有體會“無”的內涵與豐富。“無”更會帶個人們以無限想象的可能。

8、【人類的幸福並不是只能在持續增長的經濟中找到。我們應該對“異國文化”、“經濟”、“科技”等這些因素進行冷靜的思考,意識到自身文化的長處所在,爭取生成一種成熟文化應該具有的典型氣質。不然的話,日本就會成為一個無趣的國家,因為不知道用哪種方式合理運用自己的資源而失去對其他國家的吸引力。這樣的日本式膚淺的,會被遺忘的。也許,再創成熟的文化是很必要的。】

一個有內涵的設計就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若是沒有生成一種成熟的文化的典型的氣質,那麼我們的設計也是無趣的,膚淺的、早晚被時代所淘汰的。作為設計師,應當不斷地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藴、豐富自己的內涵。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lkdkq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