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名人傳好詞好句摘抄

名人傳好詞好句摘抄

名人傳好詞好句摘抄

名人傳好詞摘抄

接踵而來 寧謐 破裂 浩浩蕩蕩 旺盛 簇新 昇華 污衊 慘痛愈烈 純粹 珍視 隆隆作響

日夜不息 毫無音信 和順 疏懶 臃腫 隆起 震懾 獷野 竭盡全力 炫耀 田徑 輕佻

慵懶 慷慨激揚 渺茫 明澈 取悦 談吐 懺悔 情操 恍如 犀利 深邃 憤世嫉俗

稱心如意 窘迫 精煉 移山倒海 兢兢業業 嫵媚 遮蔽 精深宏博 焦灼 彷徨 駕馭 悲痛欲絕

名人傳好句摘抄

1、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一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生於名人傳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舊屋子的閣樓上。他的出身是佛蘭芒族。他的祖父名叫路德維希,是家族裏最優秀的人物,生在安特衞普,直到二十歲時才住到波恩來,做當地大公的樂長。貝多芬的性格和他最像我們必須記住這個祖父的出身,才能懂得貝多芬奔放獨立的天性,以及別的不全是德國人的特點。今法國與比利時交界之一部及比利時西部之地域,古稱佛蘭德。佛蘭芒即居於此地域內之人種名。安特衞普為今比利時北部之一大城名。父親是一個不聰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女僕,一個廚子的女兒,初嫁男僕,夫死再嫁貝多芬的父親。

2、他至少還能保有若干關於父親的回憶。這是一個和藹的詼諧的人,眼睛顯得憂鬱,在他的食邑中度着獨立不羈、毫無野心的生活。托爾斯泰失怙的時候正是九歲。這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魂中充滿了絕望”。《童年時代》第二十七章。--這是兒童和恐怖的幽靈的第一次相遇,他的一生,一部分是要戰敗它,一部分是在把它變形之後而讚揚它。……這種悲痛的痕跡,在《童年時代》的最後幾章中有深刻的表露,在那裏,回憶已變成追寫他的母親的死與下葬的敍述了。

3、成年累月地生活於一種無窮盡的緊張與戰慄中,和死正對着,他的宗教的神祕主義又復活了。他和神交談着。一八五五年四月,他在《日記》中記有一段禱文,感謝神在危險中保護他並請求他繼續予以默佑,“以便達到我尚未認識的,生命的永恆的與光榮的目的……”他的這個生命的目的,並非是藝術,而已是宗教。一八五五年三月五日,他寫道:“我已歸結到一個偉大的思想,在實現這思想上,我感到可以把我整個的生涯奉獻給它。這思想,是創立一種新宗教,基督的宗教,但其教義與神祕意味是經過澄清的……用極明白的意識來行動,以便把宗教來結合人類。”《日記》。這將是他暮年時的問題。

4、眼中燃燒着一股奇異的威力,使所有見到他的人為之震懾;但大多數人不能分辨它們微妙的差別。因為在褐色而悲壯的臉上,這雙眼睛射出一道獷野的光,所以大家總以為是黑的;其實卻是灰藍的。據畫家克勒貝爾記載他曾於一八一八年為貝多芬畫像。平時又細小又深陷,興奮或憤怒的時光才大張起來,在眼眶中旋轉,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們真正的思想。據醫生米勒一八二○年記載:他的富於表情的眼睛,時而嫵媚温柔,時而惘然,時而氣焰逼人,可怕非常。

5、俄羅斯的偉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發着光焰的,對於我的一代,曾經是照耀我們青春時代的最精純的光彩。在十九世紀終了時陰霾重重的黃昏,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吸引並慰撫我們青年的心魂。在法蘭西,多少人認為托爾斯泰不止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歐羅巴藝術中惟一的真正的友人。既然我亦是其中的一員,我願對於這神聖的回憶,表示我的感激與敬愛。

6、有時,他沉迷於慈悲的幻夢中。他曾想賣掉他的坐車,把賣得的錢分給窮人,也想把他的十分之一的家財為他們犧牲,他自己可以不用僕役……“因為他們是和我一樣的人”。《青年時代》第三章。在某次病中,他寫了一部《人生的規則》。一八四七年三月至四月間。他在其中天真地指出人生的責任,“須研究一切,一切都要加以深刻的探討:法律,醫學,語言,農學,歷史,地理,數學,在音樂與繪畫中達到最高的頂點”……他“相信人類的使命在於他的自強不息的追求完美”。

7、涅赫留多夫二十歲。他放棄了大學去為農民服務。一年以來他幹着為農民謀福利的工作;其次,去訪問一個鄉村,他遭受了似嘲似諷的淡漠,牢不可破的猜疑,因襲,渾噩,下流,無良……等等。他一切的努力都是枉費。回去時他心灰意懶,他想起他一年以前的幻夢,想起他的寬宏的熱情,想起他當年的理想,“愛與善是幸福,亦是真理,世界上惟一可能的幸福與真理”。他覺得自己是戰敗了。他羞愧而且厭倦了。

8、仿如演劇時休息期間的樂隊一般,戰場的景色中展開了鮮明的大自然,陰雲遠去,豁然開朗,而在成千成萬的人呻吟轉側的莊嚴的沙場上,發出白日的交響曲,於是托爾斯泰,忘記了他第一部敍述中的愛國情調,詛咒那違叛神道的戰爭:“而這些人--在世上宣揚偉大的愛與犧牲的律令的人,看到了他們所做的事,在賜予每個人的心魂以畏死的本能與愛善愛美的情操的神前,竟不跪下懺悔!他們竟不流着歡樂與幸福的眼淚而互相擁抱,如同胞一般!”

9、這是大地向春天唱它感謝神恩的歌。它佈滿了花朵。一切都好,一切都美。一八五二年,托爾斯泰的天才吐出它初期的花苞:《童年時代》,《一個紳士的早晨》,《侵略》,《少年時代》;他感謝使他繁榮的上帝。一幅一八五一年時代的肖像,已表現出他在心魂上醖釀成熟的轉變。頭舉起着,臉色稍微變得清朗了些,眼眶沒有以前那麼陰沉,目光仍保有他的嚴厲的凝注,微張的口,剛在生長的鬍鬚,顯得沒有神采,永遠含着驕傲的與輕蔑的氣概,但青年的蓬勃之氣似乎佔有更多的成分。

10、我們的着名批評家曾有一種論見,説托爾斯泰思想中的精華都是汲取於我們的浪漫派作家:喬治·桑,維克多·雨果。不必説喬治·桑對於托爾斯泰的影響説之不倫,托爾斯泰是決不能忍受喬治·桑的思想的,也不必否認盧梭與司湯達對於托爾斯泰的實在的影響,總之不把他的偉大與魅力認為是由於他的思想而加以懷疑,是不應當的。藝術所賴以活躍的思想圈子是最狹隘的。他的力強並不在于思想本身,而是在於他所給予思想的表情,在於個人的調子,在於藝術家的特徵,在於他的生命的氣息。

11、可是不用怕這些。時間會消磨常人的精力,對於托爾斯泰,卻更加增他的精力。但即在那時,嚴重的困難,塞瓦斯托波爾的失陷,使他在痛苦的虔敬的情操中悔恨他的過於嚴正的坦白。他在第三部敍述--《一八五五年八月之塞瓦斯托波爾》--中,講着兩個以賭博而爭吵的軍官時,他突然中止了敍述,説:“但在這幅景象之前趕快把幕放下罷。明日,也許今天,這些人們將快樂地去就義。在每個人的靈魂中,潛伏着高貴的火焰,有一天會使他成為一個英雄。”

12、在這一切作品之上,矗立着這第一期山脈的最高峯,托爾斯泰最美的抒情小説之一,是他青春的歌曲,亦是高加索的頌詩:《哥薩克》。雖然這些作品在一八六○年時才完成(發刊的時期是一八六三年),但這部着作中的大部分卻在此時寫成的。白雪連綿的羣山,在光亮的天空映射着它們巍峨的線條,它們的詩意充滿了全書。在天才的開展上,這部小説是獨一無二之作,正如托爾斯泰所説的:“青春的強有力的神威,永遠不能復得的天才的飛躍。”春泉的狂流!愛情的洋溢!

13、托爾斯泰與屠格涅夫第一次會見時即發生了劇烈的衝突。一八六一年,兩人發生最劇烈的衝突,以致終身不和。屠格涅夫表示他的泛愛人間的思想,談着他的女兒所幹的慈善事業。可是對於托爾斯泰,再沒有比世俗的浮華的慈悲使他更憤怒的了:--“我想,”他説,“一個穿裝得很考究的女郎,在膝上拿着些齷齪的破衣服,不啻是扮演缺少真誠性的喜劇。”爭辯於以發生。屠格涅夫大怒,威嚇托爾斯泰要批他的頰。托爾斯泰勒令當時便用手槍決鬥以賠償名譽。屠格涅夫就後悔他的鹵莽,寫信向他道歉。但托爾斯泰絕不原諒。卻在二十年之後,在一八七八年,還是托爾斯泰懺悔着他過去的一切。在神前捐棄他的驕傲,請求屠格涅夫寬恕他。遠離之後,他們都鎮靜下來努力要互相表示公道。但時間只使托爾斯泰和他的文學團體分隔得更遠。他不能寬恕這些藝術家一方面過着墮落的生活,一方面又宣揚什麼道德。

14、豐富的遺產,雙重的世家(托爾斯泰與沃爾康斯基族),高貴的,古舊的,世裔一直可推到留裏克,家譜上有承侍亞歷山大大帝的人物,有七年戰爭中的將軍,有拿破崙諸役中的英雄,有十二月黨人,有政治犯。家庭的回憶中,好幾個為托爾斯泰採作他的《戰爭與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親王沃爾康斯基,葉卡捷琳娜二世時代的伏爾泰式的專制的貴族代表;他的母親的堂兄弟,尼古拉·格雷戈裏維奇·沃爾康斯基親王,在奧斯特利茨一役中受傷而在戰場上救回來的;他的父親,有些像尼古拉·羅斯托夫的;他的母親,瑪麗亞公主,這温婉的醜婦人,生着美麗的眼睛,醜的臉相,她的仁慈的光輝,照耀着《戰爭與和平》。

15、托爾斯泰所尤其不能原諒這些文學家的,是他們自信為一種優秀階級,自命為人類的首領。在對於他們的反感中,他彷彿如一個貴族、一個軍官對於放浪的中產階級與文人那般驕傲。在某次談話中,屠格涅夫埋怨“托爾斯泰對於貴族出身的無聊的驕傲與自大”。還有一項亦是他的天性的特徵,--他自己亦承認,--便是“本能地反對大家所承認的一切判斷”。“我的一種性格,不論是好是壞,但為我永遠具有的,是我不由自主地老是反對外界的帶有傳染性的影響:我對於一般的潮流感着厭惡。”(致比魯科夫書)對於人羣表示猜疑,對於人類理性含藏着幽密的輕蔑,這種性情使他到處發覺自己與他人的欺罔及謊騙。

16、貝多芬和歌德一起散步,回來的路上遇到了王公貴族。他們遠遠看見時,歌德就掙脱了貝多芬的手臂,站在大路的一旁,深深地彎着腰,把帽子拿在手裏,等候着皇室成員的經過。而貝多芬卻獨自向歌德説着他想説的話,看到歌德那個樣子,貝多芬按了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鈕釦,揹着手徑直朝最密的人叢中撞去。親王與近臣密密層層的,太子魯道夫向貝多芬脱帽致敬,皇后向他打招呼。那些大臣們也都認識他。貝多芬故意看着這羣人馬在歌德面前經過,事後,貝多芬還毫不客氣地把歌德教訓了一番。這讓當時任魏瑪大公樞密參贊的歌德永遠不能原諒他,而貝多芬卻不以為然。

17、他心坎間洋溢着的温情全部灌注在這個孩子身上。這兒又是殘酷的痛苦等待着他。彷彿是境遇的好意,特意替他不斷地供給並增加苦難,使他的天才不致缺乏營養。

18、不得不離開波恩,幾乎終身都住在輕佻的都城維也納及其慘淡的近郊,他卻從沒忘記萊茵河畔的故鄉,壯嚴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稱的“我們的父親萊茵”;的確,它是那樣的生動,幾乎賦有人性似的,彷彿一顆巨大的靈魂,無數的思想與力量在其中流過;而且萊茵流域中也沒有一個地方比細膩的波恩更美更雄壯更温柔的了,它的濃陰密佈鮮花滿地的阪坡,受着河流的衝擊與撫愛。

19、可是不用怕這些。時間會消磨常人的精力,對於托爾斯泰,卻更加增他的精力。但即在那時,嚴重的困難,塞瓦斯托波爾的失陷,使他在痛苦的虔敬的情操中悔恨他的過於嚴正的坦白。他在第三部敍述——《一八五五年八月之塞瓦斯托波爾》——中,講着兩個以賭博而爭吵的軍官時,他突然中止了敍述,説:“但在這幅景象之前趕快把幕放下罷。明日,也許今天,這些人們將快樂地去就義。在每個人的靈魂中,潛伏着高貴的火焰,有一天會使他成為一個英雄。”

名人傳好句好段摘抄

1.也許是他作品中最深刻的,彷彿用血淚寫成的,結果是一文都不曾拿到。把貝多芬煎熬完的是,日常的窘況,無窮盡的訟案:或是要人家履行津貼的諾言,或是為爭取侄兒的監護權,因為他的兄弟卡爾於一八一五年死於肺病,遺下一個兒子。

2.成年累月地生活於一種無窮盡的緊張與戰慄中,和死正對着,他的宗教的神祕主義又復活了。他和神交談着。一八五五年四月,他在《日記》中記有一段禱文,感謝神在危險中保護他並請求他繼續予以默佑,“以便達到我尚未認識的,生命的永恆的與光榮的目的……”他的這個生命的目的,並非是藝術,而已是宗教。一八五五年三月五日,他寫道:“我已歸結到一個偉大的思想,在實現這思想上,我感到可以把我整個的生涯奉獻給它。這思想,是創立一種新宗教,基督的宗教,但其教義與神祕意味是經過澄清的……用極明白的意識來行動,以便把宗教來結合人類。”《日記》。這將是他暮年時的問題。

3.貝多芬的童年儘管如是悲慘,他對這個時代和消磨這時代的地方,永遠保持着一種温柔而淒涼的回憶。

4.托爾斯泰所尤其不能原諒這些文學家的,是他們自信為一種優秀階級,自命為人類的首領。在對於他們的反感中,他彷彿如一個貴族一個軍官對於放浪的中產階級與文人那般驕傲。在某次談話中,屠格涅夫埋怨“托爾斯泰對於貴族出身的無聊的驕傲與自大”。還有一項亦是他的天性的特徵,——他自己亦承認,——便是“本能地反對大家所承認的一切判斷”。“我的一種性格,不論是好是壞,但為我永遠具有的,是我不由自主地老是反對外界的帶有傳染性的影響:我對於一般的潮流感着厭惡。”(致比魯科夫書)對於人羣表示猜疑,對於人類理性含藏着幽密的輕蔑,這種性情使他到處發覺自己與他人的欺罔及謊騙。

5.也許以他暴烈多並憤世嫉俗的性情,無形中使他的愛人受難,而他自己又因之感到絕望。——婚約毀了;然而兩人中間似乎沒有一個忘卻這段愛情。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特雷澤·特·布倫瑞克還愛着貝多芬。

6.這樣的一個人是生來受愛情的欺騙,做愛情的犧牲品的。他的確如此。他不斷地鍾情,如醉如狂般顛倒,他不斷地夢想着幸福,然而立刻幻滅,隨後是悲苦的煎熬。貝多芬最豐滿的靈感,就當在這種時而熱愛時而驕傲地反抗的輪迴中去探尋根源;直到相當的年齡,他的激昂的性格,才在悽惻的隱忍中趨於平靜。

7.我們的著名批評家曾有一種論見,説托爾斯泰思想中的精華都是汲取於我們的浪漫派作家:喬治·桑,維克多·雨果。不必説喬治·桑對於托爾斯泰的影響説之不倫,托爾斯泰是決不能忍受喬治·桑的思想的,也不必否認盧梭與司湯達對於托爾斯泰的實在的影響,總之不把他的偉大與魅力認為是由於他的思想而加以懷疑,是不應當的。藝術所賴以活躍的思想圈子是最狹隘的。他的力強並不在于思想本身,而是在於他所給予思想的表情,在於個人的調子,在於藝術家的特徵,在於他的生命的氣息。

8.對於這些延緩和躊躇的解釋,我們還得更進一步:它們還有更深刻的原因。這個不幸的人永遠受着憂患折磨,永遠想謳歌“歡樂”之美;然而年復一年,他延宕着這樁事業,因為他老是卷在熱情與哀傷的漩渦內。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日他才完成了心願,可是完成的時候是何等的偉大!

9.貝多芬的心靈裏多少有些清教徒氣息;粗野的談吐與思想,他是厭惡的:他對於愛情的神聖抱着毫無假借的觀念。

10.寬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獅子的相貌。一張細膩的嘴巴,但下脣常有比上脣前突的傾向。牙牀結實得厲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邊的下巴有一個深陷的小窩,使他的臉顯得古怪地不對稱。

11.什麼勝利可以和這場勝利相比?哪天的陽光,曾達到這種超人的努力的光榮?曾獲得這種心靈從未獲得的凱旋?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説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12.涅赫留多夫二十歲。他放棄了大學去為農民服務。一年以來他幹着為農民謀福利的工作;其次,去訪問一個鄉村,他遭受了似嘲似諷的淡漠,牢不可破的猜疑,因襲,渾噩,下流,無良……等等。他一切的努力都是枉費。回去時他心灰意懶,他想起他一年以前的幻夢,想起他的寬宏的熱情,想起他當年的理想,“愛與善是幸福,亦是真理,世界上惟一可能的幸福與真理”。他覺得自己是戰敗了。他羞愧而且厭倦了。

13.我稱為英雄的,並非以思想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

14.有時,他沉迷於慈悲的幻夢中。他曾想賣掉他的坐車,把賣得的錢分給窮人,也想把他的十分之一的家財為他們犧牲,他自己可以不用僕役……“因為他們是和我一樣的人”。《青年時代》第三章。在某次病中,他寫了一部《人生的規則》。一八四七年三月至四月間。他在其中天真地指出人生的責任,“須研究一切,一切都要加以深刻的探討:法律,醫學,語言,農學,歷史,地理,數學,在音樂與繪畫中達到最高的頂點”……他“相信人類的使命在於他的自強不息的追求完美”。

15.他甚至在一八二六年時在自己頭上打了一槍。然而他並不死,倒是貝多芬幾乎因之送命:他為這件事情所受的難堪,永遠無法擺脱。

16.人生是艱苦的,再不甘於平庸的人,那是一場無休止的戰鬥,往往是悲慘的,沒有光華的,沒有幸福的,在孤獨與靜寂中展開的鬥爭。

17.托爾斯泰與屠格涅夫第一次會見時即發生了劇烈的衝突。一八六一年,兩人發生最劇烈的衝突,以致終身不和。屠格涅夫表示他的泛愛人間的思想,談着他的女兒所幹的慈善事業。可是對於托爾斯泰,再沒有比世俗的浮華的慈悲使他更憤怒的了:——“我想,”他説,“一個穿裝得很考究的女郎,在膝上拿着些齷齪的破衣服,不啻是扮演缺少真誠性的喜劇。”爭辯於以發生。屠格涅夫大怒,威嚇托爾斯泰要批他的頰。托爾斯泰勒令當時便用手槍決鬥以賠償名譽。屠格涅夫就後悔他的鹵莽,寫信向他道歉。但托爾斯泰絕不原諒。卻在二十年之後,在一八七八年,還是托爾斯泰懺悔着他過去的一切。在神前捐棄他的驕傲,請求屠格涅夫寬恕他。遠離之後,他們都鎮靜下來努力要互相表示公道。但時間只使托爾斯泰和他的文學團體分隔得更遠。他不能寬恕這些藝術家一方面過着墮落的生活,一方面又宣揚什麼道德。

18.豐富的遺產,雙重的世家(托爾斯泰與沃爾康斯基族),高貴的,古舊的,世裔一直可推到留裏克,家譜上有承侍亞歷山大大帝的人物,有七年戰爭中的將軍,有拿破崙諸役中的英雄,有十二月黨人,有政治犯。家庭的回憶中,好幾個為托爾斯泰採作他的《戰爭與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親王沃爾康斯基,葉卡捷琳娜二世時代的伏爾泰式的專制的貴族代表;他的母親的堂兄弟,尼古拉·格雷戈裏維奇·沃爾康斯基親王,在奧斯特利茨一役中受傷而在戰場上救回來的;他的父親,有些像尼古拉·羅斯托夫的;他的母親,瑪麗亞公主,這温婉的醜婦人,生着美麗的眼睛,醜的臉相,她的仁慈的光輝,照耀着《戰爭與和平》。

19.他至少還能保有若干關於父親的回憶。這是一個和藹的詼諧的人,眼睛顯得憂鬱,在他的食邑中度着獨立不羈毫無野心的生活。托爾斯泰失怙的時候正是九歲。這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現實,心魂中充滿了絕望”。《童年時代》第二十七章。——這是兒童和恐怖的幽靈的第一次相遇,他的一生,一部分是要戰敗它,一部分是在把它變形之後而讚揚它。……這種悲痛的痕跡,在《童年時代》的最後幾章中有深刻的表露,在那裏,回憶已變成追寫他的母親的死與下葬的敍述了。

20.貝多芬托爾斯泰,他們都是天才人物,但他們更是英雄——他們或由於疾病的折磨,或由於悲慘地的遭遇或由於內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加於一身,這種深重的苦惱,幾乎窒息了他們的呼吸,毀滅了他們的理智,但是他們憑着對人類的愛,對人類的信心,他們堅持着艱苦的里程,貝多芬用痛苦換來歡樂化成了不朽的音樂,彌蓋郎基羅用他的生命的鮮血雕塑了後人須仰視才見的鉅作,托爾斯泰相信“當一切人都實現了幸福的時候,塵世才有幸福的存在。”

21.他全沒聽見全場一致的彩聲;他絲毫不曾覺察,直到一個女歌唱演員牽着他的手,讓他面對着羣眾時,他才突然看見全場起立,揮舞着帽子,向他鼓掌。——一個英國遊歷家羅素,一八二五年時看見過他彈琴,説當他要表現柔和的時候,琴鍵不曾發聲,在這靜寂中看着他情緒激動的神氣,臉部和手指都抽搐起來,真是令人感動。

名人傳讀書筆記篇1

對於一個以音樂為生命的人,還有什麼 比這更不幸的呢?誰又能想象 他在漫長的酷刑中的心情和痛苦?上帝真是殘忍,把最美的音樂賦予了貝多芬卻剝奪了他欣賞音樂的權利,他聽不到自己的音樂,人們都在盡情享受他的音樂帶來的歡愉的同時,他卻必須獨自忍受無聲的折磨!而就是這個人,寫出了那樣大量的樂曲,而且往往是歡樂的樂曲――從天國發出的,傳播到人們內心的歡樂!他扼住了命運的喉嚨,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苦鬥的成果,是勝利的標誌。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説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 的箴言的:“惟其痛苦,才能歡樂!”

“他是孤獨的。――他恨人,也遭人恨。他愛 人,但無人愛 他。人們對他既欽佩,又懼怕。最終他在人們心中引起了一種宗教般的崇敬。他凌駕於他的時代。於是,他稍稍平靜了一些。他從高處看人,而人們則從低處看他。他始終是單身。他從不休息,連最卑賤的人都能享受到的温柔他也嘗不到,他一生中連一分鐘都不曾在另一個人的温柔懷抱裏入眠。他從未得到過女人的愛。在這荒漠般的天地裏,只有維多利亞科洛納的友情 ,曾閃過一道純潔而冷峻的星光。周圍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熾熱的思想流星――他的慾望和瘋狂的夢境――飛馳而過。貝多芬從未經歷過這樣的黑夜。因為這黑夜就在米開朗基羅的內心。貝多芬的悲憤是社會的過錯,他本人卻天性快活,且渴望快樂。米開朗基羅則憂鬱成性,令人害怕,使人本能地躲開他。他在自己周圍造成了一片空虛。”――《米開朗基羅傳》

貝多芬的痛苦來自病痛的折磨,米開朗基羅的痛苦來自他充滿矛盾的靈魂:他既無殘疾,也不貧窮。他出身高貴,是佛羅倫薩的名門望族,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但他的祖國多災多難,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毀於戰亂。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會獲得一大筆酬勞,但他卻過着像窮光蛋一樣的生活 ,只吃麪包,喝點葡萄酒,每天只睡幾個小時;他驚人的長壽,一生渴望愛情,寫出大量火熱純潔的十四行詩,但他卻終身未婚,孤單到老;他的家族從未給他任何温暖,總是一次又一次從他身上榨取金錢,利用他的名譽到處炫耀,而他根深蒂固的家族觀念和光宗耀祖思想卻使他出手大方;他驕傲固執,目空一切,他在藝術上堅持自己的獨立見解,甚至不惜和教皇鬧翻,但他又軟弱可笑,總是在關鍵時刻選擇妥協投降,做出種種與他名譽不符的可笑舉動;他的藝術天分驚人,雄心勃勃,創作出《大衞像》、《奴隸》、《摩西》等驚世傑作,但他又不得不為教皇奔波賣命,這個任務還沒完成,又有新的任務在催促着他,因此他計劃中最偉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廢。他一生都在超負荷的工作,同時還要為那些沒完成作品忍受內心的譴責;到了老年,他已經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後一位藝術大師,人們對他像對上帝一樣敬重,無人敢於挑戰他的權威,但他卻越來越虔誠,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

儘管米開朗基羅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儘管他一直沒能實現自己最偉大的計劃,可誰也不能否認他的藝術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人文精神,從大衞身上我們看到了人的理想,人的尊嚴,人的意志;從摩西和奴隸身上看到了人與命運的抗爭……米開朗基羅塑造的是神靈,但他表現的卻是現實中“他的面貌有了固定的特徵,永遠銘刻在人類的記憶之中,寬廣的前額上兩道微彎的皺紋,白色的雙眉異常濃密,一部忠厚長者的鬍鬚,使人想起第戎的摩西像。蒼老的面龐變得平靜、温和,留着病痛、憂傷和慈祥的痕跡。從二十歲時的粗野豪放、塞瓦斯托波爾從軍時的呆板嚴肅,到現在的他改變有多大啊!但明亮的眼睛仍然鋭利深沉,顯得坦白直率、胸無城府卻又明察秋毫。”――《托爾斯泰傳》

列夫.托爾斯泰的情況則完全不同,他是貴族出身,地位優越,衣食無憂;他身體健康,婚姻美滿,有深愛的妻子兒女;他有很高的文學天賦,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好評如潮,他是巍然聳立的文學高峯,他不僅為讀者展示了俄羅斯近代歷史的廣闊畫面,還精彩地譜寫了俄羅斯民族之魂,他塑造了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每一個都讓人們點點頭説:“是的,俄羅斯人就是這樣的。”總之,他是一個一般人看來什麼也不缺的人,然而他的痛苦恰恰由此而生。他天性善良,悲天憫人,他為城市貧民的悽慘處境感到鎮靜,為農民的生活貧困,精神麻木而痛苦,因自己物質富有,生活優裕而內疚,為自己不忍心擺脱家庭羈絆去過苦行生活而苦惱……總之,他的博愛精神使他不能忍受他人受苦受難,他渴望天下大同,人民昌盛,他希望所有人都能過上幸福 安詳的生活。為了實現他的理想,他首先改變自己的生活條件,讓自己和農民生活勞動在一起,他在自己的莊園裏實行改革,解放農奴,把土地分給佃户,他推行“愛的宗教”,提倡“不以暴-力抗惡”,甚至提出“敵人要打你的左臉,要把右臉也伸出去”,到了晚年,他的想法更加變本加厲,他甚至打算捐出自己的所有財產,想法遭到家人的拒絕之後,他以八十二歲高齡離家出走,最後孤獨地死於出走途中人的苦惱和感情!

名人傳讀書筆記篇2

人們常説:“一本優秀的傳記不僅能讓我們認識世界,還會讓我們更深刻地瞭解人生。”而《名人傳》即:“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三篇傳記。他們的主人公分別為音樂家、雕塑家和小説家,不過,雖然他們的職業和所處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們所追求的理想卻是相同的——為了真理和正義所做出的努力。

從中,我體會到了貝多芬一直都在與命運抗爭,與思想鬥爭,儘管他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然而他內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堅強,是不瞭解他的人無法挖掘的。對於創作完美歌曲的熱情,對於尋覓歡樂的執著,對於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與大自然其餘成分之間的那種交戰,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就歡樂,“用苦痛換來歡樂”就足以濃縮了他的人生。米開朗琪羅又何嘗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來就是為了奮鬥,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勝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貴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擾,連他的精神與心靈也無能為力。這種瘋狂的激發存在於一個過於柔弱的軀體和心靈中無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從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聖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淪,那麼就一定會衝破精神上的束縛,他在鬥爭和捨棄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托爾斯泰,這位大地上火光閃亮的俄羅斯的偉大靈魂,在十九世紀末那陰霾濃重的日暮黃昏時撫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強而有力的筆桿寫出一部部能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緊跟着托爾斯泰那冒險生涯的矛盾經歷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描寫除了當時社會的陰暗,對神的信仰是他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我深深地體會到,他為真理和正義堅持信念,為真理和正義譜寫人生。

是的,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們享受着他們的天才創作出來的作品,同享受我們先輩的偉績一樣,不再去想聽他們流出的鮮血,這無疑是使我們尷尬的事情,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願去讚美他們的作品而不願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不是的,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們將在那裏獲得更大的啟示。《名人傳》就猶如向我們譜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

每個人的身上都會降臨苦難與災害,我們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奮鬥,與其羨慕偉人,不如學習偉人人格的偉大,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與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不如堅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義,讓自己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

名人傳讀書筆記篇3

羅曼.羅蘭説:“打開窗子吧!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讓我們呼吸英雄的氣息。”不知為何,我覺得這句話藴涵着很深刻的哲理,或許這就是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吧。對於當時的年代來説,這部作品無不是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糧。 在我未讀這部作品之前,我一直以為貝多芬是一個很幸運的人,沒想到他是這麼的不幸。是啊,他的一生是坎坷的,整個人生中最不幸的事都給他遇上了,想想看作為一個音樂家,耳朵失聰了,這是多麼悲慘的一件事呀!而且這種對音樂家而言十分致命的疾病給他帶來的痛苦,是非常人所能想象的,然而所有的磨難都使他變的更加堅強:他痛苦,卻不肯屈服於命運;他貧窮,卻既不趨炎附勢,亦不迎合潮流,始終保持獨立的人格;他孤獨,卻能以熱誠的赤子之心愛人類;他從未享受歡樂,卻創造奉獻給全世界。然而他卻聽不到人們對他的讚譽,他也聽不到自己創作的一些優秀的作品。 貝多芬的勇敢、努力、堅持並沒有白費,因為他終於成功了,他戰勝了很多我們難以想象和難以忍受的一些痛苦、疾病,還有一點就是作為一名音樂家,舞台上的演奏者沒有台下聽眾的支持、肯定和青睞,這無疑是一種痛苦的壓力,帶給心靈沉重的挫折感。然而他還是戰勝了它們;他的努力使全世界的人都為之歡呼雀躍;他的實力得到證明,所以最後他攀登上了生命的顛峯。 羅曼.羅蘭也曾説過:“生活是嚴酷的。對那些不安於平庸的人説來,生活就是一場無休止的搏鬥,而且往往是無榮譽無幸福而言的,在孤獨中默默進行的一場可悲的搏鬥。”作者寫的這三位名人,他們都是很平庸的人,可他們卻比常人遇到更多難以想象的磨難和障礙。不過他們都是從重重困難中勇敢站起來的人,也是從種種困難中造煉出來的偉人、名人,而且還是不屈服於命運對他們的挑戰和考驗。他們三個都是作者認定的英雄人物,因為他們都具有同樣的英雄品格:一是有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二是永遠保持人格的尊嚴,恪守個性的獨立,既不屈從於強權,也不盲目地隨大流;三是具有關懷人、愛護人的博愛精神,甘心為人類的福址奉獻自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e3l8j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