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音樂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音樂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音樂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音樂課的教學反思 篇一

今後改善教學的依據。堅持下去,必將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也有利於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又為日後的教學總結或撰寫學術論文儲備了寶貴而又説服力的素材,雖然寫教學反思費時、費腦、可是,一舉數得,應抓住八個字:

一、做有心人

要有目的、有意義地做好這項工作,課內有心留意,主要教學那兒個知識點,重點的、略帶的把節、章與章、舊知識與新知識此問題與彼問題是否能巧妙地連在一齊。用什麼形式與方法做到心中有數?根據課型多樣的特點,分類型記載,像音樂課如以唱歌為主的綜合課,以音樂知識為主的樂理課,以遊戲為主的唱歌課,以鞏固為主的練習課等等,這樣記載看起來就更清楚,印象更深。在教學方法上,一節課的開始、結束,全過程是否鮮明,層次清楚,音樂知識技能訓練是否有機結合,音樂理論以及概念掌握、理解的怎樣樣:在調動學生的感情啟發,學生形象思維本事等方面實施的情景如何:培養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動耳的本事,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方面如何,以及課堂氣氛是否活躍有創意,所以要做教學有心人。

二、勤,及時記載

這是寫啊教學反思的關鍵之一。根據記憶規律,在識記以後不久就開始遺。

所以,寫教學反思要趁熱打鐵,課後及時記載,立即整理歸納,總結分析,記錄於冊。如果拖久了,課堂教學情景,回憶起來時間反而費長,甚至遺忘。尤其是藝術技能方面的,必須在下一環節加以糾正掌握知識點,才能順利的往下教學。

三、全,全面分析

首先要對教案的實施情景進行全面細緻的回顧,從教學目標達成,教學結構的安排,教學過程的進展,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到師生活動,教學效果都要像過電影似地琢磨、反省,歸納出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待進一步改善。在全面分析基礎上還應根據教學目標、音美課的類型等,突出重點地總結,記載自我體會最深的得與失。這樣記載才具有較好的價值。全,不是面面俱到到,一課一記栽要有一得,否則會構成次次記載千篇一律。

四、活,靈活多樣。

寫教學反思沒有固定的格式和應根據要求和教學實際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和形式,因課而異,不拘一格。我參考了一些教師的教學反思,有的記在教案旁邊,隨着教學過程而寫;有的記在一節課後面;有的沒有專門的教學反思本上;有的全是文字記錄;有的文字和符號兼用。總之,不論任何方法、形式,以反映教學情景為準。

音樂教學反思 篇二

此刻的學生喜歡流行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這固然有學生的心理因素,但音樂課上“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沒能得以實施,則是根本原因。

首先,課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含量過低。在中學音樂課上,有些教師將其上成了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説的多,提及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他們把自我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如此,全然沒有了音樂的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教學導致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

音樂課即唱歌課,但學生僅僅會唱而已,唱得有滋有味的則是鳳毛麟角。他們在課堂裏唱歌如同“老太婆唸經,有口無心”,既不用心,何來之味、又何來之情,更何從談感!音樂課裏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到課外去找,找他們認為好聽、夠味的歌來唱,還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在精心挑選的小本本里,裝在兜裏,引以為豪。

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我們的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技能,過於偏重技能,使得我們的中國小音樂課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國小生當作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訓練。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裏,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卻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甚至是磨滅。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扭曲了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棄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的。

其次,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裏,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並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係,從未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理解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的音樂課,學生哪來的情、哪來的興趣?也就無從説“我喜歡音樂課”了。

教師做夠做足“教”字這篇文章的多,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功夫不足。我聽過少的音樂課,也看過很多教師的教案,總髮現我們的教師在構思一堂課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他們經常在研究的是我該怎樣做、怎樣教,很少研究學生怎樣來學、怎樣來體驗。一些教案連教師説的每一句話都有了,惟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幹什麼、此時學生會出現什麼”。他們只想課堂45分鐘我該怎樣安排,卻沒想到作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學習本身是一個複雜多樣的變體,神經質的信息輸入不是單一的,應當包括聽覺、視覺、運動覺全方位的。而這種信息的輸入,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進取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的多,聆聽學生心聲、把握學生心智、願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許多教師挖好一個個的陷阱讓學生一個個往裏跳的事總是很樂意去做的。比如説:“對不對?“對”“好聽不好聽?”等等。儘管教師自我都覺得剩餘,有時還顯得底氣不足,但總是樂此不疲。

另外,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材”定位過高過死。教材是教學之本,依教材上課“沒商量”。我們對“教科書”那種根深蒂固的虔誠,執行起來從不打折扣的那種嚴肅認真態度,一些教師對教材的依戀及所有管理層面上的考核、評估、督查都是以此為據,更加劇了這種不例外。所以,我們什麼時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學之本”而以“教學以人為本”,讓每個教師都能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景來接待教學資料(那裏暫且不論我們音樂教師是否都具備這種水平與本事),才能出現我國自我的真正意義的教學法,才會有中國自我的“奧爾夫”、“柯達伊”。教材資料並非經典,沒勁!我們一些教學資料不受學生歡迎,也無法得到音樂教師的認同。

在許多人的頭腦裏,一提到審美教育,便自覺不自覺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所以,教材編寫中什麼時候該唱什麼歌,那段時間是什麼節日該安排什麼資料,這兩年在號召學生什麼教材就該有所體現德育都成為必須研究的第一因素。這就使得我們的教材始終離不開正當附庸的臼巢,在強調音樂教化功能的同時,削弱了音樂本身,音樂的本體失落了。

另外,從音樂學習、情感體驗的角度説,經典音樂亦並非別人去持牌指認就成了,大家去聽了、去唱了,覺得好聽,好美,好感動,就牢記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調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歡的樂曲”。在三成以上都寫的是《梁祝》,那無疑這《梁祝》就成了我們大家共同的名曲了。如果我們的教材歌(樂)曲,學生不喜歡去唱、去聽,再有偉大教育意義的音樂作品又經過什麼去教他們呢?用什麼來到達我們的教育目的?又怎樣能使學生學習音樂有勁?如此強烈的比較、反差,家長們的“務實”,社會對音樂教育的偏見,還有新聞媒體的導向,足以能把我們的課堂音樂教學擠進可有可無、被人遺忘的角落。

音樂教學反思 篇三

本學期我負責教授三年級和四年級的電子琴課,共9個班,400餘名學生。當我開心的接觸每一個學生的時候情況不容樂觀!原因是每個班都有每個班的特殊情況,因此授課無法順利進行。例如:三年級很多學生不認識中央C的鍵盤位置;四年級班中還有很多轉學生,他們從來沒有學過電子琴,因此,對於新同學來説聽四年級電子琴課簡直就像聽天書一般。

在後來的一個月內,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我講解新內容。但是,大多數學生學起來還是非常吃力!我想,原因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學生認為電子琴課那麼難學,那麼難掌握?我分析了以下原因:

一學生基礎知識不紮實。

學生最初學習音樂技能就沒能很好地掌握基礎知識。比如:音符、小節線、音符時值、拍號、五線譜、高音譜號。我想這些認知符號需要學生反覆記憶,重複使用才能運用自如。

二回家沒有複習工具。(例如電子琴)。

三技能實踐時間短。(課堂講多練少)

下面我針對一個問題進行反思:

就如何更好的記住音符?我想出了一個新辦法,試驗過幾個班級,效果顯著。首先,我在黑板上出示了一段音樂譜子。我對學生們説:“有一家人來到了我們這裏,他們在哪裏呀?他們就在我們的黑板上。同學們仔細看一看黑板,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是老大(四分音符),老大又黑又瘦,頭髮只有一根樹立在腦袋上,他每天只吃一塊麪包就飽了;這是老二(二分音符),老二每天要吃兩塊麪包,所以老二的營養高,皮膚比老大白很多,頭髮也只有一根樹立在腦袋上;這是老四(全音符),老四可是家中的胖小子,他最貪吃了,每天要吃四塊麪包。大家看,他胖得只剩下白色肚皮,連一根頭髮都沒有了。咦!老師好像落下一個人沒有介紹呢,大家説是誰呢?”這時學生異口同聲説是老三。“對了,老師還沒有介紹老三呢!老三是全家長得最難看的一個,所以他不好意思跟大家見面,不過,今天他也來了,我們看看老三到底是什麼樣子1這個時候,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附點二分音符。“老三每天吃三塊麪包,請大家爭大眼睛看看,老三來了。老三長得像誰呀?有的同學會説,老三長得像老大,有的説像老二,有的説像老四。我問大家:“哪裏不像呢?”有的學生開玩笑説:“老三臉上長了一顆青春痘”!這個學生剛剛回答完,引起全班同學鬨堂大笑。其實,我也在一旁開心地笑了。我知道,他們看到了,對比了,明白了,看懂了。

就在此時我乘勝追擊,練習4/4拍節奏。我當每一個小節就是一天,過完一天就在五線譜後面畫一條小節線。怎麼算過完一天呢?我馬上告訴學生們如何參與的規則。每天要吃掉四塊麪包一天才能結束。第一天出現老大兩次,老二一次。同時,我讓學生拍手數麪包個數。第二天老大出現四次,第三天老四出現一次。以此類推,變換曲譜,同時讓學生編寫譜子完成8小節。

在課堂上大家的學習氣氛很濃,積極性非常高,學生各抒己見。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每個學生同時安排不同的音符如同玩遊戲一般有樂趣,下一週的電子琴課堂學生們還會對更多音樂知識感興趣,慢慢的他們不再厭倦,不再煩惱,讓電子琴課成為他們快樂一足。

我想一個老師如果把任何難理解的東西,讓學生容易理解,容易學習,那麼這個老師真需要在每時每刻多動腦筋,提高自己,為了學生下一番苦心,同時也證實了自己的教學實力!

國小音樂的教學反思 篇四

一、課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含量過低

音樂課類似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説的多,提及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在我所聽到的音樂課裏,這種情況不在少數,尤其是欣賞課。有些老師的課,他們講得多,要學生用心聆聽的少;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傾其所有,非講個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給學生去思考、去領悟、用音樂去激發想象的少;用語言表達的多,用情感體驗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師的教學中,語言多,音樂少,全然沒有了音樂的我,也沒有了“音樂作品是要悟的”這個道理了。這樣的結果只會是,學生的音樂作品積累少,對音樂的感悟淺薄,最終是對音樂課沒了熱情。我們坦言,講文學我們比不過語文老師(就普通而言),講解數理也非我們所長,為何不發揮我們音樂教師的優勢呢?

音樂課即唱歌課,但僅僅唱會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們在課堂的相當一部分時間裏(課的後半部分)唱歌卻是“老太婆唸經,有口無心”。既不用心,何來之味、又何來之情,更何從談感!音樂課裏的歌不好聽、不夠味,那當然會到課外去找。找他們處認為好聽、夠味的歌來唱,還工工整整地把它們抄在精心挑選的小本本里,裝在兜裏,並引以為豪。

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我們的一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技能,過於偏重技能,使得我們的中國小音樂課成了音樂基本功訓練課,把音樂當作機械的技能去訓練,把中國小生當作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訓練。這樣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許在一段時間裏,一部分學生會有一些效果,但卻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絕大部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甚至磨滅。實際上這樣的音樂學習與課堂教學,從根本扭曲了音樂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棄了“國民音樂教育”的初衷,是與音樂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的。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

音樂課以教師為中心的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少。在我們的音樂課裏,很多教師不是笑臉相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幾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窩、指手劃腳,不管學生學得如何,只顧按照已備的教案、時間表灌之。學生回答問題順我者表揚、逆我者斥之並不少見……這樣的課堂教學,是一個不平等的教與受的關係,從未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從來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受器,教師絕對是主宰而非主導,學生是完全被動的。這樣的音樂課學生哪來的情、哪來的興趣?也就無從説“我喜歡音樂課”了。

教師做夠做足“教”字這篇文章的多,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功夫不足。我聽過少的音樂課,也看過很多老師的教案,總髮現我們的教師在構思一堂課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他們經常在考慮的是我該怎樣做、怎樣教,很少考慮學生怎樣來學、怎樣來體驗。一些教案連教師説的每一句話都有了,惟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幹什麼、此時學生會出現什麼”。他們只想課堂45分鐘我該怎樣安排,卻沒想到作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學習本身是一個複雜多樣的變體,神經質的信息輸入不是單一的,應該包括聽覺、視覺、運動覺全方位的。而這種信息的輸入,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想而知了。

音樂教學反思 篇五

最近發現,自己在上大學時用科學的發聲方法來唱歌,聲音渾厚,有穿透力。而一旦自己當了老師,來教自己的學生唱歌時就不用方法了,歌聲蒼白無力,不能感染學生。聲音不好聽,歌詞再好,學生也不願意學。整個音樂課堂就會顯得沒有一點生氣,枯燥而無味,把音樂課的特色給淹沒了。但在音樂課本中很多歌曲用民歌方法唱很不舒服,這也是事實。所以我想我們音樂老師應該用有方法的通俗唱法來進行教學,然後全身心去演唱,這樣聲音好聽了,學生覺得好聽了,才會願意去學。

音樂擂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人們常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雖不是一種能力,但是一種能激發學生參與各項活動的動力。針對當前獨生子女大多思維活躍、喜愛表現的心理,音樂擂台不失為一種“激趣”的有效手段。

(1)在音樂擂台上學生可採取按學號輪流表演的形式,自由組合表演隊伍,人數不限;

(2)要求從嚴,評比從寬。要求節目能較好地表現情感,或唱、或舞、或奏,形式要多樣化。對集體節目和進步較大的同學評比可放寬。

(3)總結及時。每次表演完老師要進行及時的總結,先讓學生自評或者互評,教師的總結語言注意親切自然,簡潔精練,並帶有啟發性。

(4)措施得力,保持興趣。凡參加展示的同學在表演後,都要進行民主投票,超過半數同學認同的可以登“小小音樂家”表揚榜。音樂課上的“閃亮登場”我已經進行了兩年,通過這項活動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越來越濃,大大促進了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並且加大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豐富了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開闊了視野,一些不同風格的音樂被學生帶進了課堂。

音樂教學反思 篇六

《對花》是一首河北民歌,是我國北方廣泛流傳的一種小調。通過讓學生學習歌曲《對花》,學習手絹舞,從中瞭解華北民間音樂的地域風格色彩,使學生了解熱愛祖國的民間音樂文化,體現弘揚民族音樂的重要理念。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用有河北地方特色的音調來演唱歌曲《對花》。本課的兩個音樂知識(對唱和表演唱;上滑音)的學習我放在唱歌的教學中,一方面,我要讓學生在學習歌曲的活動中去進行對唱和表演唱,另一方面,兩個知識點與對花調的風格形式緊密相關,如:曲調中的上滑音正是凸現了其他地域色彩的裝飾,演唱是要準確的把握歌曲的地方風格,就必須唱好上滑音。

本課的教學難點在體會歌曲的地方特色,自主的運用手絹舞這種形式表現歌曲《對花》。引導學生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創編歌詞、進行表演。所以在介紹手絹舞時把舞蹈的要求講的清楚,使學生易於接受,在表演唱時要注意用情緒來感染學生,帶動學生,並能準確的跟着歌曲的節奏表演。在創編歌詞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做到心中有數,瞭解一年四季花開的自然生長規律,瞭解花卉的名字,以免張冠李戴。在示範是還可以提到“反對花”即由冬季對起倒攤到春季。讓學生用逆向思維方式想問題。

在對整個教學過程的把握中,我把歌曲教學做為重點,從舞蹈導入歌曲時我啟發學生説説用什麼演唱形式表現愉快的心情,讓學生説出歌曲的演唱形式,進而導入表演唱和對唱,層層深入,引入歌曲《對花》。在這個環節的把握上教師要注意語言的的巧妙設計在上滑音演唱時教師讓學生髮現樂譜上的記號,從而講解上滑音,讓學生通過對比的演唱加深學生對上滑音的印象。在表演唱時要注意用情緒來感染學生,帶動學生,並能準確的跟着歌曲的節奏表演。把歌舞的生動活潑表現出來。

在本節課的設計時,我感覺自己對本課的一些設計聽、唱、跳、創編等環節中都與以往設計類似,所以在唱歌環節的設計上,我採用了分句對唱的方法。在設計本課的導入時,我也絞盡腦汁的想了很多方法,如:遊戲法,情景導入法、師生表演法、等等,最後我採用“變魔術”的方法,變出手絹,讓常見的手絹花出示起來比較新穎。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以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教師還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基本動作、學習歌曲、創編歌詞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本課學習河北民歌,讓學生了解了河北民歌和河北民間舞蹈,弘揚了民族音樂,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操。體現新課標“弘揚了民族音樂”的新理念。同時,在教學中我還要改掉一些不足。像:沒有把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學生,教師的表情還不夠,情緒不夠,沒有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學生,不能充分調動課堂的氣氛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太平穩。在語言組織表達上要更親切更有趣,示範時要表情更豐富,表演時要更誇張到位,學生才能感受到教師的個人的魅力,才能把歌曲的情緒很好的表現出來。

國小音樂的教學反思 篇七

一、指導學生熟讀歌詞。

在進行完歌曲範唱以後,可指導學生用比較標準、流利的普通話進行朗誦歌詞,要注意咬字、吐字的準確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圓。同時根據歌詞的內容向學生進行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引導學生理解歌曲的情緒。

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現如“親切地”、“歡快地”、“深情地”、“熱烈地”、“莊嚴地”等等歌曲情緒,可讓學生結合歌詞含義,在歌唱時力求處理的恰到好處。

三、讀譜訓練。

在識譜時先給學生標準音,即歌曲的調號。當學生按標準音唱有一定的困難時可進行音階訓練。由於學生音域窄,確實難以達到標準音時可以適當降調,並鼓勵學生要經常練習音階,達到拓寬自己音域的目的。

四、教唱歌詞。

這一步是前四步的綜合訓練。首先教師應泛唱二至三遍讓學生視聽,對於較長或難度較大的樂句可以先分小節教唱在連接起來唱,以至圓滿完成全部教唱。在學生對本歌曲沒有完全學會之前不能讓學生練唱,因為學生自己識譜能力有限,一旦個別樂句唱錯,則難以糾正。

音樂教學反思 篇八

國小階段是青少年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和疑惑,感染性和模仿力特別強,我利用音樂教育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音樂形象的感染和薰陶,使學生在情操、品格、心靈上受到有益的影響。現在我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體會和心得,對音樂教學中的德育工作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首先,演唱和欣賞音樂作品的過程本身具有一種“教化”功能,這種功能在教育上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所謂“教化”實為教育感化的過程,早在20xx多年前,孔子就指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他認為,“樂”能對人的品格產生影響,從而起到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寧的作用。“寓教於樂”,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教化”作用從歌曲教學、欣賞教學等方面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及品質教育。每學會一首歌曲或新學一段音樂作品後,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談一談有什麼感受,懂得了什麼道理。例如:我在教唱國歌是,先向學生介紹《國歌》創作的時代背景、詞曲作者以及歌詞的含義,並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誦歌詞和演唱,掌握歌曲雄壯、有力的情緒,並去理解、體會、表現。在歌曲討論會上,有的同學説通過學唱《國歌》,彷彿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進而想到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在雄壯的樂曲聲中,正以無比堅定的步伐闊步前進。通過一堂音樂課,學生們不僅受到音樂的薰陶,而且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的教育。

其次,音樂教育可以成為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載體。中華民族有着豐厚的民族文化傳統,音樂更有它獨具特色的一面。我們可以通過音樂教學的形式,使學生對傳統的民族優秀文化藝術建立起具體的感念和深厚的感情。特別是現在一些“流行音樂”在校園中佔有很大的市場,大部分學生盲目崇拜模仿,很明顯,流行音樂的侵入對學生審美和鑑別美的能力的培養都是一種不利的干擾,特別是影響了學校正常的音樂教學工作。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愛好因材施教,把一些中外優秀的音樂曲目介紹給學生,特別是讓學生多接觸一些我國民族、民間戲曲和説唱藝術,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觀。當然,這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到的,而要通過長期的、具體的措施來完成。音樂教育不僅要使學生了解民族音樂的精萃,還要發掘他們潛意識具備的由來已久的民族文化意識,並利用這種意識去看問題,想事情,辨美醜,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藝術觀。

三是,加強音樂教育,還可以防止社會上不健康音樂對學生思想品質的侵蝕。音樂教師應該以教學生學好歌、唱好歌為己任,多教一些健康向上的歌曲,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音樂課成為學生增長知識和接受教育的“樂園”。

總之,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使學生獲得音樂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感受力、鑑賞力和表現力,而且還要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特點和功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達到育人育才的雙重目的教學反思《音樂教學反思》一文

音樂教學反思 篇九

以往的音樂教學,教材本身有必須的侷限性。無形之中,教師的教法也構成了必須的死套路。主要以教會學生課本知識為目的,以教師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師僅僅成為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權威。而忽視了教師應是“激發學生思維的泉眼”。這樣培養的學生缺乏本事創新,學生的個性得不到發展,甚至喪失了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鼓勵音樂創造等等。在學習過程中,重視學生的體驗、模仿、探究、合作。

音樂教育理念的轉變新課程改革強調了“以審美為核心”,提出了“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供給學科綜合”等新的教育理念。音樂教育的重心正從單純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播,轉向注重學習本事,實踐本事和創造精神的培養,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的構成,以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

主要體此刻以下方面:

(一)把感情、態度、與價值觀放在課程目標的首位。原大綱突出音樂學科特點,強調按音樂學科的知識結構體系進行教學,使學生掌握音樂知識,新《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放在課程目標的首位,明確指出:音樂教育應以審美為核心。它淡化了傳統教育中那種單一的知識傳遞過程,強調音樂課應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

1、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對生活的進取樂觀的態度。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音樂的魅力在於能給人們一個馳騁想象的空間,沒有想象的人生是蒼白的人生,沒有想象的民族是沒有期望的民族。中學生和國小生正處富於想象的年齡,用音樂打開學生想象的閘門,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本事,使他們以審美的態度感悟人生,認識社會,進而養成對生活的進取樂觀態度和對完美未來的嚮往與追求。是我們音樂工作者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

2、培養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願望。愛迪生以往説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離開了對音樂的興趣和感情,就達不到音樂教育的目的。僅有當學生對音樂懷有濃厚的興趣時,在他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進而主動地、不怕困難地學習音樂。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營造愉快和諧的教學氣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被一種愉快和諧的氣氛所陶冶、感染和激勵,使創新意識得到很好的激發。

3、提高音樂審美本事,陶冶高尚情操。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以學生愉悦感受和進取參與為出發點,以提高全體學生的審美本事和審美修養為目的的基本素質教育。經過審美實踐,純潔和豐富情感、美化心靈、完善人格,是美育的基本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努力揭示音樂要素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進取參與、主動提問,這些方式都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4、培養愛國主義和團體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是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古今中外的音樂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各時期的著名音樂家及其音樂作品以及各民族、民間的優秀音樂作品浩瀚無垠。這給我們的音樂教育供給了良好的條件,使他們經過作品中所表現的讚美和歌頌,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團體主義精神。

5、尊重藝術,理解多元文化。尊重藝術家的創造勞動,尊重藝術作品,養成良好的欣賞藝術的習慣。同一部音樂作品,識譜的人能夠欣賞;不識譜的人也能夠欣賞;本國的人能夠欣賞;外國的人也能夠欣賞。它能夠超越種族、語言、信仰的界限,與人類的心靈發生碰撞,產生共鳴。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感知音樂中的情感,從而去激發他熱愛音樂的情境。

(二)把“過程與方法”設為課程目標之一。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學過程與方法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手段。從教學過程講是“重結論,輕過程”,從學習角度將是“重學會、學好,輕會學、好學”。而新《課標》站在“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角度,明確指出:音樂教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一樣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點,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音樂本質來看,他具有愉悦性特點。人們經過聽覺產生一種“審美情趣”。

新課程的實施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對於有心的教師來説,教學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ezdmq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