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秋節賞月的寓意(精品多篇)

中秋節賞月的寓意(精品多篇)

中秋節賞月的寓意(精品多篇)

中秋節有什麼來歷 篇一

中秋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説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賞月的寓意 篇二

闔家團圓,寄予情結

中秋夜,月光潔白,古代人把月亮視作闔家團圓的象徵,因而,又被稱為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大家通過在中秋節賞月來寄予情結,也是人們期盼團聚的美好心情。

民俗中秋節賞月主題活動約起源於魏晉時期,盛於唐宋。唐詩宋詞有數篇中秋節賞月詩,如王建了詩:“月似圓盛色漸凝,玉盆裝水欲侵稜。夜已深盡放親人睡,直至天亮不炷燈。”徐凝寫到:“皎皎秋夜八月圓,仙女擺正桂枝鮮。一年無似如今晚,十二峯前看難眠。”宋朝,民俗中秋節賞月之風更為強盛。《東京夢華錄》對宋朝京東中秋賞月隆重開幕有這樣的描繪:“中秋夕,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佔酒店,玩月離落,遠聞萬里,嬉我連坐至曉。”

中秋佳節又被稱為月節、追月節、拜月節、玩月節。從唐朝中期逐漸,中秋節賞月之風日盛,變成時尚潮流。“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一首《靜夜思》,婦孺成誦。它的《把酒問月》,從“人攀皓月不可得,月行卻和人相伴”提到“小白兔搗藥秋復春,仙女孤棲與誰鄰?世人看不到古時候月,今月曾照古代人”,寫出了人生感悟

明清時期,祭月、九嬰成為全國行駛的習俗。清朝俗諺有:“八月十五月兒圓,甜瓜中秋月餅供神前。”清朝有特製的祭月月餅,這類月餅較別的月餅為“圓並且大”,“大的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特別製作月餅一般在祭月之後就由親人共享,也有的留在除夕夜再去享受。在明朝,上海人八月十五日祭月的方式是,在市場上買一種特製的“月光紙”,上邊繪有月光觀音像,月光觀音菩薩靜坐在蓮花座上,旁邊有月兔持杵在臼中搗藥。這類月光觀音像小一點三寸,大一點的一丈多久,肖像金壁輝煌,十分精美。那時候,家家户户設月光觀音菩薩牌位,供圓形的果、餅與甜瓜,甜瓜要切割成荷花狀。夜裏,在月出之方,向月供祭、跪拜,跪拜以後,將月光紙焚燒,一家人分享撤下來的貢品。

明朝清代之後,北京市中秋佳節新添了一個節氣物品——彩兔,草窗呢稱月兔為“兔兒爺”。人們用河沙土做月兔,裝飾設計以五彩顏色。兔兒爺的加工工藝精緻,造型設計千奇百狀、搞笑有意思,京都人“聚齊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兒爺給生活氣息帶來了很多樂趣。20世紀,民俗乾脆將祭月稱之為“供兔兒爺”。名字的變化,藴含着豐富的文化藝術信息內容,列宿的明月,在近現代老百姓那邊已俗化為可觸碰甚至可以盤玩的物品。儘管大家依然敬奉它,但它已失去神聖的品行,成為一種世俗觀念的表達。

明朝清代之後,每到中秋節,一輪圓月廣源時,大家便在院落、孤亭,邊賞月邊暢談人生,直至皓月萬里晴空,再相食供月鮮果,歡歡喜喜。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中秋節這一天還舉辦獨具特色的“拜月”、“鬧月”、“行月”、“跳月”、“偷月”等活動。

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暢快賞月之時,會情不自禁地思念遠行在外面、清居異國他鄉的親人。因而,中秋佳節也有“團圓節”之稱。

中秋節美食 篇三

1、吃月餅

在中秋節這天,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月餅是家中必不可少的小吃。可以説什麼都可以不吃,但是月 餅一定要吃。因為不單單是吃月餅的味道,更是有一種與家人團聚的甜蜜感。即使不能回家與家人團聚,也能把相思寄託在月餅上。

2、吃螃蟹

吃螃蟹也是中秋節比較興盛的一種吃法,首先是有詩句曰:“九月團臍十月尖”,這裏的九月團臍其實就是指九月的雌蟹肉質最好,而十月則是雄蟹當道,因此在九月份,也就是中秋節的年份,我們可以吃到膏香肉嫩,甘香流油的蟹黃、白嫩鮮甜的蟹肉,因此也廣受民眾的喜愛。

3、吃石榴

吃着月餅、螃蟹,當然也需要水果來搭配。中秋節正是石榴豐收的時候,石榴子紅似瑪瑙,沒剝開前外表圓圓的,亦有吉祥、團圓的意思。

4、吃餈粑

餈粑是一種很常見的小吃,在中秋節這天吃餈粑,一方面為了紀念出國大將軍伍子胥,另一方面中秋吃餈粑預示着家家户户團結幸福,生活甜蜜。

中秋節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篇四

親人的團圓、豐收、富足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又稱月夕、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

中秋節介紹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4dqr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