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猴的成語故事多篇

猴的成語故事多篇

猴的成語故事多篇

衣冠沐猴 篇一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劉邦、項羽、楚懷王三人約定,誰先攻入咸陽誰就做關中王。劉邦先攻進咸陽,項羽很不高興,進城就殺百姓及已投降的國王子嬰,放火燒了阿房宮,掠奪大量金銀財寶準備回江東地區。有人在背後譏諷楚國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

【典故】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釋義】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來諷刺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面獸心的人

【相近詞】衣冠禽獸、沐猴衣冠

【成語示列】豐私家之積,此沐猴而冠爾,尚焉足道哉! 《晉書·張載傳》

猴的成語故事 篇二

殺雞儆猴

春秋時期,齊景公任命田穰苴[ráng jū]為將,帶兵攻打晉、燕聯軍,又派寵臣莊賈作監軍。穰苴與莊賈約定,第二天中午在營門集合。

第二天,穰苴早早到了營中,命令裝好作為計時器的標杆和滴漏盤。約定時間一到,穰苴就到軍營宣佈軍令,整頓部隊。可是莊賈遲遲不到,穰苴幾次派人催促,直到黃昏時分,莊賈才帶着醉容到達營門。

穰苴問他為何不按時到軍營來,莊賈無所謂,只説什麼親威朋友都來為我設宴餞行,我總得應酬應酬吧?所以來得遲了。

穰苴非常氣憤,斥責他身為國家大臣,有監軍重任,卻只戀自己的小家,不以國家大事為重。莊賈以為這是區區小事,仗着自己是國王的寵臣親信,對穰苴的話不以為然。

穰苴當着全軍將士,命令叫來軍法官,問:“無故誤了時間,按照軍法應當如何處理?”軍法官答道:“該斬!”穰苴即命拿下莊賈。莊賈嚇得渾身發抖,他的隨從連忙飛馬進宮,向齊景公報告情況,請求景公派人救命。

在景公派的使者沒有趕到之前,穰苴即令將莊賈斬首示眾。全軍將士,看到主將殺違犯軍令的大臣,個個嚇得發抖,誰還再敢不遵將令。

這時,景公派來的使臣飛馬闖入軍營, 拿景公的命令叫穰苴放了莊賈。

穰苴沉着地應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見來人驕狂,便又叫來軍法官,問道:“亂在軍營跑馬,按軍法應當如何處理?”

軍法官答道:“該斬。’來使嚇得面如土色。穰苴不慌不忙地説道:“君王派來的使者,可以不殺。”

於是下令殺了他的隨從和三駕車的左馬,砍斷馬車左邊的木柱。然後讓使者回去報告。穰苴軍紀嚴明,軍隊戰鬥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勝仗。

殺雞儆猴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shā jī jǐng hóu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三回。

【解釋】殺雞給猴子看。比喻用懲罰一個人的辦法來警告別的人。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殺一儆百

【近義詞】衣殺一儆百、殺雞駭猴

【例句】他現在玩的就是殺雞儆猴的把戲。

關於猴的成語故事:殺雞儆猴點評

殺雞儆猴是做事的一種策略,相傳猴子是最怕見血的,馴猴的人首先當面把雞殺給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厲害。才可以逐步進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採用這殺雞戰術,不管它怎樣頑強抗拒,只要雄雞一聲慘叫,鮮血一冒,猴子一見,便全身軟化,任由捉獲了。殺雞儆猴的做法,能夠警示他人。

猴年馬月 篇三

解 釋 猴、馬:十二生肖之一,

有關猴的成語故事

。泛指未來的歲月

用 法 聯合式;作狀語;含貶義

示 例 你這樣下去,~才能完成

近義詞遙遙無期

反義詞 指日可待

根據農曆干支,猴年12年一個輪迴,馬月也是12個月一個輪迴,凡是猴年,必有一個月是馬月,“猴年馬月”的週期是12年。2004(農曆為甲申年)正好是猴年,從6月18日開始直至7月16日是農曆五月,也就是庚午月,正好是“猴年”裏的“馬月”。 下一個“猴年馬月”是2016年6月5日至7月3日。

天文和古漢語專家,他們都認為,對“猴年馬月”這個詞的來歷無從考據,復旦大學中文系著名古漢語專家駱玉明教授在查閲相關典籍後表示,這個詞多半是來自民間的諺語。一種流行的説法認為,“猴年馬月”是“何年嘛月”諧音的變體,而在英語中,“猴年馬月”被認為是“One of these years”

其實每年都有一個月是馬月,每年農曆正月到臘月對應的屬相依次是: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

資料共享平台

《有關猴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篇四

杞人憂天

杞國有一個人,整天擔心天塌地陷,自己沒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着覺,吃不下飯。

有個人看他這樣憂愁,很為他擔心,就去開導他説:“天不過是很厚很厚的氣積聚在一起罷了,沒有一個地方沒有氣。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從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間,怎麼會擔心天塌下來呢?” 那人憂天的人聽了,又説;“如果天是很厚的氣,那麼太陽、月亮和星星不會掉下來嗎?”。

前來開導他的人説:“太陽、月亮和星星,也都是會發光的氣積聚而成的,即使掉下來,也不可能把人打傷。” 那個憂天的人又問:“如果地陷塌了怎麼辦呢?” 開導他的人回答説:“大地是土塊積聚而成,它充塞四野,無處不有,你在它上面隨便行走、跳躍,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麼擔心它會陷塌呢?” 那人聽了朋友的話,如釋重負,非常高興;那個前來勸他的人放下心來,也很高興。

寓意:只要把道理説透徹,就能夠幫助人解除顧慮和憂愁。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趾踏,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 子《列子·天瑞》

後人從中概括出“杞人憂天”一句成語,用以比喻不必要的或無根據的憂慮。

鄭人買履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nìng)信度,無自信也。”

譯文

有個想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腳的尺寸,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擱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準備去集市時,忘了拿量好的尺寸。已經拿到了鞋子,才説:“我忘記了帶量好的尺碼。”於是返回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來的時候,集市已經打烊了,最終他沒買到鞋,悻悻而歸。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直接用腳試呢?” (他)説:“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斷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註釋

1、鄭:春秋時代一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2、欲:將要,想要。

3、者:。.。.。.的人。(定語後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用尺子量。 動詞

6、而:連詞,表示承接。

7、置:放置,擱在。

8、之:代詞,代它,此處指量好的尺碼。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帶上,拿着的意思。

14、已:已經。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

17、乃:於是,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碼。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罷:指集市已經散了。

23、遂:於是。

24、曰:説。

25、寧(nìng):寧可。

26、無:沒有,這裏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

29、吾:我。

注意字詞 【讀音】履:lǚ 邊音,第三聲

【讀音】度:duó 多音字,第二聲

【讀音】寧:nìng 鼻音, 第四聲

【讀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聲

【燈謎】鄭人買履(打三字口語一) 謎底:不知足

終身食魚

昔者,有饋①魚於鄭相者,鄭相不受。或②謂鄭相曰:“子嗜魚,何故不受?”對曰:“吾以③嗜魚,故不受魚。受魚失祿④,無以食魚;不受得祿,終身食魚。” 編輯本段註釋

1、饋:贈送。 2.或:有人。 3.以:因為。 4.祿:封建時代官吏的薪水。

5、對:相對 6.故:所以 7祿:官職

編輯本段譯文

從前有人贈送魚給鄭國的宰相,鄭國的宰相沒有接受。有人問鄭國的宰相,説:“你平時愛好吃魚,什麼原因不接受贈送的魚呢?”鄭國的宰相回答説: “因為我喜歡魚,所以不接受魚。如果接受別人送來的魚會使自己失去官職,沒有俸祿也就無魚可吃。不接受,則可清廉,保官職,可一輩子有魚吃。”

學奕

編輯詞原文介紹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選自《孟子·告子》)

編輯本段譯文介紹

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一次,他教導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但是他心裏總以為將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拉弓搭箭去射它。雖然他們一

起學習,但另一個學下棋的人學得卻不如前一個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商不如前一個人嗎?説:不是這樣的。

編輯本段詳細註釋

(01)弈:圍棋,這裏作動詞下(圍)棋。

(02)暴:同”曝“,曬。

(03)夫:語氣助詞,表示引起下方的評論。

(04)弈秋:秋,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05)通:全。通國:全國。

(06)善:擅長,善於。

(07)弗若:不如。

(08)誨:huì,教誨,教導。

(09)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10)之:代詞,指代弈秋的教導。

(11)鴻鵠:名詞,指代天鵝。

(12)援:引,拉。

(13)繳:繫着生絲繩的箭。

(14)之:代詞,指代專心致志的人。

(15)俱:一起。

(16)弗:不。

(17)矣:了。

(18)為:因為

(19)其:代詞,指代後一人。

(20)雖:雖然。

(21)將至:即將到來。

(22)其:他的,指後一個人 。

(23) 非然也:

非:並非、並不是;然:如此,這樣。也:語氣助詞。

(22)唯:只。

停頓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啟示道理

弈秋教兩個人下棋,一個人專心致志地學習,另一個人心裏總以為將有天鵝要飛過來 ,想拉弓搭箭去射它,三心二意地學習,形成鮮明的對比。通過這件事説明了學習應該認真細心、專心致志、一心一意,虛心聽從老師的教導,切不可三心二意,才能學有所成的道理。

◎ 神童 shéntóng

[child prodigy] 又稱聖童、奇童、或資優兒童,是對才賦優異的兒童的一種稱呼。

饒州自元豐末,朱天錫神童得官,俗俚爭慕之。小兒不問如何,粗能唸書,自五六歲即教之《五經》,以竹籃坐之木杪,絕其視聽。教者預為價,終一經償錢若干,晝夜苦之。流俗因言饒州出神童,然兒非其質,苦之至死者蓋多也。

翻譯

北宋元豐年間,饒州朱天錫憑藉神童試而得到了(一個)官職,民間的百姓都很羨慕他。小孩無論怎麼樣,大概能唸書時,從五、六歲,就分次教他們讀《五經》。把竹籃吊在樹梢上讓他們坐在裏面,斷絕他們與外界的交流(為了讓他們專心讀書)。教書的人就預先商量好教書的價錢,每教完一種經書,(家長)就給他們一些錢,孩子就白天黑夜苦讀。民間便流傳饒州出神童。然而許多小孩都不是讀書的料,苦讀直到死去的孩子,比起考中(通過)的孩子大概要多得多。

遇熊

編文言文

甲乙二人 偕行林中 忽見熊來 甲猱登樹巔 乙僵卧地上 熊趨嗅之 疑其已死 舍之去 甲見熊去遠乃下 笑問乙曰 熊向君何語 曰 熊告我雲 交友宜慎 凡見人危難而不相救者 勿與為友也 甲大慚

翻譯

甲乙兩人一起在樹林裏走路,突然看到一隻熊來了,甲迅速的爬到樹頂,乙趴在地上裝死,熊走近嗅他,以為他已經死,捨棄離開了。甲看到熊走遠了才下來,笑着問乙説:“熊對你説了什麼話啊?”乙説“熊告訴我„交友應該謹慎,凡是看到別人有危險困難卻不幫忙解救的人,不要與他結為朋友。”甲聽了非常慚愧。輯詞條

畫蛇添足

【漢字簡體】畫蛇添足

原文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譯文

古代楚國有個主管祭祀的官員,把一壺酒賞給來幫忙祭祀的門客。門客們互相商量説:“大家一起喝這壺酒不足夠,一個人喝它還有剩餘。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畫蛇,誰先畫好,誰就喝這壺酒。”

一個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壺準備飲酒,卻左手拿着酒壺,右手畫蛇,説:“我還能夠為它畫腳呢!”他還沒有畫完蛇的腳,另一個人的蛇就畫好了,那個人搶過他的酒壺,説:“蛇本來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隨後喝完了那壺酒。

那個給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那壺酒。

註釋

1.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員。

2.舍人:門客,在自己手下辦事的人。

3.卮(zhī):古代飲酒用的器皿。

4、卮(zhī)酒:一杯酒。

5.相謂:互相商議。

6.請畫地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畫蛇。畫地:在地面上畫(畫的過程)。為蛇:畫蛇(畫的結果)。

7.引酒且飲之:拿起酒壺將要飲酒。引:拿,舉。且:將要

8.蛇固無足:蛇本來就沒有腳。固:本來,原來。

9.子:對人的尊稱,您;你。

10.安能:怎麼能;哪能。

11.為:給;替。

12.遂:於是;就。

13.賜:賞賜,古代上給下,長輩給晚輩送東西叫賜。

14.為之足:給它畫上腳。足(此句中的足):畫腳。

15.終:最終、最後。

16.引:拿起。

17.且:準備。

18.成:完成。

19.餘:剩餘。

20.足:腳。

21.亡:丟失,失去。

22.為:給,替。

23.乃左手持卮:卻,表示轉折

24.奪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5.遂飲其酒:那,指示代詞

26.終亡其酒:那,指示代詞

27.謂:對。.。.。.説。

寓意

以後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畫蛇添足”這句成語,比喻有的人自作聰明,常做多餘的事,反而把事情辦糟了。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蛇本來沒有腳,先畫成蛇的人,卻將蛇添了腳,結果他的菊爆了。後遂用畫蛇添足,比喻,告訴節外生枝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賣弄聰明,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菊花弄砸。名著《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回:“張翼諫曰:“將軍戰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告訴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不賣弄聰明,否則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會把菊花弄砸。

不論對國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這個故事的意義是膚淺的,“畫蛇添足”的教訓,值得我們記取。不要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誤而喪失了自己本該有的東西。“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舉了,否則有時還會失去一些東西,得不償失,弄巧成拙。

2: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

3: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凡做一件事情,必須有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要以清醒堅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勝利衝昏頭腦。被勝利衝昏頭腦的人,往往為盲目樂觀所蔽,而招致失敗。

成語故事 文檔 篇五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同學們,當你快活的穿梭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是否在意過你的腳步,是優雅還是笨拙?是的,我知道,此時,多數人會覺得我的提問無聊、可笑。可是,就在兩千多年前,有一位少年,竟然特別在乎自己走路的姿勢,大千世界,真是無奇不有。成語邯鄲學步,至今令人難以忘懷!

那是在兩千多年前,古城邯鄲的街頭,走着一個左顧右盼、充滿好奇的燕國壽陵少年,在他的眼裏,邯鄲人走路的樣子真是美極了,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好,學;看到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大方,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年光景,他連自己如何走路也不會了。來時的路費早已花光,沒辦法,最後他只好爬着回去。

老師、同學們,我知道你們真的可憐這位壽陵少年。當你為他悲哀的同時,你是否注意到了另一個深層的問題,那就是:沒有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沒有了自信心就失去了自我。

讓我們深深回味吧!人世間,芸芸眾生聚集,人們來去匆匆,但是卻各具特色,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個!即使孿生兄妹,也從來沒有!我們不能不驕傲,因為如此,世界才顯得如此多姿多彩;我們不能不自豪,因為如此,世界才顯得如此美麗。

許多偉人告訴我們,事物有着許多共性,但絕對不能缺少的是個性,只有個性才是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每個中學生都有自己崇拜的人,也許是偉人,科學家,也許是明星;也許是你的親人,但我要説你最應該相信的是你自己。請相信,所有的困難和挫折都無法阻擋你前進的腳步,這世界,你是最棒的!

同學們,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還得感謝“邯鄲學步”,他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人必須要有自信心,那樣,他就不會盲目崇拜。共性的東西我們可以借鑑,但更重要的是去張揚你的個性!

請相信,因為有你,我們這個世界才更加絢麗!請相信,因為有你,我們這個世界才更加精彩!謝謝大家!

殺雞駭猴 篇六

【成語故事】從前一個耍猴人買了一隻不聽話的猴子,藝人十分生氣,就到市場買來一隻公雞,對它不斷敲鑼打鼓,公雞嚇呆了,藝人乘機拿刀殺了公雞,坐在一旁的猴子也嚇壞了,從此只要藝人説什麼或敲鑼打鼓,猴子就會毫不含糊地執行藝人的指令。

【典故】俗話説得好,叫做‘殺雞駭猴’,拿雞子宰了,那猴兒自然害怕。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3回

【釋義】傳説猴子怕見血,馴猴的人便殺雞放血來恐嚇猴子。比喻懲罰一人以恐嚇或警戒其他人。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殺一儆百

【近義詞】殺雞嚇猴、殺一儆百

【成語示列】這樣做起到殺雞駭猴的作用。

猴的成語故事 篇七

猿猴取月

傳説古代波羅奈城有五百獼猴。

有一天五百獼猴遊行林中,見樹下井中有月亮的倒影。

獼猴王就對所有的獼猴説:“今天月亮掉到井裏,我們大家得想辦法撈出來掛到天上去。”

於是這些猴子就在樹一隻接一隻地往井中延伸,結果樹枝斷,全部落井。

猿猴取月的成語故事延伸

【注音】yuán hóu qǔ yuè

【出處】宋·黃庭堅《沁園春》詞:“鏡裏拈花,水中捉月,覷着無由得近伊。”

【解釋】比喻愚昧無知。也比喻白費力氣。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白費力氣。

【同韻詞】殺人不見血、椎心泣血、以血還血、金針見血、旋生旋滅、黃金世界、不惜一切、張設佈列、窮兇極虐、身在江湖,心懸魏闕

關於猴的成語故事:猿猴取月點評

猿猴取月的故事滑稽可笑,更讓人深思。猿猴取月的成語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事情的方方面面,不要盲目的去做,這樣不僅是在做無用功,還會傷害到自己,反而得不償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w7w5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