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國中語文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國中語文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國中語文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國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一

執教完《小鷹學飛》第二課時後,我認真聽取了師傅奚校長和二年級各位老師給出的意見和建議,就整堂課的教案設計和課堂教學做如下反思:

根據教材特點和編者意圖,我將教學目標設置為: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指導朗讀一、二小節;半扶半放指導三、四小節;演讀五、六小節。

2、理解課文內容,能聯繫上下文理解“鼓起勁”、“急促地喘着氣”等詞語,學會用“已經”説話。

3、讓學生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教育學生要虛心好學,不斷進取。

反思一:應適當進行學法指導。

指導學生朗讀一、二小節時,我讓學生邊讀邊劃出小鷹和老鷹的第一次對話,然後抓住“我已經會飛啦!”這個關鍵句讓學生體會小鷹飛上大樹後的心情,引導學生做一隻高興的小鷹,讀好這句話,從而讀好老鷹與小鷹的對話。教材三、四小節與一、二小節句式相同,因此我採用“半扶半放”,讓學生學着學習一、二小節的方法去學習。但是,在學完一、二小節後應進行適當的學法指導比如:該如何邊讀書邊劃出對話?教師適時進行總結,這樣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更強。

反思二:句式對比設計要有針對性。

在學習課文第二部分(3-4自然段)時,我採用男女賽讀、小組賽讀的方法,試着放手讓學生朗讀。這一環節設計有些粗糙,如果能對重點句子“我真的會飛啦!”加以指導,設置兩個對話即“我已經會飛啦!”和“我真的會飛啦!”的句式比較,引導學生體會小鷹從“已經”會飛到“真的”會飛的心情變化過程,學生的朗讀效果會更好。

此外,在學習課文第三部分(5-6)自然段時,我設計比較兩個句式“這下······我總算······會飛了吧?”和“這下我總算會飛了吧?”來讓學生體會省略號的意義,感悟小鷹説話喘氣,上氣不接下氣的那種累。如果換成三個句式的比較:我已經會飛啦!”、“我真的會飛啦!”和“這下······我總算······會飛了吧?”從而讓學生感悟到小鷹心情的變化,為接下來的分角色朗讀課文做好鋪墊。

反思三:朗讀指導應落實到每一位學生。

教材中的重點對話如:“我已經會飛啦!”、“我真的會飛啦!”和“這下······我總算······會飛了吧?”這些句式,可採取開火車的形式撒網式指導檢查學生的朗讀情況,這樣就不侷限於個別學生,便於教師掌握基本情況,紮紮實實將朗讀訓練落實到位。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教學新手,我需要不斷學習和刻苦鑽研,好好把握每一次上教研課當成鍛鍊和展示自己的機會,在學中教、在教中反思,爭取早日成為一名有獨特教學風格的教學能手。(

國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二

課本選有一定的古代漢語,也就是古文。古文教學難度較大,這是因為時代不同語言習慣的差異。回顧多年教學經歷,下列兩點值得反思。

一是教師講的多,學生動腦動手少,養成學生只注重聽、記,很少去動腦去想,不主動動手查資料,學生成了知識容器,不能主動獲取知識。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轉變觀念,不要總以為學生解決不了,而要旗幟鮮明、任務具體,激發學生自己動手查找資料。學生確實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就會講解,把鋼用在刀刃上。經常的培養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會提高能力,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二是隻知課本學過文章,換了相同難度內容就有明顯差距。這是知識遷移問題,説明學生課外讀的太少,知識停留在識記層次,未能實現轉化為能力遷移。其實古文中實詞都有固定含義,虛詞也較穩定,其詞性、意義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提高的唯一辦法是大量閲讀。教師要有意識提供材料,甚至是經典名著的章節、段落、短文等,讓學生多讀多練,效果會明顯提高,不必擔心影響課本內容傳授。

國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三

這篇課文是魯迅寫的一篇小説,魯迅的文章是晦澀難懂的。對於現在的國中生來説,理解他的文章是有一定難度的。怎麼選擇切入點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為了便於學生的理解,我慎重的選擇切入點。

記得最初教這篇課文的時候我用了一週時間,但是效果卻不理想,我很累但是學生卻沒有收穫。我在反思我的教學思路。我是一個勤快的老師,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時間長了,把學生教得沒有靈性了,不會思考,語言貧乏,感情冷漠。

為了不重蹈覆轍。在學這篇這課文之前,我查閲了一些資料。我的教學思路的設計是以這兩句話為指導的:“小疑有小近,大疑有大近”;把課堂還給學生,創設情境,激活學生思維。

因為這是一篇小説,我從小説的三要素中的人物入手。這篇小説中作者主要刻畫的就是兩個人物:閏土、楊二嫂。我以此為切入點。通過對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小説的主題。讓學生找文中對這兩個人物描寫的句子,然後分析人物形象。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造成人物性格發生巨大變化的深層原因。其實也就是在探究小説的主題。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是引導學生個性化的閲讀最好的素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最好的材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分析,學生們探究的結果還是很不錯的,其實放開學生的手腳,他們有時真的會給你一個驚喜。我趁熱打鐵,把文章最難理解的一部分拿出來讓學生去質疑。然後大家討論,分析。雖然學生有時提出問題沒有任何價值,但是這也證明他們是在思考,只是他們思考的深度不同。有好多學生不理解文中“高牆”、三個辛苦的含義。以及對文章的結尾句的理解,這些問題的提出 説明孩子們真的在思考。而且經過老師的引導學生們

探究出答案來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還是沒有給學生太多的時間去思考。這是我這些年來在教學中犯的最嚴重的錯誤。因為他剝奪了學生的思考時間,久而久之就扼殺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

第二步就是引導學生分析寫作特色,有幾點學生自己是能説出來的,例如:對比手法的運用、(對人物的描寫)對自然環境的的描寫。有些則需要老師的引導。

學習這篇課文我覺得我的教學切入點選擇的較好,但是沒有引導進入深一層的分析,就是對主題的探究。這一塊在教學上我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第二課時我才引導學生去探究。現在我發現我在上課時,有時教學時間調控的不好,一節課下來,我覺得沒有教給學生什麼,上課講的內容 隨意性太強了。而且,有時講課時,控制不好拓展的範圍。拓展的內容雖然對學生的。成長很重要,但是與課文內容又沒有多大 的聯繫。就拿今天的第一節課來説,我在對楊二嫂進行分析時,突然聯想到我在昨天下班時對家中的曬衣繩的所產生的感慨對學生一通講。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最後送給我熱烈的掌聲。但細想下來,我的感慨對學生能有多大的影響呢?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會因我的感慨而改變嗎?

對於現代文的教學,我越來越感覺到很亂,可能是我的問題的設計缺乏層次性與科學性。我的教學仍然是沒有以學生為主。仍然是以老師的講解為主。現在的教學怎麼是越來越倒退了呢。也許自己對教材挖掘的不夠深,還是不能超越教案,還是真正的不能實現老師個性化的閲讀。我仍是教案的木偶。這種現狀我一定要有改變。否則我的業務是難以提高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將上下而求索。以後的教學必需要嚴格要求自己,否則永遠在重複着昨天。

國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四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

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閲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説、無感可發。

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説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寫學生的新見解新思路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過就其自身而言,就是師生心靈的共同交流與溝通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讚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例如:一位我在導讀《九寨溝》這篇課文時,有一位學生突然問:“老師,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正是兒童極富好奇心的可貴天性,決無絲毫惡意。學生們議論紛紛,但我很高興,藉機讓學生圍繞着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我説:“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確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決於四個基本條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子的深淺,三是池水是否乾淨,四是池底有沒有障礙物。讓我們來仔細讀課文,查資料,看看課文以及資料中有沒有這方面的信息?”這樣的點撥,學生就不難從課文中找到答案。這樣,不僅鼓勵了學生敢於大膽提好奇的問題,而且也借“疑”釋疑,深讀了課文,又提高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堂效果很好。

課後,我進行了反思並把學生的新想法、新見解做了記錄,更深刻地認識到:語文課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見很不容易,作為老師,不能用自己的思維去代替學生,不能讓學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重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國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五

作為一名教師,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節好課,一節大家都認可的成功課。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面對內涵豐富、可操作性極強的語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會更強烈一些。

面對剛剛講完的《山中訪友》一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這一點。我校的教學評估一年也只有一次,我們從教的時間是何其有限,成功的體驗對許多人來説是何其的珍貴。我是個很幸運的語文教師,在自己語文水平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在放棄生物從事語文教學的10次教學評估中,無一例外的獲得的一類課,而且近三年來穩居語文組的第一名。這個成功,有幸運,但決不是偶然。下面就以《山中訪友》一課談談自己的一點經驗。

《山中訪友》一課的總體教學設計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一脈相承的。但是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力求挖掘出本課教材的特色,同中求異,讓學生有一種全新的感覺和與眾不同的收穫。為此,我的教學設計的着力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教學實踐,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力求用“美”的課件感染學生:

為了讓課件更“美”一些,為了讓課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優美之處,我在課件中插入了本課的flash朗讀素材,集圖片、文字、課文朗讀、音樂於一體,讓學生在聽讀這一環節充分感知課文;其次在其他幻燈片中,或以優美的自然風光為背景,或用圖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麗形象,讓學生的視覺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時,課文的教學環節的名稱設計中也突現“美”,主體部分設置了“美文聽讀”、“美文美讀”、“美文研讀”等環節,對學生“美”的感知無形中又是一種強化。

2、力求挖出主題的深度,讓學生有新鮮感:字串5

對本課主題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過美文聽讀這一環節,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淺層次的;通過美文美讀,學生此時對主題的感知是實實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過美文研讀中問題二的解決,學生對本文的主題是有深度的,不在停留在感受作者對大自然的愛,同時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讓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要愛護、關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3、力求將聽、説、讀、寫的訓練有機的結合起來:字串9

本課設計以讀為主線,各個環節中又分別有所側重:美文聽讀中有美讀的示範,又是聽的訓練;美讀的要求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去找找你最喜歡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讀出來並説説你為什麼喜歡它”,是讀與説的雙重結合;研讀則要求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將自己的想法説出來;情境演讀、習作美文則主要進行寫作水平的訓練,等等。在環環相扣的訓練中,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4、力求充分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字串1

整個教學設計是以學生為主的,除了聽讀這一環節,其他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四人小組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整個課堂是學生與教材、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真誠對話過程。在輕鬆的學習交流中,他們的合作、探究中學習方法進一步完善。

5、力求課堂教學的完整與和諧:字串3

本課的學習導入是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開始的,課堂小結以方舟的小詩結束,不僅結構完整,而且兩則材料又都與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一定的聯繫,不僅增強了本課文學方面對學生的薰陶,而且它們與教材很和諧的統一到了一起,教學拓展的有了寬度。

正是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這節看似簡單的課有了許多的亮點,學生學習的眼睛亮起來,激情高漲了起來,我的課才隨之而“亮”了起來。我想,只要每個教師在教學設計的環節多設計一些亮點並且努力實踐,你的課也可以“亮”起來。

國中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篇六

課文《窮人》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課文講的是漁夫和桑娜在鄰居西蒙死後,主動收養她的兩個孩子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皇專治制度統治下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忙別人的完美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你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學習本文,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完美品質。

在教學《窮人》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平等、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感_________彩。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自説,自讀,自評,透過自己的情感體驗,説出感受,讀出感受。

重捶敲打關鍵詞句:當學到“桑娜用頭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們抱回家。她的心跳得厲害。她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她覺得非這樣做不可。”一段時,我問學生關聯詞語“非……不可”怎樣理解?同學們紛紛舉起了小手,等叫到王立同學時,他站起來,堅定地説:“務必這樣做,不這樣做不行。”我聽了好激動,立刻評價説:“你真了不起!看到學生自信的樣貌我抓住時機適時點撥到“為什麼不這樣做不行呢?”讓學生畫出描述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閲讀情感,有的説“桑娜看到死去的母親和孩子生死相依的情景感動了。”有的説“悽慘的現實容不得桑娜再去多想什麼,只有把孩子抱回家去。”還有的説“這是窮人間至真的愛,至真的情……”學生在自讀中,悟出這是桑娜出於對死者的同情,對孩子的憐愛。此時我以肺腑之言感染學生:女主人公對自己的做法説不出理由,講不出道理,但是覺得收留兩個孤兒是義無返顧的事。你們説這表現出桑娜怎樣的品質呢?學生學習的用心性、主動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桑娜那純樸、善良的心地撞擊着學生,觸發了學生更深入的讀課文,同作者、老師產生思想共鳴,到達了陶冶情操的目的。

以讀促思讀中有悟:學生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教師講的再動情也無法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在課上我給足學生讀書的時間,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空間,改變了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和理解的模式,在學生個人圈點、勾畫、批註閲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體會。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又要求學生把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讀出來,如:有的學生説怕丈夫回來,要讀得十分緊張;有的説怕丈夫責怪,要讀得害怕、擔心;有的甚至説因為桑娜擔心要讀得慢,而有爭議的説因為桑娜緊張、着急要讀得快……教學中不僅僅讓學生“解讀”,更引導學生“創讀”。學生在分主角朗讀桑娜與漁夫的對話時,他們把桑娜對西蒙死的悲傷和對兩個孤兒的憐愛之情讀了出來,透過讀表達出對課文資料的理解,感知了人物形象。透過讀,使學生鑑賞桑娜具有的心靈美;透過讀,使學生讚美桑娜具有的心靈美。使桑娜那完美的形象在學生心裏樹立起一座豐碑……

國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七

《輪椅上的霍金》記敍了被稱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學家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癱瘓,被長期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面對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頑強地挑戰命運,為科學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的故事,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感人肺腑。教學中,我覺得以下兩方面做得比較好:

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表達力。

教學中,我通過創設多個語言情境,促使學生進行語言與想象力的訓練,如:當他40年被禁錮在輪椅上,他會想些什麼?如:他完全癱瘓,這就意味着他不能怎樣?如果你是女記者,當你聽完他的回答,你會怎樣想?等等。這樣學生就有了角色定位和想象的環境,再現當時情景,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了想象能力,同時也訓練了表達能力。

二、有目的品詞析句

教學中,緊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引導,比如“21歲、40年、徹底”等詞,讓學生明白霍金病得很嚴重,病得很久,年紀輕輕就飽受病痛的折磨。再如“標誌性形象、齜牙咧嘴、蠶吃桑葉”等詞,讓學生通過品讀、觀察圖,明白霍金的堅強樂觀、學習的艱難。這樣的教學,不僅教會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同時也提高了品詞析句的能力。

教學過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學生的朗讀技巧還有待提高,比如對於關鍵詞句的品讀還不到位,都需要好好反思。

國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八

教學反思:文言文

話説學習語文最頭痛的就是文言文、課外閲讀理解和作文。聽到這裏,有些同學可能已經猜到了,沒錯它們三位已經從國小跟過來啦!相信我,掙扎是沒有意義的,不如趕緊充實自己,才能打敗它們。

文言文這個難纏的“小壞蛋”一直以來都是同學們的一塊心病,想要學好它,平時的積累是關鍵!尤其是書下虛實詞的註釋和特殊句式,一定要熟練掌握。除了課內學過的,同學們還可以在課下讀一些短篇的文言文來豐富自己的實詞量。如《世説新語》中文章,都是一些生動有趣的小故事,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在閲讀過程中,要準備一個筆記本,把自己還不太熟悉的實詞積累下來,這樣才能夠事半功倍。

教學反思:閲讀理解

課外閲讀理解在我們國中的語文考試中已經悄悄的升級了。分成了文言文、説明文和記敍文三個部分。對,你沒聽錯!文言文的考查也有課外的呦,所以平日裏的閲讀和積累就更加重要!説明文部分,主要考查的是説明方法的掌握和審題的仔細,所以不用擔心,只要你把文章中的關鍵信息都劃出來了,那麼正確答案就就已經再跟你招手啦。記敍文部分的考查難點主要在於賞析劃線句子、加點字含義和段落作用的分析。這裏就需要開動你的小腦筋了,不要只順着一個方向想,要多點開花,才能把得分點答全。

教學反思:作文

作文……這真是一個傷心的話題,對於一些同學來講,寫作文是痛苦、是災難、是想起來就頭痛的“討厭鬼”。之所以會這樣,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素!材!那麼我們應當如何積累生活中素材呢?很簡單,準備一個小本本把生活中令你有所觸動的事情都記錄下來。要知道生活處處有驚喜,缺少的只是一支把它們保留下來的筆罷了!除了積累生活的素材之外,想要寫好作文,閲讀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同學們可以利用課下和假期的時間多多閲讀一些文學作品,將其中一些好的詞句和段落積累下來,進行仿寫練習,假以時日,作文將再也不會是你的“頭號強敵”。

語文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有的功夫都在平時。所以同學們從現在開始加油吧!迎接全新的挑戰吧!

國中語文教學反思 篇九

應對課改熱潮的衝擊,剛開始只是“任爾東南西北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態,但如今,時代發展的強烈需求,信息技術的全面推入,改革課堂教學,尤其迅速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已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下頭是筆者在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幾點粗淺體會。

一、教學模式的審視

1、學習方式的改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和途徑。語文學習中用什麼樣的學習形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都取決於教學目標的要求。2、教學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之上,那裏的“平等”絕不是師生之間無條件的平等,而是教學中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觀點、人格、情感等,同時又要高於學生,教師始終是首席地位,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廣泛且更有深度的語文知識,如果教師不加鑑別地肯定學生所有的言論,而不對其進行必須的點評和拔高,學生是很難獲得提高的。

3、教學目標的改變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並不是要求我們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要實現該教學目標,而是憑藉語文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課文資料中豐富的人文,具體根據教學資料關注不一樣的目標,“潤物細無聲”才是我們應當追求的最佳教學境界。

4、互動狀態的改變很多教師認為,新課標的最終目標應是“學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動起來”,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下,到達大家都動起來的最終目的。其實不然,語文學習中的調動並不等於真正的激活,如果學生在活動的外表下內在的思維一向處於停滯狀態,這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不管課堂上採取哪些調動方式,僅有那些能讓學生的思維一向處於活躍狀態,學生的感情一向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是在調動學生的進取性和熱情的同時更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啟動學生的情思,這才是真正的“動”。

二、教學載體的審視

1、文本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所以“探究”教材,不僅僅是學生的任務,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層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僅有教師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必須的高度引領學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師生與文本作者構成對話。

2、教具

任何一種課堂形式(包括電教媒體的運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課堂討論或呆板單一,或信馬由韁;有的一節課則完全用鼠標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教材等,這樣的教學手段沖淡了語文教學豐富多彩的實質的特質,難免有“做秀之嫌”,流於形式。

3、教師

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更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僅有教師適時介入,或進行必要的點撥歸納,或對文本作適當的拓展,才能將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深層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身為教師,“路漫漫其修遙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雪萊有一句名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遙嗎”,其實此刻,沐浴第二輪繼續教育的東風,享受國家重視義務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動新課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美麗春天。多一份反思,就會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提高。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我們要不斷反思,與時俱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wl37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