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幼兒園小班老師的教育隨筆【精品多篇】

幼兒園小班老師的教育隨筆【精品多篇】

幼兒園小班老師的教育隨筆【精品多篇】

幼兒園小班教育隨筆 篇一

要孩子做事有信心,家長務必要有正確的教育方法。

不少父母把孩子視為柔弱的個體,總是竭盡全力為孩子解決各種困難,這種過度的照顧和過分的保護,實際上奪取了孩子鍛鍊的機會,一旦遇到困難便不知所措,因而更易受挫折、失敗,並構成自卑心理。與此同時,有的家長經常將自我的意願強加於孩子,對孩子嚴厲粗暴,當孩子提出問題時輕者批評,否定,重者訓斥,指責,甚至諷刺挖苦。長期處於這種缺乏接納、關愛環境中,孩子就會變得情緒憂鬱,缺乏自信。所以我經常分析每個兒童的發展特點,並根據每個幼兒的獨特性,揚其長,避其短,提出不一樣的教育要求,採取不一樣的教,及時調整好他們的心態,使他們育方法有足夠的心理承受潛質和排除困難的勇氣和毅力,為他們創造1條最能發展其特長的道路。並與家長聯繫,交流教育經驗,共同討論有效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在家時,無論幹活、講話,只要出現閃光點就及時給予鼓勵,平時,應對複雜多變的世界,家長也要充滿自信地擊風搏浪,為孩子樹立了奮發進取、做事有信心的榜樣,這樣持之以恆孩子的自信心就會增強。

幼兒小班教育隨筆簡短 篇二

愛,一位哲人説過這樣一句話:“寫在紙上的愛,一個早晨就可以讀完,説在嘴上的愛一個轉身就能忘記,而唯有老師和母親的愛是寫在大地和天空,永遠藏在心底裏。”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寬廣的胸懷愛每一位幼兒。教師的愛如同陽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潤萬物,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師的愛。而老師也同樣渴望得到幼兒的愛。

要想得到幼兒的愛,就要成為一名幼兒喜歡的老師,要想成為幼兒喜歡的老師那麼我們決不可憑着自身地位的天然權威性,而高高在上,經常命令或指令幼兒,而應經常傾聽幼兒的意見,可以與幼兒共同商量一些班裏的事情,如每週五評小金花,我總是把評的機會交給幼兒,讓他們積極發表意見。每次我報到一個幼兒的名字,都會讓全班幼兒先來説説這個小朋友這個星期的表現怎麼樣?有沒有進步?等部分幼兒發表完意見後,我們就舉手表決,超過半數的我們就給他貼上小金花,不到半數的我們就鼓勵他(她)下星期努力。除了評小金花外,還有選小組長、大組長都是聽取全班幼兒的意見後再決定人選的,這樣很好地發揮了幼兒的積極性,也促使了幼兒繼續努力。當幼兒犯錯誤時,我們不要以高於一等的身份去責罵幼兒,而要多鼓勵幼兒自我評價及幼兒間互相評價。當老師犯錯誤時,我們也要勇於在幼兒面前承認錯誤,也歡迎幼兒對老師進行評價。如:有的時候老師批評錯了幼兒,我們會在全班幼兒面前跟這個小朋友道歉,請他(她)原諒。這樣幼兒知道了老師和小朋友一樣也有犯錯誤的時候,使幼兒懂得了犯了錯誤不要緊,只要勇於承認,馬上改正仍舊是好樣的。只有這樣,幼兒才敢與老師接近,敢於在老師面前暢所欲言,在這種輕鬆和諧的氣氛中成長,幼兒會很自然的去親近老師,積極地參加各種活動。

要想成為一個愛學生更讓學生愛的好老師,要擁有博愛之心,理解之心,尊重之心,責任之身。在教時應該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習慣,實現德、智、體全面發展,以達到不教的最終目的。

教師是陽光,孩子則是含苞欲放的花蕾,我願化為温暖的陽光,為他們帶去温暖和光明,讓他們為大地增添更美的風采

幼兒小班教育隨筆簡短 篇三

一天分組活動,我正輔導不會跳繩的幼兒學跳繩,瑜瑜小朋友跑過來叫我:“王教師,于思遠他們往‘滑梯’上吐唾沫,不讓我們滑。”我抬頭一看,果然見班上的幾個“淘氣包”正圍着‘滑梯’看着什麼。我心想:這幾位“淘氣大將”每一天都要搞點惡作劇,今日我得好好地“處理”一下了。我三步並兩步走了過去,剛要大聲斥責,忽然聽到于思遠嚷道:“哎,快看!唾沫往下滑了。”我急忙把要説的嚥了進去,站在他們的背後聽他們的對話。“真的,就是滑的太慢了。”凱凱頭也不抬地説。這時迪迪小朋友説:“你明白唾沫為什麼會滑下去嗎”“這個問題提到不錯,誰明白呀”聽見我在説話,這幾位“淘氣包”立刻轉過頭來,不知所措的看着我,眼光中似乎在説,我們只是想看看唾沫是否也能滑下來。我笑了笑説:“你們很聰明,想一想,再看一看,你們發現什麼了……”幼兒看我沒有批評他們,情緒立刻活躍起來。

迪迪説:“我明白,因為這個‘滑梯’面是斜的,並且很光滑,唾液像水一樣能夠流動,所以就滑下來了。”我摸着他們的頭笑了笑説:“你們説的很對,但你往那裏吐唾液對不對呢”“不對!”“隨地吐痰不對,往‘滑梯’上吐也不對。”“不講衞生。”小朋友們大聲地搶着回答。我肯定了幼兒的看法。“教師,以後我們不隨便吐了。”幾位小朋友異口同聲地説道。“咱們給擦乾淨了吧。”凱凱邊提議邊從口袋裏拿出紙將“滑梯”上的唾液擦乾淨。此刻,“小滑梯”前又排起了隊。

望着孩子們純真而歡樂的面孔,我真為我差點的冒失感到慚愧。看來教師千萬不能用自我的想法來斷定孩子的行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要了解孩子想什麼,做什麼;要善於從惡作劇中發現孩子淘氣中進取的一面,因勢利導,才能到達我們的教育目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jyenj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