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文學作品【精品多篇】

文學作品【精品多篇】

文學作品【精品多篇】

文學作品 篇一

有些書是經典的,你可以不看,但你絕不能一無所知

拋掉19世紀那些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家,例如托爾斯泰、福樓拜、狄更斯等老大師。即便是《尤利西斯》、《喧譁與騷動》等艱深的意識流小説,相信多半讀者除了偶爾翻翻,是很難真正接近的。

另一種現象是紛繁眾多的外國流行小説起到了魚目混珠的壞作用,讓一般讀者無法辨別優劣。泥沙俱下,我們有責任讓經典作品在當代儘早煥發青春,而非束之高閣,或者一味地拜倒在古典作家的腳下,只有遠眺,沒有近瞻。

那麼,當務之急是給讀者開列一張書單,理清頭緒。此書單只是為了讀者按圖索驥,而不是純正的文學標準。考慮到當代外國小説的整體面貌在一般文學愛好者的知識版圖上只有一些模糊的輪廓,因此,我的評選劃定遵循了以下幾條原則。

一、“當代”的概念總會隨着時間的推移成為現代和古典,因此,有必要設立一道分界線,1945年作為二戰的結束,到2008年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將1945年以後發表的小説視為當代文學作品,大致不會差太多。這樣劃分的遺憾是錯失了魯迅、康拉德、托馬斯·曼、烏納穆諾、黑塞等各大語種的文學巨擘,他們因為生平卒年和主要作品的問世稍微早了幾十年,而和這份經典清單擦肩而過。

二、奉行“好作品主義”和“一本書入選”的辦法,那些聲名顯赫的作家如果在1945年之後沒有更傑作的小説發表,那麼只好棄之不取,寧缺勿濫。每個優秀作家只選取其一本書存照,實在是為了公平起見而作出的犧牲割愛,這樣確保了這份經典清單的覆蓋面。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梅勒的《劊子手之歌》和羅伯·格里耶的《窺視者》都是沒有上榜的經典之作,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幾位作家的翹楚地位。

三、“百部”極言小説經典的數量之多,並非實指,我説的大於100部。這份文學清單依照作品問世的年代先後,分國別而記錄,雖有近百位作家赫然在列,卻不搞榜眼探花之類的排行座次,僅是順帶標註上了我手頭擁有的該小説的中文出版情況。

四、這份清單隻考慮中長篇小説入選,並非對一些短篇小説的大師心存偏見,而是覺得經典作品應該厚重。如此一來,我只能對自己喜歡的、博爾赫斯、艾薩克·辛格、約翰·契弗、雷蒙德·卡佛等精準的藝術巧匠説聲抱歉了。

此外,我對一些大部頭的系列小説的連續性,抱着審慎的態度,因此捨棄了卡爾維諾的《我們的祖先》三部曲、索爾仁尼琴的《古拉格羣島》、鮑威爾《伴着時光之曲而舞》(共12部)、三島由紀夫的《豐饒之海》(四卷本)等長篇鉅製。

五、諾貝爾文學獎、塞萬提斯文學獎都是表彰一個作家的整體創作成就和社會活動貢獻,因此,何塞·塞拉、馬哈福茲、卡彭鐵爾等一批老前輩遭到淘汰;而美國的普利策小説獎、英國的布克獎和法國的龔古爾文學獎更多是着眼於推薦某一年度產生的最佳作品,具有不可忽略的參照價值。 芥川獎側重獎掖新人,常有驚喜。

六、本清單的入圍作品尚有少數未見中文譯本面世,令人稍感遺憾。但是有一點不容置疑,那就是評選始終把小説本身的質量放在首位,不受其他因素干擾。

這份一個人裁定的文學清單雖然避免了眾口擾攘和專家們的合謀行為,卻也難以盡善盡美。我的最大心願就是給那些對當代世界文學感到陌生的讀者提供一些必備書目。

日本(8部)

川端康成《雪國》(創作期:1935—1947)谷崎潤一郎《細雪》(1948)三島由紀夫《金閣寺》(1956)安部公房《砂女》(1962)大江健三郎《性的人》(1963)村上龍《近似無限透明的藍色》(1976)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1987) 村上春樹的《舞舞舞》(1996)女作家我也提倆個吧,就是川上弘美的《沉溺》和吉本芭娜娜的《廚房》。

土耳其(1部)

帕穆克《我的名字叫紅》

印度(2部)

大鬍子拉什迪和妖豔迷人的羅易,他們以魔幻或詩意的描述相繼獲得英國布克獎,似乎表明了後殖民時期的南亞大陸,是奈保爾和翁達傑等移民小説家取之不竭的寫作源泉。薩爾曼·拉什迪《午夜的孩子》(1981)阿倫德哈蒂·羅易《卑微的神靈》(1997)

以色列(1部)

阿摩司·奧茲《我的米海爾》(1968)

西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充滿了靈性。奧茲為我們講述了家庭生活的無所意義和愛情的死亡。

摩洛哥(1部)

塔哈爾·本·杰倫《神聖的夜晚》(1987)

小説的副標題是“一個男裝少女的奇遇”,篇幅簡潔,獲得過法語文學的最高榮譽———龔古爾獎。

南非(1部)

納丁·戈迪默《我兒子的故事》(1990)

通過“父親”和白人婦女的婚外情,勇敢地指斥了道德的虛偽和情感的曖昧。

美國(21部)

羅伯特·佩·沃倫《國王的人馬》(1946)

桂冠詩人沃倫可能沒有伊麗莎白·畢曉普、羅伯特·勃萊等美國詩人那樣廣為人知,但僅此一部小説,其實還有普利策詩歌獎和小説獎得主的雙重頭銜,都足以使他不朽。他也是中國作家莫言極其推崇的作家。

諾曼·梅勒《裸者與死者》(1948)

迄今能夠見到的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好作品之一。

J.D.塞林格《麥田裏的守望者》(1951)

一個歪戴着鴨舌帽的壞孩子純潔的內心,他有一個試圖挽救失足兒童的美好願望。

歐內斯特·海明威《老人與海》(1952)

不要去尋找什麼象徵和硬漢精神,好好見識一下海明威大師的精確得像螺絲釘般的疏而不漏的語言。

傑克·凱魯亞克《在路上》(1957)

寫得很粗糙,彷彿是在打字機上跳舞,讀這樣草率的作品有種一目十行、酣暢淋漓的享受。他的朋友威廉 巴勒斯《裸體午餐》也是瞭解異類生活的讀本。

伯納德·馬拉默德《店員》(1957,又譯《夥計》)

文學作品 篇二

一、小説部分

羅廣斌《紅巖》

楊沫《青春之歌》

孫犁《風雲初記》、《鐵木前傳》

路翎《窪地上的“戰役”》

茹志娟《百合花》

王蒙《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青春萬歲》、《春之聲》、《活動變人形》、《戀愛的季節》、《失態的季節》、《狂歡的季節》

高曉聲《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

諶容《減去十歲》、《人到中年》

鐵凝《哦,香雪》、《玫瑰門》、《大浴女》、《笨花》

王安憶《小鮑莊》、《長恨歌》

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無字》

汪曾祺《受戒》、《大淖記事》

馮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

張賢亮《邢老漢和狗的故事》、《靈與肉》、《綠化樹》

賈平凹《浮躁》、《秦腔》

張承志《黑駿馬》、《北方的河》、《金牧場》、《心靈史》

韓少功《爸爸爸》《馬橋詞典》

徐懷中《西線軼事》

莫言《紅高粱》、《蛙》

劉索拉《你別無選擇》

殘雪《山上的小屋》

餘華 《現實一種》、《活着》、《兄弟》

蘇童《妻妾成羣》、《我的帝王生涯》、《紅粉》

池莉《煩惱人生》、《太陽出世》

方方《風景》、《落日》、《祖父在父親心中》

劉震雲《一地雞毛》、《單位》、《故鄉天下黃花》、《温故一九四二》

葉兆言《輓歌》

路遙《人生》、《平凡的世界》

陳忠實《四妹子》、《白鹿原》

遲子建《滿洲國》、《額爾古納河右岸》

姜戎《狼圖騰》

都樑《亮劍》

麥家《暗算》

周大新《安魂》

史鐵生《務虛筆記》

宗璞《紅豆》、《東藏記》

劉慶邦《鞋》、《神木》

王小波《黃金時代》

阿來《塵埃落定》、《空山》

畢飛宇《青衣》、《玉米》、《推拿》

白先勇《台北人》、《紐約客》、《孽子》

陳映真《將軍族》、《夜行貨車》

金庸《神鵰俠侶》、《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

於梨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二、詩歌部分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望星空》、《甘蔗林——青紗帳》、《團泊窪的秋天》

賀敬之《雷鋒之歌》、《回延安》、《桂林山水歌》

聞捷《吐魯番情歌》

流沙河《草木篇》

艾青《礁石》、《魚化石》、《古羅馬的大斗技場》、《光的讚歌》

曾卓《懸崖邊的樹》、《有贈》

綠原《重讀<聖經>》

牛漢《華南虎》

雷抒雁《小草在歌唱》

舒婷《致橡樹》、《雙桅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楊牧《我是青年》

駱耕野《不滿》

北島《回答》

樑小斌《中國,我的鑰匙丟了》

顧城《一代人》、《遠與近》

楊煉《諾日朗》

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亞洲銅》

《天安門詩抄》

余光中《鄉愁》、《白玉苦瓜》

三、散文部分

楊朔《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賦》

秦牧《土地》、《花城》、《社稷壇抒情》

劉白羽《長江三日》、《日出》

冰心《櫻花贊》

吳伯蕭《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依依惜別的深情》

穆青《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傅雷《傅雷家書》

鄧拓《燕山夜話》

巴金《隨想錄》、《懷念蕭珊》

楊絳《幹校六記》

史鐵生《我與地壇》

徐遲《歌德巴赫猜想》、《地質之光》

餘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筆記》、《行者無疆》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

唐敏《女孩子的花》

蘇葉《總是難忘》

陳桂棣、春桃《中國農民調查》

劉郎《蘇園六紀》

董橋《董橋散文》

張曉風《張曉風散文》

琦君《琦君散文》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雨季不再來》、《夢裏花落知多少》

四、戲劇部分

老舍《茶館 》

郭沫若《蔡文姬》

田漢的《關漢卿》

高行健《絕對信號》、《車站》

劉錦雲《狗兒爺涅槃》

楊健《桑樹坪紀事》

孟京輝《思凡》、《戀愛的犀牛》

賴聲川《暗戀桃花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jypk3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