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愛國的詩句【精品多篇】

愛國的詩句【精品多篇】

愛國的詩句【精品多篇】

愛國詩句 篇一

著名詩人艾青認為:詩,如一般所説,是文學的頂峯,是文學的最高樣式。然而,詩歌,連同她最為虔誠的追隨者,就像被歷史流放的囚徒,帶着完美的軀殼與昔日的輝煌的身姿,於人煙稀少的頂巔獨自起舞。曾經是民間歌謠《詩經》的廣為傳唱;曾經是流落湘楚大地的屈大夫的愛國浪漫主義的淺斟低唱;曾經是南北朝民歌的一枝獨秀;曾經是詩國高潮中李杜的豪放灑脱、狂傲獨立、浪漫仙性和現實主義、沉鬱憂民;曾經是兩宋詞盛的體格神致,而今,她仍以一種決然的姿態,歌頌人們的喜怒哀樂、愛恨情愁、故國民情••••••因為,詩歌是,曾經是文學藝術中最為古老的文體,所以,今日我也作為一個詩歌愛好者就近體詩的格律談談自己的小見。

近體詩是指唐代形成的古典格律詩(排律除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近體詩也稱今體詩,它包括五言、七言兩種形式的律師和絕句。近體詩是由古體詩演進過來的,故它們之間也有一定的關聯。就押韻來講,古體詩允許換韻(換句押韻)而近體詩不允許,古體詩押韻不分奇偶句而近體詩一般是偶句押韻(第一二句可押也可不押),古體詩平仄聲均可押而近體詩一般押平聲韻。從上面可以看到近體詩押韻的要求比古體詩更為嚴格。近體詩與現代詩也有許多不同點,新詩形式相對較自由、內涵較開放的。

詩是由有靈性的文字拼湊而成,但也不是隨意的排列,它是有一定規律的,這種規律通常叫做詩的節奏,也就是近體詩的格律。詩的節奏的主要作用是增強詩歌的美感,就如李商隱的詩來説,他的許多詩都很難懂,但即使不懂詩的內容,當你反覆品讀時,那節奏和聲律也會使你陶醉,覺得詩寫得很美。郭沫若對詩歌的節奏如是説:節奏之於詩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們可以説沒有詩是沒有節奏的,沒有節奏的便不是詩。

近體詩從篇章結構的表層上看,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字句的形式有嚴格的限制,使它不像現代詩那樣的雜亂和隨心所欲,所以從根本上就奠定了它高貴典雅的基礎。而句子內部結構的千變萬化,精煉濃縮,字字都體現出作者的心血。近體詩的格律主要在押韻和平仄上完美的體現出來。押韻可以造就詩歌鮮明的節奏,讀起來保持音韻和諧,朗朗上口。近體詩的偶句必須押韻,並且中間不可換韻,要求一韻到底。第一句與第二句間可押韻也可不押韻,奇局不押韻。韻腳一般分平聲韻和仄聲韻,但近體詩一般押平聲韻。近體詩除了在押韻上有特殊的規定,平仄也不能隨意。通常把陰平和陽平稱為平聲,上聲和去聲稱為仄聲。格律詩所規定出的平仄長竿,保證每句詩都是平仄合理搭配的,讀起來抑揚頓挫非常好,具有其它任何詩體所不能比擬的優勢。它對每句尾字的要求最嚴,絕不允許出現一個字的錯音,這尤其是現代詩所不具備的。另外不允許“三仄尾”和“三平調”的出現,更保證了每一句後半部分的音韻協調性。平仄中還有三條規律——1、同句交替:以五言為例,第一個節奏用“平平”,則第二個節奏必須用“仄仄”,第三個節奏又要用“平”,反之亦然;2、上下句相對:如第一句為“平平仄仄平”,對句就要為“仄仄平平仄”;3、上下聯之間平仄要相同。近體詩上下句的遣詞也一般要對仗,如:“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中,“星”對“月”是天文相對,“野”對“江”是地理相對,而“垂”對“湧”、“平”對“大”、“闊”對“流”,也都是在詞義上屬於相同類型的動詞。

很久前就這篇文章就一直在我心中釀藴,今天終於圓了心願。年輕人中,雖然大部分都喜歡看武俠、玄幻、言情等小説,但我一直對詩歌的喜愛不動搖,尤其對近體詩鐘愛。有人説詩正在消亡,正在人民的生活中退隱,讀詩的人也都只是那些寫詩的人。這個問題我非常清楚,但我永遠不會放棄,永遠不會對詩歌失去熱情,同時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喜歡詩歌。

愛國詩句 篇二

1、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2、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4、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來源:文章屋網 )

愛國的詩句 篇三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詩的大意是:我本來就知道,人死去以後萬事都成空;只是唯一使我心痛的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統一。待到宋朝軍隊收復中原的日子,家祭時可別忘了把好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畢生從事抗金和收復失地的正義事業。雖然屢遭投降派排擠、打擊,但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消減。《示兒》詩是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説人死後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並未絕望。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活着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託於後代子孫。於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佔着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着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裏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着、深沉、熱烈、真摯!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複雜的思想情緒,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愛國詩句 篇四

在教學過程中,如能進行恰到好處的朗誦教學,將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詩作的思想感情,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操,並引起心靈深處的共鳴。

一、把握感情基調,確定朗誦方向

這首詩如同一曲多聲部的交響樂,第一第二節沉鬱,凝重。如,“破舊的老水車”“疲憊的歌”“燻黑的礦燈”“蝸行摸索”“淤灘上的駁船”等,這些詞句充滿對祖國災難歷史,嚴峻現實的哀愁和痛心。第三節清新明快,如,“簇新的理想”“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黎明”“噴薄”等,流露出祖國擺脱苦難,百廢正興的歡愉和喜悦。第四節詩感情慷慨激昂,表達了歷經挫折的一代青年,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為祖國的美好未來奉獻自己所有一切的勇氣和決心。

綜上分析,此詩以“沉鬱凝重”至“清新明快”至“慷慨激昂”為感情變化發展的軌跡,理順出感情的規律是把握全詩感情基調的關鍵,只有如此,朗誦者才能進入詩歌的意境,融入作品,化身為作者本人,抒發感情。

二、運用朗誦技巧,準確表情達意

基於朗誦的一般技巧,為了表達第一節的沉鬱,凝重的感情,要求朗誦者運用緩慢低沉相對平穩的語調,但是,每一詩句的朗誦在節奏,停頓和重音上又要有變化。開頭兩句是平行關係,既有音響又有色彩的描繪,節奏相對鬆弛,以語法重音突出“破舊”“疲憊”這些在表意上起強調作用的詞語。其後的五個句子稍顯短促,句與句之間緊密相連,屬並列關係,語調不變,但語速適度加快,當朗誦到最後一句“是淤灘上的駁船,把纖繩深深勒進你的肩膀”,語速轉緩,語氣加深,利用氣聲及邏輯停頓朗誦“深深勒進”,表現出祖國在歷史的長河中的艱難前行,以及達到體現對祖國苦難深重的漫長曆史的沉痛之情。

第二節與第一節的意境基本相同,可以把它視為第一節的詩意的直白。第一節重寫實,第二節重精神,朗誦時句與句之間只作結構上的停頓,節奏沉穩,速度適中,但當朗誦到“祖祖輩輩痛苦的希望呀”,語調逐漸上升,同時利用顫聲強調“痛苦的希望呀”,把人民千百年來盼望美好生活的願望表現出來。

第三節詩句的節奏鬆緊交錯,詩意讓人如釋重負,朗誦的表情也為之舒緩,面露欣喜,語調適當放鬆,語氣開朗,着重以重音突出重點詞語:“簇新的理想”“掙脱”“古蓮的胚芽”等。同時為了避免節奏的單調,應在朗誦時呈現“我是你掛着眼淚的笑渦”這一節中的小高潮,重音“眼淚的”,然後前停,強調“笑渦”的語意,表現出祖國擺脱苦難即將開始嶄新的歷史進程的激動和歡欣。“是緋紅的黎明,正在噴薄”是第三節的高潮,朗誦時節奏加快,語氣加重,注重處理“噴薄”一詞的表達效果,可運用噴口這種修飾用氣的技巧,表達朗誦者無法控制的激動心情。

第四節是寫祖國和“我”的關係,這是本詩的主題,句法參差,恰能表現激動至極的心情,句式長短不一,體現了節奏旋律的多重變化。因此,要求朗誦者根據每個詩句表達的感情,把握住聲音的輕重緩急,如:“我是你十億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米的總和”,應語重速急,而“你以傷痕累累的。養育了”,應語沉速緩,“你以”作前停,“傷痕累累的”則運用顫音一字一頓,表達對祖**親的深情。“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雖是並列關係,朗誦時卻要逐句漸次加強音量和語氣,句與句之間只作語法的停頓,朗誦出詩中從迷惘懵懂到清醒成熟的自我形象。“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朗誦方法同上,三句一氣呵成,表達出強烈的愛國熱情。

正因為詩作自身有着優美的旋律,所以在節奏的安排上,在重音的交替上,在音步的跨度上,和全詩的內容才能完美結合,朗誦時才會有迴環相扣,抑揚頓挫的音樂美,從而更好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駕馭四個主詞,反覆深情詠歎

四個破折號後面的“祖國啊”是全詩的主詞,“啊”應讀“YA”,每一節詩之後的主詞,既有感情抒發後的收攏效果,又有行詩過程中的停頓,以及敍述人稱和詩情的轉換。因此,當破折號由朗誦者的表情完成其聲斷而意未斷的停頓時,主詞就承接前面意境出現了,由於感情的轉換和發展,朗誦“祖國啊”應當依託顫聲,語氣逐個加強,當第四個主詞出現時,朗誦者的激情詠歎使處於高潮中的詩句戛然而止,而澎湃的愛國之情卻能在聽眾的心中久久迴盪。

四、選取背景音樂,行推波助瀾之效

愛國的詩句 篇五

1.化用唐人詩句,賦予時代精神。善於在馳騁想象中,借用唐人詩歌描繪的景物來豐富自己的詩歌意境,向讀者傳遞新的前沿信息,賦予更新、更高、更強的時代精神。如《七律・人民佔領南京》,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是化用了唐人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將原句借用,表達了自己“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雄心壯志。

2.化用唐人詩句,傳遞審美情致。化用唐人詩句手法多樣,能推陳出新,從多角度、多側面傳遞不同的審美情致。著名的七律《和柳亞子先生》中的“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讀華章”,則是化用了唐人韓愈《調張籍》“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詩句的詩意,體現了作為當代傑出詩人的高尚的審美追求。韓愈針對當時人們對李杜的貶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羣兒愚,那用故謗傷。”韓愈從詩歌審美角度,一方面説明李杜詩歌的光芒四射,另一方面譏諷一些小人不自量力,幼稚可笑,同時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對李杜的敬仰。《和柳亞子先生》,既是對柳亞子的勸慰,又是對柳亞子詩才的極度讚譽。“讀華章”是從詩歌美學的獨特視角來欣賞、評價柳亞子的詩才。此處化用唐詩,不露痕跡,自然天成,意境翻新。

3.化用唐人詩句,構建情感世界。化用唐詩所表現的情感美,是多方面的。既有對愛情的眷戀,又有對友情的思念,更有對革命情意的追求,以此構建了和諧而美麗的情感世界。最能代表化用唐人詩句表達情感美的詞是《賀新郎・別友》。1923年年底,接到中共中央通知,由長沙到上海再轉廣州,準備參加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此詞系詩人離開長沙不久寫給愛人的。“揮手從茲去”,一開篇就化用了李白《送友人》中的“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只改了一個字,把“自”字換成了“從”字。表面看似乎沒什麼差別,但細品此意,卻有所不同,“自茲”即“自此”,主要強調地點,表示從此地分別;而“從茲”重點強調時間。當時的舊中國正是被白色恐怖籠罩着,這句詩抒發了為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了全人類的解放事業,毅然同愛人辭別時難捨難分、無限依戀的情感。

愛國的詩句 篇六

1.瞭解兩首詩寫作的時代背景,體會詩中所抒發的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通過看註釋理解字詞的意思,從而理解詩句含義,瞭解詩的內容。

3.通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如感情豐富,語言精煉,講究節奏和韻律等,有較具體的體會。

4.能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

教學重點、難點

1.使學生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後那樣歡快的原因。

2.使學生領會這兩首詩明白如話而又感染力極強的特點。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通過讀文、看註釋,使學生初步理解詩句的含義,瞭解詩的內容。

(二)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三)能正確、流利地讀詩。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會生字新詞。

(二)瞭解詩的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引發興趣。

同學們,我國是個文明古國,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豐富,還十分講究節奏和韻律,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唐詩三百首》中,就有許多力作,為同學們所熟悉,並深受大家的喜愛。另外,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數不勝數,奇才輩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等等,他們的許多詩句已流芳百世,為後人所傳誦。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兩首詩。一首是宋代的愛國詩人陸游的《示兒》;一首是唐代愛國詩人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二)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

陸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一生當中創作的詩歌很多,至今保存下來的就有9000多首。詩歌的內容極為豐富。他的詩有的抒發政治抱負,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現出了其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本文所選的《示兒》,是陸游臨終前所作,相當於遺囑。詩人臨終前,不説別的家常話,而只説“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別忘了把收復中原這件喜事告訴他。這就充分表達了詩人渴望收復失地,盼望祖國統一的強烈愛國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詩人。字子美,鞏縣(今屬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當時社會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真實的反映,曾被世人稱為一代“詩史”。他的詩在當時藝術成就很高,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本文選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説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亂的叛軍頭子史朝義(史思明的兒子)兵敗自殺,河南河北相繼收復。當時詩人杜甫正在梓州(現在的四川省三台縣),他聽到這個勝利的消息後,立即寫下了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終被平息,祖國又重新獲得了統一而感到的無比歡快的心情,同樣也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三)學生自己讀詩,並畫出文中不認識的字。

(四)教師指名讀文,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情況,並注意糾正讀音。

1.指導學生讀準字音。

萬事空(k#ng) 告乃翁(w5ng)

薊北(j@) 襄陽(xi1ng)

2.指導學生分析字形結構。

本課共有4個生字,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寫出每個字的偏旁部首、餘筆,再看註釋,結合詩句和字典,看應選擇什麼意思。

3.課堂討論識記重點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結構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識記重點字的方法。比如:“涕”,左邊是“氵”,右邊是“弟”,合起來是“涕”。還可以記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書寫時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寫法和筆順。“洛”,左邊也是“氵”,右邊是“各”,合起來是“洛”。還可以記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陽”的“洛”。在書寫時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舊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來記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樣,“祭”也可以用舊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來記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採用讓學生利用形近字組詞的方法,作鞏固練習,幫助學生在對比中記住字形,加強記憶和理解。如:

(三)理解詞語。

1.讓學生讀文,並從詩中找出不理解的詞語質疑。

2.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看書下注釋、,聯繫詩句內容理解詞語。

以“元”字為例,“元”字在詩句中是“死去元知萬事空”,通過看書下注釋,我們知道“元”同現在的“原”,又通過,我們又得知“原”是“原來、本來”的意思。“原知”就是“本來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詩句中是“告乃翁”,我們通過看書下注釋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親”,指陸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訴你的父親,意思是讓兒子把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自己。

3.出示一些詞語,讓學生練習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國分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國。九州同:指全國統一。

王師:文中指南宋軍隊。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佔領的地區。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訴你的父親。

但悲:只是為了……而感到悲痛。

無忘:不要忘記。

北定:向北進軍平定。

劍外:現在四川省劍閣縣北,大小劍山之間有劍門關。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因喜而下的淚水。

漫卷:胡亂捲起。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讀了解詩的內容。

1.教師先指名讀預習,讓學生帶着預習中的問題去讀詩。邊讀邊想

2.再指名讀詩,邊讀邊瞭解詩的內容大意。

3.學生自由讀後,用自己的話説一説每一首詩主要寫了什麼。

(五)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詩。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以採用範讀,指名讀、齊讀等方法。

(六)作業 。

1.讀詩。

2.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中所抒發的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二)通過理解詩句,瞭解內容,弄懂陸游臨終前最牽掛的事和杜甫聽到勝利喜訊後那樣歡快的原因。

(三)通過學習這兩首詩,對詩這種體裁的特點,有較具體的體會。

(四)能有感情地朗誦這兩首詩,並能背誦《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默寫《示兒》。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體會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

(二)體會詩的特點。

三、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學習第一首詩。

1.指名讀詩,讓同學想一想詩的題目的意思。

(1)學生談自己對題目的理解,各抒己見,充分説。

示:把事物擺出來或指出來使人們知道。示兒:把事物讓兒子知道。因為這是詩人臨終作的詩,相當於遺囑。

(2)使學生明確題目的意思,並説明自己是怎麼知道題目的意思的。學生可以通過、理解詩的內容來理解題目的含義。

2.指導學生逐句理解詩的內容,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

(1)學習第一句。

①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讀第一句詩,並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學生不易理解的詞語可能有:“元知”、“萬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讓學生看註解或,或聯繫上下詞句,試説一説詞語的意思。

元知:本來就知道。

萬事空:什麼都沒有了。

但悲:只是為了……而感到悲傷。

九州同:指全國的統一。

③當學生對不易理解的詞語,通過看書下注釋、、聯繫上下詩句弄懂了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説一説第一句詩的意思。即:本來就知道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我只是為看不見全中國的統一而感到悲傷。

④教師接着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詩句來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詩人臨終前感到最悲傷的不是自己的身體、家庭,而是祖國不能統一。可見詩人具有多麼強烈的愛國之情啊!

(2)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詩。

①讓學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②看註釋,理解其意思。

王師:這裏指南宋軍隊。

北定:向北方進軍去平定。

中原:課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佔領的地區。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訴你的父親。文中指的是陸游自己。

③説一説第二句詩的意思。大家討論。

南宋(朝)的軍隊向北方進軍,收復中原的時候,你們祭祀祖宗時不要忘了把收復中原這件事告訴你們的父親。

④體會詩人情感。

陸游臨終前作詩,不説別的家常話,而只是説“不見九州同”的遺憾,對自己的兒子沒有別的囑咐,只是叮嚀他們在家祭時千萬別忘了把收復中原的喜訊告訴他。這是多麼深厚的愛國情感呀!

3.逐句講解、理解、體會之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理解詩的含義和它所包含的詩人的情感。

(1)指名説説整首詩的意思。

(2)討論整首詩所表達的詩人愛國的情感。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畢生的心事和無限的希望,表達了他渴望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的愛國熱情。

4.指導學生朗讀第一首詩。

(1)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哪些詞語或詩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

但悲九州同無忘告乃翁北定中原日

(2)引導學生讀出詩人的愛國熱情。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知道詩的重要特徵是感情豐富,節奏鮮明,聲韻鏗鏘。我們在朗讀時,不僅要把感情讀出來,而且要把詩的節奏和韻腳讀出來,並通過反覆吟讀,達到背誦的程度。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5.引導學生背誦《示兒》。

(1)在背誦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説一説詩主要寫了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通過哪些詞句體現出來的?使學生對詩有整體上的認識。

(2)再引導學生逐句背誦。

(3)學生試背誦後,教師可指名檢查背誦情況,再通過小組背、兩人互背、全班齊背做鞏固練習。

(二)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第二首詩。

1.指名讀詩,其他同學想一想詩的題目的意思。

(1)學生各抒己見,逐字逐詞理解後,連起來説題意。

聞:聽説。

官軍:指唐王朝的軍隊。

收:收復。

(2)使學生明確題目的意思是:聽説唐王朝的軍隊收復河南河北。

2.指導學生逐句理解詩的內容,同時體會作者的情感。

(1)學習第一句。

①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讀第一句詩,並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②讓學生看註釋、或聯繫上下詩句的內容,試着講一講詞語的意思。

劍外:劍門關以外,指詩人當時所在的四川。

收:收復。

薊北:指現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軍的巢穴。

初聞:剛剛聽到。

涕淚:指因喜報而淚下。

③引導學生試講詩句的意思。對的充分肯定,錯的及時糾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復薊北的消息,忽然間在劍外傳揚。我剛剛聽到這個喜訊,眼淚就灑滿了衣裳。

④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可見詩人當時十分激動,是通過“初聞”、“涕淚滿衣裳”等詞句表現出來的。

(2)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①學生讀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②學生理解這些詞的意思。

卻看:再看。

愁何在:哪還有一絲的憂傷。

漫卷:胡亂捲起。

喜欲狂:高興地簡直要發狂。

③引導學生試講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詩意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裏還有一絲的憂傷?詩人胡亂地把詩書一卷,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

④體會詩人的情感。

高興地要發狂了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心。

(3)引導學生學習第三句詩。

①指名讀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②理解詞意。

放歌:放聲歌唱。

縱酒:縱情飲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裏放聲高歌,暢飲美酒,趁着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鄉。

④體會詩人此時的情感。

通過“放歌”、“縱酒”等詞,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體會詩人當時如痴如狂的情態。

(4)引導學生學習第四句詩。

①教師讓學生讀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詞語。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②理解詞意。

即:就。

穿:穿越。

便下:順流而下,一……就……

③理解第四句意思。

放舟從巴峽東下,穿越那巫峽的疊嶂,順流而下,一過襄陽,便一直奔向洛陽。

④體會詩人此時情感。

通過“即從……穿”、“便下……向”等詞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出詩人當時聽到收復失地後急切返鄉的異常歡快的心情和強烈的愛國情。

3.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體會詩的內容和作者情感。

(1)引導學生體會“喜欲狂”是什麼意思。

你從《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的哪些詞語中體會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2)學生通過讀詩、理解可以得知:“喜欲狂”是指詩人聽到收復薊北的消息後,高興得簡直要發狂了。可以從詩中的“涕淚滿衣裳”、“放歌”、“縱酒”、“漫卷詩書”、“即從……穿”、“便下……向”這些詞語體會出來。

(3)引導學生説説整首詩的內容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教師引導學生讀第二首詩。

(1)引導學生從詩中找一找,哪些詞句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

(2)通過理解使學生體會到:杜甫一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樣歡快,這決不僅僅是因為詩人從此可以結束顛沛流離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為從此祖國可以重歸統一,人民可以免受戰亂之苦。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因多年戰亂被平息,祖國重新獲得統一而無比歡快的心情。詩中“忽傳”、“初聞”、“卻看”、“漫卷”等詞,層次分明地表現出了詩人聽到勝利喜訊後情緒的變化,從喜極流淚到歡快、狂歡。與此同時,詩人的愛國情感也自然流露其間。

(3)讀出詩人“喜欲狂”的心情和愛國的情懷。可以這樣停頓、讀出重音。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4)引導學生背誦第二首詩。

①先了解整首詩寫了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是通過哪些詞表達的?

②指導學生逐句背誦。

③教師可採用兩人互背、小組背、全班齊背等方式,檢查背誦情況。

(三)引導學生找出這兩首詩表達情感的異同點。

1.相同點:均表達了詩人愛國之情。

愛國詩句 篇七

第一首一字詩《西施吟》:一笑一顰一捧心,一國傾廢一霎間。一船一槳一生伴,一日歸來一湖煙。

詩中的“一笑一顰一捧心”寫出了西施的迷人之美。傳説西施有心痛的毛病。犯病時手扶住胸口(即“一捧心”),皺着眉頭(即“一顰”),比平時更美麗。後有“東施效顰”的諷刺性成語,即源於此。“一國傾廢”是寫西施為幫助自己的君王越王勾踐復國,而在國難當頭之際,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西施終於用“美人計”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致使吳國滅亡,彰顯了一個小女子的愛國情操。最後兩句則是寫西施在完成復國使命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四句詩,恰當巧用十個“一“字,概述了西施傳奇壯美的一生,妙!

第二首一字詩《昭君吟》:一車一馬一路塵,一鳴秋鴻一縷魂。一曲一唱一聲怨,一月空照一丘墳。

這首詩寫的是西漢美女王昭君主動出塞,嫁於匈奴單于的故事。王昭君勸丈夫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前兩句寫的是昭君出塞,路途漫漫,獨嘗思鄉之苦的悲壯之氣;後兩句則用悽清的詩句讚美了王昭君為國而忍辱負重,身喪他鄉的巾幗情懷。正如杜甫《詠懷古蹟》雲:“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昭君吟》四句詩,巧用十個“一”字,描述了王昭君的孤苦命運與愛國精神,奇!

第三首一字詩《貂蟬吟》:一計一獻一連環,一朝興亡一欷款。一筆一紙一方硯,一段風流一段書。

這首詩寫的是東漢末年有着傾國傾城之貌的歌女貂蟬,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憂國憂民、欷欺不止的主人王允分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便設下連環計。貂蟬依計步步誘使呂布最終剷除了董卓。四句詩,巧用十個“一”字,描述了一個絕色女子知恩圖報的情義與不輸男子的膽量智慧,好!

愛國的詩句 篇八

莎士比亞之所以能以其精湛的詩藝成為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詩歌的最高峯,特出之處在於他能用這種章法十分嚴謹的詩體表達出強烈的真情實感,聲韻優美而又寓意深刻、主題鮮明。莎學家斯托普斯女士(Charlotte Stopes)在1904年這樣評價莎翁的詩:莎士比亞的藝術的完美,哲理的深邃,感情的強烈,意象的豐富多樣,訴諸聽覺的音樂的美妙,只有在他的十四行詩中才表現得最為充分。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能得以較為完整的保存,要歸功於倫敦的出版商托馬斯・索普。按照文獻記載,他在1609年獲得了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的獨家印行權,不久,這本書就公開出售了。索普的版本包括154首十四行詩,這就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最早的、最完全的“第一對開本”(FristFolio),也是今天我們能看到的所有莎詩。關於莎翁十四行詩寫作的年代,尚無定論。有些評論家認為寫於1594-1596年之間,另一派意見是大部分寫於1598-1603年之間,還有人認為寫於莎翁創作的各時期。這些十四行詩的內容按照18世紀末兩位莎學家梅隆(Malone)和斯蒂文斯(Steevene)的解釋(1780),大致是這樣的:從第1到126首是寫給或講到一位美貌的貴族男青年的;從第127到152首是寫給或講到一位“黑女郎”的;最後兩首與整個故事無關。這種解釋一直廣泛流傳到今天。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十四行詩的傳統主題是愛情和友誼。莎翁十四行詩也充分體現了歐洲文學十四行詩的這一傳統內容,但莎翁對此傳統也有所創新。在莎詩中人文主義成為詩歌的核心主題。“中世紀,人的思想被控制在神權政治之下。人文主義解放了人的思想並使其認識到人自身的價值,人們把對神的崇拜轉為對人類自身的崇拜”(王佐良,李賦寧:《英國文學名著選注》,商務印書館,1983,P255),詩人從不同方面高度讚揚了人類的偉大與不朽,表達了對友人及愛人的讚美與熱愛,以及對人類愛情及文學藝術感染力的無限崇敬。

下面對莎翁最為著名的第18首十四行詩略作評析,期望能從中些許地領略到莎翁詩作的藝術魅力。

能不能讓我來把你比擬作夏日?

你可是更加温和,更加可愛;

狂風會吹落五月裏開的好花兒,

夏季的生命又未免結束得太快;

有時候蒼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熱,

他那金彩的臉色也會被遮暗,

每一樣美呀,總會離開美而凋落,

被時機或者自然的代謝所摧殘;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決不會凋枯,

你永遠不會失去你美的儀態;

死神誇不着你在他影子裏躑躅,

你將在不朽的詩中與時間同在;

只要人類在呼吸,眼睛看得見,

我這詩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綿延。

第一句,“能不能讓我來把你比擬作夏日?”熱烈、浪漫的情懷撲面而來,比喻新奇而內藴豐富。歷來對人的讚美,無不比作花、月、或太陽這樣具體的事物。如中國形容人的美常用“面如滿月”、“眉若遠山”、“目似點漆”之類。但在這裏,莎士比亞將友人比作“夏日”,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事物,而是一種季節――英國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節。英國位於北緯50-60度之間,氣候特點決定了其夏季氣温宜人,倒同中國的春季極為相似。這個比喻並不由具體的意象引發人的聯想,而是由季節將人帶入相應的美的感覺之中。這種感覺由於意象的巨大包孕性而更加豐富多彩。因而,詩人所讚美的就不僅僅是愛友的形色之美了,而是這個人所具有的由外而內的一切特質以及給和他在一起的人所帶來的心怡之感。這句用問句“能不能”,似乎是在商量,更多的是斟酌。當然不能。因為“你可是更加可愛,更加温婉”,將愛友的可愛再次深化。

接着六句,詩人承接第一句的夏日的總體意象,將夏日中的種種美好景象與友人一一對比,從細部突出友人的美。七八行總結每一樣美,“每一樣美呀,總會(離開美而)凋落,被時機或自然的代謝所摧殘”。是啊,花會凋謝,太陽會暗淡,但是夏天,夏天卻永遠是明亮的、温暖的、可愛的,這是“夏天”這個意象的另一個妙處。

如果説詩人出於對愛友的熱烈感情,或是出於美好的願望而認為愛友的美是如夏日一樣永恆的話,那麼第十一行就讓人有些費思量了。“死神誇不着你在他影子裏踟躕”,作為人類的愛友,他的美怎麼能躲過死神之手的劫掠呢?原來,友人的美將與自己的詩行一起得以永生。最後兩句體現了莎翁的人文主義思想,使全詩的境界得到昇華。莎士比亞作為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者,他的作品肯定人的智慧、美德、力量、理想、友誼、愛情、幸福、榮譽、肉體和精神魅力,他對人類的頌揚通過哈姆萊特之口已為大家所熟悉:“人類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動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人與自然相比,自然是偉大的,而人的智慧尤其偉大,它可以超越自然、超越時空而達到永恆。詩人在最後自信地宣告:“只要人類在呼吸,眼睛看的見”,“我這詩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綿延”。多麼明確的自我認識,多麼準確的自我評價,多麼認真而巨大的自信心!詩人在這裏並非是誇口,歷史證明了他自我評價的正確。有人説詩歌是不可翻譯的,雖然莎詩的許多優美之處在傳譯的過程中會受到損傷,但通過這首譯作,我們依然可以欣賞到莎詩音韻的和諧、優美,氣質的委婉、甜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68kk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