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秋節象徵着什麼

中秋節象徵着什麼

中秋節象徵着什麼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中秋節象徵着什麼,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秋節象徵着什麼

親人的團圓、豐收、富足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又稱月夕、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

中秋節介紹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節日傳説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到明清時期幾乎與春節同樣重要。中秋節有很多傳説,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有幾個故事。

一是嫦娥奔月故事。傳説在遠古時代,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人間民不聊生。這時候一個名叫后羿的年輕人出現了,他登上崑崙山的頂峯,張弓搭箭,嗖嗖嗖射落了九個太陽,大地於是變得涼爽,草木開始生長,牲畜也開始繁衍,百姓們不再飽受炎熱之苦。后羿為百姓立了大功勞,很多有志向的年輕人都慕名前來投師學藝,有一個名叫蓬蒙的心術不正的人也混了進來。一天,后羿遇見了西天的王母娘娘,王母為感激后羿為百姓作出的貢獻,賜給后羿兩顆藥丸,並告訴他服用以後可以得道成仙。后羿不願獨自成仙,便將王母所賜仙藥交由美貌的妻子嫦娥保管。嫦娥將藥放進了百寶箱,豈料這件事被蓬蒙知道了,就乘后羿率眾打獵時,稱病在家,持劍闖入后羿家中,逼迫嫦娥交出仙藥。嫦娥誓死不給,危急之下拿出仙藥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後,身體變得極其輕盈,慢慢地飄向了天空。后羿預感到嫦娥有危險,於是在打獵途中匆匆趕回家。趕到的時候,嫦娥已經飄出了窗口,后羿只來得及扯下了嫦娥的一段衣袖,眼睜睜地看着嫦娥飛向空中,飛離了他和故土,飛到了月亮之上。嫦娥奔月那天剛好是農曆的八月十五,從此,每年的這一天,后羿都遙遙望着月亮,回憶與嫦娥生活的點點滴滴。百姓們為嫦娥保護仙藥以及后羿的深情所感,每年的八月十五也都在家中擺上瓜果遙拜嫦娥,漸漸形成過中秋節的習俗。

嫦娥奔月故事的另一版本是,后羿造福百姓,被擁立為王。當上了王的后羿開始花天酒地,任意殺戮,不顧人民死活,還偷取了王母娘娘的不死仙藥,想長生不老。嫦娥怕后羿長生以後百姓受苦,就偷吃仙藥,飛上了月宮。人們感念嫦娥之恩,就在農曆八月十五這天設香案祭拜。

嫦娥奔月故事的第三個版本,是説后羿射下九個太陽成為英雄之後,依然過着平凡的日子,也不吃王母娘娘所賜的要成為長生不老仙人的仙藥。嫦娥不甘於這樣的生活,就趁后羿出門打獵的時候,偷偷吃了丈夫交由她保管的仙藥,飛到了天上,變成一隻癩蛤蟆,終日在月宮搗藥。

標籤: 中秋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okyj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