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秋節傳統習俗有哪些精品多篇

中秋節傳統習俗有哪些精品多篇

中秋節傳統習俗有哪些精品多篇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習俗 篇一

中秋節習俗禁忌

1、男不拜月。

舊時漢族中秋節的拜月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秋節“惟供月時男子多不扣拜。故京師諺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謂月亮屬於太陽,而月神嫦娥是女性,所以拜月活動只能又女性參加。

2、忌身體弱、體質差的人賞月。

中秋節的時候,身體很弱的人不建議去野外賞月,拜月。特別是最近流產過或者剛生育過寶寶的婦女,也不宜賞月,就算在自家陽台也最好不要看月亮。

3、忌失意、運勢弱的人賞月。

如果最近的運勢比較低落,情緒差,比較失意者,比如官場失利,情場不順,工作不順心,家庭不順心,考試考砸,生意虧本的人等,最好不要賞月。

4、忌剛剛搬家,而又沒有“鬧房”的人賞月。

最近剛剛搬家,而搬家後沒有“鬧房”的人最好不要賞月,或者感覺搬家後自己的身體,運勢不好的人,最好謹慎賞月。

5、忌頭髮遮額頭。

如果有劉海的女生最好把自己額前的頭髮捋向後邊或者兩側,千萬不要讓額頭被頭髮遮住,因為這是你的'神燈所在。

6、忌出門前或者回家後不燒香。

中秋節出門前燒香可以保佑出行平安,回家後燒香則是表示答謝,為今後一年的出行平安而祈福。

中秋節介紹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傳説是為了紀念嫦娥奔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簡介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習俗 篇二

1、請月姑

古時中秋之夜,寧波民間有拜月、祭月的習俗,也叫“女兒會”。明月東昇之時,年輕女子在明堂設几案祭月,將祭品放在供桌上,祭品均為素色,家家户户露天設香案,上面擺放月餅及時令水果。供桌上尚需放清水一碗,祭畢,用水洗眼,據説能淨眼明目,俗稱“求甘露”。

“請月姑”當初僅為小女孩的遊戲。月亮為太陰,而男子屬陽,故有男子不拜或後拜之俗。男人們相約親朋好友,品香茶喝美酒,吟詩作賦,走月看月猜月,摸秋送秋罵秋,填詞唱曲,盡興而眠。

2、龍舟競渡

中秋賽龍舟為寧波水鄉的民間習俗,嘉靖《寧波府志》雲:“中秋各鄉祠廟為會祀神,作龍舟競渡,謂之報賽。”所謂“報賽”,即謝月神。賽龍舟主要在江東張斌橋東的塘河中舉行,鄞縣東錢湖的龍舟最負盛名。舟上扎彩龍,遍插旗幡,鑼鼓聲與岸上觀看的人羣呼喊聲不絕於耳,場面極為熱烈,競渡直至天亮。

3、放船燈

用對剖如缽的西瓜皮,或削竹鏟木製作船燈,上飾彩紙,綾絹、鮮花和小錦帆,內燃多支紅燭,中秋夕泛放於甬江之中,隨流緩緩漂去。每家出數十盞,往往聚至數千上萬盞,載沉載浮,火光閃爍,如點點繁星,蔚為壯觀。此風俗起自南宋乾道、淳熙年間,即孝宗時代,《乾淳歲時記》載:“中秋夕浙江(錢塘江)放羊皮小木燈,名為‘一點紅’,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燦如星辰。”其後不久,遠近仿效,寧波甬江遂有此俗。

4、寧式月餅

如今,新口味月餅層出不窮,但素面朝天的寧式月餅仍擁有不少忠實的擁躉。

就口味而言,有甜味、鹹味、鹹甜味,甜的如玫瑰、棗泥、芝麻、白糖,鹹的如三鮮肉月餅、火腿月餅;從餡料講,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餅等;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三大類。

就餡料葷素而言:寧式素月餅有玉米蓉、芋艿蓉、栗子蓉、馬蹄爽等外面不多見的餡料,而玫瑰、綠豆蓉這些經典素餡經過特殊配方與烘烤工藝,也具有了不一樣的口感。而寧式葷月餅有火腿月餅、三鮮肉月餅。

其中“苔條月餅”是寧波中秋美食中的經典,為“寧式月餅”的代表,名聲在外。老字號昇陽泰的傳統寧式月餅,就曾帶給幾代寧波人美好的回憶。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習俗 篇三

各地皆吃月餅

安徽各地中秋皆吃月餅,且幾乎都在晚上祭過月神之後吃,唯獨休寧人例外,一般在早上吃。天長人在敬月之後,分食月餅,如有人在外,即留一份或寄去。渦陽人在焚香祭月之後分賞月餅和毛豆。

江淮地區:賞月祭月

江淮賞月之俗一般是先祭月再賞月。祭月又稱拜月。將香案供桌大多擺放在庭院中,或設在院內籬笆旁、天井邊。供桌上擺放的祭品有多有少,但一般都有月餅和水果,如石榴、柿子、梨、蘋果、鮮藕、板栗、棗子之類。所放水果的多少,因地理環境、生產條件的不同而有差別。

除月餅和水果之外,有些地方還加有特殊的貢品,如休寧,歙縣城鄉擺上一個大南瓜;長豐放一個大饃;六安供茶水;蒙城供焦饃;天長供雞頭苞、毛豆莢,並有月宮嫦娥象等。

祭月時,固鎮、五河是月出鳴炮敬祭;巢湖市是月出鳴炮染香拜月;休寧蒙城是然組焚香叩拜;屯溪是點上紅燭,全家跪拜。六安,銅陵、壽縣、鳳台、長豐等則為焚香拜月。

祭過月神,才真正開始賞月。人們一邊欣賞似鏡的明月,一邊品嚐祭品,渦陽,六安、銅陵、冬至、休寧、屯溪、巢湖、天長、合肥等皆如是。屯溪人在全家賞月時往往圍坐一處,一面吃月餅、水果等,一面講述“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等到月過中天,才回屋就寢。

徽州地區:舞草龍

在徽州等地皆有中秋玩草龍習俗。草龍是有稻草紮成的龍。黟縣又稱“舞草龍”即用稻草紮成龍頭,又以稻草捆成一束一束,連成龍身,再以一段由粗到細稻草束作龍尾,每段之間用繩繫着,每人手擎一段,配以鑼鼓,上下滾動,歡度中秋。

休寧則稱“舞香龍”,其用稻草紮成,周身插香,長短依舞龍的人數而定,每隔七八尺支木棍一根,龍身上插滿點燃的篾香。香龍循街道行進舞動,後隨各式花燈,鑼鼓,鞭炮相伴。香龍所到之處,各户均插一炷香並放鞭炮,表示歡迎助興。到午夜香熄,送龍下水(將龍身投入河中),意為象徵豐收。

屯溪則在龍頭上懸掛着一盞紅燈,龍身插以“篾香”,舞龍者多為村中兒童,舞到人家門口,嘴裏要唱出一段吉祥如意的言辭,如“香龍到你家舞一舞,來年討個好媳婦”之類,以博得人家的歡心與款待。

皖北地區:火把節

在皖北的阜陽地區,當地百姓慶中秋除了有吃月餅等習俗外,最具特色的民俗就是火把節。提起火把節的由來,不能不提到600多年前的元末農民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因為劉福通就是安徽阜陽人,他在這裏發動的農民起義給當地留下了一段佳話,也留下了一個節日民俗。

每至中秋節晚上,小朋友模仿紅巾軍,用麥秸、稻草紮成三四尺長的把子,內實麥草,到野外點燃,搖來搖去,似為信號,本地習稱“撂火把”。這一習俗至今久而不衰。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習俗 篇四

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很是熱鬧。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説: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説是隻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不管這傳説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的舞火龍活動規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掛花燈

打燈籠、逛花街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傳統習俗,但在香港每到中秋節小朋友們都會拿着自制的燈籠聚集在一起。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習俗 篇五

1、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説:“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2、喝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聞着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在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3、吃蟹

大閘蟹是江浙地區人們中秋必不可少的助興菜餚,每人一隻,伴着姜醋,拆分食之,是最好的消磨時間的方式。不過,大閘蟹屬涼性,吃的時候要配一些黃酒暖胃,食後再飲一杯薑茶,對健康有益。

4、吃麻餅

四川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5、餈粑

八月中秋吃餈粑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人們為紀念楚國大將軍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餈粑是一種信物,聖潔的食品,八月中秋舂餈粑,吃餈粑賞月活動即喻示家家團結幸福、吉祥如意。餈粑的黏結成團,喻示着全家和睦團結;餈粑的香甜,喻示着生活甜蜜幸福;就連清早打餈粑,起得越早也代表來年豐收越大;餈粑成大小圓形,喻示着人們“有緣”、喜慶、吉祥和團圓;當然吃着圓圓的餈粑就自然象徵全家和和氣氣、團團圓圓、平平安安了。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習俗 篇六

1、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2、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閒情試説時節事》一文説:“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豎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習俗 篇七

1、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説,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2、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裏、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説: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3、廣州的樹中秋——中秋節在廣州有種富有情趣的傳統風俗,叫“樹中秋”。每逢中秋節,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燈的開頭多樣,不果品燈,也有鳥獸、魚蟲燈,也可砌成字燈。到了夜裏,就在燈內燃燭,下面再聯結許多小燈,用繩系在竹竿上。然後將竹竿插在房屋高處,如平台、屋頂或高樹之上。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也叫“豎中秋”。

4、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5、南京——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6、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7、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8、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髮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遊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遊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遊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9、四川省——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10、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户,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11、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12、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閲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13、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關於中秋節的習俗和介紹 篇八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户。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閲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習俗 篇九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裏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着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説,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中國各地的中秋節習俗 篇十

中秋之夜,千家萬户於庭院中對月設下香案,擺滿了時鮮瓜果,諸如西瓜、蘋果、葡萄、棗、梨、栗子等,還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芋頭之類。全家人還在香爐上插一枝生毛豆,代表月中的桂樹。一切佈置停當之後,全家人輪流向月亮朝拜。所謂祭月,是向月宮裏的嫦娥遙拜。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屬太陰,所以中秋主祭一般是婦女。

老北京的中秋節習俗:兔兒爺

老北京中秋習俗,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而所謂“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的。前十年,北京中秋還有兔爺賣。現在很少見了。似乎只在春節廟會上見過。中秋節祭的就是這隻月亮裏的兔子。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着兩隻大耳朵,亦謔亦諧。莫提舊債萬愁刪,忘卻時光心自閒。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裏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氣氛。

老北京的中秋節習俗:吃月餅果品

中秋節,正值秋果上市,特別豐富。《春明採風志》裏有“中秋臨節,街市遍設果攤,雅爾梨、沙果、白梨、水梨、蘋果、海棠、歐李、鮮棗、葡萄、晚桃,又有帶枝毛豆、果藕、西瓜。”過去的果子市在前門東,八月十三、四兩日燈火如晝。並有吆喝:“今兒是幾來?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的四十來”現在,這些秋果街上都買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變成的人的最美時刻。美中不足的是蘿蔔有點貴,和蘋果一個價。難免有老年人痛斥這沒有道理的價格。值得一提的還有毛豆,過去中秋並不常見,今年在北太平莊副食店的月餅攤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鍋,而且確實是帶枝的毛豆。老北京中秋習俗上看,和過去中秋靠近的還有送禮。“中秋,大家互送禮節,賞奴僕錢,鋪户放帳帖,每節如此”。北京這兩年似乎又興起了中秋送禮大行動。節前,弄兩輛車,滿滿的裝上月餅果品,挨家挨户送。當然,這裏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禮,自然是為了聯絡感情,結款要生意。兩年前做這事時還想,現在到底拜的是那裏的兔兒爺。今年這風氣恐怕更盛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55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