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2021年戲曲讀書的筆記

2021年戲曲讀書的筆記

2021年戲曲讀書的筆記

《桃花扇》是淒涼的傳奇,也是悲壯的史詩。它的主題的兩個層面是如此渾然融為一體——個人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愛情的命運和文化的命運在此劇中就像血淚融合在一起了。下面是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戲曲讀書筆記,請您閲讀。

戲曲讀書筆記1

《桃花扇》應該是幾部古典戲曲中,觀眾最為陌生的一部,然而卻是現代戲曲舞台的寵兒,在各種戲曲中變換着身姿,經久不衰,更被那些藝術名伶們反覆吟唱。這部寫於清初的戲曲著作在我看來很大程度上又像是作者的自述,“國破家亡風飄絮”面對山河動盪,朝廷更迭,幾經國破家亡,最終勉強苟活了下來。生在清初的孔尚任與其他從舊時朝廷走出來的人們一樣,自己的國已不國,委身外夷腳下,不勝滋味,只能寄情於詩賦。有時人們又不免竊喜,倘若沒有這時代的更迭,又那裏能得到這樣一曲百唱不厭的戲曲佳作呢?國雖不在了,心依存,志猶在,古人們的辛酸成長起來是後人望塵莫及的志向。

回到書中,即便是在國家風雨飄搖的時候,主人公的侯朝宗依舊踏歌江南,美人在懷,好不風流。卻又寫得文字,抒得豪情,廣結有識之士,深受眾人敬仰。奈何新婚的餘温還未消散殆盡,遇上奸人陷害,身家唯恐不保,只得倉皇逃走。這一走便是此去經年,歸期無望,這一走,只留得閨中美人獨自飲淚,幸得盟誓之扇陪伴左右。國家的動盪終於連江南的樂土也被踏破了,本想偏居江南一隅的南明也在外敵的金戈鐵馬下漸漸倒下了。美人在命運的面前掙扎的抬起頭,痴候良人歸來,卻有小人想得漁翁之利,將其推到那些徒有家財萬貫的賊人之手。為表忠貞,美人自刎表之,血濺盟誓之扇,後有賢士順着血滴畫出一折桃花,至此《桃花扇》成忠貞之帥,流傳後人,在夾縫中苟活下來的美人從此隱於山林。又是多少年的動盪,南明再也沒有殘存的餘力,清兵的旗幟已經橫掃中原,國終究是滅了,國也終究是另有了,只是,人事無常,昔日已不再。也不只是命運的捉弄,或是緣分尚存,男女主人公最後竟在出家的寺中重逢,縱使千言萬語,竟也無語凝噎,只一折《桃花扇》能解衷腸。

戲的結尾帶着悲劇的音韻,卻也算的是最好的結局了。古人們在追尋愛情的時候總能表現出後人所不能想象的堅韌,換在今日,或許,命都將沒有了,何談追尋。往日的貞節烈婦之詞早在魯迅的時候就被人們所摒棄了,我們的國家衰亡從來都不是靠着這一檔借婦人之説來戰鬥的,那不過是男人們在國將不國的時候為自己找尋的藉口罷了。但當我們坐下來冷靜地思考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並非全然如此。國將不過之時,除了一派悲天憫人的氤氲之詞,人們再也聽不去其他,也看不得其他。因為國終究是滅了,縱有肝膽豪雲,依舊不能修補這破碎的山河,世人總是看不見戰敗時的忠心義氣,不是沒有,而是人們不願顧及了,因為國已經不國了。此時唯一能讓人們聊以慰藉一下的恐怕也就是那些婦人們在面對侮辱面前所變現出來的貞潔情操罷了,或許也只是閒談罷了。

《桃花扇》寫的是國難家愁,唱的是情難腹水,表的是一己之志。或許有一句詩正恰如其分: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戲曲讀書筆記2

《桃花扇》是淒涼的傳奇,也是悲壯的史詩。“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它的主題的兩個層面是如此渾然融為一體——個人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愛情的命運和文化的命運在此劇中就像血淚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與民族的生死存亡如同兩串纓絡,以一白紗宮扇為結,難分難解;愛情的忠貞和民族的大義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畫,糾纏出幻滅的悲劇命運。

明王朝三百年基業,於旦夕之間傾頹覆滅,留下整整一代知識分子的人生悲劇。典型的如吳梅村:“草間偷活”的悲慨,亦以墓碑上“詩人”二作結。即使劇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亦被-迫參加河北鄉試,雖然高中副榜後並未出仕,但是留人詬病,為當時義士所不齒。《桃花扇》傳奇是在清廷的高壓政治環境下為漢人宣泄家國鉅變中的悲涼和幻滅所作,相信沒有人在讀完或者看完這一傳奇後會只為侯李的愛情悲劇所感,最濃重的情緒當依然寄託在劇終時道士撕扇時的棒喝:“國在哪裏?家在哪裏?君在哪裏?父在哪裏?”於是侯李的分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變突出,而是命運使然,不得不如此。

全劇最引人之處當數《沉江》和最後《入道》兩出了,分別是國家的幻滅和愛情的幻滅。

《沉江》標誌着腐朽的南明小朝廷最後的覆滅結局,也寫盡了忠臣義士的悲壯。史可法本是在南京陷落前死守揚州,城破後被多鐸所殺,但是孔尚任改成是在聽聞福王等已經棄城逃亡,正是“氣撇下俺斷篷船,丟下俺無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歸無路,進又難前。”,於是投江而死。雖然沒有史實所述那樣慷慨激昂,但是觀從聯繫到劇中多多處所表現的南明小朝廷的君昏臣佞,只會油然在國破家亡的沉痛中興起幻滅之感,皆因作都透過舞台上的一幕幕早已傳達出南明王朝是不得不亡的歷史教訓和經驗總結。“國在哪裏?君在哪裏?”當知識分子和民族義士的生存支柱倒塌傾頹後,所有人都在哀唱:“使盡殘兵血戰,跳出重圍,故國苦戀,誰知歌罷剩空筵。長江一線,吳頭楚尾路三千。盡歸別姓,雨翻雲變。寒濤東卷,萬事付空煙。”。

可以説戲所有當時的觀眾,心中都充滿故國之思。所有人都在思索,這樣一個有忠臣義士死死護持的國家如何敗亡的呢?而他們所盡忠的那樣的統治者是如此不堪,像弘光帝登位後只是唱:“寡人登極御宇,將近一年,幸虧四鎮阻擋,流賊不能南下;雖有叛臣倡議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獄。目今外侮不來,內患不生,正在口選淑女,冊立正宮,這也都算小事;只是聯獨享帝王之尊,無有聲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悶也。”所以大家苦苦堅持的君國大義又有什麼意義呢?尤其那些明朝遺民,或者漢民族的正統文化觀念根深蒂固的人,更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對比中,看出了明王朝“三百年之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當明瞭這一“江山淪亡”、“輿圖換稿”的歷史悲劇的必然性之後,更加深了他們的人生幻滅之感。

當然純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少數民族不時入主華夏,實是封建王朝發展的歷史常規,但是從歷史上看,少數民族的軍事力量的破壞性是不容否認的。清廷在鎮-壓漢民族的抵抗勢力時,用的也是殘酷的高壓手段。所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直接針對平民百姓,而以血腥手段推行的“改服易發”更是削弱漢族傳統文化強勢地位的奴役手段。對被征服民族來説,更增加了對入侵民族的文化上的仇恨。無怪乎晚清的革命黨人口口聲聲以“驅除韃虜”為口號,而清廷覆沒後的第一文化舉措就是剪辮易服了。

戲曲讀書筆記3

白骨青灰長艾蕭,桃花扇底送南湖。不因重做興亡夢,兒女濃情何處消。

《桃花扇》一書是以李香君和候朝宗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從他們相遇相識,到因戰亂和姦臣陷害侯朝宗而導致的分散,再到最後改朝換代後的相逢,他們所遇到的磨難。全書主要體現出明末宦官當道,奸臣主權的黑暗社會。即便國破山亡,還是“隔江猶唱後庭花”。即便是一些謙謙君子,到最後也對自己的國家失望,轉而投向能展示他們理想抱負的新時代。只是苦了李香君這樣的貞烈女子罷。

在明末這個時候,儘管湧出來一些東林黨派人為社會伸張正義,但是也難以扭轉明被滅亡的命運。一開始便是因為魏閹黨而使得朝政積貧積弱,到後來雖然把魏閹黨推下台了,可是他的“兒子”“孫子”還在。再加上,在如此動亂時期,江南一帶還是夜夜歡歌。有錢的商家一點也不把戰亂放於心上,只管自己吃喝玩樂。而侯朝宗作為東林黨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對這樣的社會背景感到甚是痛心。他認為身為明朝人,應該要為社會做出點什麼。於是,他就帶領東林黨派的人寫下《留都防亂揭帖》來彈劾魏閹黨的餘黨。但同時,這也為他將來的遭遇埋下了禍害。

李香君,秦淮一帶的歌姬。她雖身在酒肉世界,卻心繫天下。她認為世界自有正道。她愛侯朝宗,是因為他並不嫌棄她的出身,摒棄世人眼光。她敬侯朝宗,是因為他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然而,她卻忽略了一點。那是文人的抱負,伯樂的器重。

沒錯,在這個黑暗的社會中,文人雅士的侯朝宗除了被打擊就是被壓迫。一開始上書侯朝宗彈劾魏閹黨是因為年輕氣盛,毫不畏懼。而之後的他雖然還是憂國憂民,但是心志已經被現實漸漸磨平了。在被阮大鋮陷害,阮稱侯朝宗慫恿左良玉南移,使得侯朝宗被迫連夜逃離南京。而這次逃離正是讓侯朝宗對明朝真正的失望。投奔史公時看到高傑與劉良佐、劉澤清、黃得功三人竟因自己個人過節而不顧大局在軍營裏大動干戈,因史公的囑託而作為高傑的監軍但因高傑的剛愎自用而無施展之處,侯朝宗對明朝的軍兵們失去了信心,覺得國難之日很快就降臨。他已經不再是當初上書的那個侯朝宗,他只想找到“夜夜盼君來”的李香君,與她一同回到故鄉,好好過日子。

不料,當侯朝宗回到南京時,李香君已經被人送進宮裏。可憐的李香君,為守住清白,故意將自己弄得憔悴不堪。她深信,侯朝宗會找到她。屋漏偏逢連夜雨,阮大鋮知道侯朝宗回到南京,就立即對他進行迫害,把侯朝宗關進大牢裏。侯朝宗本是書香世家,怎會受過如此苦難。在大牢裏,他見識到真正的黑暗。他還目睹了曾經跟自己一起上書的東林黨人一一受害。昏君在世,奸臣當道,世道如此,他已徹底絕望了。

後來,輾轉多番,侯朝宗才得以見天日。他遇到了多爾袞。多爾袞識他,尊他。經歷了這麼多的苦難,侯朝宗終於等來了自己的伯樂。從此,他便可以一展才華。他便可以給予李香君理想的生活。可惜,他沒想到。在此與曾經如此懂他的李香君,得到並不是想象的重逢,而是一個決絕的背影。

她怨他,怨他為了榮華富貴而背棄國家。她怨他,怨他丟棄了自己的曾經的理想。可是,她卻不給機會他解釋。她只是深愛自己心中那個虛幻的一派正氣的侯朝宗,假使家破人亡,定會自刎葬國。就是因為觀念不用,註定他們從此別過。只是當年那首“夾道朱樓一徑斜,王孫初御富平車。青溪盡是辛夷樹,不及東風桃李花”如此迷人,如今想來只是徒增悲傷。

戲曲讀書筆記4

出生在崑曲發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過由這部小説改編而成的戲曲。但由於年齡過小,一直未曾領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專學生,再次拜讀這本小説,有了不一樣的感觸。

翻開已開始泛黃的書頁,想來是有些年數了。《牡丹亭》這本由湯顯祖創作的小説,語言細膩,文辭華麗。由於閲讀了大量的現在言情小説,他們都是實實在在的愛戀,多數是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而這部小説顛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圖式的愛情可以存在。杜麗娘一個有着聰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頭春香的慫恿下決定去遊園,遊園前還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為人看,但她説“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又怕被人看見。這確實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狀態。“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春天的大自然喚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籠罩着封建禮教氣氛,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眼睜睜地看着青春即將逝去,她卻無能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熾熱的感情壓制在心中。帶着無限的傷懷杜麗娘回到了自己的閨房,不一會就覺得乏了,伏於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為這一睡,改變了她的命運,在夢中他夢見了一英俊瀟灑的少年郎,兩人情意綿綿,私下定了終身。在那之後麗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麗娘死後葬於梅花樹下,雖在冥界仍不忘尋覓夢中情郎,歷經千般苦難,終得大團圓。

文明禮貌月又開始了,哪些是文明行為,哪些又不是的報貼隨處可見,最顯眼的一條便是文明戀愛。雖説進了中專校,談談“戀愛”是很正常的,但要論起文明來,恐怕就差遠啦。時下流行的一句話:中學裏戀愛的開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結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説明。

我走進圖書館,借了《牡丹亭》,早就聽説是一部將戀情寫的不錯的古代作品。我們且來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稱道。

戲曲讀書筆記5

高中買了西廂記沒看完,只知道里面的一些詩句很美。這次花了好幾天把牡丹亭而且連着註釋好好地過了一遍。其間數度停頓,每一階段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一開頭很順當,書我已經還了,我不能夠説出在具體哪個地方我如何如何,大概講十幾回的時候我覺得不就是做了個夢嘛,犯得着大費周章鋪演成戲麼?但這也只是暫時的。故事是建立在一系列巧合之上的,所謂無巧不成書是也。結尾大團合結局讓我不怎麼滿意,覺得不夠深刻也不現實。能有這樣的結局絕對是意外,甚至可以説是奇蹟。只要中間哪個環節稍微合常理一點,比如柳夢梅怎麼就到了梅花庵裏頭呢?恰巧就是在南安界內一座橋邊滑倒,恰巧就讓陳最良碰上,如果沒碰上呢,就不會進梅花庵,就不會進那後花園,戲也就完了。

這類不可思議的碰巧的事層出不窮,我直想真要來實踐一番,還不得要NG幾百萬次才可能有一次成功?不過,故事就這麼安排了,就這麼巧,咱們也不怎麼追究了。可喜的是湯顯祖的文字功底詩詞素養十分了得,全出劇都用唱詞寫了出來,很美。而且杜麗娘的形象確實光鮮可愛。柳夢梅雖愛吹噓自己是擎天柱現世寶,但巧的是他就真能中上狀元。對杜麗娘也算痴心一片,有幾分可取之處。陳最良的形象從頭到尾塑造得也是很成功的。杜家有良好的家教,我對杜寶的印象也不錯,對妻女都很有感情,也還算恪盡職守。就是淮城一役解圍那當口,我以為會使出什麼妙計,不想就寫兩通信去打發溜金王和他夫人,不承想居然還真給打發走了。那也真是巧了。在最尾一出裏杜平章的表現尤其惹眼,在巨大的輿論壓力面前很好地堅持了人類的理性判斷。眾口一詞都説女兒死了三年給柳生挖墳救了回來,起死回生,柳生還登堂入室沒打聲招呼把婚就給結了(這很有違於當時的風俗傳統),我當時就想杜平章快快認了女兒女壻這大團賀結局就愈發地無趣了。沒想到平章老先生還不依不撓,力排眾議,堅持理性判斷,不為情所動。稍微換一個有點科學常識的人都不相信一個人在埋在地裏的棺材裏待了三年還能起死回生,換我我就不信。當然杜老爺出於維護自家聲譽,風綱紀常的考慮不能説絕然沒有,但我想這不是主要的。杜老這一番堅持不僅表現了杜老為人正直剛正的作派,還讓整齣劇在最末尾形成了一個連綿的小高潮。湯顯祖不愧為劇作一大家。

迴轉頭説一下柳夢梅,柳生在我看來絕對不同於一般的文弱書生。有一處表現得很明白,他乃壯男子也。杜小娘出墳還陽,身體虛弱,急需安神調養。石道姑問陳絕糧安神藥。陳絕糧回説壯男子褲檔布燒成灰服了,百試百靈。這光榮的任各自然責無旁貸地落到柳生身上。柳夢梅毫不含糊,當場就剪了下來燒灰入水給杜小姐服了,結果證明是有效的,這説明陳最良三代傳醫名不虛傳之外,更雄辯地説明了柳生果真一壯男子也。還有在中山嶴見寶打秋風,淮城鬧宴頂撞杜老爺,沒幾分勇力是做不到的。

相當久一段時間之前,R跟我聊到杜麗娘跟柳夢梅,當時我未曾讀過原著,對故事很不了然,心中慚愧。看得出R是以為我自應當知曉的,那時我不夠坦誠沒説我不曾讀過牡丹亭。而今讀罷,身心舒暢。其實在文學作品裏頭,死而復生,生而復死,神神鬼鬼是不足為奇的,且放開心胸去關照。湯顯祖説得好,“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情到了,愛得死去活來,那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

標籤: 筆記 戲曲 讀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vjy8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