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2021年唐詩宋詞讀書筆記

2021年唐詩宋詞讀書筆記

2021年唐詩宋詞讀書筆記

唐詩宋詞是我們優秀的文化,我們應該傳承和發揚。那大家讀了怎麼寫讀後感?下面為大吉安靜些整理了一些關於唐詩宋詞讀書筆記,希望你有所收穫。請您閲讀。

唐詩宋詞讀書筆記1

提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禁會有人想到唐詩宋詞,都會以唐詩宋詞為傲。但真正的作品是需要讀者的共鳴,需要讀者對文學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具有具體的感受和體驗,這時我想到了老師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文學鑑賞”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審美的享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強烈反應,從而領會到文學作品的意義。

“沒有現代科學技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打就跨,永遠受制於人,受人宰割;而沒有優秀文化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不打自垮,自甘受制於人,自願受人宰割。”中科院院士、華中理工大學教授楊叔子如是説。古人留給我們的財產要積極地繼承和發揚,沒有民族精神的國家是不可能有長足發展的,所以説朱熹的那段話真不為過“須是先將詩來吟詠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看了又吟詠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浹洽,方有見處”。

唐宋名詩詞中既有“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麼美的景色描寫,也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種千古壯觀的絕句,還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感歎。這麼具有魅力的詩句在課堂上的教授有時總會死氣沉沉,老師的講解總是在分析詩句,讓這麼美的東西變得枯燥無味,因此我們要改變教學策略,讓民主進課堂,採取平等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自由的質疑問難,大膽發言。激起學生的熱情後,讓他們讀--感悟--再讀,讓讀者和作者的心境有相通感,那樣的教學才是出彩的,學生才會受益。

當然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要繼承性的發揚,並在我們的實際中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具有階段性特徵的文化,才會讓文化之路走得更遠,才會讓文化傳統發揚光大。

唐詩宋詞讀書筆記2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文化象徵﹐比如唐詩、宋詞、元曲、清明小説……而唐詩、宋詞,則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大高峯。《唐宋詞賞析》濃縮了唐詩宋詞的精華,讓我們從中瞭解了許多名詩名詞。

其中,我映象最深的便是《爵江月和》這首詞的賞析。這首詞是我國傑出的愛國英雄文天祥所寫。整首詩是這樣的:“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風雨牢愁無着處,那更寒蟲四壁。風雨牢愁無着處,那更寒蟲四壁。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傑。堪笑一葉飄零,重來淮水,正是應涼風新發。鏡裏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去去龍沙,向江山回首。一線高如發。 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這首詞的賞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的告訴讀者這首異乎尋常的詞是文天祥在五坡嶺被叛徒所害而被俘與同時被壓北行的同鄉好友鄧光薦臨別時寫下並送給鄧光薦的。這首詞對國族的不幸,表示了極大的憤慨,是我們對文天祥的壯舉表示熱忱的贊慕。這首詞用了蘇東坡赤壁懷古的詞韻。這不是一般的唱和之作,而是赤心報國的強者之歌。既有巨大的政治鼓動性,又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其次,便是李頎的《古從軍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這首詩的賞析點明瞭此詩是作者對當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窮兵黷武,視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徑,加以諷刺,悲多於壯。並具體的展現了當時邊疆景象的肅穆和淒涼,告訴人們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帝王的霸道。此詩全篇一句緊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緊,直到最後一句,才畫龍點睛,顯出此詩巨大的諷諭力。並巧妙的運用了音節來表達詩人的情感和意義。

這本是其實還有許多像此類值得大家去品讀去欣賞的詩詞。它們不僅在文字上有着特殊的含義,就連它們的標點符號上都有着非凡的魅力。它們不僅傳達着是人在不同年代對生活產生的不同感想,也是我們對進一步瞭解歷史的重要途徑,是文學上不可缺的部分。本書清楚的講述了大約六百多首唐詩宋詞,並進行了詳細的賞析,是我們學習語文必讀的一本好書。

歷史,是一座用之不竭的寶山,只要你去發掘它,就會收穫無限的知識。

唐詩宋詞讀書筆記3

不知是第幾次拿起這本稍大的書,但還是情不自禁地像往常一樣,深深的,深深的讀下去,淡黃的燈光下,岑參、杜甫、蘇軾、易安……向我撲面而來,那油墨香氣之中的悠悠難訴之情像一株株青草,悄悄地生長起來……

岑參: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你迎風昂首,凌厲的邊塞狂風讓你的衣襟獵獵飛舞,你自巋然不動,暗色的雙眸蒼鷹般盯緊了那被朝暉塗抹的地平線,然而,那“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擔,都護鐵衣冷難着”的嚴寒並不能冷卻你的心,“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的豪情壯志填滿你炙熱的愛國胸襟,縱然你在無數次的征戰中離去,你那執筆昂然,豪情滿懷的身影已銘刻在邊疆的朝陽裏……

范仲淹:山映斜陽接天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卻不斷遭到當權者的阻擾,革新雄圖猛然迎來一盆冷水,這怎能不令人愁腸滿懷?“黯鄉魂,追旅思”的苦惱向誰傾訴?眼見那“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羌管悠悠霜滿地”你卻只能“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那愛國之情洶湧於胸間卻不能實現,祖國的淪陷使你“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淚眼中,我彷彿看見了深深的無奈……

蘇軾: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你獨自坐於江心,葉舟隨波搖曳,江中之月已映入你的酒中,兩岸漆黑,但你有雙明亮的眼眸,波濤洶湧,比不上你豪爽的胸襟,即使多次被貶,你依然有着“把酒問青天”的豪情,那杯中日月藏於你的腹中,也藏於你的筆尖,有這樣寬廣的胸襟,還要介懷什麼呢?於是,你那永不熄滅的熱情彷彿熔化了所有怨事,讓我想與你一起“左牽黃,右擎蒼”,領略那“西北望,射天狼。”的不眠之夜……

不知不覺,夜已深了,冰冷的夜風撲打着我炙熱的臉頰,那一幕幕畫面還在我腦海中閃現,猶如一株株堅韌的小草,不管是多麼大的火,燃盡之後,他們依然可以輕捧着朝露,折射出令人沉迷的華光……

唐詩宋詞讀書筆記4

所謂“一代有一代之文章”,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一種代表性的文體。這些文體是時代精神的凝聚與昇華,以至一提起某個時代,人們便會聯想起某種文體;一提起某種文體,人們便會聯想起某個時代。如漢朝的賦,六朝的駢文,唐朝的詩,宋朝的詞,元朝的曲,明清兩朝的小説、戲曲,民國的白話文學等。這些文體在所代表的時代裏,作者最多,作品最繁茂,藝術成就最高,如山嶽崢嶸,百花競豔,美不勝收。

唐詩是中國詩歌藝術之巔峯,可謂名家輩出,精品如林,盛況空前,後難為繼。詞,作為比詩體更自由的韻文體裁的文體,發起於唐,歷五代,至宋而大成。宋詞實乃詞中經典,由小令到中、長調,可謂流派紛呈,風格各異,名篇佳作,精華畢現。正如魯迅先生所説的好詩已被唐人做盡一樣,好詞也被宋人做完了。

唐詩宋詞,猶如日月同輝,珠聯璧合,共同永載中華詩歌藝術史冊,流芳百世。

唐代為我國詩之盛世。唐人以種種因緣,在詩壇上留空前之偉績。唐帝國從七世紀初建國到八世紀中葉安史叛亂之前一百多年間,經濟一直是上升的。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文化的繁榮。即使在安史叛亂之後,由於南方的開發與南北交通保持暢通,經濟和文化增長的勢頭也未停頓下來。安史之亂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界標,也是唐代文學發展的一個轉折點。亂前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和亂後以杜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雙峯對峙,在詩歌創作方面,顯示了盛唐之所以為盛。

唐詩是在既繼承前代傳統,又大膽革新、勇於創造的基礎上繁榮發展起來的。初唐詩人陳子昂提出以復古為革新的主張,衝破了齊樑以來宮廷文學的苑囿,恢復了漢魏的傳統,重新使詩歌與社會政治結合起來,為唐詩開拓了一條健康的道路。盛唐詩人在初唐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了六朝的藝術技巧,繼承了《詩經》以來的傳統,努力表現他們自己時代的社會生活,出現了詩歌創作的高潮。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便是這高潮中兩位偉大的詩人。中唐時期,又有白居易提倡新樂府運動,這個運動成為貫穿晚唐的現實主義的巨大潮流。

村居苦寒

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

回觀村閭間,十室九貧。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

唯燒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歲,農者尤苦辛。

顧我當此日,草堂深掩門。褐裘覆絁被,坐卧有餘温。

倖免飢凍苦,又無壟畝勤。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

唐憲宗元和六年,作者因母親去世,退職回到故鄉下邽的渭村,居喪三年。在這段時間,他對勞動人民的生活有進一步的瞭解,對他們的痛苦深表同情。元和八年(八一三)冬天,他寫了這首詩,記下自己的感觸。

唐代中後期,內有藩鎮割據,外有吐蕃入侵,唐王朝中央政府控制的地域大為減少。但它卻供養了大量軍隊,再加上官吏、地主、商人、僧侶、道士等等,不耕而食的人甚至佔到人口的一半以上。農民負擔之重,生活之苦,可想而知。白居易對此深有體驗。他在這首詩中所寫的“回觀村閭間,十室九貧”,同他在另一首詩中所寫的“嗷嗷萬族中,唯農最辛苦”(《夏旱詩》)一樣,當系他親眼目睹的現實生活的實錄。

這首詩分兩大部分。前一部分寫農民在北風如劍、大雪紛飛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他們是多麼痛苦呵!後一部分寫自己在這樣的大寒天卻是深掩房門,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蓋,既無挨餓受凍之苦,又無下田勞動之勤。詩人把自己的生活與農民的痛苦作了對比,深深感到慚愧和內疚,以致發出“自問是何人?”的慨歎。

古典詩歌中,運用對比手法的很多,把農民的貧困痛苦與剝削階級的驕奢淫逸加以對比的也不算太少。但是,象此詩中把農民的窮苦與詩人自己的温飽作對比的卻極少見,尤其這種出自肺腑的“自問”,在封建士大夫中更是難能可貴的。

除對比之外,這首詩還具有這樣幾個特點:語言通俗,敍寫流暢,不事藻繪,純用白描,詩境平易,情真意實。這些特點都體現了白詩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藝術風格。

宋詞多綺語,往往被人看低,認為其居下品,比不上詩。在下深覺不然,宋詞之華美如月中嫦蛾輕舞,宋詞之壯烈如大氣狂吞山河,宋詞之寓意如酒香巷深待尋,我深愛宋詞,雖不才,也願留下些文字,以供自娛。

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在他的《人間詞話》中説: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我們先來看這首晏殊的《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户。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借物起情,已是深秋時節,連花草也哀愁了起來,天氣漸冷,燕子也飛走了。連明月也不懂離別的痛苦,只是斜光照到天明。昨夜的西風將碧樹都凋謝了,獨自登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也不見思念的人。想要寄去詩詞與書信,可是山長水闊又怎知他在何處!何等的悲涼,何等的思念。

晏殊還有一作《浣溪沙》內中有兩句十分的出名“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對於花的凋謝是無可奈何的,年華不也一樣嗎,離去的東西就不會回來了,可是那歸來的燕子卻似曾相識一樣。無可奈何,何其無情,似曾相識何其有情,一無情,一有情,鮮明的對照,激烈的互射,可見它之出名,並不是偶然的。

再來看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的柳三變柳永的《鳳棲梧》:

獨倚危樓風細細,望極離愁,黯黯生天際。草色山光殘照裏,無人會得憑欄意。也擬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飲還無味。衣帶漸寬都不悔,況伊銷得人憔悴。

獨自倚靠在高樓欄杆邊,風輕輕的吹着,遠望天邊,彷彿離愁從那黯黯生出。殘陽照着草色山光,沒有人理解我的心事。不如狂放的大醉一場,對酒當歌,原來這樣喝酒是無味的。衣帶漸漸的寬鬆也不後悔,他本來就是值得我為之憔悴的啊!最後的兩句堪稱一字千金,衣帶漸寬終不悔,況伊銷得人憔悴這種執着和激烈,實在讓人歎為觀止。

柳永的另一作《雨霖鈴》也很是著名,“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被認為是千古名句,多情總是在傷痛離別,更碰上如此孤獨的清秋,今夜酒醒在何處?風一吹,才清醒的看到兩岸的楊柳,殘月在天,清光如水。似有一種驚夢的感覺。

辛棄疾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愛國詞人,他出身於農民武裝隊伍,帶有豪俠氣質,南歸後又是征戰沙場,又是出任大吏,又是嘯詠山林的詞人,稱得上是文武雙全。辛棄疾一生都想着收復北方的失地,但朝中的投降派把持了大權,使其鬱郁不得志,又深憂國家的興亡以及對投降派的怨憤也感歎自己的年華老去,所以他才會詠出“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樣的詞來。

辛棄疾的這首《青玉案》堪稱詞界第一意境: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上篇寫元宵佳節都市的繁華景象,儘管已經偏安江左,過了長江便可以看到敵人戎馬馳騁,但統治者的豪華奢侈卻還是驚人的,下篇作者突然筆鋒急轉,特意塑造了一個異於那羣醉生夢死之徒的少女形象,這姑娘是美麗的,又是高潔的,突然她消失在視線中,在人羣中尋找千百遍也沒有看見,不想猛然回頭,才發現她悄然站在零落,遊人稀疏的所在。這裏,我以為辛棄疾是把自己本人寄託在那姑娘身上,“笑語盈盈暗香去”,自己的靈魂是美麗的,“卻在,燈火闌珊處”是不願同那些醉生夢死之徒胡混着日子。

宋詞卻有些綺語,但都頗耐人尋味,意境深遠,流傳至今。比如范仲淹的《蘇幕遮》中“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比如歐陽修的《玉樓春》中“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比如秦觀的《鵲橋仙》中“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宋詞也不乏忠君愛國之作,如岳飛那首氣吞山河的《滿江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讀來令人熱血澎湃,意氣風發。又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如陸游那首《詠梅》,“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前兩句表明了陸游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傲骨。後兩句寫梅花不堪風雨摧殘紛紛凋落,又與泥水混雜,已經分辨不出花的樣子來了,這是何等的悲慘,但“只有香如故”不管如何摧殘,梅花那特有的香味卻永遠如故,是怎樣也改變不了的。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蘇軾的《水調歌頭》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無可否認應為宋詞發展為豪放之作的代表,在此之前宋詞多為“婉約派”,直到蘇軾的出現,此翁以其淋漓巨筆,書萬丈豪情,以其豪放思想,翻萬丈波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讀後彷彿畫面就在眼前,真可謂高視闊步,氣勢雄渾啊。

最後,我們來看看有史以來最卓越的女詞人李清照,她不僅以驚人的才華,高步詞壇,而且是最早的一個詞評家。她熟通音律,掌握高度的藝術技巧,目無餘子,簡直不把歐、晏、蘇、黃等人放在眼下,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李清照的詞,以曲折細膩見長,能把一些非常纖細的事物或感情,通過絕妙的藝術手法加以再現,不但以豪放見長的詞人望塵莫及,便是一般婉約為宗的高手,也相形見絀。有人稱讚她的“寵柳嬌花”“綠肥紅瘦”,也有人賞識她的“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我卻獨愛“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怎一個愁字了得啊。不知該是怎樣的女人才能吟出“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詩句啊。

唐詩宋詞讀書筆記5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嶽”的“望”字着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氣。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語氣助詞,這裏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緻。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一句,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裏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註腳。一個“鍾”宇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後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説“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裏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盪漾。“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這一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藴藏着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

末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嶽產生了登嶽的想法,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嶽,但通篇並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壕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佈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託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後出之作難以企及。

2021年唐詩宋詞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5jzw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