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元宵節的由來和風俗【精品多篇】

元宵節的由來和風俗【精品多篇】

元宵節的由來和風俗【精品多篇】

元宵節的由來 篇一

元宵節的起源很古老,源於遠古人類在過節時以火把驅邪。這個節要祭祀天神,由於是夜裏進行,自然要打着火把,後來就逐漸演變為元宵節了。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就有了。

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因漢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

來,蔡愔稱印度摩揭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於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我國流傳下來。

此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擴展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此外,還有一種説法,即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達數萬人,從第一天黃昏始至第二天天黑為止。

直至今天,我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

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元宵節的傳説 篇二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一些傳説。

1.漢文帝為平亂勝利而設 據傳,漢文帝在元月十五日平定了“諸呂之亂”,因此就將這一天定為元宵節。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呂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劉囊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

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即“元宵節”。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連續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地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

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時更加思念家人。她覺得不能在雙親身邊盡孝,不如一死了之。

東方朔瞭解了元宵姑娘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陷入一片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

東方朔就説:“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讖語給你們,可讓你們想想辦法。”説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

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

2.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説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

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

東方朔假意想了一想,就説:“聽説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姑娘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宮女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並傳令京城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宮廷人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

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長安城裏家家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

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宮女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

因為宮女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元宵節”。

3.祭祀泰一神 按照我國古代的習慣,“元”指月亮正圓,一年之中有所謂“三元”,即正月十五稱為“上元”,七月十五稱為“中元”,十月十五稱為“下元”。因此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

為“下元”。因此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

據考證,元宵節的來歷,有説與祭祀泰一神有關。泰一神亦稱太乙神,主宰人間的風雨、饑饉和瘟疫。

據説,漢朝武帝曾久病不愈,求助太乙神後竟奇蹟治癒,於是開始建太乙祠壇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達旦,以盛大的燈火祭祀。每到正月十五元宵夜,漢武帝就來到甘泉宮,主持祭祀泰一神的活動。這一活動後人被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節又稱燈火節,在南北朝時,燈火十分盛行。正月十五鬧花燈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氣洋洋的氣氛,被人們稱作良辰美景。無論男女老少,都會成羣結隊徜徉燈市,來領略“樓台上下火照火,車馬往來人看人”的節日氛圍。

元宵節的風俗 篇三

一、猜燈謎

猜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來的,起源自先秦時期。猜燈謎盛行於宋朝,元宵佳節,在賞花燈會上,將詩詞謎語書於花燈上,任人猜度,所以叫“燈謎”。這一習俗一直保留到今天,每逢元宵節都會打出燈謎,深受社會各界人士喜愛。

二、吃湯圓

吃湯圓是元宵節最重要的習俗,主要流行於中國南方。湯圓象徵着闔家團圓,吃湯圓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傳統食俗,意味着新的一年,團團圓圓。

而在中國北方,元宵節通常會吃元宵,元宵的外形雖然和湯圓相似,但是做法和口感完全不同。元宵一般只有甜味的餡料,做法是將餡切成小塊,蘸水後在江米粉中反覆滾圓,其表面是乾的。而湯圓的餡料葷素甜鹹皆有,先把糯米粉和成麪糰,再將餡包入後揉成團,湯圓的口感要比元宵更加細膩爽滑。

三、舞獅

每到元宵佳節,民間都會進行舞獅活動。這一習俗起源於東漢末年,在魏晉南北朝時就已經盛行於世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四、踩高蹺

踩高蹺,又稱為“扎高腳”,是民間盛行的一種技藝表演,屬於我國百戲之一,早在春秋時就已經出現了。漢代以後,司馬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為了元宵節的盛大慶典,踩高蹺不斷髮展成為慶祝元宵節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動。

五、逐鼠

在古代,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養蠶的農户都會進行逐鼠活動,人們聽説在元宵節這天用粥喂老鼠,鼠就不吃蠶了。於是,人們就在元宵節熬上一大鍋粥,有的還會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放到老鼠出沒的地方,邊放嘴裏還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就不得好死。

六、走百病

走百病,也稱之為“遊百病”、“散百病”或“走橋”,這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一種消災除病的活動。在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夜晚,婦女相約出行,見橋必過,古人認為這樣便能祛病延年。

“遊百病”是明清以來的風俗,主要流傳於北方。有的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進行,也有的在正月十六。這天婦女們通常着盛裝,成羣結隊走橋,或登城、摸釘求子,一直到半夜才回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mj85e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