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短範本 關於英雄人物的故事簡短【通用多篇】

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短範本 關於英雄人物的故事簡短【通用多篇】

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短範本 關於英雄人物的故事簡短【通用多篇】

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短 篇一

1、知識目標:

⑴能讀會寫“碣、澹、竦峙、蕭瑟”等生字詞。

⑵理解、積累“澹澹、竦峙、蕭瑟、聽取、別枝、若、次、以、見”等文言詞彙。

⑶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和詩歌五首表達的思想感情。

⑷準確朗讀並默寫。

2、能力目標:

⑴品味詩句,感悟詩歌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⑵瞭解詩歌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德育目標:

反覆朗讀中啟發閲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誦讀;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

1、朗讀法:

本課所選的五首古代詩歌,都是寫景抒情的佳作,極富藝術感染力。有的氣勢充沛,景象宏闊;有的烘托點染,形象傳神;有的以景寓情,藴含理趣。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韻律反覆朗讀,帶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體會詩的內涵,品出詩的情味。

2、聯想、想像法:

這五首詩語言優美、精練,內涵豐富,留有極大的想像空間,鼓勵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像,從形神入手,領會感情。

3、討論、點撥法:

教師藝術地設問,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帶、投影儀。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觀滄海》,感受詩中洋溢着的飽滿激,理解情景交融的寫法;學習王灣《次北固山下》敍事寫景的哲理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從瞭解燦爛文學入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習興趣)

同學們,誰知道在我國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別有哪種文學體裁發展得最有成就?(學生回答,教師明確:唐詩、宋詞、元曲)的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以古老的《詩經》發端,優秀的詩歌作品浩如煙海,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五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二、指導學習《觀滄海》

1、解題: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國譙郡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善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軍北上,追殲袁紹殘部,五月誓師北伐,七月出盧龍寨,臨竭後山。他躍馬揚鞭,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心潮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觸景生情寫下這首壯麗的詩篇。詩作融會自己昂揚奮發的精神,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後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後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沒有聯繫。

2、誦讀:

⑴放錄音,讓學生聽準字音,把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投影: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zhì)蕭瑟(sè)提示:詩歌節奏可以按音節兼顧意義來劃分。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⑵教師聲情並茂配樂範讀,通過富有魅力的節奏、韻律直觀地再現詩的音韻美。學生輕聲跟讀。

⑶指名學生朗讀(或集體朗讀)。

3、研習詩歌:

⑴學生藉助註釋,疏通詩歌:

投影:

1、水何澹澹:何,多麼。澹澹,水波盪漾的樣子。以觀滄海:以,表目的連詞。

山島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蕭瑟: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

幸甚至哉:幸,慶幸。至,極點。慶幸得很,好極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滄海。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是古詩文中“互文見義”。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句中不但説:“日月之行”,也説“星漢之行”;不但説“星漢燦爛”,也説“日月燦爛”。合起來説,“日月星漢之運行與燦爛,均若出於滄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應理解為“鵲驚蟬鳴都出現於半夜明月清風的境界之中”。

⑵品評探究,領會詩的意境美:

①教師講解: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待了觀察的方位、地點以及觀察的對象。“觀”字統領全篇,是詩的線索,以下十句寫觀海所見。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寫從碣石山往下看滄海的情形,從大處落墨,從全景寫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種蒼茫動盪的氣勢。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接着山島寫草木,充滿了欣欣向榮的景象。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展現了大海波瀾壯闊的氣勢,“湧”字用得尤其出色。從描寫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大海波湧連天的形態,而且彷彿聽到了驚濤拍岸的聲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詩人面對迷人的海上風光,展開了豐富奇特的想像。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創造了一個極其開闊的意境:運行不息的太陽月亮,星光燦爛的銀河,竟都包藴在這滄海之中,何等氣魄!

②學生合作探究:哪些語句最能體現作者博大的胸懷?詩人是懷着怎樣的感情繪製大海形象的?

教師點撥:此詩前一部分寫大海景象,視野廣闊,也能見出詩人胸懷之博大,但跟後一部分比,氣象則略遜一籌。“日月之行”四句寫大海,全用虛寫,卻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氣概,更顯示了詩人的博大胸懷。

大海的形象正是詩人形象的化身。詩人已經削平了北方羣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為即將揮師南下統一中國解除了後顧之憂。在躊躇滿志的時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願望,寫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雄渾詩句。

小結:“詩言志”詩人寫滄海,抒發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藴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全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字裏行間洋溢着飽滿的激。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實景給人身臨其境之感,虛景以其新奇激發讀者的想像,詩人以滄海自比,表現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概。

4、學生自由誦讀並背誦全詩。

三、研讀《次北固山下》

1、解題:

古時交通不發達,流落外鄉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這首詩就是寫鄉愁的,且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聯聞名。作者王灣,生卒年不詳,只知道他是洛陽人,先天元年(712)中了進士,以後曾往來於吳、楚間,不得歸家,故有此作。

次,這裏是停泊的意思。

2、誦讀:

⑴放錄音,讓學生聽準字音,把握五言詩的誦讀節奏。

提示:這首詩意境優美,語言淺近而音韻和諧。五言詩一般是三個節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⑵教師領讀兩篇,學生自由誦讀。

3、研習詩歌:

⑴疏解詩句:

客路,指旅途。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行舟”相對應。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書,故詩人有託書于歸雁之意。

⑵整體把握:

問:

①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麼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②“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圖景嗎?為什麼要特別提到“潮平”?

③為什麼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①這是詩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鎮江後,還要乘驛車到別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潮平”一語,為下句中“江春”一語作鋪墊。

③由於新年來到,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自己旅食他鄉,久不得歸,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給他傳遞家書。

⑶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從章法上看,有導出結尾一聯的作用,也就是説它跟詩人的鄉愁有關。“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海日生於殘夜,將驅盡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現的“春意”,闖入舊年,將趕走嚴冬。不僅寫景逼真,敍事確切,而且表現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生活真理,給人以樂觀、積極、向上的藝術鼓舞力量。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顯得開朗一些。

4、學生練習背誦全詩。

四、課堂練習

投影:

1、文學常識填空:

⑴《觀滄海》一詩選自,作者,字,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他的詩以見稱。他與其子、合稱為“三曹”。

⑵《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次”意為,該詩作者為唐代詩人。

2、根據課文填空:

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⑵,江春入舊年。

⑶,風正一帆懸。

3、下面的譯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a、日月的運轉,就像從海中升起;星漢的明亮就像從海底照耀。

b、日月好像在海中運行,星漢好像在海里照耀。

c、日月星辰的運行與燦爛,都好像出於滄海之中。

d、日月星辰的運行與燦爛,假如都能出於滄海之中。

〖參考答案〗

1、⑴《樂府詩集》曹操孟德東漢末年慷慨悲壯曹丕曹植

⑵停泊王灣

2、⑴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⑵海日生殘夜

⑶潮平兩岸闊

3、c

五、佈置作業

1、默寫詩歌《觀滄海》和《次北固山下》。

2、誦讀其餘三首詩歌,結合註釋疏通詩意。

3、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題(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飽覽西湖早春景色,學習辛棄疾《西江月》,體會側面點染的烘托美;學習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感悟寄情於物的藝術匠心。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研討與練習”題(二)中三組詩句的出處: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風吹”句寫仲春之景)

2、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林花”句寫暮春之景)

3、陸游《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無意”句寫初春)

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指名學生適當點評詩歌。

二、研究《錢塘湖春行》

1、解題:

(多媒體顯行)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一生寫了很多詩,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錢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時寫的。錢塘湖,即杭州西湖。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了詩人喜悦的感情。

2、誦讀:

⑴教師示範朗讀,學生聽準字音、節奏,體會語言的緩急。

提示:七言詩句的節拍有××/××/××/×,××/××/×/××。如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誦讀時,每拍的後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一頓,這樣誦讀自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⑵學生自由朗讀。依據註釋疏通詩意,整體感知。

教師點撥:全詩分兩部分,前者寫到湖邊,後者專寫湖東,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描寫的景物渾然一體,構成完整的形象。

3、講講問問,探究詩的意境。

問:

⑴統讀全詩,從中歸結出詩人的遊蹤。

⑵我們説這首詩寫的是早春景象,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⑶“水面初平”寫的是怎樣的景象?為什麼説“雲腳低”?

⑷“幾處早鶯”有什麼含義?為什麼“爭暖樹”?燕子啄泥銜草、營建新巢,從中能見出什麼?

⑸第五、六句寫了什麼?為什麼説“亂花迷眼”?這樣寫,跟詩題有關嗎?淺草有什麼用意?

⑹最後兩句是怎樣結住全詩的?詩人最喜愛的是什麼?

學生合作探究,教師點撥、明確:

⑴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即遊蹤:從孤山的北面到湖東的白堤。

⑵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⑶“水面初平雲腳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輪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寫春水新漲,湖面水位上升,與堤平的景象。“雲腳低”指白雲重疊,和湖面上盪漾的波瀾連成一片,看上去,浮雲很低。腳,有下垂義。

⑷説“幾處”,可見不是“處處”;説“誰家”,可見不是“家家”。因為還是初春季節。這裏的“早”和“新”在意義上互相生髮,把鶯和燕聯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因為是“早鶯”,所以搶着向陽的暖樹,來試它滴溜的歌喉;因為是“新燕”,就會引起人們一種乍見的喜悦。

⑸第五、六句寫了花草。詩人在馬上觀花,時間久了,眼前一片奼紫嫣紅,便有迷亂之感。這樣寫,暗切題中“行”字。草初生,故“淺”,也是早生景象;“沒蹄”,也是暗切“行”字。

⑹最後兩句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説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結: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遊春的樂趣,截取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至。開頭寫“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遊程中所見,最後用“綠楊陰裏”寫白沙堤之景,明麗輕快,令人目迷神馳。

4、學生練習背誦。

三、研習《西江月》

1、解題:(多媒體顯示)

詞按字數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種,58字以內為小令,91字以上為長調,58字以上至90字為中調。其實並無根據,但習慣如此。這首詞有50字,仍屬小令,但有兩段,故稱雙調。讀雙調的詞要注意上、下段(又稱上片、下片或上闕、下闕)之間的聯繫。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以豪放為主,與蘇軾並稱為“蘇辛”。

由於他力主抗金收復失地,跟當政的投降派發生矛盾,曾兩次罷官。這首詞是他罷官後隱居上饒帶湖期間寫的。

2、教師領讀,學生體會輕鬆活潑的情調。

3、品析探究詞作的情趣。

問:

⑴從什麼地方能看出詞人這次夜行的路程長?這時是什麼季節?“説豐年”的是誰?用自己的話敍述上片的。

⑵下片一開始就説“七八個星天外”,這意味着什麼?“兩三點雨山前”對驟雨將至的信號,詞人快步急行,他對這條路熟悉嗎?詞作中表現出的詞人的心情是怎樣的?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性地表述下片。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⑴天氣有變化:開始有清風、明月,後來烏雲四合,下了幾滴雨,又從詞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趨勢。

從蟬鳴可見,從“説豐年”可知,是豐收在望之時,即盛夏;又,雨是驟雨,也是盛夏時有的。

詞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還有三三兩兩出來納涼的村民。

上片寫的大約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瀰漫着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納涼人們在談論着今年的豐收。

⑵這意味着天空已佈滿烏雲,僅天邊尚餘幾顆星。從“舊時”二字可知詞人對這條路是熟悉的。因為找到避雨的地方,表現詞人的驚喜心情。

下片寫的是後半夜的景象:驟雨將至,詞人急忙轉過溪頭看到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邊。

小結:凡雙調的詞,重點大多在下片。這首詞也是如此:上片寫月明之景表達輕鬆、喜悦的心情,其實只是烘托;下片寫避雨才是本意所在。在山野裏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體會到。

詞中“忽見”二字集中表達了詞人喜出望外之情。是“煉字”的匠心所在。

4、《西江月》為了平仄的協調、押韻的方便、對偶的工整和突出某些詞語,篇中某些句子的詞序有所調動;同時,為了語句的凝練,中間也有所省略,請把它補出來。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半夜,明月(照射)別枝,烏鵲驚(棲)(不定),清風(吹送)蟬鳴(聲)。稻花香裏,(陣陣)蛙聲(連成)一片,(有如)(預)説豐年。七八顆星(掛於)天外,兩三點雨(落在)山前。(趕)路轉(到)溪頭,忽見社林邊舊時茅店。

5、背誦詞作。

四、指導自讀《天淨沙秋思》

1、解題:(多媒體顯示)

1、馬致遠,號東籬,元代著名散曲家。他與關漢卿、王實甫、白樸並稱元代雜劇四大家。所作雜劇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黃粱夢》等15種。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2、《天淨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遊子的悲哀。天淨沙,是曲牌名。

2、學生朗讀,教師指導並補充解釋。

補充解釋:

⑴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斷腸人,指長期漂泊在外的遊子。

3、學生默讀,根據課文展開想像,寫一般描述性文字,不要增刪,順序可調整,字數在150字左右。

小組間交流,教師可選一、二篇當堂進行集體評議。也可拿參考例文讓學生評議。

例文: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户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探究:這首散曲描繪的是什麼樣的圖景?表達什麼樣的感情?請按文章的層次作簡要分析。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並歸納:

這首小令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些,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全篇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巧妙組合,向人們展示了一幅遊子漂泊行旅圖。第二層次(四、五句)“夕陽西下”進一步點明時間。“斷腸人在天涯”是點晴之筆,點明瞭人物,道出了遊子的情懷。前四句寫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均係為此作鋪墊。

5、背誦這首小令。熟背讀歌五首,依學習小組進行競賽。(提示:可從熟練程度、感情的把握以及語氣節奏等方面評議優勝組)

五、課堂練習

多媒體顯示:

1、文學常識填空:

⑴《錢塘湖春行》一詩選自,作者,字,晚號,唐代詩人。

⑵《西江月》一詞選自,作者,字,號,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與並稱為“蘇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⑶《天淨沙秋思》體裁為,作者,元代著名戲曲作家。

⑷我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常常衍生一種佔據主導地位的文學體裁,請寫出不同朝代的此種文學體裁。

漢代唐代宋代。

元代明清。

2、下列朗讀節奏不正確的是()

a、幾處/早鶯/爭暖/樹

b、稻花香裏/説/豐年

c、斷腸人/在天涯

d、海日/生/殘夜

3、按原文默寫:

⑴《觀滄海》中表現詩人博大胸襟的詩句是。

⑵《天淨沙秋思》中勾勒整個畫面背景的句子是。

⑶《錢塘湖春行》中構成對仗的詩句是。

4、五首詩歌中,你最喜歡哪一首,請簡要説出理由。

〖參考答案〗

1、⑴《白氏長慶集》白居易樂天香山居士

⑵《稼軒長短句》辛棄疾幼安稼軒蘇軾

⑶小令馬致遠

⑷賦詩詞曲小説

2、a

3.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⑵夕陽西下

⑶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4、略

六、課常小結

隨着二十世紀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國人開起寶馬,穿起皮爾卡丹,用起摩托羅拉……西方國家的意識已從消費滲透到我們文化中,“酷”“帥”成了我們青少年的口頭語,但我們的傳統文化卻在碰撞中被冷落。五千年的文明衍生的無比燦爛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是流淌在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的中國人血液中的特質。經常讀讀這傳統文化中的優美詩篇,它會帶給我們無比美妙的愉悦,會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

七、佈置作業

1、閲讀辛棄疾《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回答文後問題:

⑴填空:

《西江月》從體裁上看是一首詞,詞因句子長短不齊又叫。這首詞用空行分為兩段,這兩段分別叫做、。詞中描寫一場驟雨即將瓢潑而下時的氣象的句子是。

⑵一、二兩句中“別枝”作什麼解釋?“驚”和“鳴”是否分別專寫“鵲”和“蟬”?

⑶為“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劃出正確的朗讀節奏並翻譯。

⑷辛棄疾夜行黃沙道中時天氣有什麼變化?《西江月》所表達的是一種愉悦的心境,當時作者正罷職閒居,是什麼使作者產生了這種心境?

2、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在藝術上沒有虛詞,沒有關聯詞語,卻用了一連串的意象,疊加成一幅山水人物畫。比較閲讀白樸的《天淨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請你從詞類使用、意象、創設的意境幾個角度,寫出兩首曲子的相同點。

〖參考答案〗

1、⑴長短句上闕(片)下闕(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⑵另一個樹枝;不是專寫,而是説“鵲”“蟬”都是既“驚”又“鳴”的。

⑶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翻譯略。

⑷起初月明天晴,後來烏雲驟起,陣雨將至。是清新、歡躍、生機勃勃的農村風光和稻花飄香、令人喜悦的豐收景象,使辛棄疾產生了愉悦的心境。

2、兩首曲子都使用了大量名詞,通過名詞疊加,把豐富的想像材料切換成一幅幅畫面,從而創造出一幅美麗的山水人物畫。(抓關鍵詞,抓大意即可)

觀滄海

曹操

次北固山下

王灣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西江月

辛棄疾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1、召開一次詩歌賞析會:

詩歌以其豐富的內涵和藝術的意境,給讀者留下了創造的空間,所以對詩歌的探究是無止境的,同學們可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層次上,説出自己對某首詩的最深刻的感受,在交流中,提高賞析能力。

2、舉辦一次配樂詩朗誦活動,讓學生自選音樂,配樂朗誦這幾首詩,師生共同對所選音樂及朗誦水平做出評價。

如何寫英雄故事(精 篇二

什麼是真正的英雄?是白衣長劍的俠士,是拯救世界的超人,還是深藏功與名的隱士?

在我看來,其實每個人都可以是英雄。

真正的英雄是勇於追求自己夢想的人,不論夢想大小,成功或失敗。

萊特兄弟出生在一個窮苦的牧羊人家裏,每天放羊時望着頭頂上大雁飛過,他們夢想自己有天也可以像大雁一樣飛在空中,這在當時任何人看來都是傻得可憐的異想天開。但他們並不為此感到羞恥,在父親的鼓勵下,他們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夢想。最終,第一架飛機問世了。

萊特兄弟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他們就是真正的英雄。

西楚霸王項羽,力能扛鼎的一代英雄豪傑,幼時觀秦始皇出遊,許下“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壯志。鉅鹿之戰中,他破釜沉舟,帶領八千子弟兵打垮秦軍主力,擊敗各路諸侯。他追求幼時取代秦始皇稱帝的夢想,愈戰愈勇。雖最後兵敗垓下,無顏見江東父老而在烏江邊自刎,但他無疑生為人傑,死亦是鬼雄。

項羽最終沒能實現夢想,他失敗了,但也可以説他成功了,因為他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他是真正的英雄。

夢想人人都有,但追求夢想的道路不會好走。一路上會有嘲笑、有阻礙、有打擊,還會有你摔倒時毫不留情的落井下石。如果你退縮了,那你就是的懦夫。醜小鴨也會堅持相信自己能變成白天鵝,毛毛蟲也勇於追求破繭成蝶的夢想。真正的英雄會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等你有一天成功了,你會發現:英雄氣魄就在你身上。

精選英雄故事短 篇三

獵豹是草原上跑得最快的'動物,它的聲名響徹整個草原。

一天,一隻獵鷹很不以為然地對它説:“你儘管跑得很快,但無法像我一樣站在高聳的山頂上俯瞰世界。”

然後,獵鷹又指着不遠處的乞力馬扎羅山問:“那座山你上去過嗎?我就上去過,整個大草原在我眼裏就像一塊手絹!”獵豹一驚,除了上樹,他幾乎從未攀上高山。倔強的它決定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實力。

第二天,獵豹向草原上的動物們宣佈,他將去征服草原上的最高峯。動物們在驚疑之餘,也對它挑戰極限的壯舉給予最大的褒揚。

但不幸的是,這隻勇敢的獵豹一去不復返,再也沒有從雪山上下來……

其後,整個草原為它舉行了最隆重的追悼會,將它稱為史上最勇敢的獵豹。

就在大家沉痛緬懷英雄的時候,那隻獵鷹又出現了,它高聲笑道:“我看它是史上最愚蠢的獵豹!作為獵豹,它應該知道,自己擅長的是速度,而非高度!捨本求末,必然自取滅亡……”

當有人嘲笑我們某一方面無能的時候,我們其實根本無須證明什麼給他們看——我們應用自己的長處來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

如何寫英雄故事(精 篇四

通過對話和動作,順利地寫下去,非常連貫,又非常生動,心理和神態的描寫,使文章增色不少。合理想象,文面優美。

如果你有孫悟空的七十二變,首先變出一支神筆,把你的字變好,這才是皆大歡喜的事。震洋啊,自如其人。

故事修寫得比較完整,如能加進幾句對話,如能把對話寫得更多些,更生動些,你的文章會修改得更好。

標點符號,不但可以使文章段落分明,斷句清晰,而且,它還可以表現各種各樣的語氣。人們朗誦作品的時候,儘管沒有把逗號、句號、問號、感歎號等等名稱念出來,但是它對朗誦者的聲調是起了作用的。稱讚這些標點符號是文章中不聲不響、埋頭苦幹的英雄,我想也未嘗不可。

朗誦作品的時候,句與句之間,總得有一點時間的間隔;如果沒有這種間隔,人們聽起來就會覺得拖泥帶水,纏夾不清了。我們平時講話,句與句之間都是略有停頓的。要不然,人家就聽不清楚了。有時,我們也碰到過一些“快嘴二嬸”“懸河先生”,講話就像快刀切菜一般,“篤篤篤篤……”,快得就像雜技演員拋幾個小球似的,像雞兒啄米似的。他們講話,句與句間本來是有停頓的,但是那種停頓異常短促。因此,儘管他們言詞滔滔,口若懸河,聽的人卻常常禁不住皺眉蹙額,不得不用手掌在耳朵後面“搭了個涼棚”,要求道:“什麼?我聽不清楚,請你慢一點,再講一遍!”

標點符號是很重要的,你卻一逗到底,真是不應該。有一個故事,還扯到明末著名畫家徐渭(文長)身上去。據説徐渭因家窮,沒米下鍋的時候,就跑到親戚朋友家裏去,賴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適逢春雨綿綿,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厭煩。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廁所去了,就在壁上題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這樣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徐渭回來,看到那行字,自然心頭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還笑嘻嘻道:“既然你這樣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説着,提起筆來,給這行字作了圈點: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這一來,意義完全不同了。

從這些事例看來,標點符號的作用該有多大啊!

能按照本次作文要求進行寫作,把事情的過程寫具體了,特別是人物的語言和行動描寫想象得合理。

刻,要出彩。比如,可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可製造懸念,引人入勝;可提出問題,引人注意;或巧用排比、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或。巧述故事,引人入勝,或巧用題記,揭示主旨,或巧用詩文顯詩意。

過程完整,敍述再具體些,你以後要在怎樣把事情寫得更生動上下功夫。

老作家安德烈·梭勃裏給蘇聯《海員報》寫了一個短篇小説,題材很有趣。但是讀起來層次不清,雜亂無章。編輯們正感到為難的時候,老報人布拉果夫主動把稿子拿去,連夜加以整理。隔天,當編輯們再度閲讀時,不禁呆住了,它變得十分簡潔流暢,清新明朗,原來的雜亂鬆散,完全不見了,而文章並沒有增減一字,不過是被布拉果夫精細地加以分段,並打上標點符號罷了。這位老編輯説:“標點符號就是標出思想,擺正詞和詞之間的相互關係,使句子易懂,聲調準確。標點符號好比音符,它牢固地縛住文章,不讓它撒落。”

精選英雄故事短 篇五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演講的主題是:愛國英雄錢學森。

在祖國的歷史長河裏,有這麼一位英雄,“他姓錢,卻不愛錢”。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他毅然選擇迴歸當時幾乎一窮二白的祖國,希望為自己的國家貢獻力量。“在他心裏,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20xx年兩彈成。他開創祖國的航天路,劈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後來人攀登。他就是錢學森——“中國的導彈之父”、“火箭之父”、“導彈之王”錢學森”!

錢學森爺爺1920xx年出生在上海,36歲就通過自己的努力成了美國處於領導地位的第一位火箭專家”——學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始終想念着自己的祖國。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時,錢學森內心激動得難以平靜,他對周圍的人説:“我是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裏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要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但是,他的回國計劃受到了美國政府嚴重的阻撓。為了留下他為美國效力,他們竟無理地監視和軟禁了他5年。

錢學森爺爺沒有屈服,他偷偷寫信託人帶回中國。終於,在周恩來的幫助下,他衝破了重重阻撓,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回國後,錢學森他跟所有科技人員一樣,吃粗糧、睡帳篷,摸爬翻滾在風沙彌漫的戈壁灘,火箭、導彈成了他為祖國工作的重心。在他的努力下,東風1號、東風2號導彈發射成功,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破成功,“東方紅”衞星騰空而起,《東方紅》的聲音響徹了宇宙,震驚了世界!

同學們,錢學森爺爺不僅是科學家,更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他和無數的愛國者一樣,把祖國和民族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我們景仰他,不僅僅因為他成就斐然、貢獻卓越,更景仰他的博大胸襟和愛國情愫。他用滿腔的摯誠書寫了忠貞愛國的感人篇章,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同學們,我們也要像錢學森爺爺一樣,從小樹立愛國精神,勤奮學習、掌握本領,將來也用全部的聰明才智和生命熱血來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讓祖國為我們而自豪!

謝謝大家!

如何寫英雄故事(精 篇六

劉胡蘭只活了15歲,但她卻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蹟。打小起,貧苦出身的她就愛憎分明,早在抗戰時期,10歲的劉胡蘭就積極參加村裏的抗日兒童團,為八路軍站崗、放哨、送情報。因為表現突出,她14歲就當上了區婦女幹事,還被中國共產黨吸收為預備黨員。

為了革命的需要,黨派劉胡蘭回雲周西村領導工作。其間,劉胡蘭曾配合武工隊員,將該地大惡霸石佩懷處死,贏得了老百姓交口稱讚,也惹怒了反動派。為了報復,反動派率軍突襲雲周西村。上級命令劉胡蘭轉移,但是,為了幫助更多羣眾和黨員轉移,劉胡蘭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鬥爭。不幸的是,就在這時有人叛變了,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反動派抓到劉胡蘭後,實施了種種威逼利誘,但都沒有成功。最後,反動派把劉胡蘭帶到了鍘刀面前,當着她將同時被捕的6位革命羣眾殺了。可敵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劉胡蘭卻異常鎮靜,怒喝道:“我咋個死法?”在反動派説出“一個樣”後,劉胡蘭大義凜然地説了聲“怕死不當共產黨員”便來到鍘刀旁,毫不畏懼地躺在鍘刀下。

就這樣,年僅15歲的劉胡蘭結束了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1947年春天,毛主席聽完劉胡蘭的事蹟,感動地揮毫寫下“生的偉大,死的光榮”8個大字,高度讚揚這個年紀很小的大英雄—劉胡蘭。

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短 篇七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2.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理解詩歌中所藴含的哲理。

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分析作品之間的相同或不同之處,加深理解詩人表達的情感,詩歌藴含的哲理。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一)本課教學方法的選擇

誦讀、分析、點撥

(二)本課學法的指導

自主、合作、探究、分享

(一)導讀

幽州台,即燕昭王所建的黃金台,用於招納賢才。燕昭王成為明君聖主的代表,黃金台也成了明君聖主禮遇賢才的象徵。此後,有多少懷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憑古吊今,感懷時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一首詩《登幽州台歌》。

(二)讀背景

陳子昂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和軍事眼光的人,武則天當政時,契丹南侵,武則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敵,任陳子昂為參軍。陳子昂提出的正確主張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結果兵敗,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敗的責任推到陳子昂身上。陳子昂內心無比痛苦,他獨自一人來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弔古傷今,寫下了這首傳世名作。

(三)讀“景(描寫的景物)、物(寄託的物象)”

活動設計1:朗讀“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思考前兩句詩是什麼角度寫的?“古人”指誰?“來者”指誰?寫出了作者怎樣的境遇?

生成預設:時間角度(前、後)。“古人”指古代禮賢下士的明君,“來者”指現代禮賢下士的明君。“前不見”“後不見”,時間無止無休,生命短暫,因“不見”明君而無法施展才華,功業未成,空老一生。寫出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境遇,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愁苦之情。

活動設計2:讀“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思考後兩句詩是從什麼角度寫的?詩人為什麼見此景而涕下?

生成預設:空間角度(天、地)。空間無限遼遠。在無限的時間與空間面前,詩人感到孤獨、寂寞、悲涼。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功業未成,空老一生。面對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麼能不“愴然涕下”?

(四)讀“情(抒發的感情)、志(表達的志趣)”

這首詩通過寫登臨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發作者《www.》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愁苦情懷,也流露出作者積極進取的建功立業的強烈渴望。

(一)導讀

泰山,五嶽之首。春秋時,齊國、魯國兩國都可看見泰山。由於山勢高聳出奇,山南山北的景色各不相同,可謂神奇秀麗。山中還常常升起層層雲氣,看後使人心胸開闊。《望嶽》這個“嶽”指的是“泰山”。

(二)讀背景

杜甫南遊吳越,北越齊趙,飽覽了祖國壯麗的河山,開闊了他的視野和心胸,25歲的他看到泰山,心胸豁然開朗,豪情迸發,吟誦出這首千古名篇。這首詩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三)讀“景(描寫的景物)、物(寄託的物象)”

活動設計:《望嶽》圍繞“望”字寫,但望的角度不同,望到的景象也不同。

1.首聯遠望,從“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一句讀到了泰山綿延不絕、樹木葱鬱的景象。

2.頷聯近望,從“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一句讀到了泰山既神奇秀麗又巍峨高大的景象。

3.頸聯細望,從“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一句讀到了雲湧雲翻的壯闊景象和傍晚鳥兒歸巢的景象。

4.尾聯想象從“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句想到了“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從側面襯托泰山的巍峨高聳。

(四)讀“情(抒發的感情)、志(表達的志趣)”

活動設計:請同學們反覆誦讀這首詩,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想象自己就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杜甫,年輕的你豪氣沖天,登上泰山後你心中是怎樣想的呢?結合詩人的寫作背景,理解詩人登上泰山時的心境呢?

生成預設:杜甫登上泰山後,發現泰山如此綿延不盡,如此神奇秀麗,如此巍峨高大,心潮澎湃,心胸開闊了,禁不住熱情地讚美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透露出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詩人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

(一)導讀

飛來峯,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傳説寶林山是從琅琊東武海中飛來的,因此又得飛來山之名。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觸景有感,寫下《登飛來峯》一詩。

(二)讀背景

《登飛來峯》為王安石初涉宦海之作,年輕氣盛,抱負不凡,正好借登飛來峯抒發胸臆,寄託壯懷。親身登臨千尋塔遠望,用一覽無餘的視角來抒發他心中興奮愉悦的心情和遠大的政治抱負。

(三)讀“景(描寫的景物)、物(寄託的物象)”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齊聲朗讀詩歌,然後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重點問題。

活動設計1:“飛來峯上千尋塔,聞説雞鳴見日升”詩人寫景的立足點在哪裏?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什麼?

生成預設:立足點是“千尋塔”。從“千尋”讀出塔極高。從“聞説”一詞可以讀出詩人並未見到“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的奇妙景象。

活動設計2:“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在這首詩中,“浮雲”有什麼隱含的深意呢?

生成預設:詩中“浮雲”比喻當時的保守勢力。“浮雲”出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裏。

(四)讀“情(抒發的感情)、志(表達的志趣)”

要站得高,看得遠,否則會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羈絆。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不畏艱險、自信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本課學習的三首詩,讓我們感受到陳子昂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之情和孤獨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難、敢攀頂峯、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體會到王安石不畏艱險、自信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希望我們能理解這些詩歌表現的哲理,讓古代文化精華進入我們的內心,滋潤我們的心田。

1.背誦並默寫前3首詩。

2.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首,發揮想象寫成一篇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mjjzw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