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老人與海作者簡介多篇

老人與海作者簡介多篇

老人與海作者簡介多篇

張愛玲作者簡介 篇一

赤壁賦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蘇軾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於取字“和仲”,則是蘇洵希望兒子性格和緩(蘇軾性格比較急躁),後來父親另給他取字子瞻,則與他的名“軾”更相關,且希望兒子高瞻遠矚),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死後追諡文正。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書畫家、文學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存詩3900餘首。

在文章方面與歐陽修合稱“歐蘇”,在詞作方面與辛棄疾合稱“蘇辛”。在詩歌方面與黃庭堅的並稱“蘇黃”,在書法方面”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開創”尚意“書風,其作《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在繪畫方面擅畫枯木竹石,反對程式束縛,重視神似,為其後世”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代文人稱其為“坡仙”“詩神”“詞聖”等。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同為唐宋八大家中,合稱“三蘇”。

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對王安石,被貶到黃州。世人説:“門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蘇軾的成就是最高的,勝過蘇洵和蘇轍。清人敬稱:“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詞客”指的就是蘇氏父子。

《水調歌頭》《赤壁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念奴嬌·赤壁懷古》《定**》《江城子·密州出獵》《飲湖上初晴後雨》《浣溪沙》 《臨江仙》 《題西林壁》《記承天寺夜遊》等。

蘇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宋詞豪放派創始人,也作婉約詩詞。

父子三人合稱“三蘇”,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政治家。

作者生平:

公元1037年1月8日,蘇軾生於眉州眉山。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裏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其母在家鄉病故,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 “平和世界”。

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以“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入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既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常州一帶水網交錯,風景優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飢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於是蘇東坡終於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祕書,三品),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所謂舊黨與新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作者簡介 篇二

作者簡介

嚴文井,19生,現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文藝評論家。曾創作很多兒童文學作品,如《蚯蚓和蜜蜂的故事》、《三隻驕傲的小

貓》、《小溪流的歌》等。他的。童話具有嶄新的社會內容,睿智、雋永,富有哲理,飽含激情,風格清新,語言優美。◆[-01-26]

作者簡介由本站會員分享,版權歸作者所有,請註明出處!

琵琶行作者簡介 篇三

張愛玲作者簡介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張煐。19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

作品主要有小説、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9月8日,適逢中秋節,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終年75歲,被發現的時候她已經過世一個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為她舉行了追悼會,追悼會後,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人物生平

年經

張愛玲系出名門,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父親張志沂(字廷眾)、母黃素瓊(字逸梵)。

1920年9月30日張愛玲出生於上海麥根路(今泰興路),原籍河北豐潤,原名張煐。1912月11日,唯一的弟弟張子靜出生。1922年張愛玲隨父親遷居浙江温州。父任職金浦路鐵路局英文祕書。1924年,張愛玲開始私塾教育,母親與姑姑張茂淵奔赴歐洲遊學,張愛玲由姨奶奶看管。1928年,父親辭去職務,由天津搬回上海,母親和姑姑也由英國返回上海。張愛玲開始學習繪畫,英文和鋼琴,並開始讀《三國演義》、《西遊記》、《七俠五義》等古典名著。1930年入黃氏國小插班讀六年級。張瑛改名為張愛玲(改自其英文名:Eileen),同年父母協議離婚,母親與姑姑搬出寶隆花園洋房,在法租界租房住,張愛玲仍然隨父親生活。

1931年,張愛玲入讀上海聖瑪利亞女校,隨白俄羅斯練習鋼琴。1932年,母親去往法國,張愛玲首次發表短篇小説《不幸的她》於聖瑪利亞校刊。1933年,張愛玲在聖瑪利亞發表第一篇散文《遲暮》,並開始與父親學寫舊詩。1934年父親再婚,後母為孫寶琦之女孫用蕃,並遷回麥根路別墅。張愛玲寫《理想中的理想村》、《摩登紅樓夢》、《後母的心》等文章,但是皆未發表。1936年,母親攜美國男友返回上海,張愛玲在《鳳藻》上發表散文《秋雨》。1937年,張愛玲在聖瑪利亞校刊《國光》半月刊發表小説《牛》、《霸王別姬》及評張若謹小説《若馨評》。在《鳳藻》發表《論卡通畫之前途》。後與後母因一點小事發生口角,被父親責打,並拘禁半年。1938年年初,張愛玲趁夜逃到母親家(詳見張愛玲自傳散文《私語》)。同年張愛玲參加倫敦大學遠東區入學考試,得第一名。

1939年,張愛玲與母親,姑姑遷居靜安寺路赫德路口愛丁堡公寓(今常德公寓)5樓51室。因戰亂持倫敦大學成績單入讀香港大學文科,認識終生摯友炎櫻。[2] 1940年,張愛玲的散文《我的天才夢》參加《西風》三週年紀念徵文,獲第十三名榮譽獎,並獲學校兩項獎學金。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發,香港淪陷,港大也因此停課,母親的男友死在新加坡戰火。

步入文壇

1942年夏,張愛玲與炎櫻返回上海,與姑姑居住在愛丁頓公寓6樓65室,開始了寫作生涯,在《泰晤士報》上寫影評和劇評。在英文《二十世紀》月刊發表《中國人的生活與服裝》、《中國人的宗教》、《洋人看戲及其他》等散文和其他五六篇影評。1943年,張愛玲認識了當時月刊《紫羅蘭》的主編,作家周瘦鵑。五月,張愛玲在該刊物上發表小説《沉香屑第一爐香》該篇文章使張愛玲在上海文壇一炮打響,嶄露頭角。六月,張愛玲發表續作《沉香屑·第二爐香》。7月,張愛玲認識了評論家柯靈。此後張愛玲在《雜誌》、《萬象》、《古今》等刊物發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經》、《傾城之戀》等一系列小説,散文。

同年,汪精衞政府宣傳部部政務次長鬍蘭成,因得罪了汪精衞而入獄,而蘇青聽説胡蘭成入獄後,攜張愛玲到周佛海處為胡蘭成求情。年底在日本人干預下胡蘭成出獄。除夕那天胡蘭成看到蘇青寄來的'雜誌《天地》中張愛玲的小説《封鎖》後大為讚賞,胡蘭成寫信給蘇青詢問張愛玲情況,張愛玲也從蘇青那裏知道胡蘭成的情況。後胡蘭成親自拜訪張愛玲,兩人長談5個小時,一見傾心。此時胡蘭成38歲,張愛玲24歲,並且胡蘭成已經結婚。[3]

1944年1月,張愛玲在《萬象》刊出長篇小説《連環套》,共登六期,7月自動腰斬。2月,在《天地》刊出散文《燼餘錄》。後發表《花凋》、《談女人》、《紅玫瑰與白玫瑰》等一系列小説,散文。5月,傅雷以訊雨為筆名發表評論性文章《論張愛玲的小説》,對張愛玲的《金鎖記》大加讚揚,而對其他小説採取批評態度特別是《連環套》。8月,胡蘭成與其第二任妻子離婚,後在炎櫻的媒證下與張愛玲結婚。9月,張愛玲的小説集《傳奇》由《雜誌》出版,四天後即再版。張愛玲也因此在上海文壇大放異彩,《雜誌》編輯部多次舉行《傳奇》的座談會,張愛玲也出席了一些作家間的社交活動。11月,張愛玲在胡蘭成創辦的朋刊《苦竹》第一期發表散文《談音樂》,後繼續發表小説散文。同時胡蘭成到了武漢,住在江漢醫院,認識了一名姓周的護士,很快與周護士開始了同居生活。12月,大中劇團在卡爾登戲院(今長江戲院)上演舞台劇《傾城之戀》,張愛玲在《苦竹》上發表《自己的文章》以迴應傅雷的批評。[2]

1945年1月,話劇《傾城之戀》繼續上演,張愛玲的散文集《流言》由中國科學公司出版,暢銷一時。後張愛玲繼續在月刊《雜誌》上發表《留情》、《我看蘇青》等小説散文。3月,胡蘭成回到上海,與張愛玲廝守了一個多月,並且主動告訴了張愛玲他和周護士的事情。5月,胡蘭成回到了漢陽,並以胡覽乘為筆名在《天地》上發表《張愛玲與左派》一文,對張愛玲大加讚美。8月15日,日本正式投降,胡蘭成也開始了逃亡生活。

1946年2月,張愛玲從上海到温州尋找胡蘭成,但此時胡蘭成的身邊又有了另外一個女人,範秀梅。張愛玲到來也使得胡蘭成大吃一驚,張愛玲也只在温州停留了二十幾天便回去了,此後八九個月,二人偶或還通音信。[4] 當年張愛玲也被上海的一家小報攻訐為文化漢奸。張愛玲應桑弧邀請編寫電影劇本《不了情》,《太太萬歲》。11月,《傳奇》增訂本由山河圖書公司出版。

1947年4月,張愛玲在《大家》月刊創刊號,發表小説《華麗緣》。5月、6月,《大家》發表小説《多少恨》(根據《不了情》劇本改寫).1947年6月,張愛玲對自己和胡蘭成的感情心灰意冷,終於寫了一封絕交信與他,信中寫道:“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歡我了的。這次的決心,我是經過一年半的長時間考慮的,彼時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4] 後張愛玲與姑姑遷居梅龍鎮巷內重華新村2樓11號居住。

1949年,胡蘭成從香港出逃,後轉赴日本定居。1950年,張愛玲以樑京為筆名在《亦報》上連載長篇小説《十八春》。7月,張愛玲應夏衍的邀請參加上海市的第一屆文代會。11月,《十八春》由《亦報》出版社出版。1951年5月,張愛玲任以樑京為筆名在《亦報》上連載中篇小説《小艾》。

1952年,張愛玲向香港大學申請復學獲得批准。7月張愛玲持港大證明出國,經廣州抵達香港,住於女青年會,並未再入港大復學。張愛玲開始為香港“美國新聞處”翻譯《老人與海》、《愛默生選集》、《美國七大小説家》(部分)等書。在此期間,張愛玲一直在香港深入簡出,很少與人交往。

1953年,張愛玲認識了宋淇、鄺文美夫婦。之後,張愛玲奉命為《今日世界》雜誌寫了用英文撰寫兩部長篇小説:《秧歌》、《赤地之戀》。同年,父親在上海病逝。[5]

1954年,《秧歌》、《赤地之戀》英文版出版,後中文版也問世。張愛玲寄《秧歌》中文版給胡適,後兩人開始通信並結下了友誼。

《老人與海》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篇四

《老人與海》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

厄納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國當代文學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出生於芝加哥郊區的一個醫生家庭。父親嗜好漁獵和各種運動,母親喜歡音樂和繪畫海明威的性格、愛好深受父母的影響。18 歲起進入報界, 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 出生入死以致傷痕遍體。1954 年, 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1961 年, 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 他開槍自殺, 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對海明威的評價,正如約翰?肯尼迪總統的唁電所説:“幾乎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歐內斯特?海明威對美國人民的感情和態度產生過更大的影響。”他稱海明威為“本世紀(20 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要了解美國, 你必須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國民族堅強樂觀的精神風範的文學長廊中來。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 年發表的《太陽照樣升起》,這部表現戰後青年人幻滅感的作品成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一譯《戰地鐘聲》)和以“精通現代敍事藝術”而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老人與海》。

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電報式”,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過一場“文學geming”,許多歐美作家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他創作風格也很獨特,從來都是站着寫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雙關妙語:“恕我不能站起來”。他筆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彎的硬漢形象,尤以《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最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這類硬漢甚至其本人, 乃至可涵蓋美利堅民族的性格:“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 ”

寫作背景

《老人與海》這部小説是根據真人真事寫的。海明威移居古巴後,認識了老漁民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這位老漁民1888年生於加那利羣島,在年輕時移居古巴,在科希馬爾當漁民。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風雨中遇難,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從此,海明威與富恩特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經常一起出海捕魚。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遠捕到了一條大魚,但由於這條魚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長時間,結果在歸程中被鯊魚襲擊,回來時只剩下了一副骨架。海明威在《老爺》雜誌上發表了一篇不長的通訊《在藍色的海洋上》,報道這件事。當時這件事就給了海明威很深的觸動,並覺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説素材,但卻一直也沒有機會動筆寫它。

1950年聖誕節後不久,海明威產生了極強的創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區的別墅“觀景社”動筆寫《老人與海》(起初名為《現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後僅八週。四月份海明威把手稿給去古巴訪問他的友人們傳閲,博得了一致的讚美。海明威本人也認為這是他“這一輩子所能寫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老人與海》內容輯要:

生地亞哥是古巴的一個老漁夫,他年輕時非常出色,強健有力,他曾經和一個黑人比賽掰腕子,比了一天一夜,最後終於戰勝了對手。到了晚年,他的經歷和反應都不如從前,老婆死後,他一個人孤獨地住在海邊簡陋的小茅棚裏。有一段時間,老漁夫獨自乘小船打魚,他接連打了84天,但一條魚也沒有捕到。本來一個叫馬諾林的男孩子總是跟他在一起,可是日子一久馬諾林的父母認為老頭悖運,吩咐孩子搭另一條船出海,果然第一個星期就捕到三條好魚。從那個時候起,桑提亞哥只是一個人幹活。每天早晨他划着小船到有大魚出沒的墨西哥灣流去,每天晚上他總是兩手空空地回來。孩子每次見到老頭每天空船而歸,心裏非常難受,總要幫他拿拿東西。

聖地亞哥消瘦而憔悴,脖頸上有些很深的皺紋。腮幫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陽在熱帶海面上反射的光線所引起的良性皮膚癌變。褐斑從他臉的兩側一直蔓延下去,他的雙手常用繩索拉大魚,留下了刻得很深的傷疤。但是這些傷疤中沒有一塊是新的。它們象無魚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蝕的地方一般古老。但他的雙眼像海水一樣湛藍,毫無沮喪之色。

他和孩子是忘年交。老頭教會孩子捕魚,因為孩子很愛他。村裏很多打魚的人都因為老頭捉不到魚拿他開玩笑,但是在馬諾林的眼裏,老頭是最好的漁夫。馬諾林要是自己沒有掙到錢,就會乞討或偷竊以保證桑提亞哥有足夠的食物和新鮮的魚餌。老人謙卑地接受孩子的好意,謙卑中帶有某種隱而不露的自豪感。

晚餐時(吃的是大米飯和黑蠶豆)他們總會談論在運氣好的日子裏一起捕獲的大魚,或是談論美國的棒球賽,老頭特別崇拜壘球好手狄馬吉奧。他是漁民的兒子,腳跟上雖長有骨刺,但打起球來生龍活虎。老頭認為自己已經年邁,體力不比壯年,但他懂得許多捕魚的訣竅,而且決心很大,因此他仍是個好漁夫。

老人和孩子相約第二天,也就是第85天一早一起出海。當晚老頭做了個夢,夢見自己少年當水手時遠航非洲見到在海灘上嬉戲的獅子。醒後他踏着月光去叫醒孩子,兩人分乘兩條船,出港後各自駛向自己選擇的海面。天還沒有亮,老頭已經放下魚餌。魚餌的肚子裏包着魚鈎的把子,魚鈎的突出部分都裹着新鮮的沙丁魚。 魚餌香氣四溢,味道鮮美。

正當桑提亞哥目不轉睛地望着釣絲的時候,他看見露出水面的一根綠色竿子急遽地附入水中。太陽升起時,他看到別的一些船隻都頭朝着海岸,在海上看來海岸像是一條接近地平線的綠帶子。一隻盤旋的軍艦鳥給老人指明瞭海豚追逐飛魚的'地方。但是魚羣遊得太快、也太遠了。這隻猛禽又在盤旋了,這次桑提亞哥瞧見金槍魚在太陽光下躍起。一條小金槍魚咬住了他艉纜上的魚鈎。老人在把顫動的金槍魚拉上船板以後,心想這可是一個好兆頭。他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輕輕捏着釣絲。

《老人與海》作者簡介 篇五

《老人與海》作者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MillerHemingway,18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小説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下面為大家帶來《老人與海》作者簡介,快來看看吧。

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6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從小酷愛體育、捕魚和狩獵。中學畢業後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後當過見習記者。第一次大戰爆發後,他志願赴意大利當戰地救護車司機。19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

1923年發表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説和十首詩》,隨後遊歷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説《太陽照常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長篇鉅著《永別了,武器》的問世給作家帶來了聲譽。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獵。1935年寫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説。1937年發表了描寫美國與古巴之間海上x私活動的小説《有錢人和沒錢人》。西班牙內戰期間,他3次以記者身份親臨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並創作了以美國人蔘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説《喪鐘為誰而鳴》(1940)。他曾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鬥爭。1941年偕夫人瑪莎訪問中國,支持我國抗日戰爭。後又以戰地記者身份重赴歐洲,並多次參加戰鬥。戰後客居古巴,潛心寫作。

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深受好評,翌年獲普利策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卡斯特羅掌權後,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鬱,1961年7月2日用槍自殺。海明威去世後發表的遺作,主要有:《島在灣流中》(1970)和《伊甸園》(1986)。他那獨特的風格和塑造的硬漢子形象對現代歐美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人物影響:

海明威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並且是“新聞體”小説的創始人,他的筆鋒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學生涯從一開始就爭議不斷。無論海明威是作為一位傳奇式人物,還是作為一位作家,他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寫作技巧創造了一種簡潔流暢、清新洗練的文體,淨化了一代的傳統文風,在歐美文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50]

二十世紀的。最後一位文化英雄海明威是蜚聲世界文壇的美國現代小説家,他在62年的生涯中,寫下了《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老人與海》等作品,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稱。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是一部融信念、意志、頑強、勇氣和力量於一體的書,它讓人徹底懂得了打不垮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究竟是個什麼樣。它、它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所説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思想。

文天祥作者簡介 篇六

文天祥作者簡介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末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官到右丞相兼樞密史。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後脱險經高郵嵇莊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範俘虜,在獄中堅持鬥爭三年多,後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作品。

生平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19歲時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中選吉州貢士。南宋著名文學家,愛國詩人。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后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

二十歲考取進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德祐元年(1275年)聞元兵東下,在贛州組織義軍,入衞臨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軍議和,被扣留。後於鎮江脱險,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1278年被俘,後來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監獄關了三年。元軍屢次勸他投降,都被他堅決拒絕了。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義,時年四十七。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終失敗。1276年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以繼續抗元戰爭。秋,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1279年被俘,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文學著作

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吟嘯集》《文山先生集》《過零丁洋》《正氣歌》等。

《過零丁洋》和《正氣歌》最為人所認識和稱道。九死一生,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千古,光耀史冊!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義,時年四十七。作品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從容就義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義的日子。這一天,兵馬司監獄內外,佈滿了全副武裝的衞兵,戒備森嚴。上萬市民聽到文天祥就義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兩旁。從監獄到刑場,文天祥走得神態自若,舉止安詳。行刑前,文天祥問明瞭方向,隨即向着南方拜了幾拜。監斬官問:“丞相有什麼話要説?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説話,從容就義,終年四十七歲。

文天祥殉難後,漢族人民以各種方式紀念他。曾經參加義軍的王炎午寫了《望祭文丞相文》,讚揚文天祥像歲寒的松柏一樣堅貞。他的死,使“山河頓即改色,日月為之韜光”。1323年,在文天祥家鄉吉州的郡學裏,他的遺像掛在先賢堂,與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等並列祭祀。1376年,北京教忠坊建立了“文丞相祠”,後來,他的家鄉吉州廬陵也建立了“文丞相忠烈祠”。文天祥的文集、傳記在民間流傳很廣,歷久不衰,激勵着民族的正氣。

歷史古蹟

文山城牆

文天祥在南劍州(今福建南平)開府聚兵期間留下不少事蹟,影響最深的是“文山城牆”。 “文山城牆“位於福建南平市延平區城北茫蕩山的蓮花山,城垣舊址長5000餘米、寬4.5米,高3米許,外側利用天然山脊為陡峭工事,部分地段用石頭壘砌而成,更多為夯土所築,十分壯觀。

遺址後經造林、開路,嚴重受毀,地面大部分已不存在,地下牆基尚存。

文天祥於1276年七月上旬到達南劍州後即着手籌建這一帶城牆。因為元軍南侵陸路必經城北的官道,因此築城牆成為當務之急。按理説這麼浩大的`工程至少需要三、五個月才能完工,但文天祥僅用了幾天幾夜就把這10里長牆築成了。修築工事,夜以繼日,遠近百姓聞風而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足見當時民眾抗元熱情之高漲。後來人們傳説文丞相抗元氣節驚天地泣鬼神,築牆如有神鬼相助,遂把這段城牆稱為“鬼城牆”。

江西遺墓

位於江西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騖湖大坑之原。

走進墓園,心裏為之一怔: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高大的石坊,石坊上鐫刻着“仁至義盡”四個大字,邁過石拱橋,登上石級神道。神道為47米長,寓意為文天祥走過的不平凡的47年人生路程。神道兩旁,翁仲、石獸肅立,青松翠柏成行。文墓的所在,是一座虎形山,從山下仰望墓塋,巍巍然,森森然。文墓的建築可謂獨具匠心:不左不右,方位正北;最上端是墓塋,呈圓形,往下是菱形石梯,再往下是狹長直立的石台階,整個造型,如一柄利劍,不偏不倚刺入虎口之中。這一切似乎向人們展示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和不屈的性格。

文天祥的愛國詩

1、《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礴,凜然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

磋餘遘陽九,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鼎鑊甘如餡,求之不可得。

陰房冥鬼火,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

一朝濛霧露,分作溝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國。

豈有他謬巧,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3、《金陵驛二首·其一》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4、《酹江月·乾坤能大》

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

風雨牢愁無着處,那更寒蛩四壁。

橫槊題,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

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傑。

堪笑一葉漂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

鏡裏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

去去龍沙,江山回首,一線青如發。

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5、《揚子江》

幾日隨風北海遊,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6、《除夜》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7、《真州驛》

山川如識我,故舊更無人。

俯仰干戈跡,往來車馬塵。

英雄遺算晚,天地暗愁新。

北首燕山路,淒涼夜向晨。

8、《和中齋韻(過吉作)》

功業飄零五丈原,如今侷促傍誰轅?

俯眉北去明妃淚,啼血南飛望帝魂。

骨肉凋殘唯我在,形容變盡只聲存。

江流千古英雄恨,蘭作行舟柳作樊。

9、《南安軍》

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

出嶺同誰出?歸鄉如不歸!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

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

10、《夜坐》

談煙楓葉路,細雨蒙花時。

宿雁半江畫,寒蛩四壁詩。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終有劍心在,聞雞坐欲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mwjwo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