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元宵節放煙花有何寓意【精品多篇】

元宵節放煙花有何寓意【精品多篇】

元宵節放煙花有何寓意【精品多篇】

元宵節節日內容: 篇一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 篇二

【臨高】“人偶同演”鬧元宵

臨高元宵節都有演木偶戲的習慣。木偶戲,又叫“公仔戲”,已有四百年歷史,以瓊劇唱腔與表演為基調,在人物上與瓊劇一樣也有生、旦、雜、醜等角色之分。臨高木偶戲的特點是“人偶同演”。舞台不設布幛,演員化裝與木偶同時登台合演,演員擎仗頭木偶化裝登台,互為一體,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為我國木偶藝術園地稀有的劇種。臨高木偶戲據説最早源於當地村民祈求平安而演出的一種戲。

海南人民熱情踩高蹺,慶祝元宵佳節的到來

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之稱的臨高,元宵的活動多姿多彩,除了演木偶戲,還有鄉土味濃厚的鼓樂。正月十五的晚上,文瀾江畔,一片歡騰,臨高城鄉羣眾,唱漁歌“哩哩美”,對山歌“嚨麼哩”,舞龍舞獅,敲鑼打鼓,歡歡喜喜鬧元宵。

【儋州】儋州調聲悠悠“鬧小年”

每逢節日,儋州人喜歡成羣結隊地調聲對歌。調聲起源於人們在田間勞作和喜慶佳節的娛樂,其曲調有100多種,歌詞韻律整齊、舞蹈歡快活潑。元宵這天,許多青年男女都盛裝打扮先上集市逛街,然後彙集到鎮外的調聲場,集體賽歌。三都鎮的共鳴坡、舊州坡,中和鎮的趕雞坡、來賞江口,木棠鎮的朗閭澇、王河澇等,都是儋州較有名的調聲場。這些調聲場節日裏往往彙集了成千上萬的調聲者和欣賞者,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萬寧】“海南龍鄉”元宵燈會大舞龍

“元宵燈會”是萬寧市傳統的元宵佳節的節目,人們在燈會上可以觀賞到各式各樣的花燈,如十八羅漢、雄雞起舞、觀音座蓮孔雀開屏等,同時更能欣賞到精彩的舞龍表演。每年的萬寧元宵燈會上,總有兩條長達幾十米的巨龍翻飛。一條是出自萬城鎮西門社區的西門青龍,一條是出自萬城鎮賓王村的賓王紅龍,相傳西門青龍為龍母,賓王紅龍為龍公,兩條龍一雌一雄,一青一紅,青龍比紅龍體形稍大。萬寧的舞龍文化在海南享有盛名,萬城鎮賓王村被譽為“海南龍鄉”,西門青龍和賓王紅龍也經常受邀出行,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白沙】吃油煎元宵、耍燈、踩高蹺,熱鬧“過大年”

元宵節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名“燈節”,白沙縣又叫“過大年”,實指正月十四到十六這三日,民間吃元宵或油煎元宵。過去,縣城及鄉村都要舉行掛燈、耍燈等民間文藝活動。其中以耍燈為主,通夜演戲,稱“天明戲”。並表演綵船、地驢、水獸、社火、龍燈、獅子等民間舞蹈,小孩子提着各種燈籠上街玩耍,到處鑼鼓喧天,一派熱鬧景象。現在掛燈、小孩提燈玩耍者減少,多由文化部門舉辦燈展、猜燈謎活動,城鄉一些單位表演獅子、彩龍、採蓮船、踩高蹺等。

【定安】元宵吃艾粑收穫吉祥與幸福

“定安艾粑飄出椰香濃”,元宵吃艾粑,是定安各地的傳統。艾粑是用糯米粉包餡料製作的小吃,有各種餡類,芝麻類、花生類、椰絲類等。但它並不注重餡料,而更為注重糯米皮是否蒸得柔軟滑而不粘,這才是真正的功夫。剝掉外面的一層綠綠的葉子,輕輕地咬一口,粘粘的,滑滑的,甜甜的,軟軟的,一股清清的椰香。元宵吃艾粑象徵吉祥和幸福,甜蜜和芬芳,豐收和歡樂,友好與情誼。

【陵水】“遊公日”變“遊燈日”

元宵遊燈是是陵水縣人民每年元宵佳節傳統習慣。民國時期,每年農曆正月的十三日至十六日是元宵節的“遊公日”。在這四個晚上,各廟“公”的賢子賢孫們,肩抬用木頭雕成的“公”,手執多彩多姿的燈籠,穿街串巷遊行,活動一般從晚上8點左右至第二天早上才結束。建國後,遊“公”活動停止。直到80年代初期又才恢復,但遊“公”已被遊“燈”所取代,該活動由政府組織,由各廟宇所在地基層組織進行活動,各廟宇信徒們或用卡車,或用小型汽車,用布裝燈光、電器,花卉製成多姿多彩的花燈。元宵當晚,人們都從四面八方彙集到陵城鎮觀賞一年一度的陵水元宵燈會,場景十分壯觀。

【海口】獨具特色換花節

正月十五,海口有雄獅鬧春、花謎戲春、瓊劇、歌舞慶春等多項活動,而最具特色的當屬換花節了。每到這天,府城華燈齊放,人流如海,鮮花滿街。海口許多人,特別是青年人,紛紛手持鮮花,沿着海府大道湧向府城,形成一支換花大軍。換花者心理因人而異,多數人換花意在新春伊始,互相祝福而已。青年人則把換花節當作交朋結友的大好時機,願以花為媒,覓到知音。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古老的換花節已被人們賦予許多新意,但其風格永遠是浪漫和温馨。每到農曆正月十五,不分民族、年齡的大批人潮便會湧到府城鎮來參加換花節。

元宵節放煙花有什麼來歷 篇三

1、象徵團圓

吃元宵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習俗,元宵的形狀十分的圓潤,所以吃元宵也意喻着團團圓圓、平平安安,有團圓美滿之意。所以在元宵節吃元宵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

2、補益身體

元宵是用糯米研磨成粉末製作而成的,而糯米性平、味甘,有健脾開胃、補虛調血、益氣止瀉、生津潤燥的作用,同時糯米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以及鐵、鈣、磷等多種礦物質成分,食用後能起到一定補益身體的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mwnm4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