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愛國故事之抗日名將張自忠【精品多篇】

愛國故事之抗日名將張自忠【精品多篇】

愛國故事之抗日名將張自忠【精品多篇】

張自忠陣亡的愛國故事 篇一

張自忠上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盟軍中陣亡的最高將領,也是現代戰爭面對面廝殺,貼身肉搏,喋血拼刺中唯一戰死的將軍。

那是長江流域春夏之際的一個夜晚,張自忠將軍率領着只有兩千戰士的部隊渡過湖北襄河,直撲日軍主力,死戰不退,最終全部陣亡。張自忠將軍浴血之戰的真實意圖,就是以決死的意志,撲向劈面而來的日軍。“我生國死,我死國生!”將軍呼嘯着衝向敵陣。此一戰他就是要殺敵,就是要戰死沙場!

像岳飛、袁崇煥一樣,張自忠也受過冤屈。1937年,“盧溝橋事變”張自忠奉命和談,他沒能與日軍作戰,成了全國一片罵聲中的漢奸與賣國逆賊。張自忠將軍無言地承受了這一切。他率領這些穿着草鞋的農家子弟,有的只有十六七歲,長得還沒有槍高,就要和敵人去拼命。他們從南到北地行進着,誰能知道將軍的心裏一直在尋找機會,歷史最終將給將軍一條保留名節的血路。

這一天終於來了。

穿過冰冷的河水,暗夜裏行進的他心裏清楚,他要戰死在這裏。中日戰爭中最慘烈搏殺的戰場是在長江三峽東口外的鄂北。據戰報公佈,張自忠將軍生命的最後時刻,全身被數彈洞穿,可他沒有倒下,仍面對日軍揮舞着早已無彈的手槍,最後幾位保護他的士兵也全部陣亡了。日軍第三中隊長堂野射出一槍,擊中張自忠額頭,血污糊住了將軍的`眼睛,他大聲呼叫殺敵!日軍一等兵藤岡之用刺刀穿入了他的左肋。日軍驚遇鬼神,説將軍倒下時像一座山。

當天夜裏,日軍確認戰死的是張自忠上將時,發出了短暫的歡呼,接下來他們一起鄭重地給張將軍敬禮。第二天,日軍又用柏木棺材埋葬了將軍,當晚他們接到總司令部命令,把張自忠的遺體運到武漢。是夜,一支中國軍隊突襲此地,發了瘋的中國軍人敢死隊衝向日本鬼子,二百多名官兵倒下,他們從敵人手中搶回了將軍的忠勇之驅。中國軍人作戰的果敢、頑強,以前所未有的火力,使日軍為之膽戰心寒。將軍以死激發了中國軍人復仇的火焰。將軍不懼死,士兵何曾怕死?正如張將軍戰前所言:“人生百年,終有一死,貴在死得其所!”他屬下的士兵斬斷了生的念頭,毅然地衝向了敵人。

張自忠將軍的靈柩,由湖北武昌起程運往重慶,舉行國葬。當日,十萬人口的宜昌,傾城出動,萬人空巷。在將軍靈柩經過的長江邊,為他送行。日軍飛機多次在宜昌上空盤旋,十萬宜昌人眼睜睜地看着敵機,沒一人驚恐躲避。日軍看着這破天荒的場面沒有轟炸。將軍以死拼殺沒能戰勝的敵人,顯然被將軍和中華民族的精神所震懾。

輪船汽笛響徹長江,載着將軍緩緩駛離宜昌碼頭遠去,駛在長江上,開向流着中華民族忠勇之士熱血的天險三峽。

張自忠上將的遺軀經過秭歸,峽邊高山上再一次立滿了人羣。這是屈原故里的鄉親,他們默默地望着。長江上傳來一首古老的歌謠,這是兩千多年前屈原的《招魂》,憑弔親人,秭歸人從來就是這麼唱着:“魂兮歸來!去君之恆幹!何為四方些?……”

一個人把自己置於死地,將軍深義何在?一個民族,一條大江,正是有了這樣的忠勇之子,其文明才能日夜不息地流淌至今。

關於愛國的名人故事:禹之謨渴望流血而死 篇二

在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中,有許多熱血男兒為*腐朽的清朝,拯救祖國,獻出了生命,事蹟非常感人。

有個叫禹之謨的革命志士,是湖南人。他痛恨清朝賣國害民,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因為他敢説敢做,帶頭反對官府,揭露清朝官員的醜惡行為,被官府視為眼中釘。官府千方百計要抓他,有人勸他去避難。他説:“我能為國家為社會而死,是件好事。革命,就要有人流血斷頭,我願意先死!”

禹之謨被捕以後,清朝官吏對他動用慘無人道的酷刑。他被脱光衣服,用繩子吊起大拇指和大腳趾,懸起來拷打;繩子斷了,他重重摔下來,手腳指被拉斷了。官吏又用香火一下一下燒他的皮肉,讓他跪在鐵鏈上,用皮鞭抽打900多下。他被打得血肉模糊,幾次昏死過去,卻決不屈服。朋友們勸他吃下有毒藥的食物自殺,免得再受酷刑。他説:“我不能這樣死。大丈夫要死得光明磊落。我要到刑場上去死,讓百姓看我的刑傷,喚起他們奮起鬥爭。我情願像牛馬一樣被殺,也不當奴隸而生!”

後來,官府要絞死他。他大聲説:“我要流血而死,你為何不殺我的頭,不讓我的血流出來,辜負了我的報國心!”官吏説:“你總説要流血犧牲,今天偏不叫你如願!”禹之謨哈哈大笑“好!我可以保住我的血純淨不受污染了!”他實現了為國而死的願望。

抗日小兵張嘎的愛國故事 篇三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澱的小男孩張嘎與惟一的親人奶奶相依為命。為了掩護在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

為替奶奶報仇,救出老鍾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他配合偵察排長羅金保執行任務時,表現得勇敢、機智。

在一次戰鬥中,他繳獲了敵人的一枝槍,偷偷把槍藏進老鴰窩裏,沒有上繳。為攻打敵人崗樓,他傷未痊癒,就偷偷離開養傷的老鄉家在歸隊的途中被捕。當敵人拷問時,他英勇反抗,堅強不屈。當部隊攻打崗樓時,他設法在裏面放火,發揮了很好的配合作用,最終裏應外合,全殲敵人,救出了老鍾叔,也替奶奶報了仇。戰鬥結束後,嘎子把藏在老鴰窩裏的槍主動拿出來交公,隊長則正式宣佈把槍發給他使用。嘎子心滿意足,便將自己珍愛的木製槍送給了好朋友胖墩。

有一次,在圍剿日本鬼子時,日本鬼子大隊長齋藤乘着混亂逃跑了,嘎子和其他三個小夥伴去抓他。嘎子先用木頭槍頂着齋藤的後背大聲地説:“把槍放下,不然我就要開槍了。”齋藤以為是真槍,就慢慢地舉起了雙手把槍放在了地上,嘎子他們就這樣押着他回八路軍駐地,在路上齋藤乘着四個小夥伴不注意時,逃進了蘆葦叢中。這下把嘎子他們急壞了,最後他們想齋藤應該跑不遠,決定回駐地找。

在經過村口的。井邊時,他們注意到井邊沒人,井繩卻在往下轉動,嘎子對着小夥伴説:“這裏肯定有問題。”他們對着井裏大聲叫喊,但沒人回答。這時,嘎子靈機一動,和二個男孩子一起對着井裏灑起了尿,只聽井裏傳來了:“別尿了,我出來。”原來是齋藤被嘎子他們的尿給薰了出來。

聞訊而來的八路軍指導員直誇嘎子和他的夥伴們了不起,這也成為了抗日時期的一段佳話。

抗日名將左權戎馬一生的故事 篇四

革命生涯

左權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1期學習,192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中國的工農紅軍學校第1分校教育長、新12軍軍長、第5軍團第15軍軍長兼政治委員、中革軍委第一局局長和紅1軍團參謀長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1936年5月,任紅1軍團代理軍團長。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擔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八路軍前方總部參謀長,協助朱德、彭德懷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開展敵後游擊戰爭。

以身殉國

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抗日根據地進行“鐵壁合圍”大“掃蕩”。5月25日,他在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麻田附近指揮部隊掩護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等機關突圍轉移時,在十字嶺戰鬥中壯烈殉國,年僅37歲。左權是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指揮員,名將陣亡,太行山為之低咽,全黨為之悲痛。周總理稱他“足以為黨之模範”,朱德讚譽他是“中國軍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並親自為他寫下了蕩氣迴腸,彪炳史冊的悼詩:

名將以身殉國家,願拼熱血衞吾華。

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為紀念左權將軍,1942年9月18日,晉冀魯豫邊區人民政府根據遼縣人民的強烈願望,決定將遼縣改名為左權縣。

艱苦樸素

左權將軍戎馬一生,有着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永遠值得後人繼承和學習。

1940年前後,日本侵略軍對我解放區實行“三光”政策,在這個節骨眼上,太行山區又遭到百年不遇的'大旱災。在那艱難困苦的歲月裏,左權將軍一面響應毛主席“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偉大號召,帶領幹部、戰士開荒生產,減輕人民負擔;一面帶頭艱苦奮鬥,厲行節約。當八路軍總部來到遼縣麻田村時,左權將軍聽説民房不寬裕,就主動住在村中的一座小廟院裏。從老鄉家借來一張舊方桌,靠山牆用門板支了一個牀鋪,上面放着他僅有的一牀薄薄的被褥,後牆上掛了一張畫滿紅箭頭的軍用地圖,窗台上擺了一大摞書,就佈置好了他的寢室兼辦公室。

左權同志自我要求非常嚴格。他認為:“工作可以比別人多做,生活卻不能比別人特殊。”炊事人員看着左權將軍因工作忙累,身體一天天消瘦了,就把部隊餵養的雞殺了一隻燉好,給左權將軍端去。可是,他卻悄悄的送給了傷病員吃。當傷病員又給他送回來時,他就生氣的説:“你們在搶林彈雨中爬來爬去,掛了花,流了血,多吃點肉,養好身體,多殺敵人,不等於愛護我軍嗎?”左權將軍就是這樣,別人送給他的食品,他卻不輕易吃一口,總是送給別人。

有一次,左權將軍的襪子破得實在不能穿了,腳後跟補了三四層,再也不好補了,勤務員帶着請示的口氣對他説:“參謀長,用這個月的津貼費買兩雙襪子吧!”原來這位有着赫赫戰功的名將、八路軍副總參謀長,每個月才有5塊錢的津貼,買了襪子就不能吸煙了。當時,戰事頻繁,除了戰鬥,每天都要熬夜工作。因此,煙似乎比襪子更需要些。他便決定:再想想辦法,對付到下個月再説。

幾十年風雨春秋,70載滄桑鉅變。左權縣人民永遠緬懷將軍的豐功偉績,始終秉承着革命先烈艱苦奮鬥、求真務實的光榮傳統,在幾代人的拼搏奮鬥下,使得老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全縣人民在將軍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正朝着努力建設“能源工業強區、核桃產業大縣、山水宜居名城、特色旅遊勝地、和諧幸福家園”的宏偉目標大步前行……

抗日名將張自忠的悲壯故事 篇五

張自忠將軍,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當選第一名將首先是由戰績決定的,他曾在台兒莊戰役中重創日寇阪垣師團,獲得臨沂大捷;收復棗陽桐柏,獲得鄂北大捷;還獲得過襄東大捷,被老百姓稱為活關公。

第四分隊的藤岡一等兵,是衝鋒隊伍中的一把尖刀,他端着刺刀向最高指揮官模樣的大身材軍官衝去,此人從血泊中猛然站起,眼睛死死瞪住藤岡……”這是一名日本士兵的口述檔案,它記錄了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生命中的最後時光。昨天,北碚區烈士陵園管理所主任陳尚利説,這份珍貴的歷史檔案來自南京市檔案館,在張自忠犧牲70週年之際,它首度走出檔案館,現身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將軍英勇,嚇呆日本兵

這份源自日軍《231聯隊史》的珍貴檔案,以日軍官兵的親口講述,再現了張自忠以身殉國的全過程。

“當衝到距這個高大身材軍官只有不到13米的距離時,藤岡一等兵從他射來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種説不出的威嚴,竟不由自主地愣在原地。這時背後響起了槍聲,第三中隊長堂野軍官射出了一顆子彈,命中了這個軍官的頭部。他的臉上微微出現了難受的表情。與此同時,藤岡一等兵像是被槍聲驚醒,也狠起心來,傾全身之力,舉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軀深深扎去。在這一刻,這個高大的身軀再也支持不住,像山體倒塌似的,轟然倒地。”

陳尚利説,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為國捐軀後,遺體當天晚上被日軍13師團草草埋葬在陳家集(現湖北省襄陽縣內)。18日,張自忠的遺體被找到,當醫療隊人員用酒精擦洗遺體全身時,看到他全身共負重傷7處,最重的是一處洞穿胸部的炮彈傷。

“隨後,將軍遺體被運往當時的戰時首都重慶安葬,路經宜昌時,十萬軍民恭送靈柩至江岸,其間日機三次飛臨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羣眾無一退卻。”最後,日本飛機一彈未投,盤旋而去。

抗日名將張靈甫的愛國故事 篇六

在中華民族可歌可泣的八年抗戰中,74軍曾有“抗日鐵軍”和“頭號王牌”的威名,而張靈甫一直跟隨74軍戰上海,守南京,保武漢,數戰長沙,揚威贛北,喋血鄂西,幾乎無役不與。無庸置疑,國共內戰之前的74軍是一支英雄的抗日部隊;否認這段歷史,對於那些在疆場上甘灑熱血、壯烈殉國的抗日英烈,顯然是不公平的。

張靈甫原名張鍾麟,又名宗靈,字靈甫。198月20日出生在陝西長安東大鄉的一户農家,1923年在長安中學畢業後,回家鄉做了一段時間的國小教師,後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1926年,張靈甫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自此開始了其二十年的戎馬生涯。

抗戰期間,張靈甫經歷硬仗、惡仗無數。他曾在給家中兄長的信中説:“此次抗戰,為國家民族爭生存。兵兇戰危,生死未卜,家人當我已死,絕勿以我尚生。予果死,堂上雙親,請兄奉養;膝下諸子,望兄撫教。予妻守嫁,聽其自然。”字裏行間,流露出一名職業軍人為保家衞國赴湯蹈火、捨生忘死的凜然之氣。

1937年8月,上海淞滬保衞戰中,時任153旅305團團長的張靈甫勇猛果敢、指揮有方,贏得全團官兵的愛戴。在嘉定作戰的時候,面對武器裝備遠遠優於國軍的日寇,殺紅眼的張靈甫脱掉上身軍服,高聲喊道:“兄弟們,不怕死的跟我上,小鬼子也沒有兩條命!”他抱着機槍跳出戰壕,帶領一百多名敢死隊員迎頭痛擊,殺得日寇丟盔卸甲,抱頭鼠竄。此後,張靈甫又率領全團將士連續打退敵人七次衝鋒,打死打傷日寇八百多人。

1937年12月,張靈甫率部參加南京保衞戰,帶領305團阻擊日軍。在與日軍的殊死搏戰中,張靈甫左臂中彈,匆匆包紮後繼續投入戰鬥。部下勸他隨傷兵撤過長江到後方就醫,張靈甫説:“昔日項羽兵敗,猶不願渡烏江,我豈能因傷渡長江?當與敵決一生死以踐誓言!”負傷後的張靈甫堅持不下火線,官兵們無不感奮力拼。305團終以團長負傷、連長傷亡五人、排長以下傷亡六百餘人的代價,拼死奪回了陣地,把日軍堵在南京東南郊的大門之外。當74軍51師師長王耀武要求他離隊就醫時,張靈甫“違抗”軍令,拒絕離開部隊。雨花台南面陣地被日軍突破後,張靈甫在敵兩面夾攻之下,依然堅守在陣地前沿,率部力戰不退。張靈甫肅立隊前,面向紫金山,對部下訓示道:“蓋有光榮戰死之決心,乃能作絕處逢生之奮鬥!”他率全團官兵挺槍舉拳,向中山陵方向同聲宣誓:“誓與日寇血戰到底!”此後,張靈甫率部轉戰上坊鎮和華嚴寺一帶,後因傷勢嚴重,暫別部隊回到西安養傷。

1938年10月的武漢會戰中,張靈甫奉王耀武之命,對盤踞在江西德安縣萬家嶺、張古山一帶的日寇進行圍殲。真正讓張靈甫威名遠揚的,正是這次德安反擊戰,此次戰役是繼平型關戰役和台兒莊戰役之後中國軍隊的`第三次抗日大捷(史稱“德安大捷”或“萬家嶺大捷”)。張靈甫在這場戰役中立下了頭功。當時,日軍106師團佔領了張古山,在討論作戰方案的時候,大家都認為張古山山勢陡峭,工事堅固,易守難攻,要拿下絕非易事。而張靈甫卻提出了一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辦法,親率一支突擊隊穿過艱險的深山峽谷,在夜幕中悄悄逼近張古山。日軍做夢也沒想到,中國軍隊會在這黑燈瞎火的晚上爬上鳥獸絕跡的張古山,當張靈甫的突擊隊“從天而降”的時候,許多日軍還在睡夢之中。在正面部隊的配合下,張靈甫率突擊隊浴血死戰,身中七塊彈片不下火線,堅持指揮戰鬥。經過五天五夜的鏖戰,最終取得了勝利。共殲滅日寇106師團等部六個聯隊,計一萬七千七百餘人,繳獲大量武器裝備。

張自忠 篇七

張自忠是帶領大刀隊夜襲長城喜峯口的英雄,也為“臨沂大捷”、“鄂北大捷”立下戰功,最後在日軍的圍殲下,戰死南瓜店,找到了自己戰死報國的地方。

九一八事變後,中、日兩國實際已處於戰爭狀態之中,先有東北義勇軍馬占山奮起抗日,再有“一二八”淞滬之戰,復有長城各口之戰,都是七七全面抗日前的序幕戰。在這幾場序幕戰中,戰果最突出、最輝煌的,首推長城喜峯口大捷。這是自九一八以來,日軍所遭遇到最嚴重的打擊,敵人自己也承認,是侵華以來所遭遇到的最大失敗和恥辱。當時二十九軍第三十三師,在師長張自忠率領的千人大刀敢死隊,以急行軍兼程趕赴前線,用大刀、手榴彈為武器,於月黑風高之夜,乘敵不備,殲滅日軍步兵兩個聯隊,騎兵一個大隊,血染喜峯口,造成空前大捷,震驚中外。張自忠獲中央頒授青天白日勛章,於是抗日英雄的威名,傳遍全國,婦孺皆知。

張自忠將軍山東臨清人,生於一八九一年,喜峯口一役後,中日塘沽停戰協定簽字,先後出任察哈爾省主席和天津市長。

一直以來,日本人都想拉攏張自忠,七七事變後,他奉中央之命留守北平與敵周旋,目的是希望拖到中央軍前來增援。後來北平、天津急速失守,張自忠眼見大事已去,繼續留在北平已無必要,乃設計脱險。他騎自行車出走到天津,再乘英國輪船經青島轉赴濟南。張自忠到了青島,再改乘火車去濟南。一路上,他身陷險境,更承受着千夫所指的屈辱,因為從北平淪陷起,全國輿論集中火力攻擊他,認為他是華北頭號漢奸,報紙上都稱他為“張逆自忠”。

張自忠後來抵達南京,獲中央還以清白。蔣委員長接見他時,説:“等你身體康復,我命令你重回部隊,讓你再有機會報效國家,回到前方看看你的長官、同僚及部下。”張自忠深受感動。

一九三八年春,中央任命張自忠為五十九軍軍長,返回部隊那天,他對部眾宣示:“今天回軍,除共同殺敵報國外,是和大家一同尋找戰死的地方。”全體官民激昂效命,泣不成聲。

五十九軍組成不久,戰事延至徐州外圍,日軍側面進攻臨沂,張自忠受命揮兵前進增援,轉眼間將敵軍精鋭部隊擊退,日軍倉惶後撤時,張自忠繼續追迫,殲滅殘敵,造成抗戰史上有名的“臨沂大捷”。經此一役,張自忠名震中外,再也沒有人説他是漢奸了。當時中央明令嘉獎,同年十月就升為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

一九三九年三月,日軍進攻鄂西,進犯隨縣、棗陽,張自忠再次親自率領兩軍團渡海迎戰,大破日軍,擊斃擊傷敵軍超過一萬三千人,再為抗戰史上寫下了“鄂北大捷”。次年五月,日軍又集結重兵再犯襄樊。張自忠指揮部隊渡河迎戰,當時敵眾我寡,但張自忠不顧一切冒險出擊,立下遺囑後即揮軍渡河,雙方無論在兵力和武器上都十分懸殊,但他毫不畏縮,指揮部隊奮勇進攻。兩軍晝夜激戰九天,敵人傷亡慘重,不明白這支中國部隊何以這樣難打。後來知道我方的領軍是張自忠,立即增援反撲,誓要追剿張自忠以復前仇。

最後張自忠率部被圍於南瓜店的十里長山,敵人以飛機大炮配合轟擊,彈如雨下。五月十六日,張自忠衞士傷亡殆盡,自己身中六彈,屢次爬起衝殺,左右部屬請他突圍逃生,張自忠堅持不允,到了彌留時向左右衞士説道:“我今天戰死,自問對國家對領袖可告無愧,你們應當努力殺敵,不能辜負我的志向。”一代陸軍戰神終於戰死南瓜店。

日本人十分敬佩張自忠的英雄氣魄,在他戰死後,把遺體裝殮好埋葬起來,墳上還插着木牌,上面寫着:“華軍第三十三集團軍司令官張自忠被皇軍擊斃之墓”。遺體下葬時,日本官兵集合起來向張自忠行致敬禮。不久,中國援軍趕到,重新開棺以上將禮服重殮。

當靈柩經過宜昌時,全市下半旗,民眾前往弔祭者超過十萬人。靈柩運抵重慶時,蔣委員長特親臨迎靈致祭,並手書“英烈千秋”挽匾,以資褒獎。

張自忠殉國時,年僅五十歲,他的夫人李敏慧聞耗悲痛絕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mwr9o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