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跨境電商營銷策劃方案【多篇】

跨境電商營銷策劃方案【多篇】

跨境電商營銷策劃方案【多篇】

跨境電商商務運營 篇一

一、跨境電商是中小企業的機遇

(一)跨境電商有效降低成本、精簡銷售環節

跨境電商環境中,企業可通過虛擬的互聯網進行全球範圍內的市場搜索。首先,可以在更廣泛的市場中採購到價格低廉的原料供應,有效降低商品的生產成本。其次,企業可直接通過跨境電商平台,進行商品的廣告宣傳與銷售,即時地進行銷售溝通、協商,商品的銷售環節精簡。再次,傳統的貿易需要經歷從廠商、出口商、進口商、經銷商、零售商等多個銷售環節,在跨境電商環境下,貿易免去了中間環節,提升了商品的利潤空間。再次,跨境電商將單據、文件等全部數字化,材料費用大大降低。

(二)跨境電商門檻低,營銷優勢明顯

跨境電商在門檻相對較低,中小企業可以參與其中,即便是不具備進出口資質,也可以在跨境電商平台上得獲取通關的服務,這為中小企業提供了發展的機會,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參與外貿活動。企業營銷市場得到擴展,開放的互聯網空間以及互聯網本身的信息傳播特性使得營銷變得更加有效。中小企業不再被傳統市場所束縛,在營銷過程中資金與人力的限制得以彌補。

(三)提升品牌形象與交易率

我國的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由於資金、人力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導致品牌形象難以樹立,業務量小等問題的較為突出。跨境電商打破了原有的限制,產品的信息與服務信息都可以得到廣泛的傳播,中小企業可以快速精準地自身信息,即時處理交易信息,為企業與客户帶來更多的方便,訂單量與交易率不斷上升。而且在跨境電商的平台中,中小企業可以快速接收客户的反饋,售後及其他服務為成交率的提升打下了基礎。中小企業自身的品牌形象也開始在信息傳播與成交機會中不斷樹立。

(四)國家政策的支持

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在2012年,我國跨境電商的進出口總交易額高達2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幅度約為32.0%,此後的幾年中,跨境電商始終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規模不斷擴大,影響不斷加深。國家為此設立了多項政策予以扶持,在上海、杭州等城市率先建立跨境電商試點,同時對跨境電商的發展進行了探索與導向,促使跨境電商穩步發展。尤其是對跨境電商的零售支持,跨境電商平台的代收出口退税的新政策為中小企業發展跨境電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跨境電商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一)物流運輸及通關難題

中小企業進行跨境電商最大的成本在於物流運輸。在跨境電商中,小額的物流運輸主要包括國際物流、國內物流小包、倉儲式運輸三大種,其中國際物流速度塊但是成本極高,不適合中小企業的使用;物流小包速度慢,延長了交易的週期,不利於快速成單;倉儲式運輸成本過高,中小企業難以支持。因此物流運輸問題依舊是當前中小企業跨境電商發展的難點。

跨境電商涉及多個國家的出入境問題。不同國家的出入境管理有着不同的標準,但對於海關安全都有着極高的重視程度,在商品的海關檢查過程中常常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不利於交易的快速完成。此外,各國海關均未完全開放小額貨物的進出口,當零售貨物數量較多時,需要對貨物進行申報,造成中小企業跨境電商的困難。

(二)競爭壓力造成的惡性競爭

跨境電商的低門檻、高收益吸引了大量的企業湧入,中小企業在跨境電商中受到的競爭壓力不斷增加,在產品的銷售過程中,惡性競爭不斷出現。此外,中小企業對於跨境電商並沒有深刻的認識,往往是在利益的驅使下跟風加入跨境電商的行列,對跨境電商的認知較淺,運營也缺乏專業的營銷手段,對市場需求分析不足,客源開發不足,盲目地開始進行價格戰等惡性競爭。

此外,中小企業往往缺乏自身的品牌意識與法制意識,對競爭過程中造成知識產權侵權、假冒偽劣等問題日益嚴重。由於知識產品問題及假冒偽劣造成海關扣留的問題不斷上演,而各個國家之間的法律法規存在差異,統一的信用規範及信用管理體系尚未應用在跨境電商中得到全面的應用,跨境電商的整體信用面臨危急。

(三)中小企業人才匱乏

跨境電商的有着全球性的市場空間,客户的來自全球各地,不同的語言、習慣、背景等因素造成溝通交流的困難,為此需要善於溝通具備一定外語水平的才人對跨境客户進行理解溝通。另一方面,跨境電商往往需要進行信息平台的維護、更新、網站的設計與日常技術支持,包括安全問題等都需要專業人才進行熟練操作。此外,跨境電商的運營、市場的開發、客源的挖掘、市場的動態都需要專業的才人進行運作分析,而中小企業往往缺乏充足的資金與待遇吸引力,造成人才的匱乏。

跨境電商營銷方案範文 篇二

關鍵詞:常設機構;電子商務;税收管轄權

1常設機構原則

常設機構原則是國際税收協定中用以協調居住國和來源地國在跨國營業利潤徵税權的標準。在税收協定中,常設機構一般包括(1)固定交易地點,例如一個分支機構、辦事處或者一個工廠。(2)在來源地的獨立人的活動,只要該人慣常性地行使包括簽訂合同在內的各項權利。

2電子商務對常設機構原則的挑戰

從常設機構的發展歷史看,不論常設機構概念作任何發展,物的要素(固定營業場所)和人的要素(營業人)始終是常設機構的兩個核心要素。而電子商務的出現給這兩個核心要素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圍繞這兩個核心要素來分析跨國電子商務活動中的常設機構。

2.1物的要素的分析

(1)在傳統的商務活動中,企業開展營業活動的營業場所都有僱員的存在,僱員在營業場所中為企業處理各種營業事務,然而,在電子商務活動中,所有的商務活動都是由服務器或網址自動完成的,不必在來源國保留任何僱員,因此,某一外國企業在來源國擁有或使用的服務器或網址,難以構成一個營業場所。

(2)在線交易是一種全新的商業運作模式,其動作媒介不是有形的營業場所,而是虛擬的數字化空間,除了在客户所在國擁有或租用服務器外,不再需要在客户所在國建立任何形式的有形存在。而網址和服務器具有很強的流動性。很難認定服務器或網址在空間上和時間上是“固定的”。

(3)服務器和網址的活動可否作為準備性或輔活動以外的營業活動也難以認定。服務器和網址可以自動完成各種功能,例如廣告、收發訂單、收款、儲蓄和發送數字化資料以及這些功能的綜合等。對於税務當局來説,在技術還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很難追蹤到服務器和網址實際交易的情況,因而服務器和網址的交易活動是否可以作為準備性或輔活動以外的營業活動也是模糊不定的。

2.2人的要素的分析——網絡提供商是否構成營業人的問題

根據OECD税收協定範本和UN税收協定範本的規定,該人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可以構成常設機構:①在締約國另一方代表企業進行準備性或輔活動以外的活動,並且有權以企業的名義簽訂合同並且經常行使這種權利(即締約人);②雖然沒有締約權,但是經常在締約國另一方保存貨物或商品的庫存,並且代表企業經常從該庫存中交付貨物或商品(及交付貨物人)。

通常情況下,網絡提供商在來源國建立服務器提供各種形式的網絡服務,特別是進入國際互聯網的訪問服務。相對於銷售商而言,網絡提供商是按照自己的營業常規進行營業活動,其地位是完全獨立的。有鑑於此,即使某一網絡提供商向銷售商提供維持網址的服務器,使得銷售商得以在來源國開展銷售活動,被視為一種活動,那麼,該網絡提供商也應當為處於獨立地位人。根據營業人構成常設機構的理論,獨立地位人只有在沒有按照其營業常規進行營業活動時,才可以構成被企業的常設機構,此類活動與其自身從事的

網絡提供服務完全不同,顯然非其行業慣例,而是超出其營業活動常規。

3解決跨境電子商務税收管轄困境的對策

正如有學者認為:“應該突破傳統的以非居民在境內具有某種固定或者有形的物理存在,作

為行使來源地税收管轄權前提的觀念,尋求更能在網絡數字信息時代下反映經濟交易聯繫和營業實質的來源地課税連接因素,而不宜試圖在傳統的那些固定、有形的物理存在的概念框架內摸索電子商務交易存在的標記。”

3.1虛擬性常設機構

虛擬性常設機構方案從常設機構本質涵義出發,更強調的是在電子商務交易方式下納税人與來源地國是否構成了實質性的經濟聯繫。隨着商業流動性增強,技術進一步發展,常設機構原則的固定營業場所要求反而極大地限制來源國税收管轄權,這違背了“經濟忠誠”原則,應對常設機構重新界定,並達到如下效果:(1)在經濟忠誠和相當的基礎上對全球電子商務進行徵税;(2)在(1)的基礎上,為了區分商業主流以及輔商業活動提供通用的標準,並使得新的來源徵税標準為國際企業界以及各國(淨輸入國與淨輸出國)接受。

3.2基於消費地經濟存在標準

加拿大女王大學教授在其發表的《數字生物圈中的税收政策設計:税法在Internet環境下如何變革》提出了一個“數字生物圈”模型,深刻分析了網絡、計算機空間、傳統税法規範和税法(基於網絡的税法)在網絡環境下的互動關係,並指出了未來税法的改革方向——基於消費地經濟存在標準(economicpresencetest)確定跨境電子商務的税收管轄權。

教授認為,制定跨境電子商務的税法規範,要充分考慮網絡、計算機空間、傳統税法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未來税法或者税法變革的努力方向應遵循以下原則:(1)確立一個税收體系以便政府能夠有效地獲得穩定的税收收入並保證公共產品開支;(2)税法改革還要照顧到傳統税法的穩定性要求,結合網絡的特點,努力維護現行税制;(3)未來税法變革要堅持税收中性原則:一方面不應對在線交易方式徵收歧視性税收,另一方面有要強調對在線交易的有效徵税,避免利用計算機空間避税的盛行;(4)此外,未來税法的改革應該促進税法的簡單化,避免給納税人帶來過高的守法成本,維護跨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

在此基礎上,教授提出了基於消費地經濟存在標準來確定跨境電子商務税收管轄權。該理論主張:不要試圖通過認定計算機服務器構成常設機構的辦法來解決Internet帶來的税法困境,相反,要創建規則以確保電子商務的進口國基於一定的在線貨物數量和服務的進口數量(如100萬美元以上)有權對相應的納税人徵税。即按照實際的消費數量這一經濟的標準來分配國際所得税收管轄權,以替代傳統的常設機構這一實體存在標準來適應Internet環境。

3.3觀點述評與對策建議

(1)常設機構的概念應予保留,但應賦予其新的實質內涵。

首先,在內涵方面,常設機構概念可以適用於跨境電子商務活動。常設機構概念在國際税法上的意義在於表明非居民的營業活動與來源地國存在着實質性的經濟聯繫。而在跨境電子商務環境下,雖然傳統的以物理形式表現出來的實質性聯繫不再存在,但銷售商的活動仍是在來源國進行,與來源國仍然存在着實質性的經濟聯繫。其次,在形式方面,也有其適用性。常設機構概念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啟示我們,現行的作為協調居住國與來源國在跨國營業所得徵税權益衝突的平衡器的常設機構概念,本身是一個開放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也是隨着跨國經濟交易活動的範圍和形式的變化而不斷髮展的。常設機構概念從其歷史來看也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概念,根據跨國經濟活動的範圍和形式的發展而變化。例如,常設機構概念根據營業活動的形式,不再是僅僅由外國投資者在東道國設立場所、機構直接從事營業活動,通過東道國的機構、人員從事營業活動也十分普遍時,常設機構概念的範圍也由原來以固定營業場所為核心要素與以人為核心要素構成常設機構並重的局面。網絡技術帶來的跨國經濟活動形式的革命,正是推動常設機構概念發展的良好契機。

(2)降低常設機構的要求,取消常設機構概念中對跨境電子商務活動“固定營業場所”的限制,而將“實質性聯繫”適用於跨境電子商務活動。

“固定營業場所”是一種適應於傳統商務形式的概念,在電子商務中卻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在電子交易中,一般情況下,網址是當事人訂立合同、付款、完成交付的虛擬場所,其在電子商務交易中的作用相當於“固定營業場所”在傳統交易中的作用。而對於網址存在於哪個服務器上,該服務器的地理位置或者其服務器的擁有者這些情況,買方是不會注意的,也不會影響交易的進行。而且網址在許多國家是可見的或者是可以訪問的,效果就如同在這些國家分別設立了營業場所,其活動如果滿足“從事營業活動”以及質、量上的要求,就可以構成在有關國家設立的常設機構。同時,鑑於電子商務缺乏登記要求的特點,網址轉讓頻繁且無登記要求,因此認定常設機構,不要求外國銷售商對其使用的網址存在所有、租賃或其他支配關係,只要其實際使用了該網址即可。

①質的要求:外國企業從事的應是“實質性”營業活動,而非準備性、輔的營業活動。一般而言,如果這些營業活動的目的與整個企業的總目的相同,則可以認定為“實質性”。關於“準備性”、“輔”活動的認定,可以參考OECD關於常設機構的註釋第42.7段和註釋第42.8段中的説明。

②量的要求:外國企業在來源國所從事的營業活動客觀上應達到“連續的、系統的”標準。國際税收協定中應該對可能構成常設機構存在的非居民支配的網址在互聯網上存續的時間,設定一個最低期限。規定網址活動的最低期限標準的意義,在於排除非居民短暫或臨時性地通過網址實施某些營業活動在來源地國構成常設機構的可能性,因為這類短期的和臨時性的營業活動並不足以構成非居民與來源地國之間存在實質性的經濟聯繫。另外,明確設定一個最低期限標準,有助於提高徵税效益,便於税務機關在執行税收協定的工作中易於掌握認定和取得國際間的協調一致。其次是網址活動的系統性標準。非居民納税人通過其網址與來源國境內的客户完成的交易額、提供的商品或服務價值金額、或取得後者支付的價款數額,在規定的期限內達到一定的數量規模。在這方面國際税收協定應定出適當的量化標準,如在6個月或12個月內達到或超過一定金額,有權對相應的納税人徵税。但也要對相關事實及情況如交易的頻率、數量、持續時間等要素,通盤考慮後加以確定,這需要國際間廣泛的協商與協調。

參考文獻

[1]廖益新。跨國電子商務的國際税收法律問題及中國的對策[J].東南學術,2000,(3).

[2]李雙元,王海浪著。電子商務法若干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75.

[3]“TransformingtheInternetintoaTaxableForum:ACaseStudyinE-Commerce”Copyright(c)2001MinnesotaLawReviewMinnesotaLawReview.

[4]:DesigningTaxPolicyfortheDigitalBiosphere:HowtheInternetisChangingTaxLaws

[5]LueHinnekens,LookingforanAppropriateJurisdictionFrameworkforInternationalElectronicCommerceintheTwentyfirstCentury,Interax,Vol28,Issue6-7,1998,P199

跨境電商營銷方案範文 篇三

關鍵詞:專業共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電子商務

一、高職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合作專業共建思路

為滿足市場對電子商務人才的實際需求,切實推進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升商務人才的培養質量和水平,山東華宇工學院與山東網商集團於2017年下半年開始共同招生培養電子商務專業人才。校企雙方緊扣電子商務發展的脈搏,保持思想和培養體系的領先性,擴大學生實戰實習方向,打造電子商務專業羣,融入電子商務生態圈,山東網商集團與阿里巴巴、京東、菜鳥物流、網易等電商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把最前沿的電子商務運營、大數據、電子商務物流及互聯網金融等實戰業務引入校園,把“學習、實踐、創新、創業”貫穿到整個人才培養週期。建設以各崗位優秀人才為基礎的經濟生態圈,包含了國內外最具影響的電子商務集團、高等院校、政府機構以及數以千計的生產型企業,貿易型企業。利用互聯網、物聯網資源把區域經濟體交織成生態網,實現人才、信息、產品、服務的全方位共享和流通。

二、校企合作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根據當前電子商務崗位需求和電子商務應用人才成長曆程設置課程,在進度和內容上緊密配合學生專業理論課程,實現學生知識和應用的無縫對接,以達到讓崗位知識賦予理論課程活力,讓專業理論指導實踐工作和創意創新的目的。學生融入到大學生活後,在第一、二學期以《電子商務入門》和《設計思維基礎》,把學生引入到電子商務應用領域,明白它在人們生產生活中有着何種重要意義,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巨大變革;瞭解電子商務發展以來衍生的社會崗位和對人才能力的要求,並轉變思維模式,把學生從互聯網世界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分析者和貢獻者。學生掌握一定的電子商務和美工設計知識後,需要及時加入實戰來鞏固夯實,根據實際情況對接入門級別的項目供學生實踐最為合適,例如電子商務企業的雲客服和電商物流等。第三學期增加《網店美工》和《網店運營與推廣》課程,電商產品圖文設計和運營兩大重要板塊同步學習,符合業內常説的美工運營不分家這一經驗之談。《網店美工》是《視覺營銷設計》的後續課程,學生將繼續產品設計的學習,掌握商品圖文佈局、優化、文案,以及photoshop、Dreamweaver等工具的使用。《網店運營與推廣》是以掌握淘寶、天貓平台應用為目標的內貿電商零售課程,涉及基礎操作、站內站外優化、活動參與、戰略佈局等。與該學期崗位課程相適應的是內貿運營實訓。第四學期增加《雙微運營》和《跨境B2B實務》課程。微博微信營銷是對電商營銷的進一步深化,是企業在互聯網時代所進行的媒體公關、文化宣傳、危機處理、站外引流的重要手段,在整個電商崗位課程體系中,屬於商品營銷運營的進階。跨境電商崗位課程是對目前電子商務專業課程的重要補充。隨着跨境電商的迅猛發展,互聯網逐漸為我們打造了一個無國界的信息和商品流通世界,學生就業也不僅僅面向內貿電商企業,他們亟須補充一些跨境知識。《跨境B2B實務》主要包含阿里巴巴國際站應用和基礎國際貿易流程方法,屬於跨境電商大宗貿易初級課程。第五學期增加《跨境B2C實務》課程,是目前國內最熱門,發展速度最快的跨境電商零售內容。跨境零售即像國內淘寶等平台一樣,有着範圍廣、客户多、訂單小、數量大、服務要求細緻全面等特點,又像國際貿易一樣,服務於海外客户,對人才要求更高。學生掌握了內貿運營和跨境B2B後,再來學習跨境零售會降低難度,容易上手。《跨境B2C實務》包含:網店美工、aliexpress平台操作、跨境平台運營推廣、跨境物流和支付等部分。本學期的實戰課程,是與跨境零售和跨境貿易緊密結合的企業跨境業務實戰。第六學期,學生已經完成全部崗位課程體系的學習,由企業安排為期一學期的實戰見習,企業導師和崗位課程導師雙線指導和管理,查缺補漏,增加新知識和技能,最終使學生在畢業之際實現學歷和經驗的雙豐收。

三、校企合作電子商務專業“雙師”結構教學團隊

企業崗位課程以案例教學、項目教學為主要教學手段,知識點融入到真實的企業案例中,讓學生有情節學習。另外,翻轉課堂也是我們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翻轉課堂使學生提前適應職場要求,主動學習,自主思考,鍛鍊表述和交流能力。企業來校授課教師為山東網商集團講師、阿里學院講師、京東物流講師、電商企業經理人等。學生課程根據學校現有課程進行調整,即可採用集中授課方式,也可採用分散式授課方式。其中集中授課是指每學期有二週到六週的時間,學生全天進行企業課程的學習和操作,授課和實戰一脈貫通,一氣呵成,這種模式連貫性好,學生熱情高,也有利於著名電商企業經理人前來授課;分散式授課是指崗位課程和學生專業課程融為一體,崗位課程分佈在整學期內完成,這種模式持續時間長,學生課程變化小,有利於學校統一安排。

跨境電商營銷策劃方案 篇四

當前的廣播電視專業學生需要有跨媒介營銷能力

政策層面。從上世紀末開始,中央逐漸減少對廣播電視單位的財政撥款,要求廣播電視單位充分認識到其產業性質,增強“造血”功能。通過媒介營銷,獲取更多的收入成為各個廣播電視單位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在“衞視大戰”、“團劇大戰”的背後,無一不反映着媒介營銷的重要性。而在2010年1月21日,國務院頒佈了《關於印發推進三網融合總體方案的通知》,提出要實現廣播電視網、電信網、互聯網融合發展。2010年7月1日,第一批三網融合試點城市名單公佈,包括北京、上海、綿陽在內的12個城市入圍。至此,“三網融合”成為今後一個時期內廣播電視發展的基本政策方向。媒介營銷在政策層面上進入了跨媒介營銷時代。與之對應,我們的廣播電視專業教學也應作相應調整,在“三網融合”的政策背景下,培養學生的跨媒介營銷能力,讓學生適應變化後的媒介生態,獲取自身更好更快的發展。

市場層面。“三網融合”打破了此前廣電在內容輸送、電信在寬帶運營領域各自的壟斷,明確了互相進入的準則。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廣電企業可經營電信業務、基於有線電視網絡提供的互聯網接入業務等。信息傳播在國家的三網融合政策下已不再是台的傳播而成為跨媒介平台的傳播。媒介已經成為視頻、語音、數據業務的綜合載體,成為人們工作、娛樂、生活、資訊、服務、通信的綜合信息平台。媒介正在出現融合,媒介市場競爭正在由寡頭壟斷向寡頭競爭、壟斷競爭的市場轉變,廣播電視將與電信、互聯網在諸多業務上展開競爭。因此,我們的廣播電視專業教學必須對正在變化的市場狀況有所認識,從培養學生跨媒介營銷實踐能力入手,使我們的學生在今後的媒介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技術層面。在當前的“三網融合”推廣工作中,廣電部門與電信部門的競爭與合作無疑貫穿始終。在提出和規劃下一代電信網絡(NGN)及廣播電視網(NGB)的同時,廣電部門的數字電視,電信部門的IPTV、3G分別成為當前各自重點發展的媒介。截至2010年底,經國家廣電總局批准試點城市的IPTV電視用户數超過了400萬户。3G方面,中國移動推出了“G3”、中國聯通推出了“WO”、中國電信推出了“天翼”等各自不同的品牌與服務。但無論是數字電視、IPTV、3G、NGN與NGB,它們的核心點都是跨媒介的平台整合技術。因此,未來的廣播電視營銷也將不單是廣播電視單獨平台的營銷,廣播電視專業學生應該對基於3G、NGN及NGB平台的營銷都有自己的瞭解。因此,高校對學生跨媒介營銷實踐能力的培養勢在必行。

內容層面。“內容為王”,內容是媒介在市場競爭中最終勝出的關鍵因素,也是媒介營銷的重要內容。在“三網融合”時代,內容生產的一大重要特點是非組織內容生產商的出現。所謂非組織內容生產商,我們認為是在“三網融合”背景下,隨着DV、攝像頭、微博等非傳統內容生產手段的普及,個人、論壇跟帖者、微博者及關注者等都在有意無意中成為觀眾內容的提供商。他們之間是沒有組織的,他們的內容生產手段可能是非傳統的,但他們數量眾多,有着巨大的生產能力和創新能力。他們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製造內容熱點,然後引來眾多的圍觀者,這些圍觀者在成為觀眾的同時又會成為創造者,會對最初的內容熱點進行添加、充實,後來者與最初的熱點內容製造者之間、後來者之間,內容製造者與觀眾之間、內容製造者之間往往會進行互動。整個內容會不斷根據觀眾的愛好進行改善、發展,最後在眾多參與者的力量下以很小的投入製造出規模相對較大的作品。這類作品因為吸引了眾多人的參與,因此天生具有相對廣闊的市場。人們會喜歡自己創作的作品、自己能參與的作品、自己能與創作者爭論並影響它改變的作品。因此,這類內容具有較高的“用户黏着度”,更有市場潛力。而這類非組織內容生產往往跨媒介平台進行,要對其進行積極有效的營銷,更需要我們學生具有跨媒介營銷能力。

現階段廣播電視專業學生跨媒介營銷能力培養的缺失

課程設置方面。相對於媒介市場的不斷變化與高速發展,高校的課程設置與實踐脱節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而其中一個重要的缺陷就是對廣播電視專業學生跨媒介營銷能力的課程設置嚴重忽視。不少學校僅僅開有和其他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同樣的媒介營銷與管理課程,很多學校甚至連媒介營銷與管理課程也未開設。跨媒介營銷的課程與新聞寫作、新聞策劃、新聞採訪、廣播電視概論、廣播電視新聞學等專業課程相比處於不對等的位置。而跨媒介營銷在當今時代是一個廣播電視從業人員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的必備技能。目前這種課程設置狀況與飛速發展的廣播電視事業對廣播電視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是很不適應的,必須加以改革。

專業師資方面。目前高校廣播電視專業的師資一般由各級高校科班出身的碩士、博士構成,有的甚至是中文專業或其他專業出身,對媒介營銷知識沒有經過系統化的學習。大部分教師工作範圍一直侷限於學校,缺乏在媒介市場摸爬滾打的相關工作經驗和社會資源,缺乏對跨媒介營銷的切身體驗,無法對學生進行跨媒介營銷的教學與指導,也無法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實踐機會。而媒介融合時代廣播電視人才的培養,不能圍繞狹窄的專業來安排課程,教師應緊跟“三網融合”的發展,能夠指導學生通過綜合的學習、實踐,掌握相關的跨媒介營銷技能,獲得在不斷髮展變化的媒介生態環境中的生存能力,以便在信息社會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但是,目前具備這些能力的廣播電視專業的高校教師還相對缺乏。

實踐教學方面。目前的廣播電視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也多着眼於新聞採訪、節目攝製等專業技能的實踐,對媒介營銷能力的實踐教學不夠重視,而針對學生跨媒介營銷能力的實踐教學就更少。即使已有的媒介營銷實踐教學也多處於廣播電視專業教學的從屬地位,未能完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雖然各個學校媒介營銷實踐教學的手段很多,但是各自的營銷實踐教學往往侷限於少數幾個實習基地,使用的案例往往多年不進行更新。實踐單位對學生的實習也時常抱有應付的心態,平時很少讓學生參與到創新的跨媒介營銷業務中,最後實習結束後也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公正評價,往往簡單按學生意願寫個實習鑑定了事。學生的實踐過程多流於形式,很少能體會到緊跟時代不斷髮展的營銷手段,更不用説針對跨媒介平台的產業鏈進行媒介營銷的相關實踐了,學習效果因而大打折扣。

廣播電視專業跨媒介營銷能力培養模式探索

進行適應廣播電視專業跨媒介營銷需要的課程設置。課程設置是辦學指導思想的物化和具體化,也是教學體系構成中的關鍵環節。當前跨媒介營銷課程設置的主要任務是轉變教學與實際脱節的問題,我們認為在此任務下,廣播電視專業跨媒介營銷能力培養的課程設置大致可採取三種模式:

首先是獨立模式,即專門為廣播電視專業跨媒介營銷開設相對獨立的課程。如四川外語學院專門開設的“媒介融合營銷研究”課程,華中科技大學為廣播電視等專業學生開設的跨媒介市場營銷等。

其次是交叉模式,即為適應跨媒介營銷的需要,在不完全打破傳統專業界限的情況下,實現新聞傳播專業間媒介營銷課程的交叉選修、互補互融。如華中科技大學從2003年開始,在傳統的4個專業間實現相關核心課程的互選。

最後是融合模式,即將相關的跨媒介營銷專業內容整合到融合新聞教育知識體系中,構建“複合課程”。例如在網絡新聞課程中加進跨媒介營銷的內容等。

構建廣播電視專業跨媒介營銷能力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為滿足跨媒介營銷實踐教學的需要,我們可以構建含三個子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一是跨媒介營銷認知子系統。通過指導學生了解跨媒介營銷產業鏈上的內容生產商、內容集成商、平台運營商、網絡傳輸商、終端開發商等企業,讓學生初步瞭解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情況與跨媒介營銷的基本知識,對不斷髮展的跨媒介營銷現狀與市場挑戰形成較為直觀的理解與認知。二是專業實驗室系統。通過組建專業實驗室,讓學生在實驗室內實踐網絡跨媒介營銷、數字電視跨媒介營銷等相關流程,讓學生對從前一跨媒介營銷認知環節中學到的知識進行進一步鞏固,對跨媒介營銷基本技能進行進一步提升。三是跨媒介營銷實習系統。學校與相關跨媒介營銷企業進行配合,組建實習基地,校企共同設計實習任務,讓學生在相對真實的環境中掌握跨媒介營銷的經營理念、業務流程和業務技能。

在此基礎上,還要進行專題實訓改革:通過緊跟市場發展,有針對性的專題實訓來加強學生的跨媒介營銷能力;建立第二課堂學生興趣小組、校內媒體等,通過組織興趣小組活動、校內跨媒介營銷來增強學生的興趣;設立與跨媒介營銷相結合的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等方式來最後完善學生的跨媒介營銷能力。在這一環節中,高校可以指定專門的指導教師,要有開題報告、中期指導、最後檢查考核;有督促,有經費,有目的,有可行的操作方式和最終成果,充分運用校內專業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基地兩個平台來達成最後的實踐目標。

加強廣播電視專業跨媒介營銷師資隊伍的建設。廣播電視專業跨媒介營銷的教學要求教師既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技能,熟悉相關媒介的運作,一方面我們可以從一線媒介營銷人員中引入適合從事跨媒介營銷教學的人才,以迅速擴充相關課程的師資隊伍,加強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另一方面還應加強對現有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培養,對擔任相應課程的教師應保證他們有一定的時間參與廣播電視跨媒介營銷實踐,以此來建立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學術水平互補的教師隊伍。同時,我們需要採取開門辦學的方式,高校和傳媒機構聯手,進一步加強兩者的聯繫,在高校與媒體間建立以效益為核心的實質性合作。

增加緊跟跨媒介營銷市場發展的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市場營銷教學的有效手段,在各種市場營銷教學中被廣泛使用。使用案例教學可讓學生有針對性地發展跨媒介營銷技巧,形成解決各種營銷實際問題的相應能力。進行案例教學的前提一是要建立能夠較真實地反映跨媒介營銷市場實際發展情況的案例庫。案例庫要兼顧到跨媒介營銷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和不斷髮展的跨媒介營銷市場現狀,對老舊的案例要及時進行更新。二是案例教學要面向實際運用,要將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設計相關教學環節與實踐環節,讓案例教學能夠運用於實踐並在實踐中進行修正。三是案例教學要注意創新性,跨媒介營銷是一個不斷髮展的新事物,沒有人能全面預知它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模式,新的挑戰和開拓將貫穿跨媒介營銷的始終。我們的案例教學應對此有所認識,適當設置具有超前性和創新性的案例,以培養學生創造性適應跨媒介營銷市場挑戰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唐亦之:《視頻時代的跨媒介營銷價值》,《廣告人》,2010(6)。

2.陳少波:《對廣播電視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思考》,《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7(3)。

3.周葉:《市場營銷實踐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時代文學》,2008(1)。

跨境電商商務運營 篇五

關鍵詞:互聯網;跨境電商;電商生態圈;意義和價值

從我國當前的情況來看,跨境電商已經日漸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它將實現相關產業的升級並實現相應的創新改革,達到真正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但是,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在互聯網支撐下所進行的跨境電商生態圈的構建還存在一些問題,對其進行研究,並探究相應的發展路徑就顯得非常重要。

一、我國跨境電商發展分析

我國跨境電商發展過程中存在着法律體系不完善、信用評價體系不健全的缺陷,同時還伴有如跨境支付安全性有待提高、跨境物流無法滿足需求等問題,因此如何保證跨境電商之間的相互協調作業過程成為了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國當前跨境電商發展主要以B2C外貿為主要形式,同時包括如海外代、商品閃購、導購與返利等多種形式。就目前來講,其發展進程較為穩定,而且在最近的幾年中,跨境電商的發展更是呈平穩快速發展的增長時期。並且,為了實現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政府方面同樣加強了對其的關注與扶持力度,更是出台了以《關於實施支持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有關政策的意見》為代表的十餘項新政,加速了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進程。而從跨境電商的整體發展來看,其主要消費呈現年輕化趨勢,以25-30歲的年輕人羣為主要消費羣體,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對生活品質的高要求使跨境電商的市場發展的越來越迅猛,促進了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和跨境電商行業的市場拓展進程。

二、跨境電商生態圈構成要素的主要問題

1.跨境物流系統與跨境電商的生態系統融合度不足

目前我國跨境電商生態圈的構成要素方面還存在較多問題,首先體現在跨境物流系統與跨境電商的生態系統的融合度明顯不足。為了保證跨境物流體系的持續有效的運作,必須保證具有足夠的物流基礎設施,並且跨境物流運輸系統的能動性的發揮也需要堅實可靠的跨境物流基礎設施來支撐,因此,當前跨境電商生態圈構成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和改善跨境物流系統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跨境電商的業務發展過程中,少不了如海運、空運及陸地運輸等運輸方式來實現業務的交接過程,而我國對運輸業務的欠缺造成的後果就是為跨境物流系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並且增加較多的運輸成本,不利於整個跨境電商生態系統的運作。而另一方面,現代化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缺乏降低跨境電商的生態圈融合度。跨境電商的操作業務主要以物流系統為主要核心,因此物流系統的建設是保證跨境電商運作良好的核心內容,只有良好的交通運輸模式及物流中心等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才能較好實現跨境電商的業務的順利展開,促進互聯網視域下的跨境電商生態圈的構建。

2.海關通關作業流程與跨境電商生態系統契合度低

而跨境電商生態圈構成因素所面臨的不足還體現在海關通關作業流程與其生態系統切合度較低上。其中首先體現出來的就是海關的進出口貨物監管業務與跨境電商的契合度較低。海關係統主要職能就是對進出口貨物的通關監管作用,主要涉及包括如海關、銀行、工商、税務、商品檢驗等諸多過程及部門職能,只有海關各個通關環節之間相互協調並實現共同運作才能有效提高其餘跨境電商生態系統之間的契合度,從而促進構成跨境電商生態圈。當前我國海關各部門之間普遍存在着職能界線不明確、職能劃分存在空缺區,無法滿足對海關作業流程的全面監管作用,從而導致了海關對跨境電商業務的監管資源的不合理及資源浪費現象,從而抬高了跨境電商的海關通關成本。除此外,海關係統現有的通關模式與跨境電商系統之間的相互契合還存在較為明顯的差距。跨境電商的發展業務的主要目的就是滿足國外客户羣體對商品的需求,而當前跨境電商對國外目標客户羣的不確定性給國內行業內的業務運營造成了極大障礙,國內跨境電商無法準確對國外市場狀況進行預測並及時制訂有效的商品運輸方案,這就導致我國電商產品在運往國外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商品市場狀況,不只增加了商品銷售難度,還無形中增加了商品銷售成本,降低了經濟收益。

3.跨境市場運營與跨境電商的生態系統接洽失調

國內跨境電商市場運營與跨境電商生態系統之間的接洽度失調不利於行業的穩定可持續的發展,跨境電商行業內應重視對跨境市場運營業務足夠精通的人才的培養及招納,作為綜合性工程的跨境電商的運作模式,只有依靠全面的人才的努力的管理過程才能實現促進跨境電商業務在兩國市場之間的掌控和打通。這就離不開精通跨境市場運營業務的經營人才的管理,因此重視專業運營管理人才,加強對跨境電商市場的管理的專業性是當前跨境電商運營的主要方式。並且作為新興行業,跨境電商還缺乏足夠的經驗和與之適應的國外客户羣的消費觀念的瞭解。各國的文化與思維習慣都不同,必然產生不同的消費理念,這就使得跨境電商業務的開展不能一味以簡單的價格數量模型來解讀,只有充分結合當地文化特點及消費者興趣愛好,來實現對實際運營模式的針對性的指導作用,才能正確促進國外目標羣體對產品的質量和服務的最大程度的認可。

三、“互聯網+”視域下跨境電商生態圈構建策略

1.優化跨境電商生態系統的組織架構

為了構建“互聯網+”視域下跨境電商生態圈,優化跨境電商生態系統的組織架構是當前最合理有效的方式。首先跨境電商應明確的依照核心原則來構建適應“互聯網+”環境的生態圈系統,強調跨境電商生態圈中的個性化特徵建設,從而保證生態圈構建過程中的產業集羣的空間集中性。通過圍繞電商運營平台來盡力穩定合理的跨境電商生態系統的組織構架,可以有效的聚集涉及到跨境電商業務的運作利益的最大化,促進各利益方之間資源的最大程度的利用,從而打造在全世界領域內都具有一定水平的網絡空間輻射能力的跨境電商平台。為了有效實現優化跨境電商生態圈系統的組織構架的進程,應圍繞跨境電商的優勢資源來打造核心業務集羣,以業務內容的主要優勢來實現核心業務的主要發展方向,從而形成以關聯產業為主要支撐的網絡型跨境電商業務集羣進一步促進“互聯網+”視域下跨境電商生態圈的構建。

2.提升跨境電商的跨境物流運作水平

通過商流與物流融合式發展模式來提高跨境物流對跨境電子商務的支持力度,從而提高跨境電商的跨境物流運作水平,以依託互聯平台的模式來實現國際貿易業務的商流活動,結合跨境物流貨物跨境商協同合作,促進國際貿易業務的有效實行。與跨境電商相比,跨境物流業務具有更復雜的業務水平和更高風險的貨物流通特徵,這就決定了跨境物流以跨境電商業務發展的相互制約作用。同時,通過優化跨境物流業務流程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跨境物流c跨境電商之間的融合度。考慮到跨境物流業務本身具有的高風險和不確定性,再結合跨境物流的高額的成本問題,應合理加強在海外倉儲、多式聯運及快速通關等業務上的資金投入,從而打造出更為高效並有效控制物流成本的運營體系。

3.改善跨境電商的海關通關作業流程

為了加強“互聯網+”視域下的跨境電商生態圈的構建,應注重改善跨境電商的海關通關作業流程。只有海關監管機構及出口業務部門相互協調與溝通才能起到對跨境電商業務的積極促進作用,才能更好的實現跨境電商業務的便利性。當前國際海關在監管措施與跨境電商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之間還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只有加強海關係統的建設在能保證不降低海關對商品的監管力度的同時,切實起到提高海關監督工作力度及效果的作用。改善跨境電商的海關通關作業流程,包括完善海關係統的通關口岸的建設,確保跨境電商可以便捷的使用電子口岸來一次性實現向海關監管部門申報相關報關材料;海關監管部門可以對跨境電商的報關材料進行在線審核,並得到及時的反饋效果。

4.革新跨境電商的跨境市場運營體系

首先,跨境電商應建立適合商品進出口業務的快速響應性商業模式,跨境電商的銷售模式是對傳統運營觀念的打破與革新,與傳統生產導向性商業運營模式有所區別的是,跨境電商的生存與發展主要依賴互聯網這樣的大環境下,在整個商品的銷售過程需要瞄準消費者的需求來實現網絡訂單,並通過客户購買的網上訂單數量來實現企業產量與客户實際需求量之間的一致性。並且為了適應電商市場的多變化的市場需求,跨境電商還應注重將產品中心轉移到品牌推廣及品牌研發的過程中,以滿足終端市場上的不斷需求與變化。同時,強化電商進出口貨物與品牌效應的建設力度利於自己提高進出口商品的質量及服務能力。從技術和管理雙層次的革新過程,逐步實現和推動跨境電商的企業轉型及品牌升級,從而提升商品的質量及服務品質,增加了跨境電商的企業核心競爭力。

跨境電商商務運營 篇六

關鍵詞:跨境電商;職業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

隨着電子商務的發展,跨境電商也逐漸發展起來,網絡化、電子化、信息化正成為國際貿易的新趨勢,國家也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斷提高跨境電商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作用,跨境電商必將成為未來國際貿易業務的主流,越來越多的傳統出口企業選擇向跨境電商轉型,原有的國際貿易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發展,跨境電商和傳統國貿在人才能力需求上存在明顯的區別,我們有必要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做相應的調整以適應跨境電商業務快速發展的需要。

1.跨境電商的界定

跨境電商是分處不同國界和地區的交易主體,依靠互聯網商務交易平台進行商品信息溝通和支付結算,並通過跨境物流送達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種國際貿易活動。同樣是跨國界的貿易活動,跨境電商與傳統國際貿易主要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的不同:

1.1交易方式數字化

傳統國際貿易是依靠實際的交易場所交易以實物為主的商品,受時間、地理因素的限制,在詢價還價、辦理貨運手續、報關、報檢、支付結算手續時,內容繁多,耗費時間長,成本很高,而跨境電商貿易過程相關的信息流、商流、資金流,甚至數字化產品的物流都可以通過電子商務交易與服務平台線上完成,減少或縮短國際貿易的中間環節,而且無論時空距離有多遠,貿易雙方都可以即時進行信息交流,瞭解對方的訴求,下單付款瞬間就能完成,最大程度低簡化交易流程,節約時間,降低價格,提高利潤。

1.2交易模式多樣化

傳統國際貿易基本模式是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國際貿易企業規模化進出口貨物,而跨境電商的模式卻是多種多樣的,如跨境B2B以阿里的中國供應商、環球資源、中國製造網、中國化工網、中國出口貿易網、敦煌網等平台繼續發展傳統的國際貿易,更多的微小企業、品牌商家甚至傳統的大型外貿企業參與到跨境零售B2C的業務中,選擇直接面對分散的消費者,還有些個人從業者通過速賣通、eBay、QQ羣和微信等平台開展海外代購業務,大量的跨境商品並不通過正式報關而是通過快遞或專線方式從國外郵寄到國內。

1.3交易過程多邊化

傳統的國際貿易一般表現為兩國之間的雙邊貿易,通過一國進出口商向另一國出進口商集中進出口大批量貨物,然後通過境內流通企業經過多級分銷,最後到達有進出口需求的企業或消費者。即使有多邊貿易,也是通過多個雙邊貿易實現的。跨境電商則可以通過電子商務交易與服務平台,實現多國企業之間、企業與最終消費者之間的直接交易。

1.4營銷途徑便捷性

傳統的國際貿易企業一般通過國際展會或使用海外的方式,構建適應規模化商品銷售的貿易渠道,而跨境電商改變了傳統國際貿易的營銷渠道,企業可以自建平台推廣宣傳自己及產品,提高品牌在全球的影響力或通過亞馬遜、阿里巴巴、敦煌網、跨境通等跨境電商平台開店,減少企業進入全球市場的門檻,電商網站聚集了商品智能檢索、商品信息資源、消費者口碑公開化,廣告推送等多種網絡營銷方法,為中小企業打開國際市場開闢了發展道路。

2.跨境電商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提出的新能力需求

跨境電商促進了外貿發展的轉變,增強國際競爭力,也對從業人員知識結構和工作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在跨境電商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人才缺口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跨境電商人才的專業需求主要包括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外語、計算機技術方面。相較於傳統國際貿易,除了談判、函電、接單、跟單、核算、結算、通關、退税、物流、保險等外貿的專業技能之外,下列專業技能也是急需的。

2.1網站運營能力

跨境電商企業是以網上經營為主要形式的企業,必須通過有效的網站運營管理建立起在網絡環境中的品牌影響力。有能力的企業要搭建自己的獨立網站平台,分析了目標市場客户的需求和瀏覽習慣,正確選擇網站的域名、風格、語言,合理設置產品統籌、網站推廣、訂單處理、支付結算、物流配送、售後支持等環節,需要運營管理人員對上下游產業鏈及相關產業都要了解,行業的專業化程度高,網站建設的專業化與否直接影響企業的網絡品牌形象。同時企業需要把自己的網站以及產品掛在一些目標市場知名度高的推廣平台上,熟悉操作如出口通、速賣通等跨境電商平台,開展產品信息及優化,詢盤管理、詢盤轉化、客户關係管理、數據分析等業務,並結合網絡營銷能力開展對外市場的全球營銷活動。

2.2網絡營銷能力

利用外貿平台開展國際貿易活動是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便捷途徑,跨境電商更需要從業人員掌握營銷學的基本知識,具有較好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能調研最新互聯網環境和海外市場情況,全面瞭解不同國家消費者的交易方式和生活習慣,熟悉跨境電商發展的趨勢,利用後台數據提煉產品賣點定位客户資源、這樣才能有效地策劃網絡營銷活動,選用合適的網絡營銷的工具和方法,在線推廣企業或產品,收集反饋信息評估營銷活動效果,才能更好地開展跨境電商業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n497q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