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曾子殺豬的故事(通用多篇)

曾子殺豬的故事(通用多篇)

曾子殺豬的故事(通用多篇)

擊鼓戲民 篇一

楚厲王與百姓約定,如果遇到了敵情,就擊鼓為號,召集大家前來守城。 一天,厲王喝醉了酒,胡里胡塗地拿起鼓槌猛敲。百姓們聽到鼓聲,都驚慌地跑了過來。楚厲王連忙派人制止,説:'我喝醉了酒,擊鼓和身邊的人鬧着玩。這鼓打錯了,請大家回去吧!' 百姓們一聽都回去了。 過了幾個月,敵人真的來入侵了,厲王趕緊擊鼓發出警報。但百姓以為厲王又是在跟大家鬧着玩兒,因而沒有一個前來守城。厲王只好更改了原來的命令,重新申明瞭報警的信號,老百姓這才相信。

寓意:在事關重大的事情上,千萬玩不得兒戲。如果拿原則問題開玩笑,就會失信於民,招致大禍。

我們在生活中也是聽了足夠的預言,最後對真理也半信半疑。甚至謊言太多,不知所從了!

原文:

楚厲王有警,為鼓以與百姓為戍,飲酒醉,過而擊之也,民大驚,使人止之。曰:'吾醉而與左右戲,過擊之也。'民皆罷。居數月,有警,擊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號而民信之。

韓非《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和氏之壁 篇二

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塊璞玉,拿來獻給厲王。厲王叫治玉的匠人鑑定,匠人説:'這是塊石頭呀!'厲王認為卡和欺騙了自己,因而砍去了他的左腳。 等到厲王死去,武王登上王位,卞和又拿了那塊璞玉來獻給武王。武王叫治玉的匠人鑑定,匠人又説:'這是塊石頭呀!'武王也認為卞和欺騙了自己,因而砍去了他的右腳。 武王死了,文王登了王位。卞和便抱着那塊璞玉到楚山腳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直到流出血來。 文王聽説了,便差人去問他,説:'天下被砍去腳的人多得很,為什麼獨獨你哭得這樣傷心呢?' 卞和説,我並不是為砍斷了腳而悲痛啊!我悲痛的是把寶玉稱作石頭,把忠心耿耿的人叫做騙子,這是我所最傷心的呀!' 文王便叫治玉的匠人整治那塊璞玉,發現是一塊真正的寶玉。於是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寓意: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過於把寶玉當作石頭,把好人當成騙子。

最悲哀的還有不知道什麼是標準,關鍵在於現實社會虛假太多,眼花繚亂,無法判斷啊!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 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斃,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斃,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曾參受杖的故事 篇三

曾子從小就很孝順,並且對鄉鄰很禮貌。有一天曾子和父親一起在田間勞作,但是曾子不是特別熟練農活,父親在前面幹,他在後面幹,一不小心就把瓜秧鋤斷了,他父親很生氣,舉起手裏的大棍棒就往曾子身上打去,曾子沒有躲避,生生承受了。

他看見自己讓父親生氣了就跪在地上,雖然自己的身體很難受,但是他沒有站起來,一直堅持着,卻還是昏了過去。

等他醒來的時候,趕緊整理衣冠,回到家中,恭恭敬敬的走到父親面前行禮:“對不起,是兒子不孝順,讓您生氣了。”然後回到房間裏取來琴談給父親聽,希望父親能夠心裏開心點。聽到的人都説曾子很孝順,但是孔子聽到之後很生氣,對弟子説:“如果曾子來了,不要讓他進來。”曾子來拜見孔子的時候沒有見到孔子,於是惶恐不安,在門前跪着,後來孔子讓他進去了。

曾子問孔子是不是自己有什麼做的不好的地方,孔子説:“你父親用小棒子打你的時候你可以受着,但是你父親用大棒子打你的時候,你身體已經嚴重受損,你就不應該受着。你以為你這樣是孝順,其實不是。你這樣已經有損你父親的名聲,你陷他於不仁不義之中,這是兒子應該做的麼?”曾子受教。

曾子殺豬相關成語 篇四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與?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痺亦弗憑;不苟笑,不苟訾,隱不命,臨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處,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併為仁矣。”

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歟?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以上出自《論語》)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大學》)

曾子殺豬的寓意 篇五

曾子用言行告訴人們,為了做好一件事,哪怕對孩子,也應言而有信,誠實無詐,身教重於言教。

一切做父母的人,都應該像曾子夫婦那樣講究誠信,用自己的行動做表率,去影響自己的子女和整個社會。

◆ 曾子殺豬相關成語

1、殺彘教子【shā zhì jiāo zǐ 】父母説話算數,教子誠實無欺。

2、言而必行【yán ér bì háng 】表示説了就必須做到。比喻一個人很講信用。

3、季路一言 【jì lù yī yán 】比喻信用極好。

4、講信修睦 【jiǎng xìn xiū mù】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講究信用,謀求和睦。

5、抱誠守真【bào chéng shǒu zhēn 】志在真誠,恪守不違。

6、言而有信:説話靠得住,有信用。

7、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行動作為榜樣

8、赤誠相待:赤誠:極真誠説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

9、言傳身教:言傳:用言語講解、傳授;身教:以行動示範。

曾子殺豬 篇六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跟在後面,哭哭啼啼地鬧着也要去。她就哄孩子説:'你回去,等我回來了殺豬給你吃。' 妻子剛從集市回來,曾子就要去抓豬準備殺掉它。妻子制止他説:'我只不過是和小孩子説着玩罷了,你怎麼當成真了呢?' 曾子説:'和小孩子是不能隨便開玩笑的。他們沒有分辯的能力,都是效仿着父母的樣子做事,聽父母的指教成人的。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學騙人啊!做母親的欺騙孩子,孩子也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的辦法呀!' 説完,他就把豬殺了,真的讓孩子吃上了豬肉。

寓意:父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任何時候都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老師天天要求孩子做到誠信,為人師表,更要注意言行一致,講究誠信啊!世紀生活中該如何做到誠信,成人世界的周老虎是否讓孩子們認識到可笑,由此看來這一切的後果是可怕。

原文 篇七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汝殺彘(zhì)。”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選自戰國韓非《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曾子殺豬文言文翻譯 篇八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

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譯文 篇九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趕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親對他説:“你先回家待着,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來,就看見曾子要捉豬去殺。她就勸阻他説:“我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説:“(夫人)這可不能開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開玩笑。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在欺騙他,這就是教育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孩子,孩子就不會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啊。”於是曾子把豬給殺了,煮了之後把豬給孩子吃掉了。

曾子殺豬的故事 篇十

有一天曾子要出門,他的夫人也要出門買菜,家中無人照看孩子,但是孩子吵着鬧着要跟母親一起去集市。曾子夫人想了一個辦法,她哄孩子,説道,你要是乖乖在家聽話,等我們回來,我就給你殺豬做豬肉吃。

於是孩子很聽話的坐在家裏等,小朋友叫她出去玩都沒有去,就坐在村口一直盼着,然後對小夥伴説:“我媽媽今天回來給我殺豬做豬肉吃。”傍晚的時候,母親回來了,他趕緊迎接上去,喊着:“快點做豬肉,我快餓死了,殺豬殺豬。”

曾子的老婆笑着説:“咱家就這一頭豬,還要長膘呢,他抵得上咱家兩個月的口糧了,怎麼能隨便殺了呢?”曾子的兒子一聽哇哇大哭起來。曾子出來之後看見孩子在哭,於是問出了什麼事,曾子老婆就把事情説了一遍,曾子聽完後默默的回到家裏,到廚房拿了一把刀直奔豬圈而去。

妻子不解,你幹嘛要去豬圈,於是跑過去。沒想到曾子正要殺豬,曾子老婆傻眼了:“不年不節的,你殺豬了,日子怎麼過。”

曾子嚴肅地説:“言而有信不僅僅是對別人説的,對自己更要這樣,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別人心悦誠服。”曾子老婆慚愧的低下頭,兩人把豬殺了,宴請了鄉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oq47n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