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七年地理上冊課件【精品多篇】

七年地理上冊課件【精品多篇】

七年地理上冊課件【精品多篇】

七年地理上冊課件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世界主要的語言,記住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和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英語)。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記住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

能力目標

1.運用地圖,説出世界主要語言的分佈地區,並能夠用表格或其他方式表達出來。

2.閲讀材料,説出世界三大宗教的主要分佈地區及他們的建築特色。

3.舉例説出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情感目標

培養唯物主義觀念,理解並尊重宗教信仰的差別。

教學重難點

1.知道世界主要的語言,記住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漢語)和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英語)。

2.知道世界三大宗教,記住信教人數最多的宗教。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隨着我國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我們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為了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語言和宗教的有關知識。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新課。

新授:

一、世界的語言

教師啟發: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是什麼語言?除了我們使用的語言外,你能説出世界上還有其他什麼語言嗎?

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列舉出知道的語言。

設計意圖: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活動一:

指導學生閲讀課本P73第1自然段,P74圖4.12“不同的語言文字”和閲讀材料“世界語言知多少”。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①世界大約有多少種語言?

②哪6種語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③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④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較廣的語言,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語言?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就上述問題以及他們所知道的其他語言,自由發言,相互交流。使學生拓寬和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了解。

過渡:這些語言都分佈在世界哪些地方?請在圖上找到。

活動二:

學生分組讀“世界主要語言的分佈”圖,完成課後活動題表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師:前面我們瞭解了世界六種主要語言,那麼世界上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宗教信仰有何差異呢?下面我們學習世界三大宗教。

活動一:交流自己蒐集的關於宗教的各種資料,初步瞭解宗教的有關知識。

教師通過課件提供有關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補充。

教師: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它對人們的生活以及許多國家的歷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響。我們對信徒們都應該十分尊重。你能説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嗎?你信仰宗教嗎?你周圍有信仰宗教的人嗎?

學生看資料後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了解宗教的產生、影響及區別,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築。

活動二:組織學生讀世界三大宗教分佈圖找到其分佈地區。

小結:宗教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民俗、經濟、哲理等諸多要素。所以,宗教發展到今天,不能簡單地視為迷信,而應該看成是一種文化現象、社會現象。對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視反對,而應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護宗教。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宗教信仰。

結束:讓學生總結學習的主要內容,並談談感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始至終做課堂的主人。

七年地理上冊課件 篇二

教學目的

1.瞭解日本的位置特點及其對地形、氣候、資源等方面帶來的影響,並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徵。瞭解日本工農業的發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業的分佈特點和主要工業區。

2.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進一步提高運用地圖來分析地理特徵的能力。

3.通過對日本經濟特徵的分析,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關心經濟問題,樂於分析經濟現象的經濟意識;同時進一步認識科學文化知識及學習外國經驗在四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加深對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認識。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條件和經濟特徵。

教學方法

談話法和講述法結合。

教學用具

《亞洲地形圖》、《日本地形圖》、日本景觀圖片。

教學提綱

第二節

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日本

一、位置、領土、人口

二、自然條件

1.多山的地形

2.海洋性季風氣候

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

1.現代化的工業

①發展條件

②主要工業部門及其分佈

2.現代化的農業

①技術先進產量高

②農業部門的分佈

四、文化特點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上一節我們已經從自然、經濟等方面認識了東亞的一般特徵,但是東亞各地又有明顯的差異,囚此,我們還要學習東亞的國家地理。

[提問]除我國以外,東亞的其他三國,哪個國家在世界各國中更具有突出的特點?有哪些特點?(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徵。學習時同學們要注意從哪幾方面分析和如何進行分析。

學習新教材

第二節

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日本(板書)

[提問]從黑板題目看,説明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徵?(位置、領土、人口等方面)我們要了解一個國家基本情況,也正是從這些最基本的特點開始學習的。

一、位置、領土、人口(板書)

[讀圖]指導學生根據《日本地圖》,説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特點。(地處中緯度地區,東亞的東部邊緣,東臨太平洋;是由若干個島嶼組成的一個島國,領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並指導學生利用比例尺,在東亞的政區圖上量算北京至東京的直線距離。使學生在瞭解日本的位置範圍的基礎上,瞭解日本是我國一衣帶水的近鄰。

[提問]根據《世界人口分佈圖》或者東亞四國人口統計表,説明日本人口有什麼特點?(人口稠密,平均密度為300人/平方千米,是四國中最高的。)

[小結導入]日本是地處中緯,亞洲東部邊緣,太平洋沿岸的一個島國。這種位置特點對日本的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有什麼影響呢?

[讀圖]讀《日本地形圖》,並指導學生認識日本地形的特點。(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嶇,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沒高的山峯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師講授]日卜廠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別是活火山,日本領士佔全球內也面積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佔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圖]指定學生朗讀圖下的説明,並幫助學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觀特點及其成因。(圓錐形——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温泉——地下熱能的表現,積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氣候温濕、土壤肥沃。)

二、自然條件(板書)

1.多山的地形

[提問]為什麼日本是一個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指導學生分析“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亞洲東部邊緣,正處在亞歐和太平洋二大板塊的交界處。由於板塊之間相互擠壓,隆起成山,而且地殼很不穩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據測量日本正在向我國沿海靠近。)

[提問]多山的地形給日本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了什麼影響?(提示學生可從資源及其利用方面考慮。日本缺少許多重要的自然資源,尤其礦產資源貧乏,如煤、石油等。但多硫磺礦,宜林地區廣,國士三分之二為森林覆蓋,河流短小流急,水力資源豐富,多山的地形使得日本海岸更加曲折,形成許多優良港灣。)

[教師講授]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地形狀況與當地居民的生產活動密切相關。那麼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對氣候又有什麼影響呢?

[讀圖]指導學生讀東亞一、七月氣壓和風向圖,從日本在圖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氣候特點。(日本在北迴歸線以北,屬於温帶,又處於季風區內,具有季風氣候的特點,與我國東部季風氣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四季的分配,冬夏季的氣温及降水情況,但也有很大差異。)

[提問]從其海陸位置及領土組成看,日本與我國東部相比氣候有什麼差異?(日本是島國,四面環海,受海洋影響大,因此在氣温上冬季較為温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也更為豐富。)

[教師講解]就日本全國來説,受緯度影響南北氣候有一定差異,而多山的地形也會使日本的氣候相對複雜化,不僅表現在山地與平原地區氣候有所不同,東西方向上也存在明顯差異,但總的説日本是屬於典型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國家。

2.海洋性季風氣候(板書)

複習鞏固

[提問]我們今天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日本地理特徵的?(位置、領土、人口等基本概況及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徵)

[提問]從上述幾個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徵?(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多山且多火山,氣候冬季温暖,夏季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屬海洋性季風氣候。)

[教師歸納]日本是一個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優良港灣多)、三少(國土少、平原少、礦產少)、一海(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島國。

佈置作業

預習第120——124頁課文,思考上述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徵對其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第二課時

複習提問

日本的位置、地形、氣候有哪些突出特點?

引入新課

教師歸納特點。這些特點對日本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呢?我們現在就來分析這一問題。

學習新教材

三、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板書)

[教師講解]

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經濟大國,其實力僅次於美國,而且有很多工業部門已超過美國,很多工業品佔據了國際市場。從我們身邊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產品。

[提問]

你能説出幾種代表性的產品嗎?(電器、食品、汽車等方面。)

[讀圖導入]

讀課本第121頁插圖。日本的汽車製造聞名遐邇,我們所見到過的豐田、尼桑等小汽車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業還包括電子工業、鋼鐵、造船、紡織、化學等工業。日本依靠什麼使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發展成為經濟大國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日本發展工業的條件。

[讀圖表,回答問題]

指導學生讀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及日本主要工業原料從國外進口所佔的百分比表,並説明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業原料和燃料?(多種礦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氣等燃料。)②它們多從哪些地方進口?(從西亞進口石油,從大洋洲、南美洲等地進口多種金屬礦等。)

[教師總結]

日本國土狹小,原料、能源嚴重不足,國內市場有限,這些都是不利條件。但是日本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產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線曲折,有許多優良港灣,有利於發展國際貿易,進口原料、出口產品。成為世界最大的原料進口國和產品輸出國。

[讀課文]指定學生朗讀第121頁第二段“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

[提問]想一想,當地有輸出到日本或從日本進口的商品嗎?

[讀圖]從《日本地圖》中找出主要對外貿易港:神户、橫濱、大阪等。

①發展條件

②主要工業部門及其分佈

[教師講解]日本是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工業技術先進,部門齊全,主要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

[提問]讀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佈圖説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業區?(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

[展示景觀圖]簡單介紹四大工業城市,着重介紹日本首都——東京。

[提問]日本工業分佈有什麼特點?為什麼這樣分佈?(集中分佈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户內海沿岸。原因:臨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於原料的輸入和產品的輸出。此外還有社會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以後在高中地理再講。)

日本不僅工業發達,而且農業也非常發達。

2.現代化的農業

①技術先進,產量高

[讀課文]指導學生閲讀課文第123頁“漁業發達農業單產高”,由學生歸納出日本農業現代化的具體表現。(採用小型農業機械,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進行精耕細作,單位面積產量高以及發達的漁業,擁有龐大的船隊,佔世界第一位的捕魚量等。)

[導入]那麼日本人民是怎樣在有限的土地、有限的資源上,建立起有本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呢?可以説日本人民在利用本國資源上水平是相當高的,我們看一下日本農業的分佈狀況就可略知一二。

②農業部門的分佈

[讀圖]根據日本工農業分佈圖説出主要農業部門的分佈地區。(水稻——平原,林業——山區,茶桑及果樹——丘陵)。

[提問]為什麼日本的漁業發達?(以現代化工業做基礎,擁有龐大的捕撈船隊,日本是個島國。有廣闊的海域及優良港灣,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漁場。)

[看圖]讀“日本羣島附近洋流的分佈”圖,説説北海道附近成為著名漁場的原因。(為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交匯區。)

[提問]為什麼日本要以小型農業為主,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呢?(國土狹小,耕地有限,但勞動力資源豐富。)

[教師講解]由此可見,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發達的科學技術資源,充分開發了各類土地資源,才在地狹人稠的島國上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小結]我們從日本工農業的發展過程中可知,一個國家要想發展經濟其資源豐富與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否對資源充分開發利用,而資源開發利用的水平又取決於該國家科學技術的水平。日本正是利用了自己這一優勢,才在一個地狹人稠的島國上建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這一點正是我們今天四化建設中所要借鑑的,也是我們學習日本地理的重要目的之一。

日本從歷史上就重視吸收外來文化。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從古代中國水稻、鐵器的傳入,到近代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這一切對日本經濟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日本的文化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

四、文化特點

[指導閲讀]讀課文“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一段思考:日本文化有什麼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又有本民族文化的傳統。表現可從古代、近代、文化藝術、飲食等幾個方面歸納。)

總結全節

[提問]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學習日本地理特徵的?(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從同學們的回答中可以知道認識一個國家的地理特徵,首先要了解該國所在地理位置、領土和人口等基本特徵,之後再進一步瞭解它們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這是學習國家地理的基本方法,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中要經常運用。

七年地理上冊課件 篇三

能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並能正確運用;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能用事例説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初步學會聯繫實際區別天氣與氣候。通過對天氣與氣候的特點分析學生學會用分析對比的方法學習地理知識,解答地理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養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的良好習慣;增強自身應對變化多端的天氣的防護意識,進而增強對大氣環境的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並能正確運用。

2.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教學難點:

人類活動對大氣的影響。

教學方法:

問題導向法、讀圖分析法、總結歸納法、啟發引導法。

學法:

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法、觀察法、對比法、綜合分析法。

課時:1課時

教具使用:大洲輪廓圖卡片、地球儀、地理圖冊

教學過程:

導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請首先請兩位同學表演場景對話,讓學生們注意觀看。

場景對話如下。

小明:天可真熱啊,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對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龍江的齊齊哈爾,那裏肯定很涼快,不如我去他那裏避一避暑。對,我得趕快給他打電話。喂,你好!是小亮嗎?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見了,你還好嗎?

小明:好什麼呀!天太熱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這一個星期持續高温,每天氣温都在35℃以上,這不,我給你打電話,想去你那裏避暑。

小亮:你可千萬別來,我這裏一連下了三天大雨,電閃雷鳴,樹被風吹斷了,鐵路讓洪水沖垮了。

小明:那可怎麼辦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給我打電話吧。

小亮:打電話多費錢啊!我們去看天氣預報吧。

小明:對啊,天氣預報,天氣預報,天氣早知道。我們現在就去查看天氣預報。

師:謝謝兩位同學的表演,是啊,天氣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天氣的知識。

新授:

一、天氣及其影響——談天論氣話天氣

(一)天氣與氣候

師:多媒體出示一組不同天氣的圖片,請學生用語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內容。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剛才幾位同學都描述了圖片中的天氣狀況,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他們都用了哪些關鍵詞來描述天氣呢?天氣又有什麼特點呢?

生:回答

師:天氣就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的'大氣狀況,它是經常變化的。通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詞語描述,此外還有冰雹、沙塵暴、颱風等。(圖片展示)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時間短,變化快。(即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天氣差別很大,同一地點不同時刻天氣不同。)

師:天氣在短時間內是經常變化的,那麼氣候有什麼特點呢?誰能説説我們當地的氣候呢?

生:回答

師:氣候與天氣恰恰是相反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特點:具有相對穩定性。例如:我國的温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多年都是這樣。

問:你能總結一下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嗎?(學生分四組討論,回答)

生:小組代表發言

師:總結髮言。天氣與氣候的區別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接着,教師多媒體出示一組和天氣或氣候相關的描述,讓學生判斷出該描述是天氣還是氣候。

1.今天風和日麗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4.東邊日出西邊雨

5.我們這個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師:剛才,我們談了很多有關天氣的話題,就是因為天氣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你能舉例説明天氣對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嗎?

生:回答

師:

(二)天氣及其影響

師:(課件播放各種天氣對生活和生產的影響圖片,瞭解天氣對我們的影響,給學生直觀的印象。)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如果我們能預知明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會有很大幫助的。那麼我們從哪裏會預知明天的天氣呢?學生回答天氣預報,引出話題二。

二、明天的天氣怎麼樣——談天論氣話預報

師:同學們你們日常生活中都是通過哪些途徑瞭解天氣的呢?

生:回答

師:是啊,隨着科技和媒體的發達,我們瞭解天氣的途徑越來越多,正如同學們所説: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都是我們瞭解天氣的途徑。

師:那麼,天氣預報又是如何產生的呢?通過這幅圖大家會有所瞭解。多媒體展示天氣預報的產生過程。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師:通常天氣預報要説明一天或幾天中的陰晴、風、氣温和降水等的情況,我們先來看看風的符號吧。出示幻燈片。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在天氣預報中常常還可以看到衞星雲圖,衞星雲圖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陰天。

師:帶領學生認識衞星雲圖。

國中地理七年級上優秀教學設計《多變的天氣》

為了讀懂天氣預報,通常用專用的符號表示天氣狀況,天氣符號一般與城市名稱一起出現,我們一起來認識常見的天氣符號。

七年地理上冊課件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法國的地理位置,法國的氣候類型和旅遊業的發展狀況。過程與方法:學生自學,教師指導。

情感態度價值觀:建立我國與法國的對比,從法國找到我國發展的有效途徑。

【重點難點】

重點:法國的自然條件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難點:法國的經濟和文化特徵。

【教學方法】

1、利用教學掛圖、投影片、CAI課件等,建立空間概念。

2、設置恰當的學生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完成學習任務。

3、設計適度的啟發性問題,讓新知識構建於已有知識之上。

【教學過程】

一、導入學習,明確目標

你知道以香水、葡萄酒聞名於世的是哪個國家嗎?該國還有許多著名的藝術景觀,如埃菲爾鐵塔、凱旋門,更有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發達的經濟。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進一步探討!

二、小組學習,體驗目標

學習任務(一)西歐大國

1、法國的地理位置、輪廓。

2、法國的地形地勢特徵。

3、法國的氣候。

4、法國的工農業。

學習任務(二)便利的交通

1、法國交通便利,體現在哪些方面?

學習任務(三)文化與旅遊

1、法國有哪些旅遊景點?

五、基礎測試,檢測目標

1.法國境內主要的地形是()

A.山地、丘陵B.平原、丘陵

C.平原、盆地D.高原、山地

2.歐洲出口小麥最多的國家是()

A.法國B.俄羅斯C.德國D.英國

3.法國發電量中佔比重最大的是()

A.水電B.火電C.核電D.地熱發電

4.讀法國圖回答:

(1)從圖中可以看出法國地勢高低。

(2)法國小麥生產區主要分佈在地區,這

裏屬於氣候。葡萄主要產區是,

這裏主要屬於氣候。

(3)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

A是海峽B是

C是域D是流E是

城市F是

(4)為什麼法國葡萄酒行銷世界各地?

【板書設計】

第四節法國

一、歐洲經濟大國

1.概況:

面積、人口、首都、地勢地形

2.氣候與農業

①法國是歐洲出口小麥最多的國家

②葡萄酒暢銷世界

3.工業發達,核電比重大

二、文化和旅遊

1.接待外國遊客人數最多的國家

2.旅遊業成為經濟支柱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圍繞法國優越的自然環境進行展開,通過多媒體圖片的展示,使學生對法國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有比較直觀的瞭解。講述法國經濟時,重點突出了其工農業都很發達這一特點,並強調了農業與自然條件關係、工業發展特點和自然資源的關係。在講述首都巴黎時,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講講對巴黎有哪些認識,然後再通過圖片和影片的展示,來全面瞭解它在法國和世界的地位和影響。

整個教學過程遵循了“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的原則,把研究性學習運用於地理教學中,教師有效的創造問題情景,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使學生潛能得到開發,能力得到培養。學生通過學習也激發了對地理的興趣,讓他們認識到學習地理是真正的“學有所用”。

七年地理上冊課件 篇五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徵;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讀圖説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數據、地圖等資料,説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與成因。

2、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對糧食的消費量極大。因此,印度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糧食生產。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印度的糧食問題。

講授新課

1、提出問題,分組討論。

(1)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糧食生產不能自給的原因是什麼?

(2)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哪裏?

2、學生髮言,教師小結。

由於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後等原因,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印度糧食不能自給,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現在,印度糧食能夠自給要歸功於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綠色革命”。(學生朗讀P38閲讀材料“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改進了糧食生產技術,使糧食供應狀況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一定的餘糧可供出口。

3、課件展示:圖7、41“印度水稻和小麥的分佈”,圖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佈”和圖7、34“印度的地形”,將三幅圖進行對比,分析糧食作物的分佈與降水量的地區分佈、地形分佈的對應關係。

4、小組討論,評價點撥。

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通過對照可以發現,水稻主要分佈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恆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佈在降水較少、光照足的恆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説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係是極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環境,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學生朗讀P39閲讀材料,對比印度南北方在飲食習慣方面的差異。同我國類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製作方法上不太一樣)

5、承接過渡:近代歷,印度有很長一段時期,處於英國殖民統治下,本國工業發展緩慢;獨立後,印度工業得以迅速的發展。

6、課件展示:表格“印度獨立前後工業部門與形成原因的比較表”,閲讀P39頁相關內容,思考比較項目,並完成表格。

7、課件展示:圖7、43“印度礦產資源、棉花、黃麻和工業的分佈”,分析工業的分佈與原料產地之間的關係,並完成表格。

工業部門:分佈地區:主要工業城市

鋼鐵工業:煤、鐵產區:加爾各答

棉紡織工業:棉花產區:孟買、班加羅爾、新德里

麻紡織工業:黃麻產區:加爾各答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般規律:工業中心應接近原料產地。

8、學生閲讀P40活動第2題相關材料,並談談自己的看法。

9、學生髮言,教師引導。

通過討論,使學生樹立以下信念: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雖然還十分落後,但未必什麼產業都是落後的。比如印度在核電技術及其應用、計算機軟件產品開發及出口、航天技術及其應用等方面的突破,都有力地説明了發展中國家是可以逐步趕上世界經濟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可以騰飛。

[課堂小結]

印度與我國同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印度的經濟發展中有許多可供我國借鑑的經驗。比如印度為解決糧食問題而進行的“綠色革命”,印度大力發展高新產業的創新思路等。

七年地理上冊課件 篇六

教學目標

一、通過讀圖,使學生了解英國的位置、領土組成、氣候特徵以及氣候同農業生產的關係;

瞭解英國的經濟發展與主要工業城市的分佈。知道英國的首都。

二、通過學習英國農業與氣候的關係,使學生理解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密切關係,並由此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學重點

英國農業與氣候的關係。

教學難點

英國新老工業的分佈及主要工業中心的分佈。

教學方法

討論法、談話法。

教學媒體

英國掛圖、英國主要工業分佈圖,投影片:大不列顛島的年降水量和農業的分佈圖。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歐洲西部大約有30多個國家,它們大都歷史悠久、面積較小,其中世界上工業發展最早,目前在世界經濟中仍然佔有重要地位的國家,就是英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英國。

2、引導讀圖請同學們仔細閲讀英國圖,對比觀察英國、日本,思考它們在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海岸線曲折方面、領土組成方面有什麼相同點與不同點。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兩國的緯度位置近似,但英國的緯度位置偏高,大約位於北緯50°~60°之間。都是羣島國家,英國位於大西洋的東北部,瀕臨北海,與歐洲大陸相望,日本位於太平洋的西北部,隔日本海同亞洲大陸相望;兩國的海岸線都非常曲折,多優良港灣,為它們發展航海事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它們成為世界的海運國。英國領土主要由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東北部組成,稱為“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聯合王國”。大不列顛島又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三部分,其中英格蘭是英國的政治、經濟中心。“英國”源自我國對英格蘭的簡稱。後來習慣上用它泛指今天的“聯合王國”。而日本由九州島、本州島、四國島和北海道以及周圍的小島組成。英國同日本一樣,四周臨海,是歐洲西部的一個島國。

板書一、歐洲西部的島國

1、位置和領土組成

引導讀圖請同學們思考,英國沿海多優良港灣,為其發展航海事業提供了良好條件,但是英國成為世界的海運國,除了同海陸輪廓有關外,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英國地圖,你們還發現了什麼條件?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這與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關係,英國同歐洲之間隔有英吉利海峽和多佛爾海峽,這兩個海峽是西歐與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重要海上航道,英國正好處於這個航線的樞紐位置,英國還處於大西洋航線的要衝,這些都有利於英國航海事業的發展。最近英、法兩國為了溝通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聯繫在多佛爾海峽修建了穿過海峽的海底隧道。

板書2、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有利航運

引導分析優越的海陸位置和眾多的港灣,為英國海上交通和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那麼英國為什麼會成為世界上工業化最早的國家哪?請同學們閲讀英國掛圖,在英國本土找到了哪些礦產資源?它們又對英國成為世界上最早工業化的國家提供了什麼條件?英國海上交通的發展為其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什麼有利條件?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工業又是如何發展變化的?為什麼?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英國傳統工業部門主要是依靠國內煤鐵資源及靠海洋運輸掠奪殖民地的原材料發展起來的。因此,傳統工業部門的工業中心多靠近煤、鐵產區,如伯明翰、倫敦、設菲爾德、格拉斯哥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英國殖民地統治的瓦解,原有工業設備陳舊及國內煤鐵資源的減少,使傳統工業部門中的鋼鐵、煤炭和紡織工業日漸衰退。英國充分利用原有工業基礎和科技優勢,發展了新興的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等。這些工業部門多分佈在倫敦附近、英格蘭中部和蘇格蘭南部,如:倫敦、伯明翰等。自本世紀70年代以來,北海油田的開採及石油資源的利用,對英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板書二、工業化最早的國家

l、英國的早期工業及其分佈

2、英國的新興工業及其分佈

承轉英國工業部門比較齊全,工業中心比較多。英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絕對優勢,而農業的比重不大,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哪?讓我們來看英國伯明翰的氣温曲線和降水柱狀圖(課本第45頁圖14、7),分析一下這裏的氣候特點。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同學們説得很對。這裏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風影響,冬季比較温和,夏季比較涼爽,年降水量比較多,季節分配較均勻。空氣濕潤,雲量較大,雨天較多,日照較少,屬於海洋性氣候。

引導讀圖請同學們仔細閲讀大不列顛的年降水量和農業的分佈圖,思考並分組討論以下問題:英國乳畜業和種植業主要分佈在哪些地區?從三幅圖中你看出英國的氣候同農業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東南部產麥區中有一片空白?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英國西部由於降水較多,日照較少,不適合糧食作物生長,但有利於多汁牧草生長,所以畜牧業發達。東南部降水較少,相對日照較多,氣温較高,生長期較長,是種植業的集中產地。東南部產麥區中的空白,主要是倫敦及其周圍的工業區。但是,由於氣候原因,在英國乳畜業在農業中佔重要地位,種植業相對比較少,主要種植小麥和大麥等作物。近年來糧食基本可以自給,但肉類、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進口。

板書三、濕潤氣候與農業

歐洲西部

1、位置和範圍:歐洲西部指歐洲的西半部,西臨大西洋,北臨北冰洋,南臨地中海;面積500萬平方千米。

2、雄厚的經濟實力:

(1)歐洲西部大多數國家是經濟發達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

(2)歐洲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約居各大洲之首

(3)瑞士——“鐘錶王國”;丹麥——“歐洲的牧場和食品庫”;瑞典——製造業盛名;挪威——人均水產品產量居世界之首;荷蘭——花卉種植業發達,的有“鬱金香”。

3、繁榮的旅遊業:

(1)歐洲西部三大旅遊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

(2)豐富的旅遊資源:

①音樂之都——維也納(奧地利);

②藝術之都——巴黎(法國)埃菲爾鐵塔、羅浮宮、凱旋門;

③湖光山色“鐘錶王國”——瑞士;

④羅馬古蹟、水城威尼斯——意大利;

⑤地中海沿岸沙灘陽光,看鬥牛比賽——西班牙;

⑥觀賞花卉風車,參觀圍海造田工程——荷蘭;

⑦乘船遊覽峽灣,觀看午夜太陽——挪威;

⑧千年古都,鬥獸場——羅馬;

⑧慕尼黑的啤酒——德國。

歐洲西部的工業工業中心多,分佈密集。

本區工業特點:製造業為主本區對外貿易很發達,許多國家進口原料、燃料、糧食;

向國外出口機械、汽車、化學物品和食品的工業區:德國的“魯爾區”、南部慕尼黑新興工業區;英國有中部工業區及蘇格蘭的高新技術區;意大利東北部工業區。

七年地理上冊課件 篇七

教學目標

1、掌握南亞的範圍,理解“南亞次大陸”與“南亞”的區別;能在地圖上填出南亞的主要國家和主要的城市。

2、通過讀圖知道南亞的位置,在圖上能夠找出主要半島、島嶼及臨海。

3、知道南亞是人類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和南亞地區的宗教。

4、掌握南亞三大地形區的分佈和兩大河流的概況,並能在圖上填繪。

5、根據南亞一年中風向的變化圖,理解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能夠根據柱曲圖分析特點及其對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學建議

關於南亞“概述”的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講了三個問題。突出南亞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特徵。從自然條件對農業的影響上,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

首先教材從《西遊記》的故事入手,引起學生的興趣。通過課堂讀圖練習,瞭解南亞國家的組成、相對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為後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悠久的歷史”一段,使學生了解本區有悠久的歷史、曾受長期的殖民統治,為了解南亞的語言、人種及經濟發展的現狀作一個鋪墊。瞭解南亞宗教組成的複雜性及恆河對印度教徒的重要性。

“三大地形區和兩大河流”是本節)的重點之一。文章用簡單的概括,點明瞭南亞的地形與河流特徵,應讓學生掌握三大地形區的位置、主要特徵,兩大河流的位置、源地、流向和歸宿,瞭解南亞次大陸的概念。

“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是南亞的又一重點。課文以孟買為例,從氣温和降水量兩方面説明南亞季風氣候的特徵,並通過南亞1月和7月的風向變化示意圖講解南亞季風氣候成因,説明了位置對氣候的影響,同時講解熱帶季風氣候為當地農業生產帶來的危害及人類採取的應對措施。課文同時還指出南亞作為一個廣大的地理單元,各地降水情況有很大的差異,還有其它的氣候類型。

關於南亞“概述”的教法建議

由於學生已經學習過兩節區域地理內容,可以利用一般的分析區域的方法引導學生分析,從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到人地關係,步步深入地研究。在學生了解一個區域的基本特徵後,落腳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學習方法可以採用討論法或指導作業方式;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季風氣候的成因,可以用電腦動畫解決;同時為了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應提供大量的景觀圖片,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

南亞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有其獨特之處。教學中應充分利用課本的插圖,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突出當地人類與環境的關係。

本節課的引入可從放映《西遊記》片段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自然的想從知其一到想知其二,接着引入南亞的宗教。對於南亞的歷史發展,從地理角度側重於當地的語言、人種構成,進而為後面瞭解印度的經濟發展特點打下基礎。建議採取談話法。

利用《南亞的國家和地區圖》,用講解法與讀圖分析法,培養學生閲讀區域圖的能力。

對於南亞的地形與河流,建議採用指導—作業方式,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閲讀《南亞分層設色地形圖》或動畫演示進行講解、總結歸納地形特徵。

對於“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部分,建議將講解法與討論法結合,突破重點和難點,教會學生分析氣候類型與特點的方法,並對氣候與人類的關係有較為深刻的認識;

注意:南亞自然地理特徵獨特性,是因為位置的獨特性。喜馬拉雅山的作用具有兩方面:對冷空氣的阻擋,形成廣泛的熱帶氣候;對濕熱空氣的阻擋,形成了大量的地形雨。由於南亞地理位置,形成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只需要通過讀圖使學生了解季風氣候的表現和特徵就可以了,不要增加深度。

關於“概述”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南亞的自然地理特徵及其與農業生產的關係

【教學疑點】南亞與南亞次大陸

【教學工具】南亞地形圖,南亞景觀圖片,南亞政區圖

【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最熟悉的中國神話小説是哪一部?(西遊記)它主要講了什麼內容?(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經過)為什麼叫西天?(因為他們從西安出發一直西行,到天竺即現在的南亞一帶去)他們取什麼經?為什麼到哪裏去取經?(佛經,因為那裏是佛教的發源地)南亞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地區。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

(板書)第十章 南亞

第一節 概述

(板書)一、悠久的歷史

(提問)歷史課學過有關本地區的內容嗎?你知道本地區大多數國家第二種語言是什麼嗎?

(學生讀書回答)

(提問)閲讀下面材料,你認為導致衝突的原因是什麼?(宗教、領土之爭)

(講解)該地區宗教複雜。是印度教與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教的聖地是哪裏?(恆河沐浴的景觀圖片)

(承轉)南亞到底指哪裏?有哪些國家呢?

(板書)二、南亞的範圍

(提問)學生讀圖(南亞範圍圖)回答

南亞有多少國家?哪些是內陸國、臨海國、島國?

找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和地區(教師引到我國與克什米爾地區相鄰,克什米爾分屬於印巴兩國,其內容可以適當補充)。

(學生活動)在空白圖上填出主要國家及首都名稱

南亞大部分在什麼緯度之間?(南亞大致位於10°—30°N之間,絕大部分地區以熱帶氣候為主)。

南亞大體在什麼山脈與什麼大洋之間?(位於喜馬拉雅山與印度洋之間—“背山面海”)

我們有時將本區稱作“南亞次大陸”,它與南亞有何區別於聯繫?你知道為什麼這樣稱呼嗎?(“南亞次大陸”指南亞的大陸部分包括六個國家,由於世界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在本區的北部,好像將本區從亞洲各離開了)

(承轉)南亞的北部是山脈,其它地區地形如何?引導學生讀南亞地形圖,提問:

1、南亞地形可分為哪三個主要部分?

2、南亞的中部有何特點,是由哪兩條大河沖積而成?這兩條大河的發源地和河口各在哪裏?

學生讀圖回答,教師補充講解個地形區的特徵

(板書)三、三大地形區與兩大河流

1、三山:

北部———高大狹長的喜馬拉雅山

中部———廣闊的恆河平原

南部———起伏和緩的德干高原

2、兩河:

發源地

流經地區特徵

流經主要國家

注入海洋

恆河

喜馬拉雅山區

廣闊的沖積平原和三角洲

印度、孟加拉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pm58y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