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飛流直下三千尺(猜一地名)的答案(精彩多篇)

飛流直下三千尺(猜一地名)的答案(精彩多篇)

飛流直下三千尺(猜一地名)的答案(精彩多篇)

飛流直下三千尺(猜一地名)的答案 篇一

飛流直下三千尺(猜一地名)——銀川

關於“銀川”歷史發展 篇二

三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的水洞溝遺址和鎮北堡、暖泉等處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是銀川地區發現最早的居民點。

殷商、春秋戰國時期這裏是北羌、薰育(葷粥)、匈奴等民族活動、遊牧的地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後,使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套地,據有寧夏平原河東地區,開始在此戍邊,秦分天下為36郡,銀川地區為北地郡所屬。漢成帝陽朔年間(公元前24年前後)建北典農城(又稱呂城、飲汗城),此為銀川建城之始。

南北朝時期,大夏國改建“麗子園”,為駐軍、屯糧重鎮。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

北周置懷遠郡、懷遠縣。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懷遠縣遭黃河水淹,城廢。第二年(678年)在故城西更築新城(今銀川興慶區)。

宋為懷遠鎮,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党項族首領李德明將其都城由靈州(今靈武)遷至懷遠鎮(今銀川市),大起宮室,修建都城,更名為興州。後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升興州為興慶府。宋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興慶府南筑壇受冊,即皇帝位,建大夏國(史稱西夏),興慶府(銀川)為其首府,涼州府(武威)為輔郡,有“東都興慶,西都涼州”之譽。

元置中興路,後改為寧夏府路,寧夏之名肇始於此。

明設寧夏府,系“九邊重鎮”之一。

清沿明制仍為寧夏府治。

民國建元,因清代寧夏道與寧夏縣名同,且寧夏為古朔方地,故改寧夏道名為朔方道,領寧夏、寧朔、中衞、平羅、靈武、金積、鹽池、鎮戎8縣,仍屬甘肅省。道署及寧夏、寧朔兩縣治均設寧夏城內。

1913年,寧朔縣治移駐新滿城,後又遷永寧縣望洪堡、青銅峽市瞿靖堡、小壩鎮。

1923年10月17日,以舊甘肅省朔方道屬之8縣及寧夏護軍使轄之西套蒙古兩旗屬地合併建為寧夏省。

1929年1月1日,寧夏省政府成立,省會駐寧夏城。

1941年4月析寧夏、寧朔兩縣部分轄地增設永寧縣,縣治駐楊和堡(今永寧楊和鎮)。寧夏縣更名賀蘭縣,縣治自省城移駐謝保堡(今賀蘭縣習崗鎮)。1944年1月將寧夏省城改建制市,定名銀川,仍為寧夏省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仍為寧夏省會。

1954年,寧夏省建制撤銷,銀川市為甘肅省銀川專署所在地。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關於“銀川”介紹 篇三

銀川市,簡稱“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西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自治區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研、交通和金融中心,以發展輕紡工業為主,機械、化工、建材工業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工業城市。位於寧夏平原中部,東踞鄂爾多斯西緣,西依賀蘭山,黃河從市境穿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寧蒙陝甘毗鄰地區中心城市,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是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經濟區。

銀川是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水洞溝遺址繁衍生息,史上西夏王朝的首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民間傳説中又稱“鳳凰城”,古稱“興慶府”、“寧夏城”,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城西有著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西夏王陵。

城市綜合競爭力躋身全國百強,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衞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殊榮,被評為“中國十大新天府”。

2016年12月,銀川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2017年,銀川市複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2018年1月,銀川市獲評“2017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示範城市”。2018年10月,銀川獲評健康中國年度標誌城市。 2018年10月25日,銀川獲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 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衞生城市(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pmm5k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