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重陽節的習俗習慣新版多篇

重陽節的習俗習慣新版多篇

重陽節的習俗習慣新版多篇

各地重陽節的習俗 篇一

1、陝北在重陽節白天是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麥麪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五成羣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燈火,談天説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裏登山,人們都會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頭上,以之辟邪。

2、在山東北部,人們於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

3、在浙江,紹興人在重陽節這一天互相拜訪。桐廬人備豬羊以祭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包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4、在江蘇,南京人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常州人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麪食。無錫人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5、在河北香河,重陽節這天,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相互送禮,稱為“追節”。有的地方兒童於重陽節放紙鳶為戲。有的地方境內無山,民眾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6、在湖北,重陽節這天要釀酒,傳説此日所釀之酒最為清冽,且久藏不壞。

重陽節意義 篇二

每到重陽節來臨之際,子女回家陪爹媽“嘮嘮”、幫父母“買買”;相關部門組織開展多樣化活動,給老年羣體送温暖、送歡樂;志願者給需要幫助的老人們提供力所能及的關懷……現代文明社會的一幕幕温馨風景,總讓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尊老、愛老、孝老終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而須要持之以恆的行動,因而重陽節的儀式感固然可以有也應該有,但其意義顯然更在於常態性盡孝的“友情提醒”。

農曆九月,不僅金秋景色迷人,而且適逢收穫時節,被大家普遍視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穫之際當思回饋、感恩,九月重陽提倡敬老,這樣的“應景”可謂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凸顯出知恩圖報的樸素品德。“子欲養而親不待”,古人的這一感歎不少人都感同身受,更提醒大家盡孝當趁早,真正將敬老孝心內化於心、外化於形,注重平時的盡力而為和一貫表現,而不能止於某個節日或者偶爾想到時才行動,以免留下難以彌補的缺憾。

經濟社會不斷髮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各方面的訴求越發多樣化,養老能力和條件得到相應改善,無疑也對盡孝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僅僅滿足於給錢給物、滿足吃穿住行,而須更注視精神層面的養老、愛老,要從生活上的關心轉向更加重視心理、情感上的關懷,儘可能創造條件讓老人們度過殷實、快樂、幸福的晚年。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敬,不但是老年人對晚年生活的理想追求,而且應該成為兒女追求的盡孝境界。

國家把重陽節確定為老年節,出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體現出政府對老年人的關愛和對敬老美德的推崇,特別是隨着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更制訂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社會養老事業的發展,更彰顯出養老、敬老、孝老的國家擔當。天天都是“重陽節”,日日都是盡孝日,人人盡孝成共識和共同自覺,社會敬老成常態和共同行動,不僅是老年人的福祉,而且是文明進步的體現,更是重陽節的內涵和價值所在。

2021年重陽節放假嗎 篇三

重陽節不放假,根據國務院發佈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重陽節不屬於我國全體或部分公民放假的節日,因此2021年重陽節不放假。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是重陽節,又被稱為九月九、登高節、重九節等。重陽節和除夕、清明節、中元節是我國傳統文化節日中的四大祭祖大節。

重陽節歷史悠久,最早可以在漢朝的《西京雜記》中看到相關習俗的記載,那時候的古人們會在這天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謀求長壽,並且還會舉辦各種大型的宴會,併為了慶祝豐收開展祭祀活動。到現在,九月九重陽節還流傳下來了登高遠眺、出遊賞景、插茱萸、賞菊花,吃重陽糕,嘗菊花酒的習俗。

重陽節的由來和傳説 篇四

東漢時,汝南縣裏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説:“汝河裏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裏就把瘟疫帶到哪裏重陽節的意義由來和傳説 重陽節各地不同的習俗。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説東南山中住着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説:“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説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説了。九月九那天,他領着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説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説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着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裏,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户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衝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裏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各地不同的習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值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裏九重陽,收呀麼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麼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麪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説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裏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製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乾,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淨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羣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説。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裏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鍊身體,培養人們迴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湖北省

武昌縣於重陽日釀酒,據説此所釀之酒最為清洌,且久藏不壞。應城縣重陽節是還願的日期,甚家皆於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省

長汀縣農家採田中毛豆相饋贈,稱為毛豆節。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

廣東省

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南雄府九月九日請茅山道士建王母會,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婦女都會前來參加。陽江市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臨高縣民重陽節早起,大家齊聲高喊“趕山貓”,以此為安和富利之吉兆。

廣西省

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説:“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

舊時南溪縣讀書人於此日在龍騰山岑山樓聚會,紀念詩人岑參,稱為“岑公會”。民間舊俗,重陽前後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話説:“重陽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

山西晉南地區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傳統習慣。飽覽大好河山,觀仰名勝古蹟,成為節日的盛舉。至今還在民間傳誦着“乾坤開勝概,我輩合登高”,“東風留不住,冉冉起峯頭”,“九月欣新霽,三農慶有秋”等名言。

河南省

中國開封菊花花會始辦於1983年,開封是以菊花每年舉行一次年會的唯一的城市。

一年一度秋風勁,歲歲黃花分外香。開封菊會就像一棵大樹,深深植根於開封大地,深深植根於開封人民心中。它所產生的影響,就其廣度而言,已遠遠超過了開封的地界,名揚海內外;就其深度而言,已遠遠超出了“賞菊”的特定含義,而是作為一種成功的載體和平台,展示着開封深厚的文化底藴,演繹着經貿、旅遊的 “大戲”,推動着開封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

開封菊會之所以能夠在古城熱土上深深植下根來,有其深遠的歷史淵源,遠在唐代就初具規模。唐代詩人劉禹錫對開封菊花“家家菊盡黃,梁園獨如霜”的描述就可見一斑。至北宋,開封菊花更聞名遐邇。每逢重陽佳節,不僅民間有花市賽菊之舉,而且宮廷內也養菊、插菊花枝、掛菊花燈、飲菊花酒,甚至還開“菊花花會”。《東京夢華錄》中就有賞菊遊人“婆娑於市”、“遊情寓意不一而足”之類的記載。明清時代開封養菊、賞菊之風依然盛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來到開封禹王台賞菊時,就留下了“楓葉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著名詩句,並被刻在當今禹王台公園保存的“乾隆御碑”之上。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着人民羣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開封人民酷愛菊花的傳統習俗更濃。每年金秋10月,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養菊、賞菊者甚眾,花市售賣菊花和沿街叫賣菊花則自成獨特的風景,市園林部門還多次舉辦規模不等的菊展。1983年開封市第七屆人大會第17次會議決定把菊花命名為開封市“市花”,每年10月 18日至11月18日為“菊花花會”的會期。

南陽喊山大賽以“祝您長壽健康”、“白頭偕老”、“家庭美滿”等美好話語為主要內容,當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喊出獨特的心裏話。屆時,99位老人將一同參加登山比賽,登頂後進行喊山大賽,工作人員將藉助分貝儀,根據選手的聲音大小決出比賽名次。清豐縣兒童於重陽節放紙鳶為戲。

河北省

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係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佔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於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

昌邑北部人家於重陽節吃辣蘿蔔湯,有諺語道:“喝了蘿蔔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孃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説法。

陝西省

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説婦女此日以口採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

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麪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上海市

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

浙江省

紹興府重陽節互相拜訪,除非親友家有喪事,才往靈前哭拜。桐廬縣九月九日備豬羊以祖,稱為秋祭。同時也在重陽節綁粽子,互相饋贈,稱為重陽粽。

江西省

德興縣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

銅陵縣以九日重陽為龍燭會,以迎山神。削竹馬為戲,據説可以驅逐瘟疫。

重陽節的風俗習慣及寓意?2016-09-26 10:38 | #3樓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繫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

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因此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意。

重陽節的意義和由來2016-09-26 18:51 | #4樓

 重陽節的`過法有很多種,但形式並不是最重要的:單位發的錢只是意思意思,社區的歌舞肯定達不到專業的水準,兒女帶老人出去旅遊也未必玩得出什麼名堂,累心累人的居多……重要的是我們透過這些不同形式,看到的是一種敬老、愛老、孝老的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至於採訪中有人半開玩笑地説:“不過也是一種過法嘛!”記者只好持保留意見了。

我們中國人是一個有着尊老傳統的羣體,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詩經》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的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更是膾炙人口。而現階段,大量老年人口的增加,“未富先老”的社會壓力,賦予了文化色彩濃郁的重陽節更多更沉重的現實意義。

不管怎麼説,重陽節只有一天,就像廖主任説的那樣,我們不能指望在一天的時間裏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只有以此為契機,形成長效機制,從制度上加以保證,從風氣上加以影響,從觀念上加以調整,這才是重陽節真正的意義。

中秋前夕,傳來我國端午節榮登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佳訊。

約有2000年曆史的重陽節,曾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民俗節日,上至宮廷皇族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這一天登高飲酒、賦詩賞菊,舉國同慶、萬民同歡。在今天,重陽節又承載着超過1.49億的60歲以上的老人、佔全國人口11.3%比例的一個銀髮社會。政府將它定為“老人節”、“敬老日”。

既然是一個全民敬老的節日,就需要創造一個全民表達敬老、愛老的環境和條件,但就多年來的現狀而言,重陽節特殊的節日功能並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調查顯示,過半的年輕人不知道重陽節在哪天,不知道重陽節的特殊意義,更不知道“重陽節”與“敬老日”同為一天。絕大多數傳媒在重陽節那天報道的中心話題是“工會”、“領導”“送温暖”,“看望孤老獻愛心”。而大部分老年人對重陽節的期待僅僅是單位的“慰問”。重陽節僅僅成為單位退管會一年一度的“一項工作”。調查還尷尬地顯示,假如重陽節不在週六、週日,人們不可能請假去看望父母、祖父母,當然更談不上在這一天陪同父母外出走走。

筆者認為,要使今日之重陽節真正實現其作為一個有特殊意義的節日,突出其歷史內涵,彰顯其文化功能,就在於將重陽節列為“國定假日”——在重陽節到來的這一天,全民放假,使兒女能夠放下工作探望父母,兒孫可以暫停學習問候爺爺奶奶,鄰家的孩子可以知道樓下的阿婆要過節了。這其實正是一種家庭的和諧、鄰里的和諧、社區的和諧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倘若重陽節作為國定節日,就有機會與週末相接,形成一個三天的小假期,特別適合探親訪友,或作短途旅遊。而重陽節外出登高遊樂的傳統節日特點,也正是現代旅遊的最基本的要素,是任何其他傳統節日無法比擬的。

前幾年,“兩會”中不斷有代表、委員提出將傳統節日清明、端午、中秋定為國家法定假日,卻將“重陽節”遺漏了。重陽節是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財富,只有先設為國定假日,才可能讓年輕人記住這個節日並關注它的內涵。一味指責年輕人“崇洋節”是不客觀的。從清明、端午、中秋這兩年的受關注程度來看,也證明了這一點。

重陽節在國外也是一個有影響的節日,日韓東南亞,至今還或多或少地保留着一些民風古蹟,沒準兒哪天某國再來一個“申遺”,教我們愧對祖先愧對子孫。對鄰國的民俗文化考察證明,重陽節及其相關的文化遺產比我們傳承得好。 “端午”之爭是前車之鑑,重陽節不是沒有可能重蹈覆轍。

重陽節各地的習俗 篇五

一、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二、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三、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兇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各地的習俗 篇六

【韓國】:吃花煎、花菜玩花煎遊戲,放風箏。

【日本】:吃茄子,吃栗子飯祭菊。

重陽節各地的習俗 篇七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裏九重陽,收呀麼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麼上了潮。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常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麪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説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裏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製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乾,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淨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羣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説。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裏的天后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7dz9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