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語文大學聯考文學常識精品多篇

語文大學聯考文學常識精品多篇

語文大學聯考文學常識精品多篇

2015招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近代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篇一

湛江中公教育

2015招警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近代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今天中公招警考試網帶領大家瞭解的是近代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相關內容,希望考生們好好掌握,做好招警備考工作。

19世紀中後期,首先在法、英兩國形成了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其影響迅速波及整個歐美文學界,成為西方近代的高峯,是世界文學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現實主義文學具有明顯的社會批判性特點,所以被高爾基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特徵是客觀、真實地描繪現實生活,具有明顯的批判性、暴露性和改良性。

1、司湯達

司湯達(1799~1850),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自稱是“人類心靈的觀察家”。創作了長篇小説《紅與黑》,形象地展示了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廣闊的社會生活和錯雜的階級矛盾,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貴族、教會的黑暗和罪惡,辛辣地嘲諷了資產階級唯利是圖的本質,表現了強烈的政治傾向。

2、巴爾扎克

巴爾扎克(1799~1850),法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代表。他創作的《人間喜劇》《高老頭》《歐也妮·葛朗台》等作品,深刻地揭露了金錢的罪惡,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3、狄更斯

狄更斯(1812~1870),英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作品廣泛而生動地反映了19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社會,描寫了維多利維剛代的精神。重要作品有《大衞·科波菲爾》《艱難時世》《雙城記》《荒涼山莊》等。

4、果戈裏

果戈裏(1809~1852),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對俄國文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果戈裏還是俄國現實主義戲劇的奠基人之一,1836年創作的諷刺喜劇《欽差大人》(1842年發表)揭露了貴族官僚階級的冷酷,對“小人物”的遭遇表示了同情。1842年發表的代表作《死魂靈》是批判現實主義的典範作品,是俄國農奴制度崩潰時期農奴主階級衰亡的歷史,通過封建貴族農奴主形象的描寫揭示了專制農奴不可避免地崩潰的趨勢。

5、列夫·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被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評價為“在自己的作品裏能以提出這麼多重大的問題,能以達到這樣大的藝術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了一個第一流的位子。”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湛江中公教育

《戰爭與和平》生動地描寫了1805年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作者對人物的描寫形象既複雜又豐滿,常用對比的藝術方法來表述,體裁在俄國文學史上是一種創新,也超越丁歐洲長篇小説的傳統規範。

《安娜·卡列尼娜》通過女主人公安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晚期代表作。作者通過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一幅幅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以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對當時的全套國家機器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6、馬克·吐温

馬克·吐温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最傑出的代表,是一位享譽世界的美國作家。他的作品揭穿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民主自由的虛偽面目,暴露了美國社會拜金主義、種族歧視和侵略擴張的實質。馬克·吐温在文學史上以一個幽默諷刺作家而聞名。其主要作品《競選州長》和《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等。

《競選州長》抓住被收買的資產階級報刊專事造謠誹謗這一典型特徵,用極度誇張的手法,淋漓盡致地挖苦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選舉”。小説藝術誇張極為潑辣大膽、尖鋭有力,但卻令人信服,做到了在藝術的誇張中再現生活的真實。

《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借一袋金幣的故事,無情地揭下了資產階級誠實和道德的假面具,暴露了他們拜金主義的醜陋,諷刺了他們的偽善本質。作家把資產階級的卑鄙貪婪暴露得體無完膚、淋漓盡致,對資產階級的道德文明作了一個卓越的總結。

《紅與黑》中的批判現實主義 篇二

淺析司湯達《紅與黑》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

摘要:19世紀30年代,批判現實主義在歐洲興起。法國是批判現實主義的發源地。司湯達的長篇小説《紅與黑》標誌着批判現實主義的開端。這部小説以主人翁於連的個人奮鬥和失敗遭遇為主線,反映了封建貴族和資產階級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教會和各種政治勢力之間的複雜關係,對封建貴族和教會作出了揭露,描述了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衝擊下的貴族的恐慌、中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情緒。本文將分析小説作者司湯達對於批判現實主義精神的理解及其代表作《紅與黑》中的典型環境和典型性格,展示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基本理論主張。

關鍵詞:批判現實主義 司湯達 紅與黑 典型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思潮源於19世紀30年代,後在歐洲興起,階級矛盾和社會弊病的日益揭露與激化是批判現實主義思潮產生的現實根源。18世紀末從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到19世紀初已擴展到整個歐洲。經濟的變化引起了社會政治的變動。批判現實主義是一次影響全歐的文學思潮,首先在法國開始。司湯達的小説《紅與黑》的問世,標誌着批判現實主義的開端。批判現實主義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浪漫主義對社會的抽象抗議和對未來的空洞設想已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①,深入瞭解和努力揭示社會矛盾的現實主義文學成為社會潮流。

對於現實主義精神,司湯達有他獨特的見解。首先,他認為文學必須反映人民的現實狀況,適應時代的要求。他貶斥過時的新古典主 義,而肯定浪漫主義,實際上闡述他的現實主義理論思想。他自己解釋説:“浪漫主義是為人民提供文學作品的藝術。這種作品符合當前人民的習慣和信仰,所以它可能給人民最大的愉快”,而“古典主義提供的文學是給他們的祖先以最大的愉快”,是“主張今天仍然摹仿索福克勒斯和歐里庇得斯,並且以為這種摹仿不會使19世紀的法國人打呵欠,這就是古典主義。”②他強調文學要為現代人民服務,表現人民的信仰與習慣,反映人民的現實生活。這些主張拓寬了文學的服務對象和表現素材,反映了法國大革命時期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的要求,藴含着現實主義的進步傾向。其次,司湯達認為文學要真實地再現現實,展現人的內心世界。《紅與黑》中曾寫到:一部優秀的創作猶如一面照路的鏡子,從中既可以看到天空的藍色,也可以看到路上的泥塘。最後,司湯達認為文學需要想象和創造理想。他強調藝術的真實性,因而他也非常重視藝術家對現實或客觀世界的感覺,要求藝術家能真實地把這種來自生活的感覺表達出來。他還強調藝術不能只是照抄現實,還需要有想象和創作理想。要“從愉快中尋求美”並把它表現出來,就不能沒有想象和理想。他説:“一件藝術品永遠是一個美的謊言罷了。”③司湯達辨證地解決了藝術與現實的關係問題:藝術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為現實主義的典型化原則奠定了理論基礎。

《紅與黑》取材於一樁刑事案件的報道。小説以波旁王朝復辟時期為背景,廣闊地展示了1815-1830年的社會生活與政治鬥爭。小説情節緊湊,結構嚴謹,以於連的個人奮鬥和失敗遭遇為主線,交織着 他與德·瑞那婦人、馬蒂爾德小姐的愛情,雖然隨着故事的發生發展,時、空上都有很大的改變,但條理分明,在情節上沒有枝蔓的干擾。

小説從社會生活的許多側面,描述封建復辟時期的社會生活,並在這種複雜激烈的鬥爭背景上,塑造了於連這一人物形象。主人公於連·索萊爾是一個鋸木廠主的兒子,懷有強烈的向上爬的個人野心,從小就崇拜拿破崙,想靠建立軍功而飛黃騰達。但在復辟年代,他的希望不能實現,他看出只有通過教會的道路,才能達到目的。他把一部拉丁文《聖經》背得爛熟,當地神甫很信任他,介紹他到市長德·瑞那家裏當家庭教師。不久,因和德·瑞那夫人戀愛,他被迫離開市長家,到神學院學習。後來他去巴黎,當了德·拉默爾侯爵的祕書,得到侯爵的賞識重用。正當他躊躇滿志的時候,德·瑞那夫人在教士威逼下寫來一封揭發他的信,使侯爵取消了女兒和他的婚約。於連野心未遂,一怒之下用手槍打傷了德·瑞那夫人,因而被捕,最後被判死刑。他的平民意識和反抗性格使他拒絕向上層社會妥協屈服,拒絕上訴,無畏地走向死亡。於連是小資產階級的個人奮鬥的典型。復辟時期的鬥爭形勢和各種時代風氣的影響,使它的性格具有反抗與妥協的兩面性:一方面仇恨和反抗上層社會,一方面又要依附和投靠上層社會。

小説從生活中選取典型材料,通過描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時代的本質特徵。在小説中,作者選取了三個典型環境:瀰漫着唯利是圖的氣氛的維裏埃,陰森可怖的貝桑鬆神學院和陰謀的政治中心巴黎。三個典型環境的轉換自然流暢,人物、情節、環境都井然有 序。這三個環境由下而上,反映出了人物普遍的奮鬥路徑——由外省鄉村到政治中心„„這樣的典型環境,為於連性格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合理的依據。在於連短暫的一生中,他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實現自己的野心,用虛偽和妥協同上流社會周旋。於連在三個環境中的個人奮鬥的悲劇,既揭示了復辟時期大革命的深刻影響、平民的反抗、貴族與教會的腐敗統治等這一時代的本質特徵,又説明了在王政復辟年代,一個平民青年憑個人奮鬥去實現個人的名利慾望,在封建專制特權社會中擠進上層社會行列,是完全不可能的,他的悲劇是廣大青年命運的概括,這深化了小説反覆闢的思想內容。

《紅與黑》成功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從政治角度出發,分析現實,從實際生活中發掘典型題材,從愛情故事中表現政治主題,真實地再現封建復辟時期的社會政治生活,揭露封建復辟統治的罪惡,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時代特點和批判精神,可謂批判現實主義小説中的傑作。

參考文獻:

① 恩格斯:《致瑪·哈克奈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2頁。

② 伍蠡甫,《歐洲文化簡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242頁。 ③ 伍蠡甫,《歐洲文化簡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241頁。

人文之近代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篇三

給人改變未來的力量

近代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19世紀中後期,首先在法、英兩國形成了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其影響迅速波及整個歐美文學界,成為西方近代的高峯,是世界文學史上最輝煌的時期。現實主義文學具有明顯的社會批判性特點,所以被高爾基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主要特徵是客觀、真實地描繪現實生活,具有明顯的批判性、暴露性和改良性。

1、司湯達

司湯達(1799~1850),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自稱是“人類心靈的觀察家”。創作了長篇小説《紅與黑》,形象地展示了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廣闊的社會生活和錯雜的階級矛盾,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貴族、教會的黑暗和罪惡,辛辣地嘲諷了資產階級唯利是圖的本質,表現了強烈的政治傾向。

2、巴爾扎克

巴爾扎克(1799~1850),法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偉大代表。他創作的《人間喜劇》《高老頭》《歐也妮·葛朗台》等作品,深刻地揭露了金錢的罪惡,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3、狄更斯

狄更斯(1812~1870),英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作品廣泛而生動地反映了19世紀英國資本主義社會,描寫了維多利維剛代的精神。重要作品有《大衞·科波菲爾》《艱難時世》《雙城記》《荒涼山莊》等。

4、果戈裏

果戈裏(1809~1852),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對俄國文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果戈裏還是俄國現實主義戲劇的奠基人之一,1836年創作的諷刺喜劇《欽差大人》(1842年發表)揭露了貴族官僚階級的冷酷,對“小人物”的遭遇表示了同情。1842年發表的代表作《死魂靈》是批判現實主義的典範作品,是俄國農奴制度崩潰時期農奴主階級衰亡的歷史,通過封建貴族農奴主形象的描寫揭示了專制農奴不可避免地崩潰的趨勢。

5、列夫·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被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列寧評價為“在自己的作品裏能以提出這麼多重大的問題,能以達到這樣大的藝術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了一個第一流的位子。”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戰爭與和平》生動地描寫了1805年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作者對人物的描寫形象既複雜又豐滿,常用對比的藝術方法來表述,體裁在俄國文學史上是一種創新,也超越丁歐洲長篇小説的傳統規範。

《安娜·卡列尼娜》通過女主人公安娜追求愛情而失敗的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後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晚期代表作。作者通過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一幅幅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以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對當時的全套國家機器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6、馬克·吐温 馬克·吐温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最傑出的代表,是一位享譽世界的美國作家。他的作品揭穿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民主自由的虛偽面目,暴露了美國社會拜金主義、種族歧視和侵略擴張的實質。馬克·吐温在文學史上以一個幽默諷刺作家而聞名。其主要作品《競選州長》和《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等。

給人改變未來的力量

《競選州長》抓住被收買的資產階級報刊專事造謠誹謗這一典型特徵,用極度誇張的手法,淋漓盡致地挖苦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選舉”。小説藝術誇張極為潑辣大膽、尖鋭有力,但卻令人信服,做到了在藝術的誇張中再現生活的真實。

《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借一袋金幣的故事,無情地揭下了資產階級誠實和道德的假面具,暴露了他們拜金主義的醜陋,諷刺了他們的偽善本質。作家把資產階級的卑鄙貪婪暴露得體無完膚、淋漓盡致,對資產階級的道德文明作了一個卓越的總結。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篇四

結合具體作品談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徵

在歐洲近代資產階級文學中,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影響巨大。作為一種文學思潮,指以忠 實地、客觀地反映現實和揭發、批判社會黑暗為主要特點的文學創作。它興起於 19 世紀 30 年代,在 40-50 年代達到高峯。雖然由於社會歷史條件不同,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帶有 不同的特點,但它的基本特徵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比較客觀地、真實地反映現實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基本上是以唯物主義的反映論作為它們的哲學依據。 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強調真實地、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去反映生活。 “真實地再現現實生活”幾乎是所有批判現 實主義作家的共同口號。 主張作品成為反映時代的鏡子, 反映廣闊、具體的現實生活, 深刻、有力地揭露社會矛盾。

(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對現實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浪漫主義強調描寫理想,抒發強烈的個人感情,批判現實主義則強調揭露和批判現實, 表現對現實強烈的不滿和反抗。他們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其廣度和深度遠遠超過過 去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家們不遺餘力地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利己主義的生活原則,人與人之 間赤裸裸的利害關係和貴族資產階級罪惡的代表人物,因而不少作家受到統治者各種形式的 迫害。

(三) 在創作方法上,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注重細節的真實, 強調描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把典型人物的塑造放在首位, 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物命運的決定性影響, 力 圖把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些作品不僅真實、具體,而且人物性格發展 過程明晰,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和巨大的社會價值。它成功地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典型, 表現了當時的社會風俗與歷史,引起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懷疑。 (1884 年) ,塑造了一個小資產 如:法國批判現實主義大師 莫泊桑 的短篇精品《項鍊》 階級婦女形象,從而諷刺和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 如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 ,形象地反映了法國貴族階級的沒落和資產 階級的上升,深刻地揭露了金錢統治所造成的種種罪惡。其中的《歐也妮·葛朗台》 這一部,則寫出了葛朗台這個資產階級暴發户一生的歷史,從而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 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四)在創作思想上,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一般以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為出發點。 人道主義是他們藉以批判資本主義罪惡和封建暴政的思想武器。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意 義在於通過描寫人民羣眾的深重苦難,揭露貴族資產

第七章 十九世紀中後期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篇五

第七章 十九世紀中後期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第一節 概述

十九世紀中後期包括30年代到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勝利。 這是歐洲資本主義從確立、鞏固、到進入壟斷的時期。

這段時期歐洲文學呈現紛繁複雜的局面:浪漫主義文學依然存在;批判現實主義取代浪漫主義成為主流;自然主義和各種非理性主義文學在六十年代紛紛出現;無產階級文學在四十年代進入初期發展時期。 現實主義是19世紀30年代首先在西歐的法國、英國等地出現的文學思潮,以後波及俄國、北歐和美國等地,成為19世紀歐美文學的主流,也是近代歐美文學的高峯。由於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性,高爾基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

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思想與藝術特點:

1、以人道主義為武器,研究社會,同情下層人民的苦難,對社會歷史現象作出了廣闊的再現和深刻的批判,具有強烈的批判性;深刻地展示資本主義條件下人與物、人與社會的矛盾關係,表現人的異化現象,尋求人的心靈自由,表現出深度意義上的人道主義精神。

2、追求藝術的真實性,客觀真實地反映生活本來面目。為了真實地描寫生活,現實主義作家十分注重細節的真實。

3、重視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的描寫,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 4、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説在敍事藝術、情節結構和人物描寫方面都比以往的小説更成熟,它以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成為這一時期文壇最重要的藝術形式。

二、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概覽: 現實主義形成於19世紀30年代,它的出現是對浪漫主義的反撥,但並不是對浪漫主義的徹底否定。它最初是打着浪漫主義的旗號登上文壇的,許多現實主義作家都是從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的,直到19世紀 50年代初,“現實主義”這個名詞才在歐洲開始盛行,現實主義才成為一個自覺的流派。

在歐美範圍內,現實主義的發展總體上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19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國;70年代到20世紀初為後期,其中心在俄國、北歐和美國等地。

1、法國的:

法國是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源地。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現實主義文學以描寫封建貴族與新興資產階級的矛盾以及資產階級內部矛盾為主,在表現出對現實強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時,也流露出了對封建時代的依戀之情。

1823—1825年,司湯達陸續發表文學評論,後結集為《拉辛與莎士比亞》,提出了文學反映現實,為現代人服務的創作原則,它是第一部現實主義的宣言書。 1830年,司湯達的長篇小説《紅與黑》實踐了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它的發表,標誌着現實主義的形成。

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使現實主義從理論到創作都臻於完善,它代表了西歐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

梅里美是一位具有浪漫主義藝術品格的現實主義作家,他主要以中短篇小説贏得文學史上的地位。他喜歡寫異國題材,塑造純樸真誠而又驃悍粗獷的人物,表現反現代道德文明的主題。他的小説在冷峻的敍述中藴含着激情。比較著名的作品有《達芒戈》、《高龍巴》和《嘉爾曼》。

從50年代起,法國現實主義強調科學精神,表現出客觀冷峻的風格,早期現實主義的社會批判精神有所削弱。這種創作風格的倡導者和代表人物是福樓拜,他是法國19世紀後期現實主義的重要代表。

都德是法國19世紀後期的一位帶有自然主義傾向的現實主義小説家。他富於同情心,善於忠實地描寫物質現象和人物的心靈世界,在他的作品中,真實與幻想、無情的揭露與詩情畫意、嚴肅與幽默、諷刺與同情等因素往往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小東西》是他的長篇小説代表作。都德的短篇小説享有更高的聲譽。以描寫普法戰爭為主的短篇小説《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強烈地反映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情節委婉曲折,富有暗示性,具有動人心絃的藝術魅力。

2、英國的:

英國是歐洲資本主義發展最早最快的國家,因而,英國的現實主義文學則較多地表現了勞資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和苦難生活,人道主義和改良主義色彩特別濃。

英國現實主義於30年代產生,到40、50年代達到繁榮。

狄更斯是英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他的作品描寫了19世紀上半葉英國社會的廣闊圖景,是當時擁有廣泛讀者的著名小説家。

薩克雷是一位諷刺作家,他善於描寫社會中、上等階層人與人之間風雅而又虛偽的關係。他的作品忠實於生活,細膩地刻畫人的情緒狀態,並以生動風趣的敍述、描寫、對話及評論吸引讀者,情節豐富而生動。他的代表作是《名利場》。

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塑造了簡·愛這個追求心靈自由和人格獨立,具有反抗精神的知識婦女形象。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情節離奇,富有戲劇性,對人物的壓抑情感與心理描寫得淋漓盡致。

蓋斯凱爾夫人的代表作《瑪麗·巴頓》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接觸工運的作品,它從側面反映了英國的憲章運動。

英國後期現實主義文學中代表性的作家有哈代、蕭伯納、高爾斯華綏,其中後兩位作家主要屬於20世紀作家。

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資本主義侵入宗法制的農村後普通人的命運和心靈,宿命論和悲觀色彩較濃。他的力作是名為“威塞克斯小説”的一系列作品,代表作是《德伯家的苔絲》。

3、北歐的:

北歐現實主義文學形成於40、50年代。 丹麥安徒生的童話作品立足於現實,熱烈歌 頌勞動人民,同情窮人的不幸,並憤怒鞭撻殘暴、貪婪、愚蠢的統治者和剝削者,批判社會的黑暗,體現了現實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

丹麥著名的文藝評論家和文學史家勃蘭兑斯的名著《19世紀文學主流》研究了19世紀前期法、德、英諸國文學的流向和發展內因。 他提倡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主張文學應從實際生活中來,並研究現實生活。其理論推動了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

挪威的易卜生是北歐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重要作家。

第二節 司湯達及其《紅與黑》

司湯達是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的奠基人。

一、思想與藝術特點:

1、善於從政治的角度反映時代風貌。作品總是在濃重的政治氛圍中敍述故事,展開尖鋭的矛盾衝突,表現出鮮明的政治激情。

2、開創了內傾現實主義的傳統。往往通過表現人的內心世界反映社會風尚和時代精神,顯示出反映生活的內傾性特徵,也表現出對人的激情——心理分析的高超技藝。

二、《紅與黑》

1、小説所反映的社會矛盾和社會關係:

小説突出地表現了王政復朝時期法國社會尖鋭的階級關係與緊張的政治空氣。貴族階級與教會勢力相互勾結,集中力量對付革命者;人民羣眾特別是年輕一代普遍不滿波旁王朝的復辟,懷念、崇拜拿破崙;資產階級的力量不斷壯大,他們因沒有貴族那樣的社會地位而革命情緒日益高漲。

小説突出地反映了復辟王朝時期已經形成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和隨之而來的“唯利是圖”的社會風氣。

2、於連形象分析:

於連是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時期小資產階級個人奮鬥的典型。 於連在個人奮鬥的道路上經歷了四個階段:

在維立葉爾市——反抗意識很強。出於平民本能憎恨一切有錢人,以顯示才能的辦法來抬高身價,以高傲的態度對抗等級制。

在貝尚鬆神學院——學會與環境妥協。變得謹慎、虛偽,較前一階段成熟。

在木爾侯爵府——進一步妥協,反抗性完全消失。由憎恨貴族、反抗等級制,到跟統治階級同流合污、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

在法庭——反抗性恢復,表現出清醒的頭腦和不屈的氣概。 於連反抗與妥協的思想基礎都是個人主義的。他經歷了反抗——妥協——再反抗的個人奮鬥道路。 於連性格中的矛盾:自尊的——無恥的;反抗的——妥協的;真誠的——虛偽的;頑強的——脆弱的。

於連形象的典型意義:體現了大革命過後英雄主義尚存的時代精神,特別是表現了受壓抑的一代年輕人的人生理想,同時也投射出司湯達自身的人生體驗和心理慾望。於連身上表現的反壓迫、求自由,堅定地追尋自我生命價值的精神,體現了人的一種普遍的生存需求,因而具有象徵意義,而他的那種利己主義思想,則成了這一形象歷來難以為讀者完全肯定和接受的根本原因。

於連形象的文化內涵:渴望自由競爭,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是對封建專制基礎之上的等級制的反抗和否定;對“唯利是圖”社會風氣之痛恨,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鐵律的否定;進退兩難的生存困惑,是對資產階級理性原則以及人文主義、啟蒙主義文化價值體系的懷疑與超越,藴含了20世紀現代文化的基因。

3、《紅與黑》的藝術特點: 直接取材於現實生活;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注重心理描寫;文風簡樸、明快、自然。

第三節 巴爾扎克《人間喜劇》及《高老頭》

奧諾雷·德·巴爾扎克(1799---1850)是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最傑出作家之一,他和列夫·托爾斯泰的創作構成了19世紀歐美現實主義文學的兩個高峯。

一、《人間喜劇》 :

《人間喜劇》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包含了巴爾扎克從182到1848年近20年時間創作的91部小説,代表了巴爾扎克文學創作的輝煌成就。

《人間喜劇》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現實主義傑作,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社會風俗史。它所反映的社會歷史內容是: 封建貴族階級的衰亡史; 資產階級的發家史; 人被金錢異化的悲劇史。

二、《高老頭》:

《高老頭》 (1834年12月—1835年2月)是巴爾扎克的傑作之一。《高老頭》代表了巴爾扎克創作的高峯。

1、《高老頭》在《人間喜劇》中的重要地位: 在《人間喜劇》中,《高老頭》最先開始使用人物再現法。在思想內容上,它展示了《人間喜劇》的中心圖畫,在藝術上,它標誌着巴爾扎克現實主義風格的成熟。

2、《高老頭》的主題:

小説通過三個人的悲劇和拉斯蒂涅走向墮落的故事,形象地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的歷史真相,深刻地揭示出金錢腐蝕人的靈魂、毀滅人的天然情感、破壞人的一切正常關係的嚴峻事實,象徵性地表現了人類歷史進程中文明進步與人性異化的悖謬現象。

3、人物形象分析: 拉斯蒂涅——

拉斯蒂涅是一個在《人間喜劇》中多次出現,在《高老頭》中第一次出現資產階級野心家形象。 《高老頭》展示的是他的野心家性格形成的過程。拉斯蒂涅的野心家性格是在環境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共可分兩大階段: 第一階段:受物質環境的刺激,野心萌發。 第二階段:受“人生三課”的教育走向墮落。

拉斯蒂涅是貴族子弟資產階級化的典型。小説通過他的墮落過程的描寫,反映了金錢對青年的腐蝕作用和貴族階級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具有典型意義。

高老頭——

高老頭是一個具有濃厚的封建宗法觀念的商業資產者典型。

從經濟狀況看,他是資產階級暴發户;從道德觀念上看,他又有封建宗法社會的家族觀念。

高老頭的悲劇很大程度上是封建宗法觀念被資產階級金錢觀念戰勝的悲劇。

鮑賽昂夫人——

鮑賽昂夫人是在資產階級勢力逼攻下走向衰亡的貴族典型。她的悲劇展示了貴族階級必然衰亡的歷史命運。

伏脱冷——

伏脱冷是資產階級野心家形象。他是這個社會罪惡的揭發者、反抗者,同時又是社會罪惡的製造者,社會掠奪者,他的思想本質是極端利己主義。他身上體現着資產階級的冒險性。作者通過這一形象追溯了資產階級的發家史。

四、《人間喜劇》的現實主義成就:

把小説創作提到社會研究的高度,全面、深刻、形象地反映社會的真實面貌; 塑造了大量文學典型,並大大豐富了現實主義文學典型化的手法;

開創了“網狀結構”的情節模式,標誌着西歐小説在結構上的發展與成熟。 把經濟領域的自由競爭寫入小説,拓展了文學的表現領域。

第四節 狄更斯及其《雙城記》

狄更斯是19世紀英國傑出的小説家,在英國古典作家中,其成就僅次於莎士比亞。他也是19世紀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狄更斯是寫實主義的大師,擅長塑造典型環境,在細節描寫等方面尤為成功。同時,狄更斯的創作具有浪漫主義的誇張和巧合等特點,無論人書塑造還是氣氛的渲染都流溢着奇異動人的色彩,富有象徵意味。他的小説兼得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的長處,逼真的細節描寫與虛幻的氣氛和理想化的人物渾然一體,既厚重深沉,又富於靈氣。

狄更斯慣常用獨特的幽默態度有時甚至是黑色幽默的態度來看待悲劇人生,其所有的作品都是為懲惡揚善這個宗旨服務。不管在生活的泥潭裏陷得有多深,他筆下的王公都始終渴慕着美好的情感,嚮往着美好的生活。 《雙城記》是一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虛構小説。全書分為三部:

一、復活;

二、金錢;

三、暴風雨的蹤跡。“雙城”指的是倫敦和巴黎。小調兩條主線同時展開,在第三部分合二為一。主線之一是倫敦馬奈特醫生家,主要表現了愛和寬恕的思想;另一條主線在巴黎聖安東尼區得伐石夫婦的酒店展開,表現了恨和復仇的主題。

在小説中,狄更斯對貴族階級表現出極大的憎惡和蔑視,深切地關注和同情貧苦百姓的非人命運,他之所以選擇法國大革命為故事背景,旨在以古喻今,向當權者和廣大公眾呼籲:暴政必定會引發暴力,只有仁愛和寬恕才能拯救人類,免除因彼此仇恨而帶來的浩劫。

狄更斯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來看待法國大革命,一方面肯定革命的正義性,一方面懷着恐懼和憎惡渲染革命是一場喪失理性和滅絕人性的可怕浩劫,把革命視為瘟疫而加以誇大和歪曲。小説突出表現了狄更斯人道主義思想的二重性。

《雙城記》結構嚴謹,戲劇性強,故事進展速度較快,安排了許多懸念和伏筆,顯得緊張、離奇和曲折;注重渲染大場面的磅礴氣勢,又擅長種種讓人難忘的細節描繪,在寫實的基礎上穿插了許多象徵和比喻,把革命前的危機和革命時的狂暴渲染得淋漓盡致;《雙城記》全面運用了象徵和寓意的手法; 幽默和諷刺是狄更斯創作的最重要的特色。

第五節 易卜生及其《玩偶之家》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是19世紀挪威偉大的戲劇家,是歐洲近代戲劇的創始人。

一、生平與創作:

易卜生是歐洲近代戲劇的創始人,在世界戲劇史上具有很高的功績,他的劇本從思想上、藝術上豐富了歐洲戲劇藝術,在戲劇領域裏開闢了一個新時代。他描寫同時代人的生活和典型,並善於把對社會或人生問題的討論以高度的藝術才能滲透在劇本中,啟發觀眾思考,這些革新給歐洲現代劇以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易卜生戲劇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現實主義戲劇。在其中,作者提出了有關法律、教育、道德和婦女解放等社會問題,對資產階級虛偽欺詐、自私自利等敗行劣跡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觸及到資產階級社會和家庭生活問題的要害,故有“社會問題劇’’之稱。他最有代表性的“社會問題劇”是《社會支柱》(1877),《玩偶之家》(1879),《羣鬼》 (1881)和《人民公敵》(1882)。

《社會支柱》是一部對挪威的政治和社會生活進行揭露、批判的劇作。在劇本的結尾處,易卜生試圖以道德家的觀點來解決他所提出的社會問題,從而讓一個道德騙子、極端利己主義者悔過自新。

《玩偶之家》(1879)是一出震撼人心的戲劇,它揭露了資產階級家庭關係的虛偽,提出了婦女解放的問題,思想深刻,藝術精湛,影響巨大,被認為是易卜生最優秀的劇作。 《羣鬼》(1881)從另一個角度回答了“如果娜拉不出走,又會怎樣”的問題,還擊了資產階級、評論界對《玩偶之家》的非難與攻擊。

《人民公敵》(1882)通過斯多克芒醫生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資產階級惟利是圖和危害公益的罪惡,歌頌了斯多克芒醫生堅強不屈、為真理而英勇鬥爭的精神,也反映了作者所受到的“超人”理論的影響。

二、《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

劇本通過娜拉與海爾茂之間的矛盾衝突,揭示了資產階級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虛偽和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道德、宗教的不合理性,提出了婦女的社會地位和自身解放這一重大的社會問題。

易卜生筆下的娜拉性格是完善的。她是一個有着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傾向的婦女。娜拉出身於中產階級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是個天真活潑、聰明伶俐的女性;借錢和簽字的事已經反映出了她的剛強和勇敢;她要求獨立的願望與她所處的生活環境是對立的,也是她與“玩偶之家”發生衝突進而達到決裂的根本原因。

娜拉是一個叛逆的先進女性。她的這種“叛逆”行動,正是挪威小資產階級獨立精神的反映。

《玩偶之家》不僅在思想內容上以新穎深刻見長,在藝術上也不落俗套,獨具一格。

第一、採用“追溯法”使戲劇一開場就進入尖鋭的矛盾衝突。易卜生的劇作,在時間、地點和情節上都相當集中,沒有與情節無關的插曲和多餘的筆墨。 第二、將發人深思的討論直接帶人戲劇,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第三、利用生活細節和主人公的動作來表現人物複雜、激烈的內心活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7nv6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