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普通話的由來介紹【通用多篇】

普通話的由來介紹【通用多篇】

普通話的由來介紹【通用多篇】

普通話由來介紹 篇一

“普通話”名稱的由來

“普通話”這個名稱,是清朝末年“切音字運動”的積極分子朱文熊提出來的。他在1906年寫了一本叫《江蘇新字母》的書,把漢語分成三類,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話”。他還註明:普通話是“各省通用之話”。當時人們又稱“普通話”為“藍青官話”。元、明、清以來,北京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各地赴京應考、做官、經商的人很多,天長日久,他們也學會了普通話,但他們的北京話,卻又多少雜有地方口音,人們就用“藍青”比喻它(“藍青”比喻不純粹)。開始,這種話只能在官場使用,所以稱“官話”。後來,會説官話的人越來越多,稱官話不合適了,民國初年又有了一個新名,叫“國語”。

“國語”的名稱出世不久,就有人反對。全國解放以後,人民政府非常關心漢字改革工作,不僅使“普通話”成了有嚴格定義的學術名詞(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本站着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漢民族共同語”),而且把推廣“普通話”作為文字改革的一項任務。

普通話的由來

民族共同語是民族內部共同用來交際的語言,是識別一個獨立民族的主要標誌之一。

漢民族共同語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時期就產生了。當時的民族共同語叫“雅言”,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語言就是雅言。漢代的民族共同語叫“通語”。唐宋時期,人們寫文章、作詩詞非常注意使用“正音”(國家頒佈的讀音)。明清時期的漢民族共同語叫“官話”。民國時期漢民族共同語叫“國語”。新中國成立後的漢民族共同語叫“普通話”。 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本站著作為語法規範。

它作為我們漢民族共同語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一方面,作為北方方言代表的。北京話,數百年來作為官府的通用語言傳播到了全國各地,而發展成為“官話";另一方面,“本站運動”以後,作家們自覺地用普通話寫作,湧現出一大批作為普通話書面語規範的典範作品。“國語運動”又在口語方面增強了北京話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語音成為全民族共同語的標準音。北方方言區自身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和人口優勢等客觀條件奠定了普通話作為漢民族共同語的地位。

普通話由來介紹 篇二

普通話,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標準漢語”。是中國不同地方的人之間進行溝通交流的通用語言,它是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本站著作為語法規範的通用語言,主要通行於中國大陸長江以北地區,長江以南的人一般不説普通話。

關於普通話的由來,需要從清朝説起。我國“普通語”由清朝末年“切音字運動”的積極分子朱文熊提出來的。1906年,他在《江蘇新字母》一書,把漢語分成三類,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話”,即各省通用的話。當時人們稱“普通話”為“藍青官話”。

由於元、明、清以來,北京一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全國各地來京應考、做官和經商的人很多,他們雖然學會北京話,卻仍然夾着不少地方口音,人們就用“藍青”來比喻這種夾雜的北京話。起初這種話只在官場上使用,稱之為“官話”,又稱“藍青官話”。後來會説這種官話的人越來越多,改稱“普通話”。民國初期更名“國語”,甚至國小語文課本亦稱“國語”,即教“普通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普通話”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1956年2月,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普通話才得到了普遍推廣,並有了嚴格定義的學術名詞,作為文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國家有關部門的數據顯示,全國有70%以上的人口具備普通話應用能力,95%以上的識字人口使用規範漢字,中華民族幾千年書同字、語同音的夢想正在逐步成為現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ppzw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