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精品多篇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精品多篇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精品多篇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 篇一

焦裕祿的家風

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父親焦裕祿留下的家風非常讚賞。2014年他到蘭考考察的時候,連我們家過去的家風小故事都能娓娓道來。

我向總書記彙報説,請您放心,我們一定把父親留下的家風一代一代傳下去。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地點頭,重複了兩遍“家風”、“家風”。

縣委書記的孩子不能搞特殊化

父親一向反對不勞而獲。所以,他留給我們的家風主要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讓我們每一個孩子都靠自己的能力活着,有力氣就靠力氣活着,有才藝就靠才藝活着,不能搞特殊化。

在焦裕祿家風的影響下,我們兄弟姐妹都力爭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老大焦守鳳從開封市總工會退休,有三個子女,大兒子早逝,另外一子一女在開封市從事普通工作,其中兒子和女兒都曾下崗待業多年;老二焦國慶從開封市地税局退休,女兒焦楠在開封市某區審計局工作;老三焦守雲從鄭州科技情報研究所退休,兒子餘音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現為中國歌劇舞劇團副團長;老四焦守軍從成都軍區檔案館退休,有一個兒子,大學畢業後在深圳工作;老五焦躍進現任開封市政協主席,有兩個女兒,大學畢業後,分別在北京、上海打工;老六焦保鋼於2013年病逝,兒子焦威在鄭州市公安局工作,女兒焦力在部隊當兵。

2014年5月14日是父親逝世50週年的祭日,我代表焦家的兒女給父親寫了一封信,信的全文如下:

親愛的父親:

如今的焦家已經四世同堂,是一個27人的大家庭,這個家庭温暖幸福。您知不知道,這麼多年,您的兒女們是多麼想念您啊!

母親2005年帶着勞累走了,我們沒有挽留住她去尋找您的腳步。您去世的時候母親還那麼年輕,40年的辛苦和勞累伴隨了她大半輩子。我們六個子女讓她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長大後的我們卻怎麼也彌補不了她對我們的付出。

您去世後,我們過了一個又一個沒有鞭炮沒有歡笑的春節。我們最怕過春節,也最怕清明節。那幾年,每年的除夕夜,母親都是流着淚包一整夜的餃子。大年七年級給我們下完餃子後,她卻不吃不喝地躺上一整天。我們心裏清楚,母親是在想念您啊!每到清明節,母親手把着我們的小手給您掃墓,她有幾次哭得昏倒在您的墓前,不得不讓人攙着她回家,那情景讓每一個人都心痛。

您去世後,我們一直記得您臨終前的囑託,日子再苦再難也沒有伸手向組織上要補助、要救濟。您的六個孩子,如今最小的也人到中年了。早已過了不惑之年的我們,同樣也是食人間煙火的普通人。像其他人一樣,我們也面臨着“票子”“房子”“孩子”等種種生活中的難題。家中一樣有人下崗,有人待業。雖然也有人當上了“七品”縣官,但大多數都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踏踏實實地工作着。生活中的我們無論過得好與不好,我們都記住您的教誨,靠自己本事生活。我們姊妹6人都是共產黨員,我們都可以無愧地對您説,我們都是您的好兒女。

今天,是您的50週年祭日,這50年來,我們對您的追思常常淚濕衣衫。每每回想起童年記憶中的您,以及您和母親之間的那種摯愛深情,總會在內心深處湧起一股濃濃的思念之情。

如果您活着,您也一定對我們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喜不自禁,酷愛唱歌的您一定會指揮我們一家近30口人一起高唱《黃河大合唱》。我們也會把工作生活的事情常説給您聽聽。

如果您活着,您也會為黨和國家給我們這個小家庭的關心而倍感欣慰。習近平總書記專門來蘭考,參觀了您生活、工作的地方,還與我們圍坐在一起,親切地詢問着我們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習近平總書記説,見到我們很高興、很親切,就像見到自己家裏人一樣。

如果您活着,您一定不會離開蘭考。您太愛蘭考這片土地了,一草一木、一溝一壑您都用腳丈量過。現在您所牽掛的這片土地也變得富饒美麗,您愛蘭考的鄉親,他們一定會像走親戚一樣來看您……

可是您走了,已經走了很久了。但我們知道您沒有走遠,沒有走出蘭考。或許您太累了,躺在蘭考温暖而柔軟的沙丘上歇息。白色的大理石棺柩沒有隔斷我們,我們還能清晰地看到您的影子。

我們想念您,親愛的父親!

父親去世50多年來,所有普通人家遇到的生活難題,我們都遇到了。但是,無論過得好與不好,我們都要守護好父親的英名,這既是焦家家風的要求,也是我們焦家兒女必須恪守的底線。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 篇二

司馬光《家範》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敗子”。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辟,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也,母敗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數。

譯文:當人母親不擔心她不慈祥,擔心的是過於溺愛而不知道教導他們。對於母輩,司馬光認為:慈母之所以敗子,關鍵在於愛而不教,只是過分的寵愛和溺愛。小則使兒女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知稼穡之艱,不曉生計之難;大則使兒女們任性孤行,不顧綱紀,無法無天,以至於做出不忠不孝、喪盡天良的事,到頭來身入囹圄,身首異地,成為社會上的渣滓和罪人。

賞析:司馬光自己説,《家範》比《資治通鑑》更重要。他説;欲治國者,必先齊其家。就研究立身處世和處理複雜的身邊矛盾而言,《家範》確實重要且實用。現代人需要從古訓中汲取智慧,做一個“世事練達”之人。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 篇三

曾國潘的家風

曾國藩是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但其對子女的教育卻留給後人很多可借鑑的內容。勤奮、儉樸、求學、務實的家風家訓一直為曾家後人所傳承。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風:“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以儉持家。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樸,遠離奢華。他在京城見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帶領子女住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夫人在家手無餘錢,親自下廚、紡織。

勤於治學。除了“儉”,曾國藩對子女的另一條要求是“勤”。曾國藩堅持給子女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探討學業和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他寫信給兒子曾紀澤,要他每天起牀後,衣服要穿戴整齊,先向伯、叔問安,然後把所有房子打掃一遍再坐下來讀書,每天要練1000個字。

曾國藩還敦促家人每日堅持學習,並多次為全家擬定嚴格的學習計劃:“吾家男子於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於衣、食、粗(工)、細(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視家教。曾國藩有3子5女,小女兒曾紀芬最長壽,活到91歲。1875年,曾紀芬嫁入湖南聶家。曾國藩規定,每個女兒出嫁,嫁粧不得超過200兩銀子,同時嫁粧中還有父親親手書寫的功課單。曾國藩想把女兒培養成一個勤儉持家的家庭主婦,實際上女兒做得比父親期望的更好。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 篇四

希拉里:有領導能力的小姑娘

伶牙俐齒?勇敢智慧?咄咄逼人?人們對希拉里似乎總是褒貶不一,但有一點你無法否認,她絕對是世界第一流的女政治家。希拉里絲毫不比老公克林頓遜色,她不僅從小成績優秀,出類拔萃,還表現出了極強的領導和社交能力。

希拉里出生於芝加哥的一箇中產階級家庭。4歲時的一件事鍛鍊了小希拉里堅強的意志和決斷力。當時,社區中有個霸道的小女孩總是欺負希拉里,希拉里很害怕,淚流滿面地向母親訴苦。母親告訴希拉里,若遭到欺負,就一定要毫不畏懼地還擊。小希拉里的確這樣做了。此後,希拉里天賦的領導才能日漸顯露,她身旁很快聚集了一大幫孩子。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 篇五

陶淵明家族的家教故事

陶母、陶侃以他們的言傳身教成就了一個著名家族——潯陽陶氏,也造就了許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陶侃的曾孫陶淵明。

一個偉大的母親,對一個家族的傳承,意味着什麼?

東晉時,有位母親姓湛,她的故事被載入《晉書·列女傳》。一個故事是“截髮延賓”,説的是風雪之夜,來了客人,但家裏一貧如洗,沒有什麼可以招待客人的,於是湛氏就鍘碎睡覺用的草墊子,拿來喂客人的馬,又暗中把頭髮剪下來,賣給鄉人,置辦菜餚,招待客人。另一個故事是“封壇退鮓”,她的兒子做小官時,分管漁業,有一次,兒子託人把一罈公家的醃魚送給母親。湛氏問明情況後,原封不動退回,並附上書信説:“你身為官吏,本應清正廉潔,卻拿官家的東西送給我,這樣不僅對我沒好處,反而增加了我的憂愁啊。”

這位了不起的母親湛氏,培養了一個了不起的兒子——東晉時期名將陶侃。

陶侃出身貧苦,少年喪父,在陶母的悉心教誨下,養成了好學、勤奮、清廉的優秀品質。陶侃從軍30餘年,多次平定戰亂,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他精勤於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所稱道;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喜文辭,行文如流”,名篇有《遜位表》《祖國賦》,著有文集二卷行世。

陶母、陶侃以他們的言傳身教成就了一個著名家族——潯陽陶氏,也造就了許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陶侃的曾孫陶淵明。

世人皆知陶淵明灑脱豁達,以“隱逸詩人”“田園詩派創始人”“不為五斗米折腰”和詩歌“篇篇有酒”等揚名,鮮為人知的是,陶淵明還十分注重教育子孫。

當年,陶淵明到彭澤當縣令時,家裏勞動力缺乏。為此,他請了一名勞力,幫助兒子料理砍柴挑水之類的雜務,同時給兒子寫了一封簡短的家書:“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意思是説,每天的生活開銷,靠你一個人很難應付。現在我請一名勞力回家,讓他幫你做些砍柴挑水的力氣活。但他也是別人家父母養大的孩子,你要好好對待人家啊。

另一封家書《與子儼等疏》則告誡子孫要和睦,“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要重德修身,以聖賢為榜樣,“雖不能爾,至心尚之”。

陶淵明這麼重視兄弟和睦,同自己的親身經歷有關。陶淵明與兩個堂弟仲德和敬遠,以及同父異母的妹妹,即程氏妹,從小互相扶持,感情深厚。程氏妹去世後,他不僅立刻辭官奔喪,還寫下了一篇感情真摯的《祭程氏妹文》,寄託自己的哀思。

陶母、陶侃、陶淵明等陶氏先祖的家教故事深深影響着陶氏後裔,也逐漸形成了系統的陶氏家訓,共20條1300餘字,包括誠修身、擇交遊、守廉潔、孝人子、正倫紀等內容。

陶氏家訓的特色在於以“賢”和“廉”為精髓,把陶母、陶侃、陶淵明等人的思想精神轉化為家規家訓的具體內容。“不學刁詐之術,不交無益之朋”,繼承了陶母結交賢友的主張;“修身不可不誠”“法度不可不守”,繼承了陶母“廉潔奉公、謹守法度”的教導;“昔侃公為刺史時,尚惜分陰,則遊惰輩,實不肖之尤”,則把陶侃珍惜光陰、勤勉努力的人生實踐轉化為對後世子孫的明確規勸。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天地悠悠,千年歲月倏忽而過,“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已然找尋不見,但潯陽陶氏先祖留下的精神財富卻實實在在地存在,經久流傳。

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 篇六

豐子愷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

豐子愷育有七個子女,他認為童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豐子愷稱外出做事為“無聊”,和孩子們在一起則內心充滿歡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飯,唱小曲逗孩子,畫畫引孩子笑,和孩子們特別親近。又一次,長子瞻瞻要豐子愷抱他到車站去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到家時,卻熟睡在父親的肩頭,手裏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感歎:“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

除了讓孩子在愛的空氣中自由成長,豐子愷還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1947年,他不如知天命之年,與子女“約法”,強調最多的便是“獨立”,其中一條寫道:“”大學畢業後,子女各自獨立生活,並無供養父母之義務,父母亦無供給子女之義務。“同時,子女獨立後,要與父母分居,”雙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屬鄰誼性質,絕非義務“。

標籤: 家訓 多篇 精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py53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