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牢牢把握新時代奮鬥精神

牢牢把握新時代奮鬥精神

牢牢把握新時代奮鬥精神

【思想宣傳範文】一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三個區分開來”

當前我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將面臨更大的困難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改革任務艱鉅繁重,如何將一項項改革任務落到實處,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美好藍圖變成具體的成績單、人民的獲得感,迫切需要一大批拼勁十足、甩開膀子、能幹成事的實幹家。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黨的幹部只有對黨忠誠,敢於擔當善於作為,才能把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引向深入。

黨的十八大以來,幹部隊伍素質不斷提高,結構明顯改善,總體上適應事業發展需要,但由於受成長經歷、社會環境、政治生態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當前幹部隊伍也存在種.種複雜情況,一個突出問題是部分幹部思想困惑增多、改革創新意識不強。有的幹部因為大膽改革衝擊了舊的思維方式,引起了一些人的質疑,特別是當改革創新出現失誤或錯誤時受到一些非議,幹事創業的熱情受到打擊;有的幹部在困難和挑戰面前態度消極,認為“不幹不出錯、越幹錯越多”,“為了不出事,寧願不幹事”,存在一定程度的“為官不為”。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妨礙了黨的事業發展,而且損害了黨和政府形象。究其原因,主觀上是這些幹部缺乏使命擔當,缺乏開拓進取精神;但客觀分析,也有過去對幹部缺乏容錯機制的因素。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新的革命,需要探索試驗,改革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失誤和錯誤,如果不加區分,不包容失誤,某種程度上就會束縛幹部幹事創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016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的講話中指出:“要把幹部在推進改革中因缺乏經驗、先行先試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同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同上級明令禁止後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把為推動發展的無意過失,同為謀取私利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這“三個區分開來”的重要論斷,給作風正派、鋭意進取的幹部吃了定心丸,對於扭轉幹部隊伍中存在的“為官不為”的現象,大力弘揚實幹之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堅持“三個區分開來”,形成允許改革有失誤、但不允許不改革的鮮明導向,才能激勵廣大幹部擔當新使命,展現新作為,創造出屬於新時代的光輝業績。

核心要義是既要容錯又要守底線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區分開來”,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幹部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保護和支持改革創新。同時,“三個區分開來”的重要要求又是辯證的,核心要義是既強調要寬容幹部在推動改革發展中出現的失誤和錯誤,又強調領導幹部要守住底線。這三條底線是:

第一,鼓勵先行先試,底線是知錯即改,不明知故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一條基本經驗就是“先行先試”。當前全面深化改革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這就決定了仍要鼓勵先行先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幹部幹部,幹是當頭的”,廣大幹部要履行好乾事創業的職責,就要主動作為,發揚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排頭兵。

改革開放實踐表明,先行先試難免會出現某些失誤和錯誤。因此鼓勵先行先試就得允許有失誤和錯誤,要對失誤和錯誤作具體分析,區別對待。比如有的幹部從滿足人民羣眾的利益出發,推動改革的本意是好的,但由於歷練不夠、缺乏經驗而出現了一些失誤和錯誤,對這樣的失誤和錯誤不僅要寬容,而且還要保護好這些幹部敢闖敢幹的精神和熱情。但如果有的幹部在先行先試中已經發現錯了卻知錯不改、將錯就錯,對這種明知故犯的錯誤就不能寬容。現在有些幹部為了片面追求政績,打着改革的旗號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老百姓怨聲載道卻不予糾正;有的幹部脱離羣眾不做調查研究,別出心裁搞所謂的創新,明知不切實際卻一意孤行。這種錯誤與因經驗不足出現的失誤完全不同,必須予以追責。

第二,鼓勵探索性試驗,底線是令行禁止,不我行我素。改革創新面對很多未知的新風險、新挑戰,只有不斷地摸索試驗,才能找到應對風險挑戰的正確路徑。“摸着石頭過河”,講的就是鼓勵大膽探索試驗。如果我們的幹部在新風險、新挑戰面前縮手縮腳、裹足不前,改革將無法深入推進。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上級尚無明確限制的探索性試驗中的失誤和錯誤,同上級明令禁止後依然我行我素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這一區分也就是要鼓勵幹部大膽闖、大膽試,只要上級沒有明令禁止或限制,就可以放開手腳去探索試驗。即便在探索試驗中出現了失誤和錯誤,組織上也會容錯。

另一方面,進行探索性試驗也要守住底線,底線就是“令行禁止,不我行我素”。對於黨紀國法和上級已經明確限制或禁止的事,領導幹部絕不能置若罔聞,不顧國家法律和上級規定蠻幹,這種行為並不是正常的探索性試驗,而是胡作非為。比如中央八項規定出台後,近幾年仍有少數幹部無視中央權威,打着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的幌子公款出國旅遊;或者以調動積極性為由違規發放津補貼、超標準公務接待等,在羣眾中造成了惡劣影響,對其相關責任人當然要嚴肅處理。

第三,鼓勵推動發展,底線是乾淨做事,不謀取私利。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領導幹部手中有權,但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姓“公”不姓“私”,只能用來為人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作為黨的幹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總書記這番話給我們每一位黨員幹部確立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們應該守住的底線。領導幹部只要守住這個底線,運用手中的權力為黨盡責、為民謀利,在推動發展中無意間辦了錯事,組織上不會求全責備。

容為公之失,卻不赦為私之罪。如果有的幹部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私用,打着推動發展的旗號為個人、家族、親朋好友謀取私利,或者不顧大局為了自己和小團體的利益不惜犧牲廣大人民的利益,對這種以權謀私的行為就不能姑息遷就。否則,就會給黨和國家的事業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綜上可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區分開來”,既為廣大幹部幹事創業撐腰鼓勁,又為如何幹事創業明確了三條底線。要守住這三條底線,首先就要做到不謀取私利。一個幹部如果私慾膨脹,就極有可能知錯不改、明知故犯;也極有可能無視黨紀國法、獨斷專行。所以,領導幹部必須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價值觀和權力觀,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擺在首位;要不斷強化規矩和紀律意識,始終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

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必須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

把“三個區分開來”落到實處,關鍵是把幹部培養好、使用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乾部成長起來了,培養出來了,關鍵還是要用。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終等於還是沒有好乾部。用一賢人則羣賢畢至,見賢思齊就蔚然成風。”實踐表明,選好人、用對人是對幹部最有效、最直接的激勵。寬容幹部的無意過失,重用忠誠於黨、敢擔當善作為的幹部,必然會在幹部隊伍中起到激勵引領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説,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是落實“三個區分開來”的關鍵。

首先,要為有擔當有作為的幹部容錯撐腰。在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對那些敢啃硬骨頭的幹部出現的失誤和錯誤,組織上一方面要及時容錯,幫助他們挽回損失,消除不良影響,讓幹事創業者不受委屈、不揹包袱;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引導幹部總結經驗教訓,為他們提供更多鍛鍊磨礪的機會,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能力和本領。通過營造寬鬆的環境,讓他們心無旁騖幹事業,一心一意謀發展。

要特別注意的是,現在一些勇擔當、有本事,敢於堅持原則不怕得罪人的幹部,個性鮮明,往往容易受到某些利益當事人的非議,甚至會丟掉部分選票,遇到這種情況組織部門要站出來主持公道,不能讓這樣的幹部吃虧,也不能讓他們有後顧之憂。唯有如此,才能激濁揚清、弘揚正氣,讓那些不作為不擔當的“老好人”沒有市場。要建立相應的體制機制,保護好為推進改革事業而敢於堅持原則的幹部,讓越來越多的幹部遇到矛盾不怕事、遇到問題不迴避、遇到風險敢擔當。

其次,要為想幹事、能幹成事的幹部提供事業平台。偉大事業是幹出來的,新時代需要有新擔當新作為的幹部。要以“貢獻論幹部,實績用幹部”,有為才能有位。對有大擔當大作為的幹部,如果取得了成效、幹出了實績,組織部門就應該讓“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堅決破除論資排輩和遷就照顧之風,讓想幹事、善幹事、能幹成事的幹部有機會有舞台,讓投機鑽營者無機可乘。

大膽使用有擔當有作為的幹部,必須堅持好乾部標準。要看幹部是否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是否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是否全面貫徹執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要從對黨忠誠的高度看幹部是否敢抓敢管,是否能在關鍵時刻衝得上、頂得住、打得贏。只有堅持把敢擔當善作為的幹部及時發現出來、重用起來,才能有效激勵廣大幹部幹事創業的熱情和鬥志。

再次,要對不擔當不作為的幹部問責,使能上能下成為常態。黨的十八大以來,隨着全面從嚴治黨的深入推進,幹部亂作為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但仍有一些幹部庸政懶政怠政,認為只要不違法違紀即可,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總想當“太平官”。這些幹部不僅沒有起到積極的表率作用,還在幹部羣眾中造成了消極影響。為懲治這種“為官不為”的行為,中央出台了《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為黨的各級幹部明確了行動戒尺,要進一步讓“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用權受監督、失責必追究”成為廣大幹部的共識,並在實踐中認真貫徹落實。

對不擔當不作為的幹部問責,有利於進一步建立健全選人用人機制,推進領導幹部能上能下。當前特別是要解決幹部能下的問題。對不擔當不作為的幹部,要根據情節輕重該免職的免職、該降職的降職、該調整的調整,要把那些作風漂浮、熱衷搞花拳繡腿的幹部,消極懈怠、萎靡不振的幹部,不願負責、不敢碰硬的幹部堅決調整下去,讓那些遇到困難躲躲閃閃、關鍵時刻畏首畏尾的幹部讓位子、受警醒,形成“有為者有位、無為者失位”的導向,使幹部能上能下成為常態。

【思想宣傳範文】二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科學總結中國經濟改革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分析未來需要應對的挑戰,對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意義。

中國改革開放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蹟

改革開放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在經濟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以年均接近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先後於1999年和2010年跨入了下中等收入國家和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我國出口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我國97%以上的出口產品是製造業產品,成為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繼英國、美國、日本、德國之後的世界工廠。2013年,我國進口加出口的貿易總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2017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640美元,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經濟的比重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17年的15%左右。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使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國還是到現在為止沒有出現過系統性金融經濟危機的新興市場國家,而且在上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為世界經濟復甦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短短40年間,我國經濟從很低的水平發展到總量躍居世界第二、進出口額位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從温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即將實現全面小康,7億多人擺脱了貧困。這樣的發展奇蹟,在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我國之所以能夠實現快速發展,是因為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沒有今天中國興旺發達的大好局面。

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經驗

中國經濟改革並沒有套用任何現成理論,而是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以對經濟社會衝擊較小的漸進轉型方式啟動,以“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維持經濟社會穩定,提高各種所有制經濟的積極性和資源配置效率,在不斷釋放後發優勢的過程中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並與時俱進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在上世紀80、90年代,西方主流經濟理論認為我國這種市場和計劃並存的漸進轉型方式是最糟糕的轉型方式,造成的結果只會比原來的計劃經濟還差。然而,結果恰恰相反,我國經濟轉型取得巨大成功,不僅成功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且經濟發展成就令世界驚歎。那麼,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為什麼能實現持續快速增長,我國經濟改革的成功經驗是什麼?

回答這一問題,首先要理解後發優勢。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提高有賴於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而這又要求現有技術和產業不斷創新,讓勞動者能夠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要求新的附加值更高的產業不斷湧現,讓勞動力、土地、資本等要素得以從附加值比較低的產業配置到附加值比較高的產業。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如果要發展經濟、提高收入水平,都必須使技術不斷進步、產業不斷升級。

發展中國家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可能性,被稱為後發優勢。利用這一優勢,發展中國家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和較小的風險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取得比發達國家更快的經濟增長。這是因為,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產業處於世界前沿,只有發明新技術、催生新產業,才能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而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只要下一期生產活動採用的技術比當前這一期好,就是技術進步;只要下一期進入的新產業附加值比當前這一期高,就是產業升級。由於技術先進程度和產業附加值水平有差距,發展中國家可以對發達國家的成熟技術進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可以通過進入附加值比現有水平高且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熟的產業中來進行產業升級。

當然,利用後發優勢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可能性,並不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都能利用後發優勢實現快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只有13個經濟體利用後發優勢實現了年均7%甚至更高、持續25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經濟增長。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便是這13個經濟體中表現最為搶眼的一個,也是趕超速度最快的一個。

但是,如果把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後發優勢,那麼,為什麼在改革開放前我國沒能利用後發優勢呢?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回顧當時的歷史背景。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全國上下致力於實現民富國強。民富國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基礎。所謂民富,就是希望我國人均收入水平可以達到和發達國家同樣的水平。為此,勞動生產率水平就必須跟發達國家一樣高,產業就必須跟發達國家一樣先進。如果要快速趕上發達國家、實現民富國強的目標,就要快速發展起跟發達國家一樣先進的資本非常密集、規模非常龐大的現代化產業。

然而,這些大產業都是發達國家最先進的產業,技術上有專利保護,又跟國防安全有關,即使我國想支付專利費也買不來,只能依靠自己搞技術發明。並且,那些產業資本非常密集,我國當時又是一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國家,資本非常短缺,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沒有比較優勢,這類產業中的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沒有自生能力,必須依靠政府保護和補貼才能生存。為了保證重工業發展,需要依靠政府降低資源要素價格來降低重工業投資和生產成本,由政府直接按計劃配置資源來保證重工業發展所需要的資源,採用國有制和對企業微觀經營進行直接干預的方式以保證企業按政府計劃生產。

然而,計劃經濟體制雖然讓我國快速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卻導致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率非常低,在1978年時,我國人均收入水平連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平均收入的1/3都沒有達到。這樣的發展顯然不可持續,既實現不了民富的目標,也實現不了對發達國家的真正趕超。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從那以後,我國轉變發展思路,推進市場化改革,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了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目標,開始發展那些能利用我國勞動力豐富的比較優勢,能創造就業、吸納農村大量富餘勞動力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了對外出口和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出口和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也是創造利潤、積累資本的過程,這又使我國要素稟賦結構逐漸從勞動力相對豐富變成資本相對豐富,比較優勢從勞動力相對密集的產業逐漸變成資本相對密集的產業。也就是説,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成功轉型,才使得我國得以充分利用後發優勢。

既然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快速發展是市場化改革帶來的,那麼,為什麼上世紀80、90年代絕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都在轉型,其他社會性質的很多發展中國家也都在進行跟中國相似的、由計劃經濟或政府主導的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取得成功的卻寥寥無幾?為什麼那些採用被西方主流經濟理論認為是最優轉型方式的“休克療法”的國家,卻基本上陷入經濟崩潰、停滯和不斷髮生危機的窘境?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時,追趕發達國家的思想普遍存在於發展中國家當中。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都想在貧窮落後的農業經濟基礎上建立起資本密集型現代化大產業,其採用計劃經濟體制造成的問題也和我國的情形相類似。其他社會性質的發展中國家如印度、拉美和許多非洲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紛紛擺脱殖民統治,實現了政治獨立,也都追求在貧窮落後的農業經濟基礎上建立資本密集型現代化大產業,在經濟運行中形成了一系列本質上跟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一樣的市場扭曲和不當干預。

上世紀80年代,在我國推動改革開放時,絕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和其他社會性質的發展中國家也在向市場經濟轉型。國際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實現經濟轉型必須實施“休克療法”,按照“華盛頓共識”的主張把政府的各種干預同時地、一次性地取消掉。受這種觀點影響,不少國家採取了“休克療法”,其中既有社會主義國家,也有非社會主義國家。但“華盛頓共識”的主張忽視了原體制中的政府幹預是為了保護和補貼那些不具備比較優勢的重工業,如果把保護和補貼都取消掉,重工業會迅速垮台,造成大量失業,短期內就會對社會和政治穩定帶來巨大沖擊,遑論實現經濟發展。而且,那些重工業中有不少產業和國防安全有關,即使私有化了,國家也不能放棄,必須繼續給予保護和補貼,而私人企業主要求政府提供保護和補貼的積極性只會比國有企業更高。大量實證研究表明,這正是蘇聯、東歐國家轉型以後的實際情形。

我國採取實事求是的漸進轉型方式。既然轉型之前建立的資本密集的大型國有企業在轉型之後的開放性市場中沒有自生能力,那就應該在轉型期給予這些企業以必要的保護和補貼以維持穩定。同時,那些原來受到抑制而又符合我國比較優勢的、不需要保護和補貼的勞動密集型加工製造業則應向內外資放開准入門檻;並且,針對當時我國存在的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差的問題,設立經濟特區、出口加工區、高新技術區等,集中有限資源在這些區域裏把基礎設施建設好,實行一站式服務。這樣,新的符合比較優勢的產業迅速變成我國優勢產業,帶來經濟高速增長。經濟高速增長帶動民營經濟快速發展,推動國民經濟整體的市場化轉軌;促進了資本積累,為啟動和深化原來那些不具備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改革創造了條件。隨着資本快速積累,資本密集型產業逐漸從不具備比較優勢變為具備比較優勢,企業也就有了自生能力,原來的保護和補貼便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也就能夠實現“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讓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隻手有機結合,共同發揮作用。

應對新挑戰,繼續深化經濟改革

我國的經濟改革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漸進雙軌改革進程中存在的市場扭曲和不當干預,也導致了腐敗滋生、收入差距拉大等問題。這些都是繼續深化經濟改革要應對的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消除市場扭曲、不當干預,杜絕腐敗和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源,同時嚴厲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堅決反對特權,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反腐敗鬥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並鞏固發展。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脱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又有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脱貧;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中等收入羣體持續擴大,收入差距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

還要看到,隨着客觀條件變化,特別是隨着我國快速發展過程中資本的快速積累,改革初期和中期那些不具備比較優勢的產業,今天日益成為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這些產業中的企業在市場中也具備了自生能力,其中的優秀企業還具有了較強競爭力。因此,今後的經濟改革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來推進,建立起更加公平的市場體系和競爭秩序。這不僅能進一步釋放經濟增長潛力,也能有效縮小收入差距、促進共同富裕。

繼續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起有效市場以提高效率;在發展過程中針對新出現的問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去解決問題。沿着這樣的路徑走下去,我們必將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由於發展條件的相似性,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轉型中所積累的經驗和智慧,也將有助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克服發展和轉型中的困難,實現現代化的夢想。

【思想宣傳範文】三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裏來的,要到哪裏去,想明白了、想對了,就要堅定不移朝着目標前進。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事業發展永無止境,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不忘初心,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奮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1.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改寫了中國近百年的歷史。97年來,中國共產黨經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階段,篳路藍縷,歷經滄桑,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轉變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正在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鬥。但無論我們黨走到哪裏,走得再遠,都不曾忘記初心和使命,都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時代,這一初心和使命集中體現為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鬥,這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夢。這一夢想,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表達了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景,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最大公約數。為這一夢想的實現而努力奮鬥,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

經過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接續奮鬥,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黨把偉大夢想與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有機統一起來,並在統攬“四個偉大”的進程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羣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行。

2.堅持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究竟是為多數人謀利益還是為少數人謀利益,是實現多數人的統治還是少數人的統治,是區分共產黨與剝削階級政黨的分水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動中,在五四運動的精神洗禮中,中國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歷史和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付出了艱辛努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完全正確的,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是完全正確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完全正確的。”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斷,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基本政治觀,也是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概括和凝練。歷史是人民羣眾創造的,這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中國的古老智慧也揭示着這樣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得民心國家必安、失民心國家必危。”古往今來,民心就是“誰主沉浮”的根本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以此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繼續奮鬥,這是用古老箴言對“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鮮明闡發。

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盛衰的根本因素。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戰勝各種艱難險阻並最終取得輝煌勝利,就是因為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因為其得到了廣大人民羣眾的支持和擁護。毛澤東同志曾告誡全黨:“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它應該受人民的監督,而決不應該違揹人民的意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以人民為中心,是黨的宗旨觀、羣眾觀、權力觀、人民觀、發展思想和執政理念的集中體現,也是對“不忘初心”的最好詮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必須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全面推進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建設,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不斷增長的需要,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3.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97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正是因為其初心符合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也順應時代發展的規律和潮流。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無論是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還是開啟改革開放偉大征程,無論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在歷史發展的每一階段,合乎時代潮流、順應人民意願,黨和人民事業始終充滿奮勇前進的強大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於社會主義理想的不懈追求,又開啟了改革開放偉大實踐;既堅持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又發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偉大創舉;既堅持走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又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既高舉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旗幟,又恪守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既堅信社會主義必將最終戰勝資本主義,又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種制度並存的條件下與資本主義進行競爭,在借鑑資本主義的某些文明成果的同時,完成了對資本主義的超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繼往開來,進入了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遙想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1930年,毛澤東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針對“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預言革命高潮即將到來——“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南湖紅船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如今,強大的“紅船精神”正推動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乘風破浪,駛向光輝的彼岸。

恩格斯説過:“一個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樣達到這個目的的政黨,一個真正想達到這個目的並且具有達到這個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頑強精神的政黨——這樣的政黨將是不可戰勝的。”正是因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順應潮流,矢志奮鬥,中國共產黨才由小變大,由弱變強,贏得民心、贏得時代,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思想宣傳範文】四

習近平同志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一定要有新氣象新作為,關鍵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開創新局面。”黨的十九大報告在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中明確提出“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這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開創新局面的重要保障。在新時代,只有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才能把我們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於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黨的建設質量怎麼樣,需要經受歷史的檢驗、實踐的檢驗、人民的檢驗。能否使我們黨永葆政治本色、提高執政能力、走在時代前列、增強生機活力,是檢驗黨的建設質量的重要標準。

中國共產黨是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具有自己鮮明的政治本色。我們黨的政治本色,體現在黨的性質宗旨、指導思想、目標任務、組織原則、紀律作風等各個方面。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就要永葆我們黨的政治本色。黨的建設的許多內容,在不同時代條件下有不同要求。比如,黨的任務在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時期,具體內容會有很大變化。但是,無論黨的建設的內容如何變化,我們黨的政治本色永遠不變。永葆我們黨的政治本色,就要加強黨的政治建設。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決定黨的建設方向和效果,也決定黨的建設質量。新時代,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就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把準政治方向,堅持黨的政治領導,夯實政治根基,涵養政治生態,防範政治風險,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為我們黨不斷髮展壯大、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重要保證。

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打鐵必須自身硬。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我們黨肩負着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需要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決重大問題,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鉅、更為艱苦的努力。這就要求我們黨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只有黨的執政能力不斷提高,黨的各級組織更好發揮自己的作用,我們黨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羣眾的擁護和支持,黨的全面領導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因此,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要把黨的執政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作為重要檢驗標準。

能否走在時代前列、體現時代要求,是衡量一個政黨先進與否的重要標準。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順應時代潮流、解決時代課題、走在時代前列的歷史。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要領導人民進行新的偉大社會革命。新時代的偉大社會革命涵蓋領域的廣泛性、利益格局調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問題的尖鋭性、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的艱鉅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時,隨着時代發展,黨員隊伍的狀況發生了深刻變化,黨的執政環境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就要站在時代高度、順應時代潮流、體現時代要求,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使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勇立時代潮頭。

今天,我們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是長期的、尖鋭的,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因素也是複雜的。加強黨的建設,就要同一切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問題作鬥爭,祛病療傷、激濁揚清,不斷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新時代,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就要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讓黨在革命性鍛造中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帶領人民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標籤: 奮鬥 把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y47k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