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元節民間傳統習俗活動多篇

中元節民間傳統習俗活動多篇

中元節民間傳統習俗活動多篇

中元節習俗 篇一

中元節是中國民間的祭祀節日,又稱鬼節、七月半等。按照傳統習俗,中元節一般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據公開資料顯示,七月原本是小秋,這時已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按照慣例,人們要用新米祭祀祖先,報告收成。東漢時期,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後來,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隨着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中元節與道教有關,過去它和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慶元宵;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

民間有一種迷信説法,傳説在該日地府會放出孤魂野鬼。逝去的親人也會回家。所以,在這一天人們就會通過各種方式,在形式上為已經去世的親人們送去吃喝。

不過,有些地區的祭祀活動一般在舊曆七月底之前進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比如,會通過一套儀式,夜晚接祖先靈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為止。送回時,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

此外,在中元節的晚上,過去家家户户還要在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着五穀豐登,稱之為布田。那天店鋪也都關門,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中元節還有一項重要儀式就是放河燈,人們認為這樣可以寄託對先人的思念。河燈有各種各樣的造型、材質,花樣比較多,有的外形像西瓜,就叫做西瓜燈;還有蒿子燈、蓮花燈等等。但以荷花造型最為多見,大抵也跟此時荷花盛開有些關係吧。

除此之外,人們還會造法船,一般是紙紮的,上面放上吃喝等物。當然,這些東西最後都要在當晚燒掉。在古時候,民間還會組織一些酬神表演。由於神州大地風俗各異,因而全國各地居民中元節的活動也是豐富多彩、各不相同的。

廣西苗鄉民眾水上狂歡慶中元節。

河北省:泊頭市、南皮縣有七月十五攜帶水果、肉脯、酒、楮錢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掃的習俗。並且持麻谷至田梗,稱為薦新。廣平縣中元節以時鮮食物祭拜祖先,並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清河縣七月十五上墳祭掃,以蒸麪羊贈送女兒。

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乙未年中元節祭祖大典在山西洪洞大槐樹祭祖園舉行,來自海內外的近萬名移民後裔齊聚大槐樹下,同祭移民祖先,共話血脈相連的根祖情懷。

山西省:永和縣讀書人會在中元節這一天祭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會在中元節屠羊賽神,俗傳這樣可以使羊只增加生產。而且要贈肉給諸親戚,家貧無羊者就蒸麪作羊形來代替。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得形狀,在田間祭祀,稱為行田。馬邑縣民中元節以麥面作兒童的形狀,名為麪人,互贈親戚家的小孩。忻縣農民於中元節會在田梗上掛五色紙。

山西三萬民眾聚集黃河邊 觀中元節河燈。

河南省:商丘縣中元節祭祀地官時,會在門口懸掛紙旗,傳説這樣可以防蟲。孟津縣中元節有放風箏的習俗。郲縣人七月十五會在門前畫一灰圈,在圈內焚燒紙公以祭拜祖先。

江蘇省:吳縣居民中元節會用錫箔折錠,沿路焚化,謂之結鬼緣。儀徵縣各地仍然流行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人民中元節會在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載佛婆唸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在這一天有吃扁食的習慣,是一種以麪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稱為度孤。

四川省:四川省有在中元祭祖燒袱紙的習俗。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着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當地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會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户,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説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縣有以中元節下雨為水稻豐收的徵兆。桐廬縣民中元節晚上會鳴鑼撒飯於野外,稱之為施食。浙東的盂蘭盆會,會請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結,一邊唸經。天台中元節有吃餃餅的習俗,筒類似春捲。還有放路燈的習俗,以六個壯丁為一組:一人敲鑼、一人打梆、一人提燈籠、一人沿途撒鹽米、一人沿途擺設香燭(插在一片蕃薯或芋頭上),一人沿途擺設一塊豆腐及一飯糰(置於一片大樹樹上),大約每隔百來步設一處祭品。

湖南省:邵陽市人會在農曆七月十二前後接老客,在農曆七月十五晚上焚化紙包、燒香拜祖,曰送老客。紙包內包有寸厚紙錢,紙包正面寫上祖上的名諱,包好後須在背寫封字。當地有,十五當晚焚燒封包越多、火勢越大,表示家族越發興旺的説法。

湖北省:麻城人每逢農曆七月十五前後,必宰牲畜,接本姓的姑姑回家團聚過節,焚燒紙錢祭拜逝去的先人。祭祀當天,要先獻上葷食與白酒,並饅頭飯,竹筷平攤在飯菜之間,燈火齊明明,還要訴接祭之言。各家男丁要親自在紙錢上打印製作紙錢,燒完紙,要跪拜先人。之後閤家聚筵。節日可以選擇七月十三到十六日之間的任意一天進行。

中元節習俗 篇二

“中元”這個名字來源於中國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據説在道教裏,天上的官員在一年之內要進行3次對人間善惡的調查,這個時候就稱作“元”,所以一年一共有“三元”。舊曆的1月15日叫“上元”,7月15日叫“中元”,10月15日叫“下元”,在這三日裏要舉行祭神儀式。

為什麼在日本“三元”只剩下“中元”一個了呢?那是因為這一天剛好和日本佛教裏的“盂蘭盆會”(御盆)是同一天。再加上,“中元”時剛好是農作物收穫的時期,為感謝祖宗的保佑有好的收成也是一個方面。在這一天裏,人們為了祈求能夠平平安安生活到下一個中元時節,紛紛祭拜祖先,並在向親戚好友贈送米和麪類的食物。

當道教傳入日本的時候,中國的“中元”風俗和日本的“盂蘭盆會”混雜在一起,因此就成了現在的互贈禮物的中元節。

中元節是指在每年的7月上旬到7月中旬這段時間裏,向給予自己照顧的人表達感謝之情的送禮習慣。人們把平時對他人的感激之情全部都包含在中元節的小禮物裏,所以非常重要,正所謂“禮輕情義重”。

日本人一般會送包裝精美的禮盒,內容通常是“果汁”“素面”“食用油”“洗劑”“火腿”“糕點”等等。

中元節的習俗 篇三

農曆七月十五為道教的“中元”,故稱“中元節”。佛教傳説,目連為救母曾求於佛祖,佛祖囑咐他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祭其母,因此又稱“盂蘭盆會”。中元節的民間主要活動是祭祀祖先,超度亡魂,所以俗稱“鬼節”。

福建舊俗十分重視中元節。民間傳説,七月七年級“開獄門”(閩南稱“開巷口”),地官赦罪死者歸家,一時陰界各種冤死鬼紛紛到陽間討吃,一直到三十日“關獄門”(閩南稱“關巷口”)為止。在漳州、泉州一帶,早在六月二十九日,家家户户都在門前點一盞長明燈,並以菜飯祀鬼。據光緒版《漳州府志·民風》(卷38)記載:“七月半作孟蘭盆會,延僧設食,祀無祀之鬼。夜以竹竿燃燈天際,聯綴數枝,如滴如墜,望之若星,謂之作中元”。乾隆版《泉州府志·風俗》(卷20)也載:“中元夜,家户各具齋供羅於門外或垌衢,祝祀傷亡野鬼。”到十五日這天,還設“孤棚”祭無主孤鬼,並延請僧眾禮懺。法事完畢之後,滿台的魚肉、飯菜、饅頭、果等供品,任人搶走,稱為“搶孤”。三十日“關巷口”,又得設祭。舊時漳州“關巷口”日,公府街搭起高台,堆起饅頭山、菜山、飯山,豎起兩根高大的燈炬,入夜滿街通明。這天,還延請高僧超度水陸孤魂,信男信女都前來香祈福。

在福州,七月十五日這天許多人家備菜蔬及紙錢,並延請僧道行超度儀式,然後將所備供品的一小部分散形於空野,以施無主孤鬼,謂之“施食”。南平、古田、尤溪、光澤、大田等地,也有十五日施食的習俗。在泰寧,十五日之夜,人們在房屋前後、穀倉前、果樹下以及橋頭、河邊、路口等處,燃香點燭,焚化紙錢,供無家可歸的孤魂用,以保地方平安。上杭舊俗,在十五日這天,城中豎起幡竹,以招亡魂。各傢俱齋飯,放置於幡竹下。祭壇上一道士端坐誦經,壇兩側道士奏鼓樂,觀者如堵,俗稱“做月半”,又叫“上台”。祭畢,齋飯多為貧民與乞丐取走。連城、長汀等地則在十五日夜焚香、燒金銀紙,以祭祀野鬼。

七月十五日也有在水邊設祭,祀死於水中者,稱祭“流水孤”。在龍巖、詔安、同安、南安、漳平等地,夜裏還放水燈。民國版《龍巖縣誌·禮俗志》(卷21)載:“……夜放水燈,燈以五色紙製,粘於木片上,中燃小燭一。初更時,由東興橋沿溪而下,照溺鬼路,每放近千盞。放若干燈,溪底即映若干燈,五光十色,水面通紅,為一時勝觀。”詔安縣中元節搞得很盛,祭祀“品物豐潔,倍於他邑”,“夜則放燈水中,千百熒爛。羣觀塞途,簫鼓闐喧,不減上元佳景。”(民國《詔安縣誌》卷1《歲時》)

中元節前後期間的活動,福州地區稱“做半段”,閩南一帶稱“普渡”,而且時間長達一個月。這些純為陋習,正如晉江舊志所説:“此皆好事者造端。”

福州“做半段”主要在近郊各鄉。七月十五,一年至此已過一半,故稱“半段”。“做半段”的時間,有的以十五日前後的半個月,有的更長。主要活動是定期輪流舉行全村性的大宴會,分別宴請親友,同時還要演幾天戲,據説是演給神看的。“做半段”浪費甚巨,而且還伴隨出現聚賭之風。閩南的“普渡”歷時更長,糜費更甚。

中元節祭祖也是一項重要活動,全省各地甚為普遍。閩南流行“月半不回無祖”的説法,“月半”即是七月十五日,外出的人不論遠近,在這一天都要回家祭祖。不過各地過鬼節的日期稍有區別。霞浦有“官三民四乞丐五”之説。祭祖有家祭與族祭之分。家祭是在家中廳堂上擺設祭品,焚燒冥錢,祭拜祖先靈位神牌。福州地區,中元祭祖都在中午進行。祭祀時,在祖先靈前焚紙衣與冥錢。紙衣為刻印有各種古代服裝圖式的小方白紙,或是把其他花紋的白色紙印成黑色。把不同圖形的10張紙衣折成一份,外用印有紅色圖案的黃紙包好,稱“一袱”。黃紙正中寫一“念”字,兩旁寫着“追念先祖,庇佑子孫”。傳説紙衣是供祖先在陰間裁製穿用。在廈門,則有七月十五日給泉下的先人送寒衣的説法。在泰寧,有的還要高喊祖先名字到廳堂享祀。在連城,祭祖之後,晚餐桌上的正席位置要留給祖先,同時要擺放碗、筷、湯匙等餐具,表示與先人一道過中元節。漳平民間傳説,中元節祖先回家來看子孫,因此要把米缸裝滿,擺設的供品要十分豐盛,好讓先人們感到放心與滿意。

龍巖地區的上杭、長汀、連城等地還有“燒寄包”的習俗,即以金銀色紙折成金錠、銀錠狀,然後和紙製的冥衣一道裝入紙袋之中。紙袋用封條封好,封條上寫明祖先名諱,再焚化,最後把這些灰燼用紙包好,投入江河或溪流之中。據傳這樣先人便能收到,以供在冥間使用。

中元節族祭的規模一般較大,特別是大姓望族,祭祖更是隆重。其開支多是公共族產的收入。各家輪流主事,主事者不但要備好豐富的祭品,而且還要準備參加族祭者的午餐。

過去,福州過中元節還有一種舊俗,即在此期間如果流行傳染病,會被認為鬼怪作祟,於是便要“遊塔骨”。“塔骨”是以竹編製成人的形狀(比人還大),披上某種神的衣服、戴上帽子,古里古怪,然後人套其中扛着走。入夜,“塔骨”前呼後擁,巡遊街坊抓鬼怪,連續七天。最後制一紙船,把捉到的作祟鬼怪關入紙船中,跑步吶喊着把紙船放到江中,讓其順流飄去,稱為“出海”。

中元節的種種迷信活動與陋習,古時已有人下令廢止。據明代弘治年間編纂的《興化府志》(卷15)載,“太守王公弼,以其無益,嚐出條約禁之”。1949年之後,中元節的各種陋習曾一度被廢除。現在,城鄉的大多數人家已經不再把中元視為節日。但是,近年來有些陋習在一些地方又有恢復之勢。

中元節習俗 篇四

潮汕的中元節習俗

1、恤孤

潮汕民間俗稱此節為“七月半”,圍繞此日為中心各地各選取不同日子、時間進行形式多樣的“恤孤”活動,祭拜的對象是死前沒有家屬、死後沒人奉祀的無主鬼魂之類羣體,所以叫做“施孤”。

在潮語土話中,稱“施”音為“薛”,比如詞彙“閃失”等發音就是如此,因此時至今日,民間稱呼“薛孤”的發音詞語其實正是指這項祭祀活動。

2、做七樣棵晶

惠來縣中元節要做七樣棵晶:新婦仔、荷葉包、三角樓、六角樓、雞規團、石榴仔和另一件普通果品。

潮安中元節也製作多種果品,其中有一種叫“鯉魚果”,用糯米皮包米餡,捏成鯉形狀,皮為紅色,點綴節日的拜祖物品。

3、祭拜祖先

潮俗在中元節,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這一天;不過這一日是正日,比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會等組織善信備辦三牲粿品到義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舉行盂蘭勝會,搭孤棚(祭壇),陳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飯、紙錢、紙紮衣物,請和尚、道士到來念經、主祭。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還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還有活豬、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後,散發實物,或編號散發竹籤牌子,讓觀眾去搶,這就是所謂搶孤。

4、放焰口

在放大焰口時,要派船溯韓江至距城百餘里的三河壩,趕在儀式開始前,邊返航邊點燃一隻只用大陶缽製成的豆油燈,並把它們放下江裏,意在引領八方孤魂野鬼前來受祭。

當法師高坐祭台之上,敲響引鍾,帶領座下一幫僧眾誦唸經文後,便將座邊一盤盤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便稱為“放焰口”。“焰口”傳説是印度的一種餓鬼的名稱。這種鬼喉頭細如針孔,常出口噴火焰。法師誦經是使他們的喉頭放開擴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5、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過神巫請死去的人來對話。這個神巫通常是婦女,人們用布蒙上她的眼睛,點上香,周圍的人唸咒,使其入迷。神巫就成了人鬼對話的媒體,人們可以通過她同死去的人談話。當“死鬼”拖完時,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處處人關門,雞鵝鳥鴨上條了,請阮童姐回家門。”這樣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狀態,讓其清醒復原。

這種民俗顯然是一種迷信活動,但民間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請神巫“拖死鬼”。

6、遊燈

過去,潮安等地中元節此日午後,小孩子忙着趕製鯉魚燈,他們要模仿上元(元宵)節遊燈,做一個小小的遊樂。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豎上一個鯉魚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蠟燭,點起火來,便算是簡單的小鯉魚燈了。

不過,七月十五給人們認為是“鬼節”,因此這一夜,大人不準孩子在附近遊玩至深夜,而且要早點睡覺,這樣,在遊燈戲樂上,不免披上一層灰色的陰影。

7、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孤魂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繫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穀豐收,並把香枝插於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徵着秋收稻穀豐登。

於是,孩子們常喜歡悄悄跑到別家門口偷割“稻穀”,並常因此而引起家長們的爭吵和動武。清乾隆《普寧縣誌》載該縣中元節“至夜插香列燭於路”、“農民插竹掛紙錢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揚花季節,此俗或許是農民祭稻穀之神,或許是祈鬼靈以助農事。

杭州的中元節習俗

在杭州,七月十二晚,家家必備蓮蓬、藕、老菱等時鮮食品,以供祖先,説是七月地獄之門開放,祖宗進出自已,故每家須接之。前二日,凡新近有喪事的人家,靈前持白燈,結白彩,供上好的點心,拜佛唸經稱為“拜中元節”。

七月十五日,以雞冠花供祖宗,這日祭祖,須有素餛飩一碗,以麪粉皮裹雪裏薺菜及豆腐乾為餡子。

杭州各縣還有七月半在家祭祖的習俗。先做好白紙封筒,內裝錫箔摺疊的銀錠、元寶,封口後,上寫某代祖宗字樣,上首書“敬奉”二字,下首書祭禮者輩份名字,背後書封口的日期。

祭祀在晚上舉行。或在中庭,或在中堂,供桌上擺好菜餚、酒壺、酒盞和盛好的飯,然後燃燭點香,由家長領着小孩拜祭祭畢,在門外地上燃燒封筒。燒過封筒後,再從每碗菜裏挾出一點菜和酒,灑在地上,好告結束。

晚明時,杭州西湖的各大寺院這天晚上都要舉行盂蘭盆佛會,為信徒們誦經拜懺,以超度其祖先亡魂。所以,七月半晚上,杭州人去西湖夜遊的很多。

江南水鄉的“七月半”祭祖活動中的一個特點是吃毛豆。那時毛豆剛熟,用鹽水煮上一大盆,祭奠完了以後,中元節放河燈就着初涼的秋風和明亮的月色,一邊吃毛豆,一邊聊天。

成都的中元節習俗

1、家祭

在老成都,幾乎家家都有一塊用紅紙和木牌做的祖宗神位,以示為人不忘根本。而傳統的老成都中元節從農曆七月初就開始了,一直持續到七月十五日。從七月七年級開始,每天清晨,家中的男性成員會給祖宗神位上一炷香。而在七月十二日,或七月十四日,任選一天作為正日子,全家老小齊聚,舉行家祭。重頭戲是晚上的祭祖儀式。

老成都民風比較開放包容,家中的女人們也可以幫忙操持祭祀所需的瓜果香燭等,而在我國的其他部分地區,但凡中元祭祖,是絕對不能讓女人沾的。首先擺好桌椅碗筷,煞有介事地請先人“入席”。隨後,由一家之長點上香燭,帶領全家老少向祖宗牌位行禮,磕頭作揖。接下來,也是由一家之長領頭向祖先們述事。這時候,家中的長輩也免不了向族中晚輩諄諄教誨“都是有了前人的努力,才有我們的今天,不可忘本啊。”之後開始吃飯。

2、燒袱紙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着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

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帶人們用紙紮花盤,上放紙錢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內邊走邊念:至親好友,左鄰右舍,原先住户,還捨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請上花盤,送你們回去羅!説完後端到屋外焚化。

3、城隍出駕

此外,在老成都還有一項習俗,叫城隍出駕,也是中元節的風俗之一。民間認為陰曹地府的假期結束時,城隍老爺要親自出駕巡街來收鬼魂歸地府了。

舊時成都城隍廟在今成都市金華街中段的北面,佔地大約百來畝。每到七月十五城隍老爺出駕時,這裏就會聚集很多人,摩肩接踵,看各種由人扮演的妖魔鬼怪招搖過市。

4、賞孤

除了向祖先燒祭袱子外,善良的成都人還要“賞孤”。這裏的“孤”指的是無名英烈,以及客死他鄉或無人祭祀的可憐人。賞孤通常在户外的田埂路邊,點上香燭,將袱子分成小垛,擺上幾碗飯,幾杯水酒,最重要的是準備“刀頭”。所謂“刀頭”是指豬的肋骨和後腿之間最好的肉。

老成都規模最大的“賞孤”賞錢活動是在東門大橋橋洞外,因當時那裏有座無名英雄紀念碑。每逢中元節,便有出川抗戰的戰士家屬以及其他市井平民來到此地賞孤,自發地告慰先烈們的在天之靈。而原本位於華興街的忠烈祠,則是官方祭奠歷代先賢之地,每到中元節就會舉行大型的紀念活動。

5、放河燈

家祭賞孤結束後,夜也逐漸深沉,老成都的中元節也迎來最後的高潮——放河燈。放荷燈亦稱放河燈,其含意是導引鬼魂進入極樂世界或及早託生轉世。荷燈之樣式,其上半部皆為彩紙疊成之蓮花兒,下半部之載體各異,或西瓜或冬瓜或南瓜或倭瓜,取其半並掏空瓤肉,中插點燃之蠟燭,於夜幕初降時放入河湖。

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祕昏黑,使人想到傳説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裏沉淪,所以中元張燈是在水裏。

中元節習俗 篇五

搶燈

泉州中元節有掛普渡燈習俗,近水的地方還放水燈,泉港區特別是山腰、前黃一帶,更有“搶”燈習俗。閩南話“燈”、“丁”同音,在傳統文化中“燈火”又寓意生命延續。

搶到七星燈後,各村習俗不同。前黃村搶到燈就達成願望;後張村要把燈奉在家中,禮拜三天,然後把主燈送給未生育人家,其餘焚化;壩頭村得子者糊燈供奉十五日,以表敬謝;峯尾鎮得子者,農曆八月十五日把七盞孤仔燈,即七星燈橫列於一根竹杆中掛在門前朝拜三天,祀拜孤人,感謝他的保佑,而後把燈頭留在主人家牀頭懸掛,其餘的燈送給已婚未孕的人家,祝願他們早生貴子,剩餘的焚化。

搶孤

搶孤是一種廟會活動。閩南人地區在中元節有一特別儀式,稱為“搶孤”,將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將柱子塗滿油脂,令眾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勝。不但能取得獎品,且代表自己會得到神鬼的祝福。不過這是一項危險性很高的活動,時有傷亡,在清領時期,巡撫劉銘傳曾令禁止。

放水燈

農曆七月初十,漳州民間有在九龍江放水燈的習俗。人們虔誠地把載有鮮花、銀元及水 果等貢品的水燈王投放江中,緊接着大大小小蓮花水燈放尾隨着水燈王順流而下,來敬奉水仙王,祈求平安,來年風調雨順。

做“普度”

“普度”是閩南地區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七月七年級稱“開鬼門”或“開地獄門”。這天幾乎家家户户要在大門口設度祭祀無主的孤魂野鬼,主人焚香祝告,請諸位“好兄弟”來享用,並祈求他們勿騷擾家人、保平安。

龜湖大普

閩南規模最大的普度,首推石獅的“龜湖大普”,即把龜湖的13個村落分屬12個生肖(其中後安和侖後合屬猴),12年各輪流普度一次,互相宴請,民間有“聞名龜湖大普度”之俗諺。

起路燈

到了每年的農曆七月,人們在七月七年級就開始“起路燈”,一直持續到七月最後一天“謝路燈”,整個月每家每户在大門口都會掛着個方形燈籠,燈籠上書“恭敬地藏王,祈求平安”或“喜敬陰公,祈求平安”。

中元節習俗 篇六

一、普度

“普度”儀式是中元節中最最重要的環節,大致可分為街普、市普、廟普等。普度時家家門前都會擺設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掛紙燈,用來照明,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養他們的地方。普度活動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拜。普度活動一般帶有以下三個目的:一、祭奠先祖亡魂;二、施食無主冤魂;三、超度新死亡鬼。

二、燒街衣

中元節前後兩天,人們通常會在天黑後,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這個當街燒衣紙的習俗主要分佈在廣東珠三角,當街發善緣,把紙錢和食品供給這天的陰靈。不過燒街衣後,不要立即返回家中,要先預備柚子葉然後沾水,在入屋前灑一下。

三、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民間就用“放河燈”的方式為它們超度,希望這些水鬼能不再受苦早日投胎,以免危害人間。

四、上墳祭祖

中元節在很多地方被稱為"七月半",意思是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有些地方在一年中選擇中元節這天上墳拜祭,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但是在中元節這天上墳的話,陰氣相對於清明節更加重,所以更加忌諱在墓地裏大聲喧譁,談笑風生,出言不遜或者有不雅舉止,據傳會打擾到死者的靈魂,重者更會招致怨氣。上墳祭祀回去的路上也不要回頭,民間傳説中,如果回頭會把死者的魂魄帶回去。

五、唸佛迴向

中元節當天,可以唸佛持咒誦經,並將功德迴向給鬼道親人,這是佛弟子最應該做的,而且最圓滿、功德最大。如果做的好,甚至有可能將祖先直接從三惡道中解脱出來,這比掃墓供鮮花、供食、焚香更能利益祖先。一般可以讀誦《無量壽經》、《地藏經》、《阿彌陀經》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qy943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