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朱自清散文背影多篇

朱自清散文背影多篇

朱自清散文背影多篇

作者簡介: 篇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緻,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等。

朱自清散文背影精選賞析 篇二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不長,寫得很平樸,卻以情動人,感人至深。

作品記敍的是多年前父親在浦口車站送他乘火車北上唸書的情景文章不長,只一千多字。

一共有六個自然段,前兩個自然段主要為背影的出現作烘托和鋪墊,交代背影出現的特定背景:屢遭變故,家境慘淡。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寫送行的過程,其中第五自然段詳寫,集中寫了父親送行時的背影。

最後一段寫兒子對父親的深切思念,引述父親的來信,加深主題。

綜觀全文,文章寫得非常平樸,但時時處處流露着一種動人的情感:父子間深厚的感情,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和無限的感激。

散文是作者靈感的物化,是作者情感湧溢、思維靈動之際的產物。

作者對父親的關愛非常感激,情抑於中,訴之於筆,外化的便是這充滿感情的文章。

文章以情動人,父子深厚的感情洋溢於紙上,然而像“關心”“愛護”“感激”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字眼,文章中卻一個也沒有用,更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

文章只是用不加粉飾裝點的平常話語,用平樸,真率來打動讀者。

文章寫父親的背影,便是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樸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

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望回走了。

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作者用平樸的文字描寫了父親去給我買橘子時的情景,他寫了父親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台,攀上爬下,這些都是如實的描寫,洗盡鉛華,保寸本色,至真至樸,細細道來,將人、事、情、感,原態原貌地呈現於讀者的面前,讓人感同身受。

《背影》以情動人,感動了無數的讀者。

我想這除了因為作者用了平樸的語言寫出了真實的情感外,還在於文章裏頭藴涵着一種“淡淡的哀愁”,而這種哀愁是時世給作者的影響。

作者的心情是哀愁的,這種哀愁也加深了讀者對父子情深的理解。

文章一開頭就定下了“哀愁”的基調,“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的光景很是慘淡”。

這對作者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那個時候作者的家庭景況是悲涼,作者的心情是哀愁。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裏,父親為作者送行,而其時年老的父親還要去找工作,作者在這裏看到了父親的背影。

作者在描寫這個背影的時候,不僅融人了對父親的深深感激之情,也融人了一種辛酸和悲涼的情緒,正是再一種情緒加深了讀者對父子情深的體驗,引起讀者的同情和共鳴。

用平樸的語言去描寫,將時世之感打併人真情,這正是《背影》成功之處

朱自清簡介: 篇三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生於江蘇東海,長大於江蘇揚州,故自稱“我是揚州人”;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鬱、語言冼煉、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朱自清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徵創造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主要散文集有《匆匆》《春》《歐遊雜記》《你我》《綠》《背影》《荷塘月色》等,着有詩集《雪朝》(與人合着),詩文集《蹤跡》,文藝論着《詩言志辨》,《論雅俗共賞》等。《春》以被選入2012年新編國中語文教材中。

朱自清《背影》字詞註解 篇四

差(chāi)使:舊時官場中稱臨時委託的職務,後泛指職務。

交卸(xiè):舊時官吏卸職,向後任交代。

狼藉(jí):亂七八糟的樣子。

簌簌(sù):形容眼淚紛紛落下的樣子。

典質:(把財產)典當、抵押出去。典:當。質:抵押。

慘淡:悽慘。

賦(fù)閒:失業在家。晉人潘岳有《閒居賦》,因而後人便把沒有職業的“閒居”叫做賦閒。

浦口:鎮名,在南京市西北部的長江北岸,是津浦鐵路的終點站。

腳伕:舊時對搬運工人的稱呼。

小費:顧客、旅客額外送給服務人員的錢。

迂(yū):言行守舊,不合時宜。

頗(pō):很;相當地。

躊(chóu)躇(chú):指猶豫不決,拿不定主意。

蹣(pán)跚(shān):因為腿腳不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拭(shì):擦。

月台:站台。

頹(tuí)唐:精神萎靡不振。

瑣(suǒ)屑:細小零碎的(事情)。

惦(diàn)記:(對人或事物)心裏老是想着,放不下心。

惟(wéi):只。

箸(zhù):筷子。

諸(zhū)多:許多。諸,指不確定的多數。

大去之期(dà qù zhī qī):意思指與世長辭,一去不返的時間。這是委婉的説法。

禍不單行(huò bù dān xíng):指不幸的事接連的發生。

觸目傷懷( chù mù shāng huái):看到(家庭敗落的。情況)心裏感到悲傷。

自已(zì yǐ):控制自己。

已(yǐ):停止,這裏是控制的意思。

情鬱(yù)於中:感情積聚在心裏。

奔喪(bēn sāng):從外地趕回去參加或料理親屬的喪事。

妥帖:恰當;十分合適。

晶瑩:光亮而透明。

光景:情況。

《背影》賞析: 篇五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交代人物,敍述跟父親奔喪回家的有關情節,為描寫父親的背影作好鋪墊。文章開頭一句,落筆點題。“二年餘”表明“我”清楚地記得和父親分離的日子。副詞“已”體現出“二年餘”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相當漫長,想望之情,不言而喻。兩年多的分離,“我”對父親的思念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點出題目。接着,轉入對“那年冬天”往事的追述。“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短短兩句呈現出人事錯遷、謀生艱難之感。“我”從北京到了父親的住地以後,“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其潦倒之狀,又使“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因為“禍不單行”,所以回家之後,靠“變賣典質”,才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裏所用的“禍不單行”、“虧空”,“借錢”、“喪事”等詞語,一方面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寫照,同時也使後面“家中光景很是慘澹”的形容更有着落。這些敍述和描寫,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世態的灰暗。毛澤東主席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曾對當時小資產階級左翼的情況做過分析,説:“這種人因為他們過去過着好日子,後來逐年下降,負債漸多,漸次過着淒涼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慄”。這篇散文所敍述的情節,所抒發的感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的,也是此文為之感動共鳴的重要原因。

第二部分(第四至第六段),寫父親為“我”送行的情景,重點描寫父親的'背影,表現父子間的真摯感情。喪事完畢,因為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所以父子便一路同行到了南京。到南京之後,因為父親要謀事,須接交各種關係,忙是可以想見的。所以説定要一個熟識的茶房為“我”送行。“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這既表現了父親對“我”的關懷,同時也説明了他對茶房的不放心。父親當時異地謀生,正須多方奔走,又難以抽身,因此,他“頗躊躇了一會”。“躊躇”,反映了在父親心中謀事與送子的矛盾。而“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則又表現了父親毅然將生計暫時擱置,執意為“我”送行的真切感情。“終予”二字,把父親對“我”無限關切、過分憂慮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接下去寫的便是車站送行的場面。進了車站以後,父親“忙着照看行李”,“忙着向腳伕講價錢”,“送我上車”,“給我揀定靠車門的一張椅子”,“囑我路上小心”。父親操勞忙碌的形象展現在面前。可“我”那時由於太年輕,對父親尚不能完全理解,以至於還在“心裏暗笑他的迂”。作者行文至此,一種近乎懺悔的感情不覺流注筆端——“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自我責備之中,包含着深切的內疚與懷念。在車上坐定之後,父親又要為“我”去買橘子。但買橘子,“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又胖,吃力之狀可以想見。因此,父親當時去買橘子的情景,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記憶。當父親“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時,“我”心中的酸楚是自不待言的。“蹣跚”一詞,説明父親年事已高,步履不穩,過鐵路需人扶持。而今,為了“我”卻在鐵道間蹣跚前往。因而當看見父親“用兩手攀着……努力的樣子”的背影時,“我的眼淚”便“很快地流下來了”。這“背影”集中地體現了父親待“我”的全部感情,這“背影”使“我”念之心酸,感愧交併!望着父親那吃力的背影,“我”禁不住熱淚湧流,但為了“怕他看見”,“我”又“趕緊拭乾了淚”,互相體諒的父子真情,表現得維妙維肖。父親終於買來了橘子。當他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這趕緊去攙的動作,表現了“我”又疼,又愧,又欣然若釋的複雜心理。疼的是父親為“我”受累,愧的是父親為“我”買橘,欣然若釋的是父親終於安全歸來。父親回來之後,“我”雖然沒講一句話,但一腔深情都流露在這“趕緊去攙扶”的動作之中。回到車上,父親“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一股腦兒”一詞,表現了父親當時高興的心情。但父親高興的僅僅是為“我”買到了橘子,他的心頭是並不輕鬆的。他謀生無着,而“我”又即將離他遠去,興從何來,所以文章説“心裏很輕鬆似的”,“似的”二字説明父親並不真正輕鬆,之所以做出彷彿輕鬆的樣子,是為了寬慰那正心中眷眷的兒子,橘子已經買來,行李也早就安放停當,囑咐的話也已經説過,看來沒什麼事了。但父親並沒有馬上離去,而是“過一會”才説出告別的話。這“一會”之間,有拳拳的依戀,有惜別的惆悵。父親終於説,“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臨別的囑咐,又一次表現了父親對“我”的牽掛與繫念。一直到他走了幾步之後,還回過頭來説“進去吧,裏邊沒人”,仍關心着“我”的安全。但“我”並沒有馬上進去,而是“等他的背影……我便進來坐下”。這裏的“等”、“再’、“便”三個字,用得極有層次,它們真實地表現了“我”站在車門口,追尋注視着父親的背影,直到再也看不見時,才進去坐下的那種悵然若失的心情。“我”坐下之後,也許又看到了剛才父親買來的橘子,一股熱辣辣的感情又從心底兜起,“我的眼淚又來了”。

第三部分(最後一段),寫對父親的想念。作者在描寫了父親的背影之後,予深沉的懷念之中,又想起了父親的一生。“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父親是堅強而能幹的。雖然如此,家庭生活仍然每況愈下,“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父親“觸目傷懷”,脾氣也變得易於暴怒了。因而,“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這並非父親本來的感情,父親仍舊是父親。兩年不見,又使他在“舉箸提筆,諸多不便"的情況下,寫了信來,仍舊“惦記着我,惦記着他的兒子”。並在信中寫道,“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哀矜之中流露出孤寂、頹唐的況昧。它使“我”震悚,使“我”苦痛,使“我”想起父親待“我”的種種好處,使“我”透過晶瑩的淚光,又看見了父親那悽楚的背影。父親現在究竟怎樣了,“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盼望之中藴蓄着熱切的思念。

生平介紹: 篇六

朱自清在私塾讀書,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他1912年入高等國小,於1916年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出版他的處女詩集《睡吧,小小的人》,1920年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1921年參加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時期重要的作家之一。至1925年去清華大學任教前,出版了詩集《蹤跡》和詩集《雪朝》第一集。其中《送韓伯畫往俄國》《光明》《羊羣》《贈A·S》等,暴露了社會的黑暗,表現了作者對光明的嚮往和對革命的讚美。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學英國,進修語言學和英國文學;後又漫遊歐洲五國;1932年7月回國,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與聞一多同事一起論學;

1946年10月,他從四川回到北平,於11月擔任“整理聞一多先生遺着委員會”召集人。

在反飢餓、反內戰的實際鬥爭中,他身患嚴重的胃潰瘍,但仍簽名於《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麪粉宣言》,並囑告家人不買配售麪粉,始終保持着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和那可貴的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嚴重的胃病,(嚴重的胃潰瘍導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僅50歲。臨終前,朱自清用顫抖的手抓住妻子陳竹隱斷斷續續地説:“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援麪粉的文件上籤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美國麪粉。”朱自清先生在簽名前體重已下降到77.6斤,迫切需要營養和治療,但他仍舊拒絕這種“收買靈魂性質”的施捨,表現了一位中華民族優秀知識分子的尊嚴和氣節。

朱自清散文背影精選賞析 篇七

《背影》的主要特點是白描,作者寫父親的背影,描寫那買桔子時過鐵道的場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

所謂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 設喻,不加形容和修飾,用質樸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如實地記寫出來,給讀者以身臨目擊之感。

換句話説,白描是用敍述的方法進行描寫,達到再現實景的藝術效果。

重點描寫,細緻刻畫。

例如寫看見的父親的服裝,勾畫了一個大體的外貌。

語句不多,但飽含深情,因為只有在這個時候,在這父子即將遠別的特定情境下,父親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樣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勞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樣感人至深,給作者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朱自清對父親的愛,對父親的懷念和感激,都在具體的敍述和描寫中表現出來。

這感情真摯、強烈,又表現得恰到好處,父子間的至情被作者記寫得那麼動人,激發起讀者的共鳴,這怕是《背影》長久不被忘記的原因。

我們分析《背影》,用不着去探求它的意境之類,抓住內容的真實和感情的真切,就能深入瞭解本文的。好處。

一個“真”字,是把握全篇的一把鑰匙。

《背影》所以能感動讀者之處,在於對父親的這種回憶,最重要的是他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和許多讀者一樣,印象最深的是兩個片段:一是胖胖的父親蹣跚地穿過鐵道,跳下去又爬上來,就是為了給兒子買橘子;二是父親的來信:“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著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

寫得平靜自然,我們吟於心間,會與作者發出一樣的感想。

我們不能忘記這兩個動人的情景,我們不能忘記那父慈子愛的誠摯之情。.。.。.

朱自清《背影》原文 篇八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我從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親奔喪回家。到徐州見着父親,看見滿院狼藉的東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父親説,“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回家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閒。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説定不送我,叫旅館裏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然後他顛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回勸他不必去;他只説,“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伕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着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説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於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做的紫毛大衣鋪好座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裏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託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裏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託他們只是白託!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麼?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

我説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説,“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台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台,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兒説,“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説,“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力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鬱於中,自然要發之於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於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着我,惦記着我的兒子。我北來後,他寫了一信給我,信中説道:“我身體平安,唯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

《背影》詞語註釋: 篇九

1、差(chāi)使:舊時官場中稱臨時委任的職務,後來泛指職務或官職。

2、奔喪:在外聞親人去世而歸。

3、狼藉(jí):散亂不整齊的樣子。亦作“狼籍”。

4、典質:典當,抵押。

5、光景:境況。慘澹:淒涼,冷落,毫無生氣;也作“慘淡”。

6、賦閒:沒有職業在家閒居。

7、勾留:逗留。

8、茶房:舊時稱在旅館、茶館、輪船、火車、劇場等地方從事供應茶水等雜務工作的人。

9、妥帖:恰當,十分合適。

10、躊躇(chóu chú):猶豫。

11、腳伕:舊稱搬運工人。

12、馬褂: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短褂。

13、蹣跚(pán shān):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也作“盤跚”。

14、箸(zhù):筷子。

15、大去之期:辭世的日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33yv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