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杜甫古詩多篇【新版多篇】

杜甫古詩多篇【新版多篇】

杜甫古詩多篇【新版多篇】

拓展閲讀: 篇一

杜甫家世背景

杜甫遠祖為漢武帝時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審言。杜甫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後,不過兩支派甚遠。祖籍襄陽(今屬湖北),曾祖父杜依藝為鞏縣令,遂居鞏縣(今屬河南)。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杜甫於唐睿宗太極元年正月七年級(712年2月12日)生於鞏縣。母親崔氏,在杜甫年幼時就故去。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親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着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杜甫少年時期有機會受到各種文化藝術的薰陶,這對他日後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影響。例如他五六歲時在河南郾城看過舞蹈家公孫大娘的劍器渾脱舞;後在洛陽尚善坊的岐王李範宅裏,遵化裏玄宗寵臣崔滌堂前,聽過李龜年的歌聲;在洛陽北邙山頂玄元皇帝廟裏欣賞過畫聖吳道子畫的五聖尊容、千官行列,這在他以後的詩歌創作中都有所反映。當時社會名流崔尚、魏啟心看到他習作的詞賦,誇獎他有班固、揚雄之風。還有李邕、王翰這樣的長輩也屈尊來訪問他。

杜甫詩詞 篇二

望嶽·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評析]:比較“夫”字的含義“岱宗夫如何”(無義)“夫戰,勇氣也”(句首發語詞)該詩描寫了泰山的高大壯美。頷聯:用誇張手法突出形容泰山的高,因太高,以至於陽光不能同時照到它的兩面,形成一面如同清晨,一面如同傍晚的奇觀。尾聯:詩的字面意思是(某一天)"我"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視羣山,羣山就顯得渺小了。表現了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這也是想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必備心理條件,所以該詩影響深遠,至今還被人們廣泛引用以勉勵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艱難險阻,奮力登上“絕頂”,才能享受“一覽眾山小”的勝利的喜悦。

[賞析]:(1)齊魯青未了一句寫出了初望泰山時興奮、驚歎仰慕之情;一個“割”字,煉得極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由望嶽而產生的登嶽之意願,道出詩人的雄心和氣概的一個名句是: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評析]:“感時”和“恨別”是詩的核心內容。第一句,寫國都淪陷,國家殘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還在,就有希望!後四句,時局**國事危急造成骨肉分離,烽火不息致使家書斷絕,這些都使詩人憂心如焚,而又無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撓頭皮度日如年,以至頭髮變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難以勝簪了。也隱含一種厭倦戰爭,思念親人之情。

[賞析](1)全詩從結構看,首聯總寫 望中所見 ,頷聯分寫,通過 花和鳥 兩種事物寫春天。頸聯通過一封家書表達了詩人對家人的懸想,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

(2)詩中用擬人手法寫出詩人睹物傷情的句子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用一個細節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採用擬人寫法,意思是由於戰亂,都城破敗,彷彿花也因感歎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人世間的離別而驚心。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唯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賞析]:(1)“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中“獨”字的作用主要是:暗示老婦已被抓走。

詩題《石壕吏》,但對起決定作用的小吏卻是略寫,詳寫的是老婦人,這是為什麼?用老婦人的直接控訴,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戰爭政策給勞動人民帶來的災難,更形象地表達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表現差吏的橫徵暴斂和老婦的悲傷痛苦,對比鮮明的二個字是怒、苦。

(3)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抨擊石壕吏的兇暴及冷酷,表達詩人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苦難的深切同情。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 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胃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人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方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評析]:詩中茅屋即現在的杜甫草堂。全詩通過自家茅屋為秋風吹破、大雨如注、長夜難眠,推己及人,聯想到國家命運、戰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抒發了詩人的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本詩選材典型,生活氣息濃郁,篇末的感慨和憧憬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即前面部分的敍事、描寫的內容,不是空喊口號)語言通俗樸素,明白如話,但又韻味十足,平淡中見神奇。句型打破七言和駢偶的形式束縛,兼用長短句和奇句,便於刻畫形象和抒發感情。

[賞析]:(1)詩中昇華精神,最能表現詩人關心社會、兼濟天下的胸懷的兩句詩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2)杜甫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杜甫一種飽覽民生飢苦、體察人間冷暖的關心社會、兼濟天下的濟世情懷。

小編為大家提供的會考語文必背古詩詞欣賞大家仔細閲讀了嗎?最後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江舟長逝 篇三

大曆三年,杜甫思鄉心切,乘舟出峽,先到江陵,又轉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嶽陽,這一段時間杜甫一直住在船上。由於生活困難,不但不能北歸,還被迫更往南行。大曆四年正月,由岳陽到潭州(長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陽),復折回潭州。唐代宗大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亂,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陽,遇江水暴漲,只得停泊方田驛,五天沒吃到東西,幸虧縣令聶某派人送來酒肉而得救。後來杜甫由耒陽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裏,這時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歸,這時便改變計劃,順流而下,折回潭州。大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 時年五十九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7y9l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