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陝西西安清真大寺導遊詞(共4篇)

陝西西安清真大寺導遊詞(共4篇)

陝西西安清真大寺導遊詞由本站會員“Eros0627”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陝西西安清真大寺導遊詞(共4篇)

第1篇:陝西西安清真大寺導遊詞

希望你能喜歡這篇陝西西安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

清真大寺位於西安市鼓樓街北隅的化覺巷內。由於它與大學習巷的清真寺東西遙遙相望,而且規模較大,故又被稱為東大寺或清真大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寺內現存石碑記載,清真大寺建成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742年),距今已有1250多年的歷史。經宋、元、明、清幾次重修和護建,逐步形成規模宏大,樓台、亭殿佈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建築羣。清真寺前後分四個院落,佔地面積1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前院緊臨照壁的木牌樓,高約9米,琉璃瓦頂,挑角飛檐,雕樑畫棟,極為壯觀。南北兩邊為仿古建築的接待室。

第二院是懸掛“清真寺”匾額的五間樓。院內樹木成蔭,花圃對稱排列,石制牌坊矗立其間,碑陰鐫刻有著名書法家米芾、董其昌的題字。

第三院是敕賜殿,院中央是三層結構精巧的八角形省心樓。南北兩廂是經堂、宮殿,裏面珍藏有阿拉伯文和漢文翻譯的《古》及珍貴字畫等。

第四院中心是一真亭,又名鳳凰亭,南北各有面寬七間的廳房。南廳後有石碑廊,陳列着創建和重修清真寺的碑刻。

一真亭後有海棠形魚池噴泉,亭南北各有一座碑亭。進石門,走上廣闊的大月台,大殿就在正端。大殿面闊7間,進深9間,面積約1300平方米,可容納千餘人同時作禮拜。殿內天棚藻井,有畫600餘幅,彩畫圖案不一,牆壁刻蔓草花紋,套刻,構圖着色,均表現中國伊斯寺院建築和宗教彩畫的特色。

第2篇:陝西西安清真大寺導遊詞

這篇陝西西安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是我們精心挑選的,但原對你有參考作用。

大清真寺位於西安鼓樓西北的化覺巷內,又稱化覺巷清真大寺。它與西安大學習巷清真大寺並稱為中國西安最古老的兩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學習巷寺以東,故又叫東大寺,為中國四大清真寺之一,是西安六萬多穆斯林過宗教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我國建築最早、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善的清真寺之一。

大清真寺始建於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中國殿式古建築羣,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結晶。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代的維修及保護,才成為目前的格局,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清真寺共有四個院落,佈局上採取了中國傳統的中軸建築為主、左右建築對稱為輔的形式。寺內處處可見亭台樓閣,雕樑畫棟,既有中華民族的傳統風格,又有伊斯清真寺的格調和特點,因而在建築特點上風格特別,獨具匠心。

寺內第一進院,古建木牌豎於中央,高大精細,雕繪精美,琉璃瓦頂,非常壯觀;第二進院內,中央豎立石牌坊一座,後有“沖天雕龍”石碑以及“敕賜禮拜寺”的“敕賜殿”;第三進院內,省心樓位居中央,乃二層三檐八角形攢頂古樓,其側建有“講經堂”,內藏有明代手抄本和天方麥加圖;第四進院中央有鳳凰亭一座,狀如展翼神鳥,隨後還有全寺的中心場所——禮拜大殿。大殿約1300平方米,可容納千餘人做禮拜,其內另有井畫400餘幅,書以阿拉伯文圖案,構圖各具千秋。

大清真寺景色優美,意境悠遠。寧靜佇立的古老石質建築以及色澤黯淡的亭台樓閣,都似由遙遠的唐朝一路行將而來,伴有淡淡的孤獨氣質,記錄下片片逝去的時光。

第3篇:陝西西安清真大寺導遊詞

給你一篇陝西西安清真大寺導遊詞的寫作範例,你可以參考它的格式與寫法,進行適當修改。

西安化覺大清真寺寺歷史悠久,始建於唐天寶元年(742年),歷經宋、元、明、清各代的維修擴建,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巨大古建築羣規模。其建築風格體現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漢文化的'有機統一,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清真寺之一。

全寺佈局呈東西向長方形,南北寬約50m,東西長約250m,建築面積約6000m2。全寺分五進院落,每進庭院均為四合院模式,由樓、台、亭、殿組成。其庭院佈置可以説在中國清真寺中別具一格,與阿拉伯風格的堡壘式清真寺風格迥異。台灣著名作家柏楊稱其為“世界上唯一中國式伊斯蘭寺院”,它以清真寺的“另類”風格在中國清真寺中獨樹一幟。

西安化覺寺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中國宮殿式古建築羣,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結晶,不僅是回族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漢族和阿拉伯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更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第4篇:陝西西安清真大寺導遊詞

這幾篇陝西西安清真大寺導遊詞範文,由會員投稿與編輯整理,共同完成。

各位團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我們下一個即將遊覽的旅遊點是清真大寺。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清真大寺的概況。

極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濃郁伊斯蘭風情的清真大寺位於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南路南端東側,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蘭教信徒)的禮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民眾舉行宗教儀式的專用寺宇。

清真大寺,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據《清真寺南北講堂碑記》記載:“自大清定鼎以來,建立多年。”初建時較為簡陋。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大規模擴建。1923年-1925回族羣眾又募捐再度重修。全寺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重修時大殿增高1.7米,擴大了七間,南北講堂展後5.7米,增高1米。寺的總面積擴大了數十平方米。

伊斯蘭教傳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遼、金、元時期,當時就有許多“回回人”居住在豐州城內。

明朝中後期阿勒坦汗率部駐牧於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歸化城),並允許山西、河北的農民前來開墾耕地。由於這裏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土質肥沃,很多中原地區農民都紛至沓來。也有許多回回人來到這裏經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間漠西蒙古的準葛爾部落在首領噶爾丹的率領之下佔據天山南北,派遣了許多商隊來到呼和浩特進行貿易。隨着噶爾丹的野心膨脹,敢於和清廷分庭抗禮,對康熙皇帝提出“聖上君南方,我長北方”,康熙皇帝開始御駕親征,最終迫使噶爾丹兵敗被殺。在開戰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還鄉,但是有170多人不願離開,在請示了朝廷後留居在呼和浩特。隨後,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將張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歸化城北,在現在的舊城北門外修建了呼和浩特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間,清廷再次發兵征討準葛爾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願隨清軍討逆,並屢建奇功,戰爭勝利後隨八旗軍來到了歸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來,建起了“回回營”。之後,還有許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東的回回人也來到呼和浩特定居下來。他們多數以經商為主,並逐步發展了屠宰、餐飲、皮毛、牲畜交易、駝隊運輸等,為呼和浩特商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香妃被選入宮,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護送香妃進京。回來的路上經過呼和浩特,發現在這裏風光秀麗,水草豐美,流連忘返,不願再回到新疆,於是就請求當時的乾隆皇帝在歸化城賜給他們“一馬之地”(跑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説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滿弓射出一支箭的距離),這些人後來就定居在這裏。據説現在呼和浩特姓馬的回族就是當年護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後裔。後來回族人越來越多,多數居住在舊城北門外。他們有的經商做生意,逐漸變得富裕,就共同集資在舊城北門外數裏弧形區域內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這一區域就形成現在的回民區。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是伊斯蘭教穆斯林們朝拜真主和舉行各種宗教儀式的地方。漢語中“清真”一詞,從我國南北朝時代便開始使用。但從南北朝到宋朝約800多年的時間裏,“清真”一詞在文人筆下只是用來讚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寫清雅幽美的環境,與伊斯蘭教寺廟無關。

元代以後,“清真”一詞開始與宗教相聯繫。明中葉後,回族穆斯林賦予“清真”一詞以新的含義。他們認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無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獨一至尊”。

伊斯蘭教信仰的中心是:“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這兩句話一般被稱為“清真言”。這樣,直至解放前,在我國社會上都把伊斯蘭教稱為清真教。後來,人們把按照伊斯蘭教的風俗習慣製作的各種食品,稱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點”。此外還有“清真餐廳”、“清真小吃店”等。現在,“清真”一詞已成為世人共知的特殊專項用語了。

〔實地導遊講解部分〕

現在我們已到達清真大寺的門前。請大家下車跟我來,讓我們一起參觀這座別具風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東向西,大家都知道這個方向是朝向伊斯蘭教聖城麥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間的門為硃紅色正門。門楣上有清代光緒年間製作的“清真大寺”匾額及楷書“國泰”“民安”四字磚雕。寺門前原有影壁,高丈餘,現已拆除。大殿的外牆後壁正對正門。正門南北兩側的門是旁門,兩邊是藍色的牆面。

大家請看,大門內正面是莊嚴肅穆的禮拜殿,系水磨青磚的中式建築,面積有25間普通房屋大小,可以同時容500人進行禮拜活動。殿後的牆壁上,鐫刻有1924年擔任綏遠都統的甘肅回族人馬福祥題寫的“認主獨一”、“正心”、“誠意”、“修身”、“明心”、“見性”14個正楷大字,筆勢圓潤飽滿、端莊有力。好範文 網整理該文章……

禮拜殿是寺院內主體建築,造型別致,殿門朝東,是三開拱形門。上楣刻有精細的阿拉伯文,意譯為“安拉是天地間的光輝”。大殿前有“月台”,登上月台可進入大殿,殿內只允許男性穆斯林集體參加教內重大活動。清真大寺內的裝飾紋樣都用阿拉伯文、幾何線紋和各種植物做題材,具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情。殿內壁上飾有經文。殿頂由十二根紅漆大柱立撐,支柱上刻着《古蘭經》,寺內也藏有《古蘭經》三十卷,是研究伊斯蘭教的重要文獻,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貴的伊斯蘭教經典和地區歷史文物。大殿房頂上有五座六角頂樓(象徵穆斯林必須堅持和恪守的“念、禮、齋、課、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兩側建有南北講堂。大殿正東有過廳,廳內壁上繪有麥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圖”。經過廳可通往後院。院內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淨身後方可入殿禮拜。

另外,還有望月樓、教長辦公室、鄉老會議室、海里翻(海立凡)學經堂等建築。入寺門後,大殿南北兩側有甬道通往寺院內。大殿南側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製回輝教百聖字號碑”和“重修綏遠清真大寺碑”有較大研究價值。

在整個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偉麗建築物便是這座大寺東南側的望月樓。它拔地凌空,秀出雲表。登樓遠眺,山川物景盡收眼底。它孤標聳峙,正以亭亭特立見奇。它建於1939年,樓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攢尖頂,每逢“齋月”,穆民在樓上望月。望見初月後封齋或開齋,故名望月樓。樓分兩層,形如竹節,成六稜體,樓的西面用漢文和阿拉伯文書有“望月樓”三個大字。第一層是外露望台;第二層頂部建有一座六角涼亭,涼亭綺麗雅緻。樓頂端的鐵柱上裝有月牙燈。樓內有七十八級螺旋木梯道盤旋環繞而上。進入涼亭,憑欄遠眺,青城新貌,悦目賞心。它與城內的蒙、漢、藏各式建築薈萃在一起,襯托出呼和浩特這座多民族城市的莊嚴、綺麗,更有力説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來,蒙、漢、藏、回、滿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勞動和精心締造出來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徵着國內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團結。

清真大寺是呼和浩特市一座風格獨特,而且比較優美完整的古建築,它的建築藝術值得繼承和借鑑。1979年人民政府撥款整修,1998年-2005年社會各方集資實施了

一、

二、三期改擴建工程,使清真大寺面貌煥然一新,愈顯神聖風姿。

如今保存古樸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蘭風情一條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為回民區重要的景觀和穆斯林活動區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rq48m.html
專題